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难点28 求空间距离

合集下载

2023年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专题28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原卷版)

2023年新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专题28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原卷版)

专题28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考点预测】知识点一: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点、线、面(1)空间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2)空间中,不重合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不共面的四点确定一个空间图形或几何体(空间四边形、四面体或三棱锥).知识点二:简单凸多面体—棱柱、棱锥、棱台1.棱柱:两个面互相平面,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1)斜棱柱: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2)直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3)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4)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棱柱;(5)直平行六面体: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平行六面体;(6)长方体: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7)正方体: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2.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锥.(1)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2)正四面体:所有棱长都相等的三棱锥.3.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简单凸多面体的分类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知识点三:简单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球1.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2.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将其旋转一周形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3.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4.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球面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劣弧长度).知识点四:组合体由柱体、锥体、台体、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做组合体.知识点五: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1.斜二测画法斜二测画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已知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Ox ,Oy ,建立直角坐标系. (2)画出斜坐标系.在画直观图的纸上(平面上)画出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O x ,''O y ,使45'''∠=x O y (或13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3)画出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 轴的线段,且长度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 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般.可简化为“横不变,纵减半”.(4)擦去辅助线.图画好后,要擦去'x 轴、'y 轴及为画图添加的辅助线(虚线).被挡住的棱画虚线. 注:4.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互相平行的,中心投影的投影线相交于一点.【题型归纳目录】题型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题型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题型三:直观图 题型四:最短路径问题 【典例例题】题型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例1.(2022·全国·模拟预测)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经过不共面的四点的球有且仅有一个 B .平行六面体的每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C .正棱柱的每条侧棱均与上下底面垂直 D .棱台的每条侧棱均与上下底面不垂直例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B .各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多面体一定是三棱锥C .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D .一个三棱锥的四个面可以都为直角三角形例3.(2022·海南·模拟预测)“三棱锥P ABC -是正三棱锥”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三棱锥P ABC -是正四面体 B .三棱锥P ABC -不是正四面体 C .有一个面是正三角形 D .ABC 是正三角形且PA PB PC ==例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给出下列命题:①在圆柱的上、下底面的圆周上各取一点,则这两点的连线是圆柱的母线; ②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③直角三角形绕其任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都是圆锥; ④棱台的上、下底面可以不相似,但侧棱长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C .2D .3例5.(2022·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 .过空间内不同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C .棱锥的所有侧面都是三角形D .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例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给出下列命题:①在圆柱的上、下底面的圆周上各取一点,则这两点的连线是圆柱的母线; ②直角三角形绕其任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都是圆锥; ③棱台的上、下底面可以不相似,但侧棱长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C .2D .3例7.(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莱昂哈德·欧拉,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他的研究论著几乎涉及到所有数学分支,有许多公式、定理、解法、函数、方程、常数等是以欧拉名字命名的.欧拉发现,不论什么形状的凸多面体,其顶点数V 、棱数E 、面数F 之间总满足数量关系2,V F E +-=,此式称为欧拉公式,已知某凸32面体,12个面是五边形,20个面是六边形,则该32面体的棱数为___________;顶点的个数为___________.例8.(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理))如图,正方体1AC 上、下底面中心分别为1O ,2O ,将正方体绕直线12O O 旋转360︒,下列四个选项中为线段1AB 旋转所得图形是( )A .B .C .D .例9.(多选题)(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所示,观察四个几何体,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多选)A .①是棱台B .②是圆台C .③是棱锥D .④是棱柱例10.(2022·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理))碳60(60C )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它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又称为足球烯,其结构是由五元环(正五边形面)和六元环(正六边形面)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共32个面,且满足:顶点数-棱数+面数=2.则其六元环的个数为__________.【方法技巧与总结】 熟悉几何体的基本概念.题型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例11.(多选题)(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折扇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延续,在我国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扇”与“善”谐音,折扇也寓意“善良”“善行”.它常以字画的形式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智大勇的象征(如图1).图2是一个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一部分),若两个圆弧,DE AC 所在圆的半径分别是3和9,且120ABC ∠=,则该圆台的( )A .高为BC .表面积为34πD .上底面积、下底面积和侧面积之比为1:9:22例12.(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理))设一圆锥的侧面积是其底面积的3倍,则该圆锥的高与母线长的比值为( )A .89B C D .23例13.(2022·云南·二模(文))已知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表面积为62,所有棱长之和为40,则线段1AC 的长为( )A B C D例14.(2022·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三模)已知AB ,CD 分别是圆柱上、下底面圆的直径,且AB CD ⊥,.1O ,O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圆心,若圆柱的底面圆半径与母线长相等,且三棱锥A BCD -的体积为18,则该圆柱的侧面积为( ) A .9π B .12π C .16π D .18π例15.(2022·河南·模拟预测(文))在正四棱锥P ABCD -中,AB =P ABCD -的体积是8,则该四棱锥的侧面积是( )AB .C .D .例1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九章算术》中将正四棱台体(棱台的上下底面均为正方形)称为方亭.如图,现有一方亭ABCD EFHG -,其中上底面与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4,方亭的高h EF =,BF =,方亭的四个侧面均为全等的等腰梯形,已知方亭四个侧面的面积之和 )A .24B .643C .563D .16例17.(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如图,一种棱台形状的无盖容器(无上底面1111D C B A )模型其上、下底面均为正方形,面积分别为24cm ,29cm ,且1111A A B B C C D D ===,若该容器模型的体积为319cm 3,则该容器模型的表面积为( )A .()29cmB .219cmC .()29cmD .()29cm例18.(2022·海南海口·二模)如图是一个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其面积为3π,两个圆弧所在的圆半径分别为2和4,则该圆台的体积为( )A B C D例19.(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圆台上、下底面的圆周都在一个直径为10的球面上,其上、下底面的半径分别为4和5,则该圆台的侧面积为( )A .B .C .D .例20.(2022·河南安阳·模拟预测(文))已知圆柱12O O 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2,AB ,CD 分别为上、下底面圆的直径,AB CD ⊥,则四面体ABCD 的体积为( ) A .13B .23C .1D .43例21.(2022·山东·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模)鲁班锁是我国传统的智力玩具,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其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十分精巧.图1是一种鲁班锁玩具,图2是其直观图.它的表面由八个正三角形和六个正八边形构成,其中每条棱长均为2.若该玩具可以在一个正方体内任意转动(忽略摩擦),则此正方体表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_.例22.(2022·湖北省天门中学模拟预测)已知一个圆柱的体积为2 ,底面直径与母线长相等,圆柱内有一个三棱柱,与圆柱等高,底面是顶点在圆周上的正三角形,则三棱柱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例23.(2022·上海闵行·二模)已知一个圆柱的高不变,它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它的侧面积扩大为原来的___________倍.例24.(2022·浙江绍兴·模拟预测)有书记载等角半正多面体是以边数不全相同的正多边形为面的多面体,如图,将正四面体沿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梭上的3个点截去一个正三棱锥,如此共截去4个正三棱锥,若得到的几何体是一个由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围成的等角半正多面体,且正六边形的面积为2,则原正四面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_.例25.(2022·上海徐汇·三模)设圆锥底面圆周上两点A、B间的距离为2,圆锥顶点到直线ABAB和圆锥的轴的距离为1,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_.例2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的“牟合方盖”可以看作是两个圆柱垂直相交的公共部分,计算其体积所用的“幂势即同,则积不容异”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成果,根据此原理,取牟合方盖的一半,其体积等于与其同底等高的正四棱柱中,去掉一个同底等高的正四棱锥之后剩余部分的体积(如图1所示).现将三个直径为4的圆柱放于同一水平面上,三个圆柱的轴所在的直线两两成角都相等,三个圆柱的公共部分为如图2,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方法技巧与总结】熟悉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本公式,注意直角等特殊角. 题型三:直观图例27.(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已知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ABC 的直观图是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原ABC 的面积为 __.例28.(2022·浙江·镇海中学模拟预测)如图,梯形ABCD 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其中45ABC ∠=︒,1AB AD ==,DC BC ⊥,则原图形的面积为( )A .1B .2C .2D .1例29.(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ABC 是水平放置的△ABC 的斜二测直观图,其中2O C O A O B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BC 是钝角三角形B .△ABC 是等边三角形C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 .△ABC 是等腰三角形,但不是直角三角形例3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水平放置的四边形ABCD 的斜二测直观图为矩形A B C D '''',已知2,2A O O B B C =='''''=',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 )A .20B .12C .8+D .8+例3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文))如图,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O A B '''△,O A A B ''''=是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斜边2O B ''=,则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A B .1 C D .例3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一个三角形的水平直观图在x O y '''是等腰三角形,底角为30,腰长为2,如图,那么它在原平面图形中,顶点B 到x 轴距离是( )A .1B .2CD .【方法技巧与总结】斜二测法下的直观图与原图面积之间存在固定的比值关系:S 直原. 题型四:最短路径问题例33.(多选题)(2022·广东广州·三模)某班级到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劳动,加工出如图所示的圆台12O O ,在轴截面ABCD 中,2cm AB AD BC ===,且2CD AB =,则( )A .该圆台的高为1cmB .该圆台轴截面面积为2C 3D .一只小虫从点C 沿着该圆台的侧面爬行到AD 的中点,所经过的最短路程为5cm例34.(2022·河南洛阳·三模(理))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为1CC 上的动点,则1D E E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例35.(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文))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2,1,90AA AB BC ABC ===∠=︒,点E 是侧棱1BB 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②存在点E ,使得1A EA ∠为钝角③截面1AEC 周长的最小值为例36.(2022·河南·二模(理))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2AB =,P 是线段1BC 上的一动点,则1A P P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例37.(2022·陕西宝鸡·二模(文))如图,在正三棱锥P ABC -中,30APB BPC CPA ∠=∠=∠=,4PA PB PC ===,一只虫子从A 点出发,绕三棱锥的三个侧面爬行一周后,又回到A 点,则虫子爬行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_.例38.(2022·安徽宣城·二模(理))已知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2,P 为AC 的中点,E 为AB 中点,M 是DP 的动点,N 是平面ECD 内的动点,则||||AM M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例39.(2022·新疆阿勒泰·三模(理))如图,圆柱的轴截面ABCD 是一个边长为4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点A 出发绕圆柱表面爬到BC 的中点E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 )A .B .C .D例40.(2022·云南·昆明一中高三阶段练习(文))一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的圆锥形物体,一只蚂蚁从圆锥底面圆周上一点P 出发,绕圆锥表面爬行一周后回到P 点,已知圆锥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3,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A .3B .C .πD .2π【方法技巧与总结】此类最大路径问题:大胆展开,把问题变为平面两点间线段最短问题. 【过关测试】一、单选题1.(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已知圆锥的高为1,则过此圆锥顶点的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A .2B .52C D .32.(2022·全国·模拟预测(文))若过圆锥的轴SO 的截面为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顶点A ,B ,C ,D 在圆锥底面上,1A ,1B ,1C ,1D 在圆锥侧面上,则该正方体的棱长为( )A .B .C .(2D .(2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已知圆锥的轴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面积为4,则圆锥的体积为( ) A .43 B .43πC .83D .83π4.(2022·广东深圳·高三阶段练习)通用技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统一规格的圆台形容器,用如图所示的圆环沿虚线剪开得到的一个半圆环(其中小圆和大圆的半径分别是1cm 和4cm )制作该容器的侧面,则该圆台形容器的高为( )AB .1cmCD 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已知一个直三棱柱的高为2,如图,其底面ABC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为A B C ''',其中1O A O B O C ''''''===,则此三棱柱的表面积为( )A.4+B .8+C .8+D .8+6.(2022·湖北·天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模拟预测)已知某圆锥的侧面积为的半径为( ) A .2B .3C .4D .67.(2022·山西大同·高三阶段练习)正四棱台的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2、4,侧棱长为2,则其体积为( )A .56B C .D .5638.(2022·江西九江·三模(理))如图,一个四分之一球形状的玩具储物盒,若放入一个玩具小球,合上盒盖,可放小球的最大半径为r .若是放入一个正方体,合上盒盖,可放正方体的最大棱长为a ,则ra=( )A B .34C .2D .)3129.(2022·浙江湖州·模拟预测)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BCD △是以BD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为等边三角形,2BD =,将ABD △沿对角线BD 翻折到PBD △在翻折的过程中,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BD PC ⊥B .DP 与BC 可能垂直C .直线DP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最大值是45︒D .四面体PBCD 1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北方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其中一部分水蓄入某水库.已知该水库水位为海拔1485m .时,相应水面的面积为21400km .;水位为海拔1575m .时,相应水面的面积为21800km .,将该水库在这两个水位间的形状看作一个棱台,则该水库水位从海拔1485m .上升到1575m .2.65≈)( ) A .931.010m ⨯ B .931.210m ⨯C .931.410m ⨯D .931.610m ⨯二、多选题11.(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棱长为1,P 是1A D 上的一个动点,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BPB .PA PC +C .当P 在直线1AD 上运动时,三棱锥1B ACP -的体积不变D .以点B 1AB C 1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ED ⊥平面ABCD ,,2FB ED AB ED FB ==∥,记三棱锥E ACD -,F ABC -,F ACE -的体积分别为123,,V V V ,则( )A .322V V =B .31V V =C .312V V V =+D .3123V V =13.(2022·江苏·常州高级中学模拟预测)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为线段1A C 上的动点,点M ,N 分别为线段11A C ,1CC 的中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1A P AB ⊥ B .三棱锥1M B NP -的体积为定值 C .[]160,120APD ∠∈︒︒D .1AP D P +的最小值为2314.(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折扇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延续,在我国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扇”与“善”谐音,折扇也寓意“善良”“善行”.它常以字画的形式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智大勇的象征(如图1).图2是一个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一部分),若两个圆弧,DE AC 所在圆的半径分别是3和9,且120ABC ∠=,则该圆台的( )A .高为B .体积为3C .表面积为34πD .上底面积、下底面积和侧面积之比为1:9:22三、填空题1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已知一三角形ABCA B C '''(如图),则三角形ABC 中边长与正三角形A B C '''的边长相等的边上的高为______.16.(2022·上海·模拟预测)已知圆柱的高为4,底面积为9π,则圆柱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_;17.(2022·新疆·三模(理))已知一个棱长为a 的正方体木块可以在一个圆锥形容器内任意转动,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2,则a 的最大值为______.18.(2022·吉林长春·高三阶段练习(理))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称一个正方体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所围成的立体为“牟合方盖”,如图(1)(2).刘徽未能求得牟合方盖的体积,直言“欲陋形措意,惧失正理”,不得不说“敢不阙疑,以俟能言者”.约200年后,祖冲之的儿子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后世称为祖暅原理,即:两等高立体,若在每一等高处的截面积都相等,则两立体体积相等,如图(3)(4).已知八分之一的正方体去掉八分之一的牟合方盖后的剩余几何体与长宽高皆为八分之一正方体棱长的倒四棱锥“等幂等积”,祖暅由此推算出牟合方盖的体积.据此可知,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其牟合方盖的体积为______. 四、解答题19.(2022·吉林·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且1,4,5AB DC AB DC PM PC ==∥.(1)求证:PA 平面MDB ;(2)当直线,PC PA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都为4π,且4,DC DA AB =⊥时,求出多面体MPABD 的体积.20.(2022·全国·南宁二中高三期末(文))图1是由矩形ABGF ,Rt ADE △和菱形ABCD 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2AB =,1==AE AF ,60BAD ∠=︒,将该图形沿AB ,AD 折起使得AE 与AF 重合,连接CG ,如图2.(1)证明:图2中的C ,D ,E ,G 四点共面; (2)求图2中三棱锥C BDG -的体积.2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已知AB ⊥侧面BB 1C 1C ,AB =BC =1,BB 1=2,∠BCC 1=60°.(1)求证:BC 1⊥平面ABC ;(2)E 是棱CC 1上的一点,若三棱锥E -ABC CE 的长.22.(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文))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2224AC AA AB AC BC =====,160BAA ∠=︒.(1)证明:平面ABC ⊥平面11AA B B .(2)设P 是棱1CC 上一点,且12CP PC =,求三棱锥111A PB C -体积.。

