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集︰从商到清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发帖人:打酱油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客观条件限制,人民军队的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整改革,是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军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已基本实现制式统一化、品种系列化、功能综合化、号型标准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式军服第一次全军统一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

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

为此,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军服的式样、颜色、用料,并设计了新的帽徽。

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系统研究,军服式样比较简单。

其中,陆军主要是仿效苏联军队的军服式样,海军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空军仿效中山装。

经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统一的军服有利于统一组织生产供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军整齐划一、统一指挥管理,对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

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

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

陆、海、空军佩带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其中,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与陆、空军完全不同。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制服进行了多次变迁,军服款式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军服功能从单一到完备,军服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给军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军队作战思想与军服设计观念的进步;第三是中国外交发展尤其是军事交流的程度推动了军服改革;第四个因素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军服历经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由于环境所限,绝大部分军服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前,军委后勤部开始着手制作统一全军军服款式。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前后进行了15 次军服改革调整,按时间分分别是50式、55式、58式、62式、65式、71式、74式、78式、85式、87式、97式、99式、04式、05式和07式,其中成体系换发的军服有50 式、55 式、65 式、85式、87式以及07式。

下面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军服变迁进行介绍、分析。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中央军委于1950年1月4日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开创我军拥有军种服装的历史,简称“50式”军服。

款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4 种。

在单衣标准方面,干部是开襟式,战士是套头式,女兵为连衣裙,男女均戴大檐帽。

55式军服——第一套军衔服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着新式军衔服装——“五五”式军服。

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军衔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使我军军容仪表有了较大的改善。

55 式军服分常服、礼服两种,所有人员配发常服,校级以上军官加配礼服。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Republic730-头条号 2019/9/414:01
清朝光绪31年(1905年),大清帝国的传统八旗军和新军的士兵军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图为中华民国革命军和清帝国的新军士兵
1924年直奉大战时期,直军和奉军士兵军装。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民革命军、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及北伐时期的民国军政府的安国军。

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中华民国北平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士兵军装。

1934年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工农红军和国民革命军。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军和中央军士兵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士兵。

1943年汪伪和平建国军和满洲国军。

(两种都是伪军,本来不想发的,但是历史不能更改。


1944年滇西缅北战略大反攻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期)和中国驻印军
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民国国军。

1949年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解放军和国军
1950年,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58年,金门炮战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70年,台海对峙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84年,台海对峙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88年,两岸开放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90年,解放军特种部队和国军特种部队
1996年,台海危机时期的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2005年,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2018年,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中国古代军戎服装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军戎服装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交流中国古代军戎服装色彩的发展与演变黄明园 马一婷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摘要:剖析中国古代军戎服装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发现防护功能、象征意义、识别敌我功能是古代军服色彩的主要特征,对古代军服色彩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现代军服色彩体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丰富中国军戎服饰文化内涵。

关键词:军戎服装;色彩功能;象征意义;识别功能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作为构成军服要素之一的军服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色彩变化万千,但都选择具有防御、识别、象征三大功能的甲衣装备部队,战争的危险性与威慑力一开始便赋予军服色彩特殊的使命,防护功能、象征意义和识别敌我双方就成为军队服装色彩的主要特征。

一、军戎服装色彩的起源在人类早期,由于当时人类文明程度和作战武器所限,萌芽状态的作战服装色彩的特点和功能也较为简单,其功能主要是恫吓敌人和识别敌我。

作战服装的形制解析也异常夸张,体积也十分庞大,色彩艳丽眩目,通常模拟一些自然界中猛兽和所信仰的一些图腾崇拜的色彩,以显示自己强大的威力,所以通常用古代猛兽的皮毛、羽毛来装扮自己,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敌人对自己产生畏惧感,并对敌人起到炫耀、威慑的作用。

二、军戎服装色彩在古代阶级社会中的发展中国阶级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朝代推崇不同的军服尚色,在中国阶级社会中色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据《易经》的记载,乾为天,坤为地,天在未明之时为玄色、既青色,故上衣象天为青色;地为黄色,故下裳象地为黄色。

这种上玄下黄的色彩,就是由于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服饰色彩最早的记载。

商代崇尚的是白色,反应到军服色彩上,戎服也基本上是以白色为主。

1935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中发现了商代的皮甲残存,出土时皮革已腐烂成粉末,只有甲面用白、黑、红、黄四色漆彩绘的图案纹理仍遗留在图上,其主色为白色,残迹最大直径为40厘米左右,时间可以推定为商代后期。

