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内涵和系统设计架构探究
试阐述对智能制造内涵与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试阐述对智能制造内涵与特征的理
解和认识
智能制造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变革,旨在提升制造业的能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它涵盖了整个制造业链从设计、开发到生产、测试和服务,各个环节都融入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使得工厂可以更加聪明、智能、可靠地运行。
智能制造的内涵和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基于网络的多样性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把所有的设备和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智能制造系统;其次,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实时监测和追踪,实现质量控制和计划调度;第三,智能制造系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实现实时制造,从而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最后,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精益生产,减少废品率,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总之,智能制造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变革,它通过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质量控制、实时制造等技术,使得制造业更加聪明、智能、可靠地运行,从而提升制造业的能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技术研究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技术研究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利用智能化技术、先进的制造工艺、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全面控制和优化的综合性制造系统。
在当前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制造系统已经成为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方向转型的趋势之一。
那么,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技术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探究。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基本框架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控制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感知层是智能制造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
它主要采用传感器等手段收集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振动等,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控制层,为后续的制造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控制层:控制层是智能制造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层次。
它接收感知层传来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一套稳定的控制策略,指导设备的自动化运行,确保制造过程的安全、高效和稳定。
应用层:应用层是智能制造系统中最高层次的层次。
它为制造过程提供上层应用支持,如ERP、MES等应用系统,以实现集成化的生产管理,从而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质量和可靠性。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实现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实现技术包括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智能制造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通过各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制造过程中各种数据,为后续控制和应用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
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传感技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出一套智能化的控制策略,指导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从而为制造过程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支持。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是现代智能制造系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这两种技术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分析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幅度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一项新兴技术,它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模拟人类的智能思考方式,从而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决策和运行。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与实现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智能制造是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生产计划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物料管理系统等。
本文将介绍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技术。
一、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层:1. 应用层应用层是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顶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提供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执行等在内的各种生产管理功能。
在应用层中,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来进行生产计划编制、生产任务下发、生产进度查询等操作。
2. 控制层控制层是将生产任务转化为实际加工操作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生产设备控制、机器视觉、工艺控制等系统。
在控制层中,涉及到多种技术,如PLC编程、机器视觉算法、CAD/CAM技术等。
控制层的主要作用是从上游的应用层接收生产任务,然后将任务分解成可执行的指令,送到各个加工设备的控制系统中。
3. 感知层感知层是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底层,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测量设备获取实时生产数据的核心部分。
在感知层中,涉及到传感器选型、设备接口类型、数据传输协议等技术。
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种生产数据,比如温度、湿度、工件尺寸等,会不断上传到控制层,用于实时的生产控制和过程优化。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实现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实现离不开多种技术的支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
在感知层中使用了多种传感器和测量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采集到多种生产过程数据,比如温度、湿度、振动等。
数据采集技术需要针对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比如压力传感器的选择、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等。
2. 数据处理技术为了实现对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需要使用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的目标是将原始的生产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3. 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内涵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内涵智能制造技术是当今工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代表了工业革命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信息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内涵。
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使得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
智能制造技术借助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生产设备和产品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内涵还包括了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智能设备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元件,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设备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调整工作参数,具备自适应能力,可以快速适应不同的生产任务。
同时,智能设备还具备自我诊断、自我修复等功能,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内涵还包括了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优化。
智能制造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管理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智能调度。
通过采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生产状态,预测生产风险,优化生产计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同时,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还能够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制定战略和策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内涵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优化。
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耗,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智能制造技术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应用研究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应用研究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部分依赖于科技的推进,而智能制造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智能制造系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模式,其核心是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应用,不仅能提高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整合各个领域的资源,促进全球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然而,由于智能制造涉及到众多的技术和环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架构设计和应用研究。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指针对智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和存储。
智能制造系统需要将现场生产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以便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应用。
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需要考虑数据规模和频率、传输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
2. 数据处理和分析。
智能制造系统需要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便后续的决策和控制。
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需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数据的处理速度和效率等因素。
3. 控制和决策。
智能制造系统需要通过控制和决策系统,将分析得到的信息转化为指令,控制和调度生产流程,并提出生产优化的方案。
控制和决策系统需要考虑决策速度和准确性、控制精度和灵活性等因素。
4. 通讯和交互。
智能制造系统需要通过通讯和交互系统,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以便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一体化管理。
通讯和交互系统需要考虑通讯速度和稳定性、用户的界面和友好性等因素。