空间距离高三数学知识点

空间距离高三数学知识点

空间距离高三数学知识点在高三数学中,空间距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距离计算。

掌握了空间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几何关系。

一、点到点的距离计算在三维空间中,我们通过坐标来表示点的位置。

假设有点A(x₁, y₁, z₁)和点B(x₂, y₂, z₂),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点A到点B的距离。

距离公式如下:AB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 + (z₂ - z₁)²]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两个任意点之间的距离,进而帮助解决空间几何中的问题。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在三维空间中,直线的方程可以以参数形式给出。

如果我们有一个点P(x₀, y₀, z₀)和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x = x₁ + aty = y₁ + btz = z₁ + ct其中a、b、c为实数,t为参数。

我们可以通过点P到直线L 的距离公式来计算:d = |(x₀ - x₁, y₀ - y₁, z₀ - z₁) · (a, b, c)| / √(a² + b² + c²)这里的|·|表示向量的模,·表示向量的内积。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点到平面的距离计算在三维空间中,平面的方程可以以一般式给出。

如果我们有一个点P(x₀, y₀, z₀)和平面的一般式方程为: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D为常数。

我们可以通过点P到平面的距离公式计算:d = |Ax₀ + By₀ + Cz₀ + D| / √(A² + B² + C²)这里的|·|表示绝对值。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四、直线与直线的距离计算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距离是空间中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我们常用距离公式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

距离公式是指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公式,主要是三维空间中的点之间的距离。

三维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d=√((x2-x1)2+(y2-y1)2+(z2-z1)2)
其中,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x1、y1、z1为第一个点的坐标,x2、y2、z2为第二个点的坐标。

二维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d=√((x2-x1)2+(y2-y1)2)
其中,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x1、y1为第一个点的坐标,x2、y2为第二个点的坐标。

一维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d=|x2-x1|
其中,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x1、x2为第一个点和第二个点的坐标。

以上就是距离公式的基本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空间关系。

距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中的物理现象,比如,我们可以使用距离公式来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准确地推断太阳系的大小和结构等。

此外,距离公式也可以用于物理、几何等学科,以及地理、气象等学科。

距离公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关系,并用于不同学科中。

空间距离公式解析

空间距离公式解析

解析空间距离安徽省五河一中邢文举李莉莉(邮编233300 )我们知道向量乔在单位向量:方向上的射影的长度可以表示为:J=|A S|COS<A5^>=AB e ,那么空间所有的距离都可以用该公式求解,即d=屈•:可以叫做空间距离公式:线叫两直线的公垂线。

分别是两直线a,b上的各任意点,则d=亦•:就一、点与直线间的距离已知点A是平面a外的一已知点,:是平面&的单位法向量,假设与空间两直线(无论平行或异面)都垂直且都相交的直是两直线。

与b间的距离,如图三四、线与面的距离直线°与平面。

平行,€是平而a的单位法向量,A是平面a内的任一点,E是直线a 上的任一点,贝9d = AB -e 就是直线。

到平面a的距离,如图四五、面与面的距离图四平面a与平面0平行,:是平面a与“的单位法向量,A、B分别是平面a与“内的各任一点,则d = 是两平行平面&与0间的距离,如图五综上知,求空间有关距离问题就可归纳为利用一个公式:d=AB e求之即可。

所以该公式可以叫做空间距离公式。

A或E点虽然可以是任意点,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选用特殊点或己知点即可,其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该公式的特殊情形,此时而// e o例如图在边长为3的正方体中,G是g的3等份点,求:(1)平而ABG的法向量为二=(0-23) 丽=(0.03)AB. •/?. a"点到面ABG的距离为:山花阿(2) VCD//AB, AB^ABG :.CD//^\ ABG又岚=(0,3,0) /• CD到面ABG的距离为:(3 ) V A,B = (3,0-3) AG= (3,3,2)•I而与而的法向量为石=(3,-5,3)又巫=(0,0,3)二4/与AG间的距离为:由上例可知,用公式d =△〃・£求有关距离简易而可行。

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

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

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在空间几何中,距离公式是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重要工具。

距离公式不仅广泛应用于数学领域,还在物理学、工程学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包括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的情况。

一、二维空间中的距离公式在二维空间中,我们可以使用欧几里得距离公式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有两点A(x1, y1)和B(x2, y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 = √((x2 - x1)² + (y2 - y1)²)其中,d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两个点A(2, 3)和B(5, 7),我们可以使用距离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我们有:d = √((5 - 2)² + (7 - 3)²)= √(3² + 4²)= √(9 + 16)= √25= 5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

二、三维空间中的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使用三维欧几里得距离公式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有两点A(x1, y1, z1)和B(x2, y2, z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 = √((x2 - x1)² + (y2 - y1)² + (z2 - z1)²)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两个点A(1, 2, 3)和B(4, 5, 6),我们可以使用距离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我们有:d = √((4 - 1)² + (5 - 2)² + (6 - 3)²)= √(3² + 3² + 3²)= √(9 + 9 + 9)= √27= 3√3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3√3个单位长度。

距离公式在空间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导航系统中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或者在建筑工程中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等。

高考数学复习8.8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和距离

高考数学复习8.8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和距离
2
又∵β∈[0°,90°],∴β=30°,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2016·广州模拟)二面角的棱上有A,B两点,直线AC,BD分别在这个
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已知AB=4,AC=6,BD=8,
CD=2 17 ,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答案 解析
4.(2016·长春模拟)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BAC=90°,
D,E,F分别是棱AB,BC,CP的中点,AB=AC=1,PA=2,则直线
PA与平面D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答案 解析
1 A.5
25 B. 5
√C. 55
2 D.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分类 深度剖析 课时作业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设a,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则
范围 求法
l1与l2所成的角θ π
(0, 2 ]
|a·b| cos θ= |a||b|
a与b的夹角β [0,π] a·b cos β=|a||b|
9.(2016·石家庄模拟)已知点E,F分别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 BB1,CC1上,且B1E=2EB,CF=2FC1,则平面AEF与平面ABC所成的
2 二面角的正切值为___3_____.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2016·南昌模拟)如图(1),在边长为4的菱形ABCD中,∠DAB=60°, 点E,F分别是边CD,CB的中点,AC∩EF=O,沿EF将△CEF翻折到 △PEF,连接PA,PB,PD,得到如图(2)的五棱锥P-ABFED,且PB = 10 . (1)求证:BD⊥平面POA; 证明