中国军服百年发展史(下)

中国军服百年发展史(下)

“85式军服”的常服分为三款,“⼠兵和⼠官”使⽤上图第⼀款;“校尉等衔级军官”使⽤上图第⼆款;在前⽂中曾提到过的“85式军服材料层级划分”也被87式所继承,87式使⽤的“将官款材质”为“纯⽑凡尔丁除此之外,“87式常服”还有“肩章的制式区别”,不同衔级的底板有不同的特征。

其“军官、将官款标志的“五束宝剑光芒”象征着陆军,“海锚”象征着海军,“飞翅”象征着空军,( )代表着专业技术军官,在“礼服”⽅⾯的设计,整体是以“常服为基底”设计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常服的“去作战功能化“红⾊的⽛线”代表“陆军”,“⽩⾊的⽛线”代表“海军”,“蓝⾊的⽛线”代表“空军”。

军服“内搭的衬衫”也被作为⼀种“制式服装”安装了肩章,不过这种肩章“与外部不同”,其被称为这种形式的肩章更加“简约”,以相近军服颜⾊的“纯⾊为底板”,上⾯“镶嵌的军衔条纹”也以更加简洁的⽅式表达。

其他部分的设计则与普通衬衫相近。

颜⾊为⼀个“浅绿⾊”,有两个“五个上贴型⼝袋”,五个⾦属型纽扣,前系“墨绿⾊领带”(⼥款为玫瑰红“97式军服”“97式军服”则是87式的⼀个“衍⽣系列”,其在87式军服“功能三分”的基础上⼜进⾏了⼀次细化。

将“⼯作服”“防⽔”“防化”这整个“97式军服系列”后来被⼤量装备于“⾹港部队”“澳门部队”。

我们观察“97式军服”的整体可以发现,97式⾝上“87式军服的影⼦”还有很多。

像“西服双排扣开领式结构”、袖⼝的“红⾊军种⽛线”、同款“⼤檐帽”、“肩章领花”此类完全相同。

不同的地⽅在于增加了“绶带”“胸挂姓名牌”和“盾型右臂章”的设计。

“姓名牌”的增加,提供了⼀些礼服的“实⽤性”。

⽽“绶带”增加了⼀些礼服的“庄严感和华丽感”,使礼服的整体更加完善了(绶带在87式礼服上是没有的,在87式仪仗队上有,两者不是同个类⽬。

)这种97式军服的“常服”分为四季款四种,春秋为“西服式”和“夹克式”两种。

西服配置“将官和军官”,“夹克式”配置“⼠兵和⼠官”。

中国服装发展史

中国服装发展史

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的发式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

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代发式骨笄商代发式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

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商代的冠饰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

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

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

下穿鞋。

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中国历史上军服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军服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军服的演变
军服的出现和发展,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下面介绍下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军服演变。

