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1.1.3.2《集合之的关系》(二)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中职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1,3,5} {1,2,3,4,5,6};⑵2{|9}x x={3,-3};⑶{2} { x| |x|=2 };⑷2 N;⑸a{ a };⑹{0} ;⑺{1,1}-2x x+=.{|10}Ü;解⑴{1,3,5}{1,2,3,4,5,6}⑵{x|x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Ü; ⑷ 2∈N ; ⑸ a ∈{a }; ⑹ {0}Ý;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Ý2{|10}x x +=.。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教案

第课时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理解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并能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点:1集合(1)集合的定义:某些指定对象的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如{a,b,c};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为:{x| P},其中x表示元素的一般形式,P表示元素满足的特定的条件•如:{xyVT^},{y y 7T^},{( x, y) y 4X1};图示法:用文氏图表示题中不同的集合.注:(I)要注意且” 或”的合理使用;(II)区分集合中兀素的形式:女口 A {x| y x22x 1} ; B {y | y x22x 1};C {( x, y)|y x2 2x 1} ; {(1,2)}与{1,2}.女口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x2-仁0} ; (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1,3,5,7}.(3)性质(集合的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I)确定性:任何元素a要么在集合A中,记作a A ;要么不在集合中A,记作a A •如老年人不能构成一个集合.(II)互异性:不写{1,1,2,3}而是{1,2, 3},集合中元素互不相同,(III )无序性:{1,2, 3}={3,2,1}.如下列对象可构成一个集合的是()(A)某班的高个子同学(B)年轻人(C)其倒数很大的数(D)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实数(4)集合的分类: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空集.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 ,y)|y=x2} 表示开口向上,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集可表示为(D)(A){x=0, y=0}(B){0,0}(C){(x, y)|x2+y2=0}(D){(x,y)| xy = 0}2•常见的几种数集的表示符号: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或a A4•集合与集合的关系:①子集:若对任意x A都有则A是B的子集.记作:AB或B A ; A B,B C A C②真子集:若A B,且存在X o B,但X o A,则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或“ A B且A B ”] A=B,B=C — A=CA BA BA B③ A B且B A A B④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表示对任何集合A有A,若A 则三A注意:区别€与「二与、a与{a}、与{}、{(1,2)}与{1,2}、{0}与①5. 子集的个数若A {务22,川©},则A的子集个数、真子集的个数、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分别为2n 个,2n -1个和2n -2个.女口:{x|x N且x<4}有多少个非空真子集?(二)主要方法:1. 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2. 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三)例题分析例1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 0 {0}{0}{ x|x2+1< 0 }(2) { a } { a, b, c }{1} {x| x2=1}0.5Q(3) N* Q Q R R Z 例2写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解:①、⑴、{2}、{3}、{1 , 2}、{1 , 3}、{2, 3}、{1 , 2, 3}. 例3选择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x|x+1=x+2}(B ) 如果 A :B ,贝U A B (C ) 3 Q(D ) {x|x>1}三{x|x>2}2. 集 A={(x,y)|x 2+y 2=1}; 集 B={(x,y)|x 2+y 2 1},则 A 、B 的关系是 (A ) (C ) A=B (D ) A<Bx 2 1} , E {x|y x 2 1}, F {(x,y)|y x 2 1 , G {x|x 1},则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 例4若M={x|x>3.14} , m=,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 {m}匚M ( B ) m M (C ) {m} M(D ) {m }< M(四) 综合应用:例 1 已知 A={1 , x 2} , B={1,3, x}且 A :B ,求 x 的值. 解因为A-B ,所以x 2 =3或x 2=x当 x 2 =3 时,x = 、3 ;当 x 2 =x 时,x=1 或 x=0 经检验得:x=0或x =、3满足是题意.思考1、已知M={x|-2<xv 6}, N={y| a<y<a+2}且N M ,求a 的取值范围. 思考2:已知集合{1 , 2} A :{1 , 2, 3, 4, 5},求符合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11 11 例2 设全集 U=R , M={x|x k ,k Z} , N={x|x k ,k Z},则 M 与2 4 42N 的关系是(C )(A ) M=N (B ) M N(C ) M N( D ) M^N(五) 归纳小结: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要忘记“ ”的考虑;3. 子集个数问题;4. 含参问题常用转化思想或数形结合求解. (六) 同步练习:(A ) A —B(B ) B 厂A3.已知 P {y x 2 1} , Q {y|y (A) P F(B) Q E(C) E F(D) Q G1. 数0与空集的关系是(D )(A) 0 (B) 0 (C) {0} ( D) 0(A )1( B )2( C )3( D )44、 下列集合,其中一个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 (B )(A ){1}(B ){x=1}(C ) {x|(x-1) 2 =0} (D ){x| | x-1|=0}5、 以下集合中,元素恰为2个的集合是(A )(A ){x|x 2-3x+2=0}( B ){ x 2-3x+2=0} ( C ){x 2-3x+2}( D ){ x 2-3x+2>0} 6、 设集合A={x|x>0},B={x|x<1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A ) {0}二 A ‘IJ B (B )二 Ap|B(C ) A 二B(D )A B7、非空集合 A={x|2a+1 x 3a 5},B={x|3 x 22},则能使 A B 成立的所有实数的集合是(B )((A)){a|1 a 9} (B ) {a|6 a 9} (C ) {a|a 9}(D )&若 P={x|x3}, a=2 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 ) {a} ~P(B ) a P(C ) {a} P(D ) a 〒P9、若集合A {x||x| 1}, B {x | ax 1},若A B ,贝U 实数a 的值是 (D ) (A ) 1 (B )- 1(C ) 1或一1 (D ) 1 或 0 或—1 10、 M={1,2,3,4,5},P={x|x=ab ,a 、b M 且 a b},P 的真子集个数 (B ) (A )210个 (B )210-1 个 (C )25-1 个 (D )25 个 11、 全集I={1,2, 3, 4, 5},A={1,5},则[,A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D ) (A )3( B )6( C )7( D )812、 设集合A {1,3,x}, B {1,x 2},若B 代则实数x 允许取值个数有 (C )(A )1 个(B )2 个 (C )3个 (D )4个13、 已知A={x|-2<x<7},B={x|x<a},满足A B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7 . 