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名居及文化
(完整版)陕西民居解析
![(完整版)陕西民居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66950f01f69e31433294e5.png)
建筑1204班 耿蓝天、柏思宇、南明玥、杨子依、 惠子祯、郭境钰、杨英
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中心 位置。是13朝历史古都,中 华文化的发祥地。多年的文 化积累草成了很厚的建筑文 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传统民居。
秦岭山脉和北山将陕西划 分为三个不变通的文化区域, 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 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 三种区别分明的地理环境和 气候因素,造就了陕西各个 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 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 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 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 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 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
陕南民居
陕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 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 区。两地同处于秦岭与 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中 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 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 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 大,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 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 的具体形态上。
紫阳石板房
安康市紫阳县特有的石板 房,屋顶墙面均用石板砌 筑。采用当地特产的板岩, 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板岩在天然石材在建
筑领域里有丰富的使 用范围。板岩石材优 于一般的人工覆盖材 料,防潮,抗风,具 有保温性。板岩屋顶 可以持续数百年。但 大量使用石板可能会 导致过度开山,对环 境有很大破坏。
青木川
关中民居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 部在秦岭北麓、北山 以南的渭河平原一带。 自古以来土地肥沃,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从 秦汉迄隋唐,逐步发 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 化的中心。
关中民居各地区分布类型
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 落巷道较为笔直、宽 阔,主、次街巷形成的 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 户毗连、密密匝匝、 夹道布置、成片而居, 形成居住群落、聚落, 主要形态为集村。
(完整版)陕西民俗文化
![(完整版)陕西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5dc23aa804d2b160a4ec0ef.png)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陕西民居--土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https://img.taocdn.com/s3/m/0e4da529a32d7375a4178089.png)
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浅议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
![浅议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b76c70168884868762d6bd.png)
浅议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摘要】我国各个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不一,他们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通过对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既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可以吸取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
本文主要通过对陕西的部分地区典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作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陕西装饰艺术的形成过程来阐述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民俗文化前言:民居建筑是人类生产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别,这类建筑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地的民居带上了明显的民俗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地民居,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伦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和当地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了其中,形成了明显的建筑装饰特点,本文将从实例出发,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去阐述陕西民居的典型建筑装饰特点。
一、陕西传统民居概况本土文化对当地的民居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地理位置特殊的陕西兼具了秦文化的古朴粗狂,也包含了荆楚文化的柔媚清丽。
受本土文化精神的遗传和自然人文景观、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陕西以南的民居建筑装饰既带上了南方人温文尔雅的特点,也带上了北方人豪放刚毅的气质,形成了陕南人独有的勤劳朴实和淳朴善良。
同时影响着陕南民居发展的不但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元素,也包含了毗邻汉水,背靠终南、南倚巴山的地理元素,同时作为我国较早萌芽资本主义小商品经济的经济元素也不可小觑。
