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合集下载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程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程中的反思和改进。

正文内容:1. 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缺乏具体的目标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具体的描述。

这导致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的理解存在偏差,无法准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1.2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描述具体明确。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己思量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教学方法的选择2.1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预和实践操作。

这导致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2.2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更加灵便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圆柱的体积,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教学资源的利用3.1 缺乏相关教学资源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无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3.2 解决方案为了充实教学资源,我将积极寻觅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同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主动参预,积极寻觅和分享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量。

4. 评估方式的改进4.1 评估方式单一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评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4.2 解决方案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式,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反馈的重要性5.1 忽视学生的反馈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无法及时了解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积、体积单位,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经验。

2、原型:圆柱模型。

3、探究的问题:(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2)把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圆柱的哪个部分?(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六、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它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吗?切入教学: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会和什么有关?(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圆柱的体积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2、类比猜测,提出假设: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据此分析并猜测圆柱的体积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提出假设,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3、转化物体,分析推理: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在学圆的面积时是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应该怎样转化?结合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拿出平均分好的圆柱模型,圆柱的底面用一种颜色,圆柱的侧面用另一种颜色,以便学生观察。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圆柱的体积》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教授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几何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圆柱的体积》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正文内容:1. 教学目标不明确1.1 缺乏明确的目标设定在教学中,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圆柱的体积》的具体目标,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缺乏认识。

这使得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

1.2 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不匹配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

有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薄弱,而我却过于追求教学进度,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困难。

1.3 缺乏目标的评估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估和反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

这使得我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不多样化2.1 仅仅依赖课堂讲解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降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2 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缺乏认识,难以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3 缺乏互动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没有积极创造互动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会较少。

这使得学生缺乏相互之间的启发和帮助,无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限制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结: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针对《圆柱的体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我深入思考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清晰的目标表达: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意识到目标的明确性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因此,我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将学会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够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引发学生兴趣:我发现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这一概念感到陌生和无趣。

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乐趣。

1.3 确定学习步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我将学习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对于难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2.1 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对于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概念非常有帮助。

通过展示动画、图片和实际应用场景,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2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我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彼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3 实践应用训练:我意识到仅仅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实践应用训练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与反馈3.1 学习困难的分析: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困难。

我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2 学习成果的评估: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进行了一些小测验和作业的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步骤。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精选14篇)《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篇1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老师拿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预备投入烧杯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状况?(老师将圆柱形的物体投入水中。

)请认真观看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觉?生:水面上升一些。

生:圆柱形的物体挤掉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圆柱体占有肯定空间。

师:我们通常把这个空间叫体积。

生:我发觉上升的水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发觉得都很精彩,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圆柱的体积。

二、比较大小、创设求圆柱体积的情景。

老师又拿出一个圆柱。

(底面略小而高长一些,体积相差不多)师: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生:第一个比较大,由于它高一些。

生:其次个比较大,由于它粗一些。

生:他们都是猜的。

第一个圆柱它虽然高一些,但底面积小一些;其次个圆柱虽然底面大一些,它是的高少了一些。

无法精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组争论)生:预备半杯水,将第一具圆柱浸没水中,作好标志,再把其次个圆柱浸没水中,作个标志,哪个水面上升的高一些,哪个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大。

师:这个方法好。

假如要精确地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小组争论)生:要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后就好解决了。

三、大胆猜想,感知圆柱体积公式。

师: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和圆柱的高有关,一个圆柱它的高增加,它的体积也会变大些。

生:和圆柱的底面大小有关,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增加,它的体积也会变大些。

师:非常好!大胆地推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应如何计算?(小组争论)生:我猜想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以它的高就可以求出体积。

师:你同意他的猜想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小组觉得他的想法很有道理,由于圆柱体可以看作是有许多个相同的圆叠加起来的。

生:我们小组也觉得的有道理,由于以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以高。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一、教学目标:本课主要教授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了解圆柱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选择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你要装一桶水,你是选择一个长方体桶还是一个圆柱桶?”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形状容器的优缺点,并引出圆柱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柱体,让学生对圆柱有一个初步印象。

2. 新知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圆柱的定义、性质和构造,引导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这对后面的计算很重要。

然后,介绍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其中V表示体积,π表示圆周率,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度。

通过解释公式的含义和推导过程,让学生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

3. 实例演练通过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圆柱的体积。

可以使用教材上的示例题目,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如计算水桶、柱形瓶等的体积。

在实际操作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公式,注意单位转换和精确计算,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耐心推算的能力。

4. 拓展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文具盒是一个圆柱体,现在需要为一个圆柱形文具盒设计一个纸盒套装,学生需要计算纸盒的正面积和体积,从而确定合适的纸张尺寸和包装方式。

通过这类问题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巩固练习课堂结束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圆柱的体积。

