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及答下载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12种群数量的变化-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考点(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种群数量的变化-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考点(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 种群数量变化考点精讲精练考点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例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呈“S”型增长时,K值是固定不变的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种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C【详解】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A错误;B、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空间有限,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该是“S”型,B错误;C、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可能相同,C正确;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大,D错误。

故选C。

【例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

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详解】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A正确;B、根据图中甲乙曲线的对比,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数值越小,说明环境阻力越小,C点时环境阻力并非最小,B错误;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C错误;D、不同生存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同,所以种群增长曲线不同,D错误。

精练:曲线、柱形图及表格类

精练:曲线、柱形图及表格类

精练:曲线、柱形图及表格类1.(2017·郑州市高三模拟)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2.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3.(2017·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结合表中信息,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Ⅰ表示的两个物种之间不会发生共同进化B.Ⅱ可以表示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C.Ⅲ表示的物种1和物种2只能是消费者D.Ⅳ关系中物种2较物种1同化的能量多4.将一绿色植物放在密闭装置内,在恒定且适宜温度下,依次经过如下处理:①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②持续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③持续光照,并添加NaHCO3溶液。

测得装置内O2浓度的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是恒定的 B.B点开始进行光照处理C.BD段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D.CD段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CO2浓度5.某课题组以南瓜为实验材料,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进行相关研究。

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合成缺陷型B.生长素和赤霉素生理作用表现为拮抗关系C.赤霉素对南瓜突变体生理作用明显D.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6.(2017·海南省高三模拟)某染料(氧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

某同学将吸胀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表所示。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武汉高三考前冲刺)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b、c、d可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2.(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如图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中,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操作中要随机取样B.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C.径级较低群体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D.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3.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C.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D.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4.(2022·海南,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

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5.(2024·徐州高三检测)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B.粪便DNA 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6.(2024·武汉高三月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必修三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答案】A【解析】理解种群增长规律的应用;c点后出现环境阻力,害虫数量控制在b点;渔业捕捞剩余量控制在c点;所以BCD错误。

【例2】下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图②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若图④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答案】D【解析】当改善种群生活环境时,环境的容纳量会增大即K值变大;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例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一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时间/天酵母菌数/个•mL-1 温度/℃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5 28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检测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检测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更一、选择题1.(2024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重庆卷)我国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科学家们竞相探讨的“伊甸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肯定B.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组成不行能为增长型D.测定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记重捕法解析:选A 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种群数量成J型曲线增长,故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肯定,A正确;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料种群的发展趋势,但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故当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某种群的数量在短期内也可能保持稳定,C错误;蜘蛛、蜈蚣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应当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C.性别比例的变更不会影响种群密度D.全部生物的种群都会经验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解析:选A 增长型年龄结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诞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A正确;害虫种群密度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虫害的严峻状况,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B错误;性别比例的变更会通过影响诞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加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大多数生物的种群在经验增长期、稳定期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进入衰退期,甚至消亡,D错误。

3.(2024·山东等级考)为探讨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育和单独培育,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育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缘由C.单独培育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选B 由图可知,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育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 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育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混合培育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亡,可知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练习试卷含答案 精校打印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练习试卷含答案  精校打印版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3.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6.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

年份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种群数量50 80 400 800 1 500捕捉标志数150第二天重捕数150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13 那么,下列与1970年至1975年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7.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

2019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4.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右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B. 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C. 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无突触小泡,无神经递质,由带电离子直接通过通道传递信息,且膜两侧是对称的,因此兴奋在电突触中的传递是双向的。

电突触由离子传导,传导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答案:B5.[2019徐州调研]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由于1~7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为正值,即种群的数量都在增长,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第7年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D错误;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答案:C6.[2019怀化模拟]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乔木B.一块稻田中的棉蚜虫C.小溪中的所有鱼D.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所有牧草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一片森林中的乔木、小溪中的所有鱼、可可西里草原上的所有牧草的种类很多,并不是一种生物,故不能称为种群。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练)(解析版)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练)(解析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023·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统考二模)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

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答案】D【解析】A、据图可知,图中的1随种群密度增大而死亡率升高,则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传染病等,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自然灾害和气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食物和天敌、传染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C错误;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还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D正确。

2、(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产生的捕食风险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的间接的、非致命性的影响,称非致命性影响。

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影响的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

生物高三必修同步训练题一轮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

生物高三必修同步训练题一轮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

生物高三必修同步训练题一轮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与表格分析复习题1.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permil;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862/100000=1.862%,A错误;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B错误;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D错误。

答案:C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解析:A项说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说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C项不属于种群的范围;D项说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答案:C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减小。

答案:D4.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种群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rarr;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rarr;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rarr;标志重捕法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rarr;样方法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相对较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练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练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练一、选择题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C.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3.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则( )A.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 N0 B.1.69 N0C.2.2 N0D.5.29 N05.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6.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7.温州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6年以前乌鸫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第3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C.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D.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8.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本题通过坐标图分析,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种间关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由图知,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没改变落叶松的种类。

答案:B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答案:D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B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重要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卷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重要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卷

种群数量的变化1.某海洋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图乙中t2时期的种群年龄结构对应图甲C.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乙中在t1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2.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B.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5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D.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 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6.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7.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D.曲线b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8.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有两种说法正确C.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9.图甲为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图乙为两种增长方式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

2025届高中生物要点专练085种群数量的变化图像分析

2025届高中生物要点专练085种群数量的变化图像分析

专练85种群数量的变化图像分析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07页1.如图表示酵母种群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增长曲线。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K值不变答案:A解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则图中K值为665,A正确;图中表示“S”形曲线,而J型曲线表示种群的指数增长,B错误;在第9年的种群数量为K/2,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K值增加,D错误。

2.研究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1/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t3时达到K值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答案:B解析:甲种群在0~t2段,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故甲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乙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D错误。

3.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形曲线,b为“S”形曲线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A.①②③_B.②③④C.①②④_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形曲线,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一般为“S”形曲线;两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值就是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掉的个体数。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重庆高三月考)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变化,设置了Ⅰ、Ⅱ、Ⅲ三组实验,测得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J”形表示在理想状态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实验目的可知,每组接种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应该相同B.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D.图中a点以后,Ⅱ、Ⅲ组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缺乏食物、种间竞争2.(2024·韶关高三上学期期中)λ表示某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

某研究小组绘制了种群甲、乙一段时间内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甲呈“S”形增长,K值为1.8B.种群乙在0~t1期间呈“J”形增长C.t3时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大于种群乙D.种群乙在t1~t4期间种群数量持续减少3.(2024·泉州高三质量检测)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等,短吻鳄会捕食鲈鱼。

当地渔民为提高鲈鱼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

在短吻鳄被捕杀至几乎绝迹后,鲈鱼种群数量却下降了。

下列解释最不合理的是()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猎物以鲈鱼为食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4.(2024·柳州高三检测)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B.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不变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会出现类似“J”形增长5.(2024·保山高三开学考)图1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2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专项测试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图甲、图乙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可表示图甲中模型Ⅰ的种群增长特点B.图乙表示种群数量经过15年的变化恢复到初始水平C.图甲曲线Ⅰ中若N t+1=N t×λ,则该种群增长率为(λ-1)×100%D.若没有天敌存在,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甲中的曲线Ⅰ2.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6~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能够用曲线Ⅰ和曲线Ⅱ来预测将来喜鹊种群数量的变化C.图甲中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cd段的数量变化D.图甲中第1年和图乙的b点,种群的年龄结构都为增长型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4.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B.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C.取1 mL培养液加9 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 D.连续观察7天,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5.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