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合集下载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本教案针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长度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目标年级为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常用长度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和毫米(mm)。

2. 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描述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卡片或实物(如尺子、纸张等)。

2.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尺子等测量工具。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例如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书桌、椅子、窗户等物体,引导他们感受物体的长度,并询问他们对于长度的感知。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教师简要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和毫米(mm)。并利用这些单位进行长度的比较和排序,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单位换算(20分钟):

教师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教师可以采用逐步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换算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巩固概念。例如,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段长度,然后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转换。

4. 长度测量(15分钟):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些物体进行长度测量,并写下测得的长度。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物品的标准长度范围,让学生进行估计和比较。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应练习,并检查答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拓展与延伸: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篇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的整理复习

明诚学校王桂香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系统整理长度单位的知识,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巩固这部分知识,以期达到能灵活应用的目的。

2、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概念。

难点: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知道了每个单位有多长,我们把下面故事中缺少的单位补上。

二、故事练习

在明诚的校园里,蒲公英花落之后,结满了许多大约3()长的小种子。一阵风吹来,勇敢的蒲公英种子离开了妈妈,跳进风伯伯的怀

抱里。

风伯伯把其他的小种子们一个一个送到了新家,载着最小的种子

继续旅行。风伯伯因为飞了太长时间,太累了,打了一下盹,像急刹车一样停了下来。小蒲公英种子措不及防,落到了一片长10()树叶上。

一只饥饿的小喜鹊看见了,美滋滋地想:这会儿可以填填肚子啦!于是,

他一个俯冲,向小蒲公英种子扑来。小蒲公英种子眼前一黑,被喜鹊

吞进了肚子里。喜鹊毫不理会蒲公英的处境,继续飞翔,大约飞行

了8(),来到了我们城北学校,落在了一棵高18()的大树上。

这时,蒲公英种子也结束了在喜鹊肠道内的黑暗之旅,随着鸟粪落

在了大树旁。

从此,小蒲公英种子与大树为邻,与小草为伴,在阳光的抚摸下,在城北

同学朗朗的读书声中,快乐地成长起来。

(边听故事,边口答)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还学过哪些单位?这些单位之间有

《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第一章:分米的概念引入

1.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米的定义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

1. 介绍分米的定义和长度单位的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分米的长度。

1.3 教学方法

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米的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和意义。

1.4 教学步骤

1. 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2. 介绍分米的定义,解释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3. 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分米的实物,感受分米的长度。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分米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分米的测量与比较

2.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使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不同长度物体进行比较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

1. 介绍使用分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步骤。

2. 教授比较不同长度物体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

1.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

2. 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2.4 教学步骤

1. 教授使用分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包括如何放置尺子、读数等。

2. 分发实物材料,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的实践活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测量和比较的结果。

第三章: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将分米长度单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

1. 介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装修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主题:长度单位教学

年级:小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度单位:米、厘米和毫米。

2. 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教学准备:

1. 长度单位卡片:米、厘米、毫米。

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标尺。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老师拿出一段绳子,做出宽度不同的三个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然后询问学生,哪个图形最长?哪个最短?学生们进行回答。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长度呢?

2. 规定长度单位(10分钟)

老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并解释每个长度单位的含义:

- 米:用于测量长距离,比如房间的长度、操场的宽度等。

- 厘米:用于测量中等长度,比如一支铅笔、一本书的厚度等。- 毫米:用于测量短的长度,比如一个钉子的长度、一根头发

的厚度等。

3. 测量活动(20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测量工具,并解释如何使用:

- 尺子:用于测量较长的物体。

- 卷尺:用于测量长距离。

- 标尺:用于测量较小的物体。

老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一段绳子的长度,并带领学生进行尝试。然后,老师将几个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桌子上,请学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它们的长度,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4. 比较长度(20分钟)

老师出示两个物体,并询问学生,哪个物体更长?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给出答案。

接着,老师让学生两两合作,使用测量工具比较各自的身高,然后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们将结果记录在纸上,并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结果。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老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上面提供的练习题,包括测量和比较活动。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教案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教案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量角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1)介绍分米和毫米的定义;

