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基础知识共42页

合集下载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立即疏散
01
在事故发生时,立即疏散事故现场的人员,特别是那些受到伤
害或中毒的人,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救治。
切断气源
02
如果可能的话,立即切断事故现场的硫化氢气源,以防止事态
进一步恶化。
使用防护设备
03
在处理事故时,必须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防护
服等,以保护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
长期暴露的安全阈限值为10ppm(美国 OSHA标准)。
在空气中,短时间暴露的安全限值为 30ppm(美国OSHA标准)。
个人防护装备(PPE)
应急响应
在可能接触硫化氢的场所,员工应佩戴合 适的呼吸器、防护眼镜和手套等个人防护 装备。
在发生硫化氢泄漏或事故时,应迅速撤离 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监控技术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将进一步实现硫化氢智 能化监控,提高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强化政策与法规
政府将加强硫化氢防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制定与实施,推动行业规 范化发展。
培训与教育
加强硫化氢防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水平。
THANKS
硫化氢防护基础 知识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硫化氢基本特性 • 硫化氢环境与职业暴露 • 硫化氢防护技术措施 • 硫化氢事故应急处理 • 硫化氢防护管理与实践 • 研究与发展趋势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点 四十分。
▪ 案例二:
▪12.23”罗家16H井井喷事故
震惊中外的重庆“12.23”
井喷特大事故,由于含H2S 天然气的大量溢出,未能 及时点火,造成周围居民
243人中毒死亡,数千中毒
治疗,数万人的大逃亡,其 教训是十分沉重而令人心痛 的。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点 四十分。
▪中毒者已经救活,以至他 们能让医生诊断救护。
120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点 四十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硫化氢中毒事故案例
▪ 第三节 硫化氢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四节 硫化氢气体的危害
▪ 第五节 硫化氢应急程序 ▪ 第六节 预防中毒措施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点 四十分。
▪针对目前的生产现状,应按照以下措施避免硫化氢中毒:
肤吸收;通过消化道吸收。 硫化氢主要是被吸入人体,通过呼吸道,经肺部,
由血液运送到人体各个器官。首先刺激呼吸道,使嗅觉钝 化、咳嗽,严重时将灼伤;眼睛被刺痛,严重时将失明; 刺激神经系统,导致头晕、丧失平衡,呼吸困难;心脏加 速跳动,严重时心脏缺氧而死亡。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点 四十分。
(4)硫化氢危害人体的机理:
▪如果有可能,要求帮助救护中毒者。
▪仔细注意中毒者的状态变化。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点 四十分。

《硫化氢基础知识》课件

《硫化氢基础知识》课件

硫化氢的检测
1
监测方法
硫化氢的浓度可以通过多种监测方法测量,如气体分析仪、化学试剂法、气敏元 件等。
2
仪器设备
现代化的硫化氢检测仪器设备能够灵敏地检测气体及时发出声音和光信号指示。
硫化氢的处理
废气处理方法
常用的硫化氢处理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生物法和 物理吸附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用途来选择最 佳的处理方法。
化学性质
硫化氢是还原性和酸性气体,容易与许多金属离子发生反应。
硫化氢的制备
1
工业制备
主要通过碱金属硫化物的沸腾法制取。从天然气和原油中制取硫化氢也是一种重 要的工业制备方法。
2
实验室制备
实验室中也可以通过加热硫酸亚铁和硫化钠的混合物来制取硫化氢气体。
硫化氢的用途
工业用途
硫化氢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硫化物等。
探索硫化氢:危害与防护 知识
硫化氢(H₂S)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气体。本课程将介绍其化学与物理特 性,制备方法,用途和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和应对其潜在危害。
Fra Baidu bibliotek化氢概述
定义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是由硫和氢组成的化合物。
物理性质
硫化氢的密度较大,比空气重,可被液态硫酸吸收。在一定条件下,硫化氢可形成液态,在 -59°C处可变成晶体。

