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七年戏剧散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透过《红日》看“十七年”文学
透过《红日》看“十七年”文学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红日》这部小说入手,发表一些对“十七年文学”的看法。
一个伟大的作家创作的最高标准和唯一标准应该是——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幸福、展现人的情感。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展现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是因为它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那是经过了历史选择和人文识别的好作品,不存在什么颜色之分。
关键词:红日十七年文学经典“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令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创业史》等等。
这一时期有众多作品因为选用了特定的几种题材,传达了特定的精神,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因而被称为“红色经典”。
“十七年文学”是极具时代特点的,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形势造成了文学的跟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也能体会到当时的文人在高昂的革命热情背后的小心翼翼。
建国之初,人民都沉浸在对中国共产党和领袖的崇拜之中,国人都非常昂扬向上,思想非常单纯。
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这些都充满了时代特点。
《红日》是“十七年文学”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红色经典”。
作品以我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军的军事活动为主线,重点描写了涟水防御战、莱芜攻坚战和孟良崮围歼战等三大战役,成功塑造了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排长杨军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具有一定个性的作品。
陈其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其的评价是:一、作品把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与风和日丽的日常生活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全面立体的展示了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二、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革命者的爱情,在当时是开风气之先,很有意义的;三、作品真实地暴露了正面人物身上的缺点,在当时颇具新意;四、作品成功的刻画了作为反面人物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及其下属的形象,真实的表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10现当代文学填空 选择 名词解释
复习说明:梳理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思潮(现象);熟悉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
一、填空和选择1.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主编是陈独秀。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的理论主张。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2.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3.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的时间是1930年,1936年初自动解散。
5.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的公开发表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6.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7.鲁迅、郁达夫、巴金、茅盾、冰心、艾青、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原名、最常用的笔名和代表作,及他们对中国新文学发展贡献。
12岁进三味书屋改为豫才,1898年以“百年树人”之意取学名周树人。
38 岁时发表《狂人日记》用“鲁迅”为笔名。
代表作:3个短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1本散文诗集:《野草》1本散文集:《朝花夕拾》16本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本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发展贡献: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进化论思想2、个性主义思想3、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发展贡献: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现当代文学第四讲 十七年散文
(2)第二次创作高潮 (1961—1964)P66
空前丰收,61年也被称为“散文年”。
以艺术的精致来弥补创作的欠缺,酿 造更美好的生活,出现一批散文佳作。
“散文三大家”:杨朔“以诗为文”、 刘白羽“以情牵论”、秦牧“知识小 品”
3、杂文的创作
(1) 56—57上半年 P64 • 敢于切中时弊,大胆批判生活中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纵情挥洒,激情 澎湃,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多以议论 来抒情。
3、语言绚丽多彩
雄健豪放,抑扬顿挫,气势磅礴 。
时常出现富于哲理的警言:“曙光就在前 面我们应当努力” (《长江三日》) 。
4、 不足:
感情抒发节制不够,议论过多,有 时流于空泛说教,缺乏真情实感。
三、秦牧的散文创作P68
由于政治功利观念的制约,这种诗 的意境追寻,带有明显的人工斧凿 的痕迹。
二、刘白羽的散文 P69
1、热情歌唱时代最强音
热情高昂地歌颂新时代精神,情感热
烈,格调高亢。
(1916-2005)
《长江三日》
2、 表现出壮美豪迈的美学风 格
意象选择:表现千姿百态的长江、浩瀚 无边的大海、苍莽雄伟的长城、旭日、 朝霞等雄奇、壮美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美 好事物,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 术追求。
《雪浪花》 “是叫浪花咬的”
3、“三段式”艺术构架
杨朔散文结构十分讲究,大多不直抒胸臆,而 用曲笔。欲扬先抑的开头,中间转弯,最后点 题、卒章显志的构架。
《荔枝蜜》 运用“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的三段式
结构
诗化散文的不足 P68
这种艺术风格被规范化、模式化, 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追求。也 是对作家苦心追求的艺术独创性的 背离。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小说与散文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 一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 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 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 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而复(1914--2004),原名 周祖式。安徽 旌德人。1938 年毕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英国 文学系。
干预生活
• • • •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人情人性
• • • • •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第二节
《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 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 →革命成长主题叙事 ——《青春之歌》、《红旗谱》 ↘革命斗争题材 ——《红岩》、《小城春秋》
《 青 春 剧 之 照 歌 》
《 青 杨 与 春 沫 之 歌 》
(←)作家出版社1958年1月出版
三、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一)历史 (二)现实
(一)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高云览) 《青春之歌》(杨沫) 《三家巷》(欧阳山) 《红旗谱》(梁斌) 《党费》(王愿坚) 《七根火柴》(王愿坚)
十七年散文戏剧
1、杨朔散文: 杨朔(1913-1968),五十年代 著名散文家,诗化散文的代表. 杨朔:“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 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 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 这个时代的侧影”。 ‚好的散文就象一首诗‛。 ‚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 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 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 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 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 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 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 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 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 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 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 去。 ——《画山秀水》