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研究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研究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统为基础,针对具体的生产和工艺进行研究,设计出具有高效、可靠、环保和智能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
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造过程优化。
智能制造系统需要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 资源整合和效益提升。
智能制造系统技术架构方案
智能制造系统技术架构方案
1. 概述
智能制造是一种合理应用可移动通信、传感器、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和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以改变传统工厂的流程和生产效率,使制造业高效地实现自动化的新技术形式。
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必将大大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但是,实施智能制造系统也必须考虑机器学习和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为此必须研究可行的系统技术架构方案。
2. 主要内容
智能制造系统技术架构方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系统整体技术架构方案:设计一个系统性的技术架构方案,以确保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该方案包括现有设备、网络和软件系统的集成、系统控制策略和解决方案、数据流程等。
(2)实施过程:以系统化、细致化和安全化的要求,精心设计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包括:调研、分析、设计、调试、测试、投产等环节。
(3)系统技术支撑:研究基于关键技术的系统支撑方案,包括机器学习支撑、智能决策支撑、人工智能和机器深度学习技术支撑等。
(4)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建立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时监控系统,以便实时监测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快速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应对措施。
3. 结论
智能制造系统的技术架构方案研究的成功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业务的自动化、精细运作和数据分析支持,以实现制造业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其系统架构探究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一概念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概念正式提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出 ; 成熟于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世纪80年代:概念的提出..1998年;美国赖特Paul Kenneth Wright 、伯恩David Alan Bourne正式出版了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首本专着制造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就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前景进行了系统描述;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与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此基础上;英国技术大学Williams教授对上述定义作了更为广泛的补充;认为“集成范围还应包括贯穿制造组织内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麦格劳 - 希尔科技词典将智能制造界定为;采用自适应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监督和操作;制造物品的活动..——20世纪90年代:概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智能制造概念提出不久后;智能制造的研究获得欧、美、日等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围绕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开展国际合作研究..1991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并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21世纪以来:概念的深化..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智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2010年9月;美国在华盛顿举办的“21世纪智能制造的研讨会”指出;智能制造是对先进智能系统的强化应用;使得新产品的迅速制造;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及对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的实时优化成为可能..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虽没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概念;但包含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即将企业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在制造系统中;这些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和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二特征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的实时感知..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利用高效、标准的方法实时进行信息采集、自动识别;并将信息传输到分析决策系统;二是优化决策..通过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异构信息的挖掘提炼、计算分析、推理预测;形成优化制造过程的决策指令..三是动态执行..根据决策指令;通过执行系统控制制造过程的状态;实现稳定、安全的运行和动态调整..三构成1、智能产品装备智能产品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前提;由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联接部件构成..智能部件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数据存储装置、控制装置和软件以及内置操作和用户界面等构成;联接部件由接口、有线或无线联接协议等构成;物理部件由机械和电子零件构成..智能部件能加强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价值;而联接部件进一步强化智能部件的功能和价值;使信息可以在产品、运行系统、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联通;并让部分价值和功能脱离物理产品本身存在..智能产品具有监测、控制、优化和自主等四个方面的功能..监测是指通过传感器和外部数据源;智能产品能对产品的状态、运行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在数据的帮助下;一旦环境和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产品就会向用户或相关方发出警告..控制是指可以通过产品内置或产品云中的命令和算法进行远程控制..算法可以让产品对条件和环境的特定变化做出反应;优化是指对实时数据或历史记录进行分析;植入算法;从而大幅提高产品的产出比、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自主是指将检测;控制和优化功能融合到一起;产品就能实现前所未有的自动化程度..2、智能生产智能生产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通过在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制造网络;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管理和优化..智能生产涵盖产品、工艺设计、工厂规划的数字设计与仿真;底层智能装备、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制造执行系统;物流自动化与管理等企业管理系统等..3、智能服务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企业数据中心企业云;系统软件对设备实时在线监测、控制;并经过数据分析提早进行设备维护..例如维斯塔斯通过在风机的机舱、轮毂、叶片、塔筒及地面控制箱内;安装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以及SCADA系统;实现对风机运行的实时监控..还通过在风力发电涡轮中内置微型控制器;可以在每一次旋转中控制扇叶的角度;从而最大限度捕捉风能;还可以控制每一台涡轮;在能效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对邻近涡轮的影响..维斯塔斯通过对实时数据进行处理预测风机部件可能产生的故障;以减少可能的风机不稳定现象;并使用不同的工具优化这些数据;达到风机性能的最优化..四作用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拓展企业价值增值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通过智能制造;产品从研发到上市、从下订单到配送时间可以得以缩短..通过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为机器和工厂减少高昂的停机时间;生产中断时间也得以不断减少..二是提高生产的灵活性..通过采用数字化、互联和虚拟工艺规划;智能制造开启了大规模批量定制生产乃至个性化小批量生产的大门..三是创造新价值..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企业将实现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集成服务为中心”转变;将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系统层面上;利用服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新价值..二、国外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后;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将智能制造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是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一德国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了“工业4.0”战略;其核心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的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即通过应用CPS;加强企业之间在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协同推进;以及在可持续发展、商业保密、标准化、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全价值链的纵向集成;即在企业内部通过采用CPS;实现从产品设计、研发、计划、工艺到生产、服务的全价值链的数字化;三是端对端系统工程;即在工厂生产层面;通过应用CPS;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特殊的IT结构模块;确保传感器、控制器采集的数据与ERP管理系统进行有机集成;打造智能工厂..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其目标是制定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标准参考体系;最终达到通过价值网络实现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德国“工业4.0”提出的标准参考体系是一个通用模型;适用于所有合作伙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工业4.0”相关的技术系统的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意图是将不同业务模型的企业采用的不同作业方法统一为共同的作业方法..二美国1、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与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相比;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和大数据;目标是促进物理系统和数字系统的融合;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融合;营造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的环境..工业互联网系统由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三大核心要素构成;数据流、硬件、软件和智能的交互..由智能设备和网络收集的数据存储之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由此产生的“智能信息”可以由决策者必要时进行实时判断处理;成为大范围工业系统中工业资产优化战略决策过程的一部分..——智能设备:将信息技术嵌入装备中;使装备成为可智能互联产品..为工业机器提供数字化仪表是工业互联网革命的第一步;使机器和机器交互更加智能化;这得益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部署成本:仪器仪表的成本已大幅下降;从而有可能以一个比过去更经济的方式装备和监测工业机器..二是微处理器芯片的计算能力:微处理器芯片持续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使得机器拥有数字智能成为可能..三是高级分析:“大数据”软件工具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为了解由智能设备产生的大规模数据提供了手段..——智能系统:将设备互联形成的一个系统..智能系统包括各种传统的网络系统;但广义的定义包括了部署在机组和网络中并广泛结合的机器仪表和软件..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和设备加入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跨越整个机组和网络的机器仪表的协同效应..智能系统的构建整合了广泛部署智能设备的优点..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连接在一个系统中;久而久之;结果将是系统不断扩大并能自主学习;而且越来越智能化..