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X,是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给大家讲解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本课时主要是以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主线,为学生介绍北宋的政治形势、政治制度、政治改革和科举制度。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目标

1.知道北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主要特点;

2.能够阐述北宋的皇帝制度和监察制度;

3.了解北宋时期推行的多项政治改革;

4.掌握科举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二、说课重难点

1.重点:掌握北宋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监察制度、政

治改革和科举制度;

2.难点: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三、说课内容和教学安排

一、政治形势和主要特点

本课的教学开始,我将通过图片和文字梳理北宋时期的政治形势。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整个朝代的政治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需要知道北宋时期的地理

位置和历史时期,并进行串讲和互动讨论。我将课程内容安排在10分钟左右。

二、北宋的皇帝制度和监察制度

北宋的皇帝制度和监察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通过讲解、图文并茂、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1.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国家范围内,由皇帝统治并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皇帝在朝廷中地位非常高,是朝代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北宋时期的皇帝制度不同于前朝,下面介绍以下主要特点:

(1)传承制度:在北宋时期,皇帝制度采取了传承制,即皇

帝的儿子首先继承皇位,如果没有儿子,则由皇帝亲自选定继承人,这也是后来的垂帘听政制度的基础。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湖北南漳县东巩中学:冯月芹【内容来源】七年级人教版2019年下学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主题】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共1课时

一、【教材地位】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隶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上承唐末“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篡政,用以理解北宋政治的形成原因;下启宋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本课是理解后续辽与西夏的和战、南宋的偏安等具体内容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和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

能力目标:

1、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和重文轻武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培养分析评价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家国情怀;

2、体会创建稳固政权不易,珍惜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重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及重文轻武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宋太祖的措施与效果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七年级学生是本课的教学对象。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力强,善于表现,乐于表扬,有很强的求知欲,我设计穿越剧,以龙

椅作为宋太祖赵匡胤身份象征,采取讲故事、角色扮演、献计策、完善改进等活动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诱学生进入角色,主动探究本课学习主题。

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和历史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为此我补充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素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讲故事、角色扮演、献计策、完善改进等活动中感受稳固政权建立的不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图示展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稳固国家政权的内在联系,突破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

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政治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

宋朝的建立等。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掌握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

1.北宋的政治制度。

2.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的政

治制度。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

2.相关的历史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引出北宋的建立。

2.呈现(1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让学生对北宋的政治有直观

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太宗的“潜龙

勿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4.巩固(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主要讲述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北宋的政治制度(教材P35-36)

二、北宋的政治实践(教材P36-38)

三、总结与思考(教材P38)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和政治文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2)掌握北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3)了解北宋时期的官职等级和官员的差别性。

(4)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实践,包括废除均田制、推行市易法、设立保甲制度等。

2. 技能目标:

(1)能够分析北宋时期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理解和评价古代政治文化。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尊师、乐学的情感品质。

(2)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北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

(2)了解北宋时期政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

(1)如何通过基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文化。

(2)如何将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结构联系起来,体现出相互之间带来的影响和变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2)问答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布置在课前或课中的思考问题。

(3)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思考者、交流者和学习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二、内容分析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北末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末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宋朝加强集权与重文轻武的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家国情怀:明白北宋文治局面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提升对宋朝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图史互证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以“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为导入,联系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教师活动

通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小故事,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与反思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与反思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前进学校史爱东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前进学校史爱东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学校陈道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东进学校陈思思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湖北南漳县东巩中学:冯月芹【内容来源】七年级人教版2019年下学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主题】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共1课时

一、【教材地位】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隶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上承唐末“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篡政,用以理解北宋政治的形成原因;下启宋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本课是理解后续辽与西夏的和战、南宋的偏安等具体内容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和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

能力目标:

1、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和重文轻武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培养分析评价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家国情怀;

2、体会创建稳固政权不易,珍惜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重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及重文轻武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宋太祖的措施与效果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七年级学生是本课的教学对象。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力强,善于表现,乐于表扬,有很强的求知欲,我设计穿越剧,以龙