14、 已知M {x|2x 2 5x 3 0}, N {x|mx 1},若N M ,则适合条件的实1数m 的集合P 为{0, 2,-} ; P 的子集有8 个;P 的非空真子集有_6—个315、 已知集合A 满足:{0,1厂A {0,1, 2, 3, 4},则符合条件的A 共有^个. 16、 已知集合A = {-1,3,2m -1},集合B = { 3,m 2}若B A,则实数m 二丄2、 下列集合不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是 (A )不等式| x | <1的解集(C ) {(x,y )|x+2y=10 且 x 、y N } 3、 在下各式中: ①1{0,1,2}②{1} (A )(B) {x| x< 10 且 x N } (D )大于-10小于2的整数集 {0,1,2}③{0,1,2}{0,1,2}④ 厂{0,1,2}(A )智力题:2 _1若集合A= {x| x ax 1 0,x R},集合B={1 , 2},且A B,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1)若A,则a2 4 0,解得 2 a 2:)(2) 若1A,则12a 10,解得a2,此时A{1},适合题意;(3) 若2A,则222a 10,解得a 5,此时A {2, -},不合题意; 22(4)A1,2不可能.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2,2).第课时教学内容:集合的运算教学目的:理解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的概念,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教学重点:集合的运算教学过程:(一)集合运算:1有关概念(1)交集:A GB={ x| x A且x B}---公共部分(2)并集:A U B={ x| x A或x B}---所有部分(3)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表示.x(图表2•常用运算性质及一些重要结论(1)A A A A A B B A⑵A A A A A A B B A(3)A C U A A C U A U⑷A B A A B A B B A B(5)C U(A B)(C U A)(C U B)C U(A B) (C U A)(C U B)(6)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二)方法:韦恩示意图,数轴分析.(三)知识应用:1、基础题:例1 设U= {1,2,3,4,5,6,7,8}, A= {3,4,5} , B= {4,7,8},求C u A , C u B, (C u A)(C u B), (C u A) (C u B), C u(A B) , C u(A B).解: C u A= {1,2,6,7,8}; C u B= {1,2,3,5,6}(C u A) (C u B)= C u(A B)=1,2,6}(C u A) (C u B)= C u(A B)= {123,5,6,7,8}例2 (1)已知A={(x,y)| 4x+y=6} , B={(x,y)|3x+2y=7}求 A B .(2)已知全集U=R,集合 A {x| 1 x 2}, B {x|x 0},求B, B , [U^|}B , C(A U B),L(Af|B);观察上述问题,可得出什么规律?解(2)A U B {x|x 1},A^B {x|0 x 2}(U^JU B {x| 1},C U(4)B) {x| 0,[u(A B)={x|x 0或x 2}注德莫根法则--£ A U B=C(A U B)E A謳=匚3览)练习、已知A={x | x 2 -4<0},B={x | x 2 -4x+3 0},且全集l=R,求[j ^[U B、O B).分析:A={x|-4<x<4}, B={x|x 3 或x < 1}2、综合题讲解4| CuB 1,5,7 ,例1 设全集U x|0 x 10,x N ,若Ap|B 3 C u A^C u B 9 ,贝U A 1,3,5,7 ,B 2,3,4,6,8 .解法要点:利用文氏图.思考1、如图,U是全集,M、P、S是U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______ (图表型)(A) (M P) [u S (B) (M P) u S(C)(M P) S (D) (M P) (u S思考2、已知全集u={0,-1, -2, -3, - 4 },集合M={0 , -1, -2},N={0,-3, -4},则{-3 , - 4}= __ (数字型)(A) M N (B) M N (C) M N (D) M N思考3、集合M={x| 0<x<2},集合N={x|x 2 -2x-3<0 },集合M N =—(数集型)(A) {x|0 x<1} ( B) {x|0<x<2} (C) {x|0 x 1} (D) {x|0 x 2}一般结论:用数轴表示集合,有利于集合的运算.思考4、已知全集I=N,集合A={x| x = 2n,n N},B={x| x= 4n,n N},则有()(A) I=A B (B) l= A B (C) l= B A (D) l= A B (关系型)一般性结论:如B A,则有u= B A例2知全集S {1,3,x3x22x} ,A={1,|2x 1}如果C$A {0},则这样的实数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C S A {0}是两层含义:0 S且0 A解:V C s A {0} ••• 0 S且0 A,即X3X22x = 0,解得x10,x21,x3 2当x 0时,2x 1 1,为A中元素;当x 1时,2x 1 3 S ;当x 2时,2x 1 3 S .A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x 1或x 2 .另法:V C s A {0} A 0 S且0 A,3 A,A x3x22x = 0 且2x 1 3,A x 1 或x 2 .(四)归纳小结:1. 用数轴、文氏图解题;2•可与不等式、方程、几何结合.(五)同步练习:1、已知A={(x,y)| 4x+y=6},B={(x,y)|3x+2y=7}求A B.答案:{(1,2)}2、已知全集U={x|x<2},A={x| -1<x<1},求I U A .答案:{x | x 1 或1 x 2}3、已知全集U=R, A {x|0 x 2}, B {x| 1 x 1},求^B,^| B,IUMIC B,C(MJ B),LM B)答案:A|J B {x| 1 x 2}, A^B {x|0 x 1}(A U B)={X|X 1 或x 2},L(A B B)={X|X 0或x 1}4、设全集U={-2,-1,0,1,2,3,4 },M={-2,0,2,4},P={0,1,4}, [up luM = ( C )(A) {-2,-1,1,2,3} ( B) {-2,0,1,2,4} ( C) {-1,3} (D) {0,4}5、已知集合M {x|x24}, N {x|x22x 3 0},则集合M N ( C )(A) { x|x 2} (B) {x|x 3} (C) {x| 1 x 2} (D) { x|2 x 3}6、已知集合A x| 3 < x < 1,B x < 2,则A^B 确良 (A )(A) x| 2 < x < 1 (B) x|0 < x < 1(C) x| 3< x < 2 (D) x|1< x < 27、设U为全集,B^A^U,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C )(A) C u A^[u B (B) A B B (C) A B) ( D)(]人)口B8、设M二N,则必为空集的是(A )(A) M (C u N) (B) (C u M)pN (C) (C u M ) (C u N) (D) M N9、设全集U={1,2,3,4,5},A、B 为U 的子集,若A B {2},C u A) I B={4},(】u A) (】u B)={1,5},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C )(A) 3 A,3 B (B) 3 A,3 B (C) 3 A,3 B (D) 3 A,3 B2x 410、不等式组2x 4,的解集是{xx>2},贝U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B )3x a u(A) a匕6 (B) a二6 (C) a w 6 (D) a》611、设M={y|y=2x} , N={y|y=x 2},则(D )(A) M^N {(2,4) (B) M=N (C) M[*]N {(2,4),(4,16)} (D) M —N12、全集I={2 , 3, a2+ 2a —3}, A={|a+1|, 2}, A ={5},则a= ( D )(A) 2 (B) £ 或者 1 ( C)— 4 (D)— 4 或者213、集A={x|x w 1} B={x|x >a},如果AAB=,则a 的取值范围是(B )(A) a> 1 (B) a> 1 (C) a v 1 (D) a W14、集合A={y|y=x2+1} , B={y|y=x+1},贝U AAB= ( D )(A) {(1,2),(0,1)} (B) {0,1} (C) {1,2} (D) [1,)15、设集合A {1,2,a}, B {1,a2},若A B A,则实数a允许取的值有 (B )(A) 1个(B) 3个(C) 5个(D)无数个16设集合A {1,2},则满足A B {1,2,3}的集合B的个数是(C )(A) 1 ( B) 3 (C) 4 (D) 817、设T={( x,y)|ax+y-3=0}, S={(x,y)|x-y-b=0}.