——智能决策:大数据和互联网基础上实时判断处理..当从智能设备和系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来促进数据驱动型学习的时候;智能决策就发生了;从而使一个小机组网络层的操作功能从运营商传输到数字安全系统..2014年3月;美国通用电气、IBM、思科、英特尔和AT&T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其目的是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工业互联网联盟已经已经开始起草工业互联网通用参考架构;该参考架构将定义工业物联网的功能区域、技术以及标准;用于指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帮助硬件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目的是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的实体得以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2、智能制造2011年6月24日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Smart Manufacturing Leadership Coalition;SMLC发表了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报告认为智能制造是先进智能系统强化应用、新产品制造快速、产品需求动态响应、以及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实时优化的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是网络化传感器、数据互操作性、多尺度动态建模与仿真、智能自动化、以及可扩展的多层次的网络安全..该报告给出了智能制造企业框架..智能制造企业将融合所有方面的制造;从工厂运营到供应链;并且使得对固定资产、过程和资源的虚拟追踪横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最终结果;将是在一个柔性的、敏捷的、创新的制造环境中;优化性能和效率;并且使业务与制造过程有效串联在一起..图1 美国智能制造企业框架三、对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设想借鉴德国、美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经验;我国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应该是一个通用的制造体系模型;其作用是为智能制造的技术系统提供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其目标是指导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价值链主线的企业;实现研发、生产、服务的智能化;通过企业间的互联和集成建立智能化的制造业价值网络;形成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持续演进优化特征的智能制造体系..一基本架构智能制造系统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由网络和云应用为基础构建的制造网络实现相互链接所构成的..企业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是由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为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的各类工具共同构成;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可持续优化的特征..智能制造系统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是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层是生产执行系统;第三层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第四层是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第五层是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私有云..图2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二具体构成1、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层主要包括生产现场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其中生产现场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智能仪表、PLC、机器人、机床、检测设备、物流设备等..控制系统主要包括适用于流程制造的过程控制系统;适用于离散制造的单元控制系统和适用于运动控制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2、制造执行系统层制造执行系统包括不同的子系统功能模块计算机软件模块;典型的子系统有制造数据管理系统、计划排程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工具工装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项目看板管理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底层数据集成分析系统、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系统等..3、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层;横向上可以主要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三个环节..研发设计环节功能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工艺仿真、生产仿真;仿真和现场应用能够对产品设计进行反馈;促进设计提升;在研发设计环节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原型是生产环节的输入要素之一..生产环节涵盖了上述的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层和制造执行系统层包括的内容..服务环节通过网络实现的功能主要有实时监测、远程诊断和远程维护;应用大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和服务有关的决策;指导诊断和维护工作;新的服务记录将被采集到数据系统..4、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层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包括不同的子系统功能模块;典型的子系统有:战略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等..5、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层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中心设备、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为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提供计算资源、数据服务以及具体的应用功能;能够提供可视化的应用界面..如为识别用户需求建设的面向用户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建立产品研发设计平台、制造执行系统运行平台、服务平台等都需要以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为基础;可以实现各类型的应用软件实现交互和有序工作;各子系统实现全系统信息共享..。
智能制造研究实践与思考
智能化的设备在线监控与健康管理系统原理
• 状 态参数选取 • 传 感器选型方法 • 传 感器优化配置 • 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传感器融合技术
• 维修决策 • 备件配置 • 资源优化 • 任务规划 • 资源费用
信息物理 融合系统
CPS
智能感知控制与 决策理论方法
• 数据去燥技术 • 数 据特征选 择 • 数 据特征提 取 • 数 据规范化 • 数据融合技术 • 数据管理技术
⚫ 智能制造。以数字孪生为主线,云大物移 等新一代AI融合应用为表征,努力方向是
全要素信息物理系统映射与反馈的智能化。
雷能制造的三种基本范式 (申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
综合智能制造捆关范式 F E M
结合信息化与制造业在不 同阶 段的融制钮,可以 总结、归
纳和提丹出三种 智能制造的基 本范式,
⚫ 数字化制造是在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对产品信息、 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分析、决策和控制,快速生产出满 足用户要求的产品。
⚫ 数字化制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 第一,数字技术在产品中得到普遍应用,形 成 “数字一代 ” 创 新产品; ✓ 第二,广泛应用数字化设计、建模仿真、数字化装备、信息化管理; ✓ 第三,实现生产过程的集成优化,建立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 数字化工厂。
14.0
地震加速度 时程
高速公路清扫车的虚拟产品开发
吸盘
集尘箱
清扫车吸盘的气路结构CFD分析
吸盘优化设计
多种方案 比较
吸盘优化设计
改进后的吸盘
1. 通往集尘箱的风管居中; 2. 形状改变为圆滑的弧形; 3. 添加导流挡板; 4. 加大前吸尘口的高度; 5. 回吹风口角度变为450。
智能制造中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智能制造中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智能制造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智能制造中的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可重构制造系统能够快速地适应生产工艺的变化,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生产产品,同时还能节省生产成本。
本文将介绍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研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
一、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概念可重构制造系统是指一种能够自适应变化的制造系统,具有灵活度高、可靠性强等特点。
这种系统能够智能地根据生产要求和生产环境的变化,自动地进行工艺调整和设备配置,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
二、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思路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流程的分析和优化:分析生产流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2.设备选型和配置:针对生产要求和生产环境的变化,灵活地选择和配置生产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3.软件算法的研发和应用:开发核心的算法和控制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三、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实现过程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实现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硬件的搭建:搭建基础的硬件架构,包括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和感应系统等。
2.软件算法的研发:研发基于机器视觉、神经网络和控制算法等的软件算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整。
3.系统测试与优化: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优化系统表现,改进算法和设备配置,提高生产效果和生产品质。
四、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可重构制造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可重构制造系统主要应用于制造业智能制造领域中,未来还有很大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其中,一些重点领域的应用具有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意义,例如汽车制造、航空制造、数控机床等。
总结:可重构制造系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构成之一,其设计和实现研究具有广泛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智能制造的原理、系统架构与实践
智能制造以智能加工与装配为核心,同时覆盖面向智能加工与装配的设计、服务及管理等多个环节。
智能工厂中的全部活动可以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供应链三个维度来描述。
在这些维度中,如果所有活动均能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充分的数据支持、过程优化与验证,同时在物理系统中能够实时地得以执行并与网络空间进行深度交互,这样的工厂可称为智能工厂。
1. 智能工厂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工厂相比,智能工厂具备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制造系统的集成化作为一个高端的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工厂表现出了鲜明的系统工程属性。
具有自循环特性的各技术环节与单元按照功能需求组成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系统,系统内所有元素均是互相关联的。
在智能工厂中,制造系统的集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2)决策过程的智能化传统的人机交互中,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有支配“机器”的行为,而智能制造中的“机器”因拥有扩展人类智能的能力,使人与“机器”共同组成决策主体,在同一信息物理系统中实施交互。
信息的种类以及交流的方法更加丰富,从而使人机交互与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制造业自动化的本质是人类在设备加工动作执行之前,将制造指令、逻辑判断准则等预先转换为设备可识别的代码,并将其输入制造设备中。
此时,制造设备可根据代码自动执行制造动作,从而节省了此前在制造机械化过程中人类的劳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决策过程的唯一主体,制造设备仅仅是根据输入的指令自动地执行制造过程,而并不具备如判断、思维等高级智能化的行为能力。
在智能工厂中,“机器”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分析与决策能力,它们与人共同构成决策主体。