商朝的军服非常简单,防护作用不大。

西周军服大多是布甲。

统帅与士兵的军服一样,为了方便奔跑,士兵的军服稍短。

春秋战国时期,初期军服为皮甲,后期出现青铜甲,甚至铁甲。

秦国的军服已经很完善。

通过军服的头饰,鞋,护甲等的样式和花纹可以区别兵种和级别。

汉代军服全部是由锻铁制成,并且将军队徽章制度化。

魏晋时期军服与汉代相似,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

南北朝时期军服的样式、质量、制造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

最大的特征是军服有多民族特征。

隋朝军服与南北朝时期相差不大,普遍为两裆垲和明光垲。

唐朝贞观之治后,军服很美观。

安史之乱后,军服发展以务实为目的。

五代十国各国仍沿用晚唐时期的军服。

宋、辽时期不太注重军服,仍以五代十国时期晚唐军服为主。

金、西夏、元时期军服以本民族为主,叫质孙服。

明朝时期铠甲制造技术很高,军服采用钢制,等级明显,多为红色军服。

清朝前期军服还是钢制铠甲,清朝中后期军服已经成为摆设,只在阅兵或者重大庆典时穿戴。

【历史典故】商周军戎服 商周时期军队服饰有何重要特征

【历史典故】商周军戎服 商周时期军队服饰有何重要特征

【历史典故】商周军戎服商周时期军队服饰有何重要特征?
商周军戎服
商周时期的军队已用铜盔和革甲等作为防身的装备,来武装指挥官和执行攻坚战术的
部队。

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商代铜盔、周代青铜盔和青铜胸甲。

周代有“司甲”的官员,掌
管甲衣的生产。

由“函人”来监管制造。

分为犀甲、兕甲、合甲三种,犀甲用犀革制造,
将犀革分割成长方块横排,以带绦穿连分别串接成与胸、背、肩部宽度相适应的甲片单元,每一单元称为“一属”。

然后将甲片单元一属接一属的排叠,以带绦穿连成甲衣,犀甲用
七属即够甲衣的长度。

兕(野牛)甲比犀甲坚固,切块较犀甲大,用六属即够甲衣的长度。

合甲是连皮带肉的厚革,特别坚固,割切更困难,故切块又比兕甲更大,用五属即够甲衣
的长度。

《考工记》说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盔帽最先以皮革缝制。


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

用铜片串接的叫片甲,用铜环扣锁的叫锁甲。

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红漆以及其他颜色。

在甲里再垫一层
丝绵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

甲衣外面还可再披裹各种颜色的外衣,称为衷甲。

由各种鲜明的颜色的衣甲和旗帜,组成威严的军阵。

色彩不但可以助振军威,激励斗志,而且也便于识别兵种及官兵的身份,有利于军事指挥。

此外,商周时期的铜盔顶端往
往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时往往插?鸟的羽毛来象征勇猛。

因?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军人穿什么去打仗讲解

中国军人穿什么去打仗讲解

中国军人穿什么去打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歌词,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著名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也多次翻拍成电影电视,每次都受到热捧,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可是,同志们可曾注意到《三国演义》影视中将士打仗时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马甲”?那些衣服马甲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穿着有没有什么讲究?带着这些疑问,今天,让我和大家一起穿越历史,比照现在,看看中国历代将士们都穿什么去生活打仗。

一、从商到清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演变军戎服饰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军服,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军服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了雏形。

在当时的争斗中,人们为了不被对方的矢石矛剑击中自己,开始制造甲胄。

“甲”是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相当于现代的防弹衣。

先秦时的甲衣是用皮革、藤条等制作的,称为“甲”;后来发展到用铜片、铁片来做防护装具,则称为“铠”。

“胄”指头盔,是用来保护头部、颈部的装具。

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人体防护装具,因此,常常合起来称作甲胄。

古代的军服主要是甲胄,后来也称胄为盔,亦称作盔甲。

至于铠甲,商周两代主要是用牛皮、犀牛皮和鲨鱼皮等制作的皮甲和青铜制作的铠甲。

无论皮甲还是铠甲,士兵穿在身上,都坚硬如板、无法折叠,抡刀舞棍搏杀时,动作无法施展。

古人为了解决铠甲影响战斗动作的问题,各朝各代都有很多创新的做法,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

(一)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戎服开始出现。

(二)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

古代将军服装

古代将军服装

古代将军服装一. 历史背景在古代,将军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负责指挥作战。

将军的服装在古代社会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他们的服装设计和细节考究,彰显了他们的威严和权威。

二. 将军服装的演变将军服装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将军服装的几个历史时期的介绍: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将军服装以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将军通常会穿着龙袍,并佩戴金冠或带有羽毛饰物的冠饰。

服装上常见的装饰包括金线刺绣、宝石镶嵌以及珠子和玉器等。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将军服装逐渐朝着简约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在秦汉时期,将军的服装通常是由丝绸制成的战袍,袍身上没有太多的装饰。

将军会佩戴玉带,以彰显其身份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军服装的风格逐渐趋于华丽和庄重。

他们的服饰上经常使用贵重的绸缎和丝绣。

将军通常会佩戴座狮头或饕餮纹饰的帽子,以及螭龙纹饰的腰带。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将军服装延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并加入了当时时尚元素的影响。

精湛的织锦、金丝刺绣和漆雕等工艺应用于将军服装上,使得服饰更加华美和精美。

三. 将军服装的要素古代将军服装有其独特的要素,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要素:1. 冠冕将军通常会佩戴由贵重材料制成的冠冕,以突显其尊贵地位。

冠冕的设计通常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和宫廷文化。

2. 龙袍龙袍是古代将军常穿的服装之一。

它由丝绸制成,袍身上常常绣有龙纹。

龙袍代表着皇权和威严,象征着将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3. 腰带将军通常会佩戴宽大华丽的腰带。

