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

中国园林历来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哲学

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在中

国园林设计中,这一思想体现在园林布局、建筑设计、植物布置以及

景观呈现上。园林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运用,建筑风格融合自然元素,植物布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景观营造追求自然美感。“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园林独特的韵味与内涵,成为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展望未来,这种哲学思想将继续在园林设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园林走向更深入的自然和人文融合之路。

【关键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设计、建筑、布局、植物布置、

景观、影响、整体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

1.1 介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源自于道家和儒家

学说。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主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顺应心性。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在设计中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园林布局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营造出让人心旷神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所。

中国园林建筑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建筑风格简洁、自然,不断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

中国园林的布局和植物布置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园林规划注重追求自然山水、建筑植物的有机结合,以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设计、建筑、布局、植物布置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园林成为了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独特艺术形式。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

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极富创意的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和精神环境。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理念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二、园林布局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体现在其极富创造力的布局中。园林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为构成要素,通过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天然美和人造美的完美结合。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也采用了曲线、回廊、迂回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产生连续、意境丰富的空间效果。

三、景点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点的设计和布局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身体感受,使得游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园林中的亭台楼

阁、花草树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休憩需求。同时,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水池的倒影、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四、园林与精神环境的融合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抒发。它以抽象的方式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园林景观和建筑的布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悟。园林中的诗文、题刻等文化景观,更是加强了人们与景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人们注重营造自然环境的氛围,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设计师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在的灵气和能量。

二、注重整体性和平衡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平衡。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利用空间、构思景观,力求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设计师注重布局的合理性,追求空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建筑、家具、服装等方面,注重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追求整体的美感。

三、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意境和象征意义。设计师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形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思想和意义。例如,在文人画中,画家通过构图、色彩和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寓意深邃、意境悠长。

四、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中国古代设计师认为,一个作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应有实用价值。他们注重

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实用功能,追求实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这一思想在家具、陶瓷、文房四宝等方面都有体现。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家具的实用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形式的美感,追求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时代精神的表达。设计师在创作中注重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潮,追求与时代的契合。这种设计思想在建筑、绘画、服装等方面都有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绘画和服装设计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尚潮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其重

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

想为出发点,本文从道教角度分析了它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园林

1. 引言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细腻的主题、深刻的内涵、隽永的魅力成为

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再现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响。与其他各家

相比较,道家更富于观照天地万物的审美气质,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

家也更显示出朴素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关,道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在美学中更

具普适性,常常被中国园林设计者们采纳和运用。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2. 道家精神与艺术追求

"道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设计提供了方向。中国

古代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道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

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

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无论从园林立意布局到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

的表层涵义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从园林的物质表现到精神追求,道家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以其自成一格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园林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探讨

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探讨
I … IUE E RE X EI l HK U I
怎样理解精 神价值 呢? 一般蜕来 , 人们 对人 与 自然关 系的认识和探索 。
中 国 古代 园 林 宥
精神价值是指人 类在精神创造 活动 中体
现出来 的价值所 在 。中国精神 文化从实 质上来说 , 是极具 主体 f 生的价值论文化 , 它的 主体是 世俗 的人们 ,即首要是从世 俗人 的角度来 建构 的。中国古 代园林是
中同古代精神文 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 ,中
二 、中 困古代 园林 的精神 价 值 的生 成
中闰古代 园林 是人 的 A我意识的体 现。人们探索 人生价值 、探 索 自然 、探
索人 与 自然的关系可 以从各种角 度去 接 近与窥探 ,也可 以从 内心体悟 、静心 思
精 神 价 值 探 讨
与其 “ 乐天知命 而不忧” 的性格特征有
着 直接 的联系 。他们就算是在最艰难 的 时刻也 只会想要追求解脱 ,而不是接受 宗 教的洗礼 。所 以扎根于这种文化 心理
探索 中国古代 园林 的精神价值 ,不
仅要通过仔细 的研究 、缜密 的思考 ,揭 示 中国古代园林 的精神 内核 ,而且要根 据当前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需 要与建设现代 园林 的需要 ,对 中国古代 园林 的精神取 向作 出识别 与价值判 断 , 总结精华为我所用 。 参考文献 : 【1吕锡琛 . 家思想对 于调 治焦虑和抑 1 道

中国古典园林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特色

大 众 文 艺

大210

摘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谚语已在宋元时期就开始形成和流传了,不仅仅说明了当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景象,也体现了苏杭两地的文化底蕴之深,如果说苏州是天堂,那么苏州园林可以说是天堂中的天堂,而拙政园则是天堂中一朵最为绚丽多姿的奇葩。本文从文化、艺术构成、意境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圆的艺术特色,其中,艺术构成作为本文的重点来分析研究,意在更合理、更直观、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的风格特征。

关键字:拙政园;文化;艺术构成;意境;特色

一、道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道家“无为”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很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提出的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其精神内涵便是“道”之境界。道家重自然,抑人工,这一说法亦重自然,道家讲“无为”这种说法其实也讲到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但是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一主退隐体憩,谵泊冲淡,一主功名进取,灼华热衷;一为道,一为儒是很明显的,离弃宫殿坛庙而就园林,便是文化心理上的“无为”。

苏州园林——拙政园,其名“拙政”实为不仕而宦情不减之牢骚也,晋潘岳《闲居赋》曰:‘筑树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政者为政’也。既然朝堂纷争,人事不顺,于是只得弃堂嚣尘,转向静虚无为的自然去陶冶性情,力图求得内心的平静,步入另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此时的“天人”关系,是天巨人微,以人之微力既然在实际上无力改变人生环境,便企望在实际行为中超脱与功利与人事羁绊,使精神追求融入自然的无限,因此,园主的内心境界,是暂时放弃社会责任,鄙弃功名,清心寡欲,追求与大自然之美景的“共乐”境界,实则人的精神自由消融于自然美的境界,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拙政园的“人化的自然”的文化精神与美学之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

