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汉语“以”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全解
高考语文一一文言文翻译全解【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查形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册h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那么为理清句意,二那么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一留、册h换①“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假设强译,那么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研,如此罢了。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词类活用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应用体验]3.指出下面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参考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三)互文见义(1)概念“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2)理解方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
[应用体验]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解析:本句中“岐王”“崔九”、“见”“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岐王”“崔九”、“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一、必备知识[试题特点]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1)判断句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
(在有的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
——编者)②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
——编者)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
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等。
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
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指津]文言文的翻译试题,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就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答题时要做的就是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常见古今异义词归纳
有罪
男子
今义
全中国
夫妻男方
词义转移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感情色彩 先帝不以臣 地位低而 言行、品
变化 2021/3/9
卑鄙
见识少 行恶1劣4
常见古今异义词小结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
古代作品中有不少的词与现代汉语词(字)
形相同,但它们的词义都是完全不同,这一
定要引起特别注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方丈:一丈见方 非常:意外的变故 风骚:姿容俏丽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风流:风韵
蹑履相逢迎
逢迎:迎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2021/3/9
4
常见古今异义词四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竹制手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怀抱:思想抱负
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萧条:空虚
10
常见古今异义词十
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辛苦:辛酸斯苦楚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形容:形体容貌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行政:施行政令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品行,作为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侥幸:幸运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结束:整装
韩魏之经营
经营:收藏
既而将诉于舅姑
舅姑:公公婆婆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具体:具备形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
2021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古汉语知识专练(四)文言句式
(四)文言句式1.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今臣亡国贱俘余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未之闻也。
D.此天子气也。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歌以赠之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C.使快弹数曲D.沉吟放拨插弦中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仁以为己任6.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然,籍何以至此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渺渺兮予怀7.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B.吾属今为之虏矣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D.今臣亡国贱俘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2.答案: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都是判断句。
3.答案:A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
4.答案:B解析:A、C、D三项是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
5.答案:D解析:ABC均为状语后置;D为宾语前置;6.答案:D解析: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习惯,应为“予怀渺渺兮”。
A项,“何以”即“以何”,宾语前置句。
B项,“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句。
C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句。
2021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古汉语知识专练(七)古今异义
(七)古今异义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室今方丈,仅容一人居C.宠命优渥,岂敢盘桓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下列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问征夫以前路B.翱翔蓬蒿之间C.千里逢迎D.告诉不许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D.依乎天理,批大郤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秋毫不敢有所近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左右既前,斩荆轲C.所以遣将守关者约为婚姻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下列加粗字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门前冷落鞍马稀B.烟涛微茫信难求C.老大嫁作商人妇D.势拔五岳掩赤城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B.汝岂得自由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秦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江南金锡不为用B.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所以游目骋怀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D.俨骖騑于上路求天下奇闻壮观8.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盘桓:徘徊;逗留住宿;2.答案:D解析:在空中(常指在高空)飞行或盘旋。