高中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28__求空间距离

高中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28__求空间距离

难点28对于求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察的要点,此中以点与点、 点到线、 点到面的距离为基 础,求其余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难点磁场( ★★★★ ) 如图,已知ABCD 是矩形, AB =a , AD =b , PA ⊥平面 ABCD , PA =2c , Q 是 PA 的中点.求: (1) Q 到 BD 的距离; (2) P 到平面 BQD 的距离 .●事例研究[例 1]把正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 E 、 F 分别是 AD 、 BC 的中点,点 O 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1) EF 的长;(2) 折起后∠ EOF 的大小 .命题企图:考察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属★★★★级题目 .知识依靠: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目积公式.错解剖析:成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此中一定保证 x轴、 y 轴、 z 轴两两相互垂直 .技巧与方法:建系方式有多种,此中以 O 点为原点,以OB 、 OC 、 OD 的方向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 .解:如图,以 点为原点成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xyz , 设正方形 边长为 , 则 (0 ,O O ABCD a A-2a ,0), B (2a ,0,0), C (0,2a ,0), D (0,0,2a ), E (0, -2a ,a ), F (2a ,22 22442 a ,0)4(1) | EF |220)22 2 a)22 a)23 3 (a(a4 (0a, EFa4 4442(2)OE2 a, 2 a),OF 22a,0)( 0,4 (a,4 4 4OE OF2 a ( 2 2 2 a 0a20 a )( a)484 44|OE |a,| OF |a,cos OE,OFOE OF 122|OE ||OF |2∴∠ EOF =120°[例 2]正方体 ABCD — A 1B 1C 1 D 1 的棱长为 1,求异面直线 A 1C 1 与 AB 1 间的距离 . 命题企图:此题主要考察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属★★★★级题目.知识依靠: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变为求线面距离, 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错解剖析:此题简单错误以为O 1B 是 A 1C 与 AB 1的距离,这主假如对异面直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订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距离 .技巧与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较难作出它们的公垂线,故往常采纳化归思想,转变为求线面距、面面距、或由最值法求得.解法一:如图,连接AC 1,在正方体 AC 1中,∵面 AB 1C 间的距离等于异面直线A 1C 1 与 AB 1 间的距离 .A 1C 1∥ AC , ∴ A 1 C 1∥平面 AB 1C ,∴A 1C 1与平连接 B 1D 1、BD ,设 B 1D 1 ∩A 1C 1=O 1, BD ∩ AC =O ∵ AC ⊥BD , AC ⊥DD 1,∴ AC ⊥平面 BB 1D 1 D∴平面 AB 1C ⊥平面 BB 1D 1D ,连接 B 1O ,则平面 AB 1C ∩平面 BB 1D 1D =B 1O 作 O 1G ⊥ B 1 O 于 G ,则 O 1G ⊥平面 AB 1C∴ O 1G 为直线 A 1C 1 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 1C 1 与 AB 1 间的距离 .在 Rt △ 1 1 中,∵1 1=2,1=1,∴1=226OOBOBOOOBOO 1O 1B 1 =22O 1O O 1B 13 ,即异面直线 A C 与 AB 间距离为311 11OB 133解法二:如图,在A 1C 上任取一点 M ,作 MN ⊥ AB 1 于 N ,作 MR ⊥ A 1B 1 于 R ,连接 RN ,∵平面 A 1B 1C 1D 1⊥平面 A 1ABB 1,∴ MR ⊥平面 A 1ABB 1,MR ⊥ AB 1 ∵ AB 1⊥ RN ,设 A 1R =x , 则 RB 1=1- x ∵∠ C 1A 1B 1=∠ AB 1A 1=45°,∴ MR =x , RN =NB 1= 2(1 x)2MNMR2RN2x 21(1 x)23( x 1) 21(0 < x < 1 )2233∴当 x=1时, MN有最小值3即异面直线 A1C1与 AB1距离为 3 . 333●锦囊妙记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 七种距离之间有亲密联系,有些能够相互转变,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变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变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要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 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转移法,转变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 体积法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1) 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变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照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剿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1.( ★★★★★ ) 正方形ABCD边长为 2,E、F分别是AB 和 CD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 ( 如图 ) ,M为矩形AEFD内一点,假如∠MBE=∠MBC,MB和平面BCF所成角的正切值为1 ,那么点M到直线EF的距离为() 2A.2C.3 D. 1 222平面2.( ★★★★ ) 三棱柱ABC的交线为 l ,则ABC— A1B1C1中, AA1=1, AB=4,BC=3,∠ ABC=90°,设平面A1C1与 l 的距离为()A1BC1与A.10B.11二、填空题3.(★★★★) 如左下列图,空间四点A、 B、 C、 D 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动点 P 在线段 AB上,动点 Q在线段 CD上,则 P 与 Q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4.( ★★★★ ) 如右上图, ABCD 与 ABEF 均是正方形,假如二面角E — AB —C 的度数为30°,那么 EF 与平面 ABCD 的距离为 _________.三、解答题5.( ★★★★★ ) 在长方体 ABCD — A 1 B 1C 1D 1 中, AB =4,BC =3, CC 1=2,如图:(1) 求证:平面 A 1BC 1∥平面 ACD 1; (2) 求 (1) 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3) 求点 B 1 到平面 A 1 BC 1的距离 . 6.( ★★★★★ ) 已知正四棱柱 ABCD — A 1B 1C 1D 1,点 E 在棱 D 1D 上,截面 EAC ∥ D 1B 且面 EAC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角为 45° , AB =a , 求:(1) 截面 EAC 的面积;(2) 异面直线 A 1B 1 与 AC 之间的距离;(3) 三棱锥 B 1— EAC 的体积 .7.( ★★★★ ) 如图,已知三棱柱 A 1B 1C 1— 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侧棱 A 1A 与 AB 、 AC 均成 45°角,且 A 1E ⊥ B 1B 于 E , A 1F ⊥ CC 1 于F .(1) 求点 A 到平面 B 1BCC 1的距离;(2) 当 AA 1 多长时,点 A 1 到平面 ABC 与平面 B 1BCC 1的距离相等 .8.( ★★★★★ )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D ∥ BC ,∠ ABC = , AB = 1AD =a ,23∠=arccos25 ,⊥面 且= .ADCPAABCDPA a5(1) 求异面直线 AD 与 PC 间的距离;(2) 在线段 AD 上能否存在一点 F ,使点 A 到平面 PCF 的距离为 6.3参照答案 难点磁场解: (1) 在矩形 ABCD 中,作 AE ⊥ BD , E 为垂足 连接 QE ,∵ QA ⊥平面 ABCD ,由三垂线定理得 QE ⊥ BE∴ QE 的长为 Q 到 BD 的距离在矩形 ABCD 中, AB =a ,AD =b ,ab ∴ AE =a 2b 2在 Rt △ QAE 中, QA = 1PA =c2∴ QE = c 2a 2 b 2a 2b 2∴ Q 到 BD 距离为c2a 2b 2 2 .a 2b(2) 解法一:∵平面 BQD 经过线段 PA 的中点, ∴P 到平面 BQD 的距离等于 A 到平面 BQD 的距离在△ AQE 中,作 AH ⊥ QE ,H 为垂足∵ BD ⊥AE , BD ⊥ QE , ∴ BD ⊥平面 AQE ∴ BD ⊥ AH∴⊥平面 ,即 为 A 到平面的距离 .AH BQE AHBQD在 Rt △ AQE 中,∵ AQ =c , AE = aba2b2∴ =abcAHb 2 )c 2a 2b 2(a 2∴ P 到平面 BD 的距离为abc( a2b 2 ) c2a 2b2解法二:设点 A 到平面 QBD 的距离为 h ,由V A — BQD =V Q — ABD , 得 1 S △ BQD · h = 1S △ ABD · AQ3 3S ABD AQ abch=(a 2b2 )c 2a2 b2S BQD剿灭难点训练一、 1. 分析:过点M作 MM′⊥ EF,则 MM′⊥平面 BCF∵∠ MBE=∠ MBC∴ BM′为∠ EBC为角均分线,2∴∠ EBM′=45°, BM′= 2 ,进而 MN=2答案: A2.分析:交线 l 过 B 与 AC平行,作 CD⊥l 于 D,连 C1D,则 C1D为 A1C1与 l 的距离,而CD等于 AC上的高,即CD=12,Rt△ C1CD中易求得 C1D=13= 55答案: C二、 3. 分析:以A、B、C、D为极点的四边形为空间四边形,且为正四周体,取P、 Q分别为 AB、 CD的中点,因为 AQ=BQ=2 a,∴PQ⊥AB,同理可得PQ⊥CD,故线段PQ的2长为 P、 Q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在Rt △APQ中,PQ=AQ 2AP 2(3 a) 2(a)2 2 a222答案:2 a 24.分析:明显∠ FAD是二面角 E— AB—C的平面角,∠ FAD=30°,过 F 作 FG⊥平面 ABCD 于 G,则 G必在 AD上,由 EF∥平面 ABCD.∴FG为 EF与平面 ABCD的距离,即 FG=a.2答案:a 2三、 5.(1) 证明:因为BC1∥AD1,则 BC1∥平面 ACD1同理, A1B∥平面 ACD1,则平面 A1BC1∥平面 ACD1(2)解:设两平行平面 A1 BC1与 ACD1间的距离为 d,则 d 等于 D1到平面 A1BC1的距离.易求A1C1=5, A1B=25, BC1=13 ,则cos A1BC1=2, 则 sin A1BC1=61, 则S A1B1C1 =61,因为6565VD1 A1BC1VB A1C1 D11SA1BC1·d=1(1AD1C1 D1)112 61, 即两平行平,则32·BB,代入求得 d=361面间的距离为1261 .61(3)解:因为线段 B1D1被平面 A1BC1所均分,则 B1、 D1到平面 A1BC1的距离相等,则由(2)1261知点 B1到平面 A1BC1的距离等于.6.解:(1) 连接DB交AC于O,连接EO,∵底面 ABCD是正方形∴ DO⊥AC,又 ED⊥面 ABCD∴EO⊥AC,即∠ EOD=45°又 DO=2a, AC=2 a,EO=DO=2a=a,∴ S△2cos45EAC2 (2)∵ A1A⊥底面 ABCD,∴ A1A⊥ AC,又 A1A⊥ A1B1∴A1A是异面直线 A1B1与 AC间的公垂线又EO∥ BD1, O为 BD中点,∴D1B=2EO=2a∴=,∴与距离为 2 a111(3)连接 B1D交 D1B 于 P,交 EO于 Q,推证出 B1D⊥面 EAC ∴B1Q是三棱锥 B1— EAC的高,得 B1Q=3a2VB EAC1 2 a23 a 2 a3132247.解: (1) ∵BB1⊥A1E,CC1⊥A1F,BB1∥CC1∴BB1⊥平面 A1EF即面 A1EF⊥面 BB1C1C在 Rt△A1EB1中,∵∠ A1B1E=45°, A1B1=a∴ 1 =2a , 同理 1 =2,又 =,∴ 1 =2aA E2A F a EF a A E222同理 A1F=a,又 EF=a∴△ EA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1F=90°过 A1作 A1N⊥ EF,则 N为 EF中点,且 A1N⊥平面 BCC1B1即 A1N为点 A1到平面 BCC1B1的距离∴ A1N=1a22又∵1∥面 1 ,到平面 1 1 的距离为aAA BCCB A BCCB2∴ a=2,∴所求距离为2(2)设 BC、 B1C1的中点分别为 D、 D1,连接 AD、 DD1和 A1D1,则 DD1必过点 N,易证 ADD1A1为平行四边形 .∵B1C1⊥ D1D, B1C1⊥ A1N∴B1C1⊥平面 ADD1A1∴BC⊥平面 ADD1A1得平面 ABC⊥平面 ADD1A1,过 A1作 A1M⊥平面 ABC,交 AD于 M,若 A1M=A1N,又∠ A1AM=∠ A1D1N,∠ AMA1=∠ A1ND1=90°∴△ AMA1≌△ A1ND1,∴AA1=A1D1= 3 ,即当 AA1=3 时知足条件.8.解: (1) ∵BC∥AD, BC面PBC,∴AD∥面PBC进而 AD与 PC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D与平面 PBC间的距离.过 A 作 AE⊥ PB,又 AE⊥ BC∴AE⊥平面 PBC, AE为所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B中, PA=AB=a∴ AE = 2a2(2) 作 CM ∥ AB ,由已知 cos ADC = 25 5∴ tan ADC = 1 , 即 CM = 1DM22∴ ABCM 为正方形, AC = 2 a , PC = 3 a过 A 作 AH ⊥ PC , 在 Rt △ PAC 中,得 AH =63下边在 AD 上找一点 F ,使 PC ⊥ CF取 MD 中点 F ,△ ACM 、△ FC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ACM +∠ FCM =45° +45° =90°∴ FC ⊥AC , 即 FC ⊥ PC ∴在 AD 上存在知足条件的点 F .[学法指导]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最近几年来,高考对峙体几何的考察仍旧着重于空间看法的成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育. 题目起点低,步步高升,给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有发挥能力的余地. 大题综合性强,有几何组合体中深层次考察空间的线面关系. 所以,高考复习应在抓好基本看法、定理、表述语言的基础上,以总结空间线面关系在几何体中确实定方法下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并踊跃探访解答各种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思想及方法.一、意会解题的基本策略思想高考改革稳中有变. 运用基本数学思想如转变,类比,函数看法还是考察中心,选择好典型例题,在基本数学思想指导下,概括一套符合一般思想规律的解题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经过娴熟运用,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解决一般基本数学识题就会自然流利.二、探访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基面立体几何图形一定借助面的烘托,点、线、面的地点关系才能显现地“立”起来. 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常常依赖于某种特别的协助平面即基面. 这个协助平面的获得正是解题的要点所在,经过对这个平面的截得,延展或结构,纲举目张,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三、重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是从认识详细几何模型到抽象出空间点、线、面的关系,进而培育空间想象能力 . 而数学识题中很多图形和数目关系都与我们熟习模型存在着某种联系. 它指引我们以模型为依照,找出起要点作用的一些关系或数目,对照数学识题中题设条件,突出特性,想法对原图形补形,拼集、结构、嵌入、转变为熟知的、形象的、直观的模型,利用其特点规律获得优解.。

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重难点归纳1.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 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 (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3)体积法 (3)向量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 (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 2.用向量法求距离的公式:⑴异面直线,a b 之间的距离:||AB n d n ⋅= ,其中,,,n a n b A a B b ⊥⊥∈∈。

⑵直线a 与平面α之间的距离:||AB n d n ⋅= ,其中,A a B α∈∈。

n是平面α的法向量。

⑶两平行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AB n d n ⋅= ,其中,A B αβ∈∈。

n是平面α的法向量。

⑷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AB n d n ⋅= ,其中B α∈,n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另法:点000(,,),A x y z 平面0Ax By Cz D +++=则d =⑸点A 到直线a 的距离:d =B a ∈,a是直线a 的方向向量。

