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选择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使用:遵循医学指导原则,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患者的病情以及疗效与安全性考量,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按照適應症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而不适用于病毒性感染。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估感染的性质和病原体,以确定是否应使用抗菌药物。
3. 最小使用:抗菌药物应力争最小剂量、最短疗程、最低浓度使用。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耐药的发生。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合理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
5. 抗菌谱: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应尽量选择具有较窄抗菌谱和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药物,以减少肠道和环境中的菌群失调和微生物耐药性的发生。
6. 预防性使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只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手术预防性使用。
预防性使用时,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并根据手术等操作持续时间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7. 联合使用: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
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联合使用应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情况来评估和选择。
8. 监测和评估: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后应进行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综上所述,合理、个体化、最小化使用,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抗菌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优化策略

抗生素的药效学特点
抗生素
ß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 氟喹诺酮类
糖肽类
药效学特点
时间依赖性, 无PAE
浓度依赖性, PAE
时间依赖性, PAE
疗效预测因素
>MIC的持续时间 CMAX/MIC AUC/MIC
>MIC的持续时间
18
Time above MIC
抗生素浓度
ß -内酰胺类
(penicillins
– 成人1-2g/d,儿童3.75-5mg/kg q6h
16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
–细胞及组织穿透力强
•细胞内外药物浓度比进一步增大 •组织浓度高于血药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适用于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 军团菌 –对HIB、卡他莫拉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可作为治疗CAP第一选择 –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 染的治疗及预防 –克拉霉素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HP感染
用量
– 0.5-1.0 Q8-12h, 总量<2.0/d;肾功能不全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
– 过敏反应:皮疹、发热及腹泻 – 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及β-内酰胺类有交叉过敏反应 – 可能引起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故不适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严重CNS反应多发生在原有癫痫等患者及肾功能减退未减量用药
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作用:
–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使用杀菌作用很弱 – 竞争抑制β-内酰胺酶,保护与其组合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不被
β-内酰胺酶水解 – 药代动力学如半衰期、组织分布、排泄途径等相近才能组合 – 组合后不增加毒性且能起到协同作用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抗菌治疗的首要考虑因素是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在选择抗生素时,必须根据患者样本中检测到的病原体种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表现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表现。
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另外,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等也会影响抗菌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副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常会引起肾毒性反应,青霉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等。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四、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
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剂量和用药时间。
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等情况。
五、抗菌治疗后的随访和评估抗菌治疗后需要进行随访和评估。
通过定期复查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是否存在继发感染等问题。
同时需要注意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等问题。
六、特殊情况下的抗菌治疗策略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度感染、手术后感染等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抗菌治疗策略。
采用联合用药、靶向治疗等方式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制度。
通过加强医师培训、推广抗菌药物临床指南、加强监管等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问题。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病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表现、抗菌药物特点和副作用、使用原则等。
在制定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建立健全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预防耐药性问题。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一)口服制剂一般于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
(二)大多数抗菌药物无论口服、肌注或静脉用药,应每6-12小时给药一次;要尽量避免白天一次用药,其它时间停用的给药方法。
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无此必要。
另外还需注意:1、大多数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要采用分次给药方案,将每次剂量溶于100-250ML液体内0.5-1小时滴入,结合该药物的半衰期+PAE(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q8h 或q12h给药,药物应临时配制。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等药的滴注时间应〉1小时。
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白霉素)及多烯类抗菌药物(二性霉素)可采用每日一次给药方案,以避免毒性反应。
静脉滴注需要数小时。
3、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因半衰期及PAE相应较长,加上剂量依赖型等作用,应采用每日一次给药方案,可用肌注或静脉滴注(大于1小时),不宜静脉推注,不宜与B-内酰胺类药物同瓶滴注。
一般疗程最长不宜超过14天。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一)一般不主张以预防为目的而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对内科无感染征象的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糖尿病、非感染性休克、慢性肾脏疾病,一般不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二)非手术科室预防用药主要限于风湿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疟疾、流感杆菌感染、真菌、其它传染性疾病等。
(三)胃肠道手术及胆囊炎手术前1小时可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治疗。
对其它选择性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颅内手术及骨、关节手术、矫形手术等可在术前一天开始应用抗菌药物。
(四)手术后预防用药的指征:1、手术视野显著污染。
2、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的机会大。
3、异物植入手术。
4、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
5、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
手术预防用药的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于第二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48小时。
抗菌药物调整方案

抗菌药物调整方案1. 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抗菌药物调整方案,以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发生率。
3. 方案内容在实施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抗菌药物评估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抗菌药物评估,包括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患者的病情和免疫状况等。