3.答案:C解析: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项,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4.答案:A解析:A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秋毫:古今义相同,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B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 3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古代汉语(1)形考作业3(以下两题选作一项,100 分。
)五、“舒肝片”题干:下图是成都菊乐制药公司出品的药品包装盒,包装盒上药的名字叫“舒肝片”。
1.请运用所学古汉语相关知识,指出该药品名称中哪个词具有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它的含义。
2.请说明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本例中的词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3.请列举(至少三个)现代汉语中与“舒肝片”语法现象相同的其他词语用例,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舒,意思为“使……舒服”。
2.词类活用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和一般动词的意动用法;以及其他的为动、对动用法等等。
本例中“舒”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例如“活跃市场经济、清脑丸、迷你裙、这件事真笑人”等都属于使动用法,“活跃”“清”“迷”是形容词,在上述语境中指“使……活跃”“使……清爽”“使……着迷”,“笑”是动词,在“笑人”中指“使……笑”。
【此处举例只要是使动用法即可,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星罗棋布”成语解析题干: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成语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具有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语法现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们常用的“星罗棋布”这一成语,就涉及到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它出自北魏·无名氏《中岳嵩阳寺碑》:“塔殿宫堂,星罗棋布。
”问题:1.请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2.指出该成语中哪个词素具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它的含义,并说明这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3.请列举(至少三个)和“星罗棋布”语法现象相同的其他成语用例。
参考答案:1.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星:像星星一样;棋:像棋子一样。
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语法现象,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
例如: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文言文复习最后10天提分策略
• 示例:间 • (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 (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3.古今异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 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C
A.穷冬烈风
悲守穷庐(《诫子书》)
B.无鲜肥滋味之享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C.予尝有幽忧之疾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
解D.析:且少又多疾
A.极\穷困; B.鲜美\很少; C.曾经\曾经; D.况且\将近; 故选C。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
A.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B.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级者舒然以和。 C.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级者舒然以和。 D.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 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可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 (文章)的情节,理解(猜测)出它的意思, 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 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 的提示作用。
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 的归纳概括;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 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 的归纳提炼。
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模拟题1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汉字的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等阶段。
2、许慎的?说文解字?给会意字下的定义是“,,是也。
〞3、古国名“单于〞,读音为。
4、在“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句中,“城〞的意思。
5、训诂方法主要有、、等。
6、“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一句中,“书〞的语法特点是。
7、在“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句中,“延〞的意思是。
8、“汤〞在古代专指,这个意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还保存着。
9、在“太后之色少解〞句中,“少〞的词性是,意思。
10、在“从左右,皆肘之〞句中,“肘〞的语法特点是,意思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四体二用〞2、异体字3、偏义复词4、破读三、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每题1分,〔每题1分,共10分〕1、行不义,必自毙。
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4、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5、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6、一座大惊,皆感谢为云泣下。
7、姜氏欲之,焉辟害。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9、故不能推车而及。
10、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四、分析以下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特点〔每题2分,共20分〕1、焉用亡郑以倍邻。
2、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3、驴不胜怒,蹄之。
4、孟尝君客我。
5、夫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6、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7、城陷而虏。
8、姜氏何厌之有?9、时充国七十余,上老之。
10、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2、辨析以下句子中同义词的差异:〔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我见相如,必辱之。
3、举例说明训诂术语“谓〞和“谓之〞的区别。
4、举例说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六、阅读以下短文,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
〔14分〕韩厥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与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021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试卷古代汉语试题 A卷
