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31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5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5](https://img.taocdn.com/s3/m/24007c5b31b765ce05081436.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四)(建议用时:45分钟)1.研究发现黑核桃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胡桃酮,这种物质被雨水冲到土壤里后再被氧化成胡桃酮,从而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黑核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属于物理信息B.材料反映了信息传递有利于黑核桃树的繁殖C.材料反映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黑核桃对其他生物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C2.(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不包括( )A.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B.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D4.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A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甲乙丙A.能量流动、碳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循环C.碳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循环C6.(2017·临沂模拟)森林遭遇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B7.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B8.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某种种间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C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D10.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C.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③获得的能量大于①同化能量的1/25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C11.(2017·日照市一模)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一致,且十分密集。
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4讲 课后限时训练24 含答案 精品
![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9章 第24讲 课后限时训练24 含答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7d6fa2d4d8d15abe234ea4.png)
课后限时训练(二十四)(建议用时:40分钟)1.(2016·1月浙江学考)某人由于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患病,导致成年后还像小孩一样矮小,且智力低下。
该病称为()A.巨人症B.呆小病C.苯丙酮尿症D.高胆固醇血症B[呆小病是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引发的病症。
]2.(2017·1月台州期末测试)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骨骼成熟B.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生长激素可使靶细胞对糖的利用减少,增加糖元生成D.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B[促进骨骼成熟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组织是甲状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项错误;生长激素具有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等作用,C项正确;孕激素与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D项正确。
]3.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和“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①生长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胰岛素④性激素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④C[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是蛋白质,只能注射;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氨基酸衍生物和固醇,可直接吸收,可通过“饲喂法”补充,C项正确。
] 4.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C[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起作用,A项错误。
激素中的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项错误。
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后起作用,而酶的作用也具有专一性,酶与底物结合之后起作用,C项正确。
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在相应酶的作用下而失去活性,即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失活,D项错误。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2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2](https://img.taocdn.com/s3/m/36d6d115ee06eff9aef80737.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1.(2017·广州市从化中学三模)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B.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是由种间竞争决定的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D2.(2017·潍坊市调研)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叫做群落的丰富度B.由于种群没有空间特征,所以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上种群呈镶嵌分布C.不同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生殖隔离D.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信息传递或者共同进化D3.(2017·太原市五中模拟)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C.不同的群落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4.(2017·佛山市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A5.(2017·衡阳市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D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7.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群落主要分为三个演替阶段: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针叶林为顶级群落。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3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3](https://img.taocdn.com/s3/m/bed59ce78bd63186bcebbc36.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1.(2017·襄阳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B.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太阳光来自地球之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D.蛔虫为厌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2.某同学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仅指绿色植物B.乙是消费者,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C.太阳能是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3.(2017·东北师大附中质检)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哪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 )A.乙B.丙C.丁D.戊B4.(2017·邯郸摸底)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光、CO2、H2O等绿色植物―→细菌↓↑蝉→螳螂→黄雀→蛇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中食物链的条数为2条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A5.(2017·昆明市一模)在某些珊瑚虫的内胚层细胞内有虫黄藻,虫黄藻会为宿主提供有机物,而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居所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并通过对养分、光线等因素的控制,影响虫黄藻的数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虫黄藻和珊瑚虫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光照和养分会影响虫黄藻的种群密度C.虫黄藻、珊瑚虫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D.珊瑚虫与虫黄藻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A6.(2017·唐山高三一模)图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不会引起( )A.水华现象B.a和b的数量增长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D.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D7.(2017·吉林市实验中学模拟)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
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B.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8.(2017·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图甲、乙、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修3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39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修3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39](https://img.taocdn.com/s3/m/6678d8e3700abb68a982fb9f.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九)(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2017·江西省赣州市一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病毒植株培育、育种及获得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
结合下图中番茄植株的培育过程,回答相关问题:(1)①过程中通常使用____________酶来获取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此处使用的外界溶液浓度不宜过小,以防止细胞原生质体________。
(2)铺平板类似于微生物接种,平板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除了调节渗透压外,还有________的作用。
(3)图中属于再分化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4)多倍体番茄植株所结果实中维生素含量更高,若想培育多倍体番茄,可选择在图中的过程③中添加________(物质)进行处理,也可以选择在过程⑥中添加一定浓度的________(物质)进行处理。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________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6)“人工种子”由胚状体,包埋胚状体的胶质以及人造种皮等3部分组成,包埋胚状体的胶质中富含有机营养,这是因为胚状体在萌发初期不能进行________,为了满足胚状体代谢的需求,“人造种皮”则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水、________的性能。
【解析】(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通常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获取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此处使用的外界溶液不宜过小,以防止细胞原生质体渗透吸水涨破。
(2)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除了调节渗透压外,还有提供营养的作用。
(3)由愈伤组织形成试管苗的过程需经过再分化,即图示的⑨⑩。
(4)若想培育多倍体番茄,可在培养基中添加聚乙二醇,促使植物体细胞融合;也可以在植物体细胞脱分化后进行有丝分裂时,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得染色体加倍。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无性繁殖,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6)胚状体在萌发初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包埋胚状体的胶质中富含有机营养,以供胚状体在萌发初期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高考生物分层辅导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1讲 课时分层训练30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生物分层辅导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1讲 课时分层训练30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724260a300a6c30c229f93.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吉林长春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杂草的水平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C[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杂种包括多个生物种群。
] 2.(·大庆一模)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错误。
