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精选推荐
1.场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包括的具体的[现象]有: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
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
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
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
因此里尔克问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房子、桥、喷泉、大门、水壶、水果、树、窗户,一一甚至于:柱子、高塔......]。
所有其他的东西或工具如原子、分子、数学及所有的[原料]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
不过目前我们队工具欲望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更重视。
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也许是矛盾的关系。
有些现象可以包含其他现象。
森林包括了树木,城镇体有房子所构成。
[地景]是这么辽阔的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说,某些现象为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
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如不考虑地方性而幻想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
很自然的,场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思呢?很自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
我们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是定型的、整体的现象。
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
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要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城镇与住宅包含了大量的特殊场所,当前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很自然的便将此事纳入考虑。
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问题的处理都太抽象化。
场所的形成经常是定量的、机能的感受,意味着空间分布和向度化。
难道机能不是人所共通;放诸四海皆准的吗?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
近似的机能,甚至最基本的机能,即睡觉、饮食,便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发生。
对场所的需求有不同的特质,以符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条件,因此机能的思路忽略了场所是具体的[这里],有特殊的认同性。
场所精神阿尔瓦罗·西扎 -朱国阳、 汪谦
汪谦
福尔诺斯教区中心
2
3
物质空间
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4
场所三要素:物质空间 活动 意义
建筑群体以一 种貌似偶然的 角度嵌入场地 之中,与地形 的结合自然而 紧密,形成与 原有的环境相 适应。
5
场所三要素:物质空间 活动 意义
主入口凹陷于两个 高耸的简洁体量之 间,高达10m的超 人尺度的木门使得 身临其下的人感到 了教堂的庄严与肃 穆,暗示着它即将 开启的是一个神性 的世界,彰显出宗 教建筑的应有的神 秘性和仪式性 。
10
场所三要素:物质空间 活动 意义
北面地势最低,这里地坪标 高已经低于教堂一层,给人 的感觉像是教堂的地下室。 西扎在这个“地下室”设计 了丧葬空间,用于安放遗体 和举行告别仪式。教堂的墙 体被延伸过来,围合丧葬空 间前面的小庭院,由于地势 差别,西扎再次对空间进行 划分,北面的楼梯把人从地 势高的自然环境,带入地势 低的造庭院,再由庭院进入 庄严肃穆的丧葬空间。
自
由
19
场所三要素:物质空间 活动 意义
有 人 会 感 到 很 神 圣
20
场所三要素:物质空间 活动 意义
有 人 会 有 归 属 感
21
小结
物质空间+活动+意义=场所
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 the activities + the meanings = place
解读福尔诺斯教区中心 ——运用场所理论
西扎十分尊重建筑所处环境的本身特性, 即所谓“ 场所精神 ”。他认为,新的建筑 应该归属或融入该地区的传统。他曾写道: “新因素的加入通常会与现有状况产生尖锐 对立和剧烈碰撞„„我们努力使‘新 ’ 与 ‘ 旧 ’ 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它们和 谐地共处。
场所精神——精选推荐
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个说法。
古罗马⼈认为,所有独⽴的本体,包括⼈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的SITE。
在⼴义的解释可谓“⼟地”或“脉络”,也就是英⽂中的LAND或CONTEXT。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个⼈记忆的⼀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个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种采⽤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也称,《场所精神》是⾛向建筑现象学的第⼀步。
他认为,只有当⼈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活发⽣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建筑的存在⽬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特征的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类⾏为发⽣的"场所" (place)。
⽽另⼀⽀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并通过⼈的⾝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
史蒂⽂·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源于拉丁文,表达了罗马时期的一个观念;任何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因此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而内在的特性和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气氛。
在建筑现象学中,这个名词被扩展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概念。
在影响广泛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之后,舒尔茨于20世纪70年代末写就《场所精神》一书,成为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作。
在建筑现象学中场所和场所精神是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
场所是有自然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个整体反映了在一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
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上的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通过建立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场所帮助人们获得存在于世的根基。
场所的本质意义在于,以本真的方式具体化了人们存在的真理。
场所:大体上认为是由空间和性格(CHARACTER)组成,即有性格的空间.空间即构成场所的(THINGS)的三维组织;性格即所有的(THINGS)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CONCRETE SPACE).概念是思想的基本单位,是“共相”的代号,没有概念则思想无法进行;概念的定义是思想的起点。
但概念的定义却是极为艰难的任务,极端地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为根据哲学第一原理,任何事物只能等同于其本身。
对概念的描述往往会陷入越描越黑的境地。
例如:“人”这个概念如何定义?两脚直立,没有羽毛的动物?这是一个哲学笑话。
有思想的动物?排斥了先天性白痴。
白痴也是人。
有理性的动物?排斥了疯子。
疯子也是人。
尽管概念的定义如此艰难,但人们通常还是能够知道概念的所指。
我们不会将“白痴”、“疯子”排除在“人”的概念之外,也不会将聪明的海豚和通人性的狗纳入“人”的概念之内。