2021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试卷古代汉语试题 A卷试卷类别: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科目:古代汉语考试时间: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卒为天下笑”中的“为”是()A. 介词,被B. 动词,做C. 介词,因为D. 动词,认为2.根据字形结构,在以下词义中找出“宏”的本义()A. 广大B. 广博、宽泛C. 房屋深广D. 恢宏、发扬3.“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用的是“习”的()A. 本义B. 引伸义C. 假借义D. 比喻义4.“姜氏何厌之有”中的“之”是()A. 第三人称代词,他B.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C. 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何厌”D.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以下汉字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是()A. 岩解舌翁B. 友驭尘相C. 尘岩颂解D. 朱友舌尖6.《说文解字》中共收重文()个。
A.9353B.1153C.1163D.93637.以下学者中,没有给《论语》做过注解的是()A. 朱熹B. 刘宝楠C. 何晏D. 焦循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景”和“影”是一组()A. 通假字B. 古今字C. 异体字D. 繁简字9.“秦师遂东”中“东”的用法,与下列哪个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A. 曹子手剑而从之B.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C. 童子隅坐而执烛D. 晨而求见10.“建类一首,同意相授。
”是许慎为哪种造字法所下的定义()A. 会意B. 假借C. 转注D. 指事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小学家和经学家,其中王引之所著的《经传释词》是一部专门解2.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________》编著的《说文解字》。
3.《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由西晋《_____________》注,唐孔颖达疏。
4.汉字通假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相同或相近。
5.《礼记》有大戴礼与小戴礼之分,大戴指《_____________》。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和用法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把中国古代文言文分为五类:仕书、子书、辞书、楚辞和史书。
从其时代和地域上讲,这些文献为中国传统文学奠定了基础,它们承载着中国先民们的思想,积极拓展了文字的应用范围,至今仍然不断地发挥着影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思和运用是非常复杂的,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中的以也有不同的读音。
它的本义是指“如此”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假设,经常被用在叙述和表述中,使句子快速表达出说者的意图。
以可以用来表示对上文的概括,也可以用来表示对下文说明某事情的引导。
例如,“现在,以语文教学为例”意思是“现在我们以语文教学作为例子”,以这句话引出下文的说明;例如,“学生们都很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意思是“学生们都很努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上文学生努力的概括。
另外,以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比,通常紧跟着一个否定词,表示出对比的内容。
例如,“不幸的是,以考试为例”,意思是“不幸的是,考试这件事显然不是良好的”,这里以引出了句子的对比内容。
另一个以的用法是做出推断,例如“以统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过程”,意思是“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过程”,这里以引出了句子的推断内容。
最后,以也可以用来引出陈述,表示持另外一种观点。
例如,“此外,以培养好习惯为例”,意思是“此外,应该重视培养好习惯”,这里以引出了句子的说明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以在文言文中有着很多不同的用法,它表达的含义也跟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要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以,需要多加练习。
以上就是“文言文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的详细介绍,准确理解以的意思和用法,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大有帮助,可以提高我们对古文的理解,进而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1答案
2021《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 1答案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 1(以下两题选作一项,100 分。
)一、“棠棣之花”——影视作品化用古诗词题干:上图出自影视剧《汉武大帝》,汉景帝刘启为拉拢梁王刘武,借用了《诗经》诗句以表手足之情。
《诗经.小雅.鹿鸣》的原文是:“棠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请根据所学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查阅工具书,分析《诗经》中的“鄂”与剧中的“萼”分别属于何种关系?参考答案:1.“鄂”与“萼”两字声音相近,两者属于通假关系,“鄂”是通假字,“萼”是本字,《诗经》中的“鄂”临时被借用来表示“萼”字。
2.根据古汉语知识和影视剧情,翻译“棠棣之花,萼胚依依”。
参考答案:2.棠棣花开繁茂,它的花萼与花胚紧紧依存,相互依靠,用以比喻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
影视剧中汉景帝的一番话,表示希望一母同胞的弟弟刘武与自己,像棠棣之花一样,紧紧依靠、勠力同心。
3.根据古汉语知识,分析“手足之情,莫如兄弟”存在什么问题,并加以修改。
参考答案:3.该说法存在问题。
“手足”在古代本就是专指兄弟关系,而剧中汉景帝所说的“手足之情,莫如兄弟”语句重复,不符合逻辑关系。
修改意见:根据《诗经.小雅.鹿鸣》中“棠棣之花,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的原义,我们可以改为“凡今之人,莫如手足”,或直接套用《诗经》原句。
二、古文店铺牌匾题干:上图是某市一家店面的牌匾,使用了古文字体。
请根据所学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这五个字形的字体类别,并写出对应的简体字形;参考答案:1.该店铺牌匾的五个古文字为小篆字体,对应的简体字为“百草善成堂”。
2.根据六书的说法来分析这五个古文字形的结构;参考答案:根据《说文解字》相关解释,可以得知各字的形体类别,分别为:百:会意字,十十也。
从一白。
数,十百为一贯。
草:形声字,从艸、早声。
草斗,栎实也。
善:会意字,善,吉也。
从誩,从羊。
愚公移山以的用法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其中,“以”字的用法如下:
1. “以”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依据等,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根据”等。
例如: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2. “以”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例如: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需要注意的是,“以”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以下是 7 条关于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1. 哎呀,古代汉语里的“以”可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哦!就像“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不就是用刀来做某事的意思嘛,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2. 嘿,“以”还可以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呀!比如“以吾一日长乎尔”,就是凭借我年纪比你们稍长的这一身份呢,这多生动呀,你说呢!
3. 哇塞,“以”能用来表示原因呢!像“以其无礼于晋”,可不就是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这个原因嘛,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呀!
4. 你知道吗,“以”有时还能表示时间、处所呢!类似“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这里的“以”就是在什么时间的意思呀,很奇妙吧!
5. 嘿呀,古代汉语的“以”还像一条线一样可以连接前后呀!比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这里的“以”就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呢,是不是挺有意思!
