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纳米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可降解高分子纳米纤维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可 降解 高 分 子 纳 米 纤 维 药 物 控 释 系统 的研 究进 展
杨 健
( 南大 学化 学化 工学 院 , 物材 料 和药物 释放 实验 室 , 东 生 江苏 南 京 2 18 ) 119
摘 要 可 降解 高分子药物控释 系统通 过对 药物剂 量 的有 效控制 , 能够 降低 药物 的毒副作 用 , 提高药物 的稳定性 和
nig a p lc to si r g d l e fp lme a o b r r nr d c d.Efe t n d l e a eo id g a a e n nd a p i ain n d u e i r o y rn n f e we e i to u e vy o i s f cso e i r r t fb o e d bl vy r
药 物有 效浓 度 J 。药 物控 释 系 统 通 过对 药 物 剂 量 的 有 效控 制 , 仅 能够 降低 药 物 的 毒 副作 用 , 高 药 物 不 提
的稳定性和有效 利用率 , 可以实现药物 的靶 向输 还 送 , 少服药 次 数 , 轻 患者 的痛苦 等 。 减 减 高分子药物控释材料按其降解性能的不同 , 分为 可降解型和不可降解 型两类 J 。其中 , 可降解 高分 子药物控释材料具有三大优点 : ①药物释放速率主要
o y rn n f e weeds se . p lme a o b m r i u s d i c
Ke wo d Na o b r d u e ie e e t s in n b o e r d b e y rs n f e rg d l r i vy lc r p n i g o i g a a l d
S uh at nvri , ins aj g2 19 o te s U ie t J guN ni ) sy a n 1 18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沿进展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沿进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纳米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纳米技术通过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沿进展。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纳米技术可用于药物的传递和释放。
比如,纳米颗粒可以把化学物质包裹在外面,这些化学物质以前是不可能直接用于治疗的,因为它们会被身体的抵御力量破坏掉。
通过将这些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里面,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并释放出来。
纳米技术可用于肿瘤治疗。
肿瘤细胞具有大量分子的表面受体,包括经典的蛋白激酶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和糖类受体。
这为纳米颗粒的制备提供了有力基础。
比如,通过纳米粒子给药技术,可以实现某些药物靶向癌细胞,同时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二、纳米技术在医学成像方面的应用在医学成像方面,纳米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最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之一是磁共振成像(MRI)。
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图像。
然而,MRI对它要检测的物质并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使用对比剂。
纳米技术为MRI成像提供了新的对比剂。
一种叫做超级磁性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N)的纳米粒子是MRI的一种对比剂。
SPION自身具有明显的磁性,因此可以显影MRI图像。
此外,SPION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不会对身体产生有害影响。
三、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和疾病标志物。
当致病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身体时,它们会释放出特定的蛋白质和其他分子,这些分子可以被用作疾病的标志物。
纳米技术可以制备一系列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传感器,利用这些标志物来诊断和监测疾病进程。
纳米技术也可以用于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
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其通过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智能释放,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并增加患者的便利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的现状、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技术。
一、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是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机,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
这些系统通常由载药材料和响应环境控制组分构成。
载药材料可以是聚合物、纳米颗粒、高分子凝胶等,而响应环境控制组分则是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调控药物释放的机制。
二、现有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许多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已经在实验室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通过光敏聚合物材料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光照条件下的释放,这种系统可以用于光热疗法等治疗方法。
另外,温度敏感的高分子凝胶材料可以根据体温的变化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智能控释系统应用的前景和挑战智能控释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能够为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好处。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智能控释系统可以实现抗癌药物的定向传递,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智能控释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糖尿病治疗,通过根据血糖水平自动释放胰岛素,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然而,智能控释系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选择合适的载药材料和响应环境控制组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智能控释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此外,智能控释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四、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相关技术目前,许多技术被应用于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研究中。
其中,纳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纳米颗粒载药可以实现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
另外,DNA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控释系统的研究,通过DNA材料的特殊结构和反应性,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的控制。