因此可以说,概念的准确定义只能感悟,不能描述。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但描述还是有必要的,好的描述可以帮助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概念进行定位。
人们各自对概念的定位越接近,则思想对接的精度越高,越有利于交流。
因此,本人倡议发起名词解释(或简介)汇编的活动,越简短精辟越好,望踊跃参加。
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_
3景观与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
人从场所获取,并给场所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
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
”——勒内·迪博斯3.1 景观3.1.1景观(Landscape)的内涵不同的知识群体对“景观”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定义,因为哪怕是同一个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活中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园林建筑小品等。
但最早东西方就一致对“景观”定义为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同义或近义,直到如今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
其实,“景观”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它甚至可以与“时空”这个概念相比,因为凡是在时空中人类可视见之景物都可称之为景观。
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托尔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
景观作为人类视觉所及,它既是指自然中存在的风景,还包括人类生活空间中存在的所有景观,由此,我们可以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
所谓自然景观是指那些不经人工雕琢,完全是大自然所造就的景物,如山、石、树、水、云、月、日等,以及与这些物体共同构成的空间整体关系,如海边日出日落之自然美景、蓝天白云等。
人为景观则是通过人参与设计,运用人工材料构造的景观,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城市绿地景观等。
3.1.2景观设计学要义景观设计的思想源源流长,时至今日终于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
这是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高需求的体现。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而另一支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并通过人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
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立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
浅析成都市宽窄巷子中“场所精神”的保护与延续
浅析成都市宽窄巷子中“场所精神”的保护与延续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都市宽窄巷子是成都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保留较为完整的古街区,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宽窄巷子共分为宽巷子和窄巷子两部分,两者相邻而又截然不同。
宽巷子为宽敞平整的街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传统的四川民居建筑风貌。
窄巷子则是狭窄曲折的小巷,保留了更多的历史风貌,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成都。
作为成都市的文化符号之一,宽窄巷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里曾是古代商贾云集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如今成为了游客们探寻成都本土文化的景点之一。
宽窄巷子的独特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热闹的商业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宽窄巷子所代表的“场所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和延续宽窄巷子的独特魅力,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成都市宽窄巷子作为成都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宽窄巷子所代表的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如何保护和延续宽窄巷子中的“场所精神”,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必要深入分析成都市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探讨其中“场所精神”的内涵与特点,以及现状下的保护必要性与延续措施。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讨论,能更好地认识到成都市宽窄巷子“场所精神”的重要性,为其保护与延续提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推动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成都市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价值成都市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古老街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成都古城区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历史街区,包括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街道。
宽窄巷子的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主,古色古香,展现了成都传统的建筑风貌。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
理论家不一定有实践,但实践家必须有理论。
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学的不少用的很少;一种是学的不多用的很多。
(·5·)存在向度(真理)明显地表现在历史中,然而其意义则超乎历史情境。
另一方面,历史只有当它对存在的向度表现出新的具现时才有意义。
历史只有当它对现世和将来有所见解与启发时才有意义。
(·6·)建筑使人与大地更加固定地连结,并使散乱的人群聚落在一起而趋亲密。
世界是凡人所居住的房子。
换言之,人所能居住的世界变成了“内部”。
建筑物以居住的地景拉近了大地与人的距离,同时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安置邻里住所的亲密性。
因此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性和包被性。
(·10·)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11·)任何包被都由边界所界定。
地景也具有特性,这些特性中有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是时间的函数,因季节、一天的周期、气候,尤其是决定不同状况的光线的因素而有所改变。
(·14·)这三种关系意味着人集结经验的意义,创造适合其自身的一个宇宙意象或小宇宙,具体化其所在的世界。
(·17·)桥集结存有成为我们称之为场所的某些地点。
然而这些场所在桥出现之前,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沿着河岸能有许多“敷地”),必须借着桥使之显现。
任何场所必须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
场所不只适合一个特别的用途而已,否则将很快就失效。
我们也可以说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其“自我的实现”。
古代人所体认的环境是有明确特性的,尤其是他们认为和生活场所的神灵妥协是生存最主要的重点。
眼睛自孩提便受物所训练是有根据的,所以威尼斯画家在看到任何东西时必须看得更清楚,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乐趣去看任何东西。
场所精神
2014-11-8
2014-11-8
强调人的感受忽略场所对人的影响
场所理论中着重强调了人的体验和感受, 忽略了场所 中具体事物的本性和对人的影响,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场所是一种人化的空间, 它的物质和精神特性被认同 后, 就折射出场所精神。反过来, 这种场所精神又深刻地 影响着主体 人的心理和行为。同时, 存在于同一场所 的事物必然也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在考虑场所的特性时, 也应该考虑其反作用。