若S G T={(2,1)},则a= _ ,b= __ .18、A x | x2 3x a 0 , B x| x 4 0,且A^B ,求 a 的值. 答案:a=-4219、已知集合A={a,a+1,-3},B={a-3,2a-1,a +1},若A B={-3},求a 的值. 答案:a=-1思考:集合A={y|y=x2+1} , B={y|y=x+1},贝U AAB= (D)(A){(1,2),(0,1)} (B){0,1} (C){1,2} (D)[1,)第课时教学内容:简易逻辑教学目的: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了解逻辑联结词或” 且” 非”的含义,理解充要条件教学重点: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命题及其真值(1)对一件事情进行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2)命题真值:若P是真命题,则命题真值为1,记为P=1 ;若P是假命题,则命题真值为0,记为P = 0 .2、逻辑联结词(1)基本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2)复合命题: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女口“或q” “!且q”非p”形式的命题称复合命题.3、条件命题:p q ;当p=1,q=0时,p q = 0,其它为真;4、命题的四种形式:(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书和初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于是四种命题的形式为:注: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2)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命题若p则q”为真,记作p q;若p则q”为假,记作“p q”.(2)充分与必要条件:①如果已知p 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而q是p的必要条件.②如果既有p q,又有q q,即p q,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二、知识应用例1写出由下述各命题构成的“P或q ”,“{且q ”,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并指出所构成的这些复合命题的真假.(1)p:9是144的约数,q:9是225的约数.(2)p:是无理数,q:是实数解(1) p或q:9是144或225的约数;p且q:9是144与225的公约数,(或:9是144的约数,且9是225的约数);非p:9不是144的约数.••• p真,q真,二“或q”为真,“P q”为真,而非P”为假.••• p假,q假,二“或q”与,“且q”均为假,而非p”为真.(2) p或q:是无理数或实数;p且q:是无理数且为实数非p:不是无理数例2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其构成(1)若a是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贝U a不大于60°(2)一个内角为90 °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有一个内角为60 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5)2 3”解(1)是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若a是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贝Ua>60°(2)是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q:—个内角为90°,另一个内角为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其中:p: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q:有一个内角为6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这个命题是“p且q ”形式,p: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为真命题,q也是真命题••• p且q为真命题.(5)这个命题是“p或q”形式,p : 2 3 ;q : 2 3 ,T p为真命题,q是假命题••• p或q为真命题.例3写出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x2y20,则x, y不全为零逆命题:若x,y全为零,则x2y20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零,则x2y20[评析]学习命题的四种形式的难点是写出命题的否命题,需要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但对一些特殊的词句的否定需要积累经验,如对都不”的否定,许多学生都误认为是不都”这是错误的,不都”是对都”的否定.练习已知命题P: 2<5,命题Q: 2+3<5+3.求P的否定命题,P Q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解P的否定命题是:2 5.P Q的逆命题是:如果2+3<5+3,那么2<5.否命题是:如果2 5,那么2+3 5+3.逆否命题是:如果2+3 5+3,那么2 5.例4判断下述p是q的什么条件:(1)p:x<1,q:x2 <1 的什么条件; (2) p:(x-4)(x-5)=0,q:x-4=0 ;(3)p:a=0, q:ab=0 ; (4) p:x>5 q:x > 5(5)已知x、y € R, p:(x-1)2+(y-2)2=0 q:(x-1)(y-2)=0(6)在△ABC 中,p:A>B q:BC>AC ;解(1)必要条件;(2)必要条件;(3)充分条件;(4)充分条件;(5) p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6)充要条件.练习:填空题(1) 若p q则q是p的_______ 条件;(2) ab 0是a0的条件,ab 0是a0的条件;b b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三、归纳小结:1命题联结词中,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时为真时为真,其它情况时为假;“p或q ”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时为假时为假,其它情况时为真.2•符号“”叫作推断符号,符号“ ”叫作等价符号.四、同步练习:1分别用p或q” p且q”非p”填空.