总结: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它有望改善药物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进展研究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生物医用材料是用来对于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己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莲勃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材料己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研究动态迄今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有一千多种,医学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到材料学的各个领域。
目前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重点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寻找组织相容性更好、可降解、耐腐蚀、持久、多用途的生物医用材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组织相容性途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产生蛛丝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菌并使其表达;二是在材料表面固定有生理功能的物质,如多肽、酶和细胞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充当邻近细胞、基质的配基或受体,使材料表面形成一个能与生物活体相适应的过渡层。
2. 生物医用材料的可降解化组织工程领域研究中,通常应用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聚合物去诱导周围组织的生长或作为植入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的临时支架。
其中组织工程材料除了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外,还需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降解淀粉基聚合物支架。
以玉米淀粉为基本材料,分别加入乙烯基乙烯醇和醋酸纤维素,再分别对应加入不同比例的发泡剂(主要为羧酸),注塑成型后就可以获得支撑组织再生的可降解支架。
3. 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功能化和生物智能化利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蛋白质、细胞生长因子、酶及多肽等固定在现有材料的表面,通过表面修饰构建新一代的分子生物材料,来引发我们所需的特异生物反应,抑制非特异性反应。
例如将一种名叫玻璃粘连蛋白(VN)的物质固定到钛表面,发现固定VN的骨结合界面上有相对多的蛋白存在。
4.开发新型医用合金材料生物适应性优良的Zr、Nb、Ta、Pd、Sn合金化元素被用于取代钛合金中有毒性的Al、V等,如Ti -15Zr - 4Nb - 2Ta和Ti - 12Mo - 6Zr - 2Fe等合金的生物亲和性显著提高,,耐蚀及机械性能也有较大改善,Ti-Ni 和Cu、Zn、Al等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形状记忆和超弹性双重功能,在脊椎校正、断骨固定等方面有特殊的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工艺优化也是关键技术之一。在制备过程中,要通过对工艺条件的控制,调 整材料的结构和药物释放性能,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于药物输送和疾病治 疗两个方面。
在药物输送方面,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以 恒定的速度释放到体内,提高药物的疗效。例如,一些抗肿瘤药物由于具有严重 的不良反应,通过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载运,可以缓慢释放药物,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 医疗科技的发展将为这些材料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和挑战。相信在广大科研工作 者的不断努力下,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将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贡 献。谢谢观看二 Nhomakorabea临床应用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减少服药次 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缓慢释放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 低不良反应;最后,维持药物在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可以提高疗效。然而,口 服缓释、控释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产成本较高,有时会出现药物延迟 释放或不能完全释放的情况。
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和选用新的载体材料等方法,取得了一系 列的研究成果。例如,采用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材料,可以提高药物的 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降低免疫原性;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可以 实现药物的程序化释放;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药物制剂,可以满足患者的 个性化需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 临床应用
01 研究综述
03 临床应用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研究进展 04 结论
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首先,我 们将简要概述本次演示的主题和目的;其次,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挖掘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介绍最近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研究路线的优缺点; 第四,
纳米药用控释缓释系统的应用
纳米药用控释缓释系统的应用
控释制剂常泛指能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释药割让的制剂而不管其为一级还是零级释放药物。
纳米材料作为药用载体应用,应具备以下条件:无致癌性、无毒;不产生与药物治疗目的相反的作用;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纳米控释系统有以下特点:(1)可缓释药物,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2)可达到靶向输送目的;(3)可在保证药物作用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从而减轻毒副反应;(4)可提高药物稳定性,有利于储存
1.癌症治疗:一些研究已报道,纳米粒子缓释抗肿瘤药物延长了药物在肿瘤内的有效时间,
减慢肿瘤生长;由于肿瘤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肿瘤组织血管的渗透性也较大,所以静脉途径给予的纳米粒子可在肿瘤内输送,从而提高疗效、减少给药剂量和毒副反应。
2.延长药效作用:对纳米粒子进行修饰,使延长药物载体的作用时间,或延长对肝和肾以
外的器官靶向输运。
如硝苯地平纳米粒子,早期降压幅度小,降压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3.口服用药:纳米粒子包裹的药物受到胃酸和分解蛋白酶作用,而且纳米粒子能够促使那
些被包裹的口服吸收特性很差的药物在肠道的传递。