2014-11-8
忽视科学分析的方法
传统的科学分析方法主要强调经过抽象或缩减的中性 和客观事实, 在探讨建筑环境的总体气氛和特征以及建筑 的质量等方面关注较少。舒尔茨认为不能以分析的、科学 的概念来对待具有整体特质而又十分复杂的场所。他采用 将意识集中在纯粹的现象和人们在生活中真接感受和经验 的事物的方法, 从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是建筑在其设 计建造的过程中, 必然要对空间关系, 功能分区, 承重结 构等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设计
2014-11-8
场所理论的评析
缺乏一定的理性和逻辑性 忽视科学分析的方法强调人的感受 忽略场所对人的影响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
2014-11-8
缺乏一定的理性和逻辑性
舒尔茨在用该理论研究问题时, 强调要排除认 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原有科学观念, 排除思维对象 的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采用本质 现象还原法,造就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直觉思维主体, 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 使主客体的关 系化为二者合一的直观活动。
场所精神
它表达了场所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特性。它不 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 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 能为人的活动提供 了一个固定空间。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 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 即具有场所精神场所的特性 和意义
城市规划设计——谈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谈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城市景观场所是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环境,由特定地点与其上特定形式的空间组成,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人们视觉、功能上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而更应该满足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
中国传统园林就是和文化艺术紧密结合,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体现其内在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形态来进行表达,使得情境统一、意象统一。
如今传统园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等与现代已迥然不同了,随着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传入中国,如何在新时代、新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是现阶段景观建设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表达的是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
古罗马人认为,人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他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会和确证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确定的特征,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
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
人若想要体味到这种场所的精神,即感受到场所对于其存在的意义,就必须要通过对于场所的定向和认同。
定向是指人清楚地了解地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其目的是使人产生安全感。
而认同是指了解自己和某个场所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其目的是让人产生归属感。
当人能够在环境中定向并与某个环境认同时,它就有了“存在的立足点”。
二、园林景观的场所性1、从场地到场所任何景观都基于场地,场地最初是一个纯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意义。
人的活动使场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与场地发生了相互的关系,场地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自然和人文处在共生的体系中,场地就上升为场所,场所的意义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
案例分析及其成功因素探讨
成功因素
这些实践案例的成功在于它们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这包括对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环境氛围 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及与校园文化、历史背景的有机结合。
案例分析
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营造出一个庄重、典雅的学术氛围 ;而斯坦福大学纪念教堂则采用了简约的现代建筑风格,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个宁静、神圣的 宗教氛围。
对实践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历史背景、师生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在精神。
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通过精心设计,为师生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 公共空间。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为 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注入新的活力。
多元化需求对场所精神营造的挑战与机遇
多元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需 要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如学术交流、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
挑战
多元化需求对场所精神营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个性 化和差异化的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机遇
通过满足多元化需求,可以促进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的多样性和包 容性,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增强归属感
一个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 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是校 园的一部分,增强归属感。
提升校园形象
一个设计精美、氛围独特的公 共空间可以提升整个校园的形
象和知名度。
0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 造的背景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的定义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
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
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一、本文概述《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园林设计中场所精神重要性的文章。
场所精神,作为园林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园林与特定地域文化、历史脉络、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对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策略以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场所精神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其定义、内涵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和传承场所精神,包括如何运用地方特色元素、如何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等方面。
