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关于吟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叶圣陶关于吟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4.叶老倡导并研究吟诵教学。 叶老对吟诵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又兴起了“国学热”。吟诵在国 学体系内的学校推广,以唐文治、黄季刚为最,创立唐 调、黄调,影响很大。新学堂的吟诵,经历了废弃又重 拾的过程。黎锦熙先生说: “自从废科举、创学堂以来, 在语文教学上对诵读问题就渐渐淡漠了。”在教学过 程中,许多学者都发现,废弃良好的诵读方法是一个 缺失,于是开始反省。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一直到 40 年 代,不少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为继承吟诵进行 了种种努力,写出了一些关于吟诵的非常有价值的论 文。黄仲苏先生 1936 年创作了被钱基博先生称为“当 代之绝学”的专著《朗诵法》。当时叶圣陶先生分别和 两位挚友夏丏尊、朱自清合著《文心》[6] 《精读指导举
28
·高中 2018.6
本版编辑/ 鹿 鸣
论道
了,教师开始独唱,继而学生跟着教师合唱,继而各个 学生独唱,继而全体学生合唱。那调子有点像和尚道 士念经忏,又有点像水作工人悠长的‘杭育’声。这是 一校的‘校粹’,它自有它的命脉;新加入的教师和学 生一开口唱就落在它的窠臼里,决没有力量左右它。” 接着叙述倪焕之照着喊和唱,认为自己这是堕落,甚 至不如街上卖唱的盲女和癞叫花子,而学生是漠不相 关,喊唱的是不知所云,坐听的像看大猩猩指手画脚 长嗥。第六小学校的教学法反映了当时的教学状况, 而倪焕之的感受和态度应该是当时年轻的叶老思想 激进的产物,也是时代情绪的反应。朱自清 1947 年在 《论 朗 诵》[5]中 回 顾 : “ 从 前 私 塾 里 教 书 ,老 师 照 例 范 读,学生循声朗诵。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 ‘五四’以来,中等以上的国文教学不兴这一套……” 这里的“朗诵”就是“吟诵”。本着急切的救国心,国人 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全盘否定,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而吟诵作为传统读书法和教学法遭受嫌弃也是在所 难免。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李明2012-06-22 11:53:32【读、吟、唱】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

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

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轻读默念乃至高声朗诵,都不超出语言音调范围。

虽说中国语言音乐性很强,有平、上、去、入声调变化,但毕竟不是音乐,很难用乐谱记录。

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

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

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

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

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

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

」他又引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一文中的话:「所谓吟者……声韵应协,音节和谐。

吟哦之际,行腔使调,至为舒缓,其抑扬顿挫之间,极尽委婉旋绕之能事……盖吟读专以表达神韵为要。

……吟读较咏读为速,而比之诵读则较缓。

」他又举钱基博在《朗诵法》序中,论因声求气法,引曾国藩的话说:「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这里说到朗读、吟诵、歌咏的区别和功用,非常精要。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

二十世纪十位名家谈吟诵

二十世纪十位名家谈吟诵

八九岁时听见隔壁书房底老先生交给学生们念诗,我非常地喜欢,现在还记得他所念底“东壁图书府”那一句底音调,谱出来是¡6¡¡—65,“东壁图书府”属前四个音符,“书”字音延长两拍,“府”字属于后两个音符,那首五言律诗,并不算高明,调子也不见得优雅,那位老冬烘先生也并不懂诗,只是这种方法,藉着音调帮助学生背诵底方法,确实很可取底。

倘若叫一位懂诗而又知音底先生教给学生念诗,或唱诗,我想,学生对于诗底领会更要深刻些了。

在西方人所组织的文学会中,诵读及背诵都被看作很好总要底事,并不是没有缘故底。

——采真《文学底诵读与赏鉴》(载:采真译:《怎样认识西方文学及其他》,朴社1927)我国文学书籍至为繁杂。

有宜于浏览而不必熟读者,如劄记、通考、典志之类。

有宜于熟读,决非默诵一过,所能完全领会者,如经、子、四史、专集等是。

即以可读之书而论,种类甚多,结构不同,性质亦各有差异;近复有文言、语体之别。

是习朗诵法者,于风格之辨别、体裁之区分,皆不能不三致意焉。

以组织、格调、节奏、声韵之异,读法亦当分为吟、诵、咏、讲数类。

且吾国文字为单节语,其音读以地域及时代之影响,致使南北有别,古今不同。

而历代音韵学家言反切者,标新立异;各不相谋,用字既不画一,而系统亦颇紊乱。

四声五声之论,双声叠韵之议,亦纷乱难辨。

至于文法之说明、句读之解释、声韵之研究,皆有助于朗诵法之练习,实为吾人所不可忽略者也。

诗词歌曲,声韵和谐,格律严整;而散文之于修辞练句,亦备极精密。

吾人读书,于发声出音当力求其准确,行腔使调亦必竭尽圆润之能事,方能尽量体会,传神入妙也。

………………………………尔来一般讲授国文之教师大都偏重于解释、分析,而不注意于吟、诵、咏、讽;但求说明所选诗文中字句之精练、格律之严整、造言若何、创意若何,便自谓研究之能事已尽矣。

实则,篇中之抑扬、含蓄、幽默、渊雅处,皆未曾提及;而学者亦无从领悟。

盖因诗词文赋莫不有声有色。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5单元《怀疑与学问》课时1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5单元《怀疑与学问》课时1
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 点,开启下文。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 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 正书中的学说”。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 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 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 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助学资料
知识链接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 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将本课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得本公司授权,如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一经发现,我司将追究侵权者的法 律责任。
课件中的个别视频未找到原作者,天星教育尊重版权,如课件中有您的作品,请通过《教材帮》微信公众号与我们联系,我们 在核实后将按照相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钱基博自传

钱基博自传

自传钱基博,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县人,生于民国纪元前25年。

以废历2月2日生,与孟子同生日,兄弟五人,而次居四,与弟基厚孪生。

五岁从长兄子兰先生受书;九岁毕《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十岁,伯父仲眉公教为策论,课以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

而性喜读史,自十三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而于历代地名,必按图以索,积久生悟,固以精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下笔纚纚,议论证据今古。

十六岁,草《中国舆地大势论》,得四万言,刊布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

又以己意阐发文章利钝,仿陆士衡《文赋》,撰《说文》一篇,刊布刘光汉主编之《国粹学报》;意气甚盛。

而父祖耆公以家世儒者,约敕子弟,只以朴学敦行为家范,不许接宾客,通声气。

又以科举废而学校兴,百度草创,未有纲纪,徒长嚣薄,无裨学问。

而诫基博杜门读书,毋许入学校,毋得以文字标高揭己,沾声名也。

顾江西提法使陶大均睹其文章,骇为龚定庵复生。

招之入幕,从容讽议,而不责以治事。

大均早年受业遵义黎庶昌,于湘乡曾文正公为再传弟子,好诗古文词,独许基博文,以为得曾文正所谓阳刚之美;月薪白银百两,尤为优赡。

而基博悉以奉父,衣冠敝旧,不改于初。

或问何自苦乃尔。

或亦誉为少年老成。

而基博则应之曰:“余年少,又自知嗜欲过人;稍一纵恣,惧回头不得;今手中不留一文钱,欲束身自救以不入于慆淫耳!”同幕作客,咸有所欢。

或逢宴会,挟以娱嬉,和尊促坐,男女同席。

而基博捧杯微饮,神志湛然。

一日夜半,睡酣,大均使召入见。

以为有所咨也;亟披衣起。

至则幕僚纷侍,大均指一粲者,语曰:“此花榜状头,驰誉旧矣!昼招则人言可畏;故不卜昼而卜夜。

君不可不一盼睐!”基博默然,徐曰:“公以风宪官而长夜召妓,岂所以仪刑百僚?”遂趋以出。

同座哗笑以为迂腐。

大均止曰:“毋然!此君子!”明日诣谒,长揖谢曰:“君少年如此,乃令我辈愧死!然微君不能诤我!亦微我不能容君!”自是不复召妓。

朱自清的诵读教育观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朱自清的诵读教育观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朱自清的诵读教育观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摘要】朱自清先生对诵读的重视是其独特的语文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定义、作用、实行标准三个角度概括性地说明了朱自清先生诵读教育观的主旨,并对其教育观的现实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朱自清;诵读教育;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图分类号】a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教授和民主斗士。

他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他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无疑是他诸多贡献中最为突出的方面之一。

朱自清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直奋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教育理想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叶圣陶先生称“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就语文教学方面说, 他真是个全才”。

朱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国文教师普遍重视阅读与写作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他以自己长期的教学体验为基础,结合一些更早期的教育大师对诵读作用的研究,撰写了《论朗读》、《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论诵读》等多篇文章来批判这种忽视诵读的语文教学态度。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普遍存在“动笔多于动嘴,读写多于听说”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而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

