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歌曲、器乐间关系
少数民族歌曲和钢琴伴奏的关系
少数民族歌曲和钢琴伴奏的关系
在少数民族的音乐传统中,歌曲和钢琴伴奏的关系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
传统上,少数民族的歌曲通常是以口头传统的形式传承下来,并在特定的场合和活动中演唱。
这些歌曲通常使用传统的乐器作为伴奏,如葫芦丝、二胡、马头琴、木吉他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钢琴作为西方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开始在少数民族的歌曲演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钢琴的和声补充了少数民族歌曲的旋律,使其更加丰满和饱满。
钢琴伴奏可以在旋律性上提供衬托和丰富,使少数民族歌曲更加优美动人。
钢琴还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将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西方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
它可以通过和声变化、节奏上的创意和音符的装饰等手法,为少数民族的歌曲增添西方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点,钢琴伴奏在不同的少数民族歌曲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在蒙古族的歌曲中,钢琴伴奏常常运用马头琴、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元素,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
钢琴伴奏在少数民族的歌曲演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可以为歌曲提供丰富的音乐层次,又可以将少数民族的音乐传统与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为歌曲带来新的艺术魅力。
通过钢琴伴奏,少数民族的歌曲得以更好地表达和传承,展现出独特而多样的音乐文化。
三个版本麻雀调的表演经验认知
77三个版本麻雀调的表演经验认知谢全仙1 杨学进2(1,2.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439)摘 要:麻雀调是云南大理白族曲艺大本曲中的传统曲调。
本文选取三个不同体裁形式下的麻雀调进行音乐本体和演唱经验的对比分析。
老麻雀调,是白族民间艺人杨汉根据民歌小调加工并演唱的版本。
新麻雀调是民间歌手在老麻雀调的基础上加工发展出来的新版本,如今应用于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
管弦乐队伴奏版本的麻雀调,是笔者邀请作曲家在原有新、老麻雀调歌词、旋律的基础上,改编和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
面对这三个版本,本文主要以文献学习、艺人访谈、田野调查和口头传承学习等方式,来密切关注研究对象,充分尊重老麻雀调本身含有大本曲曲艺的相关传统要素,认知它的渊源和原身状态的表演形式,并积极的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实践演唱经验中。
真正能把自己学院派系统的学习和演唱经验与民族民间音乐融合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民族声乐保留民族特色,推动民间音乐走进音乐学府、走上艺术舞台。
关键词:大本曲;麻雀调;音乐分析;演唱经验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1-077-13收稿日期:2019-12-22项目基金: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编号:0903012018061185069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全仙(1991-)女,白族,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
上海音乐学院2019届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杨学进(1963-)女,彝族,云南省昆明市人。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麻雀调研究背景(一)白族大本曲麻雀调是云南大理白族曲艺大本曲中的传统曲调。
大本曲是云南大理“白族特有的演唱长篇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
[1](9)其名又称大本子曲,大“本子”在当地方言中意指长篇的故事。
大本曲具体产生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文学、史学家们根据明代用山花体写诗文(即唱词),和用汉字记白音的盛行状态,来推论“大本曲的产生不迟于明”。
少数民族歌曲和钢琴伴奏的关系
少数民族歌曲和钢琴伴奏的关系少数民族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而钢琴作为西方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与少数民族歌曲的结合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少数民族歌曲和钢琴伴奏之间的关系却能产生出丰富的艺术碰撞和音乐魅力,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多元文化的音乐画面。
少数民族歌曲与钢琴伴奏的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融合。
少数民族歌曲具有着浓厚的古老气息和传统民俗特色,而钢琴则代表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便能够在音乐中创造出一种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韵味的音乐风格。
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天路》、《茉莉花》等经典少数民族歌曲,不仅让这些传统乐曲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同时也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少数民族歌曲搭配钢琴伴奏,能够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少数民族歌曲传承了丰富的古老音乐传统和文化内涵,而钢琴则是一个极具发挥空间的乐器,能够通过变化的音色和和弦为民族歌曲注入新的活力和表现形式。
以钢琴的优美旋律为基础,再融入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雄壮、壮族的豪放等各民族特色,便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音乐作品,使得传统的民族歌曲在新的表现形式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少数民族歌曲和钢琴的结合,有助于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少数民族歌曲是每个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而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传播了西方音乐的精髓和魅力。
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还能够在国际间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为世界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通过钢琴演奏民族歌曲,还能够开拓音乐创作的新领域,创作出更多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的原创音乐作品。