陕南民居呈现出的多样性也和这个地方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有关,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古老的陕南文化在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下形成。
所以其民族民俗风味独特,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二、陕西以南的民居类型陕南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有着典型的陕西民居特点但又区别于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
其主要区别于衍生的方式,例如:关中平原的院落最后形成了村庄,陕北的凿土成洞则形成了窑洞民居,但是秦巴居民人数较少但建材却种类繁多,所以在建筑样式上会有所差异。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7ea90eb04a1b0717fd5dd19.png)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3ffd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d.png)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1. 引言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
本报告旨在对陕西民居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2. 陕西民居的特点陕西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建筑结构陕西民居大多采用木质结构,以及传统的斗拱和斗栱的建筑形式。
这种结构在地震等灾害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展现了陕西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2 建筑样式陕西民居的建筑样式多种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楼阁式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庭院式建筑,以其独特的格局和布局方式,展现了陕西人民注重家庭和谐、重视社交交往的传统价值观。
2.3 装饰艺术陕西民居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其中以壁画、雕刻和彩绘瓦片最为常见。
这些装饰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不仅增添了美感,还反映了陕西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3. 陕西民居的历史背景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陕西民居的建设与发展与陕西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历史影响陕西曾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首都,这些朝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对陕西民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和唐宋时期的庭院建筑,都对后来的陕西民居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地理环境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对于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陕西地处地震带,因此民居建筑采用木质结构可以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影响。
3.3 社会经济因素陕西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对民居建筑产生了影响。
例如,农业文明的兴起导致了农村社区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则促进了城市居民楼的兴起。
4. 陕西民居的保护与挑战陕西民居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4.1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陕西民居的独特价值,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并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工作。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05f14ccf84b9d528ea7a21.png)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https://img.taocdn.com/s3/m/18b03f5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b.png)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中国的非遗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15173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d.png)
浙江南浔古镇
中国的非遗建筑
浙江南浔古镇是中国江南水乡古 镇的代表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 市。南浔古镇是一个具有典型江 南水乡特色的古镇,保存完好的 古建筑、古桥、古巷、古宅等构 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这里 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江 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江南园林
中国的非遗建筑
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江南园林以 山水园林为主,具有精美的建筑和植物景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其中最 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仅是中国非遗建筑的一部分,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代表着中国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 代表之一,位于河南 省登封市。嵩岳寺塔 始建于北魏时期,历 经多次修葺,现存的 是唐代建筑。塔身线 条流畅,结构匀称, 气势磅礴,是中国古 代佛教建筑的瑰宝
江苏苏州园林
中国的非遗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江苏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以山水意境和精湛的园林技艺而闻名于世。苏州园林在设计上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其中最著 名的是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1. 西藏布达拉宫
徽派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陕西文化:回民街