这样被纳米粒子包裹的药物就可以作为持久的口服药物载体,并且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纳米控释系统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控释系统,对一些动物模型的研究已显示出极好的效果,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的脑靶向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的脑靶向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已成为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尤其在脑疾病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传统药物往往难以有效穿透脑组织,导致脑部疾病治疗效果不佳。
研究和发展脑靶向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对于提高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在脑靶向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策略、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旨在为未来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脑部疾病的治疗。
二、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特点纳米药物递释系统(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 NDDS)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部位的创新性药物递送平台。
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实现对药物的精确控制、缓释和靶向递送。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通过纳米尺寸的药物载体,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持续释放,减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具有独特的靶向性。
通过修饰纳米载体的表面,可以使其主动或被动地靶向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
例如,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殊受体,可以实现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对脑组织的靶向递送,从而提高药物在脑内的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纳米载体通常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制备,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材料在体内可被降解吸收,不会造成长期毒性。
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降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进一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通过其独特的纳米结构和性质,实现了药物的精确控制、缓释和靶向递送,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医药领域新型纳米递送系统
医药领域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医药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和疗效。
近年来,新型纳米递送系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和治疗的领域。
这些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具有优异的特性,能够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可控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首先,新型纳米递送系统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常常受到药物分解、代谢或体外降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的活性大大降低。
利用纳米技术,药物可以被封装在纳米粒子的内部,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
这种纳米封装技术可以延长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其次,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具有可控性。
纳米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调控纳米粒子的尺寸、形状和表面性质来实现对药物释放的控制。
例如,可以通过微调纳米粒子的尺寸,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途径,从而达到目标组织的最佳药物浓度。
此外,纳米递送系统还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这意味着药物可以被精确地送达到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从而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另外,新型纳米递送系统还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纳米递送系统可以提供更多的药物吸附表面,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调控药物的药物代谢途径,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通过这种方式,药物可以更好地被吸收、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医药领域,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是一类常用的纳米递送系统,已经成功用于各种药物的递送。
与传统的聚合物递送系统相比,脂质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更好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的干扰。
此外,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实现对药物的精确控制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纳米药物是指利用纳米技术对药物进行微观尺度上的改变,使药物在靶区更准确地释放,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一种新型药物。
纳米药物是近年来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从纳米药物的定义、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纳米药物的定义纳米药物是一种组合物或纳米材料,通过精确设计和改进,使其在特定细胞和生物组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具有更高的可逆性和选择性。
纳米药物被设计为在血液循环中能够容易地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旨在寻找和识别生物靶标并将药物释放在靶标附近,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可逆性。
二、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利用纳米技术来发展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目前纳米药物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合成纳米颗粒来改进药物的化学性质和治疗效果,二是通过改变药物递送体系的物理性质,以达到更好的药物作用力和传递效率。
1. 纳米粒子纳米颗粒是指粒径在0.1-100nm之间的颗粒,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能提供更广泛的表面积比,可以帮助药物更好的吸附到设备上,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纳米载体纳米载体是一种带有药物的纳米颗粒,具有目标性,特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改变体系的物理性质来改善药物的吸收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纳米脂质体纳米脂质体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中一种常用的类型。
