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 6.1 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学案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二、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和加快溶解的方法1.物质溶于水时通常会伴随着能量变化有些物质溶解时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有些物质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
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这是因为生石灰溶于水造成的吗?答案:不是是由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地溶解某些物质你知道的方法是溶解时不断搅拌、将固体研碎、溶解时升高温度。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大量的实验证明: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如:冬天常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的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食盐使冰雪能较快融化。
2.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例如食盐溶于水后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和钠离子稀硫酸中存在着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此它们的溶液都能够导电。
而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的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不显电性是因为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2011·江苏苏州中考)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
一、物质的溶解度
1. 溶解度的意义 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2. 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 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要点: (1)一定的温度;(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2)100克溶剂;(人为规定、统一标准) (3)达到饱和;(不饱和、无溶解度可言) (4)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5.如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⑴ 在t2℃时,三种物质的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A>B>C 是_____________ 。 t2 ℃时,B和C的 ⑵ _____ 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数值的实质 溶解度是表示特定条件下(一定温度、100克 溶剂、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数。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 100克水最多溶解37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 的溶解度为37克 ② 50 ℃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0克氯化钾,所以氯化钾 溶解度为30克 ③ 在60 ℃时100克水溶解75克硝酸钾,所以60 ℃硝酸 钾溶解度为75克 ④ 在60 ℃时100克水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60 ℃ 硝酸钾溶解度为110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内因) (2)与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有关。 (外因)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那么,如何定量地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
需要制定标准;从哪些方面考虑哪些物理量呢? 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加以考虑。
确定溶剂的量、确定温度、确定状态。
例: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可知道 温 度
20℃ 20℃ 20℃ 20℃
什么 溶液
NaCl饱和 NaCl饱和 NaCl饱和 NaCl饱和
浙教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溶解 导学案
第5节物质的溶解【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_ 。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_ ;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与_ 有关。
3.在研究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在相同的_ 、相同的_ 并且也相等的情况下,该物质能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4.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_ _;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_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1.(2分)物质在溶解时往往会有温度变化,它与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热B.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热C.有的温度不变,放热和吸热等效D.以上说法都正确2.(2分)打开瓶盖后,摇晃雪碧饮料会冒出气泡,说明摇晃过程中A.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了 B.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大了C.水蒸发减少了 D.无法判断3.(3分)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影响蔗糖溶解于水时快慢因素的是A.水的质量B.颗粒是否成粉C.水温 D.是否搅拌4.(3分)闷热的夏天,池塘里的鱼总是游到水面上,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正确的是( )A.夏天的鱼特别喜欢在水面上B.夏天水温高,鱼到水面上乘凉C.夏天水温高,水中氧气少,鱼就游到水面上D.夏天的水面上营养特别丰富,鱼就游到水面上5.(3分)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往外跑D.冬天气温低,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不会往外跑6.(3分)一定质量的蔗糖放入一定体积的水中,搅拌后比不搅拌时溶解加快,说明( )A.搅拌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B.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C.蔗糖在水中只要搅拌就可以无限制地溶解D.温度是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7.(3分)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A.物质种类 B.温度高低C.压强的大小 D.以上都是8.(1分)物质的溶解性是_ _(填“定性”或“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概念。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
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和转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在下表中写出溶质、溶剂、溶液的名称。
溶液
食盐水
硫酸铜溶液
溶质
碘
二氧化碳
溶剂
酒精水2、溶液来自性质:3、问: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无限溶解吗?
新课教学:
演示:室温下,20ml水,慢慢增加硫酸铜晶体直至不溶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讨论:浓溶液是不是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是不是一定不饱和?
