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卓宇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诗海骊珠展示:李白的《静夜思》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说出这些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由于学生对这几句诗并不陌生,所以不难得出“思乡”这一结论,于是我顺势引导:是啊,最浓不过乡情,最重不过乡愁。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乡愁的说课稿。

欢迎阅读。

乡愁的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首诗属于现代诗歌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面对这首内涵丰富的诗歌,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会,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赏析: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拓展:介绍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拓展知识面。

7.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说课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乡愁》。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并能够分析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积极热爱乡土,关心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乡愁情感,进一步理解乡愁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把握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乡村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四、说课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对于乡村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于乡愁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乡愁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出现,以及乡愁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呈现:1. 通过勾勒乡愁的轮廓,引导学生感受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例如,乡愁是对于离别的思念、对于家乡的眷念、对于乡村的朴素之情等。

2. 分段研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诗人对于乡愁的真挚感受。

重点突出第二段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乡愁的情感。

三、讲解:1. 展示诗人对于乡愁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诗人对于乡愁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真实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并讨论乡愁对于诗人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乡愁对于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

五、概括归纳:1. 教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乡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透彻的思考抒发了对于乡村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乡愁的内涵和对于诗人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乡愁》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杨洪基的诗歌《乡愁》。

诗歌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美好回忆及对亲人的牵挂。

学生将理解诗歌的主题,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背诵《乡愁》;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乡愁》复印件、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杨洪基的《乡愁》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阅读: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练习:学生朗读并背诵《乡愁》。

6.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之情,可以是口头表达或写作。

六、板书设计《乡愁》主题:思念故乡、亲人韵律:ABAB、CDCD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书写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回忆故乡的美好,也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

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故乡和我的心。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熟悉的小村庄,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和泪水。

故乡的风景,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片金黄的麦田,那条悠然流淌的小溪,那座古老的石桥,都承载着我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思念,是一种无言的情感,如同风儿吹过窗帘,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我想念那些亲切的乡音,想念那些温暖的笑容,想念那些简单的快乐。

乡愁,是一种深深的牵挂,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无论我走到哪里,乡愁都会如影随形,陪伴我度过每一个难忘的时刻。

2. 作业题目:请学生分析并描述《乡愁》中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6)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同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乡愁这一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乡愁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乡愁情感;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原因:乡愁这一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和简介,引出课文《乡愁》。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感。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6.小结: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乡愁主题。

7.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愁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作者:余光中•主题:乡愁•内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怀念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所选的诗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乡愁》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诗人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事物,使乡愁变得可感可触。

同时,诗歌在结构上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但对于诗歌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对于乡愁这种情感可能会有一定的体会,但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因为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探究分为:体会本诗音韵美、体会本诗语言美、体会本诗画面美、领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在互动中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个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水平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1、以诵读为基础,体会本诗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

2、领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四、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能够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乡愁》示范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五、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通过对本诗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艺术技巧的探究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乡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

《乡愁》说课稿2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课内容本节课将以《乡愁》为题材,通过分析诗人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细腻的情感揭示和情景的营造,帮助学生全面感知和体会乡愁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诗歌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乡愁的内涵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引发学生对乡愁的深刻思考,唤起对家乡和亲情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点1.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2.分析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乡愁的哲学内涵。

2.通过诗歌语言的形式美感受和表达情感。

五、教学策略1.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和PPT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乡愁的意蕴。

2.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欣赏,唤起他们对家乡和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乡村的自然景色短片,引起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并与学生分享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乡愁》的全文,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感悟(15分钟)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独特之处,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分享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4.解读(20分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表达的敏感性。

5.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启发,写一篇自己心目中的乡愁故事或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七、巩固与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检查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布置以写一篇乡愁故事或感受为主题的作文,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2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2篇

《乡愁》说课稿4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1.整齐的结构美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3.和谐的的音乐美: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4.深沉的意境美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头这头外头这头空间线索:{{{{那头那头里头那头人物线索:母亲新娘母亲大陆(祖国母亲)抒情线索: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感情基调: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说课稿5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3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3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独特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情感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乡愁这种情感可能缺乏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人余光中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乡愁”的深层内涵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歌相结合,产生共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和背景。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共同解决问题。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四单元中的一篇诗歌。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学法而我也将结合教学中的听读、朗读、品味,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力争能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一)导入在学生齐读的方式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诗歌的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

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

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让学生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
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

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

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

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

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

(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

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

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

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

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

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

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

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