朱先生的对诵读教育的重视态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研究他的诵读教育观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教育的水准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朱自清先生明确了诵读教育的概念,区分了朗诵和诵读的差异。

诵读教育的概念并不等同与诵读。

黄仲苏先生认为“诵读”这两个字,诵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所以诵就是有音节的读。

朱先生将黄先生所理解的诵读改称为朗诵,相对地,他认为诵读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的教学过程。

声读法刍论

声读法刍论

声读法刍论第十二届“万唯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7月23日—7月29日在扬州举行。

7月25日,专家评委何立新老师在朋友圈里发布如下听课思考:赛事从《诗经·关雎》开篇,引发了对诗歌教学诵读训练的思考:是否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就是诗歌诵读的所有?读到这些是否真的能导致诗歌情感的自然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诵读应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是否一开始就是慷慨激昂?“朗读”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语文课堂活动,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清晰。

我思考这个命题,已经有几年了,一直也没有什么系统的阐述。

我无缘出席扬州的这个盛会,只是经何老师这么一提点,再次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而已。

可惜暑假期间,一直在瞎胡闹;捱到8月中旬,我才把这个命题简单梳理一下,发表点个人意见,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圈内专家、朋友指正。

摘要:“朗读”是个平常的语文课堂活动,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并不清晰。

本文以此为突破口,逐次辨析以朗读、诵读、默读为主的声读法的内涵和外延,爬梳它们在文本解读中的不同作用。

同时,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力图建立起诵读活动的训练路径——态势语言传递思想感情,语气表达形成语言节律,从而让诵读真正融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朗读;诵读;默读;路径;语气对文章的自主阅读有三种基本方法:看读法、声读法和听读法。

本文要探讨的范畴是声读法。

在声读法中,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朗读”,下边就从“朗读”这个词语展开论述。

“朗读”,是个偏正结构的词语,“朗”,指声音清晰响亮。

“读”,《说文解字》解释为“诵书也”。

段玉裁注释说:“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也就是说,“读”字本身是偏重于内容理解的。

所以,“朗读”这个概念,更着眼于文本内容,兼顾了用声与发音的腔调。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引用黄仲苏先生在《朗诵法》中的观点——“朗诵腔调”可以分成四类,“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然后他进一步阐释道:吟读和咏读可以并为一类,叫做“吟”;讲读该再分为“读”和“说”两类,诵读照旧,只叫做“诵”。

桐城派百年研究

桐城派百年研究

桐城派百年研究其昶、姚永概、姚永朴交谊深厚,但他的散文理论却与桐城派针锋相对,力辟文章宗派之说。

其《论桐城派》一文详叙桐城派源流,指出桐城末流仅重视起承转合、形式结构、文言虚词,不过是八股文的变种而已(注:《国粹学报》第49期。

)。

其后在致钱基博、陈含光、王翰芬、孙德谦、张江裁、王渥然等人的信中,屡屡抨击桐城派,影响甚大。

他人之匡正也”(注:陈独秀:《答胡适之(文学革命)》,《新青年》3卷3号。

)受其“十八妖魔”说的影响,曾为古文阵营大将的钱玄同反戈相向,致书陈独秀赞同文学革命主张,说“具此识力,而言改良文艺,其结果必佳良无疑,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

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便是价值增加一分也。

”(注:《新青年》2卷6号。

)此后,钱玄同又多次重申“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之说,津津乐道,颇为自得。

稍后的傅斯年对此深表赞同,说“桐城家者,最不足观,循其义法,无适而可。

”(注: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

)新文化运动先驱对桐城派的全面批判与全盘否定,目的在于动摇古文正宗地位,推行白话文,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在当时有其重大的拟由沈尹默整理的姚鼐、曾国藩的著作。

1922年3月他又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其中一节专论曾国藩死后的桐城湘乡派,肯定古文是古文学中“最正当最有用”的文体,认为“唐宋八家的古文和桐城派古文的长处,只是他们甘心做通顺清淡的文章,不妄想做假古董。

”而且由于“桐城派的影响,使古文做通顺了,为后来二三十年勉强应用的预备,这一点功劳是不可埋没的”。

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这一观点:“姚鼐、曾国藩的古文差不多统一了十九世纪晚期的中国散文。

”“古文经过桐城派的廓清,变成通顺明白的文体。

”他曾对学生魏际昌说:“桐城派出在我们安徽,过去叫它做‘谬种、妖孽’,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呢?希望能够研究一下”(注: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后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清代詩文集彙編》分冊目錄