基于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2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评估结果,选择对目标细菌敏感、并且能够达到治疗剂量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窄谱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3.3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在确定抗菌药物选择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确定开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
避免过早或过晚使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并减少耐药性发生率。
3.4 抗菌药物治疗周期根据病情的改善情况,医生应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
过短的治疗周期可能导致感染再次复发,而过长的治疗周期则可能增加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进行适当的调整。
3.5 治疗效果评估在抗菌药物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如果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病情稳定且没有感染复发迹象,可以暂停抗菌药物使用。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评估并选择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4. 结论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保障。
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全面评估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时机、治疗周期,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耐药性问题,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微生物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亦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继续巩固治疗。
4.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1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1日给药1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 用药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应予注意。
(5)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灼情减少。
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的选择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复制来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数量。
在医疗实践中,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选择的原则和常见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选择的原则实验室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该首先考虑病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实验室敏感性试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哪种药物对特定的病原体最有效。
根据实验室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对病原体具有高度敏感性的药物来治疗感染。
药物的安全性除了药物的疗效外,药物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毒性和肾毒性等。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副作用风险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用药经验和指南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指南也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医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临床指南的建议,综合考虑病原体敏感性、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特殊情况来做出选择。
常见的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该类药物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和碳青霉烯酶抑制剂等,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耐受性。
然而,由于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加,一些β-内酰胺类药物已经失效,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该考虑细菌的耐药情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强效的抗菌活性,特别对革兰阴性细菌和耐药细菌有效。
这类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坎地赛等。
然而,由于该类药物可能引起肾毒性和听力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要谨慎,并进行定期的肾功能和听力监测。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蛋白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盐酸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
然而,由于该类药物可能引起牙齿和骨骼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在儿童和孕妇中使用时需要注意。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
这类药物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抗菌治疗是指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来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是指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细菌耐药性发展和其他不良药物反应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施方案。
一、正确的药物选择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是抗菌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病原体类型:不同的细菌对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
2. 药物的疗效:对于已知敏感的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的疗效更高。
医生需要考虑药物的广谱性、杀菌效果和组织渗透性等因素。
3. 耐药性:对于常见的耐药菌株,需要选择对其具有较高敏感度的抗菌药物。
二、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是保证抗菌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以下是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1. 用药剂量: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正确的用药剂量。
过小的剂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过大的剂量则可能增加药物毒性。
2. 用药时长:用药时长应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应持续用药一段时间,以确保疗效。
然而,过长的用药时长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治愈感染。
三、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建议:1.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对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进行不必要的抗菌治疗。
2. 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宣传: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宣传,提高他们对抗生素滥用的认识。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销售:加强监管,减少抗菌药物的非法销售,降低滥用的风险。
四、细菌感染监测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的细菌感染监测和反馈机制,是及时调整抗菌治疗方案的关键。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应用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抗菌药物,并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疾病的发展,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出现,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因此,探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遵循个体化治疗、避免滥用和误用、加强监测和评估以及提高患者教育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一、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临床实践中,正确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是实现合理用药的基础。
首先要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类型以及细菌耐受性等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参考相关指南或专家建议进行选择。
其次要根据抗生素的药理学特点,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高效、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遵循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抗菌药物使用中,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状态以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反应和不良事件,并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适宜抗生素。
