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教师

合集下载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教师版)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教师版)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相传为末年所著。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

写人简而精,形象栩栩如生。

《左传》和《》、《》都是为《春秋》作传,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重要实词1、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五、一词多义1.贰①“二”的大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教师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文言文《师说》1.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 章节内容:本课主要学习韩愈的《师说》,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3. 能够运用《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师道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重点: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师说》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师道,为什么要尊师重道。

2. 讲解: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分析《师说》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4. 练习:学生随堂练习,对《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师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尊师重道的短文。

2. 作业答案:尊敬的老师,您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是至关重要的人。

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我们解决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珍惜他们的付出。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来源,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避免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师充满敬意,虚心听从他们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老师,不仅是尊重他们的职业,更是尊重知识和智慧。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1.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篇一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及古诗篇二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骄傲。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对话等多种文体。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诗词欣赏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登高远望、追求进步的情感。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创作的《静夜思》,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远离故乡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散文阅读1.《论语》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行为,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论语》,学生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2.《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包括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记载,内容丰富,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阅读《史记》,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

四、对话学习1.《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是孟子的一篇对话作品,其中记述了孟子与弟子告子的对话内容。

这篇对话以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中心,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以及人与天的关系。

通过阅读《孟子·告子上》,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思想,并从中获得对于人生和教育的启发。

2.《论语·阳货》《论语·阳货》是孔子的一篇对话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阳货的对话。

这篇对话以孔子的智慧和教诲为基础,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君子的行为规范。

通过阅读《论语·阳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教师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教师版)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7、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8、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11、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12、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吾师道也(学习)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6、卧而梦。

(做梦)7、外与天际。

(交会)8、顺流而东也。

(向东进军)9、扣舷而歌之(唱歌)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11、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2、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3、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4、箕踞而遨(像簸箕一样)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登高而招(高处)3、积善成德(善行,善事)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5、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7、自远而至。

(远处)8、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故木受绳则直(变直)1、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2、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师说》

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师说》

对未来的展望
继续深入学习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文言 文,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和
历史文化背景。
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 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对
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传承文化
我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感悟 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自己的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师说》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文学地位与影响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学生求学之道的启蒙文章。
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师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师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从中汲取了 灵感和启示。
虚词
之、者、所、焉、乎、与 等。
固定搭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吾从而师之等。
特殊句式解析
01
02
03
判断句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倒装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
省略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04
被动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词类活用总结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重点段落解读
总结词
重点段落对于理解全文至关重要,它们 包含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VS
详细描述
在重点段落中,作者采用了举例、对比等 论证方法,使得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 ,这些段落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 文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2 师说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2 师说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1

师说本课话题——从师学习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本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

在求师的问题上给了人们最好的引导。

人生下来就会有疑惑,有了疑惑就要从师学习,否则疑惑就不能解决。

所以从师学习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必由之路,并且,应不论年龄、地位地从师学习。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今年60岁的朱进东教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但在54岁那年,他却以“考生”身份参加了博士招录,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如今依然博士在读。

“我学故我在。

”朱老师一直身体力行着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老师是传道者,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其实朱进东并不缺少一顶“博士帽”。

1999年,他就已经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2006年,朱进东教授成为南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

但一直怀有攻读西方哲学博士梦想的他,一直想给自己圆个梦。

除了在学术上“术有专攻”,朱进东在语言上也广泛涉猎,除了英语,他还自学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朱进东解释说:“国外的书籍能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视野和角度,也能让我在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务学不如务求师。

——扬雄[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嗟.乎( ) 句读.( ) 或不.焉( )近谀.( ) 乐.师( ) 郯.子( )苌.弘( ) 师襄.( ) 老聃.( )李氏子蟠.( ) 经传.( ) 贻.之( )【答案】 jiē dòu fǒu yú yuè tán chánɡ xiānɡdān pánzhuàn 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答案】 1.“受”通“授” 2.“不”通“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吾从而师.之 ( )吾师.道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齐师.伐我 ( )(2)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而耻学于.师 ( )不拘于.时 ( )(3)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句读之.不知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皆出于此乎 ( ) (5)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答案】 (1)师:名词,老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 (2)于:介词,对于/介词,比/介词,向/介词,被 (3)之:代词,代道理/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其: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 (5)则:副词,就/副词,就是,表判断/连词,表转折,却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师.道也 ( )____________ 2.惑.而不从师 ( )____________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____________ 4.吾从而师.之 ( )____________ 5.圣.益圣,愚.益愚 ( )____________ 6.小.学而大.遗 ( )____________ 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____________ 8.位卑则足羞.( )____________ 9.耻.学于师 ( )____________【答案】 1.“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2.“惑”,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3.“下”,名词作动词,低于4.“师”,意动用法,以……为师5.“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6.“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 8.“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耻辱 9.“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老师的作文文言文

