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胚胎学中细胞类总结
组织胚胎学总结-细胞
一、细胞整理1、间充质细胞:大而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连接成网;核大而呈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
功能:分化程度低,增殖分化能力强,在胚胎时期分化为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成体结缔组织保有少量间充质细胞。
2、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最主要细胞,常附着于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聚合而成)上;活跃态:细胞较大、多突起,核大而呈卵圆形,着色浅而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呈嗜碱性;电镜下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细结构(富含粗面内质网+高体),不见分泌颗粒;功能:分泌胶原蛋白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各种纤维、分泌物形成无定形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
3、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静止态,细胞较小而呈长梭形,核小而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呈嗜酸性;电镜下不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细结构;功能:创伤、怀孕时迅速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向受损处迁移并参与组织修复。
4、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形态因功能改变而多样,功能活跃者伸出较长伪足而形态不规则;核较小而着色深,核圆形或肾形;胞质丰富而呈嗜酸性,含异物颗粒+分泌泡;电镜下:细胞表面多褶皱、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胞质富含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功能:吞噬、抗原呈递、分泌。
具有趋化性。
5、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于一侧;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富含粗面内质网+高体;功能:浆细胞集中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分泌抗体。
6、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小而圆、居中而深染;胞质富含嗜碱性分泌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分布:小血管+身体与外界接触的部位(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能合成白三烯;功能:肝素可抗凝血,组胺和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可抗过敏)向过敏反应出处迁移。
7、脂肪细胞:单个或成群分布;胞大而呈球形、多边形;胞质含一大脂滴,而把胞质挤压到细胞周缘;核被挤压成弯月形而偏于一侧;功能:合成、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总结重点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总结重点内容期末总结重点内容:1、组织的概念和构成2、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骨和软骨的够成和共同特征4、气血屏障的组成5、血-睾屏障的组成6、心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7、血液组成、数量和百分比8、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的光、电镜结构9、毛细血管的种类和管壁的构成10、肌细胞的光、电镜结构11、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和功能12、胸腺的组织结构和胸腺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的区别13、肾单位的构成和各结构的结构特点14、混合腺和浆半月:15、肾上腺皮质的分部及各部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16、精子的发生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
17、上皮的结构和分类18、子宫内膜的构成与功能分层和结构特点、周期性变化。
19、动脉血管壁的构成和与功能的关系20、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形态结构单位和构成21、肺巨噬细胞和肝巨噬细胞的来源和功能22、胃粘膜和胃腺的构成细胞和功能23、肝内血液的来源和去向24、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基本形态结构25、突触的概念和构成以及神经传导过程:26、组织液的来源和去向27、各种血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
28、肝小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9、淋巴结和脾脏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0、胎盘的构成和功能,可分泌的激素。
31、黄体的种类和存在时期32、卵黄囊的概念、分化和功能33、什么叫蜕膜?分部、什么叫蜕膜反应34、顶体反应和透明带反应的过程和作用35、受精卵分化发育成胚泡的基本过程期中考试内容:第一套:1、浆半月2、同源细胞群3、郎飞结(Ranvier node)4、髓鞘5、微循环6、胸腺上皮细胞7、红髓8、肝小叶1、叙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种上皮的主要分布部位;2、叙述蛋白质分泌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3、叙述胸腺的主要组织结构和功能;4、叙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5、叙述胃底腺的细胞构成和功能;6、叙述小肠内表面积的三级放大结构的构成组织。
第二套:1、趋化性2、间质性生长3、哈弗斯系统4、尼氏体5、环层小体6、胸腺小体8、门管区1、疏松结缔组织由哪些成分构成;2、写出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百分比;3、叙述脾的主要组织结构和功能;4、什么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哪些成员;5、叙述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6、叙述胃黏膜自我保护机制的构成和作用原理第三套:1、嗜酸性2、血像3、三联体4、轴丘6、毛乳头7、生发中心8、血-胸腺屏障、1、叙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种上皮的主要分布部位;2、叙述长骨干的一般组织学结构;3、叙述神经元的光镜与电镜结构特点;4、什么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哪些成员;第四套:1、嗜碱性2、组织液3、纹状缘4、血-脑屏障5、神经纤维6、胸腺依赖区8、皮质淋巴窦1、疏松结缔组织由哪些成分构成;2、写出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百分比;3、叙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与电镜结构;4、叙述中动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一、组织学基础知识1. 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
2. 组织的定义: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其外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 组织学的分类:包括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二、胚胎学基础知识1. 胚胎学的定义: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胚胎成熟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2.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
3. 胚胎发育的阶段:包括受精、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形成等阶段。
4. 胚胎发育的调控:包括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
5. 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畸形、胚胎停止发育等异常情况。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组织学研究的是成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研究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学的基础。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例如,组织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胚胎学的研究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概念1.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覆盖和保护作用。
2.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的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