(1)命题“ 1能被3和5整除”是一 p且q _形式;(2)命题“ 1的平方根是4或—4 ”是p或q形式;(3)命题李强是高一学生,也是共青团员”是p且q形式2 •下列语句中的简单命题是(D)(A) - 3不是有理数(B)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 2 0(D)负数的平方是正数3、已知命题p:x+1 0,q:x-2=0,那么p q表示命题(A)(A) x -1 或x 2(B) x -1 且x 2(C) x = -1 或x 2(D) x= -1 或x=24、若命题P、Q中Q为假,贝U下列命题为真的是(C)(A) P ( B) P Q(C) P Q(D) P Q5 •如果命题非P为真”命题“P且q”为假,那么则有(D)(A) q为真(B) q为假(C) p或q为真(D) p或q不■定为真6•如果命题“p或q”和命题非p”都为真,那么则有(B)(A) p真q假(B) p假q真(C) p真q真(D) p假q假7、x2y2”是” x=y”(B)(A )充分条件(B )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以上都不是8 命题p:3>2;命题q:3=2,贝U(B)(A) p q是真命题(B) p q是真命题(C) ( p) q是真命题(D) p q是真命题9、如果命题p、q都是真命题,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B)①p V q ②p A q ③p q ④p q ⑤p q ⑥p q(A) 1 (B) 2 (C) 4 ( D) 610、已知p:|2x 3| 1,q :x(x 3) 0,则p 是q 的(A)(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1、对任意实数a , b , c ,给出下列命题: ① a b ”是ac bc ”充要条件;② a 5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 ③a>b”是a 2>b 2”的充分条件; ④a<5”是a<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1( B )2( C )3( D )412、由p:8+7=16, q:诠3”构成的复合命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A )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C )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18、对任意实数a ,b ,c ,给出下列命题:①a b ”是ac bc ”充要条件;②a 5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 ③ a>b”是a 2>b 2”的充分条件;④a<5”是a<3”的必要条件.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19.指出下列各题中,甲是乙的什么条件?(充分、必要、充要、非充分非必要) (1) 甲:a=0, 乙:a+bi (a,b R )是纯虚数 必要条件; (2) 甲:a n /4乙:tan a 1必要条件 ;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真 p 或q 为假,p 且q 为假,非p 为真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假 p 或q 为假,p 且q 为真,非p 为真(B )13. 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 充分不必要条件充要条件“x>1是 “2>1”的 充分条件 (A ) (C )2,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B )必要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A ) 15、命题甲为:(B ) 必要条件 (C ) 5,命题乙为:|x必要条件(C ) (A )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2 3,则甲是乙的:(A16、"tan 1" 是" —"的4(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17. “A G B=A 是 “A=B‘的(B ) (D ) 必要不而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C)(3) A、B是厶ABC勺内角,甲:sinA=sinB,乙:A=B充要条件(4) ax2bx2”是a b”的充分条件.第课时教学内容: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如:(1) a > 2 (2) a+2 > a+1.由实数的性质得:a-b>0 a>b ,a-b=0 a=b h ;i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da-b<0 a<b方法指导:要比较两个代数式或数的大小,只要判断它们的差是否大于我0则可, 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求差比较法.例1比较x2与2x-1的大小.解: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a>b b<a, b<a a>b.(2)传递性:a>b>c a>c;(3)加法法则:a>b a+c>b+c.推论1、已知a+b>c,求证a>c-b (称为移项法则).推论2、a>b, c>d a+c>b+d.(同向不等式相加)推论3、a>b, c<d a-c>b-d (异向不等式相减).(4)乘法法贝U: a>b, c>0 ac>bc;a>b, c<0 ac<bc.推论1、a>b>0,c>d>0 ac>bd.推论2、a>b>0,n N,N>1 a n>b n.推论3、a>b>0,n N,N>1 n a n b二、知识应用:例2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A)如果|a|>|b|则有a>b (B)如果一<1,则有a<bb(C)如果a+c<b+c,则a<b (D)如果ac>bc,则a>b(2)若a b 0,则下列不等式关系中不能成立的是11 11 2 2(A) - - (B)——- (C) |a| |b| (D) a2b2a b aba(3)已知a0 , b 0 ,贝U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A )b 1 1(A) a b 0 (B) ab 0 (C) 0 (D) -a b a(4)已知a b0 ,贝U下列各不等式中成立的是(C )1 1 a ba(A) (B) 0 1 (C) ab b2(D) -a b b a bc d例3已知三个不等式:①ab>0②bc>ad③->-,以其中两个作为条件,余下 a b一个作为结论,则可以组成多少个正确的命题?并写出这些命题.解可以组成下列3个命题c d命题一:若ab>0, >—,则bc>ad;a bc d 命题二:若ab>0, bc>ad 则一>一;a bc d 命题三:若一> 一,bc>ad 贝U ab>0.a b由不等式的性质得知这三个命题均为真命题例4有三个条件:(1) ac2>bc2;⑵旦> -;(3)a2>b2,其中能分别成为a>b的充 c c分条件的个数有(B)(A) 0 (B) 1 (C) 2 (D) 3解 (1)由ac2>bc可知c2>0, 即卩a>b,故ac2>bc2是a>b的充分条件.(2) c<0时,a<b (3) a<0时,a<b,故(2)、(3)不是a>b的充分必要条件,故答案选B.三、能力训练:思考1、已知0<a<1,则下列关系正确的()(A) alog i vlog:(B) alogblog:(C) |alog:|v|log:| (D) a|log:|>|log:|思考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1-2a) x>1-4a2的解为x>2a+1,求a的取值范围.解:思考3、已知30<x<42, 16<y<24,求x+y , x-y的取值范围.解:注关于区间的概念:21 / 2717 / 2722 / 2718 / 27四、同步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⑦若 a<b<0是否有(a ) a 3<b 3; (b)a 2>b 2 (Y)⑧若 a>b ,是否有 2x a>2"b (Y)23、x>2是 1的x(A )充要条件(B )充分条件(C )必要条件(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4、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C )1 122(A )如果a>b,则有(B )如果a >b ,则有a>b a b(C )如果 a>b , c>d,则 a>b+d-c (D )如果 c-a>c-b ,贝U a>b5、 已知0<xv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D )(A ) xcos < cos (B ) xcosx> cosx (C ) xsinx> sinx (D ) xsinxv sinx 6、 当a>b>c 时,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B )(A ) ab>ac( B ) (a-b)|c-b|>0(C ) a|c|>b|c|(D ) |ab|>|bc|7、 当x 取什么值的时候,3x - 15的值 (l) 等于0; (2)大于0; (3)小于018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1-a ) x>1的解为x< ----------- ,试求a 的取值范围.1 a(1) 如果 a>b ,那么 a-c>b-c. (Y) (2)如果a>b ,那么a>c(3) 如果 ac<bc,那么 a<b (N) (5) 如果 a>b,c>d,那么 ac>bd (N) 2、在实数范围内,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a>b 是否一定有ac^bc 2? (N) ③若是否一定有a>b ? (Y) c c⑤ 若a>b , c>d 能否能判定a — c>b — d ?b- (N)c(4) 如果 aEvbc 2,那么 a<b (Y)(6) 如果 a>b,n N,N>1,那么 a n >b °(N)② 若ac>bc 是否一定有a>b ? (N) 11④ 若 a>b , ab^C 是否一定有— —?