少数民族歌曲与钢琴伴奏的结合,也是对传统音乐创新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传统的民族歌曲通常以民间传唱、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而这些歌曲通常需要以原生态的方式进行演唱,钢琴等器乐伴奏则可以为这些曲目带来全新的表现形式。
纳西族歌手肖煜光歌曲
纳西族歌手肖煜光歌曲肖煜光简介肖煜光是一位纳西族歌手,出生在中国云南省大理州,被誉为纳西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清澈悦耳的嗓音和独特的唱腔风格而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肖煜光的歌曲大多以纳西族语演唱,展现了纳西族独特的文化和音乐风格。
纳西族音乐特点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
纳西族音乐通常以丰富的节奏、悠扬的旋律和多声部合唱为特点。
纳西族音乐受到了藏族音乐、汉族音乐和彝族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纳西族音乐中,器乐演奏和歌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器乐包括三弦、九弦琴、箫、唢呐等。
纳西族歌曲通常通过多声部的合唱来演绎,展现了丰富的和声技巧和和谐的音乐氛围。
肖煜光的歌曲代表作1. 《茉莉花》《茉莉花》是肖煜光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源自纳西族的传统民歌。
肖煜光以其独特的嗓音演绎了这首歌曲,使其更加动人。
歌曲中传递出的深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茉莉花》旋律悠扬,歌词深情而真挚,展现了纳西族人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 《梦里水乡》《梦里水乡》是肖煜光演唱的一首纳西族民歌。
这首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将听众带入了梦幻般的纳西族水乡。
歌曲中展现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银杏树下》《银杏树下》是肖煜光的另一首知名纳西族歌曲。
这首歌曲以悠扬的旋律和温暖的歌声表达了对友情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歌曲中引用了传统纳西族乐器的演奏,加强了歌曲的地域特色。
肖煜光的艺术成就肖煜光以其出色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多次参与国内外的音乐演出,并在一些重要音乐节上代表纳西族文化进行演出。
肖煜光的歌曲不仅在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也在国际舞台上广为传播。
他的音乐作品向世界展示了纳西族音乐的魅力,并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纳西族的文化和艺术。
结语纳西族歌手肖煜光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纳西族歌曲。
他的歌曲不仅仅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纳西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王建中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音乐分析
王建中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音乐分析作者:邓颖彤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8期摘要: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在1958所创作的,这是具有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组曲,同时融入了西方作曲技法。
《云南民歌五首》分别由《大理姑娘》、《跟哥》、《猜调》、《山歌》和《龙灯调》五首作品组合而成。
本文主要对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中的每一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
关键词: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中国钢琴音乐王建中在钢琴创作领域十分出众,其代表作品有《情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浏阳河》等等。
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
王建中钢琴音乐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的精神就是追求“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
一、《云南民歌五首》的写作背景及特点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是王建中在1958成功创作的一首取材于云南少数民族民歌的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生活习俗。
在王建中创作此曲的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钢琴创作的初步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从调式、和声织体、节奏、和弦音响方面都追求中国的韵味。
因为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现代写作技法也被融入当中。
而以上的这些创作特点正是《云南民歌五首》所能体现的。
二、《大理姑娘》写作特点分析与演奏提示《大理姑娘》是组曲中的第一首。
以含蓄、温婉为开头,音乐意境扣人心弦。
《大理姑娘》描写了大理姑娘美丽、淳朴的形象。
四个乐句是“起-承-转-合”的结构,保持了原民歌的旋律特点。
另外,《大理姑娘》运用了四声部的和声织体,打破了中国音乐惯用的伴奏音型。
在演奏中,左手要弹出深邃的音质。
中声部是一条平稳的旋律,与惯有的单一伴奏性相比,音乐整体丰富,在演奏时要注意其中的对位关系。
作者把民歌旋律贯穿全曲,保持着原民歌的韵味。
第二次原民歌旋律的引入,作了高八度的模仿;在经过一段自由的过渡,原民歌旋律在此重现。
第二次的重现在低声部加入了补充旋律,使低音层次更加丰富,这样的手法有一种你静我动之意。
试论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音乐内涵与演奏诠释
试论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音乐内涵与演奏诠释作者:宋丽敏何茜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王建中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为钢琴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他致力于将传统民族音律与西方作曲技法糅合,將钢琴变为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其中《云南民歌五首》就是其优秀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云南民歌五首》为切入点,对作品背景的进行梳理介绍,同时对情感内涵、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南民歌钢琴音乐内涵演奏诠释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60-03一、研究背景及来源(一)作者介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硝烟战火中缓慢地发展着,直到近五六十年,国家安定,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对于精神层面的审美迅速提升,钢琴音乐也随之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