三、避免滥用和误用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首先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不应将抗菌药物作为非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其次要遵循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和指南,严格按照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要求进行用药。
另外,不应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混合使用,以避免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
四、加强监测和评估为了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就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进行阐述。
一、明确感染诊断和抗菌治疗指征在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之前,首先要明确患者的感染诊断和抗菌治疗的指征。
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等手段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感染诊断,避免因误诊或漏诊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
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明确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征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该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生素,尽量避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应用。
三、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途径在确定抗菌药物后,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途径。
剂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病原菌的耐药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和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守药物使用的时机和疗程,不要随意更改或中断治疗。
保持规律的用药时间和间隔,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疗效不佳或耐药菌株的产生。
五、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
同时,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药物使用方案,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则主要包括明确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确定药物剂量和使用途径、遵守用药时机和疗程、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只有符合这些原则,才能确保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应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简介
1 ß-内酰胺类抗生素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 喹诺酮类抗菌药 5 四环素类 6 糖肽类 7 噁唑烷酮类 8 氯霉素类 9 硝基咪唑类 10 磺胺类 11 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等 12 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利福平等
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对G-需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但对G+球菌和厌氧菌几乎无活力。 注意事项:
禁用于对氨曲南过敏的患者。
碳氢酶烯类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分为具有抗非发酵菌和不具有抗非发酵菌两组,前者包括亚胺培南/西 司他丁(西司他丁具有抑制亚胺培南在肾内被水解作用)、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倍他米隆具有减少帕尼培南在肾内蓄积中毒作用)、比阿培南和多立培南;后者为厄他 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等对各种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多数厌氧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多数β-内酰胺酶高 度稳定,但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抗菌作用差。厄他培南与其他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两个重要差异:血半衰期较长,可一天一次给药;对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等非发酵菌抗菌作用差。
首次接触效应(FEE)
是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 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 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生素药代学/药效学关系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大致可将其分为: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FEE和较长的PAE,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血浆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血浆峰浓度可提高疗效;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 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1)范围: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硝唑。 (2)特点: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选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根据细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另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权衡利弊,确保药物的选择是最适合患者的。
二、药物剂量。
在确定了使用的抗菌药物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合适的药物剂量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来使用。
三、药物疗程。
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的种类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感染,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7-14天。
而对于慢性感染或者反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来使用,不要随意停药或者延长疗程,以免影响疗效。
四、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耐药性,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联合用药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五、药物监测。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疗效进行监测。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疗效不佳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象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药物剂量、药物疗程、联合用药和药物监测等方面。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使用。
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
然而,随着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增加,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包括感染类型、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等方面。
1. 感染类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考虑感染类型。
这是因为不同感染类型需要不同的抗菌药物来对抗。
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细菌性感染、真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
细菌性感染通常可以用广谱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进行治疗。
真菌性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治疗。
病毒性感染则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和提高免疫力来对抗。
2. 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抗菌谱、病原体耐药性和患者个体情况等因素。
广谱抗菌药物可覆盖较多类型的细菌,但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选择时需谨慎。
对于明确的病原体及其敏感性的感染,应选择特定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过敏史、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个体情况。
3. 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治疗方案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合理的剂量可以保证药物达到治疗浓度,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剂量的选择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患者体重等因素。
疗程的长度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的生长特性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持续到病情完全消退,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追踪观察。
4. 药物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需要进行联合治疗。
常见的情况包括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和骨髓移植等。