⑹两平行直线,a b 之间的距离:d =,A a B b ∈∈,a是a 的方向向量。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点O 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1)EF 的长;(2)折起后∠EOF 的大小命题意图 考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知识依托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量积公式错解分析 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其中必须保证x 轴、y 轴、z 轴两两互相垂直技巧与方法 建系方式有多种,其中以O 点为原点,以OB 、OC 、OD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解 如图,以O 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设正方形ABCD 边长为a ,则A (0,-22a ,0),B (22a ,0,0),C (0, 22a ,0), D (0,0, 22a ),E (0,-42a , a ),F (42a , 42a ,0)222223(1)||(0)()(0),44444(2)(0,,),(,,0)44440()044448||,||,cos ,22||EF a a EF OE a a OF a a OE OF a a a a OE OF OE OF OE OF OE =-+++-=∴==-=⋅=⨯+-+⋅=-⋅==<>=12||OF =- ∴∠EOF =120°例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知识依托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化为求线面距离,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错解分析 本题容易错误认为O 1B 是A 1C 与AB 1的距离,这主要是对异面直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距离技巧与方法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较难作出它们的公垂线,故通常采用化归思想,转化为求线面距、面面距、或由最值法求得解法一 如图,在正方体AC 1中, ∵A 1C 1∥AC ,∴A 1C 1∥平面AB 1C , ∴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等于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连结B 1D 1、BD ,设B 1D 1∩A 1C 1=O 1,BD ∩AC =O ∵AC ⊥BD ,AC ⊥DD 1,∴AC ⊥平面BB 1D 1D ∴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连结B 1O ,则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B 1O作O 1G ⊥B 1O 于G ,则O 1G ⊥平面AB 1C∴O 1G 为直线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在Rt △OO 1B 1中,∵O 1B 1=22,OO 1=1,∴OB 1=21121B O OO += 26 ∴O 1G =331111=⋅OB B O O O ,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解法二 如图,在A 1C 上任取一点M ,作MN ⊥AB 1于N ,作MR ⊥A 1B 11A于R ,连结RN ,∵平面A 1B 1C 1D 1⊥平面A 1ABB 1, ∴MR ⊥平面A 1ABB 1,MR ⊥AB 1 ∵AB 1⊥RN ,设A 1R =x ,则RB 1=1-x ∵∠C 1A 1B 1=∠AB 1A 1=45°,∴MR =x ,RN =NB 1=)1(22x - 31)31(23)1(2122222+-=-+=+=x x x RN MR MN (0<x <1) ∴当x =31时,MN 有最小值33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解法三(向量法)如图建立坐标系,则111(1,0,0),(1,0,1),(1,1,1),(0,1,1)A A B C∴111(0,1,1),(1,1,0)AB AC - == 设MN 是直线A 1C 1与AB 1的公垂线,且1111(0,,),(,,0)AN AB AM AC λλλμμμ- ==== 则11(,,0)(0,0,1)(0,,)MN MA A A ANμμλλ=++-+-+ =- (,,1),μλμλ=--从而有11100MN AC MN AB ⎧⎪⇒⎨⎪⎩==22032113λλμλμμ⎧=⎪-=⎧⎪⇒⎨⎨-=⎩⎪=⎪⎩∴111(,,)||333MN MN =⇒=例3如图,已知ABCD 是矩形,AB =a ,AD =b ,P A ⊥平面ABCD ,P A =2c ,Q 是P A 的中点求 (1)Q 到BD 的距离;(2)P 到平面BQD 的距离解 (1)在矩形ABCD 中,作AE ⊥BD ,E 为垂足 连结QE ,1A∵QA ⊥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得QE ⊥BE ∴QE 的长为Q 到BD 的距离 在矩形ABCD 中,AB =a ,AD =b , ∴AE =22ba ab +在Rt △QAE 中,QA =21P A =c ∴QE =22222b a b ac ++∴Q 到BD(2)解法一 ∵平面BQD 经过线段P A 的中点, ∴P 到平面BQD 的距离等于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AQE 中,作AH ⊥QE ,H 为垂足∵BD ⊥AE ,BD ⊥QE ,∴BD ⊥平面AQE ∴BD ⊥AH ∴AH ⊥平面BQE ,即AH 为A 到平面BQD 的距离在Rt △AQE 中,∵AQ =c ,AE =22ba ab +∴AH =22222)(ba cb a abc ++∴P 到平面BD 的距离为22222)(ba cb a abc ++解法二 设点A 到平面QBD 的距离为h ,由V A —BQD =V Q —ABD ,得31S △BQD ·h =31S △ABD ·AQ h =S AQ S BQD ABD =⋅∆∆ 学生巩固练习1 正方形ABCD 边长为2,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M 为矩形AEFD内一点,如果∠MBE =∠MBC ,MB 和平面BCF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1,那么点M 到直线EF 的距离为( )A2 B 1 C2D 122 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1,AB =4,BC =3,∠ABC =90°,设平面A 1BC 1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则A 1C 1与l 的距离为( )A 10B 11C 2.6D 2.43 如左图,空间四点A 、B 、C 、D 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 ,动点P 在线段AB 上,动点Q 在线段CD 上,则P 与Q 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4 如右上图,ABCD 与ABEF 均是正方形,如果二面角E —AB —C 的度数为30°,那么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为_________5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4,BC =3,CC 1=2,如图(1)求证 平面A 1BC 1∥平面ACD 1; (2)求(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3)求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6 已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点E 在棱D 1D 上,截面EAC ∥D 1B 且面EA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AB =a ,求 (1)截面EAC 的面积;(2)异面直线A 1B 1与AC 之间的距离; (3)三棱锥B 1—EAC 的体积 7 如图,已知三棱柱A 1B 1C 1—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与AB 、AC 均成45°角,且A 1E ⊥B 1B 于E ,A 1F ⊥CC 1于F (1)求点A 到平面B 1BCC 1的距离;(2)当AA 1多长时,点A 1到平面ABC 与平面B 1BCC 1的距离相等 8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2,AB =31AD =a ,1A1A1∠ADC =arccos552,P A ⊥面ABCD 且P A =a (1)求异面直线AD 与PC 间的距离;(2)在线段AD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点A 到平面PCF参考答案1 解析 过点M 作MM ′⊥EF ,则MM ′⊥平面BCF ∵∠MBE =∠MBC∴BM ′为∠EBC 为角平分线,∴∠EBM ′=45°,BM ′=2,从而MN =22 答案 A2 解析 交线l 过B 与AC 平行,作CD ⊥l 于D ,连C 1D ,则C 1D 为A 1C 1与l 的距离,而CD 等于AC 上的高,即CD =512,Rt △C 1CD 中易求得C 1D =513=2.6 答案 C3 解析 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空间四边形,且为正四面体,取P 、Q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因为AQ =BQ =22a ,∴PQ ⊥AB , 同理可得PQ ⊥CD ,故线段PQ 的长为P 、Q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在Rt △APQ中,PQ =22)2()23(2222=-=-a a AP AQ a 答案22a 4 解析 显然∠F AD 是二面角E —AB —C 的平面角,∠F AD =30°,过F 作FG ⊥平面ABCD 于G ,则G 必在AD 上,由EF ∥平面ABCD∴FG 为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即FG 2a答案 2a5 (1)证明 由于BC 1∥AD 1,则BC 1∥平面ACD 1 同理,A 1B ∥平面ACD 1,则平面A 1BC 1∥平面ACD 1(2)解 设两平行平面A 1BC 1与ACD 1间的距离为d ,则d 等于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 易求A 1C 1=5,A 1B =25,BC 1=13,则cos A 1BC 1=652,则sin A 1BC 1=6561,则S111C B A ∆=61,由于111111D C A B BC A D V V --=,则31S 11BC A ∆·d =)21(1111D C AD ⋅·BB 1,代入求得d =616112,即两平行平面间的(3)解 由于线段B 1D 1被平面A 1BC 1所平分,则B 1、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相等,则由(2)知点B 1到平面A 1BC 1 6 解 (1)连结DB 交AC 于O ,连结EO , ∵底面ABCD 是正方形∴DO ⊥AC ,又ED ⊥面ABCD ∴EO ⊥AC ,即∠EOD =45°又DO =22a ,AC =2a ,EO =︒45cos DO =a ,∴S △EAC =22a (2)∵A 1A ⊥底面ABCD ,∴A 1A ⊥AC ,又A 1A ⊥A 1B 1 ∴A 1A 是异面直线A 1B 1与AC 间的公垂线 又EO ∥BD 1,O 为BD 中点,∴D 1B =2EO =2a∴D 1D =2a ,∴A 1B 1与AC 距离为2a(3)连结B 1D 交D 1B 于P ,交EO 于Q ,推证出B 1D ⊥面EAC ∴B 1Q 是三棱锥B 1—EAC 的高,得B 1Q =23a 32422322311a a a V EAC B =⋅⋅=-7 解 (1)∵BB 1⊥A 1E ,CC 1⊥A 1F ,BB 1∥CC 1 ∴BB 1⊥平面A 1EF 即面A 1EF ⊥面BB 1C 1C 在Rt △A 1EB 1中,∵∠A 1B 1E =45°,A 1B 1=a∴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 ,∴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EA 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 1F =90°过A 1作A 1N ⊥EF ,则N 为EF 中点,且A 1N ⊥平面BCC 1B 1 即A 1N 为点A 1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 ∴A 1N =221a = 又∵AA 1∥面BCC 1B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2a ∴a =2,∴所求距离为2(2)设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连结AD 、DD 1和A 1D 1,则DD 1必过点N ,易证ADD 1A 1为平行四边形∵B 1C 1⊥D 1D ,B 1C 1⊥A 1N ∴B 1C 1⊥平面ADD 1A 1 ∴BC ⊥平面ADD 1A 1得平面ABC ⊥平面ADD 1A 1,过A 1作A 1M ⊥平面ABC ,交AD 于M , 若A 1M =A 1N ,又∠A 1AM =∠A 1D 1N ,∠AMA 1=∠A 1ND 1=90°∴△AMA 1≌△A 1ND 1,∴AA 1=A 1D 1=3,即当AA 1=3时满足条件8 解 (1)∵BC ∥AD ,BC ⊂面PBC ,∴AD ∥面PBC从而AD 与PC 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D 与平面PBC 间的距离 过A 作AE ⊥PB ,又AE ⊥BC ∴AE ⊥平面PBC ,AE 为所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 AB 中,P A =AB =a∴AE =22a (2)作CM ∥AB ,由已知cos ADC =552 ∴tan ADC =21,即CM =21DM ∴ABCM 为正方形,AC =2a ,PC =3a 过A 作AH ⊥PC ,在Rt △P AC 中,得AH =36下面在AD 上找一点F ,使PC ⊥CF取MD 中点F ,△ACM 、△FC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M +∠FCM =45°+45°=90°∴FC ⊥AC ,即FC ⊥PC ∴在AD 上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课前后备注学法指导: 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近年来,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仍然注重于空间观点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题目起点低,步步升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挥能力的余地大题综合性强,有几何组合体中深层次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因此,高考复习应在抓好基本概念、定理、表述语言的基础上,以总结空间线面关系在几何体中的确定方法入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并积极探寻解答各类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思想及方法一、领悟解题的基本策略思想高考改革稳中有变运用基本数学思想如转化,类比,函数观点仍是考查中心,选择好典型例题,在基本数学思想指导下,归纳一套合乎一般思维规律的解题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通过熟练运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解决一般基本数学问题就会自然流畅二、探寻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基面立体几何图形必须借助面的衬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才能显露地“立”起来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经常依附于某种特殊的辅助平面即基面这个辅助平面的获取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个平面的截得,延展或构造,纲举目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重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是从认识具体几何模型到抽象出空间点、线、面的关系,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数学问题中许多图形和数量关系都与我们熟悉模型存在着某种联系它引导我们以模型为依据,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一些关系或数量,对比数学问题中题设条件,突出特性,设法对原图形补形,拼凑、构造、嵌入、转化为熟知的、形象的、直观的模型,利用其特征规律获取优解。

浅谈空间距离的几种计算方法

浅谈空间距离的几种计算方法

浅谈空间距离的几种计算方法【摘要】空间的距离是从数量角度进一步刻划空间中点、线、面、体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重要的量,是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研究的重要数量.空间距离的求解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一般是将问题最终转化为求线段的长度。