老师的作文文言文

老师的作文文言文
《吾师》
吾之师,乃一奇人也。

忆昔一日,课上讲解古文,正至精妙处,忽闻后座一同学酣声起。

吾师遂止,悄然近那同学,立于旁,不语亦不动。

俄而,那同学悠悠转醒,睁眼忽见吾师冷面相对,吓得一个激灵,瞌睡虫顿无。

吾师亦不责之,只微微一笑,曰:“汝此梦,可遇先贤否?”全班哄堂大笑,而那同学则面红耳赤,惭愧不已。

此后,每至吾师之课,再无人敢偷睡也。

此师真乃有趣之人,虽以小惩而令生警戒,却无厉色厉言,反增诸多趣味于课堂。

其授课之风格,幽默诙谐,常能以轻松之态授深刻之识。

吾从师学习,如沐春风,其乐无穷也。

每念及此师,便觉学习之路亦有诸多欢乐,愿吾师常如此有趣,引领吾等学子在知识之海中畅游也。

噫,吾师之趣,真难忘矣!。

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言文

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言文

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言文嘿,朋友们!咱们来聊聊语文必修一那些必背的古诗文言文。

你想想,像这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话说得多在理呀!这不就好比我们成长,要不断学习,才能超越原来的自己嘛!
还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简直就是在大声告诉我们,老师的重要性啊!难道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独自遨游,不需要引路人吗?
也很精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就好像我们也在那艘小船上,感受着微风和宁静。

我觉得呀,这些必背的古诗文言文,那可都是古人留给咱们的智慧宝藏。

咱们要是不好好背下来,好好领悟,岂不是太可惜啦?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古代文化、对人生道理的理解之门。

咱们可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得把它们牢记在心,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你们说是不是?。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在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必修一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介绍几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学习的参考和启发。

一、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史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细致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二、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所记录的。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传统道德的沦丧,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红楼梦》的艺术性和深度思考使其成为受人推崇的文学经典。

四、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受欢迎的神魔小说。

小说以孙悟空等人物的奇遇和历险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真假、美丑等方面的对比和思考。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五、老子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道家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述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及人性的善恶与和谐的关系。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们可以领悟到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生活智慧。

以上是几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高中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的瑰宝。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必背文言文之师说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必背文言文之师说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必背文言文之师说(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必背文言文之师说本店铺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必背文言文之师说,请大家牢记。

最新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1

最新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1

最新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1【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本文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文言文背诵篇目之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最终不能解决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识和道理。

者,表停顿,可译为“……的”。

孰能无惑:孰,谁。

惑而不从师:而,表转折。

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生在我前面/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本来就先于我/比我先,我(应该)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师”);生在我后面/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也先于我/比我先,我(也应该)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师”)。

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也,句中表停顿,不译。

古今异义:吾从而师之(从,跟随;而,表承接)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以……为师)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乎:相当于“于”,在)先乎吾(乎:相当于“于”,比)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1章1.7《师说》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1章1.7《师说》 Word版含解析

第1章1.7 《师说》七、《师说》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一)课内阅读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4.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二)课外拓展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分值:65分)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使之然(róu)舟楫.(jì) 舆.马(yú)B. 蛟龙(jiāo) 跬.步(kuǐ)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驽.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二螯.(áo) 参省.(xǐng)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下.饮黄泉(下面)其曲中.规(合于)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B.假.舟楫(凭借、利用) 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不复挺.者(直)C.绝.江河(横渡) 跬步..(古代的一步)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同“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解析:A项,下:向下;C项,跬步:半步;D项,备:具备。

答案:B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②寒于.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于:从/比;而:表递进/表转折。

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暴”同“曝”。

答案:C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答案:B6.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解析:“利”译为“快”,“利足”是名词性短语动词化,译为“脚走得快”。

而A、B、D三项中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上”“每天”和“用船”。

答案:C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而用“”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决定性地改变原来的状态。

B.第1段是作者论证学习在人的改造提高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有的,这一点,至今还有积极意义。

C.第2段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反面设喻来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

D.文末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皆为正面设喻,说明的是学习的作用。

答案:C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3)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朽木也不会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 .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 ,赠送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 ,句中的停顿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ū,阿谀,奉承 解析:A 项,传,zhuàn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B 项,贻,yí;D 项,谀,yú。

答案:C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A 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中前一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

C 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

D 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或师焉,或不焉C .君子生非异也D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析:A 项,“受”同“授”;B 项,“不”同“否”;C 项,“生”同“性”。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学者”古义为“求学之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古文”古义为“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不齿.A.小.学而大.遗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吾从而师.之D.位卑则足羞.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C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解析:A项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为判断句。

B项,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C项,被动句(不于时拘);D项,一般陈述句。

答案:A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B.第2段作者先以感叹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就用三组比喻来论证。

C.作者在第3段中拿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主要在于说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别人才向别人学习,鼓励人们应该虚心好学。

D.总起来看,《师说》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

解析:B项,“三组比喻”应为“三组对比”。

答案:B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愀然:由忧变喜的样子正襟危.坐危:威B.杯盘狼籍..狼籍:凌乱的样子相与枕藉..枕藉:枕着,垫着C.山川相缪.缪:盘绕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到,往D.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水边知不可乎骤得..骤得:偶然得到解析:A项,“愀然”是忧愁凄怆的样子,“危”是端正的意思;C项,“食”是享用、享受的意思;D项,“骤得”是轻易得到的意思。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B.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C.山川相.缪举匏尊以相.属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解析:B项,……的样子;这样。

A项,目的连词,来;C项,互相;D项,已经。

答案:B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解析:①③④⑥结构助词“的”;②⑦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凑足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