第8章-硫化氢基础知识

第8章-硫化氢基础知识

第八章硫化氢基础知识

一、硫化氢简介

1、油气井中H2S气体的来源

随着地层埋藏的加深,地层的温度就会越高,产生硫化氢的可能性越大,有数据表明:井深为 2600米左右, H

S气体的含量在 0.1~

2

S气体的含量在 2~23%。0.5%。井深超过 2600米或更深,则H

2

S 若地层温度超过200~250℃,将可能产生大量的、高浓度的H

2气体。

1)高温热作用于油层,使油层中原油所含的有机硫化物分解,产生H

S气体。

2

2)原油中的烃类和有机物通过与储集层水中的硫酸盐在高温条

S气体。

件下,热还原作用而产生H

2

S气体进入井筒。

3)下部地层中硫酸岩层里的H

2

4)某些钻井液处理剂在高温热分解作用下、钻井液里的细菌作用下产生H

S气体。

2

2、石油行业易出现硫化氢的场所

天然气加工厂、炼油厂、橡胶制品厂、纸浆厂、工业实验室、爆炸现场、废弃的坑道、下水道、不流动的污水池、沼气池、井喷现场

S气体。在上述场所作业前,勿忘测试等地方都可能会产生和聚集H

2

S气体的含量与浓度,应当有防H2S气体的意识。

H

2

3、油气田H2S气体分布与分类

就地下而言,H 2S 气体多存在于碳酸盐岩中,特别是与碳酸岩伴

生的硫酸岩沉积环境中大量、普遍的存在着H 2S 气体。

在同一气田,H 2S 气体浓度含量上也差别很大。例如:四川卧龙

河气田北部的石炭系气藏中,H 2S 气体的含量在 1500~4500 mg/m 3之

间,而气田南部H 2S 含量仅20mg /m 3以下,南北H 2S 含量相差在

100—200倍。根据天然气中H 2S 气体含量,可将气藏划分为五类:

硫化氢的基础知识

硫化氢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硫化氢特性及中毒机理

硫化氢属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发生含硫天然气泄漏,由于采取措施不当,将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群死群伤、中毒、职业病等事故。

为了使操作员工对硫化氢有清楚的认识,现将硫化氢的特性及中毒机理概述如下:

1、硫化氢(H2S)

⑴、H2S物理性质

H2S为无色、有强烈臭鸡蛋味的可燃有毒气体,可溶于水、乙醇、汽油、煤油、原油,比空气略重,自燃点246℃,爆炸极限:4.3%—46%。在0℃常压情况下每立方米重 1.521公斤,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18℃、1.68Mpa的压力情况下为液态,经过燃烧生成SO2有毒气体,危害人体、腐蚀金属,在输气的过程中与管壁接触生成FeS,H2S极易溶于水,在常压和20℃情况下,每立方米水中可溶解 2.582m3的H2S气体。H2S 沸点为-61.8℃,硫化氢燃烧时呈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硫化氢与空气混合达爆炸范围可引起强烈爆炸。

⑵、H2S侵入人体的途径

H2S主要是从人的呼吸道进入人体,人们在含有H2S气体的工作场所工作时,在呼吸过程中,一部分随着呼出的气体呼出体外,有一小部分存在体内氧化生成硫酸盐,随着小便排出,体内无蓄积作用。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m3。

⑶、硫化氢中毒机理

H2S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易引起角膜炎,与人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作用,引起组织缺氧而造成呼吸困难,大量吸入会引起肺水肿,H2S中毒的表现随着接触的浓度、时间不同而分为:

①轻度中毒:眼红和结膜肿胀、畏光流泪、胸部紧迫、咳嗽等。空气中H2S浓度达到20mg/ m3时就可引起轻度中毒,恢复较快,无后遗症。

硫化氢基础知识

硫化氢基础知识

H2S基础知识

一、H2S的理化特性

1、剧毒、国家允许的安全临界浓度为10mg/m3、中石油标准为20mg/m3;

2、无色气体,有臭鸡蛋气味;

3、相对密度为1.189,比空气重;

4、燃点250℃,燃烧时呈蓝色火焰;

5、易溶于水和油;

6、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二、H2S的来源

1、石油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出H2S气体;

2、石油中的烃类和硫酸盐的高温还原作用产生出H2S气体;

3、泥浆处理剂的高温分解作用产生H2S气体;

4、多产生于海相沉积地层(如:碳酸盐地层)

三、H2S在采油、采气作业现场的传播特征

1、H2S的密度比空气重,在现场会随着风向发生飘移扩散;

2、风越大,扩散速度越快,扩散的距离越远;

3、H2S气体随着下风方向飘移;

4、雨雾天气,无风状态下基本不扩散,会弥漫在整个作业场所,尤其低洼处。

四、H2S对人体发生中毒的机理:

人体吸入H2S 通过呼吸道经过肺部血液人体器官与血液中溶解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夺取血液中的氧人体器官缺氧人体中毒