探究:P30活动
结论: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
2、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而且是最浓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一切从学生出发,利用好课外时间,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习惯。有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来学习科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18页教案学案)
1.5.2 物质的溶解学案(1)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蒸馏水,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氯化钾晶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
8.科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
下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上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_饱和溶液既可能为浓溶液,也可能为稀溶液________。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区域____(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加氯化钠________或________蒸发水分________。
9.20 ℃时,50 g水中溶解了18 g氯化钠恰好成为饱和溶液。
(1)20 ℃时,50 g水中加入15 g氯化钠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向(1)中所得溶液中再加入5 g氯化钠,得到的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g,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10.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克硝酸钾加入10克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龙通过实验对(2)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________。
11.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试分析小球在液面处的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瑞安市塘下镇一中何月英教学目标:1、以食盐和甘蔗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
2、以蔗糖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样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和以汽水加热为例,说明物质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1、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甘蔗.汽水.食盐.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2、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杯.药匙.手表.冷水.热水.大小颗粒的蔗糖.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显示课件1提出问题: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性(一)、显示动画(实验一)出现问题: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动画继续,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显示动画(实验二)出示问题: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结论(屏幕显示)2.在先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三)、呈现图片4-4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实验:将汽水道在烧杯中.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3.气体也能溶解液体中.(四)学生实验:1、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加热,搅拌,观察现象.2、将气泡较少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4.物质的溶解能力回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五)学生实验:往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蔗糖,再分别往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再演示课件.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5.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屏幕显示)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先个别回答实验方案。
6.1 物质的溶解 (第二课时)
——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做水的电解实验时,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这是为什么?
(2)寒冷的冬季,一场大雪之后,公路、桥面上被大雪覆盖,为防止路面结冰,可采取什么措施?
(3)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你知道为什么?
(讲述)在寒冷的冬天,水结冰了,克厨房里的酱油、醋、食盐水却不会结冰,这是什么道理呢?
食盐水的凝固点比水低
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
知识运用:
(1)冬季,建筑施工时,为什么往石灰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就可解冻?(2)在冬季为什么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
(3)冬季下雪后,常在桥面上撒盐,其什么作用/
通过交流、讨论的方法,尝试对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作出解释
情意目标
进一步了解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科学探究认识溶液的某些性质、并将溶液的性质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教学难点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少量物质溶于水,所得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不能导电:食盐固体、水、蔗糖水
认识食盐固体不能导电是因为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而水、蔗糖水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离子
思考:能导电的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是否显电性呢?
教后记:
(4)为什么盛水的水缸在冬季放在室外容易冻坏?而腌制咸菜的缸却能安全过冬?
师生合作实验:
在6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水、食盐固体、食盐水、蔗糖水、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接入电路,观察现象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的概念和规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知识点,掌握溶解的概念和规律。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讨论环境,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同时,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每个实验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实验操作视频的播放。
6.学习指导资料:为学生准备学习指导资料,包括实验步骤说明、问题思考题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物质的溶解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1.溶解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有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曲线可以用来判断溶液的饱和状态。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区分溶解和悬浮的区别。
3.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深入理解溶解与悬浮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溶解与悬浮的比较。
3. 溶解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法:通过溶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过程。
3.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溶解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并对溶解与悬浮进行比较。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演示,观察溶解过程。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展示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溶解的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溶解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作业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加强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5单元3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
完成课本P110分析归纳。
完成目标2。共用时约5分钟。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共用时约5分钟
【板书设计】
1.结晶
原理: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
2.蒸发
原理: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方法:蒸发溶剂
【教学】3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探究→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探究→教师讲解
出示尝试题:课本P109交流讨论3。
教师巡视辅。
自学后,进行探究活动。课本P109请你尝试实验1。
归纳: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之一:结晶的条件、要点。
单元3物质的溶解(2)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
【教学手段】探究实验,多媒体
利用探究实验直观理解结晶方法。共用时约10分钟。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探究→教师讲解
出示尝试题:课本P110请你尝试实验2。
教师巡视辅导。
自学后,进行探究活动。课本P110请你尝试实验2。
[归纳]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之一:蒸发的条件、要点及蒸发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利用探究实验直观理解蒸发方法。共用时约10分钟。
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二课时学案
单元1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旧知回顾】1.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基本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与之比。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3.公式变形:(1)溶质质量= 。
(2)溶液质量= ÷(或= 质量+ 质量)。
特别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表示,且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
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与有关,而与无关。
