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第一课时(教科书第2、3页),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教材安排3个例题。

例1,首先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用图给出伸开双臂测量一块大石头,用拃测量一块布,用脚测量一根竹竿等。

接着,设计了师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并给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见同)提出: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最后用文字说明: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例2:认识并体会1厘米。

教材首先说明: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用图和明明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1厘米,并要求像图上一样用手比划一下。

(见图)然后提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用图介绍了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最后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例3,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测量一个5厘米纸条的图,并用聪聪的话说明了测量的方法。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直线、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长度单位和直线、射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线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线段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彩笔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线段的特征: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测量线段,总结线段的特征。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和彩笔绘制线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线段的认识和绘制心得,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线段的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线段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观察、动手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册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知识点的介绍和丰富的练习题,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等。

2.能够熟练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运用数字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比较身高、年龄等。

2. 授课-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

3. 操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算方法。

- 辅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做总结,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字大小关系和加减法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基本框架,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及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及知识点总结
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 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 1 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 1 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 1 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 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 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 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 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 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4-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
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 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 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 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 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描述角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角的经验。

但是,他们对角的概念和分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描述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描述角的大小。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3.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4.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3.课件:角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剪刀、钟表、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找出其中的角。

让学生说说他们找到了哪些角,并试着用量角器量一量。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角的重要性。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量角器量一量,判断一下各种角的大小。

学生可以自己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2)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2)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2)1. 教材内容梳理1.1 教材背景介绍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长度单位展开,通过学习此单元,学生可以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从而建立长度单位的认知体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能够进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各种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长短不同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灵活运用。

1.4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 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 长度单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混合教学法: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长度单位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学习教师讲解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示范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3.4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进行解决。

4. 教学评估4.1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应用,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测验组织小测验,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5.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针对长度单位的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教学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推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四能〞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
➢ 平角 ◇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选择适宜的测量单位,测量长度 反思和评价〔轮廓,整理,线索,整体。 直观演示和操作〔重视操作播表或动态演示〕 各局部名称〔因数改为乘数,排除学习整除中约数倍数干扰〕
➢ 画图理解〔突出 几个几,用意义理 解〕 ➢ 培养四能
解决问题
❖ 方法和策略
➢ 理解图意〔理 解示意图画图方 法不做太多要求 〕〕 ➢ 方法多样〔列 算式理由
❖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 ❖ 记忆口诀。〔学生整 理〕
➢ 找规律、〔意义理解动态变化 〕对口令做手势 ➢ 突破难点 ➢ 口诀之间关系 〔口诀间联系记
渗透数学思想,不列入考试。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 操作:列表或图示的形式 ❖ 交流:全面、有序地思考 ❖ 〔不重不漏〕
➢ 方法多样:固定十位、个位、交换位置 ➢ 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
➢ 组合〔无序〕 ➢ 列表或图示
➢ 探究过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不要求 学生抽象完成〕 ➢ 策略:摆卡片、列表或图示
(少了估算多了括号计算)
我长高了
角的初步认识4 表内乘法(一)10少了运木头和4的加

观察物体3(调整内容) 表内乘法(二)6 看一看,摆一摆 统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逻辑推理)3


三 四 五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1
角的初步认识6 表内乘法(一)9 观察物体(一)3 表内乘法(二)5 量一量,比一比 认识时间3 数学广角(搭配1)2
❖ 统一长度单位。 ❖渗透数学文化
厘米的认识
❖ 建立1厘米的表象 ❖〔直接表述后用物体 比〕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度的计量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米尺量一量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黑板等,加深对米概念的理解。

5.交流分享: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米作为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用米量长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4课时_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4课时_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4课时_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长度单位,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并学会在实际情景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的测量和选择合适的单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能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灵活选择合适的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单位。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课本的长、宽、高,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4.解决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解答。

5.总结提升: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方法。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研究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计算教学内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二册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在第三册)。

2.表内乘法。

1)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首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2)仍分成2~6、7~9两段编排,让学生有更多的练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1.长度单位(更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和义教相同,但留意让学生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过程。

2.角的初步认识3.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三)认识时间认识分,认识即使几分,办理问题1四)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是新的教学内容,本套教材开始系统地、有步骤地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浅显的方式呈现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

这里主要是简单的组合思想和简单的逻辑推理。

五)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研究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实践活动“ 量一量,比一比”,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2.认识米
3.认识线段
4.确定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2.认识米
3.认识线段
4.确定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