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基本相互作 》说课(1)

合集下载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内容工地上,起重机把重物从地面上由静止吊起来;足球场上,运动员踢球后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慢慢地停下来。

以上几个物体,有的由静止到运动,有的由运动到静止,有的速度越来越慢,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速度发生了变化。

在物理学中,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压缩海绵,海绵变形了;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了。

这两个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发生了形变。

其实,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产生形变,都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者同时存在。

2.力的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

思考:我们要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应该如何描述呢?解答:我们发现,要清楚的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须做三方面的描述:(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二、说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示范教案(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示范教案(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设计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力的分解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在没有条件限制下,一个合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其次是如何确定条件来对力进行分解.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力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从而确定两个分力;另一种是正交分解的方法.前一种是从力的实质上对力进行分解,后一种方法却更简单,更能解决较复杂的问题.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课时2 弹力1课时3 摩擦力3课时4 力的合成1课时5 力的分解1课时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 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A.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B.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C.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 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等效焦点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重心总是竖直向下方向求解也可以利用用弹簧秤称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大小重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重力的产生重力二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形状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一用作互相本基力重,::;,:.2:.1,;:.2.1,mg G 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图3-1-9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3.1【教学设计】《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人教)

3.1【教学设计】《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人教)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制作人:蚌埠二中渠雷雷《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重点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

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铁架台、几个形状各异的纸板、直尺等1.引入自然界的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相互作用,物体在形状、运动状态以及其他肉眼不能察觉的许多方面发生变化。

在物理学中,物体间的这些相互作用抽象为一个概念:力。

2.新课教学一、力和力的图示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性质:1)、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相互性: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

随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而发生“角色”变化。

3、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二、说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I. 说课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通过重力公式计算物体间的引力大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II. 教学重点1.理解重力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理解重力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引力大小;3.运用重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III. 教学内容1.重力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重力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地球上,也存在于其他物体之间。

. 重力的作用方向是物体间的直线距离方向上,总是指向质量较大的物体。

2.重力公式及计算方法 . 重力公式:$F =G\\frac{{m_1 \\cdot m_2}}{{r^2}}$ . 其中,F表示物体间的引力大小,G是重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物体间的距离。

. 计算引力大小的步骤:确定物体的质量、计算物体间的距离、代入重力公式计算。

3.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天体运动: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等都是由重力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 摩擦力和支持力:摩擦力和支持力中的各种现象都与重力有关,如地面上物体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 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由重力所引起的,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 ($F = m \\cdot g$)。

. 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纵向运动,重力使物体加速度为常数,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自由落体时间、自由落体速度等都与重力有关。

IV.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和场景,引入重力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引导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计算步骤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重力公式。

3.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现物体间的重力相互作用,并应用到具体的现象解释上。

V.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为什么落叶会飘落到地面上?联系生活经验,引出重力的概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四、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

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力的分类

6、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分:力学中常碰到的有重力、弹力、 摩擦力.
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动 力、阻力等.
效果不同的力,性质能够相似.性质不同的力, 效果能够相似.

重力

一、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意: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有两个作用: 1、使物体随处球自转的自转偏向力; 2、使物体不脱离地球的重力。

力和力的图示

一、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互相作用.
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有受力物体必存在施力物体.
2、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
牛,符号是N。 3、力的作用效果:
(1)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 (2)使物体产生形变。

力和力的图示

4、用图形描述力的办法——力的图示
A、线段的长短表达力的大小(要按比例画出). B、箭头指向表达力的方向. C、箭头或箭尾表达力的作用点.
重力
不等于 地球的 吸引力
二、重力的产生条件: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 受到重力的作用。
•一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重力

三、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方向:竖直向下. (不可说垂直地面,不可说指向地心)
2N
F
f

错解2:作用线长应是标度的不不大于1的整数倍。

力和力的图示

练习2:放在桌面上的木块,重3.5N,受到水平向左的 20N的拉力,另还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2N。请用力 的图示描述以物快的受力。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本卷须知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是建立在初中对力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本节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学过力,重力基本内容,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

2,认知方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3,学习方式: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而我校442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学习。

三,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标如下:1、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原因。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物理ⅰ人教新资料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伙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是建立在初中对力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因此,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连续,又是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本节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情分析要紧从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学过力,重力差不多内容,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

2,认知方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3,学习方式:他们适应于被动同意式的学习,而我校442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学习。

三,三维目标:依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妨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标如下:1、通过自主探究,明白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缘故。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明白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理解重力的大小以方向。

明白物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确立依据:本节通过重力、差不多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研究重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妨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力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本课的教学难度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二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喜新厌旧。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②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③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重心”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物理方法。