3. 肌肉组织:由肌纤维构成的组织,具有收缩和运动作用。
4.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传递和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5.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初级胚胎。
6. 分裂: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和增殖过程。
7. 囊胚: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囊状结构。
8. 胚胎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器官结构的胚胎。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进展1. 组织工程学:利用细胞和生物支架等材料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新途径。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第二章上皮组织1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细胞成分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少。
有极性。
有神经末梢,无血管,淋巴管的分布。
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连结结构2根据功能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3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在垂直切面上的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
4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他:肺泡,肾小囊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胆囊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5纤毛与微绒毛的异同共同点:均为细胞膜与细胞质形成的突起不同点:微绒毛纤毛大小细小粗大结构微丝微管功能扩大表面积运动分布小肠(纹状缘)呼吸管道肾小管(刷状缘)5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过。
6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7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8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9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的作用,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10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
11变移上皮:分布于排尿管道,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
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和扩张状态而变化。
12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黏液和激素。
最全组织和胚胎学
最全组织和胚胎学细胞和组织学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在细胞和组织的学科中,我们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和细胞组织的组成。
细胞结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表面,细胞质是细胞核和细胞膜的内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多个小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细胞功能细胞有各种各样的功能。
比如说,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出物质、产生能量、制造蛋白质等等。
细胞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其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并协同完成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代谢活动。
细胞组织细胞组织是由蛋白质、脂类和多种无机盐质组成的,并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组织。
在细胞组织中,细胞间紧密地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细胞组织分为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胚胎学胚胎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形态变化过程。
胚胎学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时就已经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
在胚胎学中有关于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相关知识。
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是精子和卵子受精后,形成胚胎并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的过程。
胚胎发育可以分为几个基本阶段:受精、卵细胞分裂、子宫内膜着床、胚胎囊形成以及器官形成等。
这些阶段是由遗传物质、表观遗传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胚胎发育的影响因素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受到一些环境、遗传、营养、荷尔蒙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受孕的机会以及胚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胚胎发育与疾病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可能导致许多疾病和病症。
例如常见的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缺陷产生的。
因此,胚胎学在疾病诊断和预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和组织学以及胚胎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探究着生命的奥秘,深刻影响着各个生物学分支的发展。
对这两个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可以为人类健康、疾病预防和治疗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1.精子的发生、成熟: 2.卵细胞的成熟: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fertilization) 1、定义:
指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 受精卵的过程。 2、地点:一般在输卵管壶腹部。
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是指将取出卵细胞和精子在母体外受精并发育到 早期胚胎阶段;
–然后移植入母体子宫内,任其继续发育直到诞生; –国际上把这种形式的体外发生叫做体外受精—胚
胎移植。由此诞生的婴儿常规的叫做“试管婴 儿”。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后第一周的变化: (一)卵裂(cleavage): 1、定义: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胚胎学
Embryology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第一部分:胚胎学绪论
Part One:
Embryological Introduction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一、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定义: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 科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受精卵在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并 沿着输卵管 向着子宫腔方向运动。到 第4天,胚泡也进入子宫腔, 继续运 动,到5-6天,极端滋养层外的透明带消失, 暴露的极端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的上皮相接,植入 开始。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三)意义:
1、理论意义: 能帮助人们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生命 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2、实践意义: (1)能更深地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
遗传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 (2)产科医生只有掌握胚胎学知识,才能对孕
组织与胚胎学中细胞类总结
脂肪细胞
体积大,球形或多边形,胞质被一个大脂滴挤到细胞边缘,核被挤成弯月状,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HE染色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