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和概念的内在联系,做好各种距离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空间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异面直线距离公垂线段等体积法【正文】空间距离是衡量空间中点、线、面、体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重要的量。

空间距离的求解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空间距离主要包括:(1)两点之间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3)点到平面的距离;(4)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5)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6)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这六种距离的计算一般常采用“一作、二证、三计算”的方法求解。

对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难就难在“一作”上。

所谓的“一作”就是作出点线或点面距中的垂线段,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除非有相当的基本功,否则这种方法很难运用自如,因此就需要进行转化来求解这些空间距离。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使得有些距离的计算可以避开作(或找)公垂线段、垂线段的麻烦,使空间距离的计算变得比较简单。

一、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通常有两种方法:1、可以计算线段的长度。

把要求的线段放入某个三角形中,用勾股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可以用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果图形比较特殊,便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写出两点的坐标,然后代入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即可。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在求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时,通常是寻找或构造一个三角形。

其中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直线是此顶点所对的一条边,利用等面积法计算点线距离。

所寻找或构造的三角形有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三类,最关键的步骤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然后用等面积法计算即可。

高考数学空间距离的计算

高考数学空间距离的计算

第28讲 空间距离的计算一、高考要求空间的距离是从数量角度进一步刻划空间中没有公共点的图形间相对位置的远近程度,是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研究的重要数量.空间距离的求法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在高考中通常是以一道大题中的某一小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是求体积,需算点到面的距离.二、两点解读重点:(1)求距离的一般步骤:①找出或作出有关距离;②证明它符合定义;③归到某三角形中计算.(2)要注意各种距离间的相互转化、等积法及“平行移动”等思想方法. 难点: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三、课前训练1.若三棱锥ABC P -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满足PC PB PA ===1,则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 ( D )(A )66 (B )36 (C )63 (D )33 2.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过B 且平行于平面11D AB 的平面与平面11D AB 的距离为33a 3.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1BD 的长为32,则1BD 与AC 间距离为36四、典型例题例1已知在ABC ∆中,0120,15,9=∠==BAC AC AB ,它所在平面外一点P 到ABC ∆三个顶点的距离都是14,那么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是 ( D )(A )13 (B )11 (C )9 (D )7例2 在北纬45o 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的经度分别是东经140°与西经130°,设地球半径为R ,则甲乙两地的球面距离是 ( A )(A )R π31 (B )R π21 (C )R π41 (D )R π23 例3 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若1,21==AA AB ,则点A 到平面BC A 1的距离为23 例4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P 为平面ABCD 外一点AD PD ⊥,2==AD PD ,二面角C AD P --为060,则P 到AB 的距离是7例5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AB =a ,AD =3a ,且 ∠ADC =又P A ⊥平面ABCD ,P A =a . (I )求二面角P -CD -A 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II )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1)如图,在平面ABCD 内,过点A作AE ⊥CD ,垂足为E ,连接PE . 由P A ⊥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知PE ⊥CD ,故∠PEA 是二面角P —CD —A 的平面角. A P B CD在Rt △DAE 中,AD =3a ,∠ADC =arcsin 55 则AE =AD ·sinADE =553a 在Rt △P AE 中,tanPEA =3553==a a AE PA 故二面角P —CD —A 的大小为arctan 35. (2)在平面P AB 中,过点A 作AH ⊥PB ,垂足为H .由P A ⊥平面ABCD ,AB ⊥BC ,P A ⊥BC ,则有BC ⊥平面P AB ,又AH ⊂平面P AB ,因此BC ⊥AH ,又AH ⊥PB ,故AH ⊥平面PBC .因此,线段AH 的长即为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在等腰直角△P AB 中,AH =22a ,故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22a。

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2009届一轮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高考要求: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重难点归纳: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3)向量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点O 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1)EF 的长;(2)折起后∠EOF 的大小.命题意图:考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知识依托: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量积公式.错解分析: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必须保证x轴、y 轴、z 轴两两互相垂直.技巧与方法:建系方式有多种,其中以O 点为原点,以、、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解:如图,以O 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设正方形ABCD 边长为a ,则A (0,-22a ,0),B (22a ,0,0),C (0,.22a ,0), D (0,0,.22a ),E (0,-42a ,.a ),F(42a,.42a ,0)22223(1)||(0)()(0),444442EF a a a a a EF a =-+++-=∴=222(2)(0,,),(,,0)4444OE a a OF a a=-= 20()044448a OE OF a a a ⋅=⨯+-+⋅=-1||,||,cos ,222||||a a OE OF OE OF OE OF OE OF ⋅==<>==- ∴∠EOF =120°例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知识依托: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化为求线面距离,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错解分析:本题容易错误认为O 1B 是A 1C 与AB 1的距离,这主要是对异面直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距离.技巧与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较难作出它们的公垂线,故通常采用化归思想,转化为求线面距、面面距、或由最值法求得.解法一:如图,在正方体AC 1中, ∵A 1C 1∥AC ,∴A 1C 1∥平面AB 1C , ∴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等于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连结B 1D 1、BD ,设B 1D 1∩A 1C 1=O 1,BD ∩AC =O ∵AC ⊥BD ,AC ⊥DD 1,∴AC ⊥平面BB 1D 1D ∴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连结B 1O ,则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B 1O作O 1G ⊥B 1O 于G ,则O 1G ⊥平面AB 1C∴O 1G 为直线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在Rt △OO 1B 1中,∵O 1B 1=22,OO 1=1,∴OB 1=21121B O OO +=26 ∴O 1G =331111=⋅OB B O O O ,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距离为33.解法二:如图,在A 1C 上任取一点M ,作MN ⊥AB 1于N ,作MR ⊥A 1B 1于R ,连结RN ,∵平面A 1B 1C 1D 1⊥平面A 1ABB 1, ∴MR ⊥平面A 1ABB 1,MR ⊥AB 1∵AB 1⊥RN ,设A 1R =x ,则RB 1=1-x ∵∠C 1A 1B 1=∠AB 1A 1=45°,∴MR =x ,RN =NB 1=)1(22x - 31)31(23)1(2122222+-=-+=+=x x x RN MR MN (0<x <1)1AA 1A∴当x =31时,MN 有最小值33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距离为33.解法三(向量法)如图建立坐标系,则111(1,0,0),(1,0,1),(1,1,1),(0,1,1)A A B C∴111(0,1,1),(1,1,0)AB AC -== 设MN 是直线A 1C 1与AB 1的公垂线,且1111(0,,),(,,0)AN AB AM AC λλλμμμ-==== 则11(,,0)(0,0,1)(0,,)MN MA A A ANμμλλ=++-+-+=- (,,1),μλμλ=--从而有11100MN A C MN AB ⎧⎪⇒⎨⎪⎩==22032113λλμλμμ⎧=⎪-=⎧⎪⇒⎨⎨-=⎩⎪=⎪⎩.∴1113(,,)||333MN MN =⇒=. 例3如图,已知ABCD 是矩形,AB =a ,AD =b ,PA ⊥平面ABCD ,PA =2c ,Q 是PA 的中点.求:(1)Q 到BD 的距离;(2)P 到平面BQD 的距离.解:(1)在矩形ABCD 中,作AE ⊥BD ,E 为垂足,连结QE , ∵QA ⊥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得QE ⊥BE ∴QE 的长为Q 到BD 的距离 在矩形ABCD 中,AB =a ,AD =b ,.∴AE =22ba ab +在Rt △QAE 中,QA =21PA =c ∴QE =22222b a b ac ++∴Q 到BD 距离为22222ba b a c ++. (2)解法一:∵平面BQD 经过线段PA 的中点, ∴P 到平面BQD 的距离等于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AQE 中,作AH ⊥QE ,H 为垂足∵BD ⊥AE ,BD ⊥QE ,∴BD ⊥平面AQE :∴BD ⊥AH ∴AH ⊥平面BQE ,即AH 为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Rt △AQE 中,∵AQ =c ,AE =22ba ab +∴AH =22222)(ba cb a abc ++∴P 到平面BD 的距离为22222)(ba cb a abc ++解法二:设点A 到平面QBD 的距离为h ,由V A —BQD =V Q —ABD ,得31S △BQD ·h =31S △ABD ·AQ h =22222)(ba cb a abc S AQS BQDABD ++==⋅∆∆ .学生巩固练习:1.正方形ABCD 边长为2,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M 为矩形AEFD 内一点,如果∠MBE =∠MBC ,MB 和平面BCF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1,那么点M 到直线EF 的距离为( )A 2B 1C 2D 122.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1,AB =4,BC =3,∠ABC =90°,设平面A 1BC 1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则A 1C 1与l 的距离为( )A 10B 11C 2.6D 2.43.如左图,空间四点A 、B 、C 、D 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 ,动点P 在线段AB 上,动点Q 在线段CD 上,则P 与Q 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4.如右上图,ABCD 与ABEF 均是正方形,如果二面角E —AB —C 的度数为30°,那么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为_________.5.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4,BC =3,CC 1=2,如图: (1)求证:平面A 1BC 1∥平面ACD 1; (2)求(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3)求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6.已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点E 在棱D 1D 上,截面EAC ∥D 1B 且面EA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AB =a ,求:(1)截面EAC 的面积; (2)异面直线A 1B 1与AC 之间的距离; (3)三棱锥B 1—EAC 的体积. 7.如图,已知三棱柱A 1B 1C 1—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与AB 、AC 均成45°角,且A 1E ⊥B 1B 于E ,A 1F ⊥CC 1于F .(1)求点A 到平面B 1BCC 1的距离; (2)当AA 1多长时,点A 1到平面ABC 与平面B 1BCC 1的距离相等.F1A1A18.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2π,AB =31AD =a ,∠ADC =arccos552,PA ⊥面ABCD 且PA =a . (1)求异面直线AD 与PC 间的距离;(2)在线段AD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点A 到平面PCF 的距离为36. 参考答案:1.解析:过点M 作MM ′⊥EF ,则MM ′⊥平面BCF ∵∠MBE =∠MBC∴BM ′为∠EBC 为角平分线,∴∠EBM ′=45°,BM ′=2,从而MN =22答案:A2.解析:交线l 过B 与AC 平行,作CD ⊥l 于D ,连C 1D ,则C 1D 为A 1C 1与l 的距离,而CD 等于AC 上的高,即CD =512,Rt △C 1CD 中易求得C 1D =513=2.6答案:C3.解析: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空间四边形,且为正四面体,取P 、Q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因为AQ =BQ =22a ,∴PQ ⊥AB , 同理可得PQ ⊥CD ,故线段PQ 的长为P 、Q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在Rt △APQ 中,PQ =22)2()23(2222=-=-a a AP AQ a 答案:22a 4.解析:显然∠FAD 是二面角E —AB —C 的平面角,∠FAD =30°,过F 作FG ⊥平面ABCD 于G ,则G 必在AD 上,由EF ∥平面ABCD .∴FG 为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即FG =2a.答案:2a5. (1)证明:由于BC 1∥AD 1,则BC 1∥平面ACD 1 同理,A 1B ∥平面ACD 1,则平面A 1BC 1∥平面ACD 1(2)解:设两平行平面A 1BC 1与ACD 1间的距离为d ,则d 等于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易求A 1C 1=5,A 1B =25,BC 1=13,则cos A 1BC 1=652,则sin A 1BC 1=6561,则S 111C B A ∆=61,由于111111D C A B BC A D V V --=,则31S 11BC A ∆·d =)21(31111D C AD ⋅·BB 1,代入求得d =616112,即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616112. (3)解:由于线段B 1D 1被平面A 1BC 1所平分,则B 1、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相等,则由(2)知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等于616112. 6.解:(1)连结DB 交AC 于O ,连结EO , ∵底面ABCD 是正方形 ∴DO ⊥AC ,又ED ⊥面ABCD ∴EO ⊥AC ,即∠EOD =45°又DO =22a ,AC =2a ,EO =︒45cos DO =a ,∴S △EAC =22a (2)∵A 1A ⊥底面ABCD ,∴A 1A ⊥AC ,又A 1A ⊥A 1B 1 ∴A 1A 是异面直线A 1B 1与AC 间的公垂线 又EO ∥BD 1,O 为BD 中点,∴D 1B =2EO =2a∴D 1D =2a ,∴A 1B 1与AC 距离为2a(3)连结B 1D 交D 1B 于P ,交EO 于Q ,推证出B 1D ⊥面EAC ∴B 1Q 是三棱锥B 1—EAC 的高,得B 1Q =23a 32422322311a a a V EAC B =⋅⋅=-7.解:(1)∵BB 1⊥A 1E ,CC 1⊥A 1F ,BB 1∥CC 1∴BB 1⊥平面A 1EF 即面A 1EF ⊥面BB 1C 1C 在Rt △A 1EB 1中, ∵∠A 1B 1E =45°,A 1B 1=a∴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 ,∴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EA 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 1F =90°过A 1作A 1N ⊥EF ,则N 为EF 中点,且A 1N ⊥平面BCC 1B 1 即A 1N 为点A 1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A 1N =221a =又∵AA 1∥面BCC 1B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2a∴a =2,∴所求距离为2(2)设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连结AD 、DD 1和A 1D 1,则DD 1必过点N ,易证ADD 1A 1为平行四边形.∵B 1C 1⊥D 1D ,B 1C 1⊥A 1N ∴B 1C 1⊥平面ADD 1A 1 ∴BC ⊥平面ADD 1A 1得平面ABC ⊥平面ADD 1A 1,过A 1作A 1M ⊥平面ABC ,交AD 于M , 若A 1M =A 1N ,又∠A 1AM =∠A 1D 1N ,∠AMA 1=∠A 1ND 1=90°∴△AMA 1≌△A 1ND 1,∴AA 1=A 1D 1=3,即当AA 1=3时满足条件. 8.解:(1)∵BC ∥AD ,BC ⊂面PBC ,∴AD ∥面PBC从而AD 与PC 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D 与平面PBC 间的距离.过A 作AE ⊥PB ,又AE ⊥BC ∴AE ⊥平面PBC ,AE 为所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B 中,PA =AB =a ∴AE =22a (2)作CM ∥AB ,由已知cos ADC =552∴tan ADC =21,即CM =21DM ∴ABCM 为正方形,AC =2a ,PC =3a 过A 作AH ⊥PC ,在Rt △PAC 中,得AH =36下面在AD 上找一点F ,使PC ⊥CF取MD 中点F ,△ACM 、△FC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M +∠FCM =45°+45°=90°∴FC ⊥AC ,即FC ⊥PC ∴在AD 上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 .课前后备注:学法指导: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近年来,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仍然注重于空间观点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题目起点低,步步升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挥能力的余地.大题综合性强,有几何组合体中深层次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因此,高考复习应在抓好基本概念、定理、表述语言的基础上,以总结空间线面关系在几何体中的确定方法入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并积极探寻解答各类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思想及方法.一、领悟解题的基本策略思想高考改革稳中有变.运用基本数学思想如转化,类比,函数观点仍是考查中心,选择好典型例题,在基本数学思想指导下,归纳一套合乎一般思维规律的解题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通过熟练运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解决一般基本数学问题就会自然流畅二、探寻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基面立体几何图形必须借助面的衬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才能显露地“立”起来.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经常依附于某种特殊的辅助平面即基面.这个辅助平面的获取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个平面的截得,延展或构造,纲举目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重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是从认识具体几何模型到抽象出空间点、线、面的关系,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数学问题中许多图形和数量关系都与我们熟悉模型存在着某种联系.它引导我们以模型为依据,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一些关系或数量,对比数学问题中题设条件,突出特性,设法对原图形补形,拼凑、构造、嵌入、转化为熟知的、形象的、直观的模型,利用其特征规律获取优解.。