③溶质质量是指的那部分溶质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探究内容: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仪器:步骤:1.计算需要氯化钠质量为__,水的质量为2.用称取所需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3.把水的密度近似看做1g/cm3。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如何选取合适的量程量筒。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自我检测】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g水中溶解有10 g氢氧化钠g溶液中含有1 g氢氧化钠C.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9D.把5 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5 g水中,可制成10%的氢氧化钠溶液2.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下列质量比关系不正确的是()A.溶质:溶剂=1:4B.溶质:溶液=1:5C.溶剂:溶液=4:5D.溶质:溶剂=1:53.某温度时,蒸干35g氯化钾溶液,得到10g氯化钾,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_《物质的溶解》参考导学案(第2课时)
第5节物质的溶解(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
2.能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含义,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课前预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你能回忆出什么叫溶液吗?它有哪些基本特征?一、情境导入:你的饭量有多大?一次能能无限制的吃饭吗?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二、自主探究:知识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在下,向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
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判断是否饱和的方法:。
【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在饱和溶液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知识拓展】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1,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填“浓”或“稀”)2,对于不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例如20 ℃时的NaCl饱和溶液肯定比20 ℃时的NaCl不饱和溶液浓。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讨论】根据实验探究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如何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度的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溶液状态:饱和状态;单位:质量(克)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10g 10g~1g 1g~0.01g ﹤0.01g 三、自我测评1.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不变下,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C.20o C时,向50g Na2CO3的溶液中加入5g Na2CO3粉末,溶液的质量是55gD.20o C时,从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剩下的4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2.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要浓B.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C.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D.在说到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时,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才有意义。
浙教版初二上册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初二上册1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溶解度概念的明白得,溶解度的简单运算【学习新课】课前任务:课外独立完成新课学习——课前学科组长评好分知识点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判定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采纳( )A.升温,看是否有晶体析出B.降温,看是否有晶体析出C.加入任何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2.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C.升高温度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3.20℃时,下列氯化钠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是( )A取少量溶液降温至l5℃,仍无晶体析出B.20℃时向溶液中投入氯化钠晶体,晶体不再溶解C.20℃时向溶液中投入氯化钠晶体,晶体溶解D.加热蒸发部分溶剂后,发觉有晶体析出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固、无色透亮的混合物B.某温度下,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C.某温度下,从一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余溶液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D.有一杯无色透亮、均一、稳固的液体,一定是溶液5.请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1)饱和溶液降温时_________析出晶体。
(2)不饱和溶液降温时__ ___________析出晶体。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____________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6.一杯20℃的硝酸钠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10克的水,有硝酸钠晶体析出B.降温至l0℃时,有硝酸钠晶体析出C.加入l0克硝酸钠晶体,仍有硝酸钠晶体未溶解D.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硝酸钠晶体,晶体质量不再减少7.通常情形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A.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把食盐水放人冰箱中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关于同一种溶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知识点②物质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的下,物质在中达到时所溶解的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2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物质溶解的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4.学生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重点:1.物质溶解的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溶液浓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1.溶液浓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
2.学生需要有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溶解的实验现象和定义。
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溶解可以分为可逆和不可逆的溶解?二、学习(20分钟)1.理解物质溶解的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将黑板上的“溶液”的定义写出来,并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溶液的形成以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溶液浓度的计算教师将黑板上的“溶液浓度”的定义写出来,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例如:(1)已知溶液中含有50g的溶质,溶液的质量是200g,求溶液的浓度。
(2)已知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0.2,溶液的质量是100g,求溶液中NaCl的质量。
3.分组讨论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溶液的浓度越高,溶质在溶剂中存在的形式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小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把讨论的结果报告给全班。
三、实验(20分钟)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表现物质溶解的特点。
2.实验步骤:(1)取一小杯水,加入适量的砂糖搅拌至溶解;(2)取另一小杯水,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至溶解。
3.实验观察:(1)砂糖溶液澄清透明,无固体悬浮物。
(2)食盐溶液也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有固体结晶物。
4.实验总结:根据实验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物质溶解的溶液既可以是澄清透明的,也可以是有悬浮固体的。
四、展示和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然后全班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砂糖溶液澄清透明,而食盐溶液有固体结晶物?2.为什么有的物质能溶于水,而有的物质不能溶于水?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物质溶解的溶液概念和溶液浓度的计算。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共19张PPT)
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 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
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的温度下)下,溶质不能 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探究实践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 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
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一杯饱和的蔗糖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 饱和溶液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对蔗糖是饱和的,对食盐是不饱和的,能继续溶解食盐。
探究实践
思考与讨论 1.如何用实验证明两瓶溶液中,一瓶是饱和溶液,而另一瓶是不
饱和溶液? ①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则是饱和溶液; ②加少量的物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2课时)
浙教版 八年级上
教材解析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与要求】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了解物质溶解与结晶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及特征,了解溶液在 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区分,以及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及其区分。本节课是建立在溶液的概念和物质的 溶解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因此,这节课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溶解度的学习做必要 的准备。
和溶液。
2.为什么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概念中要有“在一定温度下,在 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
当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实践
活动 将饱和硫酸铜溶液进行如图操作,溶液发生什么变化?
