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组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_韩景泉
生成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属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韩景泉教授访谈
生成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属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韩景泉教授访谈访谈背景韩景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有《外语教学语言学基础》等多部教材和学术论文。
韩教授长期从事外语教学语言学及词汇语义学研究,曾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对比语料库的汉语共性词汇教学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全球化视角的中国英语政治话语翻译话语建构研究”。
访谈内容1. 对生成语言学的理解生成语言学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以来,一直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韩教授认为,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计算模型和算法,模拟人类如何产生和理解语言信息。
在此基础上,生成语言学可以探索人类语言智能背后的机制,从而为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基础性支撑。
2. 生成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外语教学中,生成语言学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生成模型的构建,可以模拟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得机制,进而为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提供理论依据。
比如,韩教授曾经与同事合作,开发了基于生成语言学模型的《英语写作训练软件》。
这个软件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自动批改,而且还可以分析学生的语言习得水平和写作特点,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3. 如何提高生成语言学的科学属性韩教授认为,要提高生成语言学的科学属性,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索人类语言产生和理解的认知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
同时,在应用研究方面,需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跨学科交流和协作,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模拟和理解。
4. 生成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韩教授认为,生成语言学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生成语言学的模型和算法,可以模拟人类产生和理解语言的过程,进而为人工智能提供更贴近人类思维模式的智能体验。
但是,韩教授也指出,当前的生成模型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处理多重语义等复杂语言任务时容易出现误差。
英语短语动词的句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英语短语动词的句法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1期
【摘要】在英语句子中,由动词加状语小品词构成的及物性短语动词通常包含一个名词性宾语,其位置往往灵活多变。
普通名词可以置于状语小品词的前面或者后面,但作为英语语法中唯一一种能够从形态上表达格位含义的名词,代词在短语动词中有其特殊的位置,只能位于状语小品词的前面,本文试图从格位理论的角度分析名词和代词在短语动词中的位置差异,通过证实认为正是因为获取格位的不同导致了名词和代词在短语动词中的位置有所不同。
【关键词】短语动词;宾语;格位理论
【作者简介】王敏(1994.09.02-),女,汉族,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引言
短语动词是英语中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类。
Bolinger (1971)指出短语动词的使用在英语中激发了一场能够超越一切的词汇创新大爆炸。
但是短语动词在英语中的运用灵活多变,有时候宾语既可以放在动态动词和小品词的中间,也可以选择放在小品词的后面。
如:
a. I blew the building up.
b. I blew up the building.
a. I blew it up.
b. *I blew up it.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许多学者从认知语义、句法等角度加以探讨并给出了不同的分析和研究,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二、先前的研究
因短语动词结构的特殊性,放在小品词之后的宾语被称为后位宾语,放在动词和小品词之间的宾语被称为中位宾语。
对于为何普通名词即可是后位宾语又可是中位宾语,而代词只能是中位宾语,语言学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句法生成的语段解释
A Phase-based Account of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of English 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s
作者: 韩景泉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32-4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处所倒装;语段;非宾格;话题;焦点
摘要:在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谓语动词前面的PP和后面的NP都表现出了混合的功能特征。
本文基于语段的分析认为,所有允许处所倒装的动词均具有非宾格的属性;其中NP和PP
都是非宾格动词的直接附属成分。
非宾格动词的功能轻动词vP因为缺乏带语义角色的外论元,具有不及物性,不构成语段。
