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文论:歌德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
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如果拿这些品质来区别古典的和浪漫的,就容易看清我们的道路了。〞但是歌德并不反对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的合理想象,他对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是十分敬佩的。他反对的是当时流行的那种病态、伤感的消极浪漫主义。因此他反对新古典主义的美学信条,反对“三一律〞和模仿古人,而盛赞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个美妙的万花镜,在这里面,世界的历史由一根无形的时间线索串联在一起,从我们眼前掠过……〞“莎士比亚对人性已经从一切方向上,在一切高度和深度上,都发挥尽致了,对于后起的作家来说,根本上再无可做的事了……他也是太丰富了,太有力了。〞艺术中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歌德对此有十分详尽和深入的分析,他说:“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掌握和描述个别的事物,在个别中表现一般。首先他论述了为一般而找特殊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两条不同的创作路线的区别:“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种程序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
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
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
wenku.baidu.com
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1797) 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 代》(1796)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6)
歌德在意大利
歌德的古典主义只是形式上与法国 古典主义接近,在思想和感情上却 完全不一样。 法国古典主义忠君爱国,那时的 “君”指的是法王路易十三、路易 十四,他们提倡工商业,奖励资本 主义,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性。 德国的宫廷却是封建主义的堡垒。 因此,如果在德国宣扬忠君爱国, 则是十分反动的。莱辛曾为此批评 汉堡剧院尽演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歌德的古典主义诗歌和诗剧,使用 了古代题材,格律谨严,古色古香, 在思想上则以古喻今,借题发挥, 主要是宣扬人道主义思想。 因此,歌德此时创作的古典主义作 品,虽则较之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 作品有所逊色,却不是莱辛所批评 的那种古典主义。
8岁写诗,11岁编剧本;16岁上 大学学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精通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 英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论、 绘画、音乐都有造诣。 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颜色学、 解剖学)都有研究成果。
歌德的旧居
Goethe生平与创作道路(1749-1832)
歌德生活 的时代, 正是欧洲 处于历史 大变动的 时代。他 是这一时 代的产儿 和见证。
歌德(1749-1832)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世界级的佳作,歌德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
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主活。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
歌德演示
1749,生于法兰克福 1756,接受拉丁语、法语、意大利、 英语、希伯来语、绘画、钢琴、马术等教育,显 露非凡才华 1765,就读莱比锡大学,功法律
1769,出版首部诗集《新歌集》 1770,就读斯特拉斯堡大学,为荷马、 莎士比亚而倾倒,在德国文坛掀起狂飙突进运 动 1771,完成德国第一部历史剧《葛 兹· 伯里欣根》 冯· 1772,往德威兹勒研修法律,爱上夏 绿蒂 1773,《浮士德》起稿 1774,《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一 跃为名作家
C、艺术的真正生命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把握 歌德: “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 样模仿;但是如果写出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 模仿,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你也不用担心个 别特殊引不起同情共鸣。每种人物性格,不管 多么个别特殊,每一件描绘出来的东西,从顽 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因此各种现象都经常 复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诗人应该抓住特殊,如果其中有些健康 因素,他就会从这特殊中表现出一般。”
1)、歌德反对作家脱离生活,从抽象的哲 学观念出发 歌德: “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 为这种倾向使他把理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 至消灭了自然。凡是他能想到的,他就认为一 定能实现,不管它是符合自然,还是违自然。” 歌德: “对艺术家所提出的最高的要求是:他应 该遵守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并且应该 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歌德的文艺思想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3
对歌德的评论
“歌德永远是脚踏实地,但仍然是达 到了最崇高的境地。他的思想有一股新 鲜活泼劲儿,它并不因为感情丰富而减 退。歌德可以代表整个德国文学……他 是唯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点荟聚 于一身的人。‛ —— 德· 斯太尔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4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15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歌德说,‚我的全部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 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基础。我一向 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见第6页)诗人 ‚要是只能表达他自己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 算不上生什么,但是他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 能把它表现出来,它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 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新鲜的东 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内心生活的 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中了。‛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12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如果在这些方面稍微出来不当,整体上出 现瑕疵,就会前功尽弃,得不偿失。对于一个 青年人,一旦他忙于构思一部大作品,就会把 目光从现实中移开,使自己脱离现实,无法得 到现实提供的乐趣。反之,歌德认为,‚如果 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 来处理眼前的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 品。即使偶尔不成,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2
歌德文学特殊论
歌德文学特殊论
歌德对典型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文学典型创造的基本规律,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掌握和描述个别特殊的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在特殊中表现一般,创造出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形象,来反映世界。后世把这种关于典型的观点称为“特殊说”。
当然了“特殊说”只有在联系西方文论史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因此要着重写出“特殊说”在那个时代转变文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从广阔的历史背景来加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创作大家,歌德关于美学方面的言语是零星而散见于他的著作中的,不易加以系统化,并且歌德生活在文艺风气强烈的年代,他自己关于“特殊说”的某些看法有时也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情况。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
一、鲍桑葵?美学史?