王建中,1933年出生于上海,家境优越,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
直到高中毕业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师从桑桐、陈志铭等名师。
1958年留校任教,后70年代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先后待了5年,1988年重回母校执教,任八年副院长。
任教期间,王老始终保持高昂的创作激情,笔耕不辍,留下大量经典作品,深受大众欢迎。
2016年2月,王老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83岁。
(二)作品介绍《云南民歌五首》写于1958年,王建中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是他最早的一部钢琴改编曲。
创作期间,他亲自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优秀民歌作品。
他沿用五声民族调性,巧妙地将钢琴的表现力与中国韵味融为一体,创作出五首风格迥异、精致细腻的民族画卷,分别是:细腻柔婉的《大理姑娘》、情意绵绵的《跟哥》、活泼有趣的《猜调》、遥远悠长的《山歌》和热烈欢腾的《龙灯调》。
二、作品音乐内涵分析民歌里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好风光,藏着无数劳动人民的生活倒影,藏着别具风情的民族底蕴,更藏着作曲家们的徐徐心声。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知识文章】探索白族音乐艺术的瑰宝——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引子: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白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其中,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有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为主题,探索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的瑰宝。
一、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与发展1. 什么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是白族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唱曲牌,源于大理白族文化,是白族民间歌曲的代表之一。
2.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肖枝朝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知名演唱者和传承人,他以其出色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传承和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及特色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融合了白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使其在音乐领域中独树一帜。
2. 音乐元素的传达与表达在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中,音乐元素不仅仅是音符和旋律,更是通过声音和唱腔的表达,传达着浓厚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内涵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背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瑰宝之一,反映了白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传承了白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当代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观念和创新元素。
四、对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个人看来,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元素,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总结与回顾:通过深入探索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音乐元素、文化内涵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了这一音乐艺术的瑰宝。
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与艺术特色研究
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与艺术特色研究白族大本曲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川区白沙河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音乐形式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积淀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传承系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创作特色。
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声音浑厚、宏亮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之一是声音浑厚、宏亮。
其唱腔高低跌宕,如波涛般奔腾而来,而歌声中又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有一股豪迈与慷慨之感。
这种音乐特点与白族人民淳朴的性格以及其熟悉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曲调优美、多变白族大本曲的曲调从中原文化、滇池地区文化等多方面吸纳了各种元素,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曲调体系。
这些曲调优美多变,均带有浓郁的白族民间音乐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意境深远、抒情激昂白族大本曲的歌词中多以感恩、思乡、爱情等情感主题为主题,文字优美、充满诗意,富有浓郁的神秘感,充满了自然的意境,使听众在歌曲的世界中流连忘返,感受其中深沉的情感。
在歌曲的演唱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更是能够将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抒情激昂,让人在情感和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1. 融合性强、多元并存白族大本曲的音乐元素来自多方面,如中原文化、滇池地区文化等,因此它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吸纳了各方面的优秀元素。
同时,它的演唱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双声、三声、四声等,或独唱、伴唱、合唱等形式,因此它也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
3. 原始性强、自然典雅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浓郁的原始性和自然典雅。
白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感悟贯穿于其艺术创作之中,表现出来的歌词、音乐、唱腔都富有自然之美。