当NP被作为呈现焦点冻结在VP内句末焦点位置上时,PP作最短移位,首先进入Spec-vP,然后进入Spec—TP,最后进入Spec—TopP,派生出PP的主语与话题的双重属性。
由于PP缺乏人称/数量特征,T与动词后的NP建立起人称和数量一致关系,并赋予其主格。
非宾格动词还是非作格动词——以float、drift为例
———以 !"#$%、&’(!% 为例
王艳金
摘要:根据 )*’"+,%%*’ 提出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此之后,语言学家对这种非宾格
动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其中的一些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借助 -*.(/ 和 0$11$11#’% 2 3#.$. 的研究成果,对
役结构的 宾 语 位 置 上,而 非 作 格 动 词 则 不 能 作 这 种 转 换。 显
:2 B*" 94$’ $%,* ,?$+’ :&9"2 A A ( 6%"+C&,$#")
然,这种方法不能使我们得到正确的句子,因此,我们也无法
82 B*" 94$’ *% ,?" $8"2 A A ( 6%&8869&,$#" D 6%"+C&,$#")
动方向 的 趋 向 补 语 ( ’$+"8,$*%&4 )?+&9" ) 时,词 义 发 生 变 化
:2 >?"G 94*@4G 9@&5 &)&+,2 A A ( 6%&8869&,$#")
( 4"E$8&4 5"&%$%C 9?$;,),变为非宾格动词,如:
82 R*%N, "E)"8, ,* 9@$5 9*:"+2 A A ( 6%&8869&,$#")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年第 ! 期
构式语法视角下英语短语动词的历时研究
构式语法视角下英语短语动词的历时研究短语动词一直被认为是英语最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具有一定的习语意义和相对独特的句法结构,它们在呈现较大研究价值的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迄今为止,虽然已有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短语动词,但是却鲜有研究从构式语法视角对短语动词的历时发展进行全面的解释。
本研究旨在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并从构式语法视角探究英语短语动词的历时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单个短语动词被定义为具体构式,和与之对应的概括构式——动词-小品词构式,一起分布在一个层级网络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短语动词历时发展的研究就变成了对动词-小品词构式发展过程的研究。
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1)当代英语中动词-小品词构式的特征有哪些?(2)动词-小品词构式的起源是什么?(3)原始动词-小品词构式发生了那些变化?(4)怎样描述动词-小品词构式的历时发展?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阐明了短语动词作为构式的特征,并更合理地解释了短语动词的发展过程;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证明了构式方法的优势,提高了人们对构式语法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定性研究法。
从《柯林斯短语动词词典》和之前的短语动词研究中收集的语料和数据都从构式语法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当代英语中动词-小品词构式的特征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描述:语音方面,动词-小品词构式的重音落在小品词上;形态方面,动词-小品词构式能参与构词,而且动词、名词和形容词都能和小品词组合构成短语动词;句法方面,动词-小品词构式兼具单词和短语结构状态,小品词既可以位于宾语之前,也可以位于宾语之后,小品词位置主要受宾语性质的影响;语义方面,动词-小品词构式的原型意义是位置变化意义,状态变化意义是通过原型意义的隐喻扩展得到的;语用方面,动词-小品词构式主要用于会话和小说文体,很少用于学术写作;语篇方面,语境会影响动词-小品词构式的语音和句法特征。
汉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推导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of 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作者: 韩景泉[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420出版物刊名: 现代外语
页码: 614-62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句法推导;处所倒装;非宾格;基础生成话题
摘要:本文探讨汉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推导,认为只有非宾格动词在基础句法构造上与该结构相容.这类动词在基础句法结构层面有一个直接内论元,无外论元.根据非宾格分析法,在处所倒装句中直接内论元名词合并在Spec-VP位置,整个推导过程中被焦点化为句末焦点,并冻结在动词组内的基础位置上而不允许再移动.该动词后论元名词在原位与T形成一致关系,取值主格.句首的处所词组居于话题的标志语位置(Spec-TopP),而非主语位置(Spec-TP),是基础生成而非移位生成的话题.本文假设出现在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典型非作格和及物动词均已经历过非宾格化,转化成了表存现意义的非宾格动词.因此,处所倒装句中的动词可视为存现意义非宾格动词.事实表明,基于语段理论的分析可以为汉语处所倒装结构的主要句法、语义和语用特性提供合理解释.。
英语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以英语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为例
英语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以英语存现结构、被动结构、分句结构为例一、引言句法结构是指词与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一个具体的句法结构通常称为一个结构体。
实词的虚化、句法的形成皆存在语法化的过程。
“语法化不仅表现在词类,也表现在句法结构或格式上。
句法结构或格式的语法化是指句法结构的改变、结构层次的变换、结构界限的丢失或重新划分等语法化现象。
句法结构语法化是句法演变的重要动因。
”(陈忠敏,2021)[1]P4二、英语存现结构语法化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性。