![陕西文化:回民街](https://img.taocdn.com/s3/m/1693623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1.png)
据说回民街过去是商业繁华之街,商贾云集,风光⽆两,街上名店鳞次栉⽐,名产驰誉全国。
据说有108家粮⾏,有宰⽜、宰鸭、宰驴的数10位,⽆论是不是赶集,都热闹⾮凡。
现在,矮矮的民居屋顶,如蜘蛛⼀样的电线,四通⼋达纵横交错,却⼜那么触⼿可及:触到的是⽊板⾥遗留的草根⽓质,但那种⼈声⿍沸的⿍盛场⾯,早就⽆法企及。
这条街的历史也已经很久了,据说,原来国外的使节和来长安做⽣意的商家们聚居在这⾥,不断地繁衍⽣息,现在的坊上⼈⼤都是这些古⽼移民的后裔。
他们⽤⾃⼰的宗教形成了⾼度的凝聚⼒,在汉⼈占主流的社会中,顽强地坚持了⾃⼰特有的⽂化⽣活圈⼦,他们的⾎液中还保留着精明商⼈和贵族的遗传因⼦,⼀直到了今天。
在⼀千多年前的汉朝,这⾥就曾经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回民的先民--来⾃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使节、学⽣。
历史记载,许多⼈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代代繁衍⽣息。
今天,这⾥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
作为伊斯兰⽂化的传承之地,这⼀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元寺等众多⽂化遗迹。
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城、民族购物中⼼和清真寺、回民⽣活区"相映成趣"。
风味回民街在⿎楼的边上,街的北头是⼀座厚重的城墙和它斑驳的拱门。
⼤块⼤块城砖似乎暗⽰着西北⼈的豪放不羁,总是使⼈联想到那种⼤块吃⾁⼤碗喝酒的豪爽侠⽓。
来回民街就是吃的。
回民街不常,短短的也就500⽶左右,两旁开满了正宗的回民饭店。
⼤多数的店家门⼝总是能见到⼏个带着回民⽩帽的⼩伙⼦在扇着烤着的⽜⽺⾁串,阵阵的烤⾁⾹味⾜以令你迟步留连,然后决定进去⼤爽⼀把,以饱⼝福。
回民街上的店门⾯都不⼤,外边看起来总使⼈联想到上海吴江路上的⼩餐店,可是当你⼀踏进店门就会知道⾃⼰估算错了,窄窄的两扇门⾯之后竟然有着礼堂般的⼤堂,两个字:⼤⽓。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db1ae55ef7ba0d4a733b57.png)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摘要:关中地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其蕴含传统文化的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分析关中地区民居形制,对其布局、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其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
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
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
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
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
![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ce77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1.png)
二、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二、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陕西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反映了当地人民在不同地理 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以下从外观、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1、外观:陕西传统民居外观朴素大方,多采用青砖、灰瓦、黄土等自然材料, 以白色为主色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注重建筑立面的比例和构图,使 整体外观呈现出和谐之美。
三、陕西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研究
3、利用案例:为了实现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 试。如将闲置的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文化展示场所等旅游设施;同时,一些民 间工艺和传统文化活动也在传统民居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的研究,分析了其地理环境、建筑特色以 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陕西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理背景和建筑 风格,其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政府 和社会各界需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并加强传统 民居的活化利用。
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
01 引言
03 结论
目录
02 主体部分
引言
引言
陕西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 理环境。其中,陕西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 实际意义。本次演示将从地理角度出发,对陕西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 讨其地理背景、建筑特色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一、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环境研究
2、气候特点:陕西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 同季。
一、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环境研究
3、自然条件: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传统 民居提供了天然的能源来源。
陕西民俗风情PPT课件
![陕西民俗风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b3018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f.png)
刺绣工艺
刺绣工艺
艺术特点
历史渊源
传承与保护
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之一,也是陕西地区最 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之 一。
刺绣作品通常以丝线、 棉线等为材料,通过绣 、挑、织等工艺手段, 创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 图案和造型。刺绣工艺 风格独特,色彩丰富,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风情。