可以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也可以设置一些复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教授《圆柱的体积》这个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计算圆柱体积这一概念并不是十分清楚,他们对于圆柱的概念和相关公式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下次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
1.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比如水杯,筒子等,通过观察这些实际物体,让学生们对于圆柱的形状和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清晰解释圆柱体的定义:在教学之前,我会明确解释什么是圆柱体,它由两个平行的圆底面和连接两个底面的侧面组成。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后续的计算过程。

3. 解释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我会通过几何图形和公式的对比,解释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使用图形辅助工具,如白板或投影仪,来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4. 练习与应用:在教学的最后,我会提供一些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我还会鼓励学生们思考如何将圆柱体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总的来说,我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六年级数学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的概念并知道它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2.理解并能够应用圆柱体积的公式。

3.通过实例问题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2.通过实例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圆柱体、图形模型等教具。

2.复习上节课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圆和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圆柱体,引导学生讨论圆柱体的特点和概念,引出圆柱的定义。

然后请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以复习相关知识。

Step 2:引入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V=πr²h,解释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得出这个公式。

Step 3:通过图形模型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通过使用图形模型,以一个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例如,利用一个圆底面积为4平方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体,通过公式V=πr²h计算出体积,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Step 4:练习题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在黑板上互相讨论答案。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Step 5: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体会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圆柱的概念和体积的公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问题的练习,学生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或写错公式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计算的步骤和细节,培养他们的认真细心习惯。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38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38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38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1一、让操作更详实,留下思考的痕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尤其是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究竟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是否用好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思考。

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做好准备。

二、让观察更细致,寻找知识的联系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对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

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要学会观察,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

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完成的体验过程,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三、让探索更深入,渴求方法的掌握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操作经验积累,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相信学生在沟通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时会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顺利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更加的深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教师:(出示)多么温馨的场面,今天是亮亮和爷爷的生日,幸福的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享用着美酒佳肴,你能观察到今天的饭菜比平时多了什么吗?学生:1、比平日多了两个蛋糕。

2、两个蛋糕一个大一个小。

3、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2、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你能根据刚学过的知识说一说爷爷蛋糕较大意味着什么吗?学生:蛋糕大,意味着圆柱的体积大。

3、教师:那你还知道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学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占空间的大小。

4、教师:两个蛋糕的体积相差较多,我们容易比较出那个体积大,如果体积相差较小我们怎么比较呢?学生:拿出准备的圆柱体进行比较,讨论,各小组分别说明比较的方法并展示。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二、课上探究1、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那些立体图形?学生:还学过正方体和长方体。

教师:它们的体积怎样计算?(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底面积,V=s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V=sh;共同点都是底面积乘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圆柱的体积》教案文档合集八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1、提出问题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是怎样计算的?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

能不能直接用体积单位去量呢?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通用11篇)

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通用11篇)

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通用11篇〕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通用11篇〕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回忆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

(电脑演示)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络?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答复,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三、练习1、填空(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体。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课设计——“圆柱的体积”教教事例及反省■新课程观重申: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关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行更多地应当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在本质教课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自己联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说说自己的实践与思虑。

■[片段一]■师生共同研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

师出示教材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因为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半学生是依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米=150厘米201150=3000■师:这道题还有其余结果吗?不一会儿,此外两种结果纷繁展现:■①20平方厘米平方米■②2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米=15分米0.2115=3■师:为何会出现三种结果?■经议论,学生才理解: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获取不一样的结果。

■[片断二]■稳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进行了加工组合体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

■表1■■表2■■学生填表后,师:察看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学生独立思虑后再小组沟通,最后报告。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察看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有了前方的基础,学生很简单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只管不是很正确完满,但已说出了此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率的教课作了提早孕伏。

■[片段三]■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学生着手丈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

人每日都要饮用必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计算自己每日需要饮用几杯水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沟通。

■[教课反省]■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教材作为教课的依靠与依照,只可是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虑的结晶。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学情分析: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圆柱体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二、探索新知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2、公式推导。

(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精选】《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

【精选】《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通过教材教学学习后,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

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

于是我设计时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

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

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习时动了一番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计算圆柱的体积的方法;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观察一个圆柱、回顾圆柱的特征及公式等,引入本节课的新知识:圆柱的体积。

Step 2 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解释其中的符号含义,并讲解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Step 3 拓展应用(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cm,高度为10cm,问它的体积是多少?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并进行解答。

Step 4 合作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课堂练习,其中包括选择题、应用题等。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并解答出现的问题。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通过分享学生的解答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Step 6 反思(10分钟)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以及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提升的空间。

首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添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问题,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教学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例如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体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 =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

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

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教案与反思第【2】篇〗《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

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20xx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1.5米=15分米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表2)。

■表1

■表2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

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

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片段一]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

[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

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

[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
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

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