加热升温
加少量硫 酸铜晶体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二课时学案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案第二课时【知识再现】1、溶液:由或分散到里,形成的、的。
2、溶液是由和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溶液质量= + (①式)。
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我来帮忙】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分别取8克、10克白糖分别加入40 mL、50 mL水各冲了两杯糖水,他们想知道谁配的糖水更甜,请你帮忙来选一选吧!你选择的根据是什么?如果你的结论是通过计算获得的,你列出的算式是怎样的?2、【慧眼寻知】阅读课本P第一、二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54(1)溶质质量分数指和的比值。
(2)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②式)。
3、【明察秋毫】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在100 g水中溶解20 g食盐,所得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2)从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中取出10 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3)100 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5 g食盐,所得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5%。
()4、【我来“变形”】请结合上面的①式和②式完成下列问题: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另外,根据物理计算公式V=m/ρ可得:溶液质量=×。
5、【阅读课本】阅读课本P54例题,明确解题思路。
6、【学以致用】实验室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 g;需要氢氧化钠固体 g,水 g。
7、【走进生活】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50%的葡萄糖溶液可以作为注射营养液,若要用10 g葡萄糖配制10%的葡萄糖溶液,需加入水g。
二、溶液的配制1、【我们合作,我们设计,我们实验】实验内容:与同学合作配制50 g 16%的食盐溶液。
实验仪器和药品: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足量的蒸馏水和食盐固体。
请你设计:(1)计算:食盐固体需 g;蒸馏水需 g,换算成体积需mL。
(2)称量:用称量所需的食盐,倒入烧杯中;用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烧杯中。
(温馨小贴士:注意称量固体物质和量取液体的正确方法。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教案)
说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熟石灰
的溶解
度曲线
学教典例:
例1:20℃时,用氯化钠进行溶解性实验,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实验序号是。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
水的质量(g)10 10 10 10
加入NaCl的质量(g) 2 3 4 5
所得溶液的质量(g)12 13 13.6 13.6
例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有(填序号).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学教评测: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这表示()
A.2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克
B.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D.20℃时,氯化钠在水中溶解36克,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下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
的是()
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 M、N都不是易溶性物质
C. P点表示在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D. 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溶解》学案
《溶解》学案《溶解》学案3溶解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难点: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九周一】教学导入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教学新课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拓展延伸1、你还有什么问题?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在实验中学生能积极动手操作,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做出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教课题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学教时间
学教目标:1、能准确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说明如何使溶液在两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
2、能准确辨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
3、能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涵义,能通过探究明确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4、知道溶解度的等级划分方法。
5、判断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预习: 1.我们把在下,在的溶剂里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但在一定温度下同种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
液要。
3.在箭头横线上写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
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4.我们用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即在下,某物质在溶剂
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5.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克,它所能代表的科学意义为:。
6.探究影响固体的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中,我们发现影响的因素有:。
①溶质性质②溶剂性质③外界温度④搅拌程度⑤溶剂的量
学教合作: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反馈
小组讨论:
①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②饱和溶液一定时浓溶液吗?
③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如何转变?
④如何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汇报展示:
总结: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
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用红笔划出这个概念中的关键
字词】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两种情况】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特殊情况下,对于少部分物质(如氢氧化钙)来说,有如下关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即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表面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
讨论:
1.溶解度的四要素
2.几个注意点:①
②
③
④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可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通常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
的关系如下表(20℃)。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度/克
举例
讨论: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内因:
(2)外因:。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随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氢氧化钙)。
*注意:(1)固体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2)气体的溶解度与和有关。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气压的增大而。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表示方法
①列表法
②溶解度曲线
说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熟石灰
的溶解
度曲线
学教典例:
例1:20℃时,用氯化钠进行溶解性实验,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实验序号是。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
水的质量(g)10 10 10 10
加入NaCl的质量(g) 2 3 4 5
所得溶液的质量(g)12 13 13.6 13.6
例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有(填序号).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学教评测: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这表示()
A.2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克
B.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D.20℃时,氯化钠在水中溶解36克,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下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 M、N都不是易溶性物质
C. P点表示在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D. 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