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浅析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820347202浅析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影响收稿日期622作者简介陈剑秋(82),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 5陈剑秋摘 要:通过对老子道家哲学的研究追溯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理论渊源,提出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的若干美学法则,探索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与发展过程,从而为造园师提供了一些设计指导。
关键词:道象哲学,传统园林,景观美学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1 景观美学的基本定义及研究途径根据《牛津园艺指南》,“景观建筑”是将天然和人工元素设计并统一的艺术和科学。
运用天然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景观建筑师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
比埃尔将景观规划视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哲学途径,它使规划师,政治家和公众认识到一切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
”在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美学具有理性和实验性两方面的倾向,从而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人类对环境的美学态度牵涉到对不同环境因素的感受。
在已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环境中,欲望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有影响力的因素。
这时所要求的可能是知识或者收益,或者情感共鸣:1)判定特定场所属性的知识(求真);2)获益的手段(求善);3)表达喜欢之情的方式(求美)。
2 从中国山水画中透析传统景观美学要素2.1 中国山水画的概念和古典美学观念山是坚硬、沉稳、庄严、竖直的,与天相接,水是柔软、流动、宽容、水平的,与大地相接,水与水互相创造和影响对方,包罗着瞬息万变的时间,空间和意味深长的情感,知觉。
山水画的艺术观念为中国园林的设计奠定了哲学基础,从而影响了整个东方的景观设计观念。
2.2 古典美学观念1)谢赫六法:按照重要性的次序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
其中的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线条艺术,中国画中对空间的定义和物体的摹写并不是建立在透视法和西方的光影概念上,它依靠轮廓线的特殊品质,“散点透视”和黑白色调间的复杂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重伦理,轻宗教,认为人的生存向度总是游离于入世、出世之间,生命态度常常徘徊于积极、消极之间。
中国园林成为文人观照生活、直面自我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栽体。
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关键词:道家思想;影响;园林文化园林文化是通过园林物质实体而反映出的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精神介质,它是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文化门类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文化。
园林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
它通过空间、布局、形态、比例、色彩、质地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文化体,用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理念。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起源于春秋末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逍遥虚静;主张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道家思想在园林文化中的体现2.1仙境神域在道家传说中,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此三神仙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为宫阙”。
嗪始皇曾数次派方士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都没有成功。
于是,他在自己的兰池宫中挖池筑山模仿仙境。
《秦记》中记载如“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以满足其接近神仙和渴求长生的强烈愿望。
秦始皇模拟仙境的造园活动赋予了园林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意境联想。
汉武帝在上林苑的建章宫中,挖太液池,筑湖中三岛,分别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对道教所描述的超脱世俗的虚幻世界进行模仿再现。
建章宫成为史上第一座以“一池三山”自然仙境为造园题材的园林。
此后,“一池三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布局模式,南朝宋文帝时期的真武湖、唐代大明宫后苑中的太液池、圆明园的福海和蓬岛瑶台、北海琼华岛等,都是道家思想在园林中的直观反映。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
,
一
直 沿 着 自然 山 水 式
园林 的 格局 发 展
。
在这
一
漫 长 的过 程
、
中 清 新飘 逸
,
、
淡 泊 宁静
纯 净质 朴 的
道 家 美 学 观 念 始 终 规 定 着 中国 园 林 艺
,
术发 展 的 主 体 方 向
。
中国 园 林 艺 术 博 大 精 深 是 世 界 园 林
也 由 此 出现 了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一
山 水 的艺 术 情 趣
这 种 自然 式 的 中 国 园
.
权 崩溃
儒 学思 想瓦 解
一
。
统政治已无
,
涌现 了
林 完全 不 同于 西 方 规 则 几 何 式 的 园林
原 因就在 于
:
力对 学术文化进 行 干 预 的先 秦 诸 子 学 说
,
.
被压 抑数百 年
望
。
艺术理 念 影 响的
。
无
一
不 是 深 受道 家哲学思 想
魏
、
晋至 唐; 三
、
宋
、
明
、
清
。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的基 本 原 则 恰 恰 形 成 于
.
于是
,
.
文 人 名 士 们 或 顺 应 环 境 以保
,
在 中国 园林 中 树
、
没 有规 整 的行道
.