在表现形式上,白族大本曲不用复杂的乐器和繁琐的音乐编排,仅靠人声即可演唱出精彩的音乐,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白族大本曲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创作特色的白族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浅析《云南民歌五首》的技法特色
《 跟歌 》中 ,作者根据 曲子的 中心思 想进行划分 ,以声部作 为标准进行 排列组合 ,间隔为一 小节来模仿 ,造成两人 之间互相 追逐 ,有 问有答 ,连续 不断地运 动形势 。 《 山歌 》则直 接搬用 了 原曲 的基调 ,为 了突出男女对 唱山歌时高亢 、直爽 的野 性 ,反复 改变节奏 ,加长 了原有 的 曲调构 成。而 《 猜 调 》则多重 的模仿手 法 ,模仿 民族 乐器 的声调 ,突 出了乐 曲的表现力 。
( 一 ) 用五声纵合化和 弦来表现 民族韵味 五首作 品的主体采用 了民族特点 的五声性和 弦,具 体着眼点 为整体 的旋 律与主题思 想 的一致 。如 《 跟歌 》的前 四小 节当 中 , 第二小节 的 F 调一直延 伸到第三小节 , 形 成了纵合化 的音乐技法 , 配以持续 的低音 ,使 《 跟歌 》这 首曲子听起来 特别 的清 新婉转 , 而又有着浓浓 的民族韵 味。 《 大理姑娘 பைடு நூலகம்的技术 主要 特点表现重 复性表现 ,其 中的第二 小节 中的和弦中运用 了变徵与变 宫相结合手 法 ,当演奏 到第三节 时 ,变宫转 变为清羽 ,清角则 以半音 的方式 过渡到 ,和声上 出现 了明显 的色彩递进 与增 强 ,让 听众眼前清 晰地出现 了大 理姑娘 的 纯朴 、善 良的形象 。 ( 二 )重叠的和弦置度 《 跟歌 》的曲调旋律用平 行 四度音来起 到加厚 的效 果 ,尤其 是低声部分 ,采用线性 跟进 的模 式 ,场景表 现为恬静 、幽然和朴
个乐 曲。
素的少数地 区风情 。 《 龙灯调 》的开始部分 中 ,采用 了大量 的八 分音符 ,从 高声部一直 延伸到低 声部 ,表现 了舞龙 时那 种热闹 、 喧嚣 的热 闹节 日情景 ,让整个 曲子的艺术感 染力徒然上 升。为 了 进一步增强 欢闹 的场 面效果 ,在 间奏部分 的处理上 ,采 用了低声 部 的半音 ,配合 由 D音和 两种 c调构 成的 大小 两种音 程 ,生动 展现给 听众火 龙飞舞 ,人 声鼎沸 的节 日气氛 。 为了表现少 数 民族个性 十足的幽默 、喜悦场景 ,作 者间隔使 用大和小两 种音程在 《 猜调 》中。为 了增强作 品 的色彩 性 ,平行 处理 四度 与五度和 弦 ,规范 了曲子的整体结 构 ,让 曲调 色彩表现 出流畅 明亮 的感觉 ,同时 ,作者 还淡化 了七 和弦加厚发 到主和 弦
大理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及保护传承
大理 白族大本 曲的音乐特点及保护传承
杨 汝 芬 (大 理 市 大 理 文 化馆
怨蝴、 述救 耋 前蓦. 怒 愤 I:、 适 板 主I 绪 情 n 情 的 儿 ㈨ 小 址 =。 缀聪 .. 小 人 疾 址 卜 三三 髓 蛴 川、 家州、… 埘、 等 情~ 族 h 邵 浓 色 格 严 常 裁 体的 人 境 不、 = 彤 近三=式 埘 的 叫 格 风 ¨
本相似 这 儿 ‘lfIl州 的 称 足 m它 本 身 所体 现 ¨ 来 的 乐功 能米 逃 仃 命 的 ,有 的 曲渊 称 址 ft ̄Jft r 7y.旅 戏 IlI{术语 来 命 的 。在 一般 情 况 F, “火 版 ”善 ~l-.d<t发 悲愤 激越 之 情 , “小 板 ”、 “提 水 板 ”、
种 , 化 : 一 种说 法 足 以 人媸IIi 城 为 II] 心 ,分 为 “南 ”、 “北 ”、 “海 力 腔 ”
人 术流派 , 一 种 蜕法 较 为 遍 它 仃】“ ”之 『H】彳『小 同ft<7 JxL格 ,仃 葺交人
(_二) “几板 ”、 “JL扳 ” 址 l I族 大 _夺 II{1常用 的 几个 j c;-水 岭州 ,无 沦抒 情 锹 事 部 川 、南腔 “儿饭” 乃: 人 板 、小 哭 板 、 平 饭 、脆 板 、夫 边 板 、小 赶 板 、阴 板 、提 水板 、f岛 北 腔 “儿 板” 为 :人 哭 饭 、小 板 、 }J五、脆 板 、人 边 扳 、 ,J、哭赶板 、【5JJI,f1板 、士址水 饭 、岛腔 ..I丰f北 两腔 的 九板 称 琏 小fi , l}I{州 的结 构也
3Il
20l8.
¨_■■■ 氏被告枣一
National folk m usic
大理白族地区音乐文化的概况及云南 音乐教育状况的一些思考
大理白族地区音乐文化的概况及云南音乐教育状况的一些思考作者:未知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6日点击数:424【摘要】对白族音乐进行了概要的描述,并提出了大理白族地区民族音乐教育的一些弊端及针对改善这些弊端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理白族音乐教育状况【作者】盛颖源聚居在洱海之滨的白族于历史悠久同时又较早地与汉族地区互通来往,白族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既有着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又因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形成新的传统。
白族传统音乐属于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
大理自古有“妙香古国”之称,可归于宗教或与宗教信仰活动有关的音乐,包括与道教信仰有关的“洞经音乐”,巫师祭祀时唱的祭祀调,斋奶(女佛教徒)唱的“拜佛调”和“念经调”等多种内容。
大理也是歌舞之乡,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民俗节日联系密切。
民歌是白族地区最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包括山歌、小调、风俗歌和儿歌等几种。
其中,山歌有“白儿枯”及各地白族中一些融合其它民族(如汉族、普米族等)音乐成份的山歌调;民歌有大理地区流传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剑川白族妇女中流传的“青姑娘调”等。
器乐有唢呐和三弦,形式有独奏、齐奏,也有与打击乐器合奏的称“吹打乐”;白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品种多样,较具代表性的有载歌载舞形式的歌舞如“打歌”、“绕三灵”、“霸王鞭”等,以及用唢呐等乐器或洞经音乐伴奏的乐舞如耍龙舞、耍狮舞或宗教舞等。
同时,受汉族文艺的诸多影响,白族人民在本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了颇具民族地方特色的说唱和戏剧形式——“大本曲”和“白剧”,在当地一度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少数民族剧种。
这些艺术形式曾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却走向落寞。
虽然大理地区白族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但是在传统音乐传承方面却在走下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忽视了民族音乐。
目前,云南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全国通用的教材和音乐教育体系。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的综述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的综述论文关键词: 大理白族传统音乐研究现状论文摘要: 本文以学界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为今后对该地区白族音乐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一、研究现状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
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
