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
考研政 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是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充满了屈辱、抗争、探索与变革,对于考研政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对考研政治近代史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一、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原因,从英国方面来看,主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而中国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腐朽的封建统治,使得英国的商品难以在中国畅销。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以及协定关税等。
鸦片战争的影响极其深远。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继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相继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1894 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
考研政 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一、鸦片战争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 年 10 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社会矛盾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上,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由于缺乏实现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它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三大论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与其他思想发生论战。
这一时期主要有三大论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其他社会主义(基尔特)的斗争,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次论战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一步发展,驱散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上空的“迷雾”,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1915 年至1921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实现了初步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使得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种发展态势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感到恐慌,他们中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鼓吹种种反动思潮,或是恶毒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或是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旗号,企图以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同这些反动思潮做了坚决的斗争,同他们进行了三次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这几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几次论战中汲取营养,对于当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通常认为论战的开始时间是1919奶奶7,8月间,但也有把时间提前到1918年底胡适《不朽——我的宗教》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的发表。
但普遍来看还是认为这场争论是1919奶奶7月至9月,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始。
问题与主义之争本质上是用什么方式改造中国。
史纲最爱考的58条知识点——“两个”和“三个”
史纲最爱考的58条知识点——“两个”和“三个”在记忆考研政治知识点时,我们普遍对数字比较敏感。
今天小编就分享史纲包含“两个”和“三个”的重要知识点,大家抓紧记一下。
一、包含“两个”的重要知识点1.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两个原因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二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宣告结束的两个原因: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的两大特点第一,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第二,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4.南京临时政府的两个局限性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二是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
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个特点一是它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二是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7.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两个标志一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二是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记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政治并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勾结成为压迫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虽然自然经济破坏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5.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次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鸦片战争时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原因:根本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1843年魏源在《四周志》基础上变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95年严复在《救亡绝论》喊“救亡”并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第二章多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他们希望通过该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平均,无人不保暖”的社会理想,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出击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比历代农民奇异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1840年到1949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入侵、封建体制崩溃、革命运动兴起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重点知识点整理。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这场战争是中国与英国的战争,英国为了推销鸦片,侵略中国并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这场战争是中国与英国、法国等国的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
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再次失败,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更多地开放给西方列强。
3.戊戌变法(1898):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运动,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这次以失败告终,导致了清朝政府的进一步削弱。
4.辛亥革命(1911):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场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5.五四运动(1919):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主要反对《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属山东割让给日本的决定。
这场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6.五卅运动(1925):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国际赵皇后压低中国纺织工业工资。
这场运动迫使国际赵皇后政府宣布内政,并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7.北京政变(1927):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大规模清洗,蒋介石逮捕和消灭共产主义者和工人运动领导人。
这次政变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开启了中国内战的大门。
8.抗日战争(1937-1945):这是中国抵抗日本入侵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盟军之一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重点知识点整理。
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党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党史知识点总结党史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是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将对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党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程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起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的口号:"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对中国革命的思想和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对象是中国国民党,以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伐战争和工农革命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联合发起的反对北方军阀统治的战争。
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八一三事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八一三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等各个抗日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发动了规模庞大的抗日斗争。
2.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许多根据地,并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这些军队以游击战争为主,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3.中国共产党参与的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了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太原战役和淮海战役。
这些战役的胜利为中共建立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和军事实力。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建设新中国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正式成立。
2.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是中共领导的一项根本的革命任务,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权益。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
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改造和大跃进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进行了三个重大的改造:农村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考研政治近代史几次大的运动
九、第二条战线的学生运动(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四、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死后,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称为北洋军阀(也是国民政府)。他们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以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袁世凯称帝时,提倡尊孔复古,引发了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民主和科学的具体涵义: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实用主义、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罗素的新唯实主义这类用某些自然科学成果装饰起来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他也认为是科学。)目的: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这个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历史科学课程,其中涉及到“运动”有那几处,跨越两个世纪近百年的一个王朝有个民国,涉及到地主改良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党、追求进步的学生、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等中国多阶级的社会活动。
在近代史中,这些运动都属于社会运动,是指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主要包括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按时间顺序大致有如下几个运动: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
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讲义01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分为三编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1949—2011)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录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2010、2011年试卷中实际所占分值
2010年考18分:单选2道(2分)、多选3道(6分)、材料1道(10分)
2011年考20分:单选2道(2分)、多选4道(8分)、材料1道(10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编在2010、2011年试卷中所占分值分析
1.上编所占分值:
2010年考2分:多选1道(2分)(第2章)
2011年考3分:单选1道(第1章)、多选1道(第3章)
2.中编所占分值:
2010年15分:单选1道(第4章);多选2道(第6、7章);材料1道(第7章)2011年14分:单选:无多选2道(第6章);材料1道(第4章)
3.下编所占分值:
2010年考1分:单选1道(第8章);多选:无
2011年考3分:单选1道(第8章);多选1道(第8章)。
三大论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与其他思想发生论战。
这一时期主要有三大论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其他社会主义(基尔特)的斗争,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次论战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一步发展,驱散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上空的“迷雾”,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1915 年至1921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实现了初步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使得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种发展态势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感到恐慌,他们中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鼓吹种种反动思潮,或是恶毒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或是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旗号,企图以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同这些反动思潮做了坚决的斗争,同他们进行了三次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这几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几次论战中汲取营养,对于当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通常认为论战的开始时间是1919年7,8月间,但也有把时间提前到1918年底胡适《不朽——我的宗教》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的发表。