(N)a b 1 i(N)⑥若 a>b,ab<0,是否有 ?(Y) a b(B )23 / 2719 / 27五、思维园地:1、已知 x R ,证明:2x 4 +1 2x 3 +x 2 证明:(2X 4+1) - (2x 3 +x 2) =2x 3 (x-1)-(x 2-1)=(x-1)(2x 3-x-1)= (X -1)[(2X 3-2X 2)+(2X 2-X -1)]注:作差一变形一判断符号.9、在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x >y 和|x|> |y|互为充要条件1 1B.x >y 和x 2>y 2互为充要条件1 1D. a b 和4a >3b 互为充要条件 3 410、 已知a >b,c € R,由此能推出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C.ac > bc 2A.a+c > b-cB.ac > bcD.a 2c > b 2c11、如果ab >0且a > b,则有(A 11 1 1 A. — > B. — < -abab“<b < 0”是- > 丄”成立的( a bc.a > b 2D.a 2v b 212、 A.充分必要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 C.必要非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第课时教学内容:解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的: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学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准确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解不等式、学会利用图解法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教学难点:学会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教学过程:一、不等式(组)的解的定义:定义1我们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例1求不等式组5x 6 2(x 3)的解集,并分别用集合、数轴、区间表示出来.2x 6 0解5x-6 2(x+3)的解集为{x|x 4}2x+6 0的解集为{x|x -3}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x 4} {x|x -3}={x|-3 x 4}=[ 3,4]以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1~-3 0 4 x例2某人乘坐出租车从A地到乙地,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乘起步价为10元,每km价1.2元的出租车;第二种方案,乘起步价为8元,每km价1.4元的出租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的出租车行驶的里路是相等的,则此人从A地到B地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适合?分析设A地到B地距离为mkm,起步价内行驶的路为akm显然,当mWa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m>a时,设m=a+x (x>0),乘坐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费用为P(x)元,乘坐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费用为Q(x)元,贝U P(x)=10+1.2x,Q(x)=8+1.4x ••• P(x)-Q(x)=2-0.2x=0.2(10-x)•••当x>0时,P(x)<Q(x),此时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x<10时,P(x)>Q(x),此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合适当x=10时,此时两种出租车任选二、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化基本不等式组.例3求不等式(x+1)(x-2)>0的解.分析利用同号相数乘(除)为正,异号两数相乘(除)为负把它们化为一元次不等24 / 2720 / 27式组.总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过程为:(1)移项化标准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或<)0.(2)分解因式;(3)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的交集);(5)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的并集.2、特别强调:把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利用同号相数乘为正,异号两数相乘为负”的实数理论.问题:二次三项式ax2 +bx+c (a 0)当判别式b2 -4ac<0时,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又怎样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例4解下列不等式的解:(1)x2 + 4 x+ 7 > 0 ; (2)-x2 +2x-3 > 0分析(1)x2+4 x+ 7 = (x+2)2+3>0,恒成立.(2)-x2+ 2x-3= -(X-1)2-2>0,均不成立.解小结:二次三项式ax2 +bx+c (a 0)当判别式b2 -4ac<0时,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那么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可通过配方法进行讨论.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如下图:25 / 2721 / 27当a>0时,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或<0)可通过它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所得.例1解下列不等式:(1)x2x 6 0 ;(2) x23x 10 0 ;(3)x(x 1)(x®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word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word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了解空集的含义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 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 N ;(2;(3)-1.5 R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布课题)二、新课教学(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A={1,2,3},B={1,2,3,4}集合A 是集合B 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 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用Venn)(A B B A ⊇⊆或(二)A B B A ⊆⊆且,则B A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B A =即 ⎩⎨⎧⊆⊆⇔=AB B A B A 练习结论: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三) 真子集的概念若集合B A ⊆,存在元素A x B x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subset )。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四) 空集的概念(实例引入空集概念)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1A A ⊆ ○2B A ⊆,且C B ⊆,则C A ⊆ (六) 例题(1)写出集合{a ,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中职专用】高一数学(山东适用).docx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中职专用】高一数学(山东适用).docx