它是一种由磷脂和其他成分所组成的,能够有效地将药物传送到细胞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纳米颗粒。
三、纳米药物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医学的领域将会迎来更广泛和更长远的发展。
下面是纳米药物未来发展中的几个方向。
1. 个性化医疗在未来,纳米医学将更注重个体的差异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实现更精确、更人性化的医疗。
2. 智能纳米药物智能纳米药物是指建立在纳米结构中的相互连接的智能表面,它可以更好的计划、更好的监视和更好的治疗。
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给药系统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和升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最新的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以期读者能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给药技术是指将药物分子以纳米级别的尺寸封装或包裹起来,通过溶解、扩散、缓释、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精准传递至治疗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技术已成为当今药物制备领域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病毒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纳米药物给药系统是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等。
由于纳米技术的靶向性强,生物相容性好,药效作用可靠和持久,因此纳米药物给药系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智能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内置电子元件,在药物控释、剂量调节、随访监控等方面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治疗。
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现代软硬件技术的电子药盒。
在药盒内嵌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通过连接移动设备,实现药物管理、时序安排等功能。
2、药物注射器型智能控制器。
不仅能够精确量化药物剂量,还能自动记录药物使用情况,采集患者的生理数据,在线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医生的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3、智能生物芯片。
该技术通过细胞芯片、基因芯片、胶体芯片等将阳性药物、阴性药物和细胞组织集成在微型芯片中,实现对药物的准确测量和组织分析,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智能给药成为了医疗领域里一个很值得期待和研发的技术方向,其独特的操作系统和治疗模式,可以用于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管理和控制,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口腔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界面直接投放,分散在口腔黏膜上,经过唾液分泌作用,使药物逐步渗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目的。
口腔给药系统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中一个重要的给药途径。
常见的口腔给药方式主要有口服、唾液腺刺激剂、口腔制剂等。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能够方便地将药物摄入体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代谢失活。
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开发
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开发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正在成为研究人员的热点领域。
这种载体材料被称为控释一体载体材料,因为它具有多种特性,可以用于控制药物的释放,并提供其他功能以增强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并探索其在生物医学和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前景。
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是为了解决传统药物递送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通常使用聚合物或纳米粒子作为载体材料,但这些材料往往有局限性。
例如,聚合物载体材料可能会在体内被代谢掉,导致药物的过早释放和低效性。
另外,纳米粒子载体材料可能会携带药物到达目标细胞,但存在可能导致毒性和免疫反应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旨在设计一种具有多种特性的载体。
例如,该载体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组成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这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来实现。
另外,该载体材料的表面可以进行修饰,以增强其与目标细胞的结合能力。
这可以通过在载体表面引入适当的功能基团来实现。
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还可以增强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靶向物质,可以将药物定向释放到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例如,通过选择与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配体,可以实现针对癌细胞的靶向递送。
此外,该载体材料还可以进行多重功能整合,比如将诊断成像能力与药物递送功能相结合,从而实现精确的治疗。
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在生物医学和药物递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该载体材料可以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和靶向递送,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轻患者的副作用。
此外,该载体材料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另一方面,控释一体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
通过将荧光探针或超声造影剂等成像材料整合到载体材料中,可以实现精确的诊断成像。
此外,该载体材料还可以用于药物监测和治疗反应监测,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前沿探索
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前沿探索在当今的医学领域,纳米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在药物传递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药物传递一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传统药物传递系统的局限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药物传递方式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口服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分解,导致药效降低;注射药物则可能引起疼痛和感染风险,而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也难以精确控制。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曙光。
