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
2、了解聚落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
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本节课所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对聚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环境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地理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日常生活、课外书籍、电视电影等媒体上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
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我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变感性知识为理性,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板块: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分类,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3.学会分析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辩论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城市和乡村。
2.展示山东威海的海草房,学生自主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通过设计分层次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微课、演示文稿和《导学案》等,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行选择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辩论赛和自主学习,学生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
2.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聚落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层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联网+”的学习。
教学过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案标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人类聚居地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和功能。
3. 能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和功能。
3.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世界地图和地理教科书。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纸。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聚居地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聚落的理解和观察。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介绍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人口聚集、居民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等。通过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概念。
Step 3:不同类型聚落的探索(15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不同类型的聚落(如城市、乡村、部落等),并通过地理教科书或互联网查找有关该类型聚落的特征和功能。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Step 4: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5分钟)
介绍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Step 5:学生练习(15分钟)
发放学生练习册和作业纸,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或完成练习。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标题:探索人类聚居地聚落的教学案
目标:
1.了解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掌握聚落的特点和不同类型的聚落。
3.探索聚居地聚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时间:2-3个课时
资源准备:
1.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聚居地聚落。
2.地图和图表,显示聚居地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3.视频资源,用于展示聚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居地聚落,例如部落、村庄、城市等。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居地聚落?聚居地聚落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人类需要聚居地聚落?
知识探究:
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自由讨论聚居地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合作小组分享: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由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确保学生对聚居地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有基本了解。
活动一:探索聚居地聚落的特点
1.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聚居地聚落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聚居地聚落有哪些特点?不同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
3.学生合作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理环境,讨论在该环境下聚居地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小组展示和讨论: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互动讨论。
活动二:探索聚居地聚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展示聚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的视频素材。
2.讨论:请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a.聚居地聚落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例如,社会交流和合作、文化传承等。
b.聚居地聚落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
案三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
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
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
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
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
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
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
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
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
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
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
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
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5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聚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
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聚落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
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
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聚落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
概念和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和讨论,解决问题,提高
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的聚落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拓展。
3.准备课堂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
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
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
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
[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
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人教版七年纪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课件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
景观图更相似?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我们生活的聚落。
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而乡村又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等类型。
2.引导学生感知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3.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1)建筑物的差异:
(2)道路建设
(3)基础设施:
(4)人民生产活动也不同:
4.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5.引导学生探秘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1)互动探究选择一:什么地形是人类建设家园的理想地?
补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
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
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2)互动探究选择二:什么气候适合人类建设家园?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
反之,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秧、放牧等;城市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4.归纳整理:
5.小组合作学习:
会选择气候适宜、地形平坦、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家园
(1)互动交流:
很多学生能选出平原地形,并简单说出理由。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新课讲授:
【聚落与环境】
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景观的差异)
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
渔村——捕鱼林场——伐木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
聚落的分布:
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
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
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
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聚落
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空间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原因可能较为模糊,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也较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
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探讨聚落
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
示聚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上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课程标准】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聚落的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明聚落的形态及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方法、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
一、聚落与环境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一般分为哪两种?划分聚落的依据是什么?乡村聚落又可以根据生产方式划分为哪些类型?
(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又有哪些差异?(学生思考后出示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填表)
房屋交通道路
车辆人口密
度
教育条
件
生产方式
自然景观改
变大小
密集度高度
乡村稀疏矮少小差农业小
工业、服务
城市稠密高多大好
大
业
2、讲解:(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乡村聚落包括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3、读图4.13说说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出示图片(我国平原的聚落图片和山区的聚落图片读图分析),平原和山区聚落有何特点?(聚落分布与地形有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分析
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图片及亲身体验,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合作探究、提炼总结、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教学难点】
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
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讲授新课】
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师:什么叫聚落?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
师: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生: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师: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师: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大家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
各位教师,下午好!我是今日的6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七班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这既是对前两节人文地理学习的提高,也是对所学自然地理的综合运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聚落与环境以及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重点学习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庇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同学分析地理事物的联系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会对学情举行分析。初中七班级的同学从学问的控制程度来看,对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学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中同学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猎取有价值的信息,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恰当地启发及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同学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够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结合图片能够描述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办法】
同学能够运用图片解释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缘由,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发觉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2.初步形成庇护聚落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按照同学现有的学问储备和本节课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范本模板】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全面落实台北盆地的含义、主要类型、相同类型台北盆地的景观差异,并使学生认知影响台北盆地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介绍台北盆地的主要原产地区,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
案例、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第一部分:乡村与台北盆地
环节一:
1、根据一个城市台北盆地的实例,探讨台北盆地的含义
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
3、探讨乡村台北盆地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台北盆地的类型
环节二:
探讨亚洲、欧洲、非洲相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部分:台北盆地与环境
环节一:
1、探讨文明古国的原产及构成的因素。
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环节二: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影响台北盆地构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
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