刺绣工艺起源于汉代, 经过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 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 。
刺绣工艺被列为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 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 的重视和保护。通过举 办展览、培训等活动, 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得到了积极的推动。
05
陕西特色美食与小吃
面食文化
总结词
陕西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民 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陕西的面食种类繁多,如面条、馒头、 饺子、包子等,制作精细,口感独特。 在陕西,面食不仅是主食,更是一种 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02 历史渊源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经过唐、 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表演形式。
03
表演特点
04
皮影戏的表演者通常需要操纵皮 影、演唱和伴奏,同时还需要配 合灯光和屏幕,展现出独特的艺 术魅力。
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皮影 戏的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政 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皮影戏的 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培训 班、演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年 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人才培养
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提高传承人 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设立传承人培 训基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民俗文化传 承提供人才支持。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览、演出、论坛等活动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展示陕西民 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高国际影响力 。
陕西民居的特点
![陕西民居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d1bb45ad02de80d4d840b5.png)
陕西民居的特点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濒临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民在这里生息,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先民已经学会了建房并定居下来。
相传远古时炎帝和黄帝的部落曾活动在姜水、姬水流域(今渭河上游)。
从西周起前后有十一个皇朝将都成建在陕西境内,使这里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该省的自然条件是,南北长870公里,东西宽200—500公里,位于东经105°15″--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
白于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各具显著特征的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海拔900—1500米,约占全省面积的45%,年平均气温为8.5—12℃,长城沿线地区年平均气温7.8—8.5℃,是全省的低温地带。
陕北气候干旱,长城沿线年降雨量只有340---450毫米,是全省将于最少的地区。
陕西中部是关中平原,海拔300---8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属暖温带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0---1℃,年平均降雨量500—800毫米。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区,一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雨量平均750—1300毫米。
因为三大自然区域的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一次民居建筑也各有特点。
陕西民居的特点(一)关中地区民居特点关中盆地地处陕西中部秦岭北侧,北接白于山。
东起潼关港口,西迄宝鸡峡。
东西长约360公里(俗称八百里秦川),地形平坦,海拔322—600米,渭河横贯中部。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民居,以木架构、土坯墙、夯土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顶建筑为主,如关中韩城党家村就是一例,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库藏,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与陕北高原的山地相连接,黄土层厚十多米至百余米,在平原和台塬接壤处,土崖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塬壁几成90度而不塌。
多数居民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窑洞与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或挖成下沉式井院,并沿四壁筑窑而别具一格。
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5cf4b9da5fbfc77da269b132.png)
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66 Ⅰ—26 丁兰刻母兴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67 Ⅰ—27 鬼谷子的传说宜君县文化馆石泉县文化文物广电局368 Ⅰ—28 鲤鱼跃龙门传说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69 Ⅰ—29 瓦窑堡的传说子长县文化馆370 Ⅰ—30 陕北民谚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71 Ⅰ—31 女娲的传说平利县文化文物广电局二、传统音乐(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72 Ⅱ—29 板胡艺术陕西板胡学会373 Ⅱ—30 长安佛乐陕西省艺术馆374 Ⅱ—31 寿圣寺大佛锣鼓澄城县文化馆375 Ⅱ—32 商南民歌商南县文化馆376 Ⅱ—33 八仙鼓山阳县文化馆377 Ⅱ—34 商洛孝歌商洛市群众艺术馆— 3 —三、传统舞蹈(4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78 Ⅲ—50 