纳米粒子,通常指尺寸在 1 到 100 纳米之间的微小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载体。
首先,纳米粒子的小尺寸使其能够更容易地穿透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将药物输送到以前难以到达的病灶部位。
其次,通过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靶向传递,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浓度,同时减少在其他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副作用。
在纳米技术用于药物传递的研究中,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
脂质体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免疫反应。
例如,阿霉素脂质体已经被用于治疗癌症,相比于传统的阿霉素制剂,其心脏毒性明显降低。
聚合物纳米粒子也是备受关注的药物传递载体。
它们可以由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制成,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种类和分子量,可以控制纳米粒子的粒径、表面电荷和药物释放特性。
一些聚合物纳米粒子还具有刺激响应性,能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 pH 值、温度、酶等)释放药物,实现精准治疗。
除了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纳米载体,如金属纳米粒子、量子点、纳米凝胶等。
金属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和银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可以用于药物的成像和诊断。
量子点则在荧光成像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实时监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无法准确定位到病灶部位,容易产生药物浪费和副作用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中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1. 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粒子的形式,这些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表征技术,可以了解纳米粒子的形态、尺寸、表面电荷等性质,并优化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2. 纳米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纳米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的性质,使其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准确地将药物递送到病灶组织或细胞。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粒子表面的配体,可以增加其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3. 纳米递送系统的控释性能纳米技术可以制备控释性能较好的纳米递送系统,实现药物缓慢释放。
这种控释系统可以维持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使用频率,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1. 纳米递送系统的材料选择目前,常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和无机材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适用于不同的药物递送需求。
例如,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适用于制备控释性能较好的纳米递送系统。
2. 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剂沉淀法、乳化法、胶体共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来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递送系统。
3. 纳米递送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在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中,安全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科学家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纳米递送系统对机体的生物安全性,并优化纳米递送系统的结构和材料,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
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
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素类。
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
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
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
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可控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可控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可控释放系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这种系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释放药物,从而增加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可控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分别探讨。
一、可控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1.1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化,以及疾病种类的繁多和复杂程度的增加,传统药物的治疗效果已经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甚至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可控释放系统的应用,这种系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释放药物。
1.2 可控释放系统的分类可控释放系统根据其释放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型控释系统,这种系统是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另一类是主动型控释系统,这种系统是通过特定的刺激来使得药物释放。
主动型控释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刺激源进行分类,如光、磁、电、温、pH等。
1.3 可控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可控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已经有很多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被提出。
(1)基于介孔材料的控释系统介孔材料是由微孔和介孔组成的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和大型的比表面积,能够将药物吸附在孔内,从而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研究人员正在将介孔材料与不同的刺激源相结合,形成具有可控性的释放系统。
(2)基于纳米技术的控释系统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粒径小于100nm的药物载体,这种载体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在药物分子水平上进行控制药物的释放。