课题: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问题1:某学校高一(1)班全体35位同学组成集合P,其中女同学组成集合M:若Ma∈,则P与集合M是什么关系?问题2:用A表示所有矩形组成的集合,B表示所有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集合:若Aa∈,则a与集合B是什么关系?问题3: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则有:若Q∈a,则Ra试问以上问题所涉及到的两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形成概念(一)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A={1,2,3},B={1,2,3,4}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A B B A ⊇⊆或(二)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 A B B A ⊆⊆且,则B A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B A =即 ⎩⎨⎧⊆⊆⇔=A B B A B A 结论: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三) 真子集的概念若集合B A ⊆,存在元素A x B x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四) 空集的概念(实例引入空集概念)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运算教学设计中职

集合的运算教学设计中职

标题:集合的运算教学设计方案(中职)引言:集合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不仅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授集合的运算是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设计一套适用于中职学生的集合运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 熟练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高学生对集合运算实用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法;- 集合中的元素和空集的概念;- 集合的分类和常见的集合。

2. 集合的运算法则- 并集的定义和表示法;- 交集的定义和表示法;- 补集的定义和表示法。

3. 集合的运算例题与解析- 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 解析例题中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运算原理; -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 集合的应用- 利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选课问题、调查问题等;- 引导学生将集合的运算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 通过展示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课件或板书,在课堂上对概念和法则进行清晰明了的呈现。

2. 问题导入法- 准备一些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集合运算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逐步推导出集合的运算法则。

3. 探究式教学法-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实践和发现,理解集合运算法则;-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归纳各自的探索结果。

中职数学(高教版)教案:集合之间的关系

中职数学(高教版)教案:集合之间的关系
解:(1)B A;(2)P=Q(3)C D.
例3 写出集合A= 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分析:集合A中的任意1个,2个,3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及空集,都是集合A的子集.
解:集合A的所有子集是 , , , , , , , .
注:在上述集合中,除去集合A本身,即 ,剩下的都是A的真子集.
(四)学生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四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 A={1、2、5},B={1、2、3、4、5};
(3)C= ,D={-1,-2}.
可以发现:(1)和(2)中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3)中,集合C与D的元素完全相同都是-1和-2




(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1.子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 ,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做 或 ,读做“A包含于B”,或“B包含A”.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数学组
课程名称
数字
所在
年级
一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
§1.3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
目标
1.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 、真子集、相等),会书写正确的相关符号
2.正确区分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
3.利用Venn图解决集合的问题
重点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 、真子集、相等)
(三)应用
例1 指出下面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图表示.
A={平行四边形},B={菱形},C={矩形},D={正方形}.
解:如图所示,
D B A ;D C A.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3.2集合之间的关系(二)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3.2集合之间的关系(二)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学
方法

手段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
新课:
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记作A=B.
读作集合A等于集合B.
如果AB,且BA,那么A=B;
反之,如果A=B,那么AB,且BA.
例1指出下面各组中集合之间的关系:
(1)A={x|x2-9=0},
B={-3,3};
(2)M={x||x|=1},N={-1,1}.
解(1)A=B;
F={-1,-2}.
师提出问题:
1.第(1),(2),(3)题中两个集合的关系如何?
2.第(4),(5)题中,第二个集合是不是第一个集合的子集?第一个集合是不是第二个集合的子集?
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继续提出问题:第(4),(5)题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引出新课.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例2判断以下各组集合之间的关系:
(1)A={2,4,5,7},B={2,5};
(2)P={x|x2=1},Q={-1,1};
(3)C={x|x是正奇数},D={x|x是正整数};
(4)M={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集合之间的关系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集合之间的关系
情境 导入
探索 新知
心素养.
子集的概念;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的判定.
区分子集和真子集;区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两个无限集相等的判定.
教学内容 问题:设 P={2018 年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
教师 活动 引导
学生 活动 思考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员},Q={ 2018 年亚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成员},那么 学生
思考问 举例 思考 题,提升
直观想象
核心素养 强调 观察
情境 导入
探索 新知
由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
子集,即 A⊆A.
讲解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如果集合 A 不是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B 或 B⊉A,读作“A 不包含于 B”(或“B 不包含 A”) .
例如,集合 A={2,3},集合 B={2,4,5},则集合 A 不
引发思考
集合 P 与集合 Q 之间有关系吗?如有,是怎样的关 联系
联系实际
系呢?
实际 分析 落实课程
发现:集合 Q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P 的元素. 思考
思政
一般地, 如果集合 A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
归纳概念
元素, 则称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 记作 A ⊆ B(或 B 讲解 理解 强调符号
符号“∈”或“∉”中选取. 解 (1)集合{2,3}的元素都是集合{1,2,3,4}的元素,并 讲解
且集合{1,2,3,4}的元素 1 和 4 不是集合{2,3}的元素,
因此
{1,2,3,4}{2,3};
(2)m 是元素,{m}是由元素 m 组成的集合,因此
m∈{m};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流程课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兀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 +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教师强调集合兀素的确疋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的关系.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生:讨论,回答,明确说出理由.生:模仿练习;讨论并口答. 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通过具体例子,师生的问答,巩固集合概念及其元素特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10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 英文的26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的实数.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 由2, 2, 3, 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 如果a = Q, b乏Q,贝U a+ b乏Q.例2用符号“”或“”填空:(1) 1 —N , 0 —N , —4_N , 0.3 —N ;(2) 1 —Z, 0—Z , —4—Z , 0.3—Z ;课时教学流程师:出示例题,请学生填写. 生:口答各题结果.师: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并 说明错误原因.学生模仿练习; 老师订正、点拨.通过例题2和练习2,加深 对特殊数集的 理解以及练习2用符号“ ”或 “”填空:(1) - 3 N ;⑵ 3.14 Q ;11⑶3Z ; (4) - 2R ;(5) 2R ;⑹oZ .性.通过练习 进一步强化学 生对集合中元 素特性的理解.(4) 1 R , 0 R , - 4 R , 0.3 R .课时教学流程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表示,既突出重点又分解难点.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占八、、♦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补充设计☆板书设计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作业设计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教学后记。