《清代詩文集彙編》分冊目錄

《清代詩文集彙編》目錄1.林茂之詩選二卷林古度撰王士禛選康熙新城王氏刻本2.林茂之文草一卷賦草一卷林古度撰崇禎刻本無錫3.牧齋初學集一百十卷錢謙益撰崇禎十六年海雲瞿氏刻本續修集部第1391冊4.牧齋有學集五十一卷錢謙益撰康熙金匱山房刻本5.投筆集箋註二卷錢謙益撰錢曾注宣統二年順德鄧氏風雨樓鉛印本續修集部第1391冊6.牧齋外集二十五卷錢謙益撰清抄本丁祖蔭校並跋上海7.戊寅草一卷柳如是撰崇禎刻本浙江8.湖上草一卷柳如是撰明末刻本浙江9.我聞室剩稿二卷附錄二卷柳如是撰清抄本上海10.河東君尺牘一卷柳如是撰明末刻本王國維跋浙江11.徐巨源先生榆墩集(詩二卷文三卷榆溪詩鈔二卷榆溪逸詩二卷榆溪逸稿八卷)徐世溥撰康熙三十年商丘宋犖刻本12.夏峯先生集十四卷首一卷補遺二卷孫奇逢撰康熙刻本南京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刻本續修集部第1391-92冊13.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四卷補編四卷附錄四卷釋讀徹撰民國二十九年上海王氏鉛印本14.尊水園集畧十二卷補遺二卷盧世氵隺撰順治十七年見賓堂刻本人大48/306北大續修集部第1392冊15.張待軒先生遺集十二卷張次仲撰康熙刻本國家(與四庫著錄八卷本異末二卷多記清初人物)16.石臼前集九卷後集七卷邢昉撰康熙四十三年刻本人大417/205科學17.吟紅集三十卷王端淑撰康熙刻本湖南18.拙存堂逸稿十卷冒起宗撰順治刻本上海拙存堂逸稿五卷(詩四卷尺牘一卷)明刻本19.揭蒿庵先生文集八卷附錄一卷詩集七卷遺集三卷附錄一卷揭重熙撰乾隆二十七年刻本20.懼庵擬存不分卷黃鼎象撰稿本歷史所21.擬山園選集八十一卷王鐸撰清刻本國家22.秀巌集三十一卷胡世安撰康熙三十四年胡蔚先修補本23.王煙客先生集十卷王時敏撰民國五年上海蘇新書社鉛印本24.寒香館遺稿十卷辛陞撰民國五年活字印本人大北大25.墨庵遺稿十卷馮舒撰康熙刻本文學所民國童初仙館鉛印常熟二馮先生集本(多附錄一卷)26.金文通公詩集六卷疏草六卷外集八卷金之俊撰康熙二十五年懷天堂刻本上海續修集部第1392-93冊27.金文通公集文二十卷奏疏七卷金之俊撰康熙二十五年懷天堂刻本續修集部第1392-93冊28.擔當遺詩八卷釋普荷(擔當俗名唐泰字大來)撰民國三年雲南雲南省圖書館刻雲南叢書本29.朱滄起先生詩文集五種(硯盧詩峪園近草排青樓詩草碑版文集歸田尺牘)朱之俊撰民國二十年汾陽公立圖書館鉛印本30.晚宜樓集不分卷毛瑩撰清抄本31.遡園文集四卷杜少陵秋興八首偶論一卷賈開宗撰康熙六年刻本南京道光八年賈洪信刻本人大32.石園全集二十三種三十卷李元鼎朱中楣撰康熙四十二年香雪堂刻本33.柴村全集十九卷邱志廣撰雍正四年刻本34.益樓集四卷鄭二陽撰康熙三十二年世清堂刻本科學35.何陋居集三卷方拱乾撰康熙刻本復旦36.蕭雲從遺詩一卷蕭雲從撰黃鉞輯咸豐九年至同治二年蕪湖許氏刻壹齋全集之蕭山二老遺詩合編本37.山翁禪師百城集三十集釋道忞撰康熙十四年刻本國家38.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六卷釋道忞撰真樸編民國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抄本39.紫峰集十四卷杜越撰康熙十三年刻本科學40.宿堂留書二卷鴻桷集二卷恒山存稿二卷陳弘緒撰清孫玫刻陳士業全集六種本41.芑山文集三十三卷張自烈撰清初刻本國家42.張子文粃十八卷詩粃五卷張岱撰稿本國家瑯嬛文集六卷清刻本43.天愚先生詩集六卷文集八卷別集四卷詩鈔八卷文鈔八卷謝泰宗撰康熙五十四年謝緒欽等刻本南京118221天愚山人詩集十二卷文集十六卷光緒六年靈蕤館刻本人大北大44.不得已集四卷李獻箴撰民國七年木活字印本45.寶綸堂集十卷拾遺一卷陳洪綬撰康熙刻本南開光緒十四年會稽董氏取斯堂木活字本人大北大46.和古人詩一卷和今人詩一卷和友人詩一卷野外詩一卷毛晉撰民國五年常熟丁氏刻虞山叢刻十四種本47.四照堂集十六卷(文集十二卷詩集四卷)王猷定撰民國十二年南昌退廬刻豫章叢書本48.雪堂文集二十八卷熊文舉撰康熙刻本四川49.丁野鶴集十九卷丁耀亢撰清初刻本國家参照清初刻丁野鶴集八種(逍遙游二卷陸舫詩草五卷椒丘詩二卷丁野鶴先生遺稿三卷家政須知一卷)本存目集部第235冊50.保閒堂集二十六卷趙士春撰康熙刻本原缺卷二十六國家二十四卷光緒九年八世孫趙宗耀木活字本51.魚山剩稿八卷熊開元撰康熙刻本上海北大52.張縉彥詩集張縉彥撰黃裳先生藏本53.依水園文集四卷張縉彥撰順治十二年刻本國家54.東園詩集五卷黃圖安撰順治十二年刻本首都55.釣璜堂存稿二十卷交行摘稿一卷徐闇公先生遺文一卷年譜一卷年譜附錄一卷徐孚遠撰民國十五年上海王植善金山姚光懷舊廔校刻懷舊樓叢書本人大北大56.桴庵詩集五卷薛所蘊撰順治十二年刻本國家存目集部第197冊57.天一閣集九卷(試秦詩紀二卷潞公詩選二卷越吟三卷七松逰一卷重訂閨麗譜一卷)范光文撰康熙刻本復旦58.澹友軒文集十六卷薛所蘊撰順治十六年刻本59.舜水先生文集三十八卷附錄一卷朱之瑜撰日本享保五年書林茨城多左衛門刻本60.石雲居詩集七卷詞一卷陳名夏撰清初刻本國家存目集部第201冊61.石雲居文集十五卷陳名夏撰順治刻本科學62.敬脩堂釣業一卷查繼佐撰光緒六年會稽趙氏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本63.敬修堂詩後甲集不分卷查繼佐撰清抄本國家上海抄本華東師大64.東山遺集二卷查繼佐撰民國十一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古書叢刊本(丁集)65.粵遊雜詠不分卷查繼佐撰稿本國家66.曹司馬集六卷曹孝廉文稿一卷曹燁曹應鶴撰康熙刻本國家67.秋水集十六卷馮如京撰乾隆五年武林雁門馮氏刻本68.耿庵詩稿不分卷金俊明撰稿本臺北中央圖書館69.青箱堂詩文集(詩三十三卷文十二卷文續刻一卷自訂年譜一卷)王崇簡撰康熙二十八年刻本人大北大70.雁樓集二十五卷徐士俊撰康熙刻本國家71.寒支初集十卷二集六卷並卷首李世熊撰李向旻編康熙四十三年檀河精舍刻本72.悟香集三十卷陸寶撰清初刻本(缺卷四至六、十至十二、十九至二十一)73.用六集十二卷刁包撰康熙三年漢陽熊仲龍刻本74.留耕堂詩集一卷殷岳撰光緒五至十三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75.頤庵集二卷王弘祚撰康熙十年刻本北京市文物局76.白耷山人詩十卷文二卷閻爾梅撰康熙豹韋堂刻本天津Z14續修集部第1394冊光緒十九年臨川桂氏刻徐州二遺民集二種民國二年修補本77.西廬文集四卷補錄四卷張雋撰宣統二年上海國學扶輪社鉛印本人大北大78.鷇音草三卷王文奎撰康熙元年刻本79.鈍吟全集二十一卷馮班撰康熙四十五年益都趙執信刻本80.乾初道人集四十九卷陳確撰清何氏惜道味齋抄本南京乾初先生文鈔二卷遺詩一卷光緒十三年海昌羊氏刻本人大北大KG/4-021481.青溪遺稿二十八卷程正揆撰康熙天咫閣刻本82.金陵古跡詩不分卷周在浚撰清初刻本南京83.四照堂詩集十一卷樂府詩二卷詩餘一卷時曲一卷盧綋撰康熙六年刻本84.四照堂文集三十五卷盧綋撰汲古閣刻本南京85.張子詩選不分卷張蓋撰光緒七年江陰夏氏刻本86.定園詩集不分卷定園文集不分卷戴明說撰康熙平山在東閣刻本87.浮雲集十二卷陳之遴撰康熙刻本國家鉛印本88.青嚴集十二卷許楚撰康熙白華堂刻本89.蕭然吟二卷程邃撰順治刻本上海90.愚庵小集十五卷朱鶴齡撰康熙十年松陵朱氏刻本91.水田居存詩三卷賀貽孫撰咸豊三年敕書樓刻水田居叢書本92.水田居文集五卷賀貽孫撰道光二十六年至同治九年間敕書樓刻水田居叢書本193.了庵詩集二十卷像讚一卷文集十五卷王岱撰乾隆十二年刻本科學94.東谷集七種(東谷集詩二十卷續刻詩二卷文八卷續刻文四卷歸庸詩錄四卷文錄四卷桑榆集詩三卷文三卷學言三卷)白胤謙撰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十年刻本存目集部第204冊95.立命堂二集十三卷嵇宗孟撰康熙刻本鄧之誠原藏可能已歸文物出版社孟憲鈞96.築善堂文集十卷傅振鐸撰順治十一年刻本97.忠孝堂文集一卷吳六奇撰清抄本98.石庄先生詩集(檄逰草一卷菊佳軒詩十一卷青玉軒詩七卷頤志堂詩一卷.)胡承諾撰民國五年沈觀齋刻本99.海右陳人集二卷程先貞撰康熙刻本100.大愚集二十七卷附序及尺牘王鑨撰順治十年孟津王氏刻本101.霜紅龕集四十卷附錄三卷年譜一卷傅山撰宣統三年山陽丁氏刻本續修集部第1395-96冊102.内省齋文集三十二卷湯來賀撰康熙内省齋刻本103.柴村詩集五卷釋傳遐撰民國十一年刻本南京104.蓼齋集四十七卷後集五卷李雯撰清初刻本105.湘帆堂集二十六卷傅占衡撰康熙六十一年木活字印本106.沉吟樓詩選一卷金人瑞撰清鈔本南京文學所(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07.四思堂文集八卷傅維鱗撰康熙十七年刻本文學所存目集部第213-4冊108.讀史亭詩集十六卷彭而述撰清康熙五十年刻本109.敬亭集十卷附年譜補遺一卷附錄一卷姜埰撰康熙刻本110.袚園集九卷梁清遠撰康熙二十七年刻本111.瞎堂詩集二十卷首一卷釋函昰撰清刻本人大4171/1052北大112.孑遺集不分卷馬世傑撰抄本首都113.匪棘堂集十二卷范士楫撰康熙刻本國家114.屺思堂文集八卷詩集不分卷劉子壯撰康熙二十五年刻本115.匡菴詩前集六卷京稿詩集六卷文集十二卷馬世俊撰康熙馬容刻本上海匡菴詩集六卷前集六卷光緒二十一年溧陽馬氏木活字本116.恥躬堂文集二十卷王命岳撰康熙三十年刻本117.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補遺一卷世系一卷年譜四卷吳偉業撰宣統三年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續修集部第1396冊118.學易菴詩集八卷趙賓撰康熙二十四年刻本119.林屋詩集九卷鄧旭撰道光三年刻本120.佳山堂詩集十卷二集九卷馮溥撰康熙十九年古吳朱氏刻本人大4171/495北大存目集部第215冊121.戇叟詩鈔四卷補遺二卷紀映鍾撰光緒三十一年江寧傅氏刻本122.尹蓂階稿一卷尹明廷撰嘉慶江都秦氏石研齋刻國初十六家精選本123.海沂詩集二十卷附绿窗詩草紀略宋之韓撰嘉慶二十五年海沂宋氏刻本124.清貽堂存稿四卷王益朋撰咸豐六年刻繡水王氏家藏集本125.笠翁一家言全集二十八卷李漁撰康熙十七年翼聖堂刻本人大48/402-1北大126.涉園集二十七卷嚴正矩撰康熙刻本國家127.虎溪漁叟集十八卷劉命清撰康熙三十五年臨川劉氏刻本存目集部第209冊128.恥躬堂詩文鈔二十六卷彭士望撰咸豐二年刻本首都樹廬文抄十卷道光四年寗都彭氏冠石山房刻本附彭躬安先生傳陸麟書纂129.竹笑軒詩鈔一卷李因(女)撰鈔本(彩掃彩印)130.留素堂文集十卷蔣薰撰清初刻本131.