硫化氢进入人体的(三条)途径:1、呼吸道吸入;2、皮肤吸收;3、消化道吸收。

五、H2S对金属材料的腐蚀

1、失重腐蚀(电化学腐蚀):H2S在有水的条件下,在金属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在干燥无水的条件下,H2S对金属材料不产生腐蚀。FexSy是一种疏松的物质。失重腐蚀使钢材产生蚀坑、斑点,大面积脱落,造成设备变薄,穿孔、强度减弱。

2、硫化物应力腐蚀的五个特征:

A、断口平整、不存在塑性变形,象陶瓷断口;

B、主要发生在受拉应力时、断口主裂纹与拉力方向垂直;

C 、硫化氢应力腐蚀多发生在设备使用不久,属于低应力下的破裂;

硫化氢安全防护知识-资料

硫化氢安全防护知识-资料

此外,还有三处来源途 径与设备所在地有关: 1)油气装载场所。
2)计量站调整或维修仪器。
3)气体输入管线之前,用 来提高空气压力的空气压 缩机。
酸洗
输油输气的管道在酸洗时也可以产生硫化氢气 体。在对地层的酸化或酸压时,地层中的某些含硫 的矿石与酸液接触也会产生硫化氢气体。
注水作业时,注入液体中的硫酸盐分解细菌带 来的对地层的污染,能在地层中产生硫化氢气体, 并使硫化氢含量增加。
固定式硫化氢检测仪 • 现场需24小时连续监测硫化氢浓度(体积分数)
时,采用固定式硫化氢探测仪。
• 主机应安装在司钻控制室、录井拖车、总监或平 台经理室内。检测仪探头置于现场硫化氢易泄漏 或聚集的区域。 探头数可根据现场气样测定点的 数量来确定。
注意事项 • 在连接开关量输出线时,接线要牢固,不要和后
注意事项 • 检测仪为精密仪器,不得随意拆动,以免破坏防
爆结构; • 充电时必须在没有爆炸性气体的安全场所进行; • 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特别潮湿环境中应加防潮袋;
注意事项 • 防止从高处跌落,或受到剧烈震动; • 仪器长时间不用也应定期对仪器进行充电处理; • 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关闭电源开关; • 仪器半年校验一次。
井下作业
对于含硫化氢油气井,井下作业时循环洗井 、循环压井、抽吸排液、防喷排液都会释放出硫 化氢气体,所以循环罐、油罐和储液罐周围有可 能存在硫化氢气体超标。

硫化氢基础知识

硫化氢基础知识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1)接触较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共济失调,可发生轻度意识障碍。常先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2)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水肿。
H2S的危害与防治
硫化氢安全防护七大注意事项
相对浓度危险度
危险区域
中毒症状
中毒急救
预防措施
各行业注意事项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要求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
毒理学简介
结构
理化性质
主要用途: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制取方法
原理
用品
操作
备注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酸性
还原性
可燃性
沉淀性
中毒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呼吸系统损害
心肌损害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
救援人员在发生硫化氢中毒
煤矿瓦斯中硫化氢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硫化氢的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硫化氢的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硫化氢的基本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

•硫化氢的基本概念

•硫化氢的来源和危害

•硫化氢的检测和处理

•硫化氢的预防和控制目

•硫化氢的应急处理和防护

•硫化氢的未来展望录

01

硫化氢的基本概念

硫化氢的性质

外观:无色、有恶臭的气体

分子式:H2S

相对分子质量:34.08

-60.7℃沸点

-89.5℃熔点 1.3897折射率

可燃性毒性腐蚀性

对人体有害,接触后需及时就医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腐蚀性

03

02 01

与空气混合,遇火源易燃

02

硫化氢的来源和危害

火山活动、温泉、高位水箱、天然气和生物质腐败等自然过

程产生硫化氢。

天然来源

化工、石化、炼焦、煤气、造纸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

量硫化氢。人为来源

硫化氢的来源

急性危害

硫化氢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慢性危害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可引起眼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症状,并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损害。

硫化氢的危害

对环境的影响

硫化氢污染环境,导致水体和土壤酸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健康的影响

硫化氢具有强烈的毒性,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可能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甚至导致窒息死亡。硫化氢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03

硫化氢的检测和处理

使用硫化氢检测管快速检

测空气中硫化氢浓度。

气体检测管法

通过与标准色卡比对,确定空气中硫化氢的浓度。

比色法

利用传感器和仪表监测空气中硫化氢的浓度。

传感器法

硫化氢的检测方法

将硫化氢产生源密闭,防止硫

化氢扩散至大气中。

硫化氢的处理原则

密闭处理

使用碱液吸收装置,将硫化氢吸收净化。

硫化氢基础知识

硫化氢基础知识

硫化氢(H2S)是硫的氢化物中最简单的一种。其分子的几何形状和水分子相似,为弯曲形。因此它是一个极性分子。硫化氢由于H-S键能较弱所以300℃左右硫化氢分解。常温时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应在通风处进行使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目录

