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估报告-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合集下载

环评报告书目录

环评报告书目录

1 前沿

1.1 任务由来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规定1.2.2 项目文件

1.2.3 其它

1.3 评价工作原则

1.3.1

1.3.2 在工作方法上

1.3.3 在污染控制上

1.3.4 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企业现状

2.1.1 基本情况

2.1.2 现有企业生产工艺简介

2.1.3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水

(1)废气

(1)废渣

2.1.4 污染物排放情况2.2 项目简况

2.2.1 项目名称

2.2.2 建设性质

2.2.3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2.2.4 投资总额

2.2.5 建设地点及占地面积

2.2.6 总图运输

2.2.7 生产工艺方法

2.2.8 主要生产设备

2.2.9 公用工程

(1)供水

(2)供电

(3)供热

2.2.10 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

2.2.11 建设进度计划

2.3 企业发展规划

3 项目周围环境概况3.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质和地貌

3.1.3 河流与水文特征

3.1.5 气候气象

3.1.6 矿产资源

3.1.7 生态环境概况

3.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3.2.2 工农业生产状况

3.2.3 生活质量和人群

健康

3.3 环境质量状况

3.3.1 大气环境质量概

3.3.2 地表水环境质量

概况

3.3.3 声环境质量概况

3.4 区域发展规划

3.4.1 布局规划

3.4.2 道路规划

4 工程初步分析

4.1 原辅材料消耗情况

4.1.1 原料

4.1.2 辅料

4.2 生产工艺

4.2.1 工艺流程

4.3 水平衡及物料平衡

4.3.1 水平衡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5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5.1新建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5.1.1本工程生产排污特征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本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根据工程分析,本工程各工序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详见表5-1。

5.1.2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将改变区域内现有地表形态及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貌和土壤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建设期的影响主要是在清理场地、土建阶段以及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扬尘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挖填土方、地基处理、搅拌、运料等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声学环境的影响。根据工程分析,本工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HCl、氯气等,将会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产生的废水污染源为循环系统排水和办公化验等生活污水等,由水平衡分析可知,本工程外排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回用;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一次盐水盐泥压滤产生的盐泥、生活垃圾、氯气干燥产生的浓度<75%的废硫酸等;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泵、压缩机、空压机等机械动力设备产生的噪声将会影响声学环境。

(2)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建设期清理地面、挖填土方等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局部的,对区域生态环境无重大影响。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将会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项目的建设中应加强环保及厂区绿化工作,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在建设期将促进当地的运输业发展,附近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作建设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繁荣。

第3讲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第3讲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不利
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微弱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困子的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环境的破坏
不利
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拟建项目的“活动”按四个阶段划分:①建设前期;②建设期;③运行期;④服务期满后。 3.环境影响识别技术的考虑因素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一般考虑以下方面: (1)项目的特性;
注:此处可参照技术导则与标准中的相关知识。 (四)掌握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应用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 围的共同影响。 例题: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A)叠加影响。 A. 最大值 B.加权平均值 C.最小值 D.平均值 (五)熟悉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与应用 (1)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 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 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 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2)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 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 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因子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领域内,对环境产生影响的

因素。识别和评价环境影响因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制定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环境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环境影响因子的筛

选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两方面进行

讨论。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是指确定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

响的因素。环境影响因子可以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活动因

素等多方面内容。首先,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生态等

因素,对环境影响具有直接影响。其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经

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人为活

动因素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因素,这些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更加显著。

环境影响因子评价因子筛选是指在识别出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

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和筛选。评价因子筛选的目的是确定哪些因子对环境的

影响最为重要,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在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

评价时,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根据不同因子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进行排序和筛选。

在评价因子筛选过程中,需要了解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影响的不确定

性和风险,合理评估可能出现的影响情况和应对措施。通过评价因子筛选,可以找出对环境影响最为重要的因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实现环

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

环节,对于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认识和研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0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是指在环境评价过程中,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和环境

特征,识别并确定环境影响因子。通过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因子筛选,可以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大、与项目关系密切、易于监测和控制的因子,制

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达到更好的环境绩效。

评价因子筛选是在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

和需求,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和评估的过程。主要目的是选择对环境

影响较大、与项目关系密切、易于监测和控制的因子,制定相应的环境管

理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评价因子筛选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与项目环境影响关系密切:选择与项目环境影响最为相关的因子进

