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说课教案精品——中位数与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标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平均数和范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问:平均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某些情况下,是否有其他统计指标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的中心趋势和分布特征?探究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计算出中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4. 引导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5.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计算出众数,并讨论可能存在的情况。
拓展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对于数据分布的特征有何影响?如何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2.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数据集,引导他们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例子,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或成绩,并分析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总结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不同的数据分布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哪个更能反映数据的特征?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评估活动:1.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要求他们计算出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征。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动实例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2. 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位数和众数教案目标:1. 理解和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掌握如何解读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教学PPT或其他可视化工具3. 数据集示例4. 计算器5.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教学步骤:引入:1.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它们?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询问学生如何找到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探索中位数:1. 定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数据集中的中间值,按大小顺序排列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
3. 解释如何找到中位数:如果数据集中有奇数个数值,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中有偶数个数值,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中位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探索众数:1. 定义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3. 解释如何找到众数:找到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众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练习与应用: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情况下需要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请举例说明。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析某个班级的考试成绩,找到中位数和众数,以了解整体表现和最常见的分数。
总结:1. 复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继续观察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扩展活动(可选):1. 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数据,并计算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主题: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数学数据集示例。
3. 学生练习、问题和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吗?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使用?”来激发学生思考。
介绍中位数:2. 清晰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3.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计算中位数。
步骤:首先将数据排序为 {2, 3, 5, 7, 9},然后找到中间位置,也就是第三个位置,中位数为5。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介绍众数:4. 清晰地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5.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 5, 3, 7, 7},计算众数。
步骤:统计每个数值的频率,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众数。
应用中位数和众数:6.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常出现的数值。
练习和评估:7. 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帮助他们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8.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的评价。
总结:9. 简要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拓展: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相关概念,如中位数的偏差、众数的多模态分布等,以进一步深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质)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进一步认识均匀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在描绘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巧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质问题。
要点、难点和打破难点的方法1、要点: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巧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许多的一种量。
此外要注意:均匀数计算要用到全部的数据,它能够充足利用全部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许多时,人们常常关怀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极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均匀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相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动都会相应惹起均匀数的改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摆列地点相关,某些数据的挪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改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绘其趋向 .例习题的企图剖析教材 P146 例 6 的企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与剖析以后波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好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质问题作了一个标准典范。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稳固复习。
( 2)、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企图是划分均匀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 2)问和( 3)问的不一样,致使结果的不一样,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当依据题目详细要求来灵巧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应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表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
讲堂引入本节课的讲堂引入能够经过复习均匀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达成要点、打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需勉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例习题的剖析例题 6 中第一问是在稳固均匀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检测题2:甲乙两个家电厂家在广告中都
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都是 8 年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两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
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厂 乙厂 6 4 6 4 8 4 8 6 8 7 9 9 10 13 12 16 14 16 15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算出甲乙两组的中位数和众数。 这两家广告分别用哪一种表示集中趋势的数? 如果你是顾客,宜选那家工厂的产品?为什么?
学生自学133页—134页例6
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 目标管理,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 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 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 数据如下:
17 22 15 18 17 32 16 16 23 13 19 17 24 32 15 15 30 15 28 16 28 26 14 28 18 15 16 19 26 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 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 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 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导读题:
(1)月销售额和奖金间有何关系?
(2)在例6的数据中,有多少个数
据低于平均月销售额?
当堂训练
1、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 子跳高的15名运动员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m
人数
1.50
2
1.60
3
1.65
2
1.70
3
1.75
4
1.80
1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寻找一组数据的众数,以及如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组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中位数和众数,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意义。
3.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决策中的作用。
七、案例研究1. 教师提供一份关于某班级学绩的统计数据,要求学生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2. 学生分析数据,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这些数值对理解学绩分布的影响。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 中位数和众数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说课稿:课题中位数和众数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课题。
在这个课题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这个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然而,他们可能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他们掌握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掌握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掌握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例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示例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实际例子中运用这两个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找中位数和众数。
3.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找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实际例子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位数和众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题: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正确评判.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1)猜年龄:有九个人在草地上游玩散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
猜一猜:他们的年龄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生:学生猜测。
师:想知道真实的年龄么?
(2)真实年龄(单位:岁)
34778999 79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偏大或偏小的数叫做极端数。
师:这组数据中有没有15和15上下的数据?
生:没有
(3)小组讨论:那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这组人的年龄情况比较恰当,为什么?
2.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位数与众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20.1.2《中位数和众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20.1.2《中位数和众数》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旨在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统计量在数据集中的作用,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能够判断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作为新的统计量,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从而引出中位数的概念。
2.概念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统计量的含义。
3.方法讲解:讲解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说课教案精品——中位数与众数
§20.1.2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招聘启事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公司人事部×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公司×月工资报表:[教师活动]请大家帮小王看一看工资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到底是不是2000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116-119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练一练:(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1.数据11, 8, 2, 7, 9, 2, 7, 3, 2, 0, 5的众数是-------------,中位数是--------------2.数据15, 20, 20, 22,30,30的众数是-------,中位数是------------3、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米)1.5,1.5,1.6,1.65,1.7,1.7,1.75,1.8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1.65众数:1.5和1.7中位数:1.675[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1、 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21+n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n 为偶数时,第2n 、12+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有单位的,和原数据的单位一致.做一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例4.在一次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136 140 129 180 124 154146 145 158 175 165 148。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
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说课稿优质课教案《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保亭思源实验学校黄程献(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课件)招聘启事因本广告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员工若干名,我公司员工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有意者欢迎加盟!XX广告公司人事部xxxx年7月20日。
中位数与众数优秀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自主定向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二、合作交流某公司职工的月工资情况如下(单位:元):职务总经理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月工资/元6000550040001000500员工人数112142根据上表,可以算得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3112元、2000元、1800元。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一员,那么你会更加关注其中的哪一个数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能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恰当地进行选择。
首先应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
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三、当堂评估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得分5060708090100110120人数236141554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中位数与众数
新课标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赵淑俊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
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的四张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
招聘启事
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
××公司人事部
×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
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
[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259页最后一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
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练一练:(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数据1,3,4,2,4的中位数是( )
A.4
B.3
C.2
D.1
2、数据1,3,4,5,2,6的中位数是( )
A.3
B.4
C.3.5
D.4.5
3、数据1,2,3,2,3,4的众数是( )
A.2
B.3
C.2和3
D.1和4
4、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米)
1.5,1.5,1.6,1.65,1.7,1.7,1.75,1.8
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
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
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2
1+n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n 为偶数时,第2n 、12
+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
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有单位的,和原数据的单位一致.
做一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
1、某射击运动员在10次射击中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
8 9 7 8 10 8 7 10 10 8
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位射手的射击水平怎么样?[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2、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10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1.6 1.8 1.6 1.3 3.5 1.6
2.5 2.6 1.6 1.9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该商场应该确定多少万元为销售目标合适?[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的男式运动鞋?
[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活动]商店老板一般最关心什么?
公司老板一般以什么作为销售标准?
裁判一般以什么作为选手的成绩?
[学生活动] 思考,并讲述自己的看法.
小结:
[教师活动]通过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发现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归纳.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2、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3、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作业:
P261:1、2、3
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以前学习的内容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认识到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都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了解应该注意的地方.其中第1题需要将数据进行排列才能得到中位数,第2题是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应该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第3题是体现众数的不唯一性,第4题是在具体情境中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注意它们的单位。
然后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其中第1题是通过平均数来进行评判,第2题是通过中位数来进行评判,第3题是通过众数来进行评判.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归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数据代表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引导启发、师生互动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串,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信息卡和学生上台板演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适当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