存现句由“There”充当虚位主语,虚位主语的出现,使得实义主语后移,引起句法结构层次变换,简单句语法化为存现句。
(一)存现结构句法分析按照构式语法,存现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存现处所、存现动词、存现主体。
英语存现句的基本形式:“There+V+NP +(PP)+(其他)”,结构中存在一个非重读的虚位成分“There”,在句中作引导词或者形式主语,谓语动词(V)通常是“be 动词或存现动词”;谓语动词后跟有“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或真主语(Real subject)”,即“NP”;实义主语之后通常跟有地点状语(Locative adverbial)或时间状语(Temporal adverbial),即“PP”。
[2]P331句法分析中,英汉存现句的存现处所词呈现极大的差异。
汉语存现句的基本结构为:“方位短语/时间短语+动词+主体短语”。
汉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地点状语。
[3]P116英语存现句所处词不可缺少介词。
汉语存现句中的处所词大多不用介词,动词谓语句(非存现句)的处所状语多用介词。
[4]P28汉语处所词可由名词直接构成,也可由名词与方位词(里、外、前、后、上、下等)结合构成。
此外,处所词可单独出现作为汉语存现句的主语,也可与时间词结合同样可构成汉语存现句的主语,以此作为谈话题目时间上的内容补充说明,处所词与时间词成为句子其余部分叙述的内容的起点。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原文出处】语言研究【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20053【原刊页号】1~13【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200601【标题注释】基金项目:香港城市大学SRG#7001509;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zc43)【作者】潘海华/韩景泉【作者简介】潘海华,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韩景泉,教授,在读博士生。
(湖南长沙410075)【内容提要】汉语非宾格现象呈显性表现,散见于存现句、非使役句以及被动句之中。
在这类结构中的动词无外论元,其唯一的受事或客体内论元不仅具有宾语的性质,而且表现形式也与及物动词的宾语相同。
因为动词具有非宾格性质,不能给动词后面的论元名词组指派宾格。
本文认为,动词之后的论元名词组虽然无法从动词那里获得宾格,但可以将空主语位置的主格继承过来。
在有显性名词组移位的结构中,英语的名词组移位是为了核查强EPP特征,而汉语的名词组移位则是为了生成一个无标记话题。
在论元名词组留在原位的同时,汉语非宾格句子允许句首位置出现一个表示领属的名词组。
该领有名词组应该分析为基础生成的标记性话题,由述语中的语义变量所允准。
论元名词组移入空主语位置则生成受事主语句。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显性非宾格现象/内论元/格/话题/主语/特征核查/受事主语【正文】一引言非宾格动词现象(unaccusativity)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人们通常把依靠表层句法结构位置显现出来的非宾格属性称为“显性非宾格现象”(surface unaccusativity)。
据此,非宾格动词现象在汉语中应该主要是呈显性表现,很多时候凭句法结构位置就可判定动词的非宾格属性。
本文把能够从表层句法结构位置上反映动词非宾格属性的句式结构统称为“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surface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s)。
常见的这类句式包括存现动词句(1a)、有对应使役形式的非使役动词句(1b)以及被动句(1c):1)a. 来了客人 b. 沉了三艘货船 c. 被偷了一辆摩托车从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来看,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研究涉及到动词的论元结构、名词组的格、句法移位、空语类等诸多理论问题。
Chomsky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
Chomsky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
韩景泉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语义的正确与全面理解涉及宠大而复杂的认知系统,为了坚持句法独立,Chomsky对语义的研究仅局限于句子语法范围,涉及的内容只有能够作类似句法学那样精确处理的部分语义问题,生成语法的这一研究取向是由其形式化的解释性科学理论追求所决定的。
【总页数】6页(P103-108)
【作者】韩景泉
【作者单位】长沙铁道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谈句子语义中的歧义现象 [J], 陈蓉蓉
2.Chomsky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解析 [J], 陈英龙
3.从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视角分析汉语的作格小句 [J], 贾丽娟;李攀登
4.Chomsky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 [J], 韩景泉;
5.Chomsky的语义哲学观 [J], 马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英语系动词结构
On Copular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作者: 刘爱英[1];韩景泉[1]
作者机构: [1]中南大学
出版物刊名: 现代外语
页码: 360-369页
主题词: 系动词;提升分析法;小句;等值句;同位语
摘要:对语言理论而言,系动词结构构成了一个严重的挑战.根据提升分析法,系动词be无主语,选择一个小句作补语,小句的一部分须经显性移位越过系动词到句首主语位置上;说明系动词则被分析为谓词置于常规主语位置,而真正的主语置于系动词之后的倒装结构.本文认为,谓词倒装的分析既不经济也难以成立,所谓的倒装系动词句应该分析为等值句;提升分析法虽适用于述谓句,但不适用于等值句.本文主张将说明句归为等值句中的一类,并进而提出在述谓句中be选择小句作补语,小句的主语为满足格核查和EPP条件的需要提升移位到句子主语位置,而等值句中的be选择一对互为同位关系的DP作补语.。
生成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属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韩景泉