考点27 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2021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真题附解析

考点27 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2021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真题附解析

考点27 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题组一 两点距】1.已知点()2,,M t t ,()()1,1,N t t t t R --∈,则MN 的最小值为( ).A .115B C .5D .5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1,2,),(2,3,4)A a B ,若||AB =a 的值是( )A .3或5B .3-或5-C .3或5-D .3-或53.设点M 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AD 的中点,点P 在面BCC 1B 1所在的平面内,若平面D 1PM 分别与平面ABCD 和平面BCC 1B 1所成的锐二面角相等,则点P 到点C 1的最短距离是( )A B .2C .1 D【题组二 点线距】1.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E 是A 1B 1的中点,则点A 到直线BE 的距离是( )A BC D【题组三 点面距】1.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AB BC BB ==,11AB A B E =,D 为AC 的中点.(1)求证:BD⊥平面11A ACC;(2)若1AB=,且1AC BD⋅=,求1B到平面1A BD的距离.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中,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 BC,2BADπ∠=,E为AD的中点,22AD AP PD BC AB====,平面PAD⊥平面ABCD.(1)求证:平面PBC⊥平面PCE;(2)记点B到平面PCD的距离为1d,点E到平面PAB的距离为2d,求21dd的值.3.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平面ABD ⊥平面ABC ,AB AC ⊥,AE BD ⊥,DE 12AC ,AD=BD=1. (Ⅰ)求AB 的长;(Ⅱ)已知24AC ≤≤,求点E 到平面BCD 的距离的最大值.4.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侧面PAD 为正三角形,2AD =,3AB =,平面PAD ⊥平面ABCD ,E 为棱PB 上一点(不与P 、B 重合),平面ADE 交棱PC 于点F .(1)求证:AD EF ;B AC E,求点B到平面AEC的距离.(2)若二面角––【题组四线面距】1.如图,在四棱锥O−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OA⊥底面ABCD,OA=2,M,N,R分别为OA,BC,AD的中点,求直线MN与平面OCD的距离及平面MNR与平面OCD的距离.2.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ABCD中,侧棱PA⊥底面ABCD,BC∥AD,∠ABC=90°,PA=AB=BC=2,AD=1,则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________.解析附后。

考点27 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2021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讲义

考点27 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2021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讲义
(2)求点 E 到平面 PAB 的距离.
3.如图,在正四棱柱 ABCD A1B1C1D1 中,已知 AB 1, BB1 2 .
(1)求异面直线 A1C 与直线 AD1 所成的角的大小; (2)求点 C 到平面 AB1D1 的距离.
4.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菱形, BAD 120 ,且 PA 平面 ABCD , PA AB 2 ,M,N 分别为 PB , PD 的中点.
4.空间几何证明过程中有一步实在想不出把没用过的条件直接写上然后得出想 不出的那个结论即可。如果第一题真心不会做直接写结论成立则第二题可以直 接用!用常规法的同学建议先随便建立个空间坐标系,做错了还有 2 分可以 得! 5.立体几何中第二问叫你求余弦值啥的一般都用坐标法!如果求角度则常规法简 单! 6.高考选择题中求条件啥的充要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这两个选项可以直接排除! 考到概率超小 7.选择题中考线面关系的可以先从 D 项看起前面都是来浪费你时间的 7.选择题中求取值范围的直接观察答案从每个选项中取与其他选项不同的特殊点 带入能成立的就是答案 8.线性规划题目直接求交点带入比较大小即可(这个看楼下的说用这条要碰运 气,文科可以试试。) 9.遇到这样的选项 A 1/2 B 1 C 3/2 D 5/2 这样的话答案一般是 D 因为 B 可以看 作是 2/2 前面三个都是出题者凑出来的 如果答案在前面 3 个的话 D 应该是 2(4/2).
别忘了 delt>0,然后运用求值域的各种方法—直接法、换元法、图像法、导数 法、均值不等式法(注意验证“=”)等)求出最值(最大、最小),即范围也求 出来了)。抽象的证明问题别光用眼睛在那看,得设出里面的未知量,通过设而 不求思想证明问题。 选修题我只说下参数方程与极坐标,各种曲线的参数方程的标准形式要记准, 里面谁是参数,以及各量的意义以及参数的几何意义,一般都是先画成直角坐 标,变成直角坐标题意就简单了,有的题要用到参数方程里参数的几何意义来 解题(注意直线参数方程只有是标准的参数方程才能用 t 的几何意义,要不会 差一个倍数,弦长|AB|=|t1-t2|,|PA||PB|=|t1t2|(注意 P 点得是你参数方程里前面 的(a,b),只有这样联立后的参数 t 才表示 PA、PB)),这时会简单许多。极坐 标也是,先化成直角坐标再解题,这样就简单了。