研究人员正在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不断地开发新型的纳米控释系统。
(3)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控释系统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异性识别分子的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可以将分子识别元件嵌入到高分子材料中,用于识别和结合目标分子。
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开发并完善新型的可控释放系统。
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各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疗领域也不例外。
医用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探讨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1. 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纳米材料,它们具有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能够被用于癌症治疗、药物输送等方面。
研究表明,金属纳米粒子能够吸收光线产生热效应,对肿瘤细胞进行热疗,是一种热疗剂的有力补充。
2. 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是指纳米材料被用作药物的载体,将药物精准地输送至病灶,减小药物对人体其他部位的损伤。
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因其药物释放稳定、药效强、不良反应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3. 纳米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是指将仿生学的思想用于纳米技术中的研究,使材料的结构和功能与生命体的组织和生命功能更加相近。
纳米仿生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人工肝、心脏支架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二、医用纳米材料的临床应用1. 癌症治疗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已引起广泛重视。
纳米粒子能够对肿瘤细胞进行热疗,同时也能够被用作各种药物载体,用于癌症的化疗和药物释放,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纳米技术不断上升,已经在肝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2. 神经系统病的治疗纳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
钛板生长对于骨折和局部缺陷的修复效果显著,仿生材料的设计使肝脏、心脏等脏器的疾病得到了解决。
此外,依靠纳米技术可以精确的治疗神经疾病,比如说可以通过输送载体将药物输送至受损的神经细胞内。
3. 人工器官的制造纳米技术在人工器官制造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
金属纳米粒子、生物可降解纳米材料、选择性光转换纳米材料等,为组织工程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撑。
纳米仿生材料等,为人工器官的制造带来了突破。
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及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控释系统药物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门领域。
特别是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因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一、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的原理和分类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是指药物与高分子材料结合,在体内产生可控释的效果。
其原理主要在于:药物通过高分子微球、纳米粒、胶束等载体与高分子材料结合,在体内释放药物,使药物保持长时间的作用效果。
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一般按照载体类型、药物种类、应用范围等进行分类。
1. 载体类型载体类型主要包括微球、纳米粒、胶束等。
其中,微球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已经相对成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载体类型。
微球大小可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药物可有效包埋在微球中,减少不良反应。
2. 药物种类药物种类主要根据其市场需求、药物性质等进行分类。
如生物大分子、激素类、降糖药、神经调节剂等。
3. 应用范围应用范围主要根据药物的使用方式来确定,如局部用药、口服用药、静脉注射等。
二、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注射用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出现。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1. 阿扎胺脲微球的制备与评价阿扎胺脲是一种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药物,但其药效不稳定,副作用较大。
因此,阿扎胺脲微球成功被应用于控制药物释放。
该微球制剂采用GTRD(阻尼室反应器)和ABMW(无溶剂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制备,药物在微球内部的分布呈现均匀状态,释放时间有望从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2. 胰岛素生长因子-1纳米粒针的制备与评价胰岛素生长因子-1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生长、分化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生长因子-1纳米粒针的制备成功得到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穿透性,释放时间可控,对于某些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也有望产生积极作用。
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自动释放控制
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自动释放控制使用纳米技术来实现药物的自动释放控制是一项前沿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纳米技术在药物自动释放控制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并探讨其优势和未来的前景。
纳米技术是一门涉及制备、操纵和应用纳米尺度材料的科学与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和功能的纳米材料,这些材料具备巨大的表面积和高度可调控的特点。
在药物治疗领域,利用纳米技术可以设计和制备出具有智能释放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能够通过外界的刺激或内部的生物环境对药物进行精确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是实现药物自动释放控制的关键。
纳米药物载体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药物和载体。
药物可以是化学药物、蛋白质、基因等,而载体则承载药物,并负责药物的控制释放。
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如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通过引入外界刺激反应元件,如光、磁、声等来实现药物的精确释放控制。
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自动释放控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