间充质细胞
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
分化功能
干细胞
白细胞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红细胞
肉眼呈猩红色,无核和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Hb
泌酸细胞,体部多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嗜碱性颗粒也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内含白三烯
和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过敏反应,并具有抗凝血作用
白细胞中数量最少
淋巴细胞
含大量游离核糖体,溶酶体,糙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大小不等,分为大中小三种且可以相互转化。淋巴细胞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细胞,无粒白细胞含细小嗜天青颗粒
细胞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皱褶,微绒毛和球形隆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残余体,糙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胞膜内侧较多的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吞噬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功能
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又称组织细胞
浆细胞
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多偏居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核被膜下呈辐射状,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施万细胞
包裹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纤维
是周围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营养轴突,周围神经再生
又称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
卫星细胞
营养和保护神经元
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周围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
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 (cell)
线粒体结构模式图
线粒体
6. 过氧化物酶体 (peroxisome)
微体(microbody)
(1)结构: 有膜包被的圆形小体,多见于肝、肾 细胞,在人其内容物为低电子密度均质小体, 在某些动物内含致密核心 (尿酸氧化酶)。
(2)功能:H2O2
H2O+O2
7. 中心体 (centrosome)
核糖体
2. 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
(1)粗面内质网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
结构 : 扁囊密集成板层状 功能:主要合成分泌蛋白 意义:可根据粗面内质网的发达程度来判断
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分化程度。
内质网模式图
粗面内质网(RER)
糖类:糖衣或细胞衣(cell coat)
(二)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 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 (passive transport)
(2) 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3) 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运输
胞吞作用 (endocytosis)
①胞饮作用
②吞噬作用
③受体介导入胞作用
酸及其衍生物等; 大分子:多糖、蛋白质、脂蛋白和RNA
等。 功能: 离子环境,底物
三、细胞核(nucleus)
组成:核膜、染色质、核仁与核基质 (一)核膜(nuclear envelope)
两层膜,核周隙,核孔 (二)染色质(chromatin)
常染色质:稀疏状(RNA转录)弱嗜碱性 异染色质:浓密,强嗜碱性
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光镜下形态及意义)。 核仁的性质以及在光镜下观察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第1章组织学绪论1. 组织的概念和类型组织的概念: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及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
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2. 常用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苏木精(碱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本身酸性)染成紫蓝色——细胞核中的DNA、RNA,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伊红(酸性染料):将嗜酸性物质(本身碱性)染成红色——细胞质、细胞外基质、膜性结构(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这种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称H-E 染色嗜碱性: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
嗜酸性:易于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伊红染成红色。
第2章上皮组织1. P9 上皮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极性无血管分布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3. P10 杯状细胞的分布、光镜特点和功能位置:肠道单层柱状上皮、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功能:分泌粘蛋白,与水结合成黏液,润滑和保护上皮4. P10 内皮与间皮的概念和光镜特点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5. 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从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园,居中。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长椭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生物细胞类知识点总结
生物细胞类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的基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溶液。
细胞器是指嵌在细胞质中的各种结构,它们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
细胞溶液包括细胞核内液和细胞质液,其中包含了各种离子、蛋白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2.细胞膜:细胞膜是包裹在细胞外界的薄膜,它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和细胞识别等功能。
二、细胞的结构1.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它含有遗传物质DNA,并能够合成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2.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它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能量。
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质网是一种膜系统,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能够合成蛋白质,而高尔基体能够完成蛋白质的修饰和分泌。
4.溶酶体:溶酶体是一种膜包囊,内含酶液,能够分解各种有害物质和细胞垃圾,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5.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器官,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三、细胞的功能1.代谢:细胞内能够进行各种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化等生化反应,维持细胞自身的生命活动。
2.生长:细胞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生长,包括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和分裂等。
3.分裂: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方式进行分裂,满足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需求。
4.遗传:细胞通过DNA和RNA分子进行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维持生物种群的遗传信息。
5.运输:细胞内外能够进行物质和信号的传递,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四、细胞的分类1.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细胞类型,它没有明显的细胞核膜、内质网和线粒体等器官,包括细菌和蓝藻等。