在“机器”的决策过程中,人向制造设备输入决策规则,“机器”基于这些规则与制造数据自动执行决策过程,这样可将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降至最低。
与此同时,在决策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可作为后续决策的原始依据,使决策知识库得到不断优化与拓展,进而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中的可重构制造系统与技术研究
智能制造中的可重构制造系统与技术研究智能制造正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核心在于通过智能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高效、灵活、可持续的制造方式。
可重构制造系统是智能制造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提升制造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生产环境。
一、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可重构制造系统是一种具备自主感知、智能化调整和快速适应的制造系统。
它能够根据生产需求动态调整生产线布局、工艺路线和设备配备,以实现生产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定制化生产。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特点包括:1. 自主感知与智能调整:通过感知技术和智能算法,实现制造系统对环境变化和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自主调整。
2. 灵活布局与快速调整:根据产品类型、生产批次和市场需求,实现生产线布局和工艺路线的灵活调整和快速修改。
3. 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优化算法,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控制和优化决策,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多样化适应与高可靠性:通过多功能装备和模块化设计,实现对多种产品及工艺的适应,并提高制造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二、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为实现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涉及到以下关键技术:1. 传感与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设备、产品和环境的状态信息,包括温度、压力、震动等,实现对制造过程的感知与监控。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对感知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制造过程的优化和决策提供支持。
3. 自主控制与调整技术:通过智能算法和控制策略,实现制造系统的自主调整和优化,包括生产线布局、设备调度、工艺路线优化等。
4. 智能决策与优化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和优化算法,实现对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包括生产调度、质量控制和资源配置等。
5. 模块化设计与快速构建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快速构建技术,实现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快速调整和组合,提高制造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研究
第31卷第1期中国机械工程V o l .31㊀N o .12020年1月C H I N A M E C H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p p.24G36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研究刘㊀强1,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10019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南昌,330096摘要:从制造技术的发展变迁和面临的新挑战出发,分析了针对智能制造内涵及特征的认知发展过程,给出了对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认识,进而提出了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总体架构,该体系架构由8个模块构成:理论基础㊁技术基础㊁支撑技术㊁使能技术㊁核心主题㊁发展模式㊁实施途径和总体目标.分别阐述了体系架构中的总体目标㊁核心主题㊁支撑技术和使能技术四大模块的具体内容,讨论了推进和实施智能制造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展望了未来制造的新形态和新特征.关键词: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支撑技术;使能技术中图分类号:T H 16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 132X.2020.01.0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S t u d y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h e o r yL I U Q i a n g1,21.S c h o o l o f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A u t o m a t i o n ,B e i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1001912.J i a n g x i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e i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330096A b s t r a c t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 f e a t u r e so f t h e i n t e l l i 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w e r ea n a l yz e db a s e do n r e v i e w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c h a l l e n g e s t o t h e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o t h e i n t e l l i 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t t h e e r a o f i n d u s t r y 4.0w a s p r o p o s e d ,f o l l o w e db y a s u g ge s t e do v e r a l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of t h e i n t e l l i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h e o r y.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n c l u d e d 8m o d u l e s s u c h a s t h e o Gr e t i c a l f u n d a m e n t a l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f u n d a m e n t a l s ,s u p p o r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e n a b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k e r n e l a n d t h e m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r a d i g m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o a d Gm a p a n do b je c t i v e ,e t c .T h e c o n c r e t e c o n t e n t sw e r e s e tf o r t h t o t h e s e v e r a l i s s u e s o f t h em o d u l e s a b o v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w i t h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r u l e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h a s e s t o p r o m o t e a n d p r a c t i c e t h e i n t e l l i 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F i n a l l y,t h e f u Gt u r e f a c t o r y 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p r o s p e c t i v e l y.K e y wo r d s :i n t e l l i 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u p p o r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e n a b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收稿日期:2019122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 F B 1102503)0㊀引言近年来,制造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品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且呈个性化㊁交付期/成本/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制造场景日益复杂.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给制造业带来新的理念㊁模式㊁技术和应用,展现出未来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新前景.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I n Gd u s t r ie 4.0»),2019年11月又正式发布了«工业战略2030»(«I n d u s t r i eS t r a t e g i e 2030»);2015年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发布;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先进制造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S t r a t e g yf o rA m e r i c a nL e a d e r s h i p in A d v a n c e d M a n u f a c t u r Gi n g»)报告[1G5].在这些国家发展战略中,各国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制造确定为其振兴工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智能制造由此成为全球工业界关注的重点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基于个人近年对智能制造的理论体系㊁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等的研究和探索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成果,提出一个以理论基础㊁技术基础㊁关键技术㊁核心主题和总体目标为主体内容的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1㊀制造技术发展变迁与新挑战制造活动是人类进化㊁生存㊁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建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革命紧密相联,制造业先后已经历了机械化㊁电气化和信息化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智能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现在普遍被称为四次工业革命(分别称为工业421.0㊁工业2.0㊁工业3.0和工业4.0),如图1所示.从工业1.0到工业4.0,每一次工业革命,制造技术都发生了重大变迁,表1从各阶段主要标志㊁时代特点㊁生产模式㊁制造技术特点和装备及系统等方面,列出了不同工业阶段制造技术的特征,以便进行对比.图1㊀四次工业革命F i g.1㊀F o u r 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 s 表1㊀不同工业阶段制造技术特征对比T a b .1㊀C o m p a r i s o no f f e a t u r e s 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f r o mI n d u s t r i a l 1.0t o I n d u s t r i a l 4.0工业x .0主要标志时代特点生产模式制造技术特点制造装备及系统工业1.0蒸汽机动力应用蒸汽时代单件小批量机械化集中动力源的机床工业2.0电能和电力驱动电气时代大规模生产标准化㊁刚性自动化普通机床㊁组合机床㊁刚性生产线工业3.0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时代柔性化生产柔性自动化㊁数字化㊁网络化数控机床㊁复合机床㊁F M S ㊁C I M S 工业4.0新一代信息技术(I GI n t e r n e t ,I o T ,A I ,B D ,C C ,)智能化时代网络化协同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人机物互联㊁自感知㊁自分析㊁自决策㊁自执行智能化装备㊁增材制造㊁混合制造㊁云制造㊁赛博物理生产系统㊀㊀从工业1.0到工业2.0的变化特点是从依赖工人技艺的作坊式机械化生产,走向产品和生产的标准化以及简单的刚性自动化.标准化表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零件设计的标准化㊁制造步骤的标准化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等.刚性自动化的目的是提高制造过程的速度,同时考虑过程的可重复性.刚性自动化系统最大的不足是在设计中并不关注工艺的柔性,即一旦自动化系统完成和投入生产,不能再改变其设定的动作或生产过程.如1908年的福特T 型车生产线,该车的巨大成功来自于亨利 福特的数项革新,其中一项最重要的革新是以标准化的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代替传统个体手工制作[6].从工业2.0发展到工业3.0,则产生了复杂的自动化㊁数字化和网络化生产.这个阶段相对于工业2.0具有更复杂的自动化特征,追求效率㊁质量和柔性.