腰带上的装饰物可以是宝石、珠子、金银线刺绣等,以展示将军的奢华和地位。

4. 鞋履将军的鞋履通常由精致的材料制成,可以是丝绣鞋或花纹皮鞋等。

鞋履上的装饰常常精美细致,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观念。

四. 将军服装的象征意义将军服装除了体现将军的地位和身份外,还具有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象征意义:1. 威严和权威将军服装的华丽和繁复的装饰体现了将军的威严和权威。

中国服装演变PPT课件

中国服装演变PPT课件
周汛、高春明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上海辞书出 版社,1996年版) 服饰风俗的研究方面:
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 社,2002年版)
❖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主要表 现在: 其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 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 其二,研究方法可信,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 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增加了论证的科学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 魏晋时期
❖ 非汉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权。这个时 期民族间的交流十分普遍,受魏晋玄 学思想的影响,当时宽衣博袖成为这 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服饰色彩以 素色居多,由于佛教流入中原,佛教 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这种 文化交融,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 饰文化的新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前言
❖ 中国服饰研究, 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 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 融合的产物, 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 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 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 的轨迹”
一、 在战国时期
❖ 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次的变 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将北方 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 服装形式是改去下裳而着裤。穿起了胡 服。这种的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 族的文化意义深远。这就是中国服装史 上第一次改革。
❖ 但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 其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著较缺乏,尽管多数论 着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但视角往往局限 于某一层面; 其二,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 其三,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著较缺乏,特别是对古代少数 民族服饰的研究,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但在深入细致方面 还是有一定缺憾,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 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全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开发变化简史组图

全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开发变化简史组图

最全世界各国军装军服演变发展简史组图军人着用的制式服装。

亦称军装。

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和穿着方式。

主要包括军上衣、军裤、衬衣、军帽、大衣、军鞋、标志符号等。

按着装场合的不同,军服分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

按军种分,有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等。

按穿着季节分,有夏服和冬服。

军服有防护、识别和象征三大功能。

军服的式样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简史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盔甲。

西周以前的铠甲,有皮甲,西周出现青铜甲,战国后期出现铁甲。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宽松博大的中原服装。

秦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

南北朝时期,步兵着锦缎或野兽皮制作的裤褶,紧而窄小,长与膝齐。

唐代有将帅用袍、军士用袄之分。

宋朝军服有步军服装和马军服装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

如步军春衣有皂绸衫、白绢汗衫、白绢夹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白绢衬衣、麻鞋;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

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其余与步军同。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统元年),分别制定了陆军和禁卫军的军服式样。

陆军服装分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为蓝色,裤子是黑色。

冬夏常服均为青灰色,对襟,军官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口袋,同样颜色的大檐帽。

禁卫军军服,夏季为土黄布料,冬季为瓦灰呢料。

古罗马军队的军人主要是着用白色衣服和盔甲,并在头盔上带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以识别各军团。

1670~1672年,法军推行制式服装。

18~19世纪军服式样、颜色不断变化,其中有过单纯注重式样,而实际使用很不方便的情况。

如欧洲不少国家的军队戴熊皮圆筒帽,穿燕尾服,扎白十字带,穿高腰长筒靴。

这种华丽的军服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

随着火器的改进,这些国家的军队不得不改变那些对实战没有任何益处的军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服颜色注重战时的保护作用。