长武背芯子长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79 Ⅲ—51 背花锣大荔县文化馆380 Ⅲ—52 水兽舞城固县文化馆381 Ⅲ—53 勉县板凳龙勉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82 Ⅳ—33 横山道情戏横山县文体广电局五、曲艺(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83 Ⅴ—25 周至曲子周至县文化馆384 Ⅴ—26 蒲城走马戏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85 Ⅵ—10 赵堡太极拳陕西华夏太极推手道馆有限公司386 Ⅵ—11 花样跳绳陕西省教育厅学生体协跳绳分会、陕西省跳绳协会— 4 —387 Ⅵ—12 周化一魔术陕西省演艺集团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388 Ⅵ—13 路氏白猿通背拳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389 Ⅵ—14 少摩拳陕西省武术协会七、传统美术(1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90 Ⅶ—28 秦绣——穿罗绣陕西省艺术馆391 Ⅶ—29 户县民间布艺老虎户县文化馆392 Ⅶ—30 金台罗氏彩塑彩绘宝鸡市金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93 Ⅶ—31 陇县染色剪纸陇县文化馆394 Ⅶ—32 宜君剪纸宜君县文化馆395 Ⅶ—33 耀州面塑铜川市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96 Ⅶ—34 合阳纸塑窗花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97 Ⅶ—35 子长刺绣子长县文化馆398 Ⅶ—36 子洲面花子洲县文广局399 Ⅶ—37 苗乡刺绣镇巴县文化馆400 Ⅶ—38 商州花灯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401 Ⅶ—39 合阳雷氏木雕艺术雷占武— 5 —八、传统技艺(3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02 Ⅷ—107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403 Ⅷ—108 古典插花陕西省花店业协会404 Ⅷ—109 关中传统驯马技艺陕西汉唐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405 Ⅷ—110 民间玩具九连环制作工艺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406 Ⅷ—111 泥叫叫制作技艺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407 Ⅷ—112 民间竹扎技艺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408 Ⅷ—113 雁塔结绳香囊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409 Ⅷ—114 传统打铁技艺西安市灞桥区文化馆410 Ⅷ—115 永寿土梁油制作技艺永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11 Ⅷ—116 陇县花灯制作技艺陇县文化馆412 Ⅷ—117 岐山油漆绘画技艺岐山县文化馆413 Ⅷ—118 秦源影雕黑陶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14 Ⅷ—119 传统寺庙营造技艺佳县文体广电局415 Ⅷ—120 张良庙花木手杖留坝县文化馆416 Ⅷ—121 洋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洋县文化馆417 Ⅷ—122 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418 Ⅷ—123 杏坪皮纸制作技艺柞水县文化馆419 Ⅷ—124 中华老字号贾永信腊牛羊肉制作技艺西安永信清真肉类食品有— 6 —限公司420 Ⅷ—125 荞面饸饹制作技艺淳化县文化馆421 Ⅷ—126 耀州雪花糖铜川市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22 Ⅷ—127 富平县流曲琼锅糖制作技艺富平县文化馆423 Ⅷ—128 柿饼制作技艺富平县文化馆424 Ⅷ—129 蒲城水盆羊肉制作技艺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25 Ⅷ—130 神木传统榨油技艺神木县文化馆426 Ⅷ—131 原公土席杂烩制作技艺城固县原公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心427 Ⅷ—132 汉中绿茶手工制作技艺西乡县文化馆428 Ⅷ—133 佛坪竹编技艺佛坪县文化馆429 Ⅷ—134 略阳罐罐茶传统手工技艺略阳县文化馆430 Ⅷ—135 白河“三点水”制作技艺白河县文化馆431 Ⅷ—136 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镇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32 Ⅷ—137 黑龙口豆腐干制作技艺商州区文化馆433 Ⅷ—138 柞水洋芋糍粑柞水县饮食文化研究会九、传统医药(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34 Ⅸ—9 段氏拿骨诊疗技艺陕西立平拿骨诊疗中医研究所435 Ⅸ—10 郭氏中医正骨技艺西安莲湖郭氏中医门诊部— 7 —十、民俗(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36 Ⅹ—58 蒲城芯子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37 Ⅹ—59 船张芯子高陵县文化馆438 Ⅹ—60 二曲礼仪周至县文化馆439 Ⅹ—61 关中丧葬风俗礼仪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440 Ⅹ—62 麟游地台社火麟游县文化馆441 Ⅹ—63 太白高芯社火太白县文化馆442 Ⅹ—64 华山庙会华阴市文化馆443 Ⅹ—65 吴堡黄河古渡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44 Ⅹ—66 柞水十三花柞水县饮食文化研究会445 Ⅹ—67 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山阳县文化馆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b263e8f90f76c661371a87.png)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9e6bc8d15abe23482f4d2a.png)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摘要:关中地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其蕴含传统文化的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分析关中地区民居形制,对其布局、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其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
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
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
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