先进的数控机床㊁机器人技术㊁P L C 和工业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敏捷的自动化,从而允许制造商以合理的响应能力和精度质量,适应产品的多样性和批量大小的波动,实现变批量柔性化制造.工业3.0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制造装备(如数控机床㊁工业机器人等)上开始安装各种传感器和仪表,以采集装备状态和生产过程数据,用于制造过程的监测㊁控制和管理.此外,工业3.0具有网络化支持,通过联网,机器与机器㊁工厂与工厂㊁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通信㊁连通,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传感器㊁数据共享和网络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驱动力,当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风险.从工业3.0到工业4.0,制造技术发展将面临四大转变(图2):从相对单一的制造场景转变到多种混合型制造场景的变化;从基于经验的决策转变到基于证据的决策;从解决可见的问题转变到避免不可见的问题;从基于控制的机器学习转变到基于丰富数据的深度学习.图2㊀从工业3.0到工业4.0制造技术面临的新转变F i g .2㊀N e w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f r o mI n d u s t r y3.0t o I n d u s t r y 4.0为了适应上述转变,工业4.0的制造技术将呈现出新的技术特征,一是基于先验知识和历史数据的传统优化将发展为基于数据分析㊁人工智能㊁深度学习的具有预测和适应未知场景能力的智能优化;二是面向设备㊁过程控制的局部或内部的闭环将扩展为基于泛在感知㊁物联网㊁工业互联网㊁云计算的大制造闭环;三是大制造闭环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不仅是结构化数据,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㊁自然语言,甚至社交媒体中52 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研究刘㊀强的信息等;四是基于设定数据的虚拟仿真㊁按给定指令计划进行的物理生产过程,将转向以不同层级的数字孪生㊁赛博物理生产系统的形式将虚拟仿真和物理生产过程深度融合,从而形成虚实交互融合㊁数据信息共享㊁实时优化决策㊁精准控制执行的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使之不仅能满足工业3.0时代的性能指标(如生产率㊁质量㊁可重复性㊁成本和风险),并且能进一步满足诸如灵活性㊁适应性和韧性(能从失败或人为干预中学习和复原的能力)等新指标[6G7].为适应从工业3.0到工业4.0制造技术面临的上述新变化和新需求,众多研究者和工程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展开了针对智能制造理论㊁技术和系统的研究,近年来,从学者到企业家,从研究机构到政府,已形成共识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攻方向.2㊀对智能制造内涵的认知发展1989年K u s i a k首次明确提出了 智能制造系统 (i n t e l l i g e n t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s y s t e m)一词,并将智能制造定义为 通过集成知识工程㊁制造软件系统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可自主地进行小批量生产 .此时,智能制造的概念主要是从技术方面阐述的,描述一种面向生产制造过程的工程技术.最初智能制造的概念强调它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早期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如制造经验与知识的表达㊁自适应控制理论㊁智能控制系统理论与方法等),智能化单元技术(柔性制造单元),智能机器技术等.智能制造系统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制造系统中用机器智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脑力劳动自动化;另一方面是在制造系统中用机器智能替代熟练工人的操作技能,使得制造过程不再依赖于人的 手艺 (或 技艺 ),或是在维持自动生产时,不再依赖于人的监视和决策控制,使得制造系统的生产过程可以自主进行.美国能源部在较早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中,认为智能制造是先进传感㊁仪器㊁监测㊁控制和过程优化的技术和实践的组合,它们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与制造环境融合在一起,实现工厂和企业中能量㊁生产率和成本的实时管理.2017年由美国能源部资助的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C E S M I I)发布的«智能制造2017 2018路线图»指出,智能制造是2030年左右可以实现的制造方式,它是一系列涉及业务㊁技术㊁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的实践活动,通过整合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O T/I T)的工程系统,实现制造的持续优化.该定义把所给出的四个维度中的 业务 放在第一位,把智能制造最终目的定位在持续优化(o p t iGm i z i n g),强调了智能制造是为业务服务㊁智能化一定是和优化同步并以此为目的的观点.此外,该定义提到了 劳动力 的实践活动,强调了人在智能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德国工业4.0描述未来制造的几大关键特征,包括了一个核心㊁两大主题和三项集成.其中, 一个核心 是指赛博物理系统(C y b e r p h y s iGc a l s y s t e m,C P S); 两大主题 是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三项集成 包括横向集成㊁垂直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其中,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h o r i z o nGt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v a l u e n e t w o r k s)是指跨越企业边界的一体化网络,分享产品设计㊁数字模型以及工艺细节;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v e rGt i c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n e t w o r k e d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s y s t e m s)是指可根据产品特点,自动进行调整的㊁有弹性的㊁可随时重新编程构建的生产场景;贯穿全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e n d t o e n dd i g i t a l i n t e g r aGt i o n a c r o s s t h e e n t i r e v a l u e c h a i n)是指实现从价值链上游的生产系统规划到最终产品消费整个价值链的㊁端到端的数字化工业设计开发[1].在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中,认为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㊁智能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信息感知㊁优化决策㊁执行控制功能的制造系统,旨在高效㊁优质㊁柔性㊁清洁㊁安全㊁敏捷地制造产品和服务用户.智能制造的内容包括:制造装备的智能化㊁设计过程的智能化㊁加工工艺的优化㊁管理的信息化和服务的敏捷化/远程化等.在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中给出了智能制造另一个新的表述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㊁生产㊁管理㊁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㊁自学习㊁自决策㊁自执行㊁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2].基于对工业革命与现代制造概念形成及发展的分析,以及对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发展永恒目标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工业4.0时代的特征,我们对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即: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生产方式和制造技术,它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价62中国机械工程第31卷第1期2020年1月上半月值链的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集成为核心,以企业内部纵向管控集成和企业外部网络化协同集成为支撑,以物理生产系统及其对应的各层级数字孪生映射融合为基础,建立起具有动态感知㊁实时分析㊁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功能的智能工厂,进行赛博物理融合的智能生产,实现高效㊁优质㊁低耗㊁绿色㊁安全的制造和服务[4].3㊀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构建3.1㊀理论体系总体架构人们对智能制造目标㊁内涵㊁特征㊁关键技术和实施途径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㊁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迫切需要在总结过去智能制造发展历史㊁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该理论体系架构旨在以功能架构模型描述构成智能制造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明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智能制造的进一步研究㊁教学和实践提供框架和指导.基于近年科研和教学工作,笔者提出一个智能制造理论体系的总体架构(图3),它由8个模块组成.图3㊀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示意图F i g .3㊀B l o c kd i a g r a m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h e o r y3.2㊀各构成模块及其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 阐明智能制造理论的基本概念㊁范畴㊁基本原理等.涉及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㊁术语定义㊁内涵外延㊁特征㊁构成要素㊁参考架构㊁标准规范等.(2)技术基础 阐明发展智能制造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础性设施条件等,涉及工业 四基 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3)支撑技术 属于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涉及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4)使能技术 也属于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涉及智能制造系统性集成和应用使能方面的关键技术,归结为3大集成技术和4项应用使能技术.(5)核心主题 阐述构成智能制造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概括为 一个核心 和 四大主题 . 一个核心 即赛博物理系统(C P S ),以及由此构建的赛博物理生产系统(C y b e r p h ys i c a l p r o Gd u c t i o n s ys t e m ,C P P S ).C P S /C P P S 的实现形式和载体为智能制造 四大主题 智能工厂㊁智能物流㊁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6)发展模式 阐述智能制造发展演进阶段的划分㊁特点和范式,包括演进范式㊁发展阶段和应用模式等.(7)实施途径 阐述实施智能制造的基本原则,并给出推进智能制造落地的实施步骤建议.包括在业界已被广泛引用的智能制造 三要三不要 原则,以及规划落地实施的步骤建议.(8)总体目标 阐述智能制造总体目标 优质㊁高效㊁低耗㊁绿色㊁安全 的具体内涵及意义.72 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研究刘㊀强3.3㊀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的主线特点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的构建,体现了从基础到应用㊁从理论到实践㊁从技术到实现㊁从任务到目标等系统化㊁层次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聚焦总体目标 优质㊁高效㊁低耗㊁绿色㊁安全 ;围绕核心主题 以赛博物理融合(生产)系统C P S/C P P S为核心,围绕智能工厂㊁智能生产㊁智能服务㊁智能物流四个主题;强化两大基础 智能制造理论基础和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突出两类关键技术 支撑技术和使能技术;阐明发展阶段㊁演进范式和可参考的应用模式,给出实施原则和具体实施步骤.4㊀智能制造的总体目标、核心主题和关键技术体系4.1㊀总体目标如前所述,工业4.0是正在发生之中的新工业革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智能化 是未来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赛博物理融合的智能制造是其核心,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总体目标可以归结为如下五个方面[4,8].(1)优质 制造的产品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优良质量,或提供优良的制造服务,或使制造产品和制造服务的质量优化.(2)高效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高效的工作节拍完成生产,从而制造出产品和提供制造服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3)低耗 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制造产品或提供制造服务.其目标是综合制造成本最低,或制造能效比最优.