2023年武警服装演变历模板

2023年武警服装演变历模板

明 清 官 未来规划 服
《》中的服饰元素
衣袍:《明清官服》的主要特点是以衣袍为 主,衣袍多呈直身、右衽,宽袖、松腰明代 官袍通常由细密绸缎制成,采用大面积的纯 色或花纹装饰;清代官袍则更多使用缎绢、 绸缎混合物制作,注重织锦花纹的细致和装 饰的丰富
《明清官服》中的颜色及象征意 义
黄色:黄色在明代官服中被赋予了最高的 象征地位,代表着皇权和至尊。只有皇帝 以及特殊身份的官员才能穿戴黄色。
多样化功能军警服装
Diversified functional military and police clothing
历史演变
1.军警服装:从古代到现代,功能和设计逐渐演变
军警服装演变历史始于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警服装的设计和样式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一个方面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军警服装逐渐从简单的道袍演变为功能更加多样化的装备。在古代,军警服装主要由长袍、帽 子和鞋子等组成,以提供基本的防护和警示功能。
TEAM
军警服装演变史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Military and Police Clothing
演讲人:Nicole
2023/9/8
Contents
古代武士装备 清朝官方军装 二战时期军警制服 现代武警服饰设计 多样化功能军警服装 未来科技武装打造防护服
清朝官方军装
Official military uniform of the Qing Dynasty
清朝初期军装
1. “辽东卫”的创立和秉承:在清朝初期,为了巩固边防, 提升战斗力,康熙皇帝创立了辽东卫。辽东卫的服装特点明 显,以白色为主色调,背心外罩白色上衣,腰间束带,脚穿 白色布鞋。整个服装以简洁、轻便为原则,以适应作战需求。 2. 标志性的头盔和头饰:清朝初期的军装中,头盔和头饰是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头盔采用钢制或铁制,形状为圆锥形 或半球形,边缘配有金属刺环,以保护士兵的头部安全。此 外,士兵还佩戴装饰华丽的顶盘、毛纱冠等头饰,展现军队 的威严和气势。

中国军服发展史

中国军服发展史

中国军服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我军军服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革,是我军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军服总体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适应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历次国庆阅兵式上受阅部队穿着不同时期的军服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严整的军容;也见证了新中国军服发展的光辉历程。

一、49式军服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人民解放军参加阅兵的步兵、炮兵、骑兵、战车兵等兵种的着装,就是当时部队所配发的服装。

服装的样式、颜色是1949年初确定的,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布胸章,被称为49式军服,是我军从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过渡的一套军服。

受阅的海军官兵服装特别抢眼:军官戴大檐帽,士兵戴水兵帽着水兵服。

这是人民军队行列中第一次出现海军。

二、50式军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我军于1950年统一了全军军服式样,第一次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

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水兵着水兵服;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

全军佩戴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海、空军帽徽与本军种军徽相同。

从1950年国庆一周年到1954年国庆五周年,这五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都是穿着50式军服。

三、55式军服1955年,为配合军衔制的实施,全军装备新式军衔服装——55式军服。

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第一次将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大类。

军官戴大檐帽,陆空军士兵戴船形帽,水兵戴水兵帽,女军人戴无檐软帽。

礼服和校以上军官常服为毛料。

55式军服庄重美观,标志鲜明,使我军军容仪表有较大改善,这是我军军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55年国庆六周年至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五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均穿着55式军服。

四、65式军服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同时进行军服改革:全军男女军人均戴解放帽,服装制式一样,干部与战士由上衣口袋多少区分;一律佩戴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海军干部战士军服颜色一律改为灰色,取消水兵服。

古代服饰的演变总结

古代服饰的演变总结

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超级有趣的古代服饰演变。

你知道吗?最开始的时候啊,那古人的衣服可简单啦!就是用兽皮简单一裹,能遮羞保暖就行。

慢慢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会了纺织,衣服就变得多样起来。

到了周朝,那衣服可讲究啦!不同身份的人穿的衣服差别很大。

天子、诸侯、大夫、士,各有各的规矩,颜色、图案都不能乱。

就像现在不能乱穿别人的校服一样。

再往后到了汉朝,宽袍大袖成了流行。

女孩子们穿上长长的裙子,走起路来飘飘然,像仙女下凡。

而且那时候的衣服图案精美,刺绣技术高超,每一件都像是艺术品。

唐朝就更厉害啦!衣服变得更加华丽开放。

女孩子们可以穿露肩的衣服,展现自己的美丽。

那色彩,那款式,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宋朝的时候,风格又有变化。

衣服变得更加素雅,注重剪裁和线条的简洁。

感觉有一种低调的美。

到了明朝,那服饰的规矩更多了。

从皇帝到百姓,都有严格的规定。

不过也有好看的地方,比如那精致的凤冠霞帔,新娘子穿上真是美极了!清朝呢,旗装出现啦!那高高的领子,长长的裙摆,也有独特的韵味。

古代服饰的演变就像是一部精彩的时尚大片,不断变化,不断给我们惊喜!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呀?第二篇嗨呀,朋友们!咱们接着唠唠古代服饰的演变。