行评估,有效地识别和评价环境影响。

2.环境影响程度大: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评估和管理,以

确保环境保护的效果。

3.易于监测和控制:选择易于监测和控制的因子,可以更好地掌握环

境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4.切实可行:选择可以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因子,使环境管理措施具

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评价因子筛选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来进行。定性方法主要侧重于

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和描述,确定影响因子的种类和影响程度。定量

方法主要是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量化和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

值计算和分析。

对于环境影响因子的评价因子筛选,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特点、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因子筛选,可以提高环境评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所采用的对表征环境质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污染元素。

选择原则:评价目的、水体功能、环境污染状况(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评价标准系列和检测水平等。

评价因子筛选:在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上,按环境开发建设活动的制约因素和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资源的[1]影响因子作用关系,识别和筛选出主要行为影响因子和环境制约因子。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标准、生态保护需要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综合分析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因子、环境现状污染及超标因子、环境功能目标因子,从中分别筛选确定出需要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评价的主要因子。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必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评价因子应分别列出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一般选择能反映水体基本质量状况、在水体中起主要作用的和对环境、生物、人体及经济社会危害大的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如排放量大、浓度高、毒性强、难自然分解、易在环境和生物及人体累积、造成经济损失大的污染因子。评价因子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正确、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一般河流水质评价因子包括:

感官性因子:如味、臭、颜色、透明度、浑浊度、悬浮物、总固体等;

氧平衡因子:如DO(溶解氧)、COD(化学耗氧量)、BOD(生化需氧量)、TOC(有机碳总量)、TOD(氧总消耗量)等;

营养盐因子:如氨盐NH3-,硝酸盐N、。磷酸盐PO4-等等;

第04章 环境影响识别与因子筛选

第04章  环境影响识别与因子筛选

三、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要点
1、项目的特性。
2、项目涉及的当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 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5、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四、环境影响的初步识别
(一)划入重大影响的项目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 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 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 建设项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 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 (活动) , (活动) , (活动) 环境 (要素) , (要素) (要素) 1 2, n
m
(活动) (要素) (影响) i j ji
(活动)i(要素)j (影响)ji (预测和评价) 减缓措施 (剩余影响)ji
二、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 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 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 境影响的方式。 环境因子:自然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地形、地貌、地质、水 文、气候、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森林、草场、陆 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社会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城市 (镇)、土地利用、人口、居民区、交通、文物古迹、风 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健康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等。 影响程度 :极端不利 、非常不利 、中度不利 、轻度不 利 、微弱不利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模板(2篇)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模板(2篇)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模板

一、简介环境影响评价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2.政府部门规章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标准格式

1、总论

1.1评价目的

1.2编制依据

2.1环境保____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3总体构思

1.4评价原则与标准

1.5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1.6评价等级

1.7评价范围

1.8评价工作重点

1.9评价时段

1.10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2、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2社会环境概况

2.3区域规划

2.1城乡总体规划

____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3、拟建项目概况

1基本情况

2建设内容3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4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5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____公用工程

6.1给水

6.2排水

6.3供电、电讯及报警

6.4供热

6.5储运

7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进行调整4、工程分析

4.1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物料平衡分析

4.3环境保护

____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

4.5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5、清洁生产分析

5.1清洁生产概述

5.2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清洁生产的措施

5.4小结

6、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7、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8、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8.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8.2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技术要求:

1、项目的特性(如项目类型、规模)

2、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5、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应识别出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说明环境影响属性,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能的时间跨度。

①清单法

(1)简单型清单:仅是一个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不作其他说明,可作定性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2)描述型清单:比简单型清单增加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

(3)分级型清单:在描述型清单基础上又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补充:环境影响识别常用的是描述型清单。(P110)

a、比较流行的是环境资源分类清单。即对受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资源)先作简单的划分,以突出有价值的环境因子。通过环境影响识别,将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作为后续评价的主要内容。

b、传统地问卷式清单。在清单中仔细地列出有关“项目一环境影响”要询问的问题,针对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影响进行询问。

②矩阵法

把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组成一个矩阵,在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定性或半定量的方式说明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