南雷詩曆五卷黃宗羲撰康熙乾隆間刻本續修集部第1397冊132.南雷文案十卷外卷一卷吾悔集一卷撰杖集一卷劉子行狀二卷黃宗羲撰康熙刻本國家192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叢刊本不要所附學箕初稿二卷黃百家撰133.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後集四卷黃宗羲撰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南京科學國家續修集部第1397冊存目集部第205冊134.南雷文定三集三卷附一卷黃宗羲撰康熙刻本科學續修集部第1397冊135.南雷文定四集四卷黃宗羲撰康熙楊開沅刻本續修集部第1397冊136.南雷文定五集三卷附一卷黃宗羲撰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續修集部第1397冊民國二十四年林氏木活字印本137.南雷餘集一卷黃宗羲撰宣統順德鄧氏鉛印風雨樓叢書二十三種本138.大兗集五卷夕公詩選一卷錢龍惕撰民國八年活字印本天津S2576139.晦村初集四卷石龐撰康熙三十五年刻本140.河濱遺書抄六卷河濱詩選十卷河濱文選十卷附河濱賦選一卷李楷撰同治九至十年刻本141.千山詩集二十卷首一卷補遺一卷釋函可撰康熙四十二年刻本續修集部第1398冊142.浮山集十四卷(前集十卷後編二卷別集二卷)方以智撰康熙此藏軒刻本湖北續修集部第1398冊143.桴亭先生詩集十卷陸世儀撰蘇加玉校刻本南京144.桴亭先生文集六卷補遺一卷陸世儀撰光緒二十五年太倉唐受祺京師刻陸桴亭先生遺書本續修集部1398冊145.桴亭先生集外文不分卷附陸桴亭先生傳從祀錄陸世儀撰民國十六年刻本146.楊園先生詩文二十四卷張履祥撰同治十年江蘇書局刻重訂楊園先生全集本首都北師大續修集部第1399冊147.夏爲堂詩略刻十一卷黃周星撰順治十三年刻本南京博148.徐詩二卷徐夜撰王士禛選清刻漁洋山人著述本9149.變雅堂遺集文八卷詩十卷附錄二卷杜濬撰光緒二十年黃岡沈氏刻本續修集部第1394冊150.巢民詩集六卷文集七卷冒襄撰康熙刻補刻增修本國家續修集部第1399冊151.鄭長公確園集四卷鄭藩撰乾隆三十三年鄭氏世德堂刻本152.南山堂詩集十九卷吳景旭撰康熙刻本科學153.栖雲閣詩十六卷拾遺三卷高珩撰乾隆刻本154.竹雲堂稿十二卷沈宜撰光緒二十一年木活字印本155.誠正齋文集八卷上官鉝撰康熙二十二年冀城上官氏刻本存目集部第202冊156.艾陵文鈔十六卷雷士俊撰康熙十六年莘樂草堂刻本157.嵞山集十二卷續集四卷再續集五卷方文撰康熙二十八年王概刻本續修集部第1400冊158.賴古堂全集二十四卷附錄一卷周亮工撰康熙十四年周在浚刻本續修集部第1400冊159.蒿庵集三卷附錄張爾岐撰乾隆四十一年刻本160.七頌堂詩集九卷別集一卷詩餘一卷文集四卷尺牘一卷劉體仁撰康熙十七年刻本科學161.愛日堂全集十一卷(文集八卷詩集二卷外集一卷)孫宗彜撰乾隆三十五年刻本162.藏山閣詩存十四卷文存六卷田間尺牘四卷錢澄之撰光緒三十四年刻龍潭室叢書本科學續修集部第1400-01冊163.田間集五十八卷錢澄之撰康熙刻本清華續修集部第1401冊164.九誥堂集三十六卷徐增撰清抄本湖北165.歸玄恭遺著一卷詩鈔一卷歸莊撰民國十二年上海中華書局鉛印本人大北大續修集部第1401冊166.山遊詩一卷恒軒詩一卷歸莊撰康熙刻本國家續修集部第1401冊167.孫文定公集六種(沚亭删定文集二卷沚亭自刪詩一卷琴譜指法省文不分卷漢史億二卷顏山雜記四卷南征紀略二卷)孫廷銓撰康熙刻本168.程昆侖先生詩文合集九卷程康莊撰康熙刻本首師大自課堂文一卷詩選一卷詩餘一卷民國二十五年鉛印山右叢書初編本169.西北之文十二卷(原缺卷十二)畢振姬撰民國二十五年鉛印山右叢書初編本170.亭林詩五卷顧炎武撰吳江潘氏遂初堂刻亭林遺書本續修集部第1402冊171.亭林文集六卷餘集一卷顧炎武撰乾隆三十八年山隱居刻本172.蔣山傭殘稿三卷附熹廟諒陰記事一卷顧炎武撰尚志堂抄本173.謙齋遺集十二卷首一卷詩集八卷首一卷蔡仲光撰咸豐三年蔡應鳳刻本人大北大174.道山堂集十一卷陳軾撰康熙刻本復旦存目集部第201冊175.黃山詩留十六卷法若真撰康熙三十五年刻本存目集部第212冊176.鐵堂詩草二卷許珌撰乾隆五十年蘭山書院刻本國家天海山人詩鈔不分卷稿本177.安雅堂集(詩不分卷文集二卷重刻文集二卷書啓一卷未刻稿八卷入蜀集二卷二鄉亭詞三卷)宋琬撰順治十七年至乾隆三十一年刻本178.中州草堂遺集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陳子升撰清詩雪軒刻本179.邱邦士文集十八卷邱維屏撰康熙五十八年刻本國家光緒元年一家山房刻本180.徧行堂集四十九卷續集十六卷釋澹歸撰康熙十五年刻本國家181.清摫堂近詩六卷傅扆撰清抄本山東182.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曹溶撰雍正三年李維鈞刻本人大4171/639北大存目集部第198冊183.靜惕堂詞不分卷曹溶撰康熙四十六年朱丕戭刻本184.織齋文集八卷李煥章撰光緒十三年尚志堂刻本185.龍性堂詩集二卷葉矯然撰康熙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年刻本186.東溟集二卷燕唳篇一卷葉矯然撰康熙五十年刻本福建187.陸吳州集不分卷陸舜撰康熙十五年陸氏雙虹堂刻本科學188.養素堂文集十二卷王骘撰王善塏輯清王氏刻義圃傳家集本附錄大司農王公年譜周清原編189.膽餘軒集不分卷孫光祀撰康熙三十五年刻本人大48/254190.鶴靜堂集十九卷周茂源撰康熙天馬山房刻本國家存目集部第219冊191.梅谿文集六卷方都秦撰康熙二十年刻本192.與袁堂集十四卷(詩集十卷文集四卷)陳殿桂撰康熙四十六年刻本193.夏爲堂別集二卷黃周星撰康熙刻本國家194.定山堂詩集四十三卷詩餘四卷龔鼎孳撰康熙十五年吳興祚刻本續修集部第1402-03冊195.定山堂古文小品二卷龔鼎孳撰康熙五十三年龔志說刻本科學續修集部第1403冊196.茗齋集二十三卷附明詩鈔九卷彭孫貽撰民國二十三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7.謝程山集十八卷首一卷附錄三卷謝文洊撰乾隆刻本四川華東師大198.東岡詩鈔一卷補遺一卷文鈔一卷周肇撰抄本上海東岡文稿不分卷抄本文學所199.潛齋文集十六卷應撝謙撰康熙五十年刻本國家200.叢桂軒近集十卷姚祖振撰康熙刻本201.五公山人集十六卷王餘佑撰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存目集部第207冊202.丹林集六卷附錄一卷蕭家芝撰康熙二十七年河内蕭氏刻本203.和敬堂全集(文部十六卷詩部二十八卷)黃晉良撰康熙四十九年閩中黃氏刻本204.東渚詩集十六卷梅枝鳳撰康熙二十一年滿德樓刻本205.種書堂遺稿三卷題畫詩二卷查士標撰康熙四十三年查氏種德堂刻本國家206.澹寧齋詩草不分卷阿爾粺撰清抄本207.虞圃山人文集十卷虞圃詩集八卷吳甫撰康熙吳氏刻本208.後村詩集四卷喻指撰咸豐元年刻本天津P24418209.後村文鈔二卷喻指撰咸豐二年清溪書堂刻本210.真山人集四卷後集四卷李昌祚撰康熙七年刻本科學211.省軒文鈔十二卷外集一卷柴紹炳撰康熙刻本上海存目集部第210冊212.兼濟堂詩集八卷文集二十四卷魏裔介撰康熙三十九年栢鄉魏氏刻本213.味外軒詩輯不分卷余懷撰康爵輯抄本南京清抄本上海214.玉琴齋詞余懷撰民國十七年南京國學圖書館影印本215.舟車集二十卷後集十卷集唐一卷陶季撰康熙刻本216.鶴嶺山人詩集十六卷王澤弘撰康熙刻本科學217.龍圖詩集六卷范正脈撰咸豐四年刻本首都218.熊鍾陵無何集十四卷首一卷熊伯龍撰乾隆五十八年刻本219.陸密庵文集二十卷錄餘二卷詩集八卷詩餘四卷陸求可撰康熙二十年閩中王霖刻本存目集部第224冊220.南溪集六卷曹爾堪撰康熙刻本上海221.于清端公集四卷于成龍撰范鄗鼎選定附端公傳墓誌銘范鄗鼎等撰康熙于氏刻本222.東村集十卷附一卷李呈祥撰康熙五十八年儀一堂刻本存目集部第203冊223.寒松堂全集十二卷魏象樞撰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存目集部第213冊224.大觀堂文集二十二卷首一卷余縉撰康熙三十八年余氏刻本225.陸菊隱先生文集十六卷詩集四卷陸元輔撰清抄本上海226.鈍齋詩文選二十八卷方孝標撰抄本詩選二十二卷文學所續修集部第1405冊文選六卷上海227.壯悔堂文集十卷四憶堂詩集六卷侯方域撰順治十一年刻本天津S6781續修集部第1405-06冊228.壯悔堂文集遺稿一卷四憶堂詩集遺稿一卷侯方域撰民國上海中華書局鉛印四部備要本(不要文集十卷詩集六卷)229.縮齋文集一卷黃宗會撰清抄本上海230.林屋詩文稿三十卷宋徵輿撰康熙九年刻本上海231.鳴鳳堂詩集任源祥撰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國家光緒十五年刻本232.鳴鶴堂文集十卷任源祥撰乾隆十一年陽羨任氏刻本233.林確齋文抄一卷林時益撰道光十七年寗都彭氏刻易堂九子文抄本234.陋軒詩十二卷陋軒詩續二卷吳嘉紀撰道光二十年泰州夏氏刻本235.紫雲先生遺稿何汝霖撰清抄本上海236.半可集四卷戴廷栻撰清刻本(四卷本有好几種,需選優)237.金闇齋先生集金敞撰康熙三十九年刻本華東師大光緒二十三年金氏禮耕堂刻先賢金忠潔闇齋兩先生集本238.託素齋文集六卷詩集四卷黎士弘撰清刻本存目集部第223冊239.西堂文集三種二十四卷西堂詩集十二種二十五卷年譜圖詩一卷性理後吟一卷續論語詩一卷艮齋倦稿詩集十一卷文集十五卷尤侗撰康熙刻本参照續修集部第1406-07冊(西堂文集二十四卷詩集三十二卷樂府七卷)240.西山集九卷張能鱗撰康熙十六年古燕張氏刻本241.拂蓮堂集十四卷彭年撰順治十五年刻本文學所242.萊山詩集八卷行狀一卷章金牧撰康熙刻本存目集部第235冊243.使粵草八卷張宸撰雲間張氏抄本(孤本)244.平圃遺稿十四卷張宸撰民國二十八年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抄本(四庫未收此集鄧之誠抄本)245.萼園詩集一卷林堯光撰稿本246.春酒堂文存四卷詩存六卷詩話一卷周容撰外紀一卷馮貞羣輯民國二十一年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八集本247.施愚山先生學餘文集二十八卷學餘詩集五十卷別集四卷外集二卷年譜四卷施閏章撰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間宣城施氏刻施愚山先生全集本248.丁布衣詩鈔一卷丁之賢撰康熙刻二布衣詩抄本(只要丁布衣)249.草香堂集不分卷龔賢撰舊抄本歙縣文化館龔半千詩稿不分卷稿本上海龔賢集抄本上海博。