(4)绿色 在制造活动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其目标是使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5)安全 考虑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中涉及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即通过综合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技术,保障设备㊁网络㊁控制㊁数据和应用的安全.4.2㊀核心主题[1G2,9G13]4.2.1㊀赛博物理系统和赛博物理生产系统C P S/C P P S是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中的核心.C P P S是C P S在智能制造中的具体应用,它通过制造系统和制造活动的各个层级(产品㊁制造装备㊁制造单元㊁生产线㊁工厂㊁服务等),各个方面(纵向㊁横向㊁端到端)的各种颗粒度物理对象映射 数字孪生,实现 人机物 连接,给各种设备赋予计算㊁通信㊁控制㊁协同和自治功能,将智能机器㊁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相融合,使人㊁机㊁物等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㊁触发动作和自主控制,实现一种智能㊁高效㊁个性化㊁自组织的生产方式,从而构建出真正的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未来智能制造过程中,物理系统中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产品将成为C P S的物理基础,虚拟产品和虚拟生产设备等通过数学模型㊁仿真算法㊁优化规划和虚拟制造等构成赛博系统,物理系统和赛博系统通过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协同交互,构建出基于数字孪生的C P P S,实现 人机物 之间㊁物理系统和赛博系统之间的网络互联㊁信息共享,从而可在赛博空间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仿真和优化决策,并通过赛博系统实时操作和精确控制物理系统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支持在智能制造新模式下实现生产设施㊁生产系统及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4.2.2㊀四大主题 智能工厂㊁智能生产㊁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4.2.2.1㊀智能工厂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和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工厂是工业4.0中的一个关键主题,其主要内容可从多个角度来描述,本文仅从工厂模式演进的角度予以阐述.(1)数字工厂 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应用体现,它借助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通过集成㊁仿真㊁分析㊁控制等手段,为制造工厂的生产全过程提供全面管控的整体解决方案,它不限于虚拟工厂,更重要的是实际工厂的集成,包括产品工程㊁工厂设计与优化㊁车间装备建设及生产运作控制等.(2)数字互联工厂 是指将物联网(I n t e rGn e t o f t h i n g s,I o T)技术全面应用于工厂运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工厂内部人㊁机㊁料㊁法㊁环㊁测的泛在感知和万物互联,互联的范围甚至可以延伸到供应链和客户环节.通过工厂互联化,一方面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为制造过程中 人人 ㊁ 人机 ㊁ 机机 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制造过程更为全面的状态数据,使得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与优化成为可能.(3)智能工厂 从范式维度看,智能工厂是制造工厂层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工厂㊁网络化互联工厂和自动化工厂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㊁82中国机械工程第31卷第1期2020年1月上半月工艺㊁生产等过程,使得制造工厂在其关键环节或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智能化特征,即自主性的感知㊁学习㊁分析㊁预测㊁决策㊁通信与协调控制能力,能动态地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提质增效㊁节能降本的目标.4.2.2.2㊀智能生产智能生产是工业4.0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在未来的智能生产中,生产资源(生产设备㊁机器人㊁传送装置㊁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等)将通过集成形成一个闭环网络,具有自主㊁自适应㊁自重构等特性,从而可以快速响应㊁动态调整和配置制造资源网络和生产步骤.智能生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MOM生产网络 基于制造运营管理(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o p e r a t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MOM)系统的生产网络,生产价值链中的供应商通过生产网络可以获得和交换生产信息,供应商提供的全部零部件可以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顺序到达生产线.(2)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过程设计㊁仿真和优化 通过数字孪生将虚拟空间中的生产建模仿真与现实世界的实际生产过程完美融合,从而为真实世界里的物件(包括物料㊁产品㊁设备㊁生产过程㊁工厂等)建立一个高度真实仿真的 数字孪生 ,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将可在虚拟环境(即赛博系统)中进行设计㊁仿真和优化.(3)基于现场动态数据的决策与执行 利用数字孪生模型,为真实的物理世界中物料㊁产品㊁工厂等建立一个高度真实仿真的 孪生体 ,以现场动态数据驱动,在虚拟空间里对定制信息㊁生产过程或生产流程进行仿真优化,给实际生产系统和设备发出优化的生产工序指令,指挥和控制设备㊁生产线或生产流程进行自主式自组织的生产执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4.2.2.3㊀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也分别是智能制造的主题之一,在一些场合下,这两者也常被认为是构成智能工厂和进行智能生产的重要内容.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㊁物联网和物流网等,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和物流支持.智能服务是指能够自动辨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并且主动㊁高效㊁安全㊁绿色地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在智能制造中,智能服务需要在集成现有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智能服务的实现需要涉及跨平台㊁多元化的技术支撑.在智能工厂中,基于C P S平台,通过物联网(物品的互联网)和务联网(服务的互联网),将智能电网㊁智能移动㊁智能物流㊁智能建筑㊁智能产品等与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和智能制造过程等)互相连接和集成,实现对供应链㊁制造资源㊁生产设施㊁生产系统及过程㊁营销及售后等的管控.4.3㊀关键技术体系4.3.1㊀支撑技术[4,13G20]支撑技术是指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4.3.1.1㊀传感器与感知技术传感器是一种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感知技术是由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和元件感知被测量的信息,且将感知到的信息由转换元件按一定规律和使用要求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的形式并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㊁处理㊁存储㊁显示㊁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与感知技术主要涉及智能制造系统中常用传感器的工作机理㊁感知系统构成原理㊁传感信号获取/传输/存贮/处理㊁智能传感网络㊁传感器与感知技术应用等.4.3.1.2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指一种将人㊁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的开放式㊁全球化的网络,属于泛互联网的范畴.通过工业互联网,可连接机器㊁物料㊁人㊁信息系统,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面感知㊁动态传输㊁实时分析和数据挖掘,形成优化决策与智能控制,从而优化制造资源配置㊁指导生产过程执行和优化控制设备运行,提高制造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过程综合能效.工业互联网三大主要元素包括智能设备㊁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将是以底层智能装备为基础,以信息智能感知与交互为前提,以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多系统集成为核心,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和控制为手段,构建一种可实现 人机物 全面互联㊁数据流动集成㊁模型化分析决策和最优化管控的综合体系及生产模式.物联网(i n t e r n e t o f t h i n g s,I o T)是指由各种实体对象通过网络连接而构成的世界,这些实体对象嵌入了电子传感器㊁作动器或其他数字化装置,从而可以连接和组网以用于采集和交换数据.92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研究 刘㊀强。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参考模型与标准化框架研究
目录
01 一、智能制造体系架 构
03 参考内容
02
二、参考模型与标准 化框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 体系架构、参考模型与标准化框架的研究对于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 义。本次演示将从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参考模型与标准化框架两个方面进行详细 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3、标准化实施。将制定的标准规范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实现各类要素的标 准化管理和控制。
4、标准维护。定期对标准规范进行审查和更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 技术发展。
在智能制造体系中,参考模型和标准化框架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1、提高系统集成效率。通过标准化方法和规范,可以降低不同系统之间的 协调成本,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系统集成。
智能制造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将生产设备、人员、物料等要素进行全面整 合,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精益化。智能制造生态圈则是指制造业 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联动、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 优势互补,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采用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将信息化技术 应用于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的全面互联互通,提高生产 效率。利用传感器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产品质量。 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提高决策效率。
针对新一代智能制造的需求和挑战,智能工厂体系架构的设计与实现需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加强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例如,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设备 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生产数据进行高效处理 和分析,提供更加精确的生产决策支持;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 和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其优化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其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系统正在逐渐地取代传统的制造模式。
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控制和优化,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精益化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智能制造系统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介绍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其优化。
一、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指在系统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组成和分解,定义各组件之间的接口、消息传递规则及功能模块之间的业务逻辑关系。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包含以下5个层次:1、业务层业务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最顶层,主要负责企业战略、业务规划和决策。
该层次采用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理念,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并通过规划和设计的业务流程来引领和控制各层次的子系统。
2、应用层应用层是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层,包括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执行管理、品质控制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等应用模块。
该层次的系统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服务层服务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层,主要负责业务流程的流转和支撑各个应用系统的运行。
服务层提供了一系列的基础服务,包括安全认证、消息传递、事务管理、配置管理、并发控制、数据缓存,以及各类技术适配器等。
4、中间件层中间件层是将各级系统的数据转换成标准化的信息流,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层次。