结构

理化性质

主要用途: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制取方法

原理

用品

操作

备注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酸性

还原性

可燃性

沉淀性

中毒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呼吸系统损害

心肌损害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

救援人员在发生硫化氢中毒

煤矿瓦斯中硫化氢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H2S的成因

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原因

H2S的危害与防治

硫化氢安全防护七大注意事项

相对浓度危险度

危险区域

中毒症状

中毒急救

预防措施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要求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

毒理学简介

结构

理化性质

主要用途: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制取方法

原理

用品

操作

备注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酸性

还原性

可燃性

沉淀性

中毒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呼吸系统损害

心肌损害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

救援人员在发生硫化氢中毒

煤矿瓦斯中硫化氢的成因危害与防治H2S的成因

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原因

H2S的危害与防治

硫化氢安全防护七大注意事项

相对浓度危险度

危险区域

中毒症状

中毒急救

预防措施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要求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

毒理学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结构

硫化氢培训课件

硫化氢培训课件
REPORT
硫化氢培训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硫化氢基础知识 • 硫化氢安全防护措施 • 硫化氢中毒的预防与治疗 • 硫化氢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管理 • 硫化氢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 • 硫化氢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
REPORT
CATALOG
案例二
某油田硫化氢中毒事故。 工人在进行井下作业时, 吸入硫化氢导致中毒,经 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
某污水处理厂硫化氢中毒 事故。工作人员在清理污 水池时,未佩戴防护用品, 吸入硫化氢导致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及教训总结
01
原因分析
02
设备设施老化、损坏导致硫化氢泄漏。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
03
等。
在发生硫化氢泄漏等紧急情况 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治受伤人员

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和警戒,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硫化氢中毒的预防与治 疗
硫化氢中毒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心悸、乏力、意识模糊等。
在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工作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明危险区域和逃生路线。

硫化氢基础知识

硫化氢基础知识
第一章硫化氢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概 述
目前,在我国已开发的油气田中,均不同程度地含有硫 化氢气体,甚至有的含量极高。例如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 局含硫化氢气田约占已开发气田的78.6%,其中卧龙河 气田硫化氢含量高达10%(体积比),其他如华北、大港、 新疆等油田,在钻采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硫化氢的存在, 如华北油田晋县赵兰庄气田,硫化氢含量高达92﹪。 硫 化氢气体是仅次于氰化物的剧毒、容易致人死亡的神经性 有毒气体。在油气田的钻井、修井、采油、注水、集输、 原油处理、运输及储运等勘探开发过程中,就可能遇到硫 化氢。
二氧化硫气体同样有毒,会损伤人的眼睛和肺。 若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时,硫化氢与氧气反应后则生
成游离态的单质硫(S). 5、爆炸极限 硫化氢气体以适当的比例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后就 会发生爆炸,造成另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硫化氢气体 的爆炸极限为:
空气中硫化氢蒸气体积分数4.3%一46%。 液态硫化氢的沸点很低,因此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气态的 硫化氢,其沸点为一60.2℃,熔点为一82.9 ℃ 。
二、硫化氢的物理化学性质 对气体的认识通常都是从以下七个主要方面来描述的:
颜色、气味、密度、燃点、燃爆极限、沸点和溶解度, 对硫化氢也不例外。
1、颜色 无色(透明的)、剧毒的酸性气体,危险类别属甲类。它 的毒性较一氧化碳大5--6倍,几乎与氰化物同样剧毒. 因 为无色,这就意味着用眼睛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因此, 硫化氢气体就变得非常的危险了。

硫化氢基础知识

硫化氢基础知识

1 硫化氢的物性、来源及危害性

1.1 硫化氢的物性硫化氢是可燃性无色气体,具有典型的臭鸡蛋味,相对分子量34.08 ,对空气的相对密度1.19,熔点-85.5 C,沸点-60.4 C,易溶于水,20 C 时,

2.9 体积硫化氢气体溶于 1 体积水中,也易溶于醇类、醛类、二硫化碳、石油溶剂和原油中。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 4.345.5% (体积比),自燃温度为260 C。