要说古代服饰,那真是一路变化,精彩不断。

先秦时期,人们的穿着比较质朴。

但也有独特的魅力,比如说那种简单的交领衣服,虽然不华丽,却有一种自然的美。

到了秦汉,衣服的样式开始丰富起来。

特别是汉代的曲裾深衣,绕来绕去的,穿起来特别有范儿。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动荡,可服饰却有了新的突破。

那时候的人们追求自由和洒脱,衣服也变得更加宽松飘逸,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

隋唐时期,那可是古代服饰的巅峰时刻!不管是男装还是女装,都华丽得让人惊叹。

尤其是唐朝的女子,什么抹胸裙、帔帛,搭配上精美的发饰,走在街上那回头率绝对超高。

宋朝呢,虽然没有唐朝那么张扬,但也有自己的小清新。

简约的风格,淡雅的颜色,透着一股书卷气。

元朝的时候,受蒙古族的影响,衣服多了一些粗犷豪放的感觉。

古代不同时期军队服饰

古代不同时期军队服饰

古代不同时期军队服饰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戎服开始出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

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770,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

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

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

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甲。

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服开始采用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

秦代的军服多了些细节,比如不同军种的军服,不同级别军服的区别,都是通过头饰,鞋,护甲款式花纹等等区分。

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前汉(又称西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

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

东汉时期,武吏还有在平巾帻外加沙冠的习惯。

汉代戎服外一般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

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歷史圖集︰從商到清中國古代軍戎服飾演變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原始社會晚期以來,隨著民族部落的不斷兼並,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

多時可達一萬三千人,如此龐大的軍隊,又是幾支部隊配合,如果沒有統一的服裝,指揮起來必定是十分困難,因此戎服開始出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

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

《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

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

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範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繼承的斗爭而引起了諸侯的叛變,他們聯合犬戎攻入鎬京(今西安),殺了幽王,滅了西周。

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長期戰亂年代,也是封建社會向奴隸社會全面過度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軍事裝備的制造技術進步很快。

甲冑制造業已采用了類似今天的流水作業生產方法,且具有相當規模。

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冑外,也使用青銅鎧甲。

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甲。

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采用深衣。

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

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于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

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冑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另外,鐵甲出現于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

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

秦代的軍戎服飾是至今資料最全面、最準確、最詳細的朝代。

這要歸功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

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

兵的首飾有四類。

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

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

第三類為帽。

第四類是發髻。

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

靴和履都用帶縛于腳背和足踝。

戎服一般都束腰。

腰帶用皮革做成。

帶用帶勾系接。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

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

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

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

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復原圖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

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

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

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

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

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

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制成。

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

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

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

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制,一條為絹制。

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

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

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于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

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

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

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

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

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

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

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于馬鞍、馬鐙的發明。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

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

禪衣為深衣制。

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斗爭,引發了殘酷的大混戰。

經過長期兼並,司馬氏在滅吳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

晉惠帝時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出現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

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雖然促使戰略戰術得到發展,但給社會經濟生產造成的破壞卻極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裝備方面與漢代相比並沒有明顯的進步。

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

袍長及膝下,寬袖。

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

褲則為大口褲。

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冠飾主要有武冠、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等。

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

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

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

冑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冑頂高高地豎有纓飾。

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

袍長及膝下,寬袖。

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這個時期的武器裝備生產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鎧甲方面,不但種類多樣,而且質量和制造技術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兩當鎧,“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

”保護頭部的有兜鍪、冑、盔等。

南北朝時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軍隊也以胡人為主,他們的服飾文化被帶進了中原地區,因此南北朝時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

襠衫是當時最突出的,武官在襠衫外披上與兩當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制或革制兩當,作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

短袖襦也是這一時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開襟,大翻領,單、棉都有。

戎服褲基本沿襲東晉樣式,一般是大口褲,褲腳在膝下用帶扎住。

冠飾以平巾幘、帽為普遍。

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

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

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另外,一說明光鎧的護心鏡系用漢代的“日光鏡”(銘曰“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說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代之後又一個短命的,但是統一的封建王朝。

由于建國時間短,在沒有完成各種政治經濟變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還基本沿襲著南北朝的舊制,軍戎服飾也是如此。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

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

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

左為戎服,右為冑甲。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對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範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

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繡有各種紋飾。

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繡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

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 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于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

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

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于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踫擊、摩擦而相互損壞。

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

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五代十國從建立後起前後約50年,政權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飾等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

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于披膊護肩之上。

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制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