儒 家圣 人 之 道 不 再 受到 尊崇 老 庄避 世
。
中国 园林
” ”
“
师 的
中国 园林 艺 术按其 发展 历 程
为三 个 大 的历 史阶段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导读:图为汉建章宫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图为汉建章宫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
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
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
道家的艺术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
道家的艺术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陈淑鹏1(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所,四川成都610081)摘要:从道教的艺术精神入手,阐述道教的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艺术道艺术精神游心斋无为【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特有的独立的园林体系,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
它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源于春秋时代一些避世绝俗的隐者,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以建立起由宇宙联系人生的系统。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道教和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道”与“技”关系,“技”创造了园林,园林体现了“道”。
1 道教的艺术精神老庄建立的最高概念是“道”。
道先天而存,“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主张精神上与“道”为一体,“夫体道者,天下君子所系焉”,形成道的人生观。
它虽然是理论上的、形式上的意义,但若通过实践的体验,则发现所谓“道”实际是一种艺术精神。
1.1 游作者简介:陈淑鹏(1980- ),建筑学学士,助理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离不开美。
任何艺术都是对美的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老庄追求的美非世俗浮薄之美,非世俗纯感官之乐,非世俗矜心著意之巧,乃是大美、至美。
但要成就艺术人生,享受、追求天地的大美至美,使人生得到“至乐”、“天乐”,关键一点是人的精神的自由解放,即游(心游,神游)。
“游,旌旗之流也。
”旌旗之流,随风飘荡而无束。
《庄子》首篇即是《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营造 l
然 的 粕
融 入 ; 了遵 }
埘 种 也 被 保
林 园境 环 人 ¨ ,
念 杂 净 境
皆 下为 之 啦 音 市 无 为辞 小 不 膳注 解 者 恶怂 也 根 , 也 明 数 慧 自 自 彼 助 不 的 的 。互 的 关 通 了 老 间 万 生 的
前 后干 几 随 ” 的 辩 观 . 以及 “ 朴 素 ,
下 莫 能 与 之 美 ” 、 学
解道 :
而 天 F莫 能 与 之 爷 美 ” 的朴 素 观 ,
都 对 中 国 园 林 的 营 造 与 意 境 产 生
_ r深 远 的 影 响 , 从 使 得 中
“ 大美配 天者 , 唯 朴 素 也 、 ” 能 够 与 火相配 唯 美 的 , 只 何朴 素 了。 老庄
窀 , 当 无 。 彳 丁事 之 F { J ” 讣 是 随 着 人 的 心 境 1 的 篷的 ,
巾 如 佯 一
木 质 的 自 然 为 一体 , 融
, 与 白 墙 灰 瓦 混 i 淡 妆 素 畏 , 朴
、 j j 人融 千 园林环 境 的I ] l f l ,
地 , 地法 火 , 火法 道 , 道 法 自然 ” 的
自然 观 , “ l _ 尺 人 一 ” 的 字 m 观 ,
通 ,才能产 生丰 富 彳 丁 趣 、意 蕴 深
远 、 朦 胧 优 美 的 园 林 景 观 《 庄 子 》 中 j 酋: “ 仆 索 . 而 天
“ 长矩 桐 形 , 高下 相倾 . 音 声相 和 ,
,
.
