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词句解释(1)丑奴儿:词牌名。
又叫做采桑子(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二、原文译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作品简介作品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品别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文学体裁:词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评解】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集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词句解释(1)丑奴儿:词牌名。
又叫做采桑子(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二、原文译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作品简介作品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品别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文学体裁:词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图文
Page 7
,又何必对未知的前方魂牵梦萦?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目标,并且我们的奋斗,都是为了能离它更近。奋斗努力,快步走行,无可厚非,但是我想,人生在路上行走,本应该走走停停,该歇的则歇一歇,该停的则停一停,在生活一直往前走的同时,适时的放慢脚 要的东西。不要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不要忙于到达目的地,只顾疲于奔跑,而错过了身边美丽的风景,不要让你已拥有的很多东西在手中悄悄的流失,失去对它的珍惜,更不要怨天怨地怨人怨己,抱怨自己的人生磕磕绊绊,不如人意。要知道很多时候,当在你盲笑。人生之路,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得志和失意错位。生活给予你的,有精彩,更多的是平淡。人生,不会事事如意,生活,也不可能样样顺心,其中,很多的人,会不被我们认同;很多的事,都 富,而是要想想,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尽管日子很平淡,却会有许多的闪光点,尽管会有一地鸡毛的琐事,却也会有许多开心和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若我们不抱怨,湖涂一些,淡然一点,烦恼就会少些,日子即便是平庸,但也能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该诗赏析,希望你喜欢!赏析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词三首》拓展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杨辛弃疾)
打印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注释:
丑奴儿:曲牌名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注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2.层楼:高楼。
3.强(qiang上声即三声):竭力,极力。
(九上课本)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赏析】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以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九上课本)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强(qiang抢):勉强地,硬要。
【译文】少年时代不懂得什么叫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常常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就硬说自己很忧愁。
如今已经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只好赞上一句:“天气凉爽好个金秋!”【集评】明·卓人月、徐士俊:“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古今词统》卷四)现代·俞平伯:“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
中间用叠句转折。
末句似近滑,于极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志。
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
‘秋’仍绾合‘愁’字,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年青人往往因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
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写这种少年时代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烈士暮年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词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
真正知道了愁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此。
秋天在愁人心目中是衰老没落的象证。
作者晚岁逢秋,本极凄凉,但他对此举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滑稽的欣赏之语:“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从这里读者可以更加深透地理解稼轩倔强而诙谐的豪士性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 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起首两句,写作者年轻时不懂得忧愁,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不识愁滋味”四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说作者为了写出新的诗词,故意在说自己忧愁。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心态,表现了他的故作深沉和对生活的不理解。
接下来两句“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化。
作者不仅喜欢登上高楼,而且喜欢反复登上高楼,以表达他的忧愁和思索。
这两句词,反映了作者年轻时的孤独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作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官场生涯和生活的磨难后,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艰辛和忧愁。
“欲说还休”,是作者内心矛盾和痛苦的表现。
他想说却又说不出,因为他的忧愁太深太浓,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却道天凉好个秋”,则是作者对自己的安慰和排解。
他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啊,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只是在借景抒情,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和如今的忧愁进行对比,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慨。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愁”比作一种无形的力量,贯穿全篇,使词的主题更加深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深具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作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2、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
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
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
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