2.真核细胞:真核细胞是一种比较进化的细胞类型,它具有明显的细胞核膜、内质网和线粒体等器官,包括动植物细胞等。
五、细胞的研究方法1.光学显微镜:通过光学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的外形和结构等。
2.电子显微镜:通过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内部的结构和超微结构等。
3.分子生物学: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研究细胞内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信息。
组胚知识点总结
组胚知识点总结一、胚胎形成1. 受精和卵裂:胚胎的形成始于受精。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经过卵裂,不断分裂成细胞团,形成囊胚。
2. 植入和胚胎囊:囊胚通过植入到子宫内壁,形成胚胎囊。
胚胎囊在子宫内继续生长和发育。
3. 胚胎发育:胚胎在子宫内逐渐形成各种器官,最终形成成熟的胚胎。
二、细胞分裂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细胞分裂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之一。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通过纺锤体的拉扯,被分成两份。
无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不通过纺锤体的拉扯,直接被分成两份。
2.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由一种细胞分化为另一种功能特异的细胞的过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逐渐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三、胚胎器官的发育1. 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神经系统的发育涉及到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的形成。
2. 心脏的发育:心脏的发育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脏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即开始形成,并随着发育逐渐完善。
3. 肢体的发育:肢体的发育是胚胎发育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肢体的发育涉及到骨骼、肌肉和血管的形成。
四、应用1. 生物学研究:了解胚胎发育的知识对于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胚胎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医学应用:了解胚胎发育的知识对于医学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胚胎发育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疾病,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了解胚胎发育的知识对于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包括受精、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等。
深入研究胚胎发育的知识,有助于揭示生命的奥秘,并且对医学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组胚笔记整理(第八章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2.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也称神经元3神经元通过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将信息等传递到肌纤维、腺体等发挥效应4.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之间,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和修复等作用5.98%钾离子在细胞内6.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7.突起不一定都有尼氏体8.尼氏体的LM结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数量多,呈斑块状EM结构: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9.神经原纤维是丝状纤维10.树突的功能是接受信息11.轴突含有神经原纤维12.轴丘:神经元的细胞体发出轴突常呈圆锥形的部分13.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14.轴突的主要功能:①传导神经冲动②运输功能15.轴质流:轴突内的物质是流动的16.顺向轴突运输:细胞体→轴突(终末运输)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细胞体(顺向又快又慢,逆向只有快)17.轴突运输与微管作用密切相关18.微丝与轴突运输作用有关19.轴突内的物质运输:*胞体合成蛋白→突起末梢*末梢摄取物质→胞体(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破伤风)20.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突起多少: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级神经元(2)根据功能不同: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占神经元总数的99%]2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22.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3.电突触本质是缝隙连接24.通常说的突触指化学突触25.化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26.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最小,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④室管膜细胞27.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①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②卫星细胞28.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29.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由施万细胞包绕神经元轴突构成30.结间体: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31.施万细胞外有一层基膜,神经膜由基膜与施万细胞最外面的一层细胞膜共同构成32.髓鞘主要由类脂和蛋白质所组成,称为髓磷脂33.在锇酸固定和染色的标本上,髓鞘呈黑色34.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神经冲动35.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越粗,其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神经冲动跳跃的距离越大,传导速度越快36.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的扩散37.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有髓神经纤维的原因: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和郎飞结,其神经冲动的传导是沿着轴突连续前行的38.神经内膜:每条神经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39.神经束膜:包绕在神经束周围的结缔组织40.神经外膜:许多神经束聚合成一根神经,其外围的结缔组织41.神经膜在神经内膜之内类比:肌膜在肌内膜之内42.感觉神经末梢分为:①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痛觉)②环层小体(帕奇尼小体;多见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力和振动觉;越多越敏感)③触觉小体(梅氏小体;手指掌面和足趾底面最多;感受触觉)④肌梭(梭内肌纤维;分布于全身骨骼肌;感觉肌的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的本体感受器)43.运动神经末梢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44.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收缩组胚笔记整理(第十章循环系统)1.毛细血管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2.毛细血管的管径一般为6~8μm,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3.吞饮细胞(质膜小泡)由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的细胞膜内凹形成,具有向血管内外运输物质的作用4.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窦状毛细血管)5.连续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6.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及肾血管球等处7.孔位于内皮细胞除核以外的细胞质中8.血窦管腔大且不规则,内皮细胞有较大的间隙9.肝血窦基膜不连续或缺如;脾血窦基膜不完整10.动脉/静脉管壁分为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和外膜(外弹性膜、结缔组织)11.