把
8 j
酋成 矗
^ 茁1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道家还推崇神仙思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堪舆术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学问,古时候的建筑格局都需要符合堪舆的标准。
“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
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
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
台观殿阁,罗络山上”。
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
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
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中所沉淀的儒家及道家思想
试简略说明中国古代造园活动中所沉淀的儒家及道家思想?一、“儒”的根基,“道”的表象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雏形。
至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学为基础形成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儒家思想注入园林,形成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典范的性质。
南北朝之后,儒家思想受到冷落,不得志的文人阶层由此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此之后士大夫阶层对个人的个性发展更为重视,这种思想观念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基调。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抱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异于荒诞无稽的幻想,所以归隐几乎是多数文人的选择。
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这种避世隐居只是表面现象,而内心一直渴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从园林的题名中我们就可窥其一斑,如“拙政园”、“退思园”、“网师园”等。
退思园之名出自《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林的拥有者以古代圣人自比,借题寓意,寓情于物,以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
这种社会感情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还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乃是深植于儒学之中,儒家思想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园林所表现出的“出世”、“隐逸”等道家思想,以及构景手法只是它的表面特征。
二、“儒”的精神1) “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人”三者关系,以人为本,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建立,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心境完全融于自然之中,“天人合一”也就成为古典园景观中一条基本原则。
2) “比德自然”:园林的主题思想也深受儒家“比德自然”的影响,把审美对象作为品德美、精神美、人格美的象征。
如梅、兰、竹、菊等植物的种植,除了美化环境,作为景观的植物配置外,也体现了文人以植物自比的高洁情操。
3)礼制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在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
如万寿山、太液池、天坛等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园林建筑多为对称,儒学的规范、礼制就此渗透其间,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申媛媛(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不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或者是岭南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和营造中道家思想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道家;古典园林;影响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293-01与书法、音乐、雕塑一样,中国古典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同山水画、田园诗一起,是依附着中华传统文化生长出来的艺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在这个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道家思想更是随处可见。
下面就道法自然、虚实相生、道法自然等几个方面浅谈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经过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在功能和形式上日趋成熟,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就一定不能忽略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1.1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也就是说,人们要依靠大地来生活繁衍,大地的演变要依靠天的阴晴雨雪,天的四时变化又是依靠着道,道又是依靠着自然的规律来变化的。
这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基本解释,而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大致可以分为可以从总体上的自然意趣和局部的追求自然。
总体上,古典园林必然运用植物、山石的元素,力求在整个园林的范围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在整体的地形变化上,运用挖湖堆山的手法,将天下名山大川的神放在咫尺之中。
在局部上,植物种植力求乔灌草结合,模仿自然的生态之美,堆石力求无人工痕迹,仿佛是真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山川。
水池的河岸也力求曲折变化、犬牙差乎。
建筑的放置上也别出心裁,在做小范围主景的同时,不抢自然风头,建筑和周围自然相融合,在极具自然的同时,无意透漏出的一点人工痕迹,也给自然之美添了一点别样的风姿。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修身养性和社会伦理。
这种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建设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山水远景石景,体现了儒家的追求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此外,园林的布局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外相连的设计,增强了人与自然的感召力和互动性。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道家强调虚无缥缈、自然无为的境界,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和欣赏上。
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湖泊和草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再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的境界。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佛教强调净土的追求和禅修的修炼。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意和净土意象,都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禅房、禅堂等建筑,以及禅修和禅意的庭园,都是对佛教修行的倡导。
此外,园林中的水榭、曲廊、假山、亭台等建筑元素,也是对佛教净土境界的再现和模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发扬、衰落和复兴等过程。
随着历史的进展,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构逐渐变得精细和复杂,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清朝以后,古典园林逐渐衰落,一度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忽视。
直到20世纪,随着中国的文化复兴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典园林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重新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高尚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模拟和再现自然山水等元素,来营造一种和谐、舒适、净化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衰落和复兴的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被世人所珍视和传承。
古典园林设计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运用
古典园林设计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运用道家思想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而《道德经》则是道家思想传承和发展的载体,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也是一切生命发展的基本。
道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而和谐则是最为基本的法则,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世间的众生,它都是最终极的目标。
道家强调自然法则,这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行为规范。
道家思想从产生以来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而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只是其中受影响的一部分。
一、老子道家思想的内涵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是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字,其中蕴含的内容却是十分复杂和广博的。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1]。
老子道家思想中认为道是万物发展运行的根本,也是总的法则,古代不少的学者对道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在《淮南子原道训》中,道就被解释是造化者,造化和道之间是一致的。
而在《易经系辞》中对道的解释是:“一阴一阳谓道”,道包含了天道和地道。
在《易经说卦》中把道的内涵进一步的扩大为天道、地道和人道[2]。
二、老子道家思想和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艺术本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而我国的文化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本土化的思想。
艺术的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艺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文学就属于时间的艺术,而美术则是属于空间的艺术。
对于园林设计而言,它是需要动静结合的,所以园林设计是综合艺术。
(一)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为人们介绍了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内涵,所反映出来的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精神。
园林可以说是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虽然它无法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但是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我国的古典园林类型,周维权先生曾做了区分:按照开发的方式和园林基址可以把我国的古典园林分为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按照园林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划分为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3]。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境界。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园林文化通过构建人造景观,模拟自然美景,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体现了道家的境界。
道家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取材于山水之美,以创造人造山水景观。
道家强调山水之间的天人合一,认为山水可以代表自然的本源,人与山水一体,直接参与其中,能够促进心灵和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园林中塑造的山景、水景、石景等,都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模拟自然,更重要的是在心灵层面引起共鸣,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体验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境界重视追求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