集合教案中职数学

集合教案中职数学

集合教案中职数学教案标题:集合教案-中职数学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学生能够进行集合的运算和求解集合的交、并、差等操作。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集合相关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集合的运算和集合间的关系。

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展示一些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 教师简单介绍集合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集合的特点。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空集、全集等。

-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解释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集合的运算(15分钟)- 教师介绍集合的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包括交集、并集、差集等。

-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集合的运算过程,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

4. 集合的关系(10分钟)- 教师讲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 教师通过图示或者实例向学生说明集合之间的关系。

5. 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求解。

-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或者思考题。

-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更多集合的性质和定理,并尝试证明一些集合相关的数学命题。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数学书籍或者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深入学习集合的应用和扩展知识。

教学评估: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中职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中职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空集的理解
教法
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一、创设情境: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图书馆里,为便于查找,会按照某种方式将同一类的书刊摆放在一起.比如,可以把所有数学书籍放在一起组成数学书籍专区,专区内所有数学书就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数学中也常常会根据需要将一些需要研究的对象放在一起.比如,平面上到原点 的距离等于1的所有点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可见,人们常会将一些研究对象组成一个整体,并且用集合这个词表示这个整体.那么,具有什么特征的整体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呢?




二、探索新知
(一)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组成这个集合的对象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集合 ,集合 ,集合 ,….;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
在上面例子中,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四大发明组成的集合的元素;数学专区中的每本书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已知的圆上所有的点都是这个圆的元素.
(二)例题分析
例 1判断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1)小于6的所有自然数;
(2)方程 的所有实数解;
(3)所有的平行四边形;
(4)某班级中所有高个子同学.
解(1)因为小于6的自然数包括0,1,2,3,4,5这五个数,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它们可以组成集合;
(2)因为方程 的实数解是−4和1,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可以组成集合;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确定的,因此满足此特征的对象是确定的,所以可以组成集合;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山东专用)中职数学第一册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山东专用)中职数学第一册

授课班级21机电1,汽修1 授课内容 1.2集合之间的关系授课地点835,802 授课时间10.13-10.1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素质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及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会正确判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第一步:回顾旧知,做事铺垫第二步:引课示标、明确方向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识点:1.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2)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2.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检测:①、分别用列举法和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由山东省的省会组成的集合。

②、判断下面题目是否正确:{信息系全体女生};o∈Ø;{R}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习目标1. 掌握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及相关符号表示;(重)2. 会正确判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难)学生举手发言,相互补充学生先自己回答全班齐读学习目标,30秒内内化老师提出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老师不急于说出正确答案,继续引导,引出新课老师讲解重难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新知识通过学习目标的解读,明确第三步:自学质疑、合作探究自学范围:课本6-7页集合之间的关系的内容.自学时间:5分钟自学要求:1、在自学过程中用笔标画重点词句;2、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3、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以及符号表示。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pdf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pdf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知识目标:了解“”、“”、“180°”的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课时安排:2课时.6.1数列的概念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课时安排:2课时.6.2等差数列(一)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2等差数列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3等比数列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3等比数列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3课时.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7.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课时安排:2课时.7.3平面向量的内积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课时安排:2课时.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8.2直线的方程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8.2直线的方程(二)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求直线方程.课时安排:2课时.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解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难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8.4圆(一)知识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正确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8.4圆(二)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9.1平面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平面的基本性质;(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教学难点:对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9.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教学难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9.4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教学难点:判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课时安排:2课时.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知识目标:(1)了解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棱柱、棱锥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教学难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相关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二)知识目标:(1)了解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球的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教学难点: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10.1计数原理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课时安排:2课时.10.2概率(一)知识目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2)理解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事件的概率的定义.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10.2概率(二)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公式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一)知识目标: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教学难点:总体、个体、样本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二)知识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教学难点: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10.4用样本估计总体知识目标:(1)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掌握用样本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课时安排:2课时.10.5一元线性回归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程的建立.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教学难点: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

语文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语文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一、集合的包含关系 定义 1 对于两个集合 A 和 B ,如果集合 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结合 B 的元素,那 么集合 A 称为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 B或B A
读作“ A 包含于 B ”或“ B 包含 A ” 例如: N Z , R Q 注:1.当 A 不是 B 的子集时,我们可以记作 A B 或 B A 读作“ A 不包含于 B ”或“ B 不包含 A ” 2.由定义 1 可得: A A 3.我们规定: A 即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定义 2 如果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并且集合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 A ,那 么集合 A 称为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
A B或B A 读作“ A 真包含于 B ”或“ B 真包含 A ”
注: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二、集合的相等关系 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 A 和 B ,如果 A B ,同时 B A ,那么集合 A 和集合 B 相 等,记作: A B 注: 集合的相等也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集合 A 与集合 B 的元素完全相同, 那么 A B
x | x
2
2 0, x R ___
x | x
课堂练习 及总结 (25')
2
9 0 ___ 3,3
课堂练习: 1、 指出下列各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 2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有一个角是450的直角三角形
2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
中等专业学校备课笔记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 (5') 一、集合的包含关系 观察集合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包括教学方法 与教学手段)