①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六类音乐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白族民歌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
主要有:专着《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乐志》③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④、《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⑤等,这些专着或学术论文⑥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
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⑦、《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
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⑩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
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
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13}、《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4}等文{15}可见。
4.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
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16}、《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17}、《白族八角鼓的演变》{18}等{19},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
大理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哪些独特的力
大理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哪些独特的力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不仅拥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白族、彝族、回族、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他们各自的音乐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大理的文化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大理的少数民族音乐,首先具有一种能让人心灵沉静的力量。
当白族的大本曲响起,那悠扬的旋律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岁月。
大本曲通常以叙事为主,演唱者用细腻的嗓音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悲或喜,或忧或乐。
在这娓娓道来的歌声中,人们的内心逐渐平静,浮躁与喧嚣被一一驱散,只留下对生活的深深思考和感悟。
少数民族音乐还拥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在重大的节日和庆典上,彝族的火把节音乐总是能将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欢快的节奏、激昂的旋律,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跟着跳动起来。
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共同欢歌,此时的音乐不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让整个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再者,大理的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传承文化的力量。
傈僳族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以其独特的和声和演唱方式,传递着傈僳族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些歌曲代代相传,成为了傈僳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音乐,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到先辈们的智慧和传统,从而将宝贵的文化遗产延续下去。
少数民族音乐还具有激发创造力的力量。
白族的三弦音乐,其灵活多变的节奏和独特的演奏技巧,为音乐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许多现代音乐作品都融入了白族三弦的元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种创新与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大理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其对情感的表达上。
回族的花儿,以其深情婉转的曲调,倾诉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爱与思念。
无论是对亲人的牵挂,还是对爱情的渴望,都能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找到最贴切的表达。
这种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让每一个聆听者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浅析王建中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瞩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
王建中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共27首,其中由传统民族音乐改编而来的作品占钢琴作品总数的一多半,此类改编作品就成为了他创作的核心方向。
他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众多,涉及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与现代化交融。
这些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钢琴创作曲、钢琴改编曲两大类:(1)钢琴创作曲根据王建中的创作时间排列:1961年创作《变奏曲》、1966年创作《托卡塔》、1966年创作《田歌》、1976年与杨立青共同创作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1981年创作《小奏鸣曲》、1983年创作《钢琴组曲》、1985年创作《诙谐曲》、1991年创作《歌五首》、1994年创作《情景》、2000年创作《小奏鸣曲一、二、三》、2012年为上海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创作《随想曲》。
(2)钢琴改编曲王建中在这一时期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强力影响,创作的钢琴改编作品主要集中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这十年之中。
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的。
1958年创作第一首具有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云南民歌五首》,1972年创作以歌剧《血海》为原型的《赤胆忠心》、以同名歌曲创作歌曲《浏阳河》和以聂耳创作歌曲改编的《大路歌》,1973年创作《陕北民歌四首》组曲(包括《军民大生产》《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绣金匾》)、改编自中国传统民族唢呐曲的《百鸟朝凤》、以古琴曲改编创作《梅花三弄》,1974年创作日本民歌改编的《樱花》和《五木摇篮曲》,1975年依据器乐合奏曲创作《彩云追月》,1976年依据赵开生评弹曲创作《蝶恋花》,2001年根据钢琴与管弦乐同名歌曲改编创作《走进新时代》及2003年依据古筝曲创作未发表的《渔舟唱晚》。