生成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属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韩景泉教授访谈作者:韩景泉蒙岚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5年第2期韩景泉,蒙岚摘要:生成语言学拥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坚持始终如一的理论追求,不满足于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追求合理的理论解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对事实材料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提炼理论假设,并采用跨语言比较方法沿着不断的“证伪”-“修正”路线推进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其科学研究性质与科学研究精神。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形成语言学;科学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003-04韩景泉(1965-),湖南凤凰县人。
湖南吉首大学英语系毕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博士。
曾任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英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外语与翻译》副主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
曾主持与参与省部级、国家级、境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多个。
在生成语言学理论以及动词语义与句法接口等研究方面富有创见,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五十多篇,出版专著两部。
收稿日期:2015-01-10作者简介:韩景泉(1965-),湖南凤凰县人,语言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成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等领域的研究;蒙岚(1980-),女,广西荔浦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生成语言学等。
蒙岚(以下简称“蒙”):感谢韩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形式语言学?您是怎样走上形式语言学研究道路的?韩景泉(以下简称“韩”)当代语言学可以分为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两大学派。
英语动词DIE的非宾格属性
On the unaccusativity of the English verb die 作者: 韩景泉[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420
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
页码: 817-82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英语动词die;词汇语义;同源状语;非宾格属性
摘要:非作格动词带一个外论元,无直接内论元,而非宾格动词带一个直接内论元,无外论元。
两类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完全由语义决定,但表现在句法中。
英语动词die描述其唯一论元对象的非自主控制事件,带客体直接内论元,属于典型的非宾格动词。
在虚义there结构中,die的唯一论元保留在其基础生成位置,即直接宾语的句法位置,以直观的方式体现了非宾格性。
本文反对将die分析为非作格动词,论证die所带的同源名词并不是论元,而是状语,居于附加语的结构位置,而不是宾语位置上。
只有非作格动词才能带论元性质的同源宾语。
论元性同源宾语结构具备诊断非宾格性的能力,而一个不及物动词能否进入该结构是由其论元结构决定的。
从词组结构规则到裸词组结构理论——生成语法理论的简约主义追求
从词组结构规则到裸词组结构理论——生成语法理论的简约
主义追求
何丽萍;韩景泉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词组结构理论是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生成语法理论几经发展,词组结构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从理论初期的词组结构规则发展到最简方案时期的裸词组结构,从规模庞大的句子生成规则系统到强概括力和生成力的二分叉结构,这是生成语法理论对简约主义不懈追求的体现.同时,其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也得到了验证.
【总页数】7页(P180-186)
【作者】何丽萍;韩景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浅析动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复合体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模式 [J], 苏河
2.英语动词词组与词组动词的结构差异 [J], 尹春兰
3.“级阶”理论下的英语名词词组结构的研究简 [J], 文春梅;
4.语词组合的简约形式 [J], 田禾
5.词组的结构和词组的运用 [J], 徐泰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动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复合体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模式