其次,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能够更好地在人体内部分布和吸收。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使药物能够更精确地作用于病灶部位,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最重要的是,纳米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自动释放控制,使药物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有效释放,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纳米技术已经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出具有靶向性的纳米药物载体,通过改变其形状、大小和表面修饰,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并释放药物。
这种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控制释放抗生素、生长因子、抗炎药物等,使其在感染部位或损伤处发挥更好的疗效。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药物是指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其粒径通常在1-1000 纳米之间。
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具有许多优势,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纳米药物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许多抗癌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通过将药物制备成纳米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性,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同时,纳米药物还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传统的化疗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不仅对癌细胞产生作用,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而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等手段,实现对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例如,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连接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可以使其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精准的靶向治疗。
此外,纳米药物还能够实现药物的控释和缓释。
通过合理设计纳米药物的结构和组成,可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例如,利用纳米粒子的孔隙结构或聚合物的降解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使药物在肿瘤部位持续发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纳米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纳米脂质体可以将抗癌药物包裹在内部,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能够有效地靶向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疗效。
纳米胶束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它能够将水溶性差的药物包裹在疏水内核中,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纳米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3常 津 刘海峰 姚康德(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医用纳米控释系统作为药物、基因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控释体系。
它与微米粒子载体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它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吸收,可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还可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作为新的控释体系而被广泛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重点论述了纳米控释系统在药物和基因载体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 纳米粒子;药物控释;靶向控释;基因载体;生物利用度分类号: R318.080 引言纳米控释系统包括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 )和纳米胶囊(Nanocapsules ),它们是粒径10nm 到500nm 之间的固状胶态粒子,活性组分(药物、生物活性材料等)通过溶解、包裹作用位于粒子内部,或者通过吸附、附着作用位于粒子表面。
制备纳米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都是高分子化合物,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体系和天然的大分子体系为主,前者如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乳酸2聚乙醇酸共聚物等,它们在体内通过碳链的水解作用而降解,降解产物对人体基本无毒性;后者如天然的蛋白、明胶、多糖等。
对于不同高聚物的选择主要依据系统的治疗用途,被释放药物的外形和生物相容性等因素。
制备纳米控释系统的方法主要有以不同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制备纳米微粒的的乳液聚合和界面聚合技术;以及利用高分子聚合物采用超声乳化2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微粒的技术[1~3]。
纳米控释系统中药物的释放机理可以是药物通过囊壁沥滤、渗透和扩散出来;也可以是基质本身的溶蚀而使其中的药物释放出来。
由于纳米控释系统特有的性质,使其在药物和基因输送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1)可缓释药物,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2)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3)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从而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4)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有利于储存;(5)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6)可帮助核苷酸转染细胞,并起到定位作用;(7)可用以建立一些新的给药途径。
这都是其他输送体系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纳米控释系统是一非常有前途的控释系统,对其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其用途也会越来越广泛4,5]。
1 药物载体由载体材料和负载药物组成的纳米载药控释系统要满足以下的标准:(1)必须保持或聚集在指定的位置;(2)必须在指定的位置以适当的速度释放药物;(3)用药的稳定和方便必须是药学上可接受的;(4)如果用于肠道外必须是无菌的;(5)组成载药系统的载体材料必须是无毒的、可降解的。
1.1 癌症治疗纳米控释系统最有发展的应用之一是用作抗肿瘤药物的输送系统。
细胞活性的加强和肿第19卷第4期2000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CHIN 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 GIN EERIN G Vol.19No.4December 20003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63607811)收稿日期:2000204214瘤内脉管系统的衰弱导致静脉内纳米粒子的聚集。