该层次包括数据交换平台、中间消息传递、数据集成和数据治理等子系统。
5、设备层设备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支撑层,包括各类设备控制器、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
设备通过与服务层、中间件层配合,实现与上层业务的交互和系统协同。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优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变化不断发展,架构设计也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升级。
针对现在智能制造系统的实际优化需求,以下列举出几种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优化方案:1、云计算架构优化云计算架构优化,主要是将智能制造系统业务及应用层分离出来,开发智能制造系统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接口实现对接智能制造系统,以达到系统的更高效性和灵活性。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设计与优化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设计与优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制造正逐步成为新的产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方向。
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可重构的、高度柔性的人机交互生产系统和制造资源,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自适应性,从而达到高效、高质和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目标。
在实现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设计的角度讨论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设计和优化。
1. 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原则在进行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1. 模块化和可伸缩性:智能制造系统应该采用模块化架构,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不同的任务,并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和优化。
同时,智能制造系统应该具有可伸缩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1.2. 数据驱动:智能制造系统应该具有数据驱动的特性,即使用大量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收集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的优化。
其中,数据可以来自于生产线上的机器和设备、工人操作、环境监测等多方面。
1.3. 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通信设备等各方面。
这些不同的系统应该能够互相交互和协同工作,以实现生产制造的协调和优化。
1.4. 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制造的生产制造过程涉及到众多的敏感数据和关键资产,架构设计应该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合适的加密和访问控制技术。
2.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设计过程智能制造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需求分析:在进行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设计之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规划,明确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要求,制定系统开发的计划和目标。
2.2. 系统划分: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整个智能制造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进行分层设计。
2.3. 接口设计:在进行各个模块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模块接口的设计。
接口应该能够支持数据交换和通信,并保证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
2.4. 确定技术方案:根据系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相应的技术方案。
智能制造架构及其技术研究
智能制造架构及其技术研究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逐渐成为新的制造业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等手段,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从而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制造理念。
为了实现智能制造,需要一个完整的智能制造架构,并且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它的实现。
二、智能制造架构智能制造架构是智能制造所要依托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智能制造架构一般分为四层:物理层、设备层、控制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物理层是指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所有物理设备和流程,包括工厂、机器、设备、传感器等。
物理层是实现智能制造必须存在的基础。
2、设备层设备层是指物理层中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平台。
设备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它可以将生产线上的各个设备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3、控制层控制层是指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控制系统,包括PLC、DCS等实时控制系统。
控制层在制造过程中实现自动检测、故障诊断和自适应控制等功能,使得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4、应用层应用层是智能制造的最上层,也是用户接口。
应用层主要负责整合各个控制层,将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制造过程中,以便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三、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智能制造离不开高端技术的支撑,下面列出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技术。
1、智能传感技术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
智能传感器可以获取生产过程中各种关键参数,比如物流、能源消耗、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用于制造过程优化和决策。
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可用于处理制造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将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存储,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3、自适应制造技术自适应制造技术是指根据制造过程的状态和所需的产量等因素自动调整生产环境和生产参数的技术。
自适应制造技术可以使得制造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
介绍智能制造架构
智能制造架构:引领制造业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的未来趋势。
智能制造架构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正在引领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能制造架构的构成、特点及优势,并探讨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智能制造架构的构成
智能制造架构主要由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三大部分构成。
1.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通过集成先进的技术,具备了自主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等功能,能够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
2.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
智能工厂能够实时收集生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智能工厂还能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维护,降低运维成本。
3.智能供应链
智能供应链是智能制造的延伸,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可视化,实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智能供应链能够实时掌握供应链的运行状态,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二、智能制造架构的特点及优势
1.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
智能制造架构通过集成先进的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智能制造架构通过实时收集生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生产情况,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生产制造中的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实现
生产制造中的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制造技术是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基于智能化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加工、装配、检测、控制等过程全面自动化、柔性化、高效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创新制造系统。
为了实现智能制造系统,需要设计与实现符合制造业生产需求的系统架构、软硬件平台、智能算法等。
一、系统架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包括五个层次:控制层、执行层、管理层、规划层和应用层。
控制层是指物理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等。
这一层的目的是将自动化过程控制在预定精度范围内。
执行层是指运动逻辑和数据处理层,包括运动控制卡、数据采集和处理等。
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物理设备的运动,并向上层提供实时数据。
管理层是指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进销存管理、安全管理、生产调度以及管理分析等。
这一层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视。
规划层是指产品制造过程设计,包括CAD/CAM系统、生产流程规划等。
这一层的目的在于设计产品具体制造过程,并将流程分解为具体的工序。
应用层是指生产支持系统和ERP系统,包括ERP系统、PDM 系统等。
这一层的主要目的是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并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支持。
二、软硬件平台设计由于智能制造系统设计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储存能力,因此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至关重要。
硬件平台需要采用高性能的工业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以满足实时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同时需要选择适合工业环境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和设备控制器等。
软件平台需要采用先进的编程语言和软件架构,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制造企业特点开发个性化的软件应用。
三、智能算法设计智能算法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智能算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智能制造的复杂性和全面性,采用人工智能、模糊逻辑等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和智能化程度。
其中,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技术是当前实现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自我学习和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实现路径一、智能制造的内涵(一)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指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二)智能制造的内涵智能制造四大内涵包括:产品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加工制造、综合管理、服务保障等全过程。
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重要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数字化制造演变为智能制造的使能器。
过程关键制造环节或过程具有一定自主感知、学习、分析、决策、通讯与协调控制能力,能动态地适应制造环境变化。
这也是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制造和数字化制造的本质性区别。
智能优化实现产品制造结果的优化为目标,智能化水平和程度与制造系统的层级、制造系统的流程和环节以及制造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三)智能制造对企业商业模式的重塑1、柔性化生产。