中国园林文化注重营造恬淡清幽的环境,通过疏远尘嚣,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超脱尘俗的心态。
道家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带来烦恼和纷争,而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才能让人心静如水,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园林中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小桥流水,静谧雅致,使人心生清静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丢弃繁杂的生活纷扰,静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道家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中国园林文化注重营造开放自由的空间,让人们可以自由游走,追求自己心灵的所向。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受拘束,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
园林中常建有亭台楼阁、长廊走廊等建筑,错落有致,通透开阔,以便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园林景色,体验自然之美。
园林中还常常设置曲径通幽,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行其中,体验自由自在的感觉。
这些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自由地游玩,更重要的是给予人们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帮助人们理清心绪,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总之,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体现在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主义的艺术表达。
这些境界使中国园林文化成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人们回归内心、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申媛媛(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不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或者是岭南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和营造中道家思想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道家;古典园林;影响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293-01与书法、音乐、雕塑一样,中国古典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同山水画、田园诗一起,是依附着中华传统文化生长出来的艺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在这个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道家思想更是随处可见。
下面就道法自然、虚实相生、道法自然等几个方面浅谈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经过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在功能和形式上日趋成熟,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就一定不能忽略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1.1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也就是说,人们要依靠大地来生活繁衍,大地的演变要依靠天的阴晴雨雪,天的四时变化又是依靠着道,道又是依靠着自然的规律来变化的。
这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基本解释,而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大致可以分为可以从总体上的自然意趣和局部的追求自然。
总体上,古典园林必然运用植物、山石的元素,力求在整个园林的范围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在整体的地形变化上,运用挖湖堆山的手法,将天下名山大川的神放在咫尺之中。
在局部上,植物种植力求乔灌草结合,模仿自然的生态之美,堆石力求无人工痕迹,仿佛是真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山川。
水池的河岸也力求曲折变化、犬牙差乎。
建筑的放置上也别出心裁,在做小范围主景的同时,不抢自然风头,建筑和周围自然相融合,在极具自然的同时,无意透漏出的一点人工痕迹,也给自然之美添了一点别样的风姿。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
中国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形式,它更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道家思想对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道家哲学如何渗透到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中,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体现和传承。
再者,本文将通过对典型园林案例的剖析,具体展示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无为观和和谐观是如何在中国园林的布局、植物配置、水系设计等方面得到体现的。
文章还将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哲学相结合的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对于当代园林设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
在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园林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其与道家思想的交融。
先秦时期,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周礼》中记载的“灵囿”。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体现了朴素的道家思想,如顺应自然、追求和谐。
园林中常见的水池、假山等元素,旨在模仿自然景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汉朝时期,园林设计开始融合更多的道家元素。
如著名的未央宫园林,其设计理念便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曲水流觞、九曲桥等元素,旨在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唐宋时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文人园林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其设计便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植物配置等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这些园林在布局、建筑、植物配置等方面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设计手法,旨在营造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
【文科论坛】浅谈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文科论坛】浅谈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园林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
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 孕育和发展了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
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实现的再创造过程。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
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即突破小空间,进入大空间。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亭”,结构很简单,屋顶加上几根柱子。
没有墙壁的阻挡,能更好地把外界无限的景物吸收进来,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让游览者心中涌现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二、道家思想起源及特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道家认为道本无为而能自然生化万物, 人与自然相比如此渺小, 所以应顺其自然, 不可任性而为, 以免破坏万物之和谐。
最新 道家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精品
道家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能体现出自然的多姿多彩。
那么,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具有哪些不可磨灭的影响呢?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与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老庄哲学中有关自然的思想的体现,是受传统哲学影响的产物。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思想;天人合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中,经过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个时代的积淀,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初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以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集居住与观赏为一体的建筑宅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也是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着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土,承载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以及模拟自然,向往三山五池的意境目的,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
力求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深悉自然特性,提炼山水精神,再造自然,一如自然。
中国的造园,反应了中国道教的哲学思想。
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本文便是通过分析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共契,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一、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自然无为、无形而实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主张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构架中,展开自身的思维体系。
以幽深微妙的语言、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
具有独任清虚、超凡脱俗,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使人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的关系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关系1. 引言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细腻的主题、深刻的内涵、隽永的魅力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再现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响。
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观照天地万物的审美气质,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也更显示出朴素的心理倾向。
与此相关,道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在美学中更具普适性,常常被中国园林设计者们采纳和运用。
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2. 道家精神与艺术追求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
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
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摘要】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中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
中国园林艺术集三者于一身,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之精神主体的艺术呈现,深受道家追求自然精神的影响,表现
1.