碑传、志传和史传

碑传、志传和史传

碑传、志传和史传作者:傅宏星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2期20世纪初期,正值胡适倡导的“传记文学”风生水起之际。

而同样潜心于传记创作的钱基博先生,则与之保持适当的张力和距离:一方面,坚守传记的史学本位,从探寻“传记之源流”入手,承续各类传统文体的写作规范,并对之进行调整和改造;另一方面,他又在旧有的学术构架下,思考关于传记的界定,构画传记的范畴,梳理传记发展、演化的统序。

钱基博正是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力图建构中国的、本土化的传记知识谱系,稳健地推进以史传、志传和碑传为核心的传统传记写作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指出:“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

”此话如果用于中国的历史典籍,尤显得贴切允当。

不过,传记在中国古代一向隶属于史籍,“纪实存真”是其基本的写作要求,因此不存在西方传记文学“与生俱来”的困局,即真相与想象、自传与别传、纪实与虚构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所谓“史传”,即正史中的列传;而“志传”则指方志中的人物传(或称人物志)和独立成书的各类传记,稍晚于史传出现。

史传和志传无疑是传记中的正体,一般以官修为主。

唯有“碑传”属于私家撰述,含碑(墓碑、碑记、神道碑、墓志铭等)和传(家传、别传、行状、事略等)两个方面,文体内涵十分丰富。

一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最使我们倾慕的,一定是他恢弘的学术气象。

他在《自传》中论及个人的治学领域,除了“诂经谭史”之外,还谈到其所作碑传杂记,不仅“颇为世所诵称”,而且“于三十年来民情国故,颇多征见,足备异日监戒”。

由此可知,钱氏在其一生当中必定撰写了大量这类人物传记作品。

的确,在钱先生存世的数以千万字计的著述宏文当中,传记作品广涉史传、志传、碑传等诸多传记门类,总数不少于百万字。

其中,除了上述碑传文之外,也保存下来了数量可观的志传作品,此类代表性成果有《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区纪念人物志》《无锡人物志稿》《常州学者传》《韩愈志》《江苏学风》《近百年湖南学风》等;而史传方面,则有《现代中国文学史》,皆为民国学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传记佳作。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王春芳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髓并不断创新发展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诵读,作为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其被运用的过程中被历代的语文教育者不断地改造着并赋予新的成分和含义。

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他对诵读的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诵读观值得处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我们认真地玩味和思索。

为了更好地挖掘朱氏诵读观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扬弃,我们先对其诵读观进行必要的梳理。

一、朱氏诵读观的内涵诵读,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念(诗文)”。

在朱自清的著述中,诵读多数是个上位概念,包含“诵”“吟”“读”“说”“吟诵”“朗诵”“朗读”等等。

[1]朱氏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诵读,因为诵读有助于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领会文章的意蕴、神气,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鉴赏能力。

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外,还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形成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的诵读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诵读是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朱自清是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来论述的,他曾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诵读这个环节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还可以“看着书自己读,看着书听人家读”。

从方式上说,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吟、可以说,还可以吟诵、朗诵,或者吟唱。

朱自清是从文言诗文和现代白话文两个范畴来进一步阐述这个环节的具体实施的:一般地说,现代白话文要读、朗读或朗诵,文言诗文就要配以吟诵或吟唱。

如果说现代白话文的诵读要清晰响亮即朱自清所谓“清朗”的话,那么文言文的诵读则讲究“行腔使调”,韵味十足。

先说文言诗文。

朱自清对文言诗文情有独钟,他建议文言诗文“每讲完一遍,还该由教师吟诵一两遍,并该让学生跟着吟诵。

”文言诗文讲究韵律、神气(或兴味)、节奏、美感,讲究“因声求气”,单凭朗读是不足以表达气韵和神采的,要表达气韵和神采就必得“行腔使调”地吟诵。

第一课序二篇

第一课序二篇

2.中国: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基础,是小农 生产、自然经济,满足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 建社会的需要。
西方:注重天、人相分,注重征服自然、改造
自然的思想,是随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发展,它也满足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资本主 义社会的需要。
所以,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
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东方: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优缺点:确有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合理性,但 不利于认识人与自然,使人屈服于自然、个体屈服 于群体、感性屈从于理性,这样也不利于人的生存 与发展。 所以说,东、西两种文化各有短长,二者应互相取长 补短,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正如中国的老 话所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四、写作特点分析
(一) 序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古代的序文范围 比较广,大体可分两类: 叙:和今天的序文相近 赠序、寿序:在交际性的诗文前
现在的序文:是写在诗文篇章、著作前的应用文字。 主要是写在成本的著作前。 内容: 本人与作者的关系,特别是作序的缘由; 对作品内容综述,或对作品涉及的问题再发挥; 对作品的评价:一般要讲些好话,或对涉及问题的 重要性作些介绍。
1984年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回天津定居,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 年,陈省身获得世界数学界的最高奖—— 沃尔夫奖。获奖证书上写道:“此奖授予陈省 身,因为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其 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二、文本朗读、分析
(一)两序文的写作缘由:

陈省身的序,头尾扣住作序的主题 、目的,中间则天马行空。所谈论的内 容似乎和范曾原作关联不大,自身逻辑 似乎也不太连贯,但仔细看后,才发现 内在的理路相当清晰,只是思路活跃、 文辞跳荡罢了。

第7周经典诵读内容

第7周经典诵读内容

一年级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二年级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笔对墨,赋对诗,剑客对琴师。

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三年级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

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四年级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五年级采葛《诗经》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六年级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古诗文诵读《序》

古诗文诵读《序》

古诗文诵读《序》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被融于“应试教育”的暗流里,仿佛语文就是那几本教材,仿佛语文就是无休止的分析讲解。

这各状况压抑了学生个性,抹杀了学生兴趣,造成学生阅读空间的逼仄,精神资源的匮乏。

学生做人与作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我泱泱中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沉积下纷繁浩翰的古诗文作品,其质量之高,成就之大,数量之多,世所罕有。

长期以来,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却没有转化成学生的精神资源。

(我们的教科书也选编了一些,但究竟是杯水车薪。

)这是十分可悲可叹的。

白话取代文言,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冷落传统文化。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任务,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

古诗文作品中传递给我们的古人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精神;那种重义轻利、淡泊高远的道德情操;那种历尽波折而始终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胸襟;那种放逸疏散、诗酒浪漫的潇洒风神;那种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智慧;那种思家念远、睹物怀人的深沉感喟;那种深情绵邈、摄人心魄的动人情丝;那种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人格风范;那种心与道冥,物我合一的玄思妙悟,留给我们一部耐人品味、历久弥新的民族心灵史。

留给我们一笔神奇瑰丽的精神财富,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这些从遥远的年代留传至今、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经过了岁月淘洗的作品,或悲歌慷慨,或散淡从容;或平易晓畅,或委曲婉转;或纤秾艳丽,或自然质朴;或深雄雅健,或细腻温柔;或以奇句夺目,或以媚语摄魂。

风格多样,气象万千。

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于自然。

学习这些作品,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文悟道,以文化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

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和教科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形式自由,踏实有效的古诗文朗诵活动。

使“朗诵”这一古老的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国学吟诵课件三年级上第四课

国学吟诵课件三年级上第四课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天地无私无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 不施仁恩,让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不就像个大风箱么?中间空虚无物, 作用却不穷竭,鼓动起来风吹不息。
·素解文意
老子把万物比喻成刍狗,是要说明天地之道是自然无 为的。老子又把天地比喻成风箱,中间空无一物,但只要 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
·素解文意 天地之所以能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
作、变化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如果一个人能以 天下为先,那么他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也会永远 留在百姓心中,从而得到与道一样不灭的长生,能 这样做的人就是“圣人”。
链接:寓言故事《彼此成就》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郊外你送我那荑草, 美丽真出奇。 荑草呵不是你有多美丽, 只因你来自美人的手里。
·字词释义
①姝:和下文的“娈”,都是女子美丽、美好的 意思。
②爱:躲避。 ③有炜:即炜炜,红而发亮。
品诗味 诗的第一节,男子在苦苦等待他的心上人,一
个娴静、美丽、多情的女子。 诗的第二、第三节,女子亲手送给男子彤管和
荑草,东西虽然普通,却是爱情的象征,因此价值 非同一般。同时,这也是男子爱屋及乌的反应。
分步练读
第四章
·文白对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道是虚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深远呵! 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摧折锐气,消解纷争;含敛 光芒,混同尘世。隐秘呵!似无又似有。我不知道 它从哪里来的,好像产生在天帝之前。
拓展
·《诗经》中的爱情名句:

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4期㊀ 硕博论坛收稿日期:2018-06-11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WXY201710)ꎮ作者简介:李丹(1995-)ꎬ女ꎬ内蒙古呼伦贝尔人ꎬ硕士研究生ꎮ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ꎮ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李㊀丹(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ꎬ新疆乌鲁木齐㊀830017)摘㊀要:㊀钱基博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ꎬ长达44年的从教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国文教学经验ꎬ并形成多部著述ꎮ其中对国文教学的目的㊁国文教材的选择㊁国文教授的程序均有详细的阐述ꎮ研究钱基博的国文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智慧ꎬ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和启示ꎮ关键词:㊀钱基博ꎻ国文教育思想ꎻ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K825.4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108-03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4.022㊀㊀钱基博(1887-1957年)ꎬ江苏无锡人ꎬ是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父亲ꎮ他不仅是学贯四部的国学大师ꎬ著有多部国学著作ꎬ如«经学通解»«现代中国文学史»等ꎬ而且他也是一位语文教育实干家ꎬ并在四十余年的从教期间出版了多部有关国文教学的著述ꎬ例如«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一书ꎬ旨在帮助初学者找到学习国文的方法ꎬ以及七部涵盖所有学校教育阶段的国文读本教材ꎮ在这些专著和讲义中既有理论探讨ꎬ又有教学实践ꎬ鲜明地体现了钱基博的国文教育思想ꎬ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ꎮ㊀㊀一㊁钱基博参与国文教育的经历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ꎬ钱基博亦是如此ꎮ五岁从长兄子兰先生受书ꎻ九岁读毕 四书五经 ꎬ皆能背诵ꎻ十三岁自读多部历史巨著ꎻ十六岁独自草拟«中国舆地大势论»ꎬ并刊布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ꎬ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ꎻ后又撰«说文»一篇ꎬ刊布在刘光汉主编的«国粹学报»上ꎮ[1]3由此可见ꎬ钱基博知识丰富ꎬ擅长写作ꎬ为后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国文功底ꎮ辛亥革命后ꎬ钱基博自愿参军ꎬ官职很高ꎬ月薪常在二百元以上ꎬ但仍 时有遐思 ꎬ后因无锡县立第一小学缺国文教员ꎬ虽然月薪只有二十元ꎬ钱基博仍欣然前往ꎬ自此委身教学ꎬ从小学一直教到大学ꎬ长达44年之久ꎮ钱基博的教育经历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ꎬ分别是1917年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国ꎻ1926年于光华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ꎻ1938年于蓝天国立师范学院担任国文系主任ꎻ1946年于华中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ꎮ钱基博一生致力于国文教学ꎬ尤其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ꎮ除了寓育人于教学之中ꎬ钱基博还一贯倡导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ꎬ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ꎬ以图养成中华固有的民族精神ꎮ钱基博不仅自己读书和做学问ꎬ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㊁有益于民族㊁有益于社会ꎬ体现了钱基博对待学问严谨的态度和对自身高尚品格的坚守ꎮ㊀㊀二㊁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体现钱基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思想并形成著述ꎬ对现代语文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ꎮ钱基博的一些文章和讲义ꎬ如«国文教授私议»«復滁县教育会询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教授报告书»«江苏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李㊀丹: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㊀硕博论坛(文言)高等小学国文教材»等ꎬ对国文教学的目的㊁教材的选择㊁教授的程序分别进行了明确具体的阐述ꎬ体现了钱基博重在启发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国文教育思想ꎮ(一)国文教学的目的钱基博在国立师范学院新生入学时讲到 什么叫做国文?就是一国有一国之文学ꎻ无论哪一国的人ꎬ总需对那一国的文学有相当的教学与造诣ꎮ [2]169钱基博认为ꎬ作为一名中国人ꎬ就有义务对中国的文学进行相应的了解ꎬ最低限度也应该达到会 看 ㊁会 读 ㊁会 写 ㊁会 作 ꎮ所以ꎬ钱基博在开设国文课程之前就确定了国文教学的目的ꎬ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ꎬ不能简单地将国文课上成文学鉴赏课或者单一的写作课ꎮ首先ꎬ国文教学 须指导学生以一种适用之文字技能 ꎮ[2]57钱基博将其逐层进行解释ꎬ主要是为了明确国文教学应使学生达到通解普通语言文字㊁能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ꎮ另外ꎬ还有一点是师范学校所独有的ꎬ即 解悟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国文教授法 ꎮ[2]58简言之ꎬ就是在之前两点要求的基础上ꎬ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能够较好的掌握读书㊁作文㊁教学生读书作文三种技能ꎬ为今后的国文教学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ꎮ体现了钱基博注重对师范生国文基本功的训练ꎬ特别是注意方法与能力的训练ꎮ对当今的准教师们具有一定的启示ꎮ其次ꎬ国文教学应 涵养同学文学之兴趣以启发知德 ꎮ[2]57韩愈说过 沉浸醲郁ꎬ含英咀华 ꎮ学生学习兴趣越浓ꎬ就越是容易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做人的道理ꎬ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ꎬ树立正确的三观ꎮ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淡ꎬ则 知德 必随之减退ꎮ对此ꎬ钱基博认为ꎬ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ꎬ而不是直接教授文章大意和主旨ꎬ要让学生养成自己主动读书的习惯ꎬ培养学习兴趣ꎮ(二)国文教材的选择钱基博将国文教材的种类分为五项ꎬ分别是 近世以渐及近古之文章㊁文字源流㊁文法要略㊁文学史㊁小学国文教授法ꎬ最后一项是师范学校所独有ꎮ [2]58钱基博强调ꎬ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选教材应符合中国文化上共同的元素ꎻ二是选择中国文学中被大多数人传诵的文学作品ꎮ不仅注重文学兴趣ꎬ同时也注重文学理智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因文学的欣赏渐渐引起阅读古书的习惯和能力ꎬ从浅入深ꎬ由今及古ꎬ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ꎮ另外ꎬ钱基博也针对国文教材的选编提出相应原则:一是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国文教材ꎮ小学阶段的学生读物应以儿童文学为主ꎬ如儿童故事㊁儿歌㊁谜语等ꎮ主要是为了引起儿童对文学的兴趣ꎬ逐渐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ꎮ而到了初级中学阶段ꎬ国文课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ꎬ学生读物就应该选择传记㊁小说㊁诗歌等文体ꎮ精读选文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精神ꎬ略读选文是为了配合精读的内容ꎬ让学生广泛涉猎多种文学作品ꎬ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ꎮ高级中学阶段的选文要选取中国古代的小说㊁戏曲ꎬ而非外国翻译作品ꎮ因为要发挥国文的实用功能ꎬ符合学生毕业后的现实需要ꎮ二是要选择符合学生性别特点的教材ꎮ钱基博认为ꎬ为女子选文要注重女性特点ꎬ只有这样ꎬ女性读者才能在阅读作品时感同身受ꎬ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精神ꎮ钱基博虽然受过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ꎬ但其按性别选择教材的课程设计理念还是比较超前的ꎮ[3](三)国文教授的程序民国时期的国文课ꎬ主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国文功底ꎮ因此ꎬ钱基博在阅读教学时的教授程序是在课前发给学生讲义ꎬ由学生自注难字ꎬ自加句读ꎬ自分章节ꎮ教师则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ꎬ并判定成绩ꎬ等到上课的时候ꎬ教师解答学生不懂的问题ꎬ并对文章进行句读和解析ꎮ最后提出与本文有关的阅读篇目ꎬ通过对比阅读ꎬ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ꎬ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ꎮ而对于写作教学ꎬ钱基博认为ꎬ其重点是体现在讲㊁读㊁作三者的联系上ꎮ所以ꎬ钱基博每讲一题文字ꎬ必定先让学生作文ꎬ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作文功力深浅程度ꎬ之后教师要示以范作ꎬ并在讲授作文时ꎬ一一指出学生文中的优劣之处ꎬ并依照范文ꎬ让学生彻底了解文题含义ꎬ从而改正自身的不足ꎮ可以发现ꎬ钱基博的国文教学更注重实践ꎬ 纸上得来终觉浅ꎬ绝知此事要躬行ꎮ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国文的要点ꎬ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ꎬ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ꎬ教师也予以示范ꎬ使学生拥有了对照的标准ꎬ教师自身的国文水平也有所提高ꎮ㊀㊀三㊁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㊀㊀(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德钱基博一生学贯四部ꎬ著作等身ꎮ不仅对国文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ꎬ在国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常之高ꎮ钱基博从小熟背四书五经ꎬ对经㊁史㊁子㊁集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ꎮ另外ꎬ钱基博不仅醉心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ꎬ而且对数学㊁自然科学也很感兴趣ꎬ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4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硕博论坛十六岁便著成了«中国舆地大势论»一书ꎮ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渊博的知识积淀ꎬ钱基博后来给学生教授国文时ꎬ也常常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ꎬ让学生耳目一新ꎬ增加了学习国文的兴趣ꎮ现今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钱老的精神ꎬ俗话说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ꎬ自己必须有一桶水ꎮ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自我丰富和提升ꎬ才能紧跟时代步伐ꎬ促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ꎬ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ꎮ钱基博认为ꎬ作为教师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ꎬ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ꎮ他在自述中说到ꎬ 斯为教也ꎬ必诚必信ꎻ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ꎬ乃开诚以示物ꎻ显言不可以避患ꎬ故托古以明义ꎻ务正学以言ꎬ无曲学以阿世ꎮ [1]5他认为师者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ꎬ对待教学的态度应是认真诚实的ꎬ钱基博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一准则ꎮ对于语文教师来说ꎬ要不断学习钱基博这种在学术和教学方面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严谨真诚的态度ꎬ坚持探求新知ꎬ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ꎬ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ꎮ(二)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国文教学中ꎬ钱基博注重从学生心理出发ꎬ循循善诱㊁教学相长ꎮ[4]他提倡 以学之精神为教 ꎬ一面学一面教ꎮ在作文教学中ꎬ钱基博每次都仔细为学生批改作文ꎬ大到文章结构的明确ꎬ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ꎬ还亲自写下水作文给学生参考ꎬ使学生快速了解自身文章的缺点ꎬ及时改正ꎮ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ꎬ语文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ꎮ在阅读教学中ꎬ钱基博首先依据学生特点选定合适的阅读材料ꎬ其次让学生自读ꎬ教师及时指出错误ꎬ指导分析和鉴赏文章的方法ꎬ最后教师范读ꎬ目的是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ꎬ掌握阅读的方法ꎬ培养鉴赏阅读文章的兴趣ꎮ面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ꎬ教师往往成了 裁判 ꎬ而不是以身作则的 教练 ꎮ公布答案ꎬ宣判成绩ꎬ然后讲评ꎬ成为课堂里的常态ꎮ无休止的循环往复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时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ꎬ教师自己也无暇读书㊁写作ꎬ只是应付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杂务ꎮ面对此种弊端ꎬ我们更应该从前辈身上汲取智慧ꎬ学习 学 和 教 相结合的精神ꎬ改变教学现状ꎬ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ꎬ教师也能在教中学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ꎮ通过梳理钱基博的国文教育思想ꎬ使我们了解了钱基博有关国文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实践经验ꎬ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ꎮ作为后辈的我们要努力吸收前人智慧ꎬ总结方法ꎬ合理运用至今天的语文教学中ꎬ力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ꎮ参考文献:[1]㊀钱基博ꎬ文明国.钱基博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ꎬ2013.[2]㊀钱基博.国文教学从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3.[3]㊀赵然冉.钱基博国文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ꎬ2015.[4]㊀赵志伟.以法施人ꎬ念及童蒙 钱基博的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语文建设ꎬ2014(7).(责任编辑㊀蒲应秋)TheModernEnlightenmentofQianJibo sThoughtson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LIDan(SchoolofLiteratureatXinjiangNormalUniversityꎬUrumchiꎬ830017)Abstract:㊀Mr.QianJiboisanideologicalandpracticaleducationist.His44yearsofexperienceinteachingtheChineselanguageenabledhimtoaccumulateawealthoftheChineselanguageteachingexpe ̄rienceandformedmanyworksꎬgivingdetaileddescriptionofthepurposeofteachingtheChineselan ̄guageꎬtheselectionofmaterialsforitsteachingꎬandtheproceduresofitsteaching.StudyingQianKibo sthoughtson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helpsusdrawwisdomfromitandprovidesreferentialsug ̄gestionsandimplicationforteachingthemodernChinese.Keywords:㊀QianJiboꎻ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ideasꎻthemodernenlightenment。

钱基博-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

钱基博-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

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近世文章道尽,士不悦学。

其粗通古学者,往往专治古人名物制度训沽书数,曼衍杂说,沾沾自喜;而于词章语言之妙,罕知吟会。

……每谓余曰:“西方作者,无不于诵读下功夫。

一篇之成,必开朗诵会以质正于名家。

不意邦人材子,弦诵辍响,乃同《广陵散》。

吾子以文章有名,盍出一言以正之!”余闻之悚然,遂为论桐城家言因求气之法。

仲苏尝喜其说之有契也。

余谓古人诵与读异。

《说文》:“诵,讽也。

”“读,诵书也。

”盖诵者讽其文辞,读者籀其义蕴。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贾公彦注:“以声节之曰诵。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

”此诵与读之辨也。

后之人混诵于读,操觚书尔,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

于是桐城家者出,乃倡“因声求气”之说。

长老所传:刘大櫆绝丰伟,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

姚鼐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

夫文学之兴,造端歌谣。

托风采,散郁陶,涤畅情性,岂徒语妙;而顿挫抑扬,尤重音节。

刘大櫆不云乎:“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

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

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予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

