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合集下载

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利用语言和智慧退秦师。

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国与秦国的关系。

2. 人物关系解析:烛之武与晋国、秦国的关系,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节发展分析:烛之武如何得知秦师侵犯,他的智谋和策略。

4. 文言文阅读技巧:虚词、实词的理解,句式的分析。

5. 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表达,评价其智慧与勇气。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3. 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的理解。

2. 对烛之武智谋策略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

3. 实践操作法:阅读文言文,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表达。

3.2 教学手段1. 教案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文言文文本、图片等资料。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晋国与秦国的关系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何能够退秦师。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故事背景:介绍晋国与秦国的关系,解释烛之武的身份和地位。

2. 阅读文言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发展。

3.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讲解烛之武如何利用语言和智慧退秦师。

4.3 教学总结1. 回顾故事情节:总结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评价与鉴赏:引导学生评价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相关文言文作品,比较烛之武与其他人物的智谋。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2.理解“贰、军、辞、鄙、济、阙”等词语的含义,归纳“军、师、舍、辞、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等人物性格。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引读1.以成语“秦晋之好”导入。

2.知人论世。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3.探寻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和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二、整体感知1.正音。

氾()南佚()之狐缒()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不知()2.疏通词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记下难点疑点。

)3.阅读全文,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第一层(开头——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烛之武退秦师》是《史记》中的一篇古文名篇,篇中详细记述了烛之武利用智谋消灭秦国军队的历史,此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为出发点,设计一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程。

一、教学目标: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

2. 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4. 提升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古文的意思。

2. 如何巧妙运用古文阅读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

2. 课堂讨论。

3. 分组活动。

4. 唱歌比赛。

四、教学步骤和过程:1. 教介绍通过介绍烛之武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了解他的背景以及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产生背景。

2. 阅读古文阅读前,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古文传承的重要性或其他相关知识,然后对于古文进行一些简要而重要的讲解,如:文言文语言特点、文化内涵等等,让学生更加认真地面对这篇文章。

老师先在黑板上讲解几个生词和句子的用法,之后让学生仔细阅读完成文章。

之后老师可以指定课内两位同学把文章内容朗读出来,然后请全班学生一起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进行分组分享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3. 锻炼古文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当学生通过了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时,可以做一些分析文章的题目,例:选出最能体现武力威名的词语、作者使用的比喻与本文的意义、通过文中详细的描写诠释作者对烛之武的人物表现等等。

4. 探究运用古文阅读策略老师来带领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并进行竞赛。

比如,在卡片上,提供句子,让学生根据里面的句式、词性等等,把卡片排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文章;或者,老师可以从文章中提取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出自于哪部古文、下一句应如何续句等等,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温馨晨读篇1、哲思短章幸福最美的定义幸福是‚久旱适甘雨,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惊喜;是‚四海存知己‛、‚千里共蝉娟‛的温馨。

幸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那种惬意;是‚会当凌绝顶‛、‚阅尽人间春色‛的那种豪放。

幸福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那种美感;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那种悠闲。

幸福就是‚泱泱海阔凭鱼跃,朗朗天高任鸟飞‛的那种酒脱,是‚东门沽酒饮我曹,儿轻万事如鸿飞‛的那种坦荡。

幸福就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那种旷达;是‚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的那种雅趣。

幸福就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录犀一点通‛的那种感应;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那种愉悦。

幸福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的那种微妙;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那种兴奋。

幸福就是‚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的那种转机;是‚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抉持‛的那种关爱。

幸福就是‚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那种甜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

幸福就是‚稻花香里丰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那种舒畅;是‚我醉复君乐,陶然共忘机‛的那种神怡。

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呵呵!2、修身名句:厚仁(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

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词军、鄙、说、知等,虚词之、以、而、焉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课前预习与梳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统编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2、体会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链接】1、《左传》: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节,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

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背景:秦晋之好、秦晋围郑。

3、史书体例:①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

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⑤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如《史记》。