硫华氢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 1.19 ,比空气重,因此,它容易聚集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坑里、井里和沟道里,很容易溶解于水,又非常容易从溶解状态转变成游离状态。

1.2 硫化氢的来源

原油是多种物质的混和成份,分布于地层中的孔隙和裂缝中。由于地层中含硫化合物较多,加上地层中各种成岩作用,使H2S 生成的渠道多种多样。总的来说,石油中含硫化合物形成机理的各种见解可归纳为以下 3 点:

八、、•

①石油中的硫是从生物系统继承下来的;

②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元素硫和石油中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

③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形成是由于微生物还原硫酸盐的结果。

目前已知的石油中硫化物有:硫化氢(H2S),元素硫S,硫醇(),硫醚(), 二硫化物()及残余硫(残余硫是一类结构暂时还不清楚的含硫化合物)。在众多硫化物中,H2S 所占的比例较大,其它含硫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H2S 。

1.3 硫化氢的危害性

硫化氢的危害,直接地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伤害,对金属设备的腐蚀,对非金属元件、设备的老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破坏、对生物产生毒副作用。在油田开发生产中,硫化氢的危害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的伤害,对设备的腐蚀破坏和对非金属设备的老化。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硫化氢防护基础知识

2023-11-10

目录

•硫化氢基本特性

•硫化氢环境与职业暴露•硫化氢防护技术措施•硫化氢事故应急处理•硫化氢防护管理

•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硫化氢基本特性

物理化学特性

分子式:H2S,比重为1.19

分子结构:两个氢原子通过硫原子连接而成,每个硫原子可以与两个氢原子形成氢键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熔点:-82.9℃;沸点:-61.8℃;饱和蒸气压:2036kPa(25℃)

无色、剧毒、易燃气体

高浓度硫化氢对眼睛、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引起昏迷和窒

剧毒性

易燃性

高压性

危害特性与风险

高浓度硫化氢与空气混合后遇火能引起爆炸或燃烧,爆炸极

限为4.0%~46%

硫化氢在高压下存在更稳定的状态,因此高压下容易液化

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可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眼部刺激症状