椅作为宋太祖赵匡胤身份象征,采取讲故事、角色扮演、献计策、完善改进等活动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诱学生进入角色,主动探究本课学习主题。

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和历史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为此我补充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素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讲故事、角色扮演、献计策、完善改进等活动中感受稳固政权建立的不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图示展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稳固国家政权的内在联系,突破难点。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

治Array教

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两段历史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宋太祖为什么寝食难安?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分割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假如我是赵匡胤身边的谋士,会怎么去做?”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从“收精兵、制钱谷、夺其权”三方面探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让学生参与探究,感受历史发展,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做好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

自学指导(二)(阅读重文轻武政策,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问题,限时3分钟)

1、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

2、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遗漏之处进行补充,展示两段材料: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谚语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

2.重文轻武政策

(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上好课】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上好课】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①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事。

②掌握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知道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事。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

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长翅帽是宋朝官员戴的帽子。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发展的越来越长)。长翅帽并非宋朝才出现,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长翅帽的原型,只不过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甚至于到了后来,已经成为了宋朝官员的标配。关于长翅帽的形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就是,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看见下面的官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于是就特意把官员的帽子做的很长很长,这样一来,他们就要时刻注意着保持距离,否则帽子就会戳到对方,官员们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从而保证了朝堂上的严肃性。

环节二: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温故知新: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本课目录思考,北宋建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强统治的?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充表格内容。

答案提示: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东京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方针:先南后北的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实录

5月20日,是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七年级全体同学按时来

到历史课堂,开始了第六课《北宋的政治》的学习。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北宋的政治。请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什么是北宋?北宋时期是什么时期?

学生A: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960年到1127年。

教师:很好,不错。北宋的政治,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后续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时期的政治体制包括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B:有皇帝、中央官府、地方政府。

教师:不错,基本上涵盖了北宋的整个政治体系。对于皇帝,中央官府以及地方政府,它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学生C: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央官府负责领导国家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业,地方政府负责各地区的政治管理和经济发展。

教师:不错,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么,北宋时期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府制度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D:北宋时期的皇帝制度采用了诸侯相和的制度,意味着皇帝必须和诸侯互相妥协和协商。而中央官府制度强调了“三

难制”,即三个难以处理的事情必须由中央官府去处理,这就要求中央官府具有很高的政治能力。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对北宋的政治体制掌握得很好。那么,北宋的政治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E:北宋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带来了良好的条件,它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增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到位。北宋的政治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三难制”、“诸侯相和”等制度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家要在历史学习中多思考,多探究,为将来的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课标内容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四、教学目标

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

目标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重点)

五、教学活动

(一)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北宋的建立

师:请学生讲《黄袍加身》的故事,提问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宋太祖)是如何来管理他的江山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1、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一:陈桥驿兵变后成立的政权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2、出示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北宋统一形势图。

提问:观察地图,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生: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而是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出示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及教材相关事实,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北宋建立和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学习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影响

【自主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以为都城。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和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上①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的方法,削弱。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制度;设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和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宋太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三)王安石变法

1.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2.概况: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经济);(军事)。

4.结果:宋神宗死后,任宰相,新法被废。

5.作用:政府的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实录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史实。归纳概括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行的原因,学会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北宋建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从课本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讲述北宋的统一策略时,充分运用了地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行的原因,学会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陈桥兵变是一次近乎和平的兵变,学习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厚仁爱之心。通过学习一位杯酒释兵权的皇帝,学习宋太祖处理问题时高超的智慧。通过辩证的分析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然后再与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强军的有关内容想联系,让学生知道要想富国,必须强军。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

2.难点:如何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三、教学过程

播放“包公斩庞昱”视频。

师:视频中的师:视频中的人物是谁呢?

生:包公、包青天

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评价包公。现在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习总书记是如何评价包公的?

生:看ppt材料。

师: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都推崇他们为‘青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❶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

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

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