我们还将对园林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园林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园林场所精神的概念与内涵园林,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源于古罗马建筑理论家图拉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一特定空间所独有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由该空间的物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共同塑造的。
在园林中,场所精神则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既包含了自然元素如地形、植被、水体等,也融入了人的情感、记忆和认知。
园林的场所精神,首先体现在其空间布局上。
园林的空间布局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和审美原则,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改造,使得园林空间既具有自然的韵味,又不失人工的精致。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
园林的场所精神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典园林中的诗词碑刻、楹联匾额,还是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小品、文化景观,都是园林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园林的艺术表现力,更使得园林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园林的场所精神还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共3篇
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共3篇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1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行为背景。
在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成为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它涵盖了对场所的认识、理解、依存以及对场所语境的感知和表达。
本文将对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进行探讨。
首先,场所精神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在建筑设计中,人们不再只是在考虑建筑外观和实用性,而是逐渐加重对场所感知和表达的重视。
在设计中,场所精神是建筑与场所的自然联系,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人们认识和理解场所的能力和智慧。
例如,当我们在设计一个公共场所时,必须要考虑场所的特性以及这个场所的使用者,才能确保设计的真正实用和有针对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师们必须制定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场所规划,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包括视觉、声音、空气等来营造出一个让人感觉穿越时空之门的场所。
其次,场所精神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场所精神的表达,可以凸显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和内涵。
例如,在当今都市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所是商场,这里充满了商业气息和现代精神。
商场除了是商品交换的地方,更具有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商场的设计和建造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购物和服务体验,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创造性的交流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联系。
最后,场所精神是文化内涵的反映。
不同的场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设计建筑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文化属性和情感。
例如,教堂、象牙塔、火车站等场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氛围。
教堂是祷告和信仰的场所,象牙塔是学术研究的场所,火车站是旅行和离别的场所。
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文化属性和情感氛围的传达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使人们能够在这个建筑中体验到和感受到所处场所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场所精神是当代语境下的一个重要元素, 它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社会联系和文化内涵的反映。
简述“场所精神”在影视作品的场景营造中的应用
简述“场所精神”在影视作品的场景营造中的应用“场所精神”是使建筑具有情感的意味,引起人们的无限回忆,最终发挥其独有的情感作用。
文章基于影视作品必有的情感需求,以及影视作品的情感渲染手法、氛围营造,并结合空间方向的理论“场所精神”,谈谈场所精神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
标签:影视作品;场所精神;氛围渲染一、前言当前的影视与传媒作品都趋向于对于感情的渲染,好的影视作品必定能够拨动人心,引起观众精神上的共鸣,产生相似的情绪。
空间理论“场所精神”就是氛围营造的一种手段,通过场景中的一些设计元素或者风格等引起使用者的一些情感回忆,使建筑空间从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性到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还满足于使用者的情感需求。
二、影视作品中必有的情感需求影视作品的现面向观众是人,人都是情感动物,影视作品想要把剧情、氛围、情节等等都描述的淋漓尽致,颇为生动的时候,情感的注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影视作品的剧本、配乐、配音、主角、配角等等组成的是影视作品的骨架,而情感则是影视作品的肉,没有了感情的注入的影视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是不吸引人的作品。
情感作为媒介拉近了观众与影视作品的距离,以电影《脸庞·村庄》为例,这部抒情且浪漫的纪录片,影片中“一老一少”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及真挚的约定,令人羡慕不已,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存在于生活最平凡的角落,可能最平凡的一件小事也能给人带来艺术以及内心许久的感动。
观众通过对于电影作品中的情感的流露找寻自己记忆里相似情感的地方,引起感情上的一种共鸣,让人潸然泪下。
三、利用“场所精神”进行情感渲染说到场所精神就要提到“场所”,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把场所精神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场景的营造中来科技极大限度了引起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脸庞·村庄》电影正是运用了“场所精神”这种氛围营造手法,电影中正是一老一少的组合做了一些平凡的小事就給那些人们带来的感动与泪水,激起了在平凡生活中的一份激情,给平凡的村庄带来了一丝感动。
关于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述
关于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述【摘要】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民记忆。
其精神意义在于激励人们珍惜和平,传承历史教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起社会责任感,激发民众集体记忆。
通过这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与爱国精神的传承。
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的事件和英雄,更是为了警示今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至关重要,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让其永远在人们心中发光发热。