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药物的谱效,减少耐药性风险。
然而,药物联合治疗也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风险,因此需要严密监测。
5. 监测和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只是一个起点,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同样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与临床团队进行讨论。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
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病原体: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
而对于病毒感染,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2. 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应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调整。
轻度感染可以自我治愈,而严重感染需要更积极的治疗,例如住院治疗。
3. 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患者需要
不同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治疗,以避免不良反应。
4. 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基于医生的判断力和
经验。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5. 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正确使用药物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药物,并遵循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指南。
抗菌治疗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病原体、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药物的使用。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制定最佳的抗菌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地治疗感染
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2、分线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和不良反应分为一、二、三线,并实施分线分级管理。
3、审批制度:使用三线抗菌药物或二联抗菌药物必须有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无药敏试验的必须有科主任及医务科审批。
4、记录用药:所有使用、更换抗菌药物必须有病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所用药物的通用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次数、疗程等,必须有合理的病情分析。
5、疗程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一般感染的不超过5天,超过5天的必须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并在病程录上具体分析记录。
6、换药有理: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7、联合有据: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适应症:对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或难治性感染,以及既需要长期用药而又使病人免于产生细菌耐药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产生,可采用联合用药。
8、拒绝滥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9、预防用药: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原则和用药方案,不得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限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
10、越级用药:以下紧急或危重情况,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者,包括: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作为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帮助人类抵御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其中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更是在近百年来成功抵御病原体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正确使用的原因,抗菌药物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耐药性的威胁。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且十分严谨的过程,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的适应症等因素。
首先,医生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其次,治疗方案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孕期等因素,以及可能的合并症、药物过敏史等。
由于抗菌药物的种类繁多,且存在耐药性等问题,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谱系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以防止过度使用和滥用。
例如,对于广谱抗生素,应尽量避免使用,而对于病原体明确和局限的感染,应选用窄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治疗方案中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肝肾功能,以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当抗菌药物被滥用或不正确使用时,病原体会迅速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医生需要根据药物的敏感谱和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治疗方案还应包括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周期,以确保病原体完全被清除。
除了耐药性的问题,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不同的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和肠道感染,这就需要在治疗方案中加入辅助药物,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健康。
此外,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特别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选择(一)青霉素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注意给药时间及方法是否得当。
青霉素类药物系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
它们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效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
若采取滴注给药,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输液中,于0.5—1小时内滴完。
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并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
2.近年来随着药效学的深入研究已将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大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案。
青霉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地狱MIC是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是增加药物浓度并不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MIC)。
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临床研究证明,当t>MIC超过40%是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3.抗菌药物的后效应(PAE)PAE的重要临床意义就是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
以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依赖于药敏实验、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组织分布等药学参数,并且过分强调血药浓度要超过MIC时应给药,尤其是半衰期短、消除率快的药物要连续给药或1日多次。
通过对PAE的认识与运用,是抗生素的给药方案特别是间隙给药给药在降低毒性、提高疗效、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据此,在调整给药时间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 的时间来确定。
抗生素对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PAE,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PAE较明显且呈浓度依赖性,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则产生很短甚至负值PAE,呈部分浓度依赖性。
如哌拉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为2.5—3.5小时,而其在1.4—1.8倍MIC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则随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
PAE持续的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
因此建议增大青霉素类的给药剂量,以提高峰浓度及高浓度维持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获得较佳的抗菌效果。
目前,临床应用青霉素多采用1日1次的给药方案,效果较好。
4.给药时应注意与其它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影响青霉素生物效价。
如青霉素钾或钠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汞可破坏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
5.当成人每日剂量超过500万U时宜静脉给药。
(二)头孢菌素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注意给药时间及方法是否得当。