健康危害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急救措施

健康危害与急救措施

硫化氢环境与职业暴露

硫化氢环境来源

天然气中含有硫化氢,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易释放到环境中。

天然气开采与加工

石油化工

工业废水

农业活动

石油化工过程中,硫化氢可能从原料中释放,特别是在裂解、加氢和脱硫等工艺中。

部分工业废水含有硫化氢,处理不当可能污染周边环境。

农业活动中,如水稻种植、畜牧业等,可能产生硫化氢。

硫化氢可通过呼吸吸入,长时间吸入可能导

致健康问题。

呼吸道吸入

高浓度硫化氢可能通过皮肤渗透,引起局部刺激和腐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硫化氢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一、什么是硫化氢
硫化氢化学分子式为H2S,是由硫和氢结合而成的气体, 可以是动物、有机物或植物等经高温、高压及细菌作用 而生产成。所以它不仅可以在原油和天然气、下水道和 污水中被发现,还可以在沼泽地以及在各种工业和生物 生产过程中被发现。人为产生的硫化氢每年约为300万 吨,它主要由有机物腐败产生,估计全球每年进入大气 的硫化氢量约为l亿吨。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可 燃、具有典型臭鸡蛋味、比空气略重的气体。
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罗家16H井硫化氢含量为 151.00g/m3,预计无阻流量4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气体 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由于放喷口未点火,失控 的硫化氢气体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 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财产遭受巨大损 失。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 镇、麻柳乡、正坝镇和天和乡4个乡镇,28个村,9.3万 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累计门诊治疗 27011人(次),住院治疗2142人(次),243人死亡,直接 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 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一旦高含硫化氢的油气井发生井喷失控,将导致灾难性的 悲剧。如:华北油田赵48井,试油起电缆诱发井喷,硫化 氢气体大量喷出,造成7人死亡,24人中度中毒,440余人 轻度中毒,迫使22.6万人被紧急疏散;重庆垫江境内的 垫25井井喷失控,使方圆数公里内的老百姓弃家而逃。更 让人难以忘却的是2019年12月23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当晚 约l0时,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16H井发生了国内乃至世 界气井史上罕见的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石油史上死 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2019年12月 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钻探公司某钻井队在对该 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
二、硫化氢的物理化学性质 对气体的认识通常都是从以下七个主要方面来描述的:
颜色、气味、密度、燃点、燃爆极限、沸点和溶解度, 对硫化氢也不例外。
1、颜色 无色(透明的)、剧毒的酸性气体,危险类别属甲类。它 的毒性较一氧化碳大5--6倍,几乎与氰化物同样剧毒. 因 为无色,这就意味着用眼睛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因此, 硫化氢气体就变得非常的危险了。
硫化氢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它对井下 工具,金属设备也会造成严重的腐蚀破坏。 天 然气中的硫化氢气体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掌 握了它的特性,有一套完整的硫化氢防护措施和 管理制度,硫化氢对人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们还可以对含硫天然气进行脱硫处理,从硫化 氢气体中回收硫磺,作为硫酸、造纸等工业重要 的原料。
2. 气味 硫化氢有一种典型的令人厌恶的臭鸡蛋味,在低浓度
(0.13ppm –4.6ppm)时可闻到其臭鸡蛋味而知道硫化氢的 存在。但应该注意的是,即使在低浓度的硫化氢环境中, 长时间接触也可以损伤嗅觉神经,使嗅觉灵敏度减弱; 而当处于高浓度[超过150mg/ m3(100ppm)]的硫化氢环 境时,人会由于嗅觉神经受到麻痹、钝化而快速失去嗅 觉(嗅觉失灵),反而闻不到硫化氢的气味了。 所以同样应该注意的是,此时并不说明没有硫化氢的存
空气中硫化氢蒸气体积分数4.3%一46%。 液态硫化氢的沸点很低,因此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气态的 硫化氢,其沸点为一60.2℃,熔点为一82.9 ℃ 。
7、可溶性 硫亿氧气体可溶于水、乙醇、石油溶剂和原油中。1个
大气压下、20~C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2.9体积的硫化 氢气体,硫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就是氢硫酸。氢硫酸比硫 化氢气体具有更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氧化而析出单质 硫,使溶液变混浊。硫化氢气体能在液体中溶解,这就 意味着它能存在于某些存放液体(包括水、油、乳液和污 水)的容器中。但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压力降低而下降。 只要条件适当,轻轻地振动含有硫化Baidu Nhomakorabea的液体,就可使 硫化氢气体挥发到大气中。
在,而是因我们的感官损伤后无法再闻出硫化氢的气味 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靠嗅觉是否闻到硫化氢的气味 来判断有没有硫化氢的存在,更不能依靠闻到臭味的浓 烈程度来判断硫化氢的危险程度。(用鼻子作为检测硫化 氢存在的手段是非常危险的!) 。硫化氢分子量是34.08 蒸气密度(相对密度)为1.189ɡ/L,比空气略重。因此, 它极易在地势低凹处发生聚集,如下水道、地下室、钻 井方井和振动筛等地方。 4、可燃性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 一、危害的生理过程
硫化氢只有进入人体并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作用后, 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硫化氢侵入人体的途径有三条:
(1)通过呼吸道吸人; (2)通过皮肤吸收; (3)通过消化道吸收。 硫化氢主要通过人的呼吸器官对人产生伤害,只有少 量经过皮肤和胃进入人的肌体。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 可与人体内部某些酶发生作用,抑制细胞呼吸,造成组 织缺氧。硫化氢进人人体,将与血液中的溶解氧发生化 学反应。 硫化氢对血液的氧化作用最初表现为红血球数量升高然 后下降,血红蛋白的含量下降,血液的凝固性和粘度上 升。
硫化氢气体具有可燃特性,自燃温度(燃点)为 260℃(500下),完全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并生成二氧化 硫气体,
二氧化硫气体同样有毒,会损伤人的眼睛和肺。 若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时,硫化氢与氧气反应后则生
成游离态的单质硫(S). 5、爆炸极限 硫化氢气体以适当的比例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后就 会发生爆炸,造成另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硫化氢气体 的爆炸极限为:
硫化氢被吸人人体,通过呼吸道,经肺部,由血液运 送到人体各个器官。 硫化氢中毒发病机理:
(1)血液中高浓度硫化氢可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
区的化学感受器,导致反射性呼吸抑制。 (2)硫化氢可直接作用于脑,低浓度时起兴奋作用;高浓 度时起抑制作用,引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3)硫化氢引起呼吸暂停、肺水肿以及血氧含量降低,可 致继发性缺氧,从而导致中毒人员发生多器官功能衰。 (4)硫化氢遇到眼睛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水分后分解, 对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化学性炎 症反应。对组织损伤最重,易引起肺水肿。 (5)硫化氢可使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水肿、炎性浸 润及心肌细胞内氧化,造成心肌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