【关键词】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重要性、意义、激励、珍惜和平、传承历史教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起社会责任感、激发民众集体记忆、继承、传承、弘扬、社会责任感、民众、集体记忆1. 引言1.1 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的重要性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是人们悼念和纪念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教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这些纪念馆场所通过展览、纪念活动等方式,向人们讲述历史的真相,传承历史的记忆,激发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是人们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它们扮演着承传历史文化的角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和珍惜,从中汲取教训,引领着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上,更体现在它们对人们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上。
1.2 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意义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意义在于承载着历史事件的记忆与教训,引领着人们思考和反思过往的经验与教训。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纪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意识的引导。
通过纪念馆场所精神,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沉痛,进而反思人类的过错和错误,从而激励人们珍惜和平、传承历史教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起社会责任感、激发民众集体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纽 约 第 五 大 道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1时代背景
技术冷漠、‚身份‛缺失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人们对新技术的无条件的信任与表现造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不满,人们反对雷同,追求个性与特 色. 此个性与特色不应是技术所呈现的多种可能性(参数化设计)而应是文化的多样性。 天 津 于 家 堡 商 务 区 纽 约 曼 哈 顿 岛
骑着它,感觉 年轻了50岁
你在逗我?
场所精神的评析
3.3强调人的感受忽略场所对人的影响
场所理论中着重强调了人的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场所中具体事物的本性和对 人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场所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它的物质和精 神特性被认同后,就折射出场所精神。反过来,这种场所精神又深刻地影响着 主体。
《中国乡土建筑· 诸葛村》 陈志华 水阁楼里开茶馆, 别有情趣。 夏季上塘铺满了碧绿的荷叶, 映衬着鲜艳的花朵, 茶客们推窗眺望, 清香随风而来……
2、本质还原(是排除思维对象的自然、历史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
3、现象还原(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使主客体的关系化为二者合一 的直观活动)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3建筑现象学
注重从内在的心理和精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现象角度上,去考察和描述 人们与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各种联系;从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 ,发现建筑与人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进而帮助和指导人们对建筑 环境的理解、保护和创造。
主体:
人拥有知识和经验是一个客观现象。作 为认识的主体,要完全排除已有的经验 和知识去研究现象,犹如对大脑进行了 清洗。主体与客体完全脱离,连最起码 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都没有,又如何 去分析事物。而且这种‚完全全排除‛ 事实上也无法做到。
场所精神的评析
3.1理性和逻辑性缺陷
客体:
作为思维的对象——建筑和环境,必然 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必然 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不具有超越时空 的属性。
场所精神理论
——诺伯格·舒尔茨
主要参考书
目录
1
2 3
场所精神是什么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场所精神的评析
结语
4
场所精神是什么
1.1空间(space):
空间由三个向度的(潜在的)边界围合而成,作为一个体系,由相对位置表 明。
例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 提到‚空间‛几乎不可能不用到上 、下、前、后或‘at’, ‘in’, ‘within’, ‘on’, ‘upon’, ‘to’, ‘from’, ‘along’, ‘next’这样的前置词,这些词语标 明了空间的三维性)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2哲学渊源
你爱,或者不爱 ,她都在哪里, 不离也不弃……
在现象学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少一些主观的思考而更多的让感官代班 。换句话说:将说话权交给身体而不只是大脑。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3建筑现象学
诺伯格· 舒尔茨将建筑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现象,并以此来建立建筑理论 的基础。
认识建筑的步骤 1、先验还原(排除认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原有科学观念,造就一个纯粹精神性的 直觉思维主体)
2.2哲学渊源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建筑与某些抽象的事物相连。比如:权利、 资本、文化、或者宗教。而佩雷斯-哥通斯认为:建筑将其意义保留在 作品自身中,它不是那种说着某事,却给人以另外一种理解的那种象 征或者比喻,建筑所表述的仅能在建筑自身中去发现。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2哲学渊源
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or走进一个公园,我们无需去猜测它属于巴洛克 or意大利。他只是呈现在那里,让你用五官去感受,用肌肤去触摸。 建筑的意义不在于它属于什么,而在于是什么。不需要定义,因为那 是人的定义,不是建筑的定义
家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1时代背景
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盛行
北欧的建筑一向都是比较朴素的,因而, 他们能够平心静气地使用外来经验并结 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现代化的具有 北欧特点的‚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建筑 。 欧的工业化程度与速度不及产生20年代 ‚现代建筑‛的德国和后来推广它的美 国那么高与快.北欧的政治与经济也不象 他们那么动荡,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与 干扰也不那么大。 芬 兰 某 街
目录
1
2 3
场所精神是什么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场所精神的评析
结语
4
场所精神的评析
3.1理性和逻辑性缺陷
运用该理论研究问题时,强调要排除认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原有科学观念,排除思维对 象的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采用‚本质现象还原‛法,造就一个纯粹精神 性的直觉思维主体,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使主客体的关系化为二者合一 的直观活动
传统的建筑理论一直企图从具体的, 定量的角度界定空间,如三维的几何 空间。但是,空间仅仅是物理或者数 学上的概念??