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4级12.各级动脉管径的大小和管壁的结构是渐变的,其间无明显分界13.近心的大动脉管壁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14.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大部分由平滑肌组成15.中动脉中内弹性膜最明显,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16.中动脉中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17.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有着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18.大动脉中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19.大动脉的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大部分为胶原纤维20.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为外周阻力血管21.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一般无外弹性膜22.静脉的内、中、外膜的分界常不明显23.静脉管壁薄,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中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24.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与毛细血管相接的一段微静脉,通透性较高25.中静脉中有时有少许纵行排列的平滑肌束26.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27.心壁从腔面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28.左心室的心肌膜最厚29.心外膜为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外表面被覆间皮,间皮下薄层的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相连30.心瓣膜是心内膜凸向心腔折叠而成的薄片状结构,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其功能是防止血液逆流组胚笔记整理(第十一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有三个方面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稳定2.淋巴细胞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3.中枢淋巴器官有胸腺和骨髓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有吞噬能力的细胞5.抗原呈递细胞(起源于骨髓):体内捕获、吞噬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来自胸腺;细胞免疫),激发T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细胞6.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远强于巨噬细胞7.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淋巴滤泡)8.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9.弥散淋巴组织不规则,与周围无明显分界10.胸腺分为皮质(胸腺上皮细胞、胸腺细胞)和髓质11.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12.血——胸腺屏障由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胸腺上皮基膜和连续胸腺上皮细胞突起构成,其功能为阻止血液内的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透过,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13.淋巴窦分为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和髓质[髓索(髓质的淋巴索,主要由B细胞和浆细胞组成)、髓窦]14.淋巴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之间周而复始地迁移和交换的现象15.淋巴再循环主要由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参与,其功能为大大增加了与抗原接触机会,扩大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16.脾分为红髓(脾索、脾窦)、白髓(密集的淋巴组织;沿中央动脉周围分布,又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和T细胞)和边缘区(白髓向红髓移动的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很强的吞噬作用)17.脾的功能有①滤过血液②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③造血④储存血液20.脾小梁:由被膜和脾门处的结缔组织深入脾实质形成21.动脉周围淋巴鞘为T细胞,脾小体为B细胞22.脾(血)窦腔大、不规则血窦23.脾索富含血细胞组胚笔记整理(第十六章呼吸系统)1.导气部:鼻腔→终末细支气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2.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3.鼻黏膜分为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4.前庭部为鼻腔入口处、鼻翼内表面的部分5.黏膜表面被覆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6.固有层(含淋巴组织)为细密结缔组织7.黏膜深层与鼻软骨的软骨膜相连8.嗅毛是一种静纤毛9.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组成10.纤毛细胞呈柱状11.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与气管腺的分泌物共同构成黏液屏障12.刷细胞是无纤毛的柱状细胞13.黏膜的上层与固有层之间有明显的基膜14.黏膜下层(含混合性腺)为疏松结缔组织15.人的气管和支气管外膜由16~20个“C”字形的透明软骨环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16.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相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17.软骨环的缺口处即气管后壁,为膜性部,其中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平滑肌束和较多的气管腺18.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内后,分支为叶支气管,左肺2支,右肺3支19.叶支气管继而分支为段支气管,段支气管反复分支,依次为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支气管20.肺的导气部:叶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21.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22.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细支气管]23.细支气管管径。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胚第一章绪论1·(MJ)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的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类型。
2·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染料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为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着粉红色,称嗜酸性.第二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特征:1.排列紧密、形态规则,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2.有明显的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3.有基膜4.上皮内无血管5.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感觉等功能第一节被覆上皮类型和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腔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内表面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的内表面角化:皮肤表面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⒈单层扁平上皮:(MJ)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MJ)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⒉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形,位于中央分布:甲状腺、肾小管⒊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核呈三角形,染色深,近细胞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最多)、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构成分布:呼吸道粘膜⒌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只有一层,呈矮柱状分布:角化的:皮肤表面(无核)⒍变移上皮:分布:膀胱、排尿管道第三节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微绒毛(MJ)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向腔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如小肠柱状上皮的纹状缘,肾小管的刷状缘)使细胞面积增大,促进并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功能。
