黄土高原(翻转课堂学案)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

2.初步学会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4.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三、教学难点

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案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新课引入:直接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

2.关于对“风成说”的探讨。这部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假说,然后读图和文字,分析每条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接着分组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师活动:直接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学生活动:学生都能够很准确地回答出黄土高原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名师教案(第2课时)

《黄土高原》名师教案(第2课时)

《黄土高原》名师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黄土高原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教学难点】

明确黄土高原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展示煤矿旅游的图片,形象感知黄土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

教师:你知道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位于哪个地形区吗

学生:黄土高原。

环节二:新知学习

学习任务一: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活动1:了解“乌金高原”

教师:为什么黄土高原有“乌金高原”之称

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尤为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二,而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浅,多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被称为“乌金高原”。

活动2:走近“乌金高原”

教师引导读图: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明确:大同、阳泉、平朔——山西省;准格尔、东胜——内蒙古自治区;神府——陕西省。

教师引导读图: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黄土高原(第1课时)示范教案

黄土高原(第1课时)示范教案

《黄土高原》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评价其“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识别主要的黄土地貌类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与位置;

2.识别主要的黄土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评价其“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播放歌曲视频《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师 :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

第三节黄土高原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位置与范围

师:小组合作,读图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太行山脉、秦岭、乌鞘岭、长城,说说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大致范围。

生:(可能的答案)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

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师: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生:(可能的答案)跨越的省区主要有甘肃省(甘或陇)、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陕西省(陕或秦)、山西省(晋)、还有青海、内蒙古、河南。

(板书)位置与范围

承转:黄土高原在我们印象中黄土铺天盖地,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师:对于黄土的来源,科学家有很多的假说,比如说“风化残积说”“风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那么在这里,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其他的学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风成说”对于黄土的来源是解释的。

(板书)黄土的来源

承转:我们经常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来形容黄土高原?你知道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貌景观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第1-2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第1-2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大区第三节黄土高原第1-2课时教学设计

地貌形成先后顺序,理解事物是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的。

1.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回答问题:(检测目标1)

⑴写出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山脉:B C

河流:D 高原:A

行政中心:

①④

⑵B以东的地形区是,C以南的地形区是;从季风区的分布上来看,黄土高原属

于区;从降水看,黄土高原降水量大部分在 mm-- mm。

⑶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民歌《信天游》歌腔高亢而悠长,这是因为当地的地形具有特征。

设计意图:该作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基础读图能力,第二部分要求了解太行山、秦岭等地理意义,并由此判断其气候特征,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考察地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此外还要求能将区域图与中国地图联系起来,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读“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检测目标2)

⑴黄土高原主要是在作用下形成的。

⑵图中“风向”是,季节盛行这种风;受风向影响,我国土壤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形成→沙漠→,土壤颗粒由粗到细,这是因为风力越来越。

⑶请列举黄土高原风成说的主要依据:①,

②,③。

设计意图:该试题从黄土形成原因及依据、风向、风力变化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等环节,通过问题链层层递进,把西北风与黄土形成过程联系起来,能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3.读图,完成问题:(检测目标2)

⑴上图描述黄土高原三种地貌从左到右分别是()

A.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

B.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C.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黄土高原新授课学案

黄土高原新授课学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出品人:审核人:时间: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知识链接

对黄土高原的描述: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

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

预习导学,图文结合

第一部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看图8.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 西至

___________ 南连________ 北抵________。跨越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省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方案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方案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本节共需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经过平时和学生的聊天和上课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较高,欲望较强,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4.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探讨其原因。

5.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意义。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2.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

3.了解黄土高原的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4.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

2.黄土高原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黄土高原的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4.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Step 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1. 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有哪些地貌类型?黄土高原属于哪种地貌类型?

2.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地貌类型,与黄土高原进行对比。

Step 2: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1. 展示地图,指导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介绍其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如丘陵起伏、土壤贫瘠等。

Step 3: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

1. 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资源特点;

2. 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参考教材等途径,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现状。

Step 4:探究黄土高原的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1. 分组讨论黄土高原面临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2. 探究黄土高原的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

Step 5: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1. 学生自主学习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资料;

2. 分组进行讨论,总结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Step 6:小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

初中地理教案《黄土高原》

初中地理教案《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形成原因(风成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主题:黄土高原

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了解黄土高原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教学内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3.黄土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2.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3.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3.黄土高原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1.植树造林与草地恢复措施

2.水土保持措施

3.生态畜牧与农业技术改进

教学步骤:

1.导入(10分钟)

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激发学生对这片土地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

分步骤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黄土的形成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3.讨论(20分钟)

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4.呈现(1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交流,了解不同小组之间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5.总结(10分钟)

教师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与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6.讨论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进行讨论与反思。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保护与治理措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3.展示与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启发。

【教学设计】《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设计】《黄土高原》教案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选用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成因及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重点难点:风成说及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屏幕显示]:一组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腰鼓队、黄土景观图、窑洞等)

[提问]:这是哪里的景观?