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
安放身心的家园。
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
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3.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选址的影响
因受“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
融洽的,平和的,故而古寺应“藏”于山中,而不是像欧洲的古堡一样突兀暴露,这一精神在园林中更突出。
明朝末年就有园林专著《园治》将造园选址的过程,称为“相地”。
相地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由于占地面积有限,环境也受到已经存在的周围条件的制约,可以建园的基址多是不规则的,中国古代名园的平面图,几乎都是一个不规则的平面。
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地形,造园匠师们因地制宜,既要考虑
“天
术热衷于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风水师信奉的原则,有不少是切合天时、地利的,或者说是与天时、地利吻合的。
李约瑟认为:“风水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遍布中国的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皆可藉此以得说明。
”他还对由风水观念中重视自然,顺应自然的环境意识而形成的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传统给予极高的评价:“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
现他们伟大的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正是这种纯朴浓厚的重视环境、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园林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理性传统。
4.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结构空间的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因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所以园林的布局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
蜒,
凉亭、
等手法并巧妙运用时间、空间的感知性,使人莫穷底蕴;另外借景、对景,隔而不死,对比等手法如能灵活运用,均能丰富空间层次,使人感觉景外有景,园外有园的感觉,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苏州留园的人口处理最具代表性。
在其人口流线上,有意识地安排了若干小空间,运用明暗、虚实、曲折闭合,狭长等欲扬先抑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
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
“山有
体裁衣、烘云托月,缀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代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道法自然是中国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
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景观设计艺术。
园林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
从抽象和象征意义上讲,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同样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其他的造园要素如:流水、游鱼、花草、树木,通过组合也同样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中国园林石求奇、廊求回、水求曲、路求幽,假山叠置,奇花异木,四季更迭。
中国古代园林之水有湖泊、河流、泉水、
渊潭、水渠等多种形式。
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能把浓浓的生命力注入古代园林。
水绕山行,山静水流,动中有静,静中伏动,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古代园林无穷的活力。
设计者们之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目的在于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李渔在《闲情偶记·居石部·山石》中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
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
意,
莹,此时西湖,格外柔美恬静。
远处群山环抱,近处亭前水清如镜,亭后林密浓荫,山清水秀。
当皓月当空,月光明媚,碧空万里,波光闪烁,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处飘来悠扬南曲,可谓人间之极乐世界。
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园。
”而在细雨霏霏之时,纵目湖光山色,云山迤逦,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
清代初年江南画家挥
寿平曾记述了他在苏州园林中的感受:“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叠石峻赠下临清池,硝石间路盘迁,上多高槐、柳、桧、柏,傲然挺立,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壕膜闲趣。
',不难看出,在他眼中,园林俨然成了自然与人的心灵交相融会的处所,成了他的诗意栖居和精神家园。
古代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精
这种
造化(自然)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美。
明代园林大师计成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
”清代乾隆皇帝在《静明园记》中就描绘过这种自然生态之美:“若夫崇山峻岭,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亭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第二、园林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中国园林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势而造园,园林中的人造景观亦要与整体气氛相和谐,既合自然
之势,也顺社会之理,切忌人力穿凿。
曹雪芹在《红楼梦》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原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山无脉,邻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第三、园林的建造主张有法与无法的统一。
造园有法,但亦无法。
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
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死法。
第四、中国古代园林在精神上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
然,“清。
情,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
天人合一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中国园林创作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
7.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代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
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将自然与人文毫不牵强地整合起来,无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