中职数学 集合教案

中职数学 集合教案
如果某事物是集合的元素,就叫该元素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否则就叫该元素不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
例1用记号‘’,‘’连接下面的事物和集合:
(1)A是构成水分子的元素集合,化学元素He,C,O,Cu;
(2)A是能被3整除的正数集合,数a=-15,b=-6,c=9,d=15,e=31,h=1023;
(3)B是由你所在学校全体学生、教师构成的集合,a表示你校校长,b表示班某位同学,c表示你校的门卫,d表示在你班借读的某位学生,h表示你的班主任.
解(1)HeA,CA,OA,CuA;
(2)aA,bA,cA,dA,eA,hA;
(3)aB,bB,cB,dB,hB.
(2)集合构成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以逗号隔开的全部元素}.
教师
讲解
教师
讲解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例如:
①由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台电脑构成的集合;
②由数0,1,9,11,40构成的集合;
③由数字字符‘0’, ‘2’, ‘7’, ‘9’, ‘5’构成的集合;
④一个星期的七天的名称构成的集合;
⑤构成水分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⑥构成单词“GOOD”的字符构成的集合;
⑦方程x2-3x+2=0的根构成的集合;
练习:1..写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含义:
(1)A={x|x是整数,x>0};
(2)B={y|y本校,y不是教职工};
2.用带有元素通用标识符的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你家里拥有的电气用具的集合;
(2)你所在班级中女同学的集合;
(3)不小于-4的偶数的集合;
(4)方程x2+4x+1=0的正根的集合

职业高级中学高一(上)数学课程教案

职业高级中学高一(上)数学课程教案

讷河市职教中心学校2015 至2016 学年度上学期教案课程名称:__数学____任课班级:_15_会计__任课教师: __ __ __课程概况难点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做图法、提问法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一、组织上课:查手机二、引入新课:根据上节内容引入。

三、新课讲授:(一)令方程,判根求解。

ax2+bx+c=0△≤0:找距对称轴距离相等的两个点△>0:求两个根(二)做图:1、有两个根2、有一个根3、无根四、课堂练习题:1、P35页A组1题(画图)五、小结:六、布置作业P41页A组4题(画图)查人根据上节所讲解的内容,接着学,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法,教师利用一个例题进行讲解演示。

教师公布答案由学生进行小结。

教学后记1、学生做图不规范,没有完成备课所准备的内容。

剩余的留作业了。

2、有听课的时候学习学习很认真,说明孩子是懂事的,而就是没有学习能力课 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授课时间2015.09.教 学目 标知识目标: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热爱生活和专业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 点:解二次不等式的方法难 点:理解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表格法课 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授课时间 2015.10.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逻辑能力和总结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热爱生活和专业的激情: 教学重 点难点 重 点:准确的解出各种类型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难 点:明白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关系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 总结法教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一、组织上课:手机的保管二、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函数和不等式的关系来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新课讲授:课堂练习题:1、P35页A组1题(解题)四、小结:五、布置作业P41页A组4题(解题) 查人采用表格的方法,来使学生记忆和理解解不等式的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复习回顾
判断以下各组中两个集合的关系: (1) A ={1,3},B ={1,3,5,6};
(2) C ={x | x 是长方形},D ={x | x 是平行四边形}; (3) P ={x | x 是菱形},Q ={x | x 是正方形}; (4) A ={x | x >3},B ={x | 3 x -6>3}; (5) A ={x |(x +1)(x +2)=0},B ={-1,-2}.
问题
(4)(5)两个小题中,这两个集合的元素有什么特点呢?这两个集合是什么关系?
归纳
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
*探索新知
1.集合相等
如果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记作:A=B 图示:
如果A B B A ⊆⊆且,那么集合B 的元素都属于集合A ,
同时集合A 的元素都属于集合B ,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
素完全相同,由集合相等的定义知A B =;反之,如果A=B,那么A B B A ⊆⊆且. *典型例题
例1 判断集合{}
2A x x ==与集合{}
240B x x =-=的关系. 分析 要通过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A (
B )
解 由2x =得2x =-或2x =,所以集合A 用列举法表示为{-2,2};由240x -=得2x =-或2x =,所以集合B 用列举法表示为{-2,2};可以看出,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相等,即A B =.
例2 判断以下各组集合之间的关系:
(1) A ={2,4,5,7},B ={2,5}; (2) P ={x | x 2=1},Q ={-1,1};
(3) C ={x | x 是正奇数},D ={x | x 是正整数};
解 (1) B ⊂≠ A ;(2) P =Q ;(3) C ⊂≠ D ;
例3 指出下列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 图表示:
A ={x |x 是平行四边形},
B ={x |x 是菱形},
C ={x |x 是矩形},
D ={x |x 是正方形}. 解
2.子集的性质
(1) A ⊆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2) ∅ ⊆ 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 φ⫋A (φ≠A )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 B ,B ⊆ C ,则A ⊆C . (5)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则 A ⊂≠C . *小结
1. 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3. 子集的性质
*强化练习
判断集合A 与B 是否相等?
(1) A ={0},B = ∅; (2) A ={…,-3,-1,1,3,…},B ={x| x =2m+1 ,m ∈Z }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复习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 练习2
集合U ,S ,T ,F 如图所示,下列关系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1) S ⊂≠ U ;(2) F ⊂≠ T ; (3) S ⊂≠ T ;(4) S ⊃≠ F ; (5) S ⊂≠ F ;(6) F ⊃≠ U .
新旧知识衔接
能力提升
A
B
C
D
U
S
T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