浅析动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复合体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模式苏河【摘要】韩礼德(1994)和汤普森(2000)均认为,动词词组、动词词组复合体以及小句复合体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本文从功能句法角度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尝试运用被动化来修复小句复合体中want sb.to do这类嵌有逻辑主语并被认为是动词词组复合体的结构,使其重新具备典型动词词组复合体的特征,明晰上述概念的界限,并梳理动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复合体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模式,以便在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尤其及物性分析时能更清晰地定位"过程"类型及其顺序关系.【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8页(P93-100)【关键词】动词词组;动词词组复合体;小句复合体;功能句法【作者】苏河【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 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1 动词词组“动词词组是动词的扩展,这个动词包含其主动词词类的一个顺序”[1],“动词词组在语气结构中表现为限定成分加上谓体(或单独一个谓体,假如没有限定成分);在及物性结构中表现为过程…限定性的动词词组可长可短,如ate, 当中限定成分和事件融合且不带助动词,couldn't have been going to be being eaten则是中心语前加了多个成分。
”[2]典型的动词词组应该含有一个中心语(主动词)、或一个中心语(主动词) 加上一个或一串无法单独形成动词词组的助动词,“中心语在语义表达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3]1.1 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词组是词的扩展,而短语则是小句的压缩[4]。
名词词组常见的功能结构为前置修饰语+中心语+后置修饰语[5],其中前置修饰语中有4(或5)个按固定顺序组成的主要功能空位,包括指称语, 数量语,描述语和类别语等;指称语和动词词组中的限定成分相似:它们均为词组中的第一成分,表明词组如何融入语篇语境;而中心语是表达事物的必要成分(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月第50卷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Jan. 2018V ol.50 No.1英语词组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景泉提要:英语词组动词与介词动词之间存在一系列差别。
在词组动词结构中,动词(V)与小品词(Prt)是以两个独立的结构单位基础生成的。
在不及物句子中,Prt并入V,构成一个句法单位。
当词组动词带有直接宾语时,该宾语被合并在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即spec-V,为Prt留下补足语位置。
在Prt并入V之后,V便带着Prt一同移至轻动词位置,由此得到小品词居于直接宾语之前的V-Prt-O语序结构。
只有当V的PrtP补足语为一个Prt中心语时,该Prt才允许移位。
制约Prt移位的其他因素包括句末焦点和句末重心原则,它们要求将新信息和较长或较复杂的结构成分放在信息结构的尾端。
关键词:词组动词、小品词、并入、句法推导、信息结构[中图分类号] H3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429(2018)01-0003-12 1. 研究问题一些英语语法著作将动词与“小品词”(particle,Prt)的组合结构称为“词组动词”(phrasal verb)(见Quirk et al. 1985;Radford 2000)。
与单词动词一样,词组动词也有不及物性与及物性之分,如例(1)所示。
(1)a. The plane took off.b.Thegirl put on her hat.英语词组动词结构具有不少非常独特和令人困惑的表现。
就其句子成分的线性结构位置而言,小品词既可与动词前后相邻,也可被直接宾语成分隔开,或宾语成分必须位于小品词之后。
假如这些不同语序结构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转换关系,那么相关的句法研究就需要说明词组动词结构的句法推导方式与过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该类句子的基础结构形式是什么?如何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其他语序的结构形式?无论我们假设句子以哪种语序形式为基础结构,其中小品词的显性句法移位是肯定的,而且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
与此直接相关201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问题是:小品词为什么需要移位?其移位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在小品词居宾语之前和居宾语之后两种语序结构中,小品词的一些句法表现截然相反,这些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试图从词组动词结构的内在句法构成与运算上寻找解答。
2. 词组动词中小品词的语类归属英语语法研究中,“小品词”这一术语常用以指称一些自身不具形态变化、同时又难以纳入传统的词类系统进行分类的单词,其中包括不定式从句中的to以及否定句中的not等。
现代句法学通常依靠句法分布情况划分词类或语类,但小品词的确立缺乏严格的句法标准,对它的界定比较笼统、模糊。
定义的不清晰在使用时自然有其方便的一面,但如果将它定义为一个独立的词类或语类,其理论意义不大,因为增设句法语类的品种势必加大句法系统的复杂度,从而增加理论负担。
从简化语法系统的角度出发,理论构件与假设越少,理论系统就越精简、越具优越性。
因此,最理想的办法应该是能够将小品词归入已经获得认可的某一语类之中。
这里我们仅考虑词组动词结构中小品词的可能语类归属。
从表面形式上看,词组动词中的小品词与介词没有什么分别,但在句法分布上它们确实又存在明显差别。
通常情况下,介词要求带一个NP做宾语,而不及物性词组动词结构不带任何形式的宾语成分,如(1a)。
虽然及物性词组动词结构带有宾语,如(1b),但多方证据表明其中的宾语其实并不真正属于小品词。
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原因的考虑,有的文献主张将词组动词结构中的小品词分析为副词或副词小品词(Quirk et al. 1985:516;章振邦 2009:166)。
然而,正如Radford(2000:134)所指出那样,从句法分布的角度看,小品词其实不允许用副词替换,如例(2)所示。
(2)a. He put his hat on/ *carefully. b. The handle might come off/ *suddenly.排除了副词的可能,Emonds(1976:172-176)、Radford(2000:134-137)认为它是介词。
最有力的一条直接证据是例(2)中的小品词能够携带自己的NP 宾语,例如:(3)a. He put his hat on his head.b. If you pull too hard, the handle will come off the door.带上宾语之后,例(3)中的on和off无疑就是地地道道的介词。