3、刘白羽散文 现代著名作家,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 大学教材。散文集 《芳草集》荣获1989年 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 《第二个太阳》荣获第 三届(1991年)茅盾 文学奖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
“我们的散文应该充分地反映我们伟大时 代的风貌与光辉”。 代表作:《长江三日》、《日出》等 特色:1、革命者热烈的哲理思索及激越的 政治抒情。‚赞歌‛+“号角‛。2、艺术上 长于写景,并借景抒情,抒写自己壮怀激 烈的情感;雄浑豪放的风格;3、结构富于 变化。 局限:过多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政治说 教意味;“左”的烙印,语言凝练不够。
按题材有三种戏曲形式: 1、传统戏 :集中在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改 编,孟超《李慧娘》、田汉《白蛇传》、 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 种”——周恩来),《梁山伯和祝英台》。
(完整版)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十七年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虽然这篇手记仅仅是作家在病中的“呓 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 一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在大转型时代里 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 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世界 在动,一切在动”。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人民日报》开设“长短录”的杂文专 栏 •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五人 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2、后期:批判性杂文 • 《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 专栏 •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这部家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儿 子学习和生活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二是发 表自己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艺问题以及时 局的看法。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 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步的了解傅雷。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热烈。 他要把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 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 然而傅雷成功了。”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又叫“五四”时期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邹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文学革命运动兴起。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诗歌,胡适,刘半农,刘大白,郭沫若的《女神》。
话剧,胡适,田汉,洪深。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
(2)1928-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文学,“左联”时期文学。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蒋光慈,田汉,丁玲,叶紫,“东北作家群”,巴金“激流三部曲”《骆驼祥子》曹禺《雷雨》《日出》沈从文<<边城》李诘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骤雨》,“大河小说”(3)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时期文学。
郭沫若《屈原》《虎符》,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4)十七年文学,1949-1965,文学特征,走进历史尤其当代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一工农兵为主的社会变革风貌。
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赵树理《登记》《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话剧《龙须沟》《方珍珠》(5)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政治观念和意图直接转化为文学作品,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红灯记。
(6)1977-1986,新时期文学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6年。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打开了“伤痕”小说的先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正视生活中的矛盾,起到思想解放先声的作用,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角度思考文革,求得对历史过程的深刻再认识。
1979蒋子龙《乔厂长上任纪》是改革文学先导。
“反思文学”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维熙《泥泞》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现当代文学十七年戏剧共31页文档
现当代文学十七年戏剧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话剧方面,由于艺术形式本身反 映现实、阐发革命政治观念的特 殊优势,使它自然成为备受重视 的文化工具。 新兴的歌剧,艺术上探索着民族 化的道路,思想情感则高度革命 化。《红霞》《洪湖赤卫队》《 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 是最具影响的歌剧作品。
总之,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势 、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 践方式。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 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与表现。 如曹禺新中国成立初写的《明 朗的天》艺术上并不成功。
但是,对于戏剧这种综合性艺 术舞台艺术来说,由于它的“ 写剧—演剧—观剧”的三度创 造所决定,观念的现实转化需 要经过更多的环节,在较为复 杂的流动行的对象化过程中, 观念就会被冲淡。观念规训和 艺术想象之间就会产生距离。
二、独幕剧与“第四种剧 本”
1、独幕剧。 独幕剧在50年代曾是当代话剧 领域最为活跃的艺术。形式轻 快灵活,易于掌握,便与推广 ,特别适合配合和展开宣传教 育工作。
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 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五幕剧《同甘共苦》 (岳野)、四幕剧《布谷鸟又 叫了》(杨履方)、四幕剧《 洞箫横吹》(海默)等。
这些作品风格清新,书写人 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 神,突破了“工人剧本”“ 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 斥剧坛的状况,因此被称为 “第四种剧本”。
剧本包含了两个戏核:女诗人蔡 文姬和政治家曹操。 在蔡文姬身上,聚合了母亲与女 性的情的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及 读书人怀抱天下的气与义,但这 种聚合不是符号化的叠加,而是 渗透着生命的爱与哀,痛与重, 不忍与不能。
艺术成就
1、经典反案之作 2、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蔡文姬。 3、充满了浪漫的主情主义。郭沫若说 :“蔡文姬就是我!”该剧承袭了其历 史剧一贯的艺术风格——浪漫的主情 主义。全剧诗情洋溢,无处不渗透着 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第一篇:十七年散文三、十七年散文概述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
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
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时期的话剧.ppt
“十七年”话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构
(1)历史叙事:主要在历史记忆和历史源流两个向度上进行。 ① 历史记忆指在革命话语下编码新民主主义历史,强调党性原则,形塑中华民 族的集体记忆。 表现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工人罢工斗争:《红色风暴》(金山) 表现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斗争:《八一风暴》(刘玉)、《红旗谱》(鲁速改 编)、《杜鹃山》(王树元)、《赤胆红心》(湖南话剧团集体创作) 表现红军长征:《万水千山》(陈其通) 表现抗日战争:《战斗的青春》(苏堃、陈加林)、《东进序曲》(顾宝璋、所 云平)、《七月流火》(于伶) 表现延安时期革命生活:《豹子湾战斗》(马吉星) 表现解放战争:《战斗里成长》(胡可)、《英雄的阵地》(胡可)、《兵临城 下》(白刃等) 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战线南移》(胡可)、《钢铁运输兵》(黄悌)、《英雄 万岁》(杜烽) 表现解放后的局部斗争:《海滨激战》(福建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集体创作)、 《南海战歌》(战士话剧团集体创作) ②历史源流指在阶级话语下编码中华民族历史,强调人民性和阶级斗争。 主要是1958~1962年间出现的一批历史剧,主要有:田汉的《关汉卿》和 《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老舍的 《神拳》,丁西林的《孟丽君》,朱祖贻、李恍执笔的《甲午海战》、马少波的 《岳云》、段承滨的《义和团故事组剧:黑宝塔传奇》(包括四个独幕剧《黑塔 归团》、《二丑夺塔》、《双塔闹衙》、《烈火炼塔》)等等。