一些研究已经报道[6~9],纳米粒子缓释抗肿瘤药物延长了药物在肿瘤内的存留时间,减慢了肿瘤的生长,与游离药物相比延长了患肿瘤动物的存活时间。
由于肿瘤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肿瘤组织血管的通透性也较大,所以,静脉途径给予的纳米粒子可在肿瘤内输送,从而可提高疗效,减少给药剂量和毒性反应。
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明[10],把亲脂性免疫调节剂muramyl dipeptide 或muramyl tipeptide cholesterol 装载到纳米胶囊中,其抗转移瘤作用比游离态制剂更有效。
阿霉素A 的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子的体内外抗肝细胞瘤效果均明显优于游离的阿霉素A 。
另外,吸附于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纳米粒子上的寡核苷酸已经被证实提高了其对核酸酶的稳定性,并形成了更理想的细胞定位[11]。
Chavany 等人已经证明[12],当受到蛇毒液中的磷酸乙酯酶作用时,被纳米粒子包裹的寡核苷酸的寿命从2分钟提高到了1200多分钟。
通过对纳米粒子的修饰,可以增强其对肿瘤组织的靶向特异性。
如Allemann [13]把抗肿瘤药ZnPcF16装载到聚乳酸(PLA )纳米粒子和聚乙二醇(PEG )修饰的PLA 纳米粒子中,给小鼠静脉注射后,发现前者的血药浓度较低(AUC 02168=227ug ・h/g ),这是因为PEG 修饰的纳米粒子能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同时,增加肿瘤组织的摄取。
也有人把较新的抗癌药—紫杉醇包裹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粒子中,体内实验以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缩小和存活时间的程度来评价药效,结果表明,含紫杉醇的纳米粒子比同浓度游离的紫杉醇的疗效明显增加[14]。
作者在对聚原酸酯(POE )抗癌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中,采用W/O/W 型复乳制备了聚原酸酯载甲氨喋呤(M TX )纳米粒子,结果表明,POE 载药纳米粒子与传统药剂相比,可大大减少服药次数,延长药物的活性,提高药物的疗效,纳米粒子对特定器官还具有靶向作用。
除此之外,POE 本身能够在生物体内降解成为易代谢的小分子化合物,对机体安全可靠,药物的释放速度可通过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予以控制,因此该控释体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5]。
作者还曾制备出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粒并进行了体外释药试验,同时还设计出在给药部位近端和远端进行99M Tc 4+标记的阿霉素免疫磁性纳米粒子(AIMN )的体内磁靶向定位试验,该试验从兔耳缘静脉给予99M Tc 4+标记的AIMN 后,采用国际先进的ECT 显像技术,动态观察了AIMN 在体内的磁靶向定位情况。
结果表明,AIMN 具有超顺磁性特性,在给药部位近端和远端磁区均能产生放射性富集,富集强度为给药量的60~65%,同时其在脏器的分布显著减少,从而证实了AIMN 具有较强的磁靶向定位功能,为靶向治疗肿瘤奠定了结实的基础[16]。
1.2 细胞内靶向输送由于纳米粒子聚集在网状内皮系统里,因此早已用作药物的载体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物。
纳米粒子包裹的药物沿着静脉迅速聚集在肝和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主要器官,使由于治疗药物的非特定聚集而引起的毒性被降低了。
一项利用抗生素治疗细胞内感染的研究表明[17],被纳米粒子包裹的氨必西林比游离的氨必西林的疗效要高20倍。
这种方法对大鼠的沙门氏菌病也是同样有效的[18]。
纳米粒子的吞噬作用已经被研究纳米粒子表面特征和细胞吞噬吸收作用的学者发现[19,20]。
因巨噬细胞在爱滋病的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把抗病毒药定向地输送到巨噬细胞,就能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可减少剂量,减轻毒副反应。
Lobenberg 等人报道[21],42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第19卷载有azidothymidine (AZT )的纳米粒子静脉注射后,在大鼠网状内皮系统中的浓度比注射AZT 水溶液后的浓度要高18倍。
经口给药,纳米粒子可更有效地把AZT 输送到网状内皮系统。
不难发现,对受爱滋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进行靶向输送抗病毒药物也将成为纳米粒子的一个新用途。
1.3 对药效的延长作用纳米粒子的医疗用途要求,避免静脉用药的纳米粒子被网状内皮系统迅速吸收,并要尽量延长纳米粒子的作用时间。
纳米粒子的这些用途包括延长药物载体的作用时间,用作显影剂或对肝和脾以外的器官靶向输送。
对载有不同嵌段共聚物和聚乙二醇的预成形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修饰后的纳米粒子与沿静脉用药的未修饰的纳米粒子相比,系统的作用时间延长了好几倍[22]。
另外一种修饰方法是将纳米粒子由衍生聚合物配制,当纳米粒子形成时,亲水分子如聚乙二醇等在纳米粒子的表面,而球核则是疏水的聚合物链。
Langer 的研究小组最近证实以上方法制得的纳米粒子在被注入5小时后仅有30%被肝吸附,而未修饰的纳米粒子在被注入5分钟后就有66%被吸附[23]。
近年来,也有关于包裹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纳米粒子的报道,其主要优点是可改善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并把药物定向输送到网状内皮系统,从而增强药物疗效。
如给小鼠静脉注射载有蛋白酶抑制剂CGP57813的聚乳酸纳米粒子,与对照组相比,AUC 增加了2倍,t 1/2从13分钟增加到了61分钟,表观分布容积也从1.7L/kg 增加到了3.6L/kg [24]。
K im 等人[25]制备了载有硝苯地平的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醇酸(1∶1)共聚物、Eudragit (RL/RS )等三种纳米粒子,粒子直径在0.12~0.21μm 范围内,与硝苯地平的对照溶液相比,纳米粒子剂型药物的高峰浓度(C max )都下降,T max 和MR T 都延长,Eudragit 纳米粒子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加,给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口服用药,结果表明,硝苯地平纳米粒子早期降压幅度减小,降压作用的维持时间延长。
所以,硝苯地平的纳米粒子对其可起到缓释、长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平稳降压的作用。
1.4 对疫苗的辅助作用包裹或表面结合疫苗的纳米粒子的辅助作用已经在对皮下和口服用药的研究中被证实。
纳米粒子的辅助作用在于持久地释放被包裹的抗原,或加强吸收作用和身体免疫系统对被纳米粒子结合抗原的免疫反应。
Stieneker 等人[26]发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对大鼠体内的爱滋病毒疫苗起辅助作用时,与氢氧化铝或水溶解的辅助作用相比,抗体的滴定率要高10到100倍。
与抗原有关的口服用药纳米粒子避免了被胃酶和胃酸分解,而后被肠淋巴组织吸收。
研究表明,在大鼠定位肠曲模型中,聚乙二醇交酯酸共聚物制成的纳米粒子(直径约100nm )被Peyer 修复组织的吸收要比大的粒子高好几倍。
K ossovsky 等人证明[27],表面修饰的纳米粒子能够使蛋白抗原的表面充分暴露,同时,能使抗原结构更趋稳定,在兔体内能引起强烈的、特异的免疫反应,而常规佐剂仅能勉强成功地引起免疫反应。
由于纳米控释系统能保护抗原并能促进Peyer 小结的摄取,因此用于口服免疫制剂应该相当有效,而颗粒大小和所用聚合物材料会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1.5 口服用药Damage 等人[28]用界面聚合方法制备的含胰岛素的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纳米胶囊,给禁524 第4期常津等:医用纳米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食的糖尿病大鼠单次灌胃,两天后起效,使血糖水平降低50~60%。
按每公斤体重50单位胰岛素,以纳米胶囊形式给药,降血糖作用可维持20天;而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口服游离的胰岛素却不能降低血糖水平。
纳米胶囊的包裹能够避免胰岛素受分解蛋白酶的作用,而且,众所周知,纳米胶囊是通过细胞间质穿过肠道并进入血液循环的,从而显示其系统药效。
这种方法是在对利用糖蛋白和糖肽结合纳米胶囊向肠壁传递的受体研究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