但普遍来看还是认为这场争论是1919年7月至9月,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始。
问题与主义之争本质上是用什么方式改造中国。
近现代史上的几次论战
几次论战
时间
双方派别
保守派
革新派
论战内容
第一次论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封建地主阶级的洋派和顽固派
倭仁
奕 (中)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第二次论战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
荣禄、李鸿章、徐桐
康有为、梁启超、潭嗣同、严复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办学、改革教育制度及废科举等问题
第三次论战
1905年到1907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同资产阶级保皇派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要不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民族),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民生)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是考研政治中必须掌握的一大
重点,也是涉及国家历史和发展进程的重要
内容。
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更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国家状况和
未来发展趋势。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未仅仅是一次战争,更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一次深
刻变革,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不过,
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民族
觉醒和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二、戊戌变法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次更为深刻的变革,它是中国朝代里一个有远见卓识而充满矛盾的尝试,它的失败也预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困难性和曲折性。
三、辛亥革命
1911年的辛亥革命树立了新型国家政府的基础,完成了中国千年帝制的结束,开启了民主革命新时代。
这个激动人心历史时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五四运动
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社会制度相互激荡,引发了思想文化的
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今天。
五、抗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最黑暗的日子,中国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献出了伟大的牺牲,它使国家和民族饱
经沧桑、苦难,也培育了中国人民的毅力和
团结精神。
六、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这个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历史时刻结束了中国的千年封建朝代,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篇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三点)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口号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3~1864年)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860~1895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894~1911年)
太平天国运动:
爆发的原因:对农民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政权的建议: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
4.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1945年,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年,重庆谈判,10.10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方针。
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内战爆发
抗战相持阶段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相持阶段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个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绅士。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第一次:1927~1928,左倾盲动错误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下面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9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转变的过程。
1.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它导致了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这一条约被称为不平等条约之首,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2. 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国在战争中惨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3.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改革运动,意在挽救国家危亡,但它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阻挠。
4.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革命斗争时期。
1.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爱国运动,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心,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北伐战争(1926年-1928年):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发起的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它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3. 中共成立(1921年):中共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式建立起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政党。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组织,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三次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过程]①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而论战。
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③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认识: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与地主阶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制度,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并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与之相比,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在民主革命手段和目标上的分歧,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并无重大冲突。
因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其影响的深度大大超过了另外两次论战。
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
相同点: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第一次论战: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政治概况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可以分为清朝末期的改良、革命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多达数十次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
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日益式微,国力衰退。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众的反抗,清政府通过设置新政、引进洋务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命运,但未能改变社会危亡的命运。
自1860年以后,中国地方军阀混战,实力强大而时弱小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让步屈服。
二、中国西化运动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在清朝末年进行的推行洋务的一揽子改革的政治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资本主义营利业务,学习外国技术知识,引进洋务人才和设立洋务学堂等。
此外,洋务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机关、军队、教育以及对外交涉等机构的变革。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带来了部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但其改革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2.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引发的一场社会运动。
自强运动包括了中国人对自身振兴的思考和行动。
在自强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保守思想的新党派和社会团体。
在海军改革和捐资办学方面,自强运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这一运动中,人们解放了思想,对唯武器论、学外国的封建制度和军阀统治进行批判。
自强运动积极引进和吸取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三、筹议会议筹议会议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史活动中两大主要的政治力量。
它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周密和有建设性的讨论,使中国人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筹议会议的议程内容与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沛取得了密切相联系。
四、改良派与维新派改良派发展派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其中两个流派。
改良派主要力求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此来挽救中国的命运。
论建党前后三次论战的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建党前后三次论战的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论建党前后三次论战的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非常曲折的,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各种造谣污蔑;另一方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来斗争。
建党前后的三次论战就是典型的与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作斗争。
通过研究这三次论战的内容、性质来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一、问题与主义论战的内容、性质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一)问题与主义论战内容第一次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代表人物:胡适与李大钊;主要内容关于”中国向何处去”。
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因为他觉得任何主义都是用来考察问题的工具,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
因此胡适批判当时存在的主义,他把这些主义主要分为三种:1.空谈好听的”主义”:也就是说主义是一种任何鹦鹉,复读机都可以做的东西,一个人来说,另一个人重复就完了。
2.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这种主义就像是医生光背医药处方来研究每一种病,而忽略病人实际的症状。
3.纸上的”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混在一起,你谈你的社会,我谈我的主义。
而胡适又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批判主义,一方面又提倡从美国学来的”改良主义”,”实用主义”。
李大钊则相对应的提出主张:他认为问题与主义并不相悖论,而是相辅相成的。
他提出理想主义,认为必须给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尺度标杆来衡量,当超过这个标杆,都觉得不幸福,一个问题成为社会共同的问题,就会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来解决问题。
因此,他提出应该暴力革命,以革命的方法来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斗争来推翻旧制度。
(二)问题与主义论战的性质关于这场论战的性质:学界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不认可任何主义。
另一种认为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内部思想发展与国家命运的讨论。
正如列宁曾所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完全适用的,甚至是必要的。
”①因此,这场论战在当时,就是一场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斗争,是政治性很强的探索中国出路的原则性之争。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指哪三次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指哪三次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的论战,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化运动。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指哪三次
第⼀次
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君主⽴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第⼀次正⾯交锋。
意义:使⼀些知识分⼦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从⽽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涨。
第⼆次
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暴⼒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地剥削制度。
实质:政体之⽃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君主⽴宪观点的⽃争。
意义:使民主⾰命思想进⼀步传播,推动民主⾰命⾼潮的到来。
第三次
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化运动。
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实质:彻底的资产阶级思想⽂化运动
意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
说到考研政治最令同学们头疼的可能就是背诵问题了,考研政治要想得高分,那幺考研政治的知识点就要背好。
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小编推荐:2018年考研政治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
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