三维空间
场所精神是什么
1.2场所(place):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场所的构成:空间(三维空间) 特征(氛围、意义、认同性……)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 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 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 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 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 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 境组成的整体。
场所精神的评析
结语
4
结语
结语
诺伯格· 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建筑现象学的一 个主要流派,虽然有它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它对建筑和城市设计 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造成的影响却是重大而深远的.随着场所理论内 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完善,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将会不断涌现 。
结语
场所精神——人化的自然,诗意的栖居!
场所精神的评析
3.4对事物的判断缺乏可靠的统一标准 使设计者和观者莫衷一是
观者:
东北人:艾玛!这柱子老长了
不同的人由于性格、年龄、经历的 不同,对于同一个‚空间‛的感受 肯定不同,从而在他(或她)心目中获 得 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甚至于有 的人身处其间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所 ,对另一些人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反对无穷尽的分析,强调直觉体验;反对纯物质研究,强调意识研究;反对朴实性,强 调特性。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2哲学渊源
当我们习惯了从文字里获取意义,我们便忽略了文字本身的价值和带 给我们的直觉感受和心路历程。但还好,在中国,我们还保留着来自 文字本身的感动:一种从眼睛流向心灵的简单感动。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意大利人:家乡的感觉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
场所精神的评析
3.4对事物的判断缺乏可靠的统一标准 使设计者和观者莫衷一是
设计者:
相信事物就是它本身所显现的那样 ,因此场所理论的作品是拒绝解释 的. 不仅观者对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者本身也陷入不知以何为准的 窘境。
目录
1
2 3
场所精神是什么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2哲学渊源
现象学
‚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现象学的方法
就是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
(‚现象‛既非唯物论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论的知觉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观念 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在这里,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 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现象不能被抽象归纳,不 能分析推理,不必借助科学和哲学的任何理论建构,‚现象就是本质‛。)
舒尔茨认为不能以分析的、科学的概念来对待具有整体特质而又十分复杂的 场所。他采用将意识集中在纯粹的现象和人们在生活中直接感受和经验的事 物的方法,从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必须分析:
建筑在其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必然 要对空间关系,功能分区,承重结构 等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设计。 比如该建筑如果尺度过小,会使人 在其中感到压抑,该建筑功能不合 理,会让人用着蹩脚,其场所精神就 无从谈起。
场所精神是什么
方 向 感 + 认 同 感
目录
12 3场Fra bibliotek精神是什么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场所精神的评析
结语
4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1时代背景
非物质设计的兴起
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 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 的满足需求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 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在人与物、设计 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 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房 子
事实上,建筑和环境的形式、意义上的 产生与发展,既是它们自身内在属性的 产物,同时又是特定时代中社会、文化 、经济和政治等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 果,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内,这些力量的 大小、组合方式和影响强度有所不同。 我们只能尽量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尽 量把握最本质的东西。
场所精神的评析
3.2忽视科学分析的方法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
场所是个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 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 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
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 场所精神: 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诺伯格· 舒尔茨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 创 造有意味的场所。
广场与大妈
场所精神是什么
1.3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
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 意义的空间感。
方 向 感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 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 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 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 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 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 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 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