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性孕妇

贫血 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 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

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fl) MCH(pg)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叶酸/B12缺乏症

部分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急性失血

溶血性贫血

部分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继发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

缺铁性贫血

慢性炎症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3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的贫血分类

机制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破坏↑红细胞丢失↑

疾病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红细胞膜缺陷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失血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障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被异常组织侵润红细胞酶缺陷

白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肿瘤骨转移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骨髓纤维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造血低下血红蛋白缺陷

继发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血红蛋白病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外部缺陷

铁粒幼细胞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合输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小儿各种贫血疾病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婴幼儿及青少年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一、病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性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比成人多。生后2个月的婴儿粪便排出铁比从食物中摄入铁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二、发病机制:

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

1.对造血的影响经小肠吸收的食物铁或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经运铁蛋白转运至幼红细胞及储铁组织。幼红细胞摄取的铁在线粒体内与原卟琳结合,形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因此,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严重铁缺乏必然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人体血红蛋白铁约占机体总铁量的70%。余下的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在肝、脾、骨髓等组织称储存铁,当铁供应不足时,储存铁可供造血需要。所以铁缺乏早期无贫血表现。当铁缺乏进一步加重,储存铁耗竭时,才有贫血出现。故缺铁性贫血是缺铁的晚期表现。

2.对非造血系统的影响体内许多含铁酶和铁依赖酶,如细胞色素C、过氧化酶、单胺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这些酶控制着体内重要代谢过程。其活性依赖铁的水平。因此,铁与组织呼吸、氧化磷酸化、胶原合成、卟琳代谢、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功能、神经介质的合成与分解、躯体及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有关系。铁缺乏时因酶活性下降(可开始出现于缺铁的早期),导致一系列非血液学改变。如上皮细胞退变、萎缩、小肠粘膜变薄致吸收功能减退;大脑皮质层、下丘脑5-羟色胺、多巴胺等介质堆积引起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坏死、T4分泌减低;细胞免疫功能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引起抗感染能力减低。

三、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缓慢起病。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显。头发枯黄、倦怠乏力、不爱活动或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常有食欲不振、少数有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吸收不良综合征、反甲、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等。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年长儿童可诉头昏、耳鸣。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红细胞体积小、含色素低。骨髓涂片可见幼红细胞内、外可染铁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16ug/L)。血清铁减低(<10.7umol/L)。总铁结合力增高(>62.7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减低(<0.15)。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9u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