6. 哈哈,“以”也能表示带领、率领哦!就像“宫之奇以其族行”,就是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呀,这用法很特别吧!
7. 哇哦,“以”居然还可以用来表示处置呢!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这里的“以”就是把城池给赵国这种处置方式呢,这也太有趣啦!
总之,古代汉语的“以”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好好去探索和发现吧!。
【教材考点精析】文言实词种类:《兼爱》(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知识点
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 (2020·新高考卷Ⅰ) 都 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
通假字
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 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承追不力,疏趣之, 分析:“趣”,通“促”,催促。对接 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趣”通“促”,催促;督促。
●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 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2022全国甲卷(文言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 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 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 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 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 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 :“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 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3、一词多义
● 以不相爱生(因为)
●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
●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
3、一词多义
●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
师说以的用法
师说以的用法
在《师说》中,“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对其用法的详细解释:
用作介词:表示原因、条件、方式或手段等。
例如,“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等。
用作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逻辑关系。
例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等。
用作动词:表示手段、工具等。
例如,“以其强壮而勇者”(因为他强壮勇敢),“以书假余”(借给我书)等。
除了上述用法外,“以”还有其他用法,例如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理解。
在《师说》中,“以”的使用非常频繁,不仅体现了古人的语言智慧,也展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以”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师说》的深刻内涵和语言艺术,也能更好地掌握汉语的用法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以”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和理解它的用法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总之,“以”在《师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其用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其用法,可以更好地领略《师说》的语言艺术和深刻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以在文言文当中的所有用法
以在文言文当中的所有用法
【汉字】以
【拼音】yĭ
【部首】人
【释义】
①<动>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②<动>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与赵俱死。
”。
古文以的用法及例句
古文以的用法及例句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气助词 "以",它在句子中起到多种不同的功能。
"以"作为一个副词,在古文中使用广泛,常用来表示基于某种条件或方式做一件事情。
本文将探讨"以"的常见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作为参考。
【一级标题】"以"作为前置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前需要加上介词 "以" 来表示动作发生的位置、手段或条件。
比如:1. 以书维身:凭借着读书谋生计。
2. 以衣冠楚楚者:穿戴整齐光鲜亮丽。
3. 以战败敌人:通过战胜敌人。
4. 以筭清禄:用算术来保持清廉的薪俸。
这些例子明确了 "以" 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二级标题】"以"表示目的或理由在表示目的或理由时, "以" 的用法较为常见。
经过长时间演变与应用,形成了多种固定搭配,并出现于各个文学作品中。
1. 用于表达目标意图:-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
- 以貌取人:根据外表判断别人。
2. 用于表示理由和依据:-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对手原有的攻击方式去应对。
- 以毒攻毒: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敌人。
这些例句展示了 "以" 的多样化运用,可以在文章中灵活运用。
【二级标题】"以"表示依据和标准在表示依据和标准时, "以" 的使用非常普遍。
它常常与形容词或动词连用,起到修饰、补充说明等作用。
以下是一些例句:1. 以德报怨:用德行来回报仇恨。
2. 以直报怨,何必曲解?:面对仇恨,我们为什么要回敬?3. 以直折中: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个折中的方法或态度。
4. 治国有常,则知乎力是以辩;战胜有法,则知乎兵是以胜。
:在治理国家和打赢战争中,有一定规律可循,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古今异义词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_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古今异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以”的用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
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
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
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
“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
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
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
一般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公子列
传》)
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
例如: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史记·陈涉世家》)
(四)“是以”、“以是”
“是以”、“以是”都是介词“以”和代词“是”构成的介词结构。
“是以”与“以是”的不同,在于“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两者的意思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之类,可译为“因此”。
例如: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史记·项羽本纪》)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梁惠王上》)
(五)“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有”、“无”是动词,省略了宾语,这个省略的宾语是实现“以”后面的行为的凭借;“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性短语。
意思是“有东西(方法)用来……”、“无东西(方法)用来……”。
例如: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②吾终当有以活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①中的“无以为乐”即“没有东西用来作乐”,例②中的“有以活汝”即“有办法来救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