2020高考数学求空间距离

2020高考数学求空间距离

难点28 求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难点磁场(★★★★)如图,已知ABCD 是矩形,AB =a ,AD =b ,P A ⊥平面ABCD ,P A =2c ,Q 是P A 的中点.求:(1)Q 到BD 的距离; (2)P 到平面BQD 的距离. ●案例探究[例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点O 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1)EF 的长;(2)折起后∠EOF 的大小.命题意图:考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属★★★★级题目.知识依托: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量积公式.错解分析: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必须保证x 轴、y 轴、z 轴两两互相垂直.技巧与方法:建系方式有多种,其中以O 点为原点,以OB 、OC 、OD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解:如图,以O 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设正方形ABCD 边长为a ,则A (0,-22a ,0),B (22a ,0,0),C (0, 22a ,0),D (0,0, 22a ),E (0,-42a , a ),F (42a , 42a ,0) 21||||,cos ,2||,2||8042)42)(42(420)0,42,42(),42,42,0()2(23,43)420()4242()042(||)1(22222-=>=<==-=⋅+-+⨯=⋅=-==∴=-+++-=OF OE OF OE OF OE a OF a OE a a a a a OF OE a a OF a a OE a EF a a a a a EF∴∠EOF =120°[例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属★★★★级题目.知识依托: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化为求线面距离,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错解分析:本题容易错误认为O 1B 是A 1C 与AB 1的距离,这主要是对异面直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距离.技巧与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较难作出它们的公垂线,故通常采用化归思想,转化为求线面距、面面距、或由最值法求得.解法一:如图,连结AC 1,在正方体AC 1中,∵A 1C 1∥AC ,∴A 1C 1∥平面AB 1C ,∴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等于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连结B 1D 1、BD ,设B 1D 1∩A 1C 1=O 1,BD ∩AC =O ∵AC ⊥BD ,AC ⊥DD 1,∴AC ⊥平面BB 1D 1D∴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连结B 1O ,则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B 1O 作O 1G ⊥B 1O 于G ,则O 1G ⊥平面AB 1C∴O 1G 为直线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 在Rt △OO 1B 1中,∵O 1B 1=22,OO 1=1,∴OB 1=21121B O OO += 26 ∴O 1G =331111=⋅OB B O O O ,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距离为33.解法二:如图,在A 1C 上任取一点M ,作MN ⊥AB 1于N ,作MR ⊥A 1B 1于R ,连结RN ,∵平面A 1B 1C 1D 1⊥平面A 1ABB 1,∴MR ⊥平面A 1ABB 1,MR ⊥AB 1∵AB 1⊥RN ,设A 1R =x ,则RB 1=1-x ∵∠C 1A 1B 1=∠AB 1A 1=45°, ∴MR =x ,RN =NB 1=)1(22x - 31)31(23)1(2122222+-=-+=+=x x x RN MR MN Θ(0<x <1) ∴当x =31时,MN 有最小值33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距离为33.●锦囊妙记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1.(★★★★★)正方形ABCD 边长为2,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M 为矩形AEFD 内一点,如果∠MBE =∠MBC ,MB 和平面BCF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1,那么点M 到直线EF 的距离为( )21 D. 23C. B.1 22A.2.(★★★★)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1,AB =4,BC =3,∠ABC =90°,设平面A 1BC 1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则A 1C 1与l 的距离为( )A.10B.11C.2.6D.2.4二、填空题3.(★★★★)如左下图,空间四点A 、B 、C 、D 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 ,动点P 在线段AB 上,动点Q 在线段CD 上,则P 与Q 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4.(★★★★)如右上图,ABCD 与ABEF 均是正方形,如果二面角E —AB —C 的度数为 30°,那么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为_________.三、解答题5.(★★★★★)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4,BC =3,CC 1=2,如图:(1)求证:平面A 1BC 1∥平面ACD 1; (2)求(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3)求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6.(★★★★★)已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点E 在棱D 1D 上,截面EAC ∥D 1B 且面EA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AB =a ,求:(1)截面EAC 的面积;(2)异面直线A 1B 1与AC 之间的距离; (3)三棱锥B 1—EAC 的体积.7.(★★★★)如图,已知三棱柱A 1B 1C 1—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与AB 、AC 均成45°角,且A 1E ⊥B 1B 于E ,A 1F ⊥CC 1于F .(1)求点A 到平面B 1BCC 1的距离;(2)当AA 1多长时,点A 1到平面ABC 与平面B 1BCC 1的距离相等. 8.(★★★★★)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2,AB = 31AD =a ,∠ADC =arccos552,P A ⊥面ABCD 且P A =a .(1)求异面直线AD 与PC 间的距离;(2)在线段AD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点A 到平面PCF 的距离为36. 参考答案难点磁场解:(1)在矩形ABCD 中,作AE ⊥BD ,E 为垂足连结QE ,∵QA ⊥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得QE ⊥BE ∴QE 的长为Q 到BD 的距离 在矩形ABCD 中,AB =a ,AD =b , ∴AE =22ba ab +在Rt △QAE 中,QA =21P A =c ∴QE =22222b a b ac ++∴Q 到BD 距离为22222ba b a c ++. (2)解法一:∵平面BQD 经过线段P A 的中点, ∴P 到平面BQD 的距离等于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AQE 中,作AH ⊥QE ,H 为垂足∵BD ⊥AE ,BD ⊥QE ,∴BD ⊥平面AQE ∴BD ⊥AH ∴AH ⊥平面BQE ,即AH 为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Rt △AQE 中,∵AQ =c ,AE =22ba ab +∴AH =22222)(ba cb a abc ++∴P 到平面BD 的距离为22222)(ba cb a abc ++解法二:设点A 到平面QBD 的距离为h ,由 V A —BQD =V Q —ABD ,得31S △BQD ·h =31S △ABD ·AQ h =22222)(ba cb a abc S AQS BQDABD ++==⋅∆∆Λ歼灭难点训练一、1.解析:过点M 作MM ′⊥EF ,则MM ′⊥平面BCF ∵∠MBE =∠MBC∴BM ′为∠EBC 为角平分线, ∴∠EBM ′=45°,BM ′=2,从而MN =22 答案:A2.解析:交线l 过B 与AC 平行,作CD ⊥l 于D ,连C 1D ,则C 1D 为A 1C 1与l 的距离,而CD 等于AC 上的高,即CD =512,Rt △C 1CD 中易求得C 1D =513=2.6答案:C二、3.解析: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空间四边形,且为正四面体,取P 、Q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因为AQ =BQ =22a ,∴PQ ⊥AB ,同理可得PQ ⊥CD ,故线段PQ 的 长为P 、Q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在Rt △APQ 中,PQ =22)2()23(2222=-=-a a AP AQ a 答案:22a 4.解析:显然∠F AD 是二面角E —AB —C 的平面角,∠F AD =30°,过F 作FG ⊥平面ABCD 于G ,则G 必在AD 上,由EF ∥平面ABCD .∴FG 为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即FG =2a.答案:2a三、5.(1)证明:由于BC 1∥AD 1,则BC 1∥平面ACD 1 同理,A 1B ∥平面ACD 1,则平面A 1BC 1∥平面ACD 1(2)解:设两平行平面A 1BC 1与ACD 1间的距离为d ,则d 等于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易求A 1C 1=5,A 1B =25,BC 1=13,则cos A 1BC 1=652,则sin A 1BC 1=6561,则S 111C B A ∆=61,由于111111D C A B BC A D V V --=,则31S 11BC A ∆·d =)21(31111D C AD ⋅·BB 1,代入求得d =616112,即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616112. (3)解:由于线段B 1D 1被平面A 1BC 1所平分,则B 1、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相等,则由(2)知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等于616112. 6.解:(1)连结DB 交AC 于O ,连结EO , ∵底面ABCD 是正方形∴DO ⊥AC ,又ED ⊥面ABCD ∴EO ⊥AC ,即∠EOD =45°又DO =22a ,AC =2a ,EO =︒45cos DO =a ,∴S △EAC =22a (2)∵A 1A ⊥底面ABCD ,∴A 1A ⊥AC ,又A 1A ⊥A 1B 1 ∴A 1A 是异面直线A 1B 1与AC 间的公垂线 又EO ∥BD 1,O 为BD 中点,∴D 1B =2EO =2a∴D 1D =2a ,∴A 1B 1与AC 距离为2a(3)连结B 1D 交D 1B 于P ,交EO 于Q ,推证出B 1D ⊥面EAC ∴B 1Q 是三棱锥B 1—EAC 的高,得B 1Q =23a 32422322311a a a V EAC B =⋅⋅=-7.解:(1)∵BB 1⊥A 1E ,CC 1⊥A 1F ,BB 1∥CC 1 ∴BB 1⊥平面A 1EF 即面A 1EF ⊥面BB 1C 1C 在Rt △A 1EB 1中,∵∠A 1B 1E =45°,A 1B 1=a∴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 ,∴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EA 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 1F =90°过A 1作A 1N ⊥EF ,则N 为EF 中点,且A 1N ⊥平面BCC 1B 1 即A 1N 为点A 1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A 1N =221a=又∵AA 1∥面BCC 1B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2a∴a =2,∴所求距离为2(2)设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连结AD 、DD 1和A 1D 1,则DD 1必过点N ,易证ADD 1A 1为平行四边形.∵B 1C 1⊥D 1D ,B 1C 1⊥A 1N ∴B 1C 1⊥平面ADD 1A 1 ∴BC ⊥平面ADD 1A 1得平面ABC ⊥平面ADD 1A 1,过A 1作A 1M ⊥平面ABC ,交AD 于M , 若A 1M =A 1N ,又∠A 1AM =∠A 1D 1N ,∠AMA 1=∠A 1ND 1=90°∴△AMA 1≌△A 1ND 1,∴AA 1=A 1D 1=3,即当AA 1=3时满足条件. 8.解:(1)∵BC ∥AD ,BC ⊂面PBC ,∴AD ∥面PBC从而AD 与PC 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D 与平面PBC 间的距离. 过A 作AE ⊥PB ,又AE ⊥BC ∴AE ⊥平面PBC ,AE 为所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 AB 中,P A =AB =a ∴AE =22a (2)作CM ∥AB ,由已知cos ADC =552 ∴tan ADC =21,即CM =21DM ∴ABCM 为正方形,AC =2a ,PC =3a 过A 作AH ⊥PC ,在Rt △P AC 中,得AH =36下面在AD 上找一点F ,使PC ⊥CF取MD 中点F ,△ACM 、△FC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M +∠FCM =45°+45°=90°∴FC⊥AC,即FC⊥PC∴在AD上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学法指导]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近年来,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仍然注重于空间观点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题目起点低,步步升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挥能力的余地.大题综合性强,有几何组合体中深层次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因此,高考复习应在抓好基本概念、定理、表述语言的基础上,以总结空间线面关系在几何体中的确定方法入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并积极探寻解答各类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思想及方法.一、领悟解题的基本策略思想高考改革稳中有变.运用基本数学思想如转化,类比,函数观点仍是考查中心,选择好典型例题,在基本数学思想指导下,归纳一套合乎一般思维规律的解题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通过熟练运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解决一般基本数学问题就会自然流畅.二、探寻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基面立体几何图形必须借助面的衬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才能显露地“立”起来.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经常依附于某种特殊的辅助平面即基面.这个辅助平面的获取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个平面的截得,延展或构造,纲举目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重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是从认识具体几何模型到抽象出空间点、线、面的关系,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数学问题中许多图形和数量关系都与我们熟悉模型存在着某种联系.它引导我们以模型为依据,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一些关系或数量,对比数学问题中题设条件,突出特性,设法对原图形补形,拼凑、构造、嵌入、转化为熟知的、形象的、直观的模型,利用其特征规律获取优解.。

高考数学专题—立体几何(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考数学专题—立体几何(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考数学专题——立体几何(空间向量求角与距离)一、空间向量常考形式与计算方法设直线l,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l ⃗,m ⃗⃗⃗⃗,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 ⃗⃗1,n 2⃗⃗⃗⃗⃗. (1)线线角:(正负问题):用向量算取绝对值(因为线线角只能是锐角)直线l,m 所成的角为θ,则0≤θ≤π2,计算方法:cos θ=l⃗⋅m ⃗⃗⃗⃗|l⃗|⋅|m ⃗⃗⃗⃗|; (2)线面角:正常考你正弦值,因为算出来的是角的余角的余弦值 非正常考你余弦值,需要再算一步。

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0≤θ≤π2,计算方法:sin θ=|l ⃗⋅n 1⃗⃗⃗⃗⃗⃗||l⃗|⋅|n ⃗⃗|; (3)二面角:同进同出为补角;一进一出为原角。

注意:考试从图中观察,若为钝角就取负值,若为锐角就取正值。

平面α,β所成的二面角为θ,则0≤θ≤π,如图①,AB ,CD 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AB⃗⃗⃗⃗⃗⃗,CD ⃗⃗⃗⃗⃗⃗⟩.如图②③,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n⃗⃗1⋅n 2⃗⃗⃗⃗⃗⃗|n⃗⃗1|⋅|n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 (4)空间距离额计算:通常包含点到平面距离,异面直线间距离。

二、空间向量基本步骤空间向量求余弦值或正弦值四步法(1)建系:三垂直,尽量多点在轴上;左右下建系,建成墙角系;锥体顶点在轴上;对称面建系。

一定要注明怎样建成的坐标系(2)写点坐标(3)写向量:向量最好在面上或者轴上(可简化计算量) (4)法向量的简化计算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1)直线的方向向量就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共线)的向量,记作,显然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可以有无数个.(2)若直线l ⊥α,则该直线的方向向量即为该平面的法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记作,有无数多个,任意两个都是共线向量.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设平面的法向量为α⃗=(x,y,z ).在平面内找出(或求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x 1,y 1,z 1),b ⃗⃗=(x 2,y 2,z 2),根据定义建立方程组,得到{α⃗×a ⃗=0α⃗×b ⃗⃗=0,通过赋值,取其中一组解,得到平面的法向量.三、空间向量求距离向量方法求异面直线距离:先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共法向量,再求两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的连结线段在公共法向量上的射影长。

高考数学真题求距离公式

高考数学真题求距离公式

高考数学真题求距离公式高考数学中,求距离是一个常见的考点,通过解答求距离相关的问题可以检验学生对距离公式的掌握程度。

在高考数学考试中,求距离的题目通常涉及到空间几何知识,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公式和思考方法。

本文将从高考数学真题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常见的求距离公式及解题技巧,帮助考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二维平面坐标系中的求距离公式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中,已知两点的坐标为A(x₁, y₁)和B(x₂, y₂),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公式是:AB的长度 = √((x₂-x₁)² + (y₂-y₁)²)。

这个公式实际上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通过计算两点的横纵坐标之差的平方和再开根号,可以得到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如,已知A(-1, 2)和B(3, -4)两点的坐标,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按照上面的公式,AB的长度= √((3-(-1))² + (-4-2)²) = √(4²+(-6)²) =√(16+36) = √52,即AB的长度为√52。

二、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的求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求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与二维平面坐标系类似,只是需要考虑三个坐标轴的坐标。

当已知A(x₁, y₁, z₁)和B(x₂, y₂, z₂)两点的坐标时,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公式是:AB的长度= √((x₂-x₁)² + (y₂-y₁)² + (z₂-z₁)²)。

这个公式也是根据两点的坐标差的平方和再开根号来计算的。

举个例子,已知A(1, 2, 3)和B(4, -1, 2)两点的坐标,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按照上述公式,AB的长度= √((4-1)² + (-1-2)² + (2-3)²) = √(3² + (-3)² + (-1)²) = √(9 + 9 + 1) =√19,即AB的长度为√19。

数学高考知识点求距离的题

数学高考知识点求距离的题

数学高考知识点求距离的题:求距离的题数学是一门精密而又具有严谨逻辑的学科,高考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其中,求距离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涉及到不同几何图形的距离计算。

本文将以一些具体例题来介绍这个考点,并解释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平面几何中的求距离平面几何涉及到不同的图形,比如直线、线段、圆等。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求解两个不同图形之间的距离。

这些距离求解的方法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例题来逐步探讨。

1. 已知直线方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例题:已知直线的方程为y = 2x + 1,求点P(3,4)到直线的距离。

解析:要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我们可以利用点到直线的垂线。

首先,求解直线的斜率k = 2,因为垂线的斜率为-1/k,所以垂线的斜率为-1/2。

然后,利用点斜式可得到垂线的方程为y = -1/2x + b。

将点P代入垂线方程,得到4 = -1/2*3 + b,求解b可得b = 19/2。

最后,求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可通过计算两个垂线的交点到P点的距离,即d = |(3 - 19/8)/(1 + 1/4)|,简化计算可得到d = 41/8。

2. 已知两点坐标,求点到点的距离例题:已知平面上两点A(1,2)和B(4,6),求点A到点B的距离。

解析: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d = √[(x2 - x1)² + (y2 - y1)²]。