此外,还有地上房屋,即构架民居,其地处高地势可以防潮,周围密实可以挡风,上有屋顶可以避雨。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018871561252d381eb6e06.png)
陕西地域文化摘要说起陕西那则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陕西中华文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一、概述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峡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三秦”一般从陕西地地理特征来划分,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二、陕西文化的地域结构划分(一)、陕西的地域结构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建都理想之所。
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11302 姓名:付琛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我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已从住屋形式本身的研究,发展到了对聚落的研究,试图从更大的范围和角度,来把握和研究民居所产生的背景和包含的价值。
同时,对于研究的方法,已不局限于建筑学本身,而是综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
但对于民居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
人们对于那些地域文化显著、建筑特征明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区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和深入,而对于像陕南这样的小流域文化圈的民居建筑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1.陕南的地理区位特征陕南是一个统称的概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区,因为它位于陕西的南部,所以被称为陕南。
但从心理认可度来说,陕南更多的是指汉中和安康两地(图1)。
这里面既有地理区位上的原因,同时又与两地之间的渊源有关。
首先,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江发源于汉中,流经安康,最后,在武汉汇入长江。
因此,在汉中、安康一带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典型地势结构。
其中秦岭、巴山的西部为汉中盆地,东部则为安康盆地。
这样,就造就了两地极为相近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同为汉江所润泽的渊源关系。
其次,两地在地缘上,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南边紧靠同源的。
陕南汉中—安康区位四川与重庆,北边与关中八百里秦川也仅有一山之隔。
其东部与荆楚之地,又有汉江相连,再加上两地之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有过统一,因此,汉中与安康同处三大文化圈的环抱之中,其文化上的认同乃至心理的认同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正是陕南地处于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它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其中,汉中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的具体形态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民居的基本形态,陕南民居的形成也不例外。
但具体到特定的环境之中,人们又能表现出某种现实的创造性,在陕南民居的具体营建过程中,这种创造性正是基于人们对环境和生活的现实考虑。
依据地形、运用当地的材料,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建筑语汇,形成一定的聚落和空间形态,来表达环境的不同特征和生活的状态。
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在历史的选择与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多样的民居形态。
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与协调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对聚居形式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也构建出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民居2.建筑文化。
2.1陕南民居建筑研究现状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陕南民居的文献唯有张碧田、刘振亚1993年编著的《陕西民居》一书,其中对陕南民居有过粗略的概述,并对一些相对典型的住屋形式进行了描绘,却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叙述,只是穿插在陕西民居里面做一些必要的介绍。
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还停留在个案研究的阶段,对陕南民居缺乏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把握,其深入的程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同时,对于陕南文化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但这也只是停留在各个专业领域,与建筑领域的研究缺乏融合。
在地域文化广受重视的今天,曾经孕育过古代文明的汉水流域,其文化也应受到重视。
陕南民居正是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这里的生活和历史,是文化的存在,应该被重视和研究。
陕南民居的形态特征在此之前,谈到陕南民居会感到茫然,因为无法对陕南民居形成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通常在审视民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旧有模式或是经典民居形式的影响,从而造成视角的偏差。
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徽派民居等,这种形式的民居建筑在中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中国南北文化凝聚的精品,同时也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某一特定地域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居住形态。
显然,用这种模式去考量陕南民居建筑,其结果肯定是无以应对。
从产生的背景来说,并不具有同构性,也就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果。
如果放下这种固有模式的影响,从现象出发,重新审视陕南民居建筑,会发现正是这种朴素、内敛、极具生活味道,且不失大方的内在性格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外在表现,构成了陕南民居建筑非典型性的地域特色。