3、“第四种剧本”的成就
(1)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
禁区,大胆描写了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 深入地剖析了人内心的丰富性、复杂性,塑 造了一批真实的人物形象。 (2)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 禁区,大胆地揭露了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自-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 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 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 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h
3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2.戏曲的推陈出新
第 一 次 戏 曲 改 革 发 生 在 1949-1957 年 间 , 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 “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 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
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改造,抑浊扬清;
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
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
作),轰动了美国。
h
10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茶馆》艺术构思独特。
1.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
2.使用侧面透露法,选择茶馆这个窗口来透视 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
3.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主要人物王利发、 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 次要人物二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 吴祥子则父子相承;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 之即去。
为民请命是《关汉卿》的政治主题;“铜豌豆”性格 则是该剧的精神主题。
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
遗憾的是将关汉卿过于政治化和革命化,戏剧呈现 出浓烈的观念色彩,对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和“杂剧 班头”的表现不够。
h
14
四、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 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7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 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 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 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
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想
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
h
8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三)当代歌剧的发展
歌剧发展的两种倾向:1.倾向于话剧,音乐采 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如《白毛女》; 2.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
1957 年 后 , 掀起 了 歌 剧的 一 个 高潮 , 出 现了 《 红 霞 》《 洪 湖赤卫 队 》《刘 三 姐 》《 红 珊瑚 》 《江姐》等作品。这些歌剧们的特征是:
解放后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 三陵水库畅想曲》等,整理了戏曲《白蛇传》《谢瑶 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惨遭残害,病死狱中。
h
13
三、田汉与《关汉卿》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古代伟大 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主要的杂剧有《窦娥冤》 《救风尘》《单刀会》。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
h
1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一)戏曲改革 (二)当代话剧的变革 (三)当代歌剧的发展
h
2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一)戏曲改革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
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195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
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进入新时期,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 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 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h
6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二)当代话剧的变革
“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
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
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
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 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 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 台》、昆曲《十五贯》等。
h
4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3.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1958-1976年戏曲改革主要成就是京剧现 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 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改革:
.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 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 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 变革;
h
5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地
刻画人物;
.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 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 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h
11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二.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 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三.《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 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王利发形象
h
12
三、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 1916年随舅父留学日本,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现代 时 期 的 作 品 有 话 剧 《 咖 啡 店 的 一 夜 》《 获 虎 之 夜 》 《苏州夜话》《名优之死》《顾正红之死》《回春之 曲》等。与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 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
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
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
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
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
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
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h。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h
9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认识
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邀到西 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远东戏剧 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馆》 的演出升起了五星红旗;1983年,《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