歌德对艺术中优美的理解
这一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希尔特坚信艺术最主要的原那么就是特征,甚至包括希腊艺术在内,痛苦和恐怖这一极端,希腊艺术中也是存在的,这一具体问题还牵扯到协调这一见解,它并不彻底地否决温克尔曼、莱辛的论点。
维护尼奥比群像时,歌德说:“在那些犹如精神支柱一样把整个作品串在一起的最一般的线条中,性格才会突现。〞歌德经常将选择支柱或框架来充当特征的相似物的比喻挂在心上,在这一比喻中,也表达歌德具有一种将美与特征视为对立,使人无法认可的二元论。然而,这并非是歌德唯一的见解。这篇文章从性格和美的关系人手谈论,它探讨的一般问题包括艺术的优美具备的种种品质的完善综合。
“假定某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座青铜鹰像,它表达了鹰的属概念(希尔特狭义的特征说即是如此),假定现在他又试图将这只鹰放在宙斯的板上,协调吗?不,除了这些,艺术家为了使宙斯成为神而在他上头注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要具备。‘特征主义者’(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指希尔特)截住话头说:我懂了,你说的就是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吧!然而,只有当它凸显特征时,才会引起我的重视。〞
关于歌德依照普遍的看法,我们原本希望希腊艺术在他那里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艺术。然而,紧随其后的一段值得关心重视的内容里,歌德的看法却出乎意料。他认为“它满足了一个高度的要求,但它不是最高度的……我们对属概念漠然置之(这是对待希尔特“特征’的常见的态度。这一现象说明,在歌德看来,这种特征和所谓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具备的那种特征是迥然不同的),(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理想将我们提升到自身的水平之上,然而我们是不满足的。对于富有个性的事物,我们要求在不抛弃意蕴和崇高的条件下,重新完美的欣赏。这个答案只有在完成后才能寻找得到。美赋予科学的东西(仍然被他视为‘特征’具备的特色)具有生命和活力,缓和了意蕴和崇高。所以,在转完一圈之后,美的艺术品又成为富有个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德国古典主义
• 文学或艺术上则强调作者的地位,分别从理性、 天才、德性等方面,这一点和后来的浪漫主义 相通。另一方面,为了中和对于作者的强调, 对模仿的对象进行了现实客观和美学客观两面 的探讨。
• • • • • • • • • • •
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 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 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 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 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 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 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 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 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 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
• 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 理的最高成就是美。
• “客观化”的方法论形成: • 现实(自然)——艺术作品——美(整体性 概念)——美的特殊性——意蕴(特殊性的 本质性追索)
艺术客观化的本质性——风格论
• 单纯的模仿以宁静的存在和物我交融作 为基础;作风是用灵巧而精力充 沛的气质 去攫取现象;风格则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 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 本性上面,而这 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得见触 得到的形体中认识 到的。 • ——《自然的单纯模仿· 作风· 风格》
• 思想来源: • 荷兰· 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 • 赫尔德:个性、天才、民族 • 狄德罗、莱辛:唯物、自然科学、现实、 真实、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7.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由歌德首次提出,一方面热切地期待着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开展,另一方面也预言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学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民族文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完整的文学有机体,每一种民族文学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局部,民族文学的高涨使得精神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必定会促成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而世界文学的开展,又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最终又推动了民族文学的繁荣。歌德对于这样一种文学共同体是这样强调的:“这并不是说,每个民族应该思想一致;而是说,各个民族应当相互了解,彼此理解,即使不能相互喜爱也至少能彼此容忍〞,“……我们一方面这样重视外国文学,另一方面也不应拘守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
西方文论 第十一讲--歌德的文艺思想
1、简析歌德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认识。 2、简析歌德对于古典的和浪漫的创作方法
的认识。
3、理解“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 艺术。”
4、理解“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 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 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 的一个侧面。必须从现实生活提供做 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 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但是据此来熔铸 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这 却是诗人的事了。 (1823,9,18)
“号称‘自然诗人’的博思斯坦是你 所熟识的。他以种植酵母花为题写出一首 很好的诗。我劝他用各行手工业——特别 是纺织工业——的题材来写一些歌,我敢 说他写这方面的诗歌会获得成功,因为他 从青年时代起就和这些手工匠人在一起生 活,对于手工艺这一行懂得很透彻,对他 所要使用的材料有充分的掌握。写小题材 的优点正在于你只须描绘你所熟悉的事 物。 ”(1823、9、18)
——《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诗人须抓住特殊。如果这特殊是一种 健全的东西他就会在它里面表现出一 般。”(1825,6,11)
“如果特殊表现了一般,不是把它表现 为梦或影子而是把它表现为奥秘不可测的 东西在一瞬间的生动的显现,那里就有了 真正的象征。”(《关于语言的格言和感 想》)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3-席勒举例说明素朴诗与感伤诗
文本分析库
席勒举例说明素朴诗与感伤诗
1.知识点:素朴诗与感伤诗
2.知识点讲解:
席勒在说明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分别时,曾举出过一些生动的事例。素朴诗与感伤诗的最明显的分别在于前者是纯粹客观的,后者是要表现诗人主观态度和情感的。这个分别的根源还在于素朴诗人还没有把主体(人)和对象(现实)看成对立,而感伤诗人那么相反,要透过已分裂独立的主体来看已分裂独立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来看。这中间还可看出自发与自觉(“反思〞)的分别。
3.实体内容:
荷马在?伊利亚特?卷六中写特洛依方面的将官格罗库斯和希腊方面的将官第阿麦德两人在战场上相遇,在挑战交谈中发见彼此有主宾的世交,就交换了礼物,相约此后在战场上不交锋。后来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陀在?罗兰的疯狂?里所写的一段情节颇与此类似。回教骑士斐拉古斯和基督教骑士芮那尔多原是情敌,在一场恶战中都受了伤,听到他们所同爱的安杰里卡在避险中,两人就言归于好,在深夜里同骑一匹马去追寻她。席勒指出这两段诗“都很美地描绘出道德感对激情的胜利,都凭心情的素朴使我们感动〞。但是两位诗人的描写手法却大不相同。阿里奥斯陀是一位近代的感伤诗人,他“在表达这件事之中,毫不隐藏他自己的惊羡和感动〞,“突然抛开对对象的描绘,自己插进场面里去〞,以诗人的身分表示他对“古代骑士风〞的赞赏。至于荷马却丝毫不露主观情绪,好象他那副胸膛里根本没有一颗心似的,用他那种冷淡的忠实态度继续说,“格罗库斯迷了心窍,把值一百头牛的金盔甲赠给第阿麦德,换回一副青铜盔甲,只值九头牛。〞这样就处理了他的故事。席勒指出象荷马这样素朴的诗人的特点是:
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
第一章:创作之路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关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访谈辑录,展现了他的创作经验、文学观点以及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见解。歌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化巨擘,他的作品对于德国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本谈话录中,歌德分享了他对于创作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创作灵感来源
歌德认为,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和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他说道:“只有真实的体验和对世界的深入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创作变得有力量和感染力。”他强调要与自然和人们建立联系,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社会现象来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还提到,读书也是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启发。
第三章:文学观点
歌德在谈话录中分享了他对于文学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心灵的方式,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
备真实性和深度,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人类内心的奥秘和现实世界
的种种现象。他提倡创作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将文学作品
与哲学和人文探索相融合。
第四章:对于艺术的追求
歌德一直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他认为艺术的目标是为了提升人
们的心灵境界,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思考。他主张艺术家应当不
断追求卓越,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来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他认
为艺术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和文化,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第五章:人生的意义
在歌德的谈话录中,他对于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人们的
人生目标应该是追求真理和善良,并为了真理和善良而不断努力。
他提到,人们应该摒弃浮华和虚荣,关注内心的感受和灵魂的需求。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人们应该为了社会的进
歌德世界文学观念
歌德世界文学观念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文学的观念有着深远影响。歌德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和文论中。
首先,歌德提倡文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性,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工具。他将文学与艺术、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强调它们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他的作品《浮士德》就是一个综合了戏剧、诗歌、哲学和文学批评的巨大工程。
其次,歌德提倡文学的教育功能。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培养人的情感和塑造人的品格。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文论,试图给读者以启示,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
此外,歌德还强调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他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人类的情感、体现人类的尊严和表达人类的理想。他追求文学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
总而言之,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体现了文学的整体性、综合性、教育功能,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他对文学的思考和贡献为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诗人歌德简介
德国诗人歌德简介
范文一: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歌德是18
世纪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不仅是诗人,也是小说家、剧作家、科学家等多重身份的拥有者。
歌德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颇高,作品波澜壮阔,在德国文学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早年的诗作偏于抒情,包括《春晓》、《流浪者之夜歌》、《风筝赞》等。其中《风筝赞》被认为是歌德诗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富有民间传说色彩,也很有感染力。
此外,歌德重视哲学思考,自然科学也是他的研究方向之一。他的小说作品《浮士德》被誉为德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浮士德文学”。该小说借助浮士德这个人物,表现了人类内部深刻的矛盾,展现了人类的一生始终在与魔鬼和自我相争。该作品体现了歌德在哲学领域思考的精髓。
总的来说,歌德是一位伟大的德国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德国文学的巅峰创作,影响了世界文学。希望大家能够阅读歌德的作品,领略他独特的艺术风范。
重点分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歌德是一个多重身份的领域大师,其次提到歌德在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领域的重大成就和代表作品。整篇文章重点突出歌德的作品和思想,语言简单易懂,通俗易懂,描