王建中在上海音乐学院刚任职期间是他对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时期,这一阶段他创作出他的第一部钢琴改编作品《云南民歌五首》。
在此之前王建中经常外出采风,感受传统地方风情,积累了众多民族民间文化素材,也正是如此,开启了他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之路。
关于云南大理的歌曲
关于云南大理的歌曲一、经典的大理主题歌曲1. 大理三月好风光•这首歌生动地描绘了大理三月的美丽景色。
大理三月时,苍山洱海间春意盎然,歌曲中用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展现了大理的自然风光之美。
例如歌词“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直接点出了大理著名的景点蝴蝶泉,人们可以想象到在泉边梳妆的美丽画面。
这首歌旋律轻快,带有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格,采用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元素,如特色的音阶和节奏型,使得歌曲极具地方特色。
2. 蝴蝶泉边•它与大理的蝴蝶泉这一著名景点紧密相连。
歌曲以清新的旋律讲述了发生在蝴蝶泉边的爱情故事等。
歌词中充满了对蝴蝶泉周围景色的描写,如泉水的清澈、蝴蝶的飞舞等。
其传唱度较高,在很多关于大理的文艺作品或者旅游宣传中经常被引用,让人们对大理的蝴蝶泉充满了向往之情。
二、现代创作中的大理歌曲1. 去大理•这首歌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
歌词“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触动了很多都市人的心灵。
现代生活的压力使得很多人渴望逃离,大理被描绘成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
歌曲的旋律简单而舒缓,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它也带动了很多人对大理旅游的向往,许多游客会因为这首歌而踏上前往大理的旅程。
2. 彩云之南 - 大理版•是对彩云之南的一种特色改编,融入了更多大理元素。
它保留了原曲的空灵之感,同时在歌词中更加聚焦大理的山水、民俗等。
例如对大理古城的描写,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古城那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和建筑,以及在古城中生活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三、民族特色与大理歌曲1. 白族调中的大理之歌•白族是大理的主要民族之一,白族调是白族的传统民歌形式。
在白族调中有很多歌唱大理的作品。
这些歌曲往往用白族语言演唱,内容涵盖了白族人民在大理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劳动、爱情等各个方面。
比如歌颂苍山的雄伟、洱海的秀丽,以及白族人民在节日里的欢乐场景等。
白族调的音乐特色鲜明,有着独特的曲式结构和演唱风格,是大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大理白族大本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大理白族大本曲的艺术特征一、大理白族大本曲简介关于大本曲,白族民间有一种传说:过去有一位秀才,多次进京考试都落榜,心中满是怨恨,为了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抒发心中的郁闷,他把社会上流传的时事编成曲本来演唱,据说这就是最早的大本曲了。
实际上,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在演唱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大理白族民间流传着“三斋不抵一曲”的俗语,也就是说,做三次诵经、祭祀等宗教性斋事,还不如唱一次大本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本曲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大理白族大本曲的艺术特征大本曲是大理白族的民间曲艺,它有着丰富的曲牌,优美的曲调,委婉动听的旋律,具有浓郁的白族音乐特点和民族气息。
由于大本曲的思想性、文学性和音乐性都很强,能够充分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好恶,再加上演唱艺人善于用表情声调传神和传情,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大理白族大本曲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曲艺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大本曲的唱腔在各地艺人长期演唱实践中,大本曲的唱腔,以大理古城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南腔”“北腔”和“海东腔”三种流派,民间统称为“三腔”。
大本曲音乐由主体唱腔曲调——“九板”、辅助唱腔曲调——“十八调”、器乐曲这三个部分组成。
1、三腔关于三腔,大理民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根据杨汉先生在大理州白剧团任教时期所说的,三腔是指“高、中、低”三种不同音域的声腔;另一种则是根据流行的地域不同,将三腔分为“南腔、北腔、海东腔”三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即流行于原大理县城以南的称“南腔”,流行于大理县城以北的称“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一带农村的称“海东腔”。
由于后一种说法与大本曲的流派唱腔的事实基本吻合,因此成为人们公认的三腔。
“南腔”的风格比較委婉细腻,“北腔”则具有粗犷昂扬的气质。
南腔音乐九板十八调,委婉、柔和;北腔九板十三腔,高亢、粗犷。
2、九板大本曲中常用的九首腔调被称为九板,它是大本曲音乐的基础腔调,常常可以配置不同声韵的唱词,用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抒发不同的感情。
挚埙《渔家傲.大理》赏析
挚埙《渔家傲.大理》赏析
《渔家傲·大理》是著名的古琴曲之一,由中国古代音乐家、文学家赵孟頫所作。
以下是对该曲的简要赏析:
《渔家傲·大理》以琴曲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大理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咏史之情。
曲调优美悠扬,意境深远,通过琴音的流畅和起伏,展现了大理地区的宏伟山河、秀美景色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曲中以独特的音律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仿佛带领听者置身于大理的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恢弘。
旋律起伏流畅,富有变化,给人以宽广、开阔的感觉,仿佛在山水间徜徉。
此外,该曲还融入了对大理历史文化的咏史之情。
通过琴音的流转,传递出对大理历史的敬仰和追忆,使人回想起大理国的繁荣辉煌和辛酸沧桑。
总的来说,赵孟頫的《渔家傲·大理》是一首具有浓厚山水意境和历史沉淀的古琴曲,通过其悠扬的旋律和变化的节奏,将人们带入了大理的壮丽景色和丰厚文化的回忆之中。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云南民歌五首》的音乐特色
/、 j, 、 ,■、 , (
、 , J ,、 一
《 哥 》第 一 段 (- 节 ) 跟 1 4小
r ; =
d l e ap r o c x .
j —、J
, #
』 ; ;
]
.—\ .