2.纤毛(MJ)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二·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MJ)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考试重点内容
一.绪论组织分为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人体组织的四大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二.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1。
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2。
明显极性3。
有游离面和基底面4.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选择、名解)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扁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单立肾小管、甲状腺单柱胃、肠、胆囊、子宫假复呼吸管道复扁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皮肤表皮复柱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含有柱状细胞(最多)、锥形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矮柱状,增殖分化中间层—多边形细胞浅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上皮细胞侧面四种连接名称: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 基膜分基板和网板,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
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1。
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2。
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3.起连接、支持、保护、储存营养和物质运输的作用4。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结缔组织的分类: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
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白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
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纤维细胞是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位以及慢性炎症部位.功能:1.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2.参与体液免疫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似纤维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肥大细胞:易染,水溶。
组织胚胎学重点复习汇总
组织胚胎学重点复习汇总名词解释:1.成纤维细胞: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2.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高度分化、成熟的长寿命的细胞类型。
3.浆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终末分化阶段的B细胞。
5.肌节:横纹肌细胞中肌原纤维上的重复单位。
两条Z盘之间的结构为一个肌节,由相互交错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阵列组成。
6.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7.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饶每条肌原纤维周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8.突触:神经细胞的一种特化连接,神经递质信号分子可通过此连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9.轴突:神经细胞长的突起。
可远距离快速传导神经脉冲,从细胞本体向其他细胞传递信号。
10树突:神经细胞伸出的树枝状细胞突起。
接受邻近细胞的刺激传到细胞本体。
11神经束膜: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细胞形成的膜12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13三联体: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
14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15反射: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体外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16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7感受器:是能够感受体内、体外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并把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神经末梢。
18传入神经:直接与感受器相联系,把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19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一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分别位于脊髓和脑的不同部位。
20传出神经:直接与效应器相联系,把冲动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
21效应器:是实现反射的效应组织,如骨骼肌、平滑肌、和各种腺体。
22微循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23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镜特点
电镜特点
细胞功能
细胞特殊性
成纤维细胞
细胞扁平,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丰富的糙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
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旺盛,分泌形成构成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
疏松结缔组织内数量最多的
巨噬细胞
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核小色深
大小形态随功能状态不同而有改变
滤泡旁细胞
体积大,卵圆形,顶端不抵达滤泡腔HE染色胞质较浅亮细胞,有分泌颗粒镀银法染色显示为黑色嗜银颗粒,
胞吐方式释放颗粒内的降钙素,促进成骨活动,降低血钙
数量少,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黑素细胞
散在基底细胞之间,圆形,核深染,胞质透明,突起不易辨认
长圆形小体称黑素体,高尔基体形成
黑色素吸收紫外线,对皮肤深层组织有保护作用
朗格汉斯细胞
散在棘层细胞之间,HE染色胞质色浅,核深染
核分叶而卷曲,胞质内含伯贝克颗粒,
摄取和处理入侵的抗原,传递给淋巴细胞,皮肤内抗原呈递细胞
来源血液单核细胞
壁细胞
胞体大,圆锥形,核中央,有时可见双核,嗜酸性
细胞顶部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小管称细胞内小管,分泌小管
快速将冲动传导到心室各部,使心室肌同步收缩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抗原提呈细胞
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肺巨噬细胞尘细胞),B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呈星形,有突起,桥粒连接
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诱导胸腺细胞的增殖和早期分化,参与构成血胸腺屏障
骨组织表面,常单层排列
骨细胞
胞体扁椭圆形,多突起,弱嗜碱性,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临近突起彼此相通骨小管以缝隙连接相连,骨细胞借骨陷窝和骨小管进行营养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单个分散在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破骨细胞
形态不规则,核6-50个不等,嗜酸性,贴近骨组织一侧有皱褶缘(微绒毛)
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中间较薄,周边较厚,侧面呈哑铃型
交换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存有部分核糖体,作为衡量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中性粒细胞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或分叶状,染色质呈块状,正常2到3叶居多,分叶越多说明细胞越衰老,胞质呈极浅的粉红色,含许多小颗粒