基于工业大数据数据的建模分析,产线可以做不同产品的生产形成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网络化协同。
整合分布于全球的设计、生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形成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提高企业内外部资源利用率,改变工作及工艺流程,促进企业由关注生产向研发创新的转变。
3、个性化定制。
基于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定制,提高企业竞争力,4、服务化延申。
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
二、智能制造实现路径路径一:数据传感与采集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产品、零部件等的识别与标记;实现对产品、设备、环境等数据的采集。
路径二:通信与控制实现人机互联通信、机机互联通信;实现对采集数据的上传,以及任务数据的下达;实现对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之前的通信;路径三:经营与管理实现人机互联通信、机机互联通信;实现对采集数据的上传,以及任务数据的下达;实现对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之前的通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一)概念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概念正式提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出,成熟于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
世纪80年代:概念的提出。
1998年,美国赖特(Paul Kenneth Wright )、伯恩(David Alan Bourne)正式出版了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首本专著《制造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就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前景进行了系统描述,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与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
在此基础上,英国技术大学Williams教授对上述定义作了更为广泛的补充,认为“集成范围还应包括贯穿制造组织内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麦格劳 - 希尔科技词典将智能制造界定为,采用自适应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监督和操作,制造物品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概念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智能制造概念提出不久后,智能制造的研究获得欧、美、日等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围绕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1991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并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
——21世纪以来:概念的深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智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
2010年9月,美国在华盛顿举办的“21世纪智能制造的研讨会”指出,智能制造是对先进智能系统的强化应用,使得新产品的迅速制造,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及对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的实时优化成为可能。
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虽没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概念,但包含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即将企业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
在制造系统中,这些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和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
(二)特征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的实时感知。
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利用高效、标准的方法实时进行信息采集、自动识别,并将信息传输到分析决策系统;二是优化决策。
通过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异构信息的挖掘提炼、计算分析、推理预测,形成优化制造过程的决策指令。
三是动态执行。
根据决策指令,通过执行系统控制制造过程的状态,实现稳定、安全的运行和动态调整。
(三)构成1、智能产品(装备)智能产品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前提,由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联接部件构成。
智能部件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数据存储装置、控制装置和软件以及内置操作和用户界面等构成;联接部件由接口、有线或无线联接协议等构成;物理部件由机械和电子零件构成。
智能部件能加强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价值,而联接部件进一步强化智能部件的功能和价值,使信息可以在产品、运行系统、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联通,并让部分价值和功能脱离物理产品本身存在。
智能产品具有监测、控制、优化和自主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监测是指通过传感器和外部数据源,智能产品能对产品的状态、运行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在数据的帮助下,一旦环境和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产品就会向用户或相关方发出警告。
控制是指可以通过产品内置或产品云中的命令和算法进行远程控制。
算法可以让产品对条件和环境的特定变化做出反应;优化是指对实时数据或历史记录进行分析,植入算法,从而大幅提高产品的产出比、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自主是指将检测,控制和优化功能融合到一起,产品就能实现前所未有的自动化程度。
2、智能生产智能生产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通过在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制造网络,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管理和优化。
智能生产涵盖产品、工艺设计、工厂规划的数字设计与仿真,底层智能装备、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制造执行系统,物流自动化与管理等企业管理系统等。
3、智能服务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企业数据中心(企业云),系统软件对设备实时在线监测、控制,并经过数据分析提早进行设备维护。
例如维斯塔斯通过在风机的机舱、轮毂、叶片、塔筒及地面控制箱内,安装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以及SCADA系统,实现对风机运行的实时监控。
还通过在风力发电涡轮中内置微型控制器,可以在每一次旋转中控制扇叶的角度,从而最大限度捕捉风能,还可以控制每一台涡轮,在能效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对邻近涡轮的影响。
维斯塔斯通过对实时数据进行处理预测风机部件可能产生的故障,以减少可能的风机不稳定现象,并使用不同的工具优化这些数据,达到风机性能的最优化。
(四)作用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拓展企业价值增值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
通过智能制造,产品从研发到上市、从下订单到配送时间可以得以缩短。
通过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为机器和工厂减少高昂的停机时间,生产中断时间也得以不断减少。
二是提高生产的灵活性。
通过采用数字化、互联和虚拟工艺规划,智能制造开启了大规模批量定制生产乃至个性化小批量生产的大门。
三是创造新价值。
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企业将实现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集成服务为中心”转变,将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系统层面上,利用服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新价值。
二、国外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后,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将智能制造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是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
(一)德国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了“工业4.0”战略,其核心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的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即通过应用CPS,加强企业之间在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协同推进,以及在可持续发展、商业保密、标准化、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全价值链的纵向集成,即在企业内部通过采用CPS,实现从产品设计、研发、计划、工艺到生产、服务的全价值链的数字化;三是端对端系统工程,即在工厂生产层面,通过应用CPS,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特殊的IT结构模块,确保传感器、控制器采集的数据与ERP管理系统进行有机集成,打造智能工厂。
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其目标是制定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标准参考体系,最终达到通过价值网络实现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
德国“工业4.0”提出的标准参考体系是一个通用模型,适用于所有合作伙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工业4.0”相关的技术系统的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意图是将不同业务模型的企业采用的不同作业方法统一为共同的作业方法。
(二)美国1、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与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
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相比,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和大数据,目标是促进物理系统和数字系统的融合,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融合,营造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的环境。
工业互联网系统由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三大核心要素构成,数据流、硬件、软件和智能的交互。
由智能设备和网络收集的数据存储之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由此产生的“智能信息”可以由决策者必要时进行实时判断处理,成为大范围工业系统中工业资产优化战略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智能设备:将信息技术嵌入装备中,使装备成为可智能互联产品。
为工业机器提供数字化仪表是工业互联网革命的第一步,使机器和机器交互更加智能化,这得益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部署成本:仪器仪表的成本已大幅下降,从而有可能以一个比过去更经济的方式装备和监测工业机器。
二是微处理器芯片的计算能力:微处理器芯片持续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使得机器拥有数字智能成为可能。
三是高级分析:“大数据”软件工具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为了解由智能设备产生的大规模数据提供了手段。
——智能系统:将设备互联形成的一个系统。
智能系统包括各种传统的网络系统,但广义的定义包括了部署在机组和网络中并广泛结合的机器仪表和软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和设备加入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跨越整个机组和网络的机器仪表的协同效应。
智能系统的构建整合了广泛部署智能设备的优点。
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连接在一个系统中,久而久之,结果将是系统不断扩大并能自主学习,而且越来越智能化。
——智能决策:大数据和互联网基础上实时判断处理。
当从智能设备和系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来促进数据驱动型学习的时候,智能决策就发生了,从而使一个小机组网络层的操作功能从运营商传输到数字安全系统。
2014年3月,美国通用电气、IBM、思科、英特尔和AT&T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其目的是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联盟已经已经开始起草工业互联网通用参考架构,该参考架构将定义工业物联网的功能区域、技术以及标准,用于指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帮助硬件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目的是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的实体得以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