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语法修辞
《游褒禅山记》《六国论》语法修辞.
2.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文”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形容词。例如:
1.其文漫灭(文辞。名词。)
2.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华美。形容词。)
“夷”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1.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这里指英军。名词。)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例如:
1.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3.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道”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例如:
“今日”、“明日”形容割地的多而且快。“夕”、“起”形容苟安时间的.少而短。两句都用夸张手法,再一次强调了赂秦之弊。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偶句排比,“有限”与“无厌”相对,“奉”与“侵”、“繁”与“急”相对,意在规讽“赂秦者”改变对策,否则定然得出下边的结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互文,是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以礼相待。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日削月割
“日”、“月”均为名词作状语,有每日(日日),每月(月月)的意思。
天下之大
暗指北宋。
《游褒禅山记》《六国论》语法修辞
《游褒禅山记》《六国论》语法修辞
2008-01-20
《游褒禅山记》语法修辞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知识积累 (“其”的用法)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 为五种类型: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助词,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5.7.30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不删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1)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同“甫”,男子的美称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前洞也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3、省略句而卒葬(于)之有碑仆(于)道不随(之)以止也而又不随(之)以怠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三、一词多义有碑仆道.路何可胜道.也哉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观夫.夷以近发语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那然.视其左右然而有穴窈然.……的样子四、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居住名词作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名词作动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名词作动词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作状语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而其见.愈奇看见的景象动词作名词火且尽.燃尽形容词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作动词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动词作名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使……谬误说出名字形容词作使动词名词作动词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的地方黑暗的地方模糊的地方迷惑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尽.吾志也竭尽,用尽形容词作动词由山以上.五六里向上登名词作动词五、古今异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很,十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故事描绘了作者到褒禅山游玩的经历,表达了对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完整归纳:1. 山水描写:故事以描写褒禅山的山水景色为主线。
作者通过对山川、瀑布、峰峦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山水的壮美和奇特之处。
2. 文人意境:在描写山水的基础上,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幽雅的文人意境。
他通过对景物的凝视和内心的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角色塑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通过他的视角和情感,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以自我为中心塑造角色,展示了一个文人在山水间的游玩和感悟。
4. 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儒家文化作品,强调了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在山水间寻找灵感和思考人生,表达了自然与人的互动与依存。
5. 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抒发,作者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重要性。
6. 艺术手法:《游褒禅山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散文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它以行文自由、锦绣多彩的描述特点为主。
作品结构松散,不拘泥于严谨的叙事框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自由度。
总而言之,《游褒禅山记》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所写的一篇散文,以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山水秀丽的图景。
这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意味。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游褒禅山记》中的一些知识点。
一、文学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以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交织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哲思。
作品运用丰富的比喻、插词和感叹句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通过对山水的形容和心灵的交融,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追求境界的思考。
二、艺术意境《游褒禅山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幅优美、宁静的山水画卷。
文章以褒禅山为背景,通过对山、石、水等自然景观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恬静。
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的交流互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艺术意境带给读者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引发对山水之美以及人生境界的思考。
三、文化内涵《游褒禅山记》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在叙述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杨万里引用了许多典故和古人名句,如“千岩万壑人踪灭,一寺两峰声色喧”等,展示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倾慕。
其次,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山水的审美情感。
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与表达方式,使得《游褒禅山记》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四、哲学思考《游褒禅山记》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考的元素。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山水之美,更是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思考人生和人的处境。
文章中提到“持疑向问,虽不能解意,犹可以转念”、“四时之景皆有变化也,而世人益求全者不可以得”等,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真理和人的追求的思考。
这种哲思,使得《游褒禅山记》超越了景物描写,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特点,感受到自然景物所蕴含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游褒禅山记》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现小编整理了课文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文言文考试中运筹帷幄,包括通假字、诗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一)虚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二)实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三)实词“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四)实词“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五)实词“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六)虚词“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松柏《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古今异义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二)“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五、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六、翻译句子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人王安石所著的一篇游记,使用的是文言文。
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深入描写了禅理境界,是一
篇文笔优美、意蕴深刻的作品。
下面是《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
的归纳整理:
1. 常见的动宾搭配:如“登山、泛舟、瞻仰、游荡、观瞻等”。
这些词
在对景描写和游记中常常出现。
2. 单音节词重复的表达手法:在一些神态描写和修辞手法中,常常使
用单音节词的重复,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如“俯俯仰仰、悠悠闲闲”。
3. 处所词作动态动词用:在文中有许多使用处所词作动态动词来使用,如“翻回、转到、过来、回到”等。
4. 指代词的运用: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指代词,如“其、之、乃、其间、
然后”等等。
他们都是指代前文中出现过的词语。
5. 反问句的表达手法:反问是文言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此非芜菁之苗乎?此非蒲柳之枝乎?”