《 哥 》第 三 段 (32 跟 2 —6小 节 )
^ * ,—; t :
乐写 作 的 特 点 。
关键词 : 王建 中、云南民歌五 首、中国风味钢琴音 乐 王建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 。 在我 国钢 琴创 作方面做 出了很大 的贡献 ,他的很多作品被收 他 入钢琴教学教材,并且有的作 品更成为国内钢琴 比赛 的指 定曲 目,很快成为被大家所熟知 、广泛普及 的经典 曲目。王建 中钢
一
、
旋律
民间歌 曲改编 的器乐 曲中往往是将 民歌 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 或将其进行进一步 的变化发展 ,既不失原有 民歌的韵味,又
能 将 其进 行 器 乐 曲形 式 的展 开 发 展 ,使 乐 曲丰 富 而 有 层 次 感 ,给 人 以耳 目一 新 的 感 觉 。
在钢琴 改编 曲 《 云南 民歌五首》中,王建 中同样将 原民歌 中的主旋律贯穿于钢琴 曲始终 ,保持 民歌音乐 的原汁原味 。同
另外 ,《 山歌》中的第四段旋律也是对 第三段旋律 的高八度模进 度模进 。
19 0
2 1年第 五期 《 00 音乐创作》
2 、加 入 单 音 及音 程 的 旋律 变 化
在 《 南 民歌 五 首 》 中 ,为增 加 气 氛 r发 展 音 乐 结 构 ,作 曲家 采 用 了旋 律线 中加 入 单 音 及 音 程 来 进 行 衬 托 发 展 的 写作 手 云 法 。这 样 既可 以统 一 旋 律 主 题 ,又 町在 形式 上 对 前 后 形 成 一 定 对 比 ,使 音 乐 结构 完 美 无 缺 。
谈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钢琴演奏
谈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钢琴演奏■胡兰从钢琴演奏的艺术实践与教学来看,作曲家王建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很受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的喜爱,虽然这五首作品都不是很长,技术难度也不是十分复杂,但是在各类音乐会和教学场合中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就表明这部作品在众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钢琴曲当中是出类拔萃和深受欢迎的。
但是在认识和处理这首作品的过程中,甚至在认识和处理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其他一些钢琴曲的作品上,一些钢琴演奏者或学习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导致在诠释乐曲方面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王建中这首作品的理解来谈一下如何进行演奏,以便在认识上使一些钢琴的演奏者或学习者获得一些经验,从而在演奏中国民歌的钢琴改编曲方面获得较好的表现。
一、对音乐语言的突出和重视中国民歌大多都是在民间口耳相传而成,各地一些优秀的民歌可能要历经很长一段时间的流传后再经民间艺人的提炼和演唱流传下来,因此与我们理解的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大多是由作曲家独立创作完成,其个性因素很强,而中国民歌则共性较为突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口语化的音乐语言。
众所周知,音乐是有语言的,比如歌曲就是由旋律和歌词构成的,但钢琴一类的乐器却用不上文字,更不用说民间各地差异很大的语音或语调了。
然而用乐器来讲述人的语言却是完全可以的,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器乐演奏家,如我们熟知的钢琴家霍洛维茨、伯恩斯坦,小提琴家帕尔曼、文格罗夫就是如此。
那么究竟如何用钢琴来讲述云南民歌的语言呢?让我们通过语言的音调和语气来分析一下这首作品吧。
以《云南民歌五首》之一《大理姑娘》为例,这首开篇的曲子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整个作品似乎没有任何技术难度。
但实际却不然,这一类作品的难度恰恰就在于对音乐语言的要求十分特殊,它要求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演奏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谱例1:这个部分是《云南民歌五首》之一《大理姑娘》的主要乐段,乐段是由四句构成,其音乐语言的特点是切分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大理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器乐之间的关系
民谣
大事民歌是滇西地区民间流传的歌,劳动人民的歌,它是本地区历代各族人民主要是白族、彝族、汉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劳动、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世代口耳相传的歌唱形式,此外,一些音乐工作者,根据某些民歌音调改编创作的,并为群众广为传唱的歌曲,也称为民歌。
(如雷振邦、赵桦等)。
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大理,其音乐遗产是十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有着争妍斗艳的繁花,不但有风格独特的民族戏曲——吹吹腔,也有民族色彩浓郁的说唱曲艺——大本曲,同时拥有闻名全国的花灯歌舞——十大姐,还有蕴藏丰富的民族器乐,更有大量不同体裁的民歌。
在这些民族音乐形式中,大理民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是其他音乐形式的基础。
大理民歌为其他几类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音乐发展之上,各种音乐形式之间,从来都是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
因此,当其他几类音乐形式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对大理民歌产生影响,促使了民歌的进一步发展.由此看来,大理民歌和其他音乐形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一、大理民歌与民间歌舞的关系