将词组动词中的小品词纳入其中之后,介词在是否携带宾语方面分为两类:一些介词带宾韩景泉 英语词组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语,而另一些介词不带。
这与动词的情况完全一样。
一个动词能否带宾语与其及物属性直接相关,但是否需要带宾语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一些动词(如eat、drink、draw等)在其宾语的所指对象很笼统或不具体时常以不及物形式出现,但如果宾语的所指对象明确而具体时它们则以及物形式出现。
名词性的宾语成分只是部分动词要求的一种补足语(complement),有的动词要求以介词词组(PP)做补足语。
在这点上,一些小品词也有相同的表现。
例(4)的不及物性词组动词fall out和及物性词组动词throw out都选择了一个of引导的PP做小品词out的补足语。
(4)a. He fell out of the window. b. She threw the garbage out of the offi ce.基于以上事实与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词组动词中的小品词归入介词语类。
确切地说,它们应该属于不带宾语或其他补足语的介词。
这一处理的理论优势在于无需扩大原有语类或词类的种类数目,其经验优势在于能够合理解释小品词有时携带宾语或其他形式补足语的事实。
动词和介词都具有及物性,不同动词的内部差异和不同句法表现可进一步证明介词同样允许和存在内部差异和不同用法,因此这两类词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似之处就应该不难理解了。
3. 词组动词与介词动词的区别表面形式上最难以与词组动词区分的是由“V+PP”构成的“介词动词”(prepositional verb),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词组动词的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
当及物性词组动词所带的宾语为结构形式简单的NP时,该NP可放在小品词的后面,如例(5)。
(5)a. John turned off the light. b. They called up the dean.例(5)之类的语序形式容易使人误认为其中的斜体小品词选择后面的NP 做宾语,构成一个PP的“结构成分”。
事实上,这里的小品词与NP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成分,并没有构成同一个PP,或处于同一PP结构成分之内。
如果介词自带NP做宾语构成PP,然后PP再与动词结合,由此产生的动词词组(VP)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为“自由组合”,其中动词与介词的组合比较松散,两者之间不存在严格的依存关系,各自均按照字面意义解读,PP起附加语(adjunct)的句法功用,如meet at the station、stand under the tree。
另一类为介词动词,其中动词与介词的句法和语义联系比较密切,句法上相互搭配比较固定,语义表达201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上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习语性和隐喻性,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 PP起补足语的句法功用,如look after (= tend) the baby、call on (= visit) the dean。
从动词与介词的句法和语义关系以及VP的语义表达方面看,介词动词与词组动词有极其相似的一面,有时特别容易混淆,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对它们不加区分,统称为词组动词或成语动词。
但句法研究不能避重就轻、回避问题,而应该尽可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差异,并解释造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词组动词与介词动词结构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两种动词各自的内在句法结构上。
介词动词这一名称意在强调介词后面的NP为介词所选择的宾语,两者构成一个PP结构成分单位,其内在结构为[V [P-NP]];而词组动词中小品词后的NP 为动词和小品词共同组合体的直接宾语,与小品词没有直接的选择关系,其内在结构为[V-P [NP]]。
从有关词组动词与介词动词的比较和讨论可看出,这两类结构之间存在一系列的不同表现(见Quirk et al. 1985:1156-1167;Radford 2000:91-101;Huddleston & Pullum 2002:280-283)。
例如,介词动词结构中的“介词-NP 宾语”(P-NP)语序是固定不变的,不允许更换为NP-P,如(6a);而词组动词结构允许小品词与其后面的NP直接宾语互换线性位置,如(6b)。
(6)a. They called on the dean. →*They called the dean on.b. They called up the dean. → They called the dean up.此外,介词动词中的介词所选择的宾语,无论由名词还是代词充当,都必须置于介词之后,见(7a);虽然词组动词的NP直接宾语允许出现在小品词之前或之后两个结构位置上,但代词形式的宾语则必须位于小品词之前,见(7b)。
(7)a. They called on him. → *They called him on.b. They called him up.→ *They called up him.如果就介词的宾语进行提问,构成wh-疑问句,在正式文体中介词可以与wh-疑问词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前置移位到句首,获得移位的是一个结构成分单位,即PP结构。
介词动词结构允许这样的移位操作,如(8a);但词组动词结构不允许,因为移位的并不是一个结构单位,如(8b)。
(8)a. On which man did they call? b. *Up which man did they call?与wh-疑问句中情形相似的是,如果就介词的宾语进行关系化处理,构成关系从句,介词可以放在关系从句句首的关系代词前面,意味着“介词+关系代词”的PP获得了整体移位。
同样又是介词动词结构允许类似的移位操作,如(9a);而词组动词结构不允许,如(9b),原因应该仍然是被移位的对象不构成一韩景泉 英语词组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个PP结构成分单位。
(9)a. This is the man on whom they called. b. *This is the man up whom they called.事实上,各种句法转换操作都要求以独立、完整的结构成分或词组为目标对象,因此,这些句法操作反过来又可作为判定某一串词语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结构成分的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