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

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则音节迥异。

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

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近人论文不知有所谓音节者,至语以字句,则必笑为末事。

此论似高实谬。

作文如字句安顿不妙,岂复有文字乎。

但所谓字句音节,须从古人文字中实实讲贯通,始得;非如世俗所云也。

夫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一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钱基博论读书

钱基博论读书

钱基博论读书俞晓群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局。

反映到文化领域,旧学与新知之间,思潮激荡,奇才辈出。

今日看来,以读书方法论,那时有一位杰出人物,很值得我辈铭记,他就是钱基博先生。

钱基博,生于1887年,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

有孪生兄弟钱基厚。

父亲钱祖耆以儒者为家传,因此约束钱氏子弟,务以朴学敦行为家范。

钱基博5岁时,跟随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读毕《四书》《易经》《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10岁跟随伯父钱仲眉学习策论,并且熟读《史记》及“唐宋八大家”文章;13岁精读《资治通鉴》《续通鉴》,圈点七遍。

此时社会上,正处在新旧学堂的变革时期,钱基博的父亲认为,新学堂刚刚草创,未有纲纪,“徒长嚣薄,无裨学问”,所以不许钱基博进入新型学校,坚持在家中闭门读书。

即使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钱基博的才华还是早早显露出来。

16岁时,他见到《新民丛报》上,刊登梁启超的文章《中国地理大势论》,自觉不能满意,于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撰写一篇4万字长文《中国舆地大势论》。

此文受到梁启超赞赏,在《新民丛报》上分4期连载。

但钱基博回忆,由于文中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因此惹怒了于右任,与他打起了一场笔墨官司。

从此起步,钱基博以学识及文章名扬天下,如他49岁在《自传》中写道:“基博论学,务为浩博无涯矣,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抉摘利病,发其阃奥。

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

子部钩稽,亦多匡发。

而为文初年学《战国策》,喜纵横不拘绳墨。

既而读曾文正书,乃泽之以扬马,字矜句炼;又久而以为典重少姿致,叙事学陈寿,议论学苏轼,务为抑扬爽朗。

所作论说、序跋、碑传、书牍,颇为世所诵称;碑传杂记,于三十年来民情国故,颇多征见,足备异日监戒。

论说书牍,明融事理,而益以典雅古遒之辞出之,跌宕昭彰。

序跋则以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

”钱基博此段自述,自负满满,但观其文章成就,字字皆非虚言。

以他人评说为据,陶大均读钱基博文章:“骇为龚定庵复生。

中国新天地 诗朗诵

中国新天地 诗朗诵

中国新天地诗朗诵《中国新天地》西基,屹立在碧波荡漾的珠江江畔,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她,迎来了25岁的生日。

今天,我们新潮澎湃,热血沸腾。

25年前,有这么一帮脸带稚气的青年,心怀大志、朝气蓬勃地来到这里。

驻扎珠水,开荒辟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他们陪伴着西基。

一路成长,一路欢歌,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他们看着西基。

由小变大,日新月异,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回首这25年的光辉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西基不断升级改造,不断积累沉淀,一步步的茁壮成长。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中,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西基,紧紧抓住时代的机遇,开拓进取,力争上游,卸船量从昔日的200万吨,到今天的1600万吨,西基,一次次创下产量的历史新高。

在成长中,我们的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攀升,视野不断开阔。

听,流程启动了,瞧,斗轮飞转着。

铁龙巨臂,皮带金轮,将一斗一斗的鸟金,揽进西基宽阔的胸怀里。

在林立的港机中,在纵横的堆场里,橘黄色的身影忙碌的各自岗位。

对讲机发出一个个坚定的声音,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的价值。

演绎精彩的人生,前进的脚步,在雪白的起跑线上迈出。

展望的目光,随着东流的江水向远方投放,从两港合并,到股份改制。

西基,紧跟广州港步伐,积极进取,革旧维新,立志强港,敢为人先。

从门机到桥吊的更新换代,再到抑风挡尘墙的建成,西基,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

实千创新,强港奉献,书写新篇,实践宏愿,翘首未来,历史的脉搏激流勇进。

西基也将迎着新世纪的浪潮扬帆前进!在驶向理想的航程中,迸发无穷的活力,开辟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一年级下)第23课内容一百家姓百家姓(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内容二诗歌一首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第24课内容一百家姓百家姓(二)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

内容二诗经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第25课内容一百家姓百家姓(三)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阴鬱,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内容二诗歌两首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26课内容一百家姓百家姓(四)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
近世文章道尽,士不悦学。

其粗通古学者,往往专治古人名物制度训沽书数,曼衍杂说,沾沾自喜;而于词章语言之妙,罕知吟会。

……每谓余曰:“西方作者,无不于诵读下功夫。

一篇之成,必开朗诵会以质正于名家。

不意邦人材子,弦诵辍响,乃同《广陵散》。

吾子以文章有名,盍出一言以正之!”余闻之悚然,遂为论桐城家言因求气之法。

仲苏尝喜其说之有契也。

余谓古人诵与读异。

《说文》:“诵,讽也。

”“读,诵书也。

”盖诵者讽其文辞,读者籀其义蕴。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贾公彦注:“以声节之曰诵。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

”此诵与读之辨也。

后之人混诵于读,操觚书尔,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

于是桐城家者出,乃倡“因声求气”之说。

长老所传:刘大櫆绝丰伟,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

姚鼐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

夫文学之兴,造端歌谣。

托风采,散郁陶,涤畅情性,岂徒语妙;而顿挫抑扬,尤重音节。

刘大櫆不云乎:“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

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

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予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

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

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则音节迥异。

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

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近人论文不知有所谓音节者,至语以字句,则必笑为末事。

此论似高实谬。

作文如字句安顿不妙,岂复有文字乎。

但所谓字句音节,须从古人文字中实实讲贯通,始得;非如世俗所云也。

夫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一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此着见大櫆《论文偶记》者也。

……夫道德之精微,而观圣人者,不出动容周旋中礼之事。

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见尺犊《与石甫侄孙》)。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见尺犊《与陈硕士》)。

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同上)。

文韵致好,但说到中间忽有滞钝处,此乃是读古人文不熟。

急读以求其体势,缓
读以求其神昧,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同上)。

夫学文者,利病短长,下笔时必自知之;更取以与所读古人之较量得失,无不明了,充其得而究其失,可入古人之室矣(见尺犊《与鲁宾之》)。

此鼐之所以为说也。

……而曾亮之说曰:古文与他体异者,以首尾不可断耳;有二首尾焉,则断矣。

退之谓六朝文杂乱无章。

人以为过论。

夫上衣下裳,相成而不复也,故成章;若衣上加衣,裳下有裳,此所谓无章矣。

其能成章者,一气者也。

欲得其气,必求之于古人;周秦汉及唐宋人文,其佳者皆成诵乃可,夫观书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而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

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见文集《与孙芝房书》)。

罗台山氏与人论文而自述其读文之勤与读文之法,此世俗以为迂且陋者也。

然世俗之文,扬之而其气不昌,诵之而其声不文,循之而词之丰杀厚薄缓急,与情事不相称,若是者,皆不能善读文者也。

文言之,则昌黎所谓养气;质言之,则端坐而诵之七八年;明允之言,即昌黎之言也。

……
……熟读而强探,长吟而反复,使其气若翔翥于虚无之表,其辞跌宕俊迈而不可以方物;抗吾气以与古人之气相翕(见文集《复陈太守宝箴书》)。

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见家训《字谕纪泽》)。

……裕钊初谒国藩,国藩为朗诵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薄许君墓志铭》,声之抑扬诎折,足以发文之指趣。

裕钊言下大悟,自此研讨王文,笔端日益精进。

……夫作者之亡也久矣;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以其无意为之,而莫不至也;故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心与古人欣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极其能事。

若夫专以沈思力索为能事者,固时亦叮以得其意,然与夫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则或有间矣。

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

……
……独念余二十二岁,客会稽陶杏南先生之江西提法使幕,方刻意为文章,日诵韩文,以为定程,声琅琅出户外。

而陶公不以为可!谓:“子文畸于刚燥,余尝病之,而莫知其所由然,而久乃知子之病于诵也!古人文有阳韵、有阴韵。

而后之人读其文者,抗坠抑扬,当随韵之阴阳而与为翕辟,如曾文正公所谓高声疾读以畅其气,恬吟密咏以探其趣。

有宜出之喷薄者。

有出之吞吐者。

亢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渊泉之下,夫各有所当也。

而子之诵异是。

有亢而无抑,有高声疾读而无恬吟密咏,有喷薄而无吞吐,大声噌吰,往而不返;此其所以病也。

在《易》干之曰:‘上九,亢龙有悔。

’夫文亦犹是也。

戒之哉,毋固我。

毋张
皇!”博愧谢其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