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课时划分】 4课时
认识厘米……………………1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1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1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集体备课主讲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包括: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解诀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在明确使用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些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2、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4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时
2、认识长度单位:米————————————1课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万以内数的认识”,这是学生在学习
了千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是学生数数能力的提升。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通过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对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
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但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数万以内的数,能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万以内数
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的组成,提高数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
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会数万以内的数,能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万以内数的
意义。
2.教学难点: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能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采
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的组成。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数的组成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的组成: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万以内数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科书第2、3页),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教材安排3个例题。例1,首先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用图给出伸开双臂测量一块大石头,用拃测量一块布,用脚测量一根竹竿等。接着,设计了师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并给出不同的测量结果。(见同)提出: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最后用文字说明: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例2:认识并体会1厘米。教材首先说明: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用图和明明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1厘米,并要求像图上一样用手比划一下。(见图)
然后提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用图介绍了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最后说明:量
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例3,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测量一个5厘米纸条的图,并用聪聪的话说明了测量的方法。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10页的内容
二、教学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
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4 课时(机动 1 课时)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包含: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3、认识米,用米量;
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知道统一长度的作用。从而引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认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体会到它的作用,以认识长度单位做基础来认识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本单元从第一节课是《统一长度单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样自然的引出让学生探索,原来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标准造成的,这样该怎么办呢?诶!那如果采用同样的标准肯定就能同样的结果啦,但是用什么标准比较好呢?如果用曲别针或者是方木块去量的话也太不方便啦,这个时候我们引出规范的长度单位也就顺其自然啦。从第一节课的设计过程,我了解到本书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来源和作用。
对于已经学习一年的二年级同学来说,本单元的知识是比较简单的,核心概念就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这样两个内容。本来如果照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只要把这两个只是直接讲给学生记住就行啦。但是,现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知识,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去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5.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6.经历观察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对实物的操作,掌握有关厘米和米的认识。
7.经历实践操作,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的方法。
重点: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
难点: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3.对生活中的事物选择合理的长度单位。
教学指导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体会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已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科书第2、3页),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教材安排3个例题。例1,首先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用图给出伸开双臂测量一块大石头,用拃测量一块布,用脚测量一根竹竿等。接着,设计了师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并给出不同的测量结果。(见同)提出: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最后用文字说明: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例2:认识并体会1厘米。教材首先说明: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用图和明明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1厘米 ,并要求像图上一样用手比划一下。(见图)
然后提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用图介绍了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最后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例3,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测量一个5厘米纸条的图,并用聪聪的话说明了测量的方法。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课程内容学习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
数与代数:
(三)常见的量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图形与几何: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和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一. 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长度单位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展示一些
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3课时wk.baidu.com
2图形与几何1课时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统计概率奠定基础。
1乘法的初步认识1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5课时
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主要涵盖数的认识、数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比较、图形的认识、趣味算术等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单元:数的认识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数的概念,从数的大小、数的读法、数的排序等角度引导孩子逐渐了解数的含义,并通过数的数量表达和运用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数的计算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尝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介绍了具有可逆性的加法和减法,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第三单元:时间比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时间的概念和时间的比较,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间现象入手,让孩子学会使用“早、晚”等时间概念进行时间的比较。
第四单元:长度比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长度的概念和长度的比较,通过直观的比较、量化和使用“多、少”等概念,让孩子初步了解长度的概念和常用的长度单位。
第五单元:数字组合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字组合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数字组合所代表的数量,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
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第六单元:几何图形认识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几何图形的特点,并通过认知游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孩子学会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几何图形。
第七单元:趣味算术
该单元主要将趣味和游戏元素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启发性的探讨和巧妙的设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总体来说,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内容紧扣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满足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除了单元内容外,该教材还配备了大量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孩子巩固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
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测试时间:2016年9月9日分析时间:2016年9月11日
一、检测内容及整体情况:
本次检测分成八个部分:
1、我会填;
2、小法官判案;
3、找朋友;
4、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帮下面的小动物排排队;
5、我选的准;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本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米的概念、米的单位换算以及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米有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米,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
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长度观
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
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
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习米与厘米、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2.认识米
3.认识线段
4.确定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