4、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完成创新设计字词积累。

2、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智退秦师第四段:晋军退兵【课堂探究】1、鉴赏第三段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说辞: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军呢?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四层:①“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

“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及答案

2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作者及背景【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统编版】《烛之武退秦师 》优质 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烛之武退秦师 》优质 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梳理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理解文章内容、烛之武劝退秦师的基本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

【知识链接】1.文化常识(1)关于《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其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2)关于史书的几种常见体例: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

《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

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

(3)古代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都是被封爵的。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背景知识(1)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2《烛之武退秦师》单篇阅读(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单篇阅读(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品国士风采悟左传史义——《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分析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及人物形象。

3.分析秦晋退兵深层原因,理解《左传》中的史义内核。

分析烛之武的说辩艺术,理解《左传》中的史义内核。

学习任务预习任务:反复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借助注释翻译全文。

要求:1.通假字下标注“点”;2.古今异义词下标注“双横线”;3.活用词标注“方框” ;4.一词多义词语标注“单横线”① “单横线”② ;5.文言句式下标注“波浪线”;6.文化常识标注着重号(▲);7.疑难句子:句子前标注“︱”句子后标注“?”学习任务一一读文章理文意1.诵读课文老师查看学生字音、断句、语气。

2.翻译全文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师生共同解决翻译中的疑惑。

3.重点检测观察秦晋围郑示意图。

这几个句子,请四个小组长来翻译一下,落实括号中的重点字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远)(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何厌之有、东、封、西、封、阙、焉、)4.梳理情节要求:请同学们以章回体小说标题的方式梳理四段的情节。

学习任务二二读文本出气韵1.分析烛之武为什么答应了郑伯。

2.朗读第一段,分析秦国攻打郑国的原因。

明确:利益驱使(ppt展示地图)3.自由朗读第三段,圈点勾画,思考烛之武从利的哪些角度做文章,又从利的角度说明了哪些结果?有了自己的观点后,前后同学交流,教师总结。

明确:亡郑无利——舍郑有利——赐晋(攻郑)无利——肆晋(攻郑)阙秦4.思考:能否调换烛之武的“说辞顺序”?5.总结烛之武说辞的脉络,朗读“烛之武的说辞”。

6.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课中学习任务三三读文本见匠心1.既然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那么秦师一退,文章就可以结束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作家作品1.《左传》第一部的(体例)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所作。

原名《》或《》。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的顺序。

主要记载前期二百多年各国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散文(文学)著作。

2.《左传》与《》《》合称为“《春秋》三传”。

“传”是指。

二、解释重要词语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6.吾不能早用子.()7.是.寡人之过也() 8.是寡人..之过也()9.许.之() 10.夜缒.而出()11.敢.以烦执事()12.敢以烦执事..()13.越国..以鄙远() 14.越国以鄙.远()15.焉用亡郑以陪.邻() 1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7.行.李.之往来() 18.共其乏困..()19.且君尝为.晋君赐也() 20.且君尝为晋君赐.也()21.朝济.而夕设版焉() 22.朝济而夕设版..焉()23.夫晋,何厌.之有() 24.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 26.又欲肆其西封.()27.阙.秦以利晋() 28.唯.君图之()2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1.因.人之力而敝之() 32.因人之力而敝.之()33.失其所与.,不知()34.以乱易.整()三、解释重点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1.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以为东道主(4)以乱易整(5)阙秦以利晋(6)越国以鄙远(7)焉用亡郑以陪邻2.之(1)公从之(2)唯君图之(3)子犯请击之(4)杨孙戍之/亦去之(5)是寡人之过也(6)因人之力而敝之(7)行李之往来(8)邻之厚,君之薄也(9)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0)何厌之有3.其(1)以其无礼于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4)共其乏困(5)吾其还也4.焉(1)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郑以陪邻(3)将焉取之(4)朝济而夕设版焉5.而(1)今急而求子(2)夜缒而出(3)亡郑而有益于君(4)朝济而夕设版焉(5)因人之力而蔽之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本课文言文知识。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4,学习和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文言文知识。