(2)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实物模型。

2.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1)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方法;

(2)进行换算练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米和毫米的定义;(2)引导学生发现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3.3 课堂讲解

(1)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举例说明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3.4 课堂练习

(1)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练习;

(2)让学生用尺子和量角器进行实际测量。3.5 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问答

(1)检查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概念的理解;(2)评估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换算关系的掌握。

4.2 练习题

(1)布置有关分米和毫米的练习题;

(2)评估学生的练习成果。

4.3 小组讨论

(1)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2)评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观看动画:房子有多长,怎么办?人的身高是多少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可能这种对学生提问,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提示:你能否用XX物品比划一下,书本有多宽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教案认识千米和米

的长度单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千米、米;

2.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和米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度量、估算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

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度量长度,掌握对长度单位进行适

当估算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向学生展示千米与米的长度关系;

2.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长度单

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图,表明地图上两个地点间的距离为3.2千米。

(2)教师采用预估法询问学生:3.2千米是多长?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通常使用什么单位来度量长度?以前学过哪些单位?3.2千米是哪些单位的长度?

2.认知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千米和一个米的长度标尺。

(2)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千米标尺比米标尺长得多。

(3)教师问学生:3.2千米相当于多少米?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教师告诉学生结果(3200米),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度量长度:使用千米和米

(1)教师将千米和米混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所提供的标尺将所给长度度量出来。

(2)教师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习:对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度量。

(3)如果学生无法正确度量,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直到学生可以正确度量。

4.教学结束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鼓励学生使用所学内容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五、教学反思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分析及反思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分析及反思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分析及反思

教案标题:认识长度单位教案分析及反思

教案分析:

1. 教学目标:

- 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包括厘米、米和千米。

-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推理能力。

2. 教学重点:

- 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3. 教学难点:

- 理解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

-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4.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或者展示材料。

- 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纸。

5. 教学过程:

-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 概念讲解:介绍厘米、米和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教室或校园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并

记录下来。

-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换测量结果,并比较物体的长度。 - 整合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教学延伸:

-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测量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建筑、地理等。

教案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

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此外,教学准备方面,我可

以准备更多的实物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教学延伸方面,我可以

设计更多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引言:

长度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用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比如厘米、米、千米等等。正确理解和使用长度单位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份认识长度单位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地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师黑板、白板,教学用具如尺子、卷尺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大小和长度。例如,展示一张铅笔和一张桌子的图片,问学生哪个物体更长,为什么。

2. 概念讲解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同时,解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例如,1米等于100厘米,1千米等于1000米。

3. 实际测量

让学生用尺子或卷尺测量教室内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将测量结果转换成不同的长度单位,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4. 练习与巩固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例如,把10米转换成厘米、把500厘米转换成千米等。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测量房间的面积时需要用到长度单位,购买服装时需要知道自己的身高等。通过讨论和分享,拓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度单位,并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能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3. 通过实际测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知和使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白板、白板笔、尺子、直尺、手抄报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利用尺子或直尺举起,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尺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尺子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引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纸片、黄豆等),提问学生如何准确测量它们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由于物体的大

小不一样,单独使用尺子测量并不方便。教师解释,为了方便测量,我们需要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量。并介绍厘米、分米、米和千米这四个单位。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绘制一个长度单位换算表,让学生将不同物体的长度用上述单位进行测量和记载。3. 学习和实践

教师提供不同长度的实物,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然后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记录。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活动,互相检查和订正。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4. 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校园的周长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加深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5. 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长度单位的使用和计量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认识线段。

这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以简要介绍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的方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学生对于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并为线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所以借助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让学生体会线段。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测量物体长度的呢?观察例1情境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 臂长、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测量吧!(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古人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是用“单位”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

1.用身体上的“尺子”拃测量课桌的长度。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最新教案)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最新教案)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1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新课标第一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1.2 认识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