歌和舞原本是结合在…起的统一体,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歌和舞各自独立和专业化了。
历史上,随着社会、生活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发展、变化,当民歌这一简短的形式,不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感情和内容时,于是一些较
复杂的、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艺术形式,如歌舞、说唱曲艺、戏曲等,便进而产生了。
《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故歌之长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正好说明了歌舞形成的道理。
当单纯的歌
唱不足以表现感情时,就加上表演和舞蹈动作,这样歌舞便产生了。
大量事实说明,很多大理民间歌舞的歌唱部分,原来大都是民歌,
这些民歌单独演唱是歌,和舞蹈结合起来就是歌舞。
如巍山的《打歌》
和南涧的《跳菜》既是两首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又是两个很好的民间
歌舞。
此外,很多民间歌舞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编创出来的。
如花灯歌
舞《十大姐》是在弥渡民歌的基础上编创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
以清楚的了解到,大理民歌为大理歌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当歌舞这一艺术形式形成之后,它又反过来影响民歌。
如民歌《小河淌水》就含有歌舞弥渡花灯《十大姐》的音调。
它们在旋律、调式、节拍、结构形式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以上所述,足以看出民歌与歌舞的密切关系。
二、大理白族民歌和说唱大本曲、戏曲吹吹腔的关系
大理白族民歌和说唱曲艺大本曲、戏曲音乐吹吹腔的关系也很密切,它为说唱和戏曲音乐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白族民歌中本来就孕育、蕴含着说唱及戏曲音乐的因素。
很多白族民歌小调不仅曲调优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着很强的叙事性和表演性。
特别是那些长篇叙事性歌曲,通过多段词的反复演唱把一个故事情节叙述得生动感人。
大理白族民歌《望夫云》、《青姑娘》、《白
月亮白姐姐》等都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民歌在曲调、故事情节、叙事性和表演性等方面均给说唱和戏曲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加工演唱而逐渐形成了说唱曲艺大本曲和戏曲吹吹腔艺术。
在演唱民歌的过程中,当一首歌不足以表现复杂的内容和感情时,就把几首民歌连起来演唱,这就是曲牌联缀的开始;当一种单一的节拍和单一的速度不足以表现时,就把速度放慢、节奏拉长,或把速度加快、节奏紧缩,甚至唱散,这就产生了散板音乐。
在唱的过程,无法表达清楚故事的情节时,就加入说白、朗读,使故事完整、丰富、动人,这就产生了本子曲。
很显然、这就给说唱和戏曲音乐唱腔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同时,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中的曲牌石‘,很多都是原来的民歌曲调。
如白族大本曲《麻雀调》、《螃蟹调》、白族吹吹腔《白月亮白姐姐》、《大理三月好风光》等,都是大理地区原来广泛流传的民歌;白族吹吹腔戏曲《木兰纺织在机旁》是在白族民歌《木兰从军》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些单曲体的说唱如大本曲《唱反曲》和主体曲类的说唱音乐如大本曲中的《平板》、《高腔》、《脆板》等,都是在以单乐段反复演唱多段歌词的白族民歌基础上形成的。
它们都有从民歌直接过渡而来的明显痕迹。
当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形成之后,一方面继续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民歌。
如白族民歌《鱼调》是受了说唱大本曲《泥鳅调》的影响发展而成的,它与大本曲九板十八调的唱腔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戏曲和说唱的复杂情节,也丰富了白族民歌的题材内容,
很多戏曲和说唱的故事,在白族民歌中就有体现。
三、大理民歌和民族器乐的关系
民歌与民族器乐的关系也很密切。
一方面许多民歌在演唱上离不开器乐的伴奏,如白族民歌《剑川调》的演唱离不开三弦的伴奏。
另一方面,民族器乐曲的旋律与民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许多民族器乐曲是取材于民歌,如唢呐曲《西山调》就是根据流行于洱源的《西山情歌》和流行于剑川的《海东调》两支民歌曲调变奏发展而成的。
又如《弦子弹到苍山脚》,从它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乐曲它所演奏使用的乐器及歌曲特点,是流行于大理鹤庆的一首民歌只不过根据乐器特点,有所变化和发展罢了。
再从近年来编创的一些民族器乐曲来看,许多是取材于民歌的曲调。
如二胡曲《绣荷包》取材于弥渡民歌《小小荷包》,三弦曲《草帽街》取材于白族民歌《大理下来草帽街》,唢呐曲《蜂采蜜》是根据洱源民歌《蜜蜂想花花想蜜》的曲调改编而成。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在大理几大类民族音乐形式中,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和民族器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吸收,才形成了大理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
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继承、创新、发展这些民族瑰宝,使它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进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