也只有这种特点,才能与这片土地上经过碰撞、沉淀下来的地域文化具有如此的一致性。
或许,这才真正是陕南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汉中与安康同属于汉江中上游,在民居建筑的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形态,还是聚落形态上,都渗透一种浓郁的生活味道。
它既没有北方四合院民居所显露的那种气势和深沉,也没有南方徽派民居建筑那种柔情与隽永,它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方式,向人们诠释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种特点反应在建筑的各个部分,包括材料、结构、空间、对地形的照应以及聚落中的一幕幕场景。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推断出,陕南民居建筑的性格特点与巴蜀文化有着几近相同的历史渊源。
同时,由于局部地缘位置的不同,使陕南民居建筑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文化的影响以及小区域环境的不同,陕南民居建筑形态由东至西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和差异。
2.2安康民居的形态特征在安康一线,由于和荆楚一带比邻,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主要受到楚文化影响较重,因此在建筑形态上,与荆楚一带的民居建筑较为相似。
就民居建筑本身的存在而言,有合院建筑,也有前店后宅的居住建筑(注:这种居住形式在陕南商业街道两侧较为普遍)以及大量农舍。
在这三者之间,要以合院建筑最具代表性,一类可分为独立式院落;一类为城镇中普通的民居院落。
对于第一种类型建筑,主要以四合院为主,以一进和两进最为普遍,三进的较少。
其位置往往位于山间高敞之地,背山面水,风水极佳,如小河镇的花屋(图2) ,卡子镇的张家大院等。
若在城镇中,一般位于坡地顶部,地方相对比较宽敞,但建筑体量较小,如蜀河镇和桥儿沟几处民宅(图4)。
这一类合院建筑由于用地限制较少,院落形态严整,小河镇花屋,卡子镇,张家大院,白河桥儿沟民居持了合院建筑固有的形态。
第二类城镇中普通的民居院落,如果地处山地,用地受限,院落空间的组织往往因地而易,不一定完全严整,常有变化。
其原因在于安康沿江两岸皆为山地,因水运而兴的城镇,一般通常在靠近河道的山脚下,相对较平坦的地方建设商业街道,而住宅则位于街道之后,依山而建,中有街道穿插连接。
因此,用地紧张,建筑并没有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而是依照地形条件作了适当的变通。
该类建筑一般常用片石(当地的一种页岩)在各个高差之间垒筑平地,其上建房,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内鳞次栉比,上下错落,建筑形态多变,其中多以三合院的形式来组织空间。
因此,街道也是沿山而上,狭窄而曲折,空间变化丰富,同时也不难看出,内在结构的严整性和规律性(图5, 6, 7)。
若位于平坝街巷中,院落空间就显得比较狭长了,这和汉中街巷中院落空间比较一致,其商业因素影响要大于地形了。
合院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围护墙体多采用空心斗砌式,而靠近踢脚的位置,一般用片石砌筑。
青瓦、白墙、硬山屋顶、马头墙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
建筑多为混合结构,即山墙面用穿斗式结构,内部则为抬梁式结构。
室内的采光多利用天井,并配以亮瓦来弥补光线不足。
台阶、院子地面大都以青石板铺地。
但由于地形限制,除山间高敞之地的院落空间开阔外,城镇山地中的院落空间相对比较宽短,而且院落空间随地形也有高差上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民居建筑虽源于荆楚,但在安康很好地与地形、当地的材料结合起来了,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民居建筑室内少有彩绘,多以素面表现,但木雕很精致,这在小河镇的花屋体现地很彻底。
外墙很少施彩,仅在檐口位置以及马头墙处施以灰白图案,画面飘逸洒脱,略显楚风遗韵事实上,在安康地界上,以这种民居形态为主,但也有其他型制,例如在紫阳以南,随着当地口音变化,类似吊脚楼形式的民居形态时有出现,并逐渐过渡到以木构件为主,如高桥镇。
至于农舍,则主要以穿斗式的木构架和夯土墙为主,建筑显得笨重而原始。
但以汉阴农舍较为特殊,建筑形态轻盈,一般为半围合状,纤细的挑檐,淡粉色的墙面,再配以屋脊装饰,整个建筑在简洁与朴素中又不失雅致,很有味道。
另外,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那就是,安康一线的民居建筑有很多把片石用到了屋顶上,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民居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质感。
在紫阳老街形成大面积的石板屋顶,站在高处,沿江错落的石板房一览无余,伴着江水,形态颇为壮2.3汉中民居形态特征随着汉江溯流而上,民居建筑也发生着变化,楚文化影响在减弱,相应蜀文化的影响在加重。
很明显,在安康石泉至西乡一带是一个过渡期,从建筑形态上看,既有楚风遗韵又有巴蜀印记。
特别是在西乡茶镇的老街上,发现了既有马头墙这种强烈的建筑语汇,也有外露穿斗式木构架中间配以木骨泥墙的处理手法。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证了文化的交互影响和逐渐过渡的印记。
总的来说,汉中民居有四合院,也有三合院建筑,但以四合院为主。
同时,也存在一正两厢形、曲尺形以及一字形,但这些主要应用于农舍建筑中。
对于合院住宅,若按其功能来划分,也可分为独立式的合院住宅和前店后宅的住宅形式,独立式的合院住宅多为富人或是官宦大户,城镇中和乡间都有这一类建筑形式,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为官的要数西乡县李大人的宅子最大,但缺点是,这类建筑受官式建筑的影响较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域特色。
相反倒是一些存在于乡间的或是城镇中一般的合院住宅,表达得似乎更为纯粹。
如汉中宁强青木川镇的一般来说,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建筑,由于用地的影响,比较狭长,有时往往连接了两个东西向的街区。
如汉中东关正街的民居建筑,达到了三四进,形成好几个天井院落,沿天井两侧一般有2~3层高, 2楼以上挑出阳台,天井狭长而高深。
并在院落之间形成过厅, 2楼也透空,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共享空间。
而独立式的院落,空间要大一些,特别是位于乡间平坝上的,由于不大受周围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院落空间更为开阔,在当地常常被称为院坝。
这类民居建筑一般为两进,也有以中为主3个院落平行展开的,空间院落没有了深宅大院的幽深,却多了一份坦荡和舒畅。
如果单从平面来说,由于本地区地形较之安康要平坦的多,因此,汉中民居建筑,特别是乡间独立式合院建筑以及一些城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大都要比安康同类民居建筑看上去更为舒缓和开阔。
汉中民居结构是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柱子直接承檩,中间以穿枋联系,保持立柱的稳定性(。
室内一般为抬梁式。
山面直接暴露穿斗。
木构架,并在立柱之间实施以竹编的泥墙,一般2层以下,以夯土砌筑,整个建筑是上部轻盈而下部略显笨重。
可以说,是在气候原因的影响下,融会了关中和巴蜀的建筑风格。
屋顶一般为悬山,挑檐深远,因而形态较为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