该类方法主要有相关矩阵法和迭代矩阵法两种。在环境影响识别中,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即通过系统地列出拟建项目各阶段的各项“活动”,以及可能受拟建项目各项“活动”

环境影响因子评估方法

环境影响因子评估方法

影响评价
将预测的影响与可接受标准或基准进行对比,判断 影响的程度和性质。
制定减缓措施
针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减缓措 施和补偿方案。
发布评估报告
将评估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给决策者及相关利益方 ,并公开报告供公众查阅。
02
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 分类
识别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现场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项目实施 前后的环境状况,识别可能的环境影 响因子。
间接推算
利用数学模型、遥感等技术,通过已知的环境因子数据推算其他 环境因子的数值。
实验模拟
通过实验室模拟或模型实验,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环境因子变 化。
评估标准与指标
国际标准
参考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
国内标准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 环境标准。
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案。
公众参与
03
环境影响因子评估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环
境信息的公开透明。
评估的流程与步骤
确定评估范围
明确评估对象、地点和时间范围,确定评估 的重点和关注点。
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项目或政策的背景资料、环境现状资 料以及历史数据等。
影响预测
基于收集的资料,预测项目或政策实施后可能对 环境产生的影响。

9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9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域。
环境影响评价
(2)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氮
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
实施后可能导致潜 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2、筛选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
环境影响评价 二、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是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的。
需调查的水质参数有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应水域水质
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他们能代表拟建项目将来排水水质。在某 些情况下,还要调查一些补充的项目。 1、常规水质参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污染状况 适当增减。 2、特殊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建 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删减。 3、其他方面的参数:水生生物与底质。
环境影响评价
1、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臵哪些专题? 答: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臵的专题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区域环 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地表水环境 影响评价、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 评价、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环境经济损益 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测制度、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环 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பைடு நூலகம்
【基础知识】
• 1.环境影响的基本概念.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就是 指拟建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拟建项目的各项 活动对环境个要素的影响。在采取了减缓措施后,环境影 响则为消除或者减缓环境影响之后的剩余影响。
• 2.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1)定义:通过系统地检 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 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 (环境因子) 、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2) 分类: 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 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 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
(3)影响程度的划分(五级)
拟建项目的“活动”按四个阶段划分:①建设前期;②建设期;③运行期;④服务期满 后。
3.环境影响识别技术的考虑因素
•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一般考虑以下方面: • (1)项目的特性; • (2)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 等) ; • (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 (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 (5)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 (1)相关矩阵法 • (2)迭代矩阵法 • 环境影响识别中,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

环境评估报告-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环境评估报告-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环境评估报告-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5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5.1 识别与筛选的目的

本工程为煤矿开采,其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都将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评价根据工程类别、规模、工艺特征和矿井建设工程的特点,以及矿井所处地区的污染

状况,通过区域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的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主要生产

环节、设备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因素,确定工程对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

面的可能影响、影响程度和范围,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评价重点及预测因子。

5.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本工程建设项目为12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工程内容包括主井、副井、

风井、工业场地等生产设施建设、办公区建设等。工业场地周围主要为村庄农田和沟谷,

自然植被状况一般。工程主要的环境影响为:

5.2.1 对自然物理资源的影响

本建设项目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建设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空气、声环境、

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及土壤不利影响上。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清理场地、场地开挖、地

基处理、搅拌、运料等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环境空气、废水、噪声等污染影响,但

由于施工期相对较短,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不突出。

工程投产运行期,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废气、废水、矸石排放、噪声及生态影响,工程虽然采用了较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的可能。生产运行期的这些影响为长期和直接的影响。具体包括:

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有锅炉、原煤储存、原煤筛分产生烟(粉)尘等废气污染。 2)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为工程外排的废水中污染物将可能对河水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3)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在巷道掘进和回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沉陷可能对隔水层的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地表水渗漏、地下水疏干等所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5.1 识别与筛选的目的

本工程为煤矿开采,其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都将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评价根据工程类别、规模、工艺特征和矿井建设工程的特点,以及矿井所处地区的污染状况,通过区域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的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主要生产环节、设备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因素,确定工程对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能影响、影响程度和范围,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评价重点及预测因子。