2.分析人物的形象及说话艺术。

3.体会《左传》的艺术特色。

【走进作者】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编纂《(左传)》、《(国语)》。

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百家文字之宗,万事古文之祖”。

【了解左传】1.《左传》: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三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史书体例:①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②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国语》《战国策》——(国别体)③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纪传体)【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郑没有以礼相待【重耳过郑】;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出兵助楚,楚军大败后郑派人使晋,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城濮之战】其二,秦晋向来交好,晋文公重耳娶秦穆公之女,秦穆公助重耳登位。

【秦晋之好】两国又都要争夺霸权,秦晋自然联合围郑。

【导学】一.梳理脉络1.阅读全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秦晋围郑___第二段:__烛之武临危受命__第三段:__烛之武劝退秦师__第四段:___晋军撤离郑国___2.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你梳理一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故事,讲述了楚国将军烛之武率领楚军在困境中挺身而出,成功击退秦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英雄气概,更为我们传递了珍贵的历史文化精髓。

教学设计就是要把这种精髓融入到课程中,引导学生领略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掌握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学目标1.认识《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

2.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生字词汇,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3.体验古代战争中的英雄气概,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历史文化解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塑造和历史背景分析。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楚军的战争策略等进行深入解析。

2.语言文字学习: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生字词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短文阅读、课文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词汇和文言文句式,同时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3.名人故事学习:学生们将短文朗读进行表演。

通过小组合作、朗读排练等方式,让学生深刻领略到每个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讨论式教学法:以小组讨论为主,让学生们自由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个人物形象的内心特点,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和兴趣。

四、教学手段1.视频教具:通过视频展示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

2.互动白板:在互动白板上展示生字词和古代地图,让学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朗读表演和讨论。

3.手绘素材:通过手绘素材,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b.的c.代秦军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2.背景资料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

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

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3.相关知识春秋三传《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思考1: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使秦军撤退。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

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考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明确: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思考3: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思考4: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

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

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

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思考5:烛之武为什么对秦穆公说晋国会“阙秦以利晋”?明确:烛之武为了解除“秦晋围郑”的危急,必须搞垮秦晋联盟。

如果只说郑国的灭亡对秦并没有实际好处,还不足以说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烛之武先说晋国曾经“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又说郑国灭亡以后,晋国不仅会“东封郑”,还必然会“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对秦的威胁。

前面说的是已成的实事,后面说的却是虚构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晋国的侵略野心,从而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

思考6: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明确:晋惠公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便许诺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两座城池献给秦穆公,作为出兵援助的报酬。

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并当上国君后,就拒不承认当初的许诺了。

现在烛之武对秦穆公本人提起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过让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来离间秦晋关系,其实这还包含着一层类比说理:当年您被晋国国君的虚假许诺所骗,为他出了力却一无所获;如今您又和晋国国君联合起来围郑,您恐怕还会上当,在灭郑以后一无所获。

烛之武不是用攻击和谩骂晋的方式来离间秦晋联盟(真这样做恐怕一点作用也不起),而是通过列举事实以及隐含在事实中的道理来说服秦穆公,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秦伯说,与郑人盟”。

一、识记字音佚之狐( ) 氾南(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 ) 宫阙( )君之薄( ) 日薄西山( )薄荷( ) 逢孙( )每逢( )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上(阕阙) (佚昳)丽(瑕暇)疵戊(戌戍)变法对(簿薄)公堂三、通假字1.共其乏困2.秦伯说,与郑人盟3.失其所与,不知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四、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斯人,吾谁与归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②既东封郑③自寄一封书3.若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仿佛若有光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4.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杂然相许⑤问渠那得清如许5.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不以臣卑鄙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五、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今义:认为。

②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妻子。

5.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

六、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晋军函陵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6.邻之厚,君之薄也7.越国以鄙远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七、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