]3.(·湖南四校联考)下列有关研究种群和群落时常用到的一些调查方法错误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校园内的褐色家鼠种群密度B.随机抽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D.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广的动物,如调查校园中褐色家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选择取样地点后,将表层土上的落叶拨开,然后取样,一般取样深度为5 cm,不能只选取表层土样,B错误;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的密度,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也可使用样方法调查,C正确;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通常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 4.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第31讲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第31讲](https://img.taocdn.com/s3/m/5996da9c960590c69ec376d9.png)
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于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3.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图解,探究以下问题 (1)数量关系图
(2)能量关系图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互利共生 ①图1、5表示______________ 。在 关系上表现为相互依赖, 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生存;在 数量上表现为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竞争 ②图2、3、7表示______________ 关系。数量上表现为“你死 我活”的非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的 生存能力不同,竞争 图2 结果如___________ 所示;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竞争 图3 结果如_______________ 所示。 捕食 ③图4、6表示___________ 关系。数量上表现为“先增加者先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图中A为 被捕食者 捕食者 _____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_____ 。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解析:森林群落中引起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 照,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的 栖息环境和食物。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3.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C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或至少有一
方生活不好
地形变化 湿度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
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18届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256c421ed9ad51f01df23d.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三)(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2017·内蒙古赤峰二中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B.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与细胞呼吸等有关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自给自足D.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来源于生物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是不能再传入下一营养级的,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利用、自给自足,而能量则不可,C错误;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D错误。
]2.下列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C.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A[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人工输入的,A正确;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群落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B错误;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错误。
]3.(2017·海珠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丁为分解者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甲、乙、丙、丁之间D.该生态系统中储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形式存在C[甲为生产者,绝大多数为绿色植物;丙为次级消费者,往往为肉食动物;丁为分解者,多数为营腐生的微生物,A正确;该图为碳循环的具体途径,箭头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C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正确。
2018届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31 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必修3 第9单元 第2讲 课时分层训练31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05685d1711cc7931b71632.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为了降低某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A.寄生 B.竞争C.捕食D.共生B[引入的真菌与原真菌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相似,故新真菌与原真菌争夺资源和空间,导致原真菌数量减少,故这两种真菌之间应为竞争关系。
] 2.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C[植物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A项正确;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湿度等其他因素,B项正确;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有效利用光能,同时也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不是依据植物的分层现象,C项错误;依据植物分层现象可以进行间作套种,获取单位面积的最大产量,D项正确。
] 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D[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所以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A 正确。
a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b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B正确。
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斗争,C正确。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6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分层训练:必修3第9单元 第6](https://img.taocdn.com/s3/m/d59e7c00bcd126fff7050b36.png)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1.分析数据,了解国情。
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B.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上升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D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C3.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A4.(2017·湛江模拟)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图甲为某清洁水体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则此时间段水体中好氧型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类似于图乙中的( )A.曲线A B.曲线BC.曲线C D.曲线DD5.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C6.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A7.(2017·东北师大附中第一次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8.(2017·廊坊统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行道树可以吸收灰尘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C9.(2017·辽宁大连双基测试)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物圈的稳态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10.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文档讲义:必修3第9单元 第3
![2018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一轮文档讲义:必修3第9单元 第3](https://img.taocdn.com/s3/m/b7f3a00fe2bd960590c67747.png)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 ~j 按类型填充)a .海洋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城市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e .农田生态系统f .果园生态系统g .冻原生态系统h .淡水生态系统i .荒漠生态系统j .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a 、h 陆地生态系统:b 、d 、g 、i 人工生态系统:c 、e 、f 、j3.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1.判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叙述的正误。
(1)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提示】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而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2)某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提示】 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即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
(3)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提示】 湿度相对较高的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代谢活动较北方森林中强。
(4)消费者都是动物,都营异养生活。
(×) 【提示】 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甲、乙两图均为生态系统成分及结构关系图,试解读:图甲图乙(1)用数字及文字指出图甲中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哪些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它们是否都参与食物链、食物网的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a7df3efbb4cf7ec4afed07f.png)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
①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种间关系(连线)生物种间关系图示(1)猞猁与雪兔 a.互利共生①(2)稗草与水稻 b.寄生②(3)蛔虫与人 c.竞争③(4)大豆与根瘤菌 d.捕食④【提示】 (1)—d—③ (2)—c—④ (3)—b—② (4)—a—①5.群落的空间结构图甲图乙(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图甲: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叙述的正误。
(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6)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提示】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A组基础达标
1.为了降低某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A.寄生 B.竞争
C.捕食D.共生
B[引入的真菌与原真菌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相似,故新真菌与原真菌争夺资源和空间,导致原真菌数量减少,故这两种真菌之间应为竞争关系。
]
2.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C[植物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A 项正确;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湿度等其他因素,B项正确;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有效利用光能,同时也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不是依据植物的分层现象,C项错误;依据植物分层现象可以进行间作套种,获取单位面积的最大产量,D项正确。
]
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D[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所以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A正确。
a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b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B 正确。
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斗争,C正确。
由于烧杯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于零,D错误。
]
4.(2017·深圳高三一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进行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生活在土壤不同的深度,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由表中取样地点、取样时间与动物种类及数量的关系可知此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
5.(2017·广东肇庆月考)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时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B[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