6. 经验和事物名词的运用:在文中,许多经验和事物的名词都被广泛
运用,比如“霁、阳、云、箫、松、山、水、屿、岛、谷、峰、嶂、澗、渚”等等。
7. 比拟与拟人手法:比拟和拟人是唐代文人非常擅长的手法,如“麓山
如鍼,势若倾卧”、“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等等。
8. 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句,“山高
水长、远近名山、巍峨屹然、旖旎婆娑”;中心句,“烟霞缭绕,仙境
般的美景令人陶醉”等。
总之,《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文笔优美、意蕴深刻的作品,通过对自
然美景和禅理境界的描写,展现出唐代文人的诗性和哲学表达能力,
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1(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2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13、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二、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四、词类活用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
《游褒禅山记》语法修辞
《游褒禅山记》语法修辞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反问(“反问”又叫“激问”)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
例如: 1.距其院东五里(那。
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
代词,指代“古之人”。
) 3.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 4.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
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 “道”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
例如: 1.有碑仆道(道路。
名词。
) 2.何可胜道也哉(说。
动词。
) “文”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形容词。
例如: 1.其文漫灭(文辞。
名词。
) 2.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华美。
形容词。
) “夷”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 1.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这里指英军。
名词。
) 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平定。
动词。
) 3.夫夷已近,则游者众(平坦。
形容词。
) 《游褒禅山记》逻辑严谨,析理透辟,笔力雄健,颇能体现一个思想者的思想足迹。
开首“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起笔“惊兀”。
如果他人来作这篇文章,肯定要说“褒禅山在含山县,其山色绝丽,峻拔幽邃,有足观者”之类。
我们试拿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来作一比较就能明白本文写法别有一番奇妙。
欧文主要在写景抒情,用语纡徐婉转而自然流畅。
它虽也谈醉翁亭命名的由来,但重在文人的兴致的抒发;而本文谈山名的由来,只在“按图索骥”,探寻此山的历史,并在“褒禅山”与“花山”之比较中,以引出今人只知“褒禅山”不知“花山”,而隔膜于历史的某种遗憾,此自然地间入了他的写作动向,以启人深思。
游褒禅山记语法梳理
梳理•积累1.一词多义。
(1)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2)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名词,方法)(3)盖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名词,文章)文过饰非(动词,掩饰)(5)然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连词,表转折,但、但是)(6)其a)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这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些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那些b)人称代词:常为第三人称,偶尔用作第一人称距其院东五里他(慧褒)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它(洞)其文漫灭它(仆碑)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它(仆碑)其下平旷它的(洞)入之甚寒,问其深它的(洞)然视其左右它的(洞)盖其又深它的(洞)则其至又加少矣。
他的(游人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古人)c)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其孰能讥之乎?难道d)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就e)形容词词头f)助词、无意义既其出(7)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一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朱有的重视,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多义词1.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2.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3.其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疑难句子解析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疑难句子解析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游褒禅山记的情感和手法
游褒禅山记的情感和手法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游记,记录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受。
这篇文章的情感和手法是其独特之处。
首先,文章的情感非常细腻且深刻。
王安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体悟,表达出对人生的苍凉和对自然的敬畏。
例如,他在游览褒禅山时,对山林、水流、云雾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非常生动,令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激动和感动;同时,他对褒禅山历史文化的探究,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一种深厚的情感。
此外,文章的手法也非常独特,充满艺术性和思辨性。
王安石通过使用对比、借景、拟人等手法,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吸引读者的眼球。
例如,他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把自己的游览体验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表达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爱慕。
同时,他还使用了借景手法,把自己的体验和自然景观联系起来,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人生的感悟。
此外,他还使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景观拟人化,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情感丰富、手法独特的优秀游记,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1 -。
游褒禅山记写作技巧
游褒禅山记写作技巧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
这首诗以游褒禅山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写作技巧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要注重描写细节。
描写细节是写作中的重要技巧,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描写山中的自然景色,如“翠微路踏青,褒禅山参差”,“巨石如虎口,云气似龙肝”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中,感受到了山的壮美和神秘。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描写细节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要注重情感表达。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桥梁。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追问。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句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要注重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是文章组织的重要手段,能够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将文章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山水景色的描绘,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内容紧凑有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来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要注重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写作中的基本功,能够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山呼万岁出风声,泉涌万斛发云雪”,这些句子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美丽和富有感染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我们可以从描写细节、情感表达、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
其孰能讥之乎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句式
⽂⾔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出⾃《游褒禅⼭记》。
《游褒禅⼭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篇游记。
《游褒禅⼭记》原⽂节选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
⾄和元年七⽉某⽇,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记》节选译⽂
⼒量⾜以达到⽬的(⽽未能达到),在别⼈(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的主观努⼒⽽未能达到,便可以⽆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碑,⼜感叹古代刻写的⽂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思考⽽谨慎地援⽤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是:庐陵⼈萧君圭,字君⽟,长乐⼈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字纯甫。
⾄和元年七⽉,临川⼈王安⽯记。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
到达的人 流传的文字 见到的景色
走到头 照明
地势又险又远的地方
5.副词活用做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从侧面
尽情享受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四.古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字11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学者所以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表……原因;表凭借
今义:表结果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对于这件事
今义:介词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 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甫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
命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命名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识其本名
2.动词活用做名词 则其至又加少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火尚足以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反问(“反问”又叫“激问”)“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
例如: 1.距其院东五里(那。
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
代词,指代“古之人”。
) 3.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 4.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
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道”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
例如: 1.有碑仆道(道路。
名词。
) 2.何可胜道也哉(说。
动词。
)“文”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形容词。
例如: 1.其文漫灭(文辞。
名词。
) 2.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华美。
形容词。
)“夷”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 1.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这里指英军。
名词。
) 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平定。
动词。
) 3.夫夷已近,则游者众(平坦。
形容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