②通过思考,自己动手用简单材料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3)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②通过天宫一号的引入和中国版图“重心位置”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以问题探究和讲授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由浅入深地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辅助教学3、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回忆、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己推理、探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应用分析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影片剪辑及图片并引导:①为什么天宫一号不飞离地球?②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水不洒向太空?③为什么苹果、铅球、运动员都落向地球?水总是往低处流?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答——都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步步设疑,引出课题。

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本节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初中阶段从推、拉、提的表现来认识力,符合学生的直观感受,在高中阶段则应该从更深一些的层次来认识力,即把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于此相联系。

教科书是从学生已经熟悉并可以理解的事实出发,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给出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图示方法。

在对重力认识的基础上,本章尽量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逐一介绍了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力作用效果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力的本质没有充分的了解。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重心概念,由于其抽象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现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明确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掌握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认识力的过程,体会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通过寻找重物中心的实验,学会悬挂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等栏目,提高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1、新课引入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员大脚开球,球从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着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作用2. 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4.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公式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b. 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讲解公式中的各符号含义。

c.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实例分析:a. 分析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b.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实验环节:a. 讲解实验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

b.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c.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

5.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 强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a. 请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

2. 评估内容:重力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作用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重力实验器材、质量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探究重力:2.1 学生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学习重力计算:3.1 教师介绍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含义。

3.2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进行交流分享。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1 学生进行质量测量实验,观察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5. 巩固与应用:5.1 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5.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8.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9. 课程拓展:9.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9.2 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重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0. 教学评价:10.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或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须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读数的意义,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学习其他力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度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知识,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 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四倍于标度的线段(4 cm),然后画上箭头(如图):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 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2)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3)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尺的重心.甲乙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甲、乙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确定.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学生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方法,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错误!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所示.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2、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1、新课引入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

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再看到一张图片,是冬天的大雪将松树枝都全部压弯了,这是物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吗?生答:是物体发生了形变。

学 /教师:那物体发生了形变的原因是什么?生答:雪压弯的。

教师:就是说,雪对松树枝产生了一个‘力’的作用。

而这种‘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就像我们使力可以将尺子弯折,以及我们平时玩的橡皮筋等等,这些都是形变。

2、新课教学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语文有一种学习态度叫做咬文嚼字,那么我们也来对力的概念进行一次咬文嚼字!首先我们看到‘物体与物体之间’,同学们说说,你们对这个短语是如何理解的?生答: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

重力和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重力和相互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引入:前两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力和相互作用。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重力和相互作用。

新课教学: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一些有关力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力?请举例说明。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人推车,人对车施了力,同时车也推人;人提起重物,人对重物施加了力,同时重物也向下拉人;机车牵引列车前进,机车对列车施加了力,同时列车对机车也有作用;磁铁吸引铁块,磁铁对铁块施加了力,同时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同时此物体对地球也有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得: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讨论:有人说,我握紧拳头用力向空中打去,结果什么也没有打着,但我用力了,所以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你说对吗?说说你的理由?2.理解:(1)力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总是与两个物体密不可分。

(结合以上例子加以说明,或请几名学生从上例中指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2)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

(请几名学生结合以上例子加以说明)练习:请指出下列物体所受力的施力物体:桌面上的书受重力作用和支持力作用;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浮力作用;汽车加速时驱动轮受摩擦力作用。

(3)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观察与思考:原来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在力的作用下可运动起来;汽车在牵引力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刹车后在阻力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小;弹簧受到力的作用,被越拉越长,或者被越来越短,这些现象中有没有施力物体呢?有。