述了歌德的重大历史影响。
用词分析:
文章用词贴切简明,如“表现”、“矛盾”、“哲学思考”、“代表
作品”等词汇量大,鲜明地表达了歌德的学术和文学意义。
范文二: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重要的德国文学家--歌德。作为18
世纪德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德国文学之父,作品涵盖了诗歌、戏剧、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歌德
一生平及著作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做过法兰克福市议员,母亲是市议会议长的女儿。
1765-1768年,歌德遵从父愿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自己却喜爱艺术和自然科学。
1768年因病回家修养,病愈后1770-1771年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成为法学博士。
他早年接触了斯宾诺莎哲学,与“狂飙突进”运动作家、思想家相识,尤其受赫尔德影响,与赫尔德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1771年8月,歌德回到故乡,10月14日发表演说《莎士比亚命名日》,
1772年写成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旋即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他写成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一些抒情诗,并开始构思《浮士德》,其片断于1790年出版。
1775-1786年,歌德应邀担任魏玛宫廷枢密顾问和大臣,期间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重重。
由于政治上的不顺利,加上对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牵挂,歌德
于1790年摆脱了宫廷生活,去意大利游历,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其思想由早期浪漫派倾向向古典主义转变。
从1794年7月开始,他同席勒亲密合作,自觉地走上了古典现实主义道路,共同为创立德国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至1805年5月9日席勒去世。
经过10年的努力,两位德国的伟人将德国文学推向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曾与席勒合写《警句》,在席勒的敦促和相互切磋下,于1796年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806年《浮士德》第一部脱稿,于1808年出版。
1809年歌德完成长篇小说《亲和力》,
1811年开始撰写自传体小说《诗与真》,1830年脱稿,
1823年起,爱克曼到魏玛拜访歌德,并担任歌德秘书,直至1832年歌德在魏玛逝世,写下了《歌德谈话录》。
1831年,《浮士德》第二部脱稿。
集中体现歌德文论思想的著作主要有:《论德国的建筑艺术》(1772)、《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813)、《评述温克尔曼》(草稿,1805)《歌德格言和感想集》、《诗与真》(1831)、《歌德谈话录》(1823-1832)。他的这些文论著作与学究式的纯粹理论思辨不同,是一种直觉感受的抒发。
二艺术与自然或现实生活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提出了一个辩证的双重关系的观点。
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歌德晚年一直强调现实生活对于艺术的重要作用,要求艺术忠于自然,植根于现实。
他认为他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
现实生活为诗人提供了激发情感的机缘,是诗歌的基础素材。他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因为他自己“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他认为作家只有在熟悉了某些方面的生活,才能写好某些方面题材的诗。
同时,歌德又强调了艺术必须超越自然,创造出一个高于自然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整体,充分肯定了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性和能动性。
他在《论狄德罗对绘画的探讨》中认为,艺术作品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它是艺术家作为自然的主宰能动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了艺术家的心灵和人格在艺术创造中
的重要意义。“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
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心智和人格精神,是外在自然中所没有的,是超自然的。
歌德还特别强调了艺术的独创性。他认为作家的独创性在于“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像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程代熙、张惠民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2年,第76页)“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超乎人们的预料之外。
因此,这种创新,既是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又说出了前人所未曾说过的话。
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歌德还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阐释诗的形象创造问题。
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出发,歌德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方法。
一是从抽象的概念或理念出发,通过具体感性形态以寓意的方式加以表现;
二是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具体、感性、个别的东西及其特征入手,通过个别显示出一般。
由第一种方法产生出寓意诗,但是第二种方法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谁若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到事后才意识到。”(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16页)
在两者的具体关系方面,歌德与前人的看法有所不同。
歌德强调要从特殊中表现一般,“艺术的真正生命就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0页)个别特殊的事物,常常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同时又可以让人根据各自的经历和体验,从中获得共鸣。如果是为一般而找特殊,作品中的一般和特殊之间,常常会缺乏必然联系,出现概念化的倾向。
歌德的这种“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思想,经过黑格尔的发挥,到马克思那里,就成了“典型”理论。
马克思所说的“莎士比亚化”,就是歌德所推崇的莎士比亚的那种“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而马克思所批评的“席勒式”,正是歌德所不满意的席勒的那种“为一般而找特殊”。
四古典的和浪漫的
歌德在与席勒的讨论中,谈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和优劣问题。
他和席勒两人用了“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两个概念。
歌德认为,“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两个概念最初是由他和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