[屏幕显示]: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位置:

1、请同学们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2、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3、请说出本区跨哪几个省区。

4、[讲述]:本区跨4个省区,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覆盖厚度达100——200米,是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那么,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风成说:

1、[观察风成说示意图]:解释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2、[活动]:讨论风成说的四个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渡:按照风成说,黄土高原应该是比较平坦,可为什么形成千沟万壑的形态呢?)

(学生:水土流失的结果)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讨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缺乏植被保护;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人类活动的破坏等)

2、[看实验]:说说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结论: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3、严重的水土流失能造成什么后果?

4、简单描述我国其他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

(简单总结本节内容)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四节 黄土高原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四节 黄土高原教案 中图版

第四节黄土高原

1教学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识别本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探讨水土流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寻求解决的主要有效措施。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四大高原学习中初步了解过黄土高原,但对于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貌景观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办法还没充分认识和了解,应通过课堂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重点难点

1、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难点是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及形成原因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第五节黄土高原

欣赏歌曲《黄土高坡》和开展“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黄土高原的教学。

活动2【讲授】第五节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投影黄土高原地图——首先让学生指出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位置,然后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古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剖面图,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引导学生思考:如此深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进而让学生探寻黄土的形成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课本91页的阅读“风吹来的黄土” 开展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

《黄土高原》教案1

《黄土高原》教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

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水平。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初步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成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成因和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阿宝的家乡黄土高原导入本节课。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前置学习: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然后谈谈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媒体出示图片)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找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3、找出黄土高原附近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二

黄土高原有哪些特征呢?

合作探究三

黄土高原有哪些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图片讲解四种地貌的成因

合作探究四

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⑴让学生读课本P26阅读材料“风成说”的内容。

⑵教师借助黄土形成示意图讲解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⑶出示“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讨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明白了黄土高原的特征及地貌景观和成因;理解了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 北方地区初二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 北方地区初二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

授课老师:舒老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了解黄土高原文化。

4.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3.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

1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 黄土风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视频等。

2.黄土高原“黄土风情”演示道具。

3.课前将学生划分角色:黄土高原民俗研究专家、黄土高原历史研究专家、节目摄制组工作人员、节目观众,教师本人扮演主持人。

学生:扮演“节目录制”的专家、节目摄制组工作人员的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及原因分析。

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白羊肚头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黄土高原学案

黄土高原学案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

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点,知道塬、墚、峁的形成原因及特征,能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举出反映黄土风情的例子。

二、问题与活动

问题1:参看课本32页图7.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问题2: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有哪几种?说说它们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问题3: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4: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展的贡献。

三、目标检测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下列景观图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 B C D

3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4.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5.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C.布达拉宫D.黄山

6.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宁夏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下列事物与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相关的有:()

A.赛龙舟B.秧歌舞C.面食为主D.青稞酒

8.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1)位置:位于以北,以南,东起,西

至,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2)范围:所跨的主要省区有:

9. 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黄土高原(试用) 2014.3

一.黄土高原---中华文明的摇篮!

1. 请你通过各种媒体查找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做好记录以便与大家分享!

2.了解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我国地区。

(2)范围:(完成下表,并将界线填入下图中)

二.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

请你结合课本和视频(地址→日志→黄土高原风成说)试着完成下面问题。

1.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于、和地区。

2.【小组讨论】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说一说支持“风成说”

证据。

3.【秀秀你的思维】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你还有哪些推测?

三.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请你结合课本和视频(地址→日志→水

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试着完成下面问题。

1.黄土高于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填下面表格。

2.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及华北平原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小组讨论】结合课本图 6.34,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植被覆

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并做好记录。

4. 【小组讨论】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

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

土流失的影响,并做好记录。

5.黄土高原长期水土流失形成了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形成特

有的黄土地貌景观,有、

和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2. 【小组讨论】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关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

还草的利于弊。

试金石(梯级选择题)

1.黄土高原的范围 ( )

A.东至太行山脉 B.北连内蒙古高原 C.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地区

D.南抵达秦岭 E.北大致以阴山为界

2.黄土高原地表形态 ( )

A.一马平川 B.支离破碎 C.石灰岩广布

D.沟壑纵横 E.冰川广布 F.崎岖不平

3. 右图是某人在我国黄土高原拍摄的一幅

景观照片。照片中的地表景观是 ( )

A.黄土塬景观 B.黄土梁景观

C.黄土峁景观 D.吕梁山景观

此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而成 B.风力堆枳而成

C.流水侵蚀而成 D.流水堆积而成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 )

A.植被覆盖率低 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C.不合理的开矿

D.过度放牧 E.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 F.黄土质地疏松

5.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改善环境的措施有 ( )

A.合理植树种草 B.陡坡地建梯田 C.因地制宜安排农业活动

D.全部发展畜牧业 E.所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梯级选择题评价方法

传统的选择题对于学生的课后评价并不能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梯

级选择题”可以较为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课堂、课后评价,选项分成

以下几种:①正确项(选对后得分);②干扰项(证明学生掌握

不牢固,选择后减分);③否定项(证明学生对该知识点没有掌握

或理解,选择后该题为零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