问题:你知道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与讨论:除此以外,力还有哪些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如,粉笔在力的作用下可被折断;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可伸长或缩短,桌面在力的作用下可弯曲;……(2)使物体发生形变问题:你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分析:同样使弹簧发生形变,第一次弹簧伸长的长;第二次弹簧伸长的短,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系;一本书我可以向不同方向拉它,它就会向不同方向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系;要使门打开,我可以将同一个力作用在门上的不同点,但是打开门的容易程度不同,这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4.知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通过重心的概念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课前准备弹簧秤、钩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三角尺、重锤线◆教学过程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演示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一、力、基本相互作用1、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穿插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l、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2、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 确定物体的重心
1、质量分布均匀,形 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位 置在几何中心
2、物体的重心除了 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 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 布有关 3、质量分布均匀但形 状不规则的物体呢?回
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
局限性:只适用于薄板状的物体。
思考
• • • •
秋天树叶落向地面? 平行的高压线垂悬? 抛向空中的物体落向地面? 地球在自转,海水却不会撒向太 空?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 到的力。 • (2)、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所受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 (3)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 态、速度大小无关 • 既然重力是力,那么它也应该有三要素: (类比力的三要素的出重力的三要素) (4 )· 大小:G=mg ,g=9.8m/s^2或10m/s^2. • 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减小
(5)、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G
G
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水平面垂直, 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与斜面垂直。
重力的方向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
竖直向下
( 6) · 重力的作用点
等效
各部分受 到的重力 作用集中 于一点
物体各部分都要受 到重力作用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 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 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说课
说课人:潘泽青
(物理学一班)
一· 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1节的内 容。 教科书是从学生已经熟悉并可以理解的事实出发,分析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给出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图示方法。 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建立了统一 的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 思维空间。
• • • •
第四环节:走向生活 实际应用
• 重心的应用:
• 1、不倒翁
• 2、奇异的饮水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升华
• 课后练习:
(巩固提高 ) 布置课后开放性课 题,让学生测量质量分布均匀的簿 三角形的重心位置,体会数学中‚重 心‛的定义,加深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板书设计
一、力 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效果: 1.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是物体发生形变 三要素:1.大小 2方向 3作用 点 二、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 三、重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 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 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2·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 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 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 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 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3.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知道重力的产生极其定义,能够区分重力与万
有引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 物体质量的关系;
●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
(2)· 过程与方法
3)·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4)· 力的性质:相互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 物体而独立存在 物质性:一个物体作为施力物体的同时也 必然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有方向
5)、力的三要素: A. 演示关门时,在不同的地方施加不同 方向和大小的力,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力的作用 效果与哪些要素有关?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A 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A.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B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和作 B.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影响因 素,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 用点 C. 掌握“等效替代”的学习方法。
二· 教法· 学法
• ·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生活实例· 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 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穿插实验── 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 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距离增大时, 急剧减小
距离增大时,急 剧减小,比强相 互作用要小得多
短程力 核力 短程力 基本粒子 间的力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1)两位同学在看体育比赛时,发现“背越式”跳高比 “跨越式”跳高好得多,请你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是这 样的?
力的概念及力的表示方法; 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是产生重力的原因; 重力G跟它的质量m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 可以认为物体的各部分所受的重力集中于重心 这一点; •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 小· 方向· 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 通过寻找重物中心的实验,学会悬挂法在物理 学习中的应用; •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 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用物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史引发学生 的好奇心,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思考
B.这个门它本来是向外推的,如果你向里拉能 打开吗?请解释这个现象。 力的作用方向错了。 C.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不同时, 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即力的三要 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图示
• • • • • 教师提问:(1)〃我们要如何才能将力的三要素 直观的表示出来呢,怎样准确的表示个力呢?结 合描述力的要素,从而引出力的图示的概念。 并讲解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方法。通过习题, 巩固这种描述力的方法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左边图片中火箭由静止变为运动, 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杆发生了弯 曲,即发生了 形变,发生变化的 原因是由于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 5· 力的作用效果有: (1 ) . 产生形变 (2). 改变运动状态
1· 力
1).物理学中,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 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称做力 2)· 测量:弹簧测力计
2).力的图示:可以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线段上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3)·步骤
例1、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 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A.选定标度
B.从作用点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根据选定的标度 力的大小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 C.在线段上沿力的方向加上箭头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的一些现象,巧用 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实验 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 第四环节:走向生活 课堂小结 实际应用
第五环节:布 置作业 巩固 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 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员大脚开球,球从静止变为运动,守 门员接着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 生观察并描述球的运动情况,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 变化。教师演示实验,手捏气球,拉橡皮筋,让学生从实 例中感知、谈论,得出是由于手对气球和橡皮作用的结果。 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在力的 作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力的定义。让学生分析上述两种 情况下物理的受力情况,为力的要素的讨论做好铺垫
( 4) · 力的表示
力的图示
方法:
: 力的图示是一种直观表 示力的方法:表示出力的 大小、方向和用点
:只正确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 方向,不严格画出力的大小
力的示意图
(粗略)作用点、方向
3、重力
• · 多媒体展示苹果落地,人抛出物体下落的视频,并演示将 墨汁滴在在竖直的白纸上,墨汁竖直下降的情景,使学生明 确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引入重力的概念, 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联系初中的知识,直接给出重 力G与物体质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再让学生画出放置于水 平面、斜面时的重力方向,画出空中运动的篮球的重力方向, 使学生明确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含义。
因此知道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四种相互 作用力的名称、特点、作用范 围。 。对于和万有引力之间的 联系,是后面学习的内容,先让 学生接受,告诉学生关于这个问 题以后会学习到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作用对象 特点 作用范 举例 围 长程力 重力
万有引力 一切物体 随距离增 之间 大而减弱 随距离增大而 长程力 弹力 电磁相互 电荷间 减弱,比万有 作用 磁体间 摩擦力 引力要强 强相互作 组成原子核 的核子间 用 弱相互作 基本粒子 用 之间
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在物体上。
总结
重心不是重力的真实作用点,重力的作用 点遍布整个物体,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或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但可以把物 体的质量看成都集中在重心这一点。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以后的学习对四种相互作用 还会进一步展开介绍,本节内容目的是拓宽学生 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