5.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本工程建设项目为12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工程内容包括主井、副井、风井、工业场地等生产设施建设、办公区建设等。工业场地周围主要为村庄农田和沟谷,自然植被状况一般。工程主要的环境影响为:

5.2.1 对自然物理资源的影响

本建设项目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在施工建设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空气、声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及土壤不利影响上。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清理场地、场地开挖、地基处理、搅拌、运料等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环境空气、废水、噪声等污染影响,但由于施工期相对较短,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不突出。

工程投产运行期,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废气、废水、矸石排放、噪声及生态影响,工程虽然采用了较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生产运行期的这些影响为长期和直接的影响。具体包括: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有锅炉、原煤储存、原煤筛分产生烟(粉)尘等废气污染。

2)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为工程外排的废水中污染物将可能对河水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3)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在巷道掘进和回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沉陷可能对隔水

层的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地表水渗漏、地下水疏干等所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

4)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风系统风机、锅炉鼓、引风机等产噪设备所产生的噪声;

5)对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是矿井建设和开拓、原煤堆场、矸石堆场等占地对地形、地貌造成一定破坏。最主要的是地表沉陷对地形地貌的改变。

建设期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见表 5.2-1,运营期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见表

5.2-2。

表5.2-1 建设期对自然物理资源的影响

5.2.2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5.2.2.1 土地占用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次工程工业场地为原有煤矿工业场地,行政区属于蒲县,土地性质属于山坡地,工业场地内除生活区有部分绿化外,生产区植被稀疏。本工程的建设存在着对土地的扰动破坏问题。随着工程投产后道路修建及环评规定的绿化方案的实施,可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5.2.2.2 工程排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当地农业生态以种植玉米、杂粮为主。从工程内容分析,本工程大气污染物主要为锅炉所排烟(粉)尘和二氧化硫,以及原煤堆存扬尘、筛分转运扬尘,可能产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采取环评规定的环保措施后,可将其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另外,工程将排放一定量的矸石及少量炉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2.2.3 地表塌陷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

地下采煤使上覆岩层发生移动所引起地表塌陷和变形及地下含水层疏干、破坏,是煤炭开采中常见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造成地形地貌以及地下水系发生变化,公路、地面建(构)筑物变形甚至坍塌,使农业生产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属于长期不利影响,应在村庄等保护目标下设保安柱进行保护。另外,设置定期监

测制度,在产生地表塌陷区及裂缝处及时采取平整填实等措施。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可较大限度地减小地表塌陷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服务期满后,由于地表塌陷的产生要滞后于地下采空区的形成,并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因此,本煤矿地下开采工作结束后,地表形态变化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将延续一段时间。

5.2.2.4 水土流失

工程建井期,场地开挖、场地公路及建、构筑物建设,均会对土地产生扰动作用,致使短期的水土流失加剧,随着场地硬化和绿化方案的实施,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遏制。

工程建设及运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见表5.2-3。

5.2.3 对人类使用价值的影响

5.2.3.1 供水

开采工程若影响居民饮水,应由万家庄煤业公司负责解决。

5.2.3.2 土地利用

本次工程原有工业场地,土地性质属于荒地。就工业场地所占土地来看,自然环境条件一般。

5.2.4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本工程建设投产后,煤炭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高,可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据调查,当地居民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因此,本项目的投产,职工和当地居民收入也将有所增加,生活质量将得到一定改善。另外,

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当地居民出行、发展生产和从事其它经济活动提供了较便利条件。

2)在污染控制方面,本工程针对工程特点,均配套了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较大限度减少外排污染物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3)地表沉陷可能使当地的房屋产生裂缝,甚至坍塌,从而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要求留设保安煤柱。另外,煤炭开采引起的地下水破坏、煤炭运输引起的道路扬尘也将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煤矿各个时期环境影响分析见表5.2-4。

5.3 区域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就本次工程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环境承受能力、矿区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因素均对本工程有一定的制约性,工程所在区域对工程建设的制约性影响见表5.3-1。

注:表中数字区域环境对本项目的制约程度,1表示外环境对项目制约较小,2表示对项目有一定制约。

5.4 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5.4.1 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

本次工程的施工和运行将会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群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不同时段影响程度和性质不同。经分析其生产及排污特征可看出,生产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

工程排污对环境空气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分析见表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