浅紫色的嗜天青颗粒,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较大,呈圆形,一种溶酶体,消化吞噬细菌和异物;
大量平行排列的糙面内质网,核旁发达高尔基体
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免疫反应
来源于B淋巴细胞
肥大细胞
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被醛复红染成紫色
异染性颗粒内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含有白三烯
参与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可引起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有一定抗过敏作用
浅红色的特殊颗粒,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较小,哑铃型或椭圆形,内含溶菌酶和吞噬素
具有很强的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吞噬细菌和异物,起防御功能。参与急性炎症反应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颗粒为特殊溶酶体,除含有一般溶酶体酶外,还含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和阳离子蛋白
皱褶缘有许多不规则微绒毛组成,周边有环形胞质隆起电子密度低的亮区,形成溶骨微环境
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与成骨细胞共同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数量少,散布与骨组织表面,多核巨细胞,一般认为是多个单核细胞融合
骨骼肌纤维
长圆柱体,长短不等,多核,核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平滑肌纤维
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椭圆形的核,胞质嗜酸性,无横纹,单核
不同器官纤维长度不等
尼氏体
颗粒状或块状,强嗜碱性物质
平行排列的发达糙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活跃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神经元特有细胞器,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内缺如
神经原纤维
镀银染标本可见胞体内交织成网,延伸到突起内渐成平行排列的棕黑色细丝,HE染色中不可见
微丝和神经丝(一种中间丝)聚集而成
神经元细胞骨架,支持作用,微管参与物质运输
神经元特有细胞器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核圆大染色浅,含胶质丝,部分突起末端膨大形成脚板或终足或神经胶质膜
支持,营养神经元,参与构成血脑屏障(p57)
体积最大,数目最多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
吞噬作用,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室管膜细胞
微绒毛,纤毛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进入组织后,可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含细小嗜天青颗粒
软骨细胞
近软骨表面幼稚,胞体小扁圆形单个分布,向软骨中心逐渐成熟体积增大圆形或椭圆形并增殖形成同源细胞群,成熟软骨细胞核小而圆,1-2个核仁,弱嗜碱性
丰富的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线粒体少
合成和分泌软骨间质的功能
嗜碱性颗粒也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内含白三烯
和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过敏反应,并具有抗凝血作用
白细胞中数量最少
淋巴细胞
含大量游离核糖体,溶酶体,糙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大小不等,分为大中小三种且可以相互转化。淋巴细胞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细胞,无粒白细胞含细小嗜天青颗粒
电镜下颗粒呈椭圆形,内含基质和电子密度高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结晶体
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减轻过敏反应;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杀灭作用。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
细胞做变性运动,并具趋化性,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核分叶,呈S形或者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染成紫蓝色,常覆盖于核上
位于软骨陷窝里,
骨原细胞
梭形,胞体小,弱嗜碱性,核椭圆形
骨组织的干细胞,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骨膜内
成骨细胞
胞体较大,矮柱状,表面细小突起,与邻近细胞突起相连,核大而圆位于远离骨表面的细胞一端,核仁明显,嗜碱性
大量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合成和分泌骨质有机成分即类骨质,形成和释放基质小泡促进骨组织的钙化,转变为骨细胞
泌酸细胞,体部多
施万细胞
包裹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纤维
是周围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营养轴突,周围神经再生
又称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
卫星细胞
营养和保护神经元
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周围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
触觉小体
椭圆形,含许多横列扁平细胞,外包结缔组织被囊
产生触觉,感受精细触觉
有被囊神经末梢,多见于皮肤真皮乳头内
环层小体
卵圆形或圆形,体积大,
感受较强应力刺激,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皮下,腹膜,肠系膜,韧带,关节囊等广泛分布
肌梭
梭形,表面结缔组织被囊,骨骼肌纤维
感受肌纤维伸展和收缩时的牵张变化,本体感受器
有被囊神经末梢,分布于骨骼肌内
浦肯野纤维
比心肌纤维短而粗,细胞中央1-2核
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闰盘发达
小淋巴细胞
核圆形,一侧有浅凹,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胞质少,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数量最多
大淋巴细胞
体积较大,胞质较多,核染色质较疏松
血小板
呈双凸圆盘形,血涂片上多呈不规则形
凝血和止血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碎片
单核细胞
胞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而疏松,着色浅,胞质较多,弱嗜碱性,染成灰蓝色,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分布很广,在与抗原易接触的部位中较多
脂肪细胞
体积大,球形或多边形,胞质被一个大脂滴挤到细胞边缘,核被挤成弯月状,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HE染色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
间充质细胞
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
分化功能
干细胞
白细胞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红细胞
肉眼呈猩红色,无核和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Hb
细胞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皱褶,微绒毛和球形隆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残余体,糙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胞膜内侧较多的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吞噬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功能
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又称组织细胞
浆细胞
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多偏居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核被膜下呈辐射状,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分布在被膜下和胸腺细胞之间,胸腺上皮细胞表面MHC诱导胸腺细胞发育分化
滤泡上皮细胞
核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弱嗜碱性,功能活跃时细胞增高呈低柱状,腔胶质减少,功能低下,细胞扁平状,腔胶质多
游离面有微绒毛,糙面内质网较发达,线粒体较多,溶酶体多而散,高尔基体位于核上,含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
腔内胶质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即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