将题目中的坐标代入公式,可得到d = √[(4 - 1)²+ (6 - 2)²] = √(9 + 16) = √25 = 5。

二、空间几何中的求距离除了平面几何中的求距离,高考数学也会考察到空间几何中的距离计算。

空间几何涉及到三维图形,如直线、平面和空间点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例题来看一下如何解决这类题目。

1. 已知平面方程和点坐标,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例题:已知平面的方程为2x + 3y + z = 5,点P(1,2,3),求点P到平面的距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28 求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难点磁场(★★★★)如图,已知ABCD 是矩形,AB =a ,AD =b ,P A ⊥平面ABCD ,P A =2c ,Q 是P A 的中点.求:(1)Q 到BD 的距离; (2)P 到平面BQD 的距离. ●案例探究[例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点O 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1)EF 的长;(2)折起后∠EOF 的大小.命题意图:考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属★★★★级题目.知识依托: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量积公式.错解分析: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必须保证x 轴、y 轴、z 轴两两互相垂直.技巧与方法:建系方式有多种,其中以O 点为原点,以、、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解:如图,以O 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设正方形ABCD 边长为a ,则A (0,-22a ,0),B (22a ,0,0),C (0, 22a ,0),D (0,0, 22a ),E (0,-42a , a ),F (42a , 42a ,0) 21||||,cos ,2||,2||8042)42)(42(420)0,42,42(),42,42,0()2(23,43)420()4242()042(||)1(22222-=>=<==-=⋅+-+⨯=⋅=-==∴=-+++-=OF OE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EF a a a a a∴∠EOF =120°[例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属★★★★级题目.知识依托: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化为求线面距离,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错解分析:本题容易错误认为O 1B 是A 1C 与AB 1的距离,这主要是对异面直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距离.技巧与方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时较难作出它们的公垂线,故通常采用化归思想,转化为求线面距、面面距、或由最值法求得.解法一:如图,连结AC 1,在正方体AC 1中,∵A 1C 1∥AC ,∴A 1C 1∥平面AB 1C ,∴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等于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连结B 1D 1、BD ,设B 1D 1∩A 1C 1=O 1,BD ∩AC =O ∵AC ⊥BD ,AC ⊥DD 1,∴AC ⊥平面BB 1D 1D∴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连结B 1O ,则平面AB 1C ∩平面BB 1D 1D =B 1O 作O 1G ⊥B 1O 于G ,则O 1G ⊥平面AB 1C∴O 1G 为直线A 1C 1与平面AB 1C 间的距离,即为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 在Rt △OO 1B 1中,∵O 1B 1=22,OO 1=1,∴OB 1=21121B O OO += 26 ∴O 1G =331111=⋅OB B O O O ,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距离为33. 解法二:如图,在A 1C 上任取一点M ,作MN ⊥AB 1于N ,作MR ⊥A 1B 1于R ,连结RN ,∵平面A 1B 1C 1D 1⊥平面A 1ABB 1,∴MR ⊥平面A 1ABB 1,MR ⊥AB 1∵AB 1⊥RN ,设A 1R =x ,则RB 1=1-x ∵∠C 1A 1B 1=∠AB 1A 1=45°, ∴MR =x ,RN =NB 1=)1(22x - 31)31(23)1(2122222+-=-+=+=x x x RN MR MN (0<x <1) ∴当x =31时,MN 有最小值33即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距离为33.●锦囊妙记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1.(★★★★★)正方形ABCD 边长为2,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M 为矩形AEFD 内一点,如果∠MBE =∠MBC ,MB 和平面BCF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1,那么点M 到直线EF 的距离为( )21 D. 23C. B.1 22A.2.(★★★★)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1,AB =4,BC =3,∠ABC =90°,设平面A 1BC 1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则A 1C 1与l 的距离为( )A.10B.11C.2.6D.2.4二、填空题3.(★★★★)如左下图,空间四点A 、B 、C 、D 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 ,动点P 在线段AB 上,动点Q 在线段CD 上,则P 与Q 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4.(★★★★)如右上图,ABCD 与ABEF 均是正方形,如果二面角E —AB —C 的度数为 30°,那么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为_________.三、解答题5.(★★★★★)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4,BC =3,CC 1=2,如图:(1)求证:平面A 1BC 1∥平面ACD 1; (2)求(1)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3)求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6.(★★★★★)已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点E 在棱D 1D 上,截面EAC ∥D 1B 且面EA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AB =a ,求:(1)截面EAC 的面积;(2)异面直线A 1B 1与AC 之间的距离; (3)三棱锥B 1—EAC 的体积.7.(★★★★)如图,已知三棱柱A 1B 1C 1—AB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与AB 、AC 均成45°角,且A 1E ⊥B 1B 于E ,A 1F ⊥CC 1于F .(1)求点A 到平面B 1BCC 1的距离;(2)当AA 1多长时,点A 1到平面ABC 与平面B 1BCC 1的距离相等. 8.(★★★★★)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2,AB =31AD =a , ∠ADC =arccos552,P A ⊥面ABCD 且P A =a .(1)求异面直线AD 与PC 间的距离;(2)在线段AD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点A 到平面PCF 的距离为36. 参考答案难点磁场解:(1)在矩形ABCD 中,作AE ⊥BD ,E 为垂足连结QE ,∵QA ⊥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得QE ⊥BE ∴QE 的长为Q 到BD 的距离 在矩形ABCD 中,AB =a ,AD =b , ∴AE =22ba ab +在Rt △QAE 中,QA =21P A =c ∴QE =22222b a b ac ++∴Q 到BD 距离为22222ba b a c ++. (2)解法一:∵平面BQD 经过线段P A 的中点, ∴P 到平面BQD 的距离等于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AQE 中,作AH ⊥QE ,H 为垂足∵BD ⊥AE ,BD ⊥QE ,∴BD ⊥平面AQE ∴BD ⊥AH ∴AH ⊥平面BQE ,即AH 为A 到平面BQD 的距离. 在Rt △AQE 中,∵AQ =c ,AE =22ba ab +∴AH =22222)(ba cb a abc ++∴P 到平面BD 的距离为22222)(ba cb a abc ++解法二:设点A 到平面QBD 的距离为h ,由 V A —BQD =V Q —ABD ,得31S △BQD ·h =31S △ABD ·AQ h =22222)(ba cb a abcS AQ S BQD ABD ++==⋅∆∆ 歼灭难点训练一、1.解析:过点M 作MM ′⊥EF ,则MM ′⊥平面BCF ∵∠MBE =∠MBC∴BM ′为∠EBC 为角平分线, ∴∠EBM ′=45°,BM ′=2,从而MN =22 答案:A2.解析:交线l 过B 与AC 平行,作CD ⊥l 于D ,连C 1D ,则C 1D 为A 1C 1与l 的距离,而CD 等于AC 上的高,即CD =512,Rt △C 1CD 中易求得C 1D =513=2.6答案:C二、3.解析: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空间四边形,且为正四面体,取P 、Q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因为AQ =BQ =22a ,∴PQ ⊥AB ,同理可得PQ ⊥CD ,故线段PQ 的 长为P 、Q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在Rt △APQ 中,PQ =22)2()23(2222=-=-a a AP AQ a 答案:22a 4.解析:显然∠F AD 是二面角E —AB —C 的平面角,∠F AD =30°,过F 作FG ⊥平面ABCD 于G ,则G 必在AD 上,由EF ∥平面ABCD .∴FG 为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即FG =2a . 答案:2a 三、5.(1)证明:由于BC 1∥AD 1,则BC 1∥平面ACD 1 同理,A 1B ∥平面ACD 1,则平面A 1BC 1∥平面ACD 1(2)解:设两平行平面A 1BC 1与ACD 1间的距离为d ,则d 等于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易求A 1C 1=5,A 1B =25,BC 1=13,则cos A 1BC 1=652,则sin A 1BC 1=6561,则S 111C B A ∆=61,由于111111D C A B BC A D V V --=,则31S 11BC A ∆·d =)21(31111D C AD ⋅·BB 1,代入求得d =616112,即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616112. (3)解:由于线段B 1D 1被平面A 1BC 1所平分,则B 1、D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相等,则由(2)知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等于616112. 6.解:(1)连结DB 交AC 于O ,连结EO , ∵底面ABCD 是正方形∴DO ⊥AC ,又ED ⊥面ABCD ∴EO ⊥AC ,即∠EOD =45°又DO =22a ,AC =2a ,EO =︒45cos DO =a ,∴S △EAC =22a (2)∵A 1A ⊥底面ABCD ,∴A 1A ⊥AC ,又A 1A ⊥A 1B 1 ∴A 1A 是异面直线A 1B 1与AC 间的公垂线 又EO ∥BD 1,O 为BD 中点,∴D 1B =2EO =2a∴D 1D =2a ,∴A 1B 1与AC 距离为2a(3)连结B 1D 交D 1B 于P ,交EO 于Q ,推证出B 1D ⊥面EAC ∴B 1Q 是三棱锥B 1—EAC 的高,得B 1Q =23a 32422322311a a a V EAC B =⋅⋅=-7.解:(1)∵BB 1⊥A 1E ,CC 1⊥A 1F ,BB 1∥CC 1 ∴BB 1⊥平面A 1EF 即面A 1EF ⊥面BB 1C 1C 在Rt △A 1EB 1中,∵∠A 1B 1E =45°,A 1B 1=a∴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 ,∴A 1E =22a 同理A 1F =22a ,又EF =a∴△EA 1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A 1F =90°过A 1作A 1N ⊥EF ,则N 为EF 中点,且A 1N ⊥平面BCC 1B 1 即A 1N 为点A 1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A 1N =221a = 又∵AA 1∥面BCC 1B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2a ∴a =2,∴所求距离为2(2)设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连结AD 、DD 1和A 1D 1,则DD 1必过点N ,易证ADD 1A 1为平行四边形.∵B 1C 1⊥D 1D ,B 1C 1⊥A 1N ∴B 1C 1⊥平面ADD 1A 1 ∴BC ⊥平面ADD 1A 1得平面ABC ⊥平面ADD 1A 1,过A 1作A 1M ⊥平面ABC ,交AD 于M , 若A 1M =A 1N ,又∠A 1AM =∠A 1D 1N ,∠AMA 1=∠A 1ND 1=90°∴△AMA 1≌△A 1ND 1,∴AA 1=A 1D 1=3,即当AA 1=3时满足条件. 8.解:(1)∵BC ∥AD ,BC ⊂面PBC ,∴AD ∥面PBC从而AD 与PC 间的距离就是直线AD 与平面PBC 间的距离. 过A 作AE ⊥PB ,又AE ⊥BC ∴AE ⊥平面PBC ,AE 为所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 AB 中,P A =AB =a ∴AE =22a (2)作CM ∥AB ,由已知cos ADC =552 ∴tan ADC =21,即CM =21DM ∴ABCM 为正方形,AC =2a ,PC =3a 过A 作AH ⊥PC ,在Rt △P AC 中,得AH =36下面在AD 上找一点F ,使PC ⊥CF取MD 中点F ,△ACM 、△FC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M +∠FCM =45°+45°=90°∴FC⊥AC,即FC⊥PC∴在AD上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学法指导]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中的策略思想及方法近年来,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仍然注重于空间观点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题目起点低,步步升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挥能力的余地.大题综合性强,有几何组合体中深层次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因此,高考复习应在抓好基本概念、定理、表述语言的基础上,以总结空间线面关系在几何体中的确定方法入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并积极探寻解答各类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思想及方法.一、领悟解题的基本策略思想高考改革稳中有变.运用基本数学思想如转化,类比,函数观点仍是考查中心,选择好典型例题,在基本数学思想指导下,归纳一套合乎一般思维规律的解题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通过熟练运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解决一般基本数学问题就会自然流畅.二、探寻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基面立体几何图形必须借助面的衬托,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才能显露地“立”起来.在具体的问题中,证明和计算经常依附于某种特殊的辅助平面即基面.这个辅助平面的获取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个平面的截得,延展或构造,纲举目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重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是从认识具体几何模型到抽象出空间点、线、面的关系,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数学问题中许多图形和数量关系都与我们熟悉模型存在着某种联系.它引导我们以模型为依据,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一些关系或数量,对比数学问题中题设条件,突出特性,设法对原图形补形,拼凑、构造、嵌入、转化为熟知的、形象的、直观的模型,利用其特征规律获取优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