口服头孢菌素类宜饭前0.5-1小时服用,不会因食物干扰而影响吸收降低疗效.肌注头孢菌素只适用于轻症,如尿路感染.因头孢菌素主要经肾排泄,在尿液中有较高的浓度,故用小剂量即可。
重症感染需以静脉给药的方式给药。
头孢菌素类系繁殖期杀菌药物,按其性质要求需要快速地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其抗菌作用的发挥更为有利。
静滴头孢菌素宜将1次用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的溶剂中0.5-1小时滴完,即可在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又可减少分解和产生致敏物质;静注给药宜将1次用量的药物溶于10-20ml溶剂中,缓缓注入静脉。
2.同青霉素一样, 头孢菌素也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MIC)。
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明T>MIC超过40%时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3、孢菌素类的许多品种具有PAE,所以在调整给药时间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时间确定。
头孢菌素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PAE,如头孢曲松钠血浆半衰期可达到8小时,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可维持杀菌浓度达24小时;头孢孟多PAE为1.2-4.5小时;头孢哌酮PAE为4.6小时;头孢唑林PAE为1.2-4.5小时.PAE持续的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胞很难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方案。
如在用头孢三嗪1日1次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三次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对比研究中,在脑脊液(CSF)中的杀菌力及恢复CSF正常压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前者更好.同样,头孢克肟1日1次口服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三次口服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对比研究中,也获得相似的治疗结果。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给药方案的选择本类药物单独使用几乎无抗菌作用,必须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方有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的复方制剂有:氨苄西林/舒巴坦(效价比2:1),头孢哌酮/舒巴坦(1: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1或4:1),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替卡西林钠3g和克拉维酸钾0.1g或0.2g),哌拉西林/他巴唑坦(8:1)等。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有效的抗生素相配合后起到协同作用,克服了β-内酰胺得抗生素耐药性,并可恢复其对耐药菌的抗菌活性,使抗生素作用明显增强。
(三)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氨基糖苷类口服只用于肠道感染。
注射用药吸收迅速、完全,用于治疗各系统和全身感染。
氨基糖苷类的注射方式主要有肌注和静滴。
静滴的方法是将1次用量加入100-200ml输液中,缓缓滴入,约60分钟滴完。
氨基糖苷类不宜静推,因为本类药物的毒性和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静推的进药速度快,在短时间内血中的药物浓度甚高,有增强毒性作用的可能。
2、处理严重感染时,不论患者肾功能正常与否,均应给予受次冲击量,以保证组织和体液中迅速达到有效浓度,然后给予维持量。
给药剂量应按去脂肪后的体重(标准体重)+40%×起重部分计算,例如患者体重100kg,其标准体重为70kg,计算剂量时按70+40%×(100—79),即82kg计算。
由于不同病人中所达到的血药浓度和半衰期往往波动很大,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剂量,做到个体化给药。
血药浓度监测适用于下列情况:(1)肾功能不全者;(2)婴幼儿或老年患者;(3)休克、心力衰竭、腹水和严重失水等患者;(4)肾功能在短期内有较大波动者。
肾功能正常者宜在用药的第2日测定峰浓度,以确定是否已达到有效浓度,在用药的第4、或5日测定谷浓度,以避免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毒性反应。
此后可根据情况每周测定峰、谷浓度1-2次。
肾功能不全者或波动大者,以及在调整用药方案后的1-2日内,应重复测定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并根据情况随时监测。
3、氨基糖苷类应选择1日1次的给药方案。
传统的临床应用多采取1日2-3次的给药方法,这样不但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而且增加了药物的耳毒性和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给药方案是基于;PAE和接触后效应(PEE)等药效学研究,本类药物是剂量依赖性,最大杀菌活性取决于高的初始浓度,这样就有一个高而长的清洗期,所产生的PAE及PEE可以防止细菌再生长可以防止细菌再生长。
由于谷浓度降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杀菌效应以细菌快速分裂时接触药物为最佳,这也支持了较长的给药间隔设计,为1日1次。
应用庆大霉素治疗严重感染患者的实验表明,庆大霉素1日1次给药方案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而毒性比1日3次要小。
氨基糖苷类药物通常对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较长的PAE。
有报道称,妥布霉素仅对5株敏感洋葱单胞菌中2株产生PAE,而且还经常频繁地观察到妥布霉素对大部分菌株产生明显的负性PAE。
同一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PAE也不同,如庆大霉素6mg/L与肺炎克雷白杆菌ATCC43816、UW3823及UW A均接触1小时,起PAE分别为1.8小时、1.2小时、2.0小时。
,另外有研究证明,环丙沙星、甲氧苄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PAE具有相加作用,因此根据PAE设计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案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
目前氨基糖苷类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用药多采取1日1次给药方案,这样不但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减轻耳毒性、肾毒性。
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血钙低下或有肌无力倾倾向的患者要慎重,以防发生危险。
(四)、大环内酯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红霉素在酸性输液中可破坏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H值的葡萄糖书页配伍。
在5%-10%葡萄糖输液500毫升中填加维生素C1克或5%碳酸氢钠0.5毫升使PH值升高到6左右,再加红霉素乳糖盐,则有助稳定。
2、红霉素类是抑菌药,它们作用于微生物的生长期,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有效浓度。
所以,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用药,如漏服或少服,可导致血药浓度下降,影响疗效。
通常口服本类药物,应1日4次。
本类药物应空腹应用,以免食物干扰药物的吸收。
但其酯化物则宜于饭后服用。
3、大环内酯类均在肝内代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均可引起肝损害。
无味红霉素对肝脏影响更为明显,肝脏功能有障碍者及孕妇慎用。
(五)四环素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注意细菌耐药性。
由于广泛应用,近年来,细菌对四环素类的耐药状况严重,一些常见的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因此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
当前,四环素类药物主要应用于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回归热螺旋体等非细菌性感染和布氏杆菌病,以及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尿路及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同时本类药物间存在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2、四环素类在体内分布较广,易渗透入胸腔、腹腔积液和许多脏器中,也可透过胎盘,进入乳汁,在骨组织中也有相当高的浓度。
蓓蕾药物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在尿中有较高的浓度,尚有一部分分泌进入胆道,在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故可用于上述部位敏感菌感染,但对胎儿、乳儿的骨骼、牙齿成长有不利影响,因此,孕妇、哺乳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本类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性能差,不适用于中枢感染。
(六)氯霉素类给药方案的选择氯霉素口服易吸收完全,可达有效治疗浓度,故静脉注射氯霉素者,一旦情况许可应立即改为口服。
口服氯霉素时应饮用足量水分,空腹服用,即于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七)其他抗生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黏菌素、磷霉素)给药方案的选择1、红霉素、氯霉素与林可霉素类的作用部位相同,相互竞争核糖体的结合靶位,由于前两者的亲和力比后者大,常可取而代之,因此,合用时常可出现拮抗现象,不可联合用药。
2、去甲万古霉素对组织有高度刺激性,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外漏后可引起局部剧痛或组织坏死,故本品只能用于静滴或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静脉必须轮换使用,并应尽量避免药液外漏。
去甲万古霉素亦可口服,但口服对全身感染无效。
本品不宜给药过快或快速推注,应至少用100-200毫升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间歇给药。
3、去甲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于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预防和链球菌与棒状杆菌心内膜炎的治疗,还可用于耐药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或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但此时均需进行肾功能的测定、血药浓度测定,以调整给药剂量或间期或更换药品等。
4、磷霉素与β-内酰鞍类或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合用常呈现协同作用,并同时减少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