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条根本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核心,同时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永恒的主题。这一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延展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哲学、伦理学、美学还是在艺术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在艺术成就中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种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思想,其表现为集居住休息和游览欣赏双重目的为一体,因地制宜,掘池凿造山,布置建筑、花、草,并利用自然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

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历史沿革

“天人合一”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周易》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在一起,《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和人都由“道”自然无为地生成的,天和人都要效法“道”,主张“道法自然”的观点。之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儒家把人的德行和天命联系起来。孔子认为对天即自然界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说到“我对天发誓”,这里的“天”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伦理道德;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道德的终极根源;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具有生命和伦理意义,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孟子又对天道进行了继承和弘扬,发展了人道。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

理论版理论探索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不再单单作为一种建筑的形式而出现,更深层次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与特征,有着自己的艺术体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儒释道等思想精髓的美学指导下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蕴,使得我国的传统美学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园林的初始形态,早期人们开园造林的活动是为当时的帝王和贵族提供狩猎和休息的场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园林中开始出现土山、池沼这样成组的风景,与最初的园林形态有了很大的区别。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随着老庄哲学的推行,中国园林的发展出现了转折。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开始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把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题景观,园林内的建筑仅当做点缀出现,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园林建筑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这一时期人们将诗画艺术和园林建造结合了起来。在园林之中展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人文气息,一下子将园林建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自开始就是以自然山水风景作为景观的主题,重在展现自然风光,建筑只是为点缀风景方便人们欣赏而存在。在园林建造中要把自然景观和人工因素结合起来,在自然中增加人工情趣和生活气息,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使自然与人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

自然与人工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追求。在建造园林时,造园师们都希望可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审美旨趣。园林的建造作为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不仅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了不同时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园林内的楼、台、亭、榭等建筑形态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底蕴和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传承悠久,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表达形式,更是展示中

国历史、哲学和审美观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

内涵,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

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从最早的园囿、宫苑到后来的私家园林,中国园

林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

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强调“明者自得”的审美效果。它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建筑艺术为融合的核心,追求极致的和谐

统一。园林中的山水、亭台、廊桥、假山等元素都精心布局,构建出

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空间。同时,园林中融入了文人墨客的意境和诗意,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1. 反映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和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有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空灵境界和道家

的自然观念等。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魅力和智慧。

2. 烙印历史记忆: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园林中的建筑、雕塑、壁画等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面貌。通过欣赏园林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历史的厚重。

3. 体现审美观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人们追求“神韵”、“意境”和“气势”,这种审美观念贯穿于整个园林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都注重平衡、谐调和内外一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品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前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园林建设普遍选用国外的园林构建理念,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理念尤其是哲学内涵的深层次挖掘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我国园林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看法。

园林,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富有自然情趣而又可供人游玩、观赏的自然环境,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的方式,而纵观浪漫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蕴涵之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深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这些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人类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的任何一次改造活动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就园林设计来说,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其建设效果,而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是属于哲学世界范畴的,由此可见,哲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古往今来,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因而,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充分体现于园林之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道家还推崇神仙思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堪舆术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学问,古时候的建筑格局都需要符合堪舆的标准。“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自然美、含蓄内敛、文化意蕴、空间感、工艺美等多个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元素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它们所传达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

一、自然美

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上,如模仿山峦、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让人在欣赏园林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此外,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利用植物、花卉、昆虫等点缀园中,使整个园林更加生动活泼。

二、含蓄内敛

中国园林艺术追求含蓄内敛之美,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个人隐私的呵护上,如通过植物的配置和景墙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同时,含蓄内敛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文化价值的保守上,如通过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园林的内涵和意境,使园林成为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艺术品。

三、文化意蕴

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哲学思想如道家无为而治、儒家礼乐制度等文化的传承上,同时也体现在表达方式如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上。中国园林艺术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其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空间感

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空间感,通过视觉空间的控制、声音的利用、光线的变化等手段,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和超脱世俗的感受。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空间的分隔和延伸上,如通过假山、池塘、曲桥等元素来分隔空间,使整个园

林显得错落有致。同时,空间感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对光影的运用上,如通过阳光的照射和阴影的投射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毕业论文

摘要: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在其艺术成就上也有着惊人的成果,为世界之瞩目。中国园林的建造构思遵循着“师法自然”的原则,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和中国的哲学思想。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四种基本类型。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园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所传承下来的崇尚自然的美学审美思想。

关键词: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崇尚自然

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而典雅的,这其实和中国诗画一样,重写意,追求意境之美。如诗般的意境,如画般的风景,这讲的就是中国的园林的追求。像诗词

书画一样,我国的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只是这种艺术的表达比较特殊而已。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具体化的艺术形象,它实际上包含着园林设计者,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沉淀着我国自古至今一脉相传的美学观点。

首先中国园林非常明显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它的自然写意山水的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这其中和儒家的思想“天人合一”,以及道家所讲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们把苏州园林作为一个例子吧。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的算得上是一幅山水画,如果要用一句诗来表达的话,没有比“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更加合适了。曾经看到过苏州园林的视频,觉得园中布景错落有致,颇为雅致。在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中国园林的布景所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美。因此在园中的布景方面绝不讲求规范对称,而是力求顺其自然,因地制宜,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说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背景在这一系列时期影响很显著。

经济方面:成熟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世界居于先进地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极为深刻,形成园林的封闭性和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的经营。而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则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经营的园林中表现为宏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学而优则仕,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国家政治上的一股主要力量。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则是士人所经营的文人园林。

意识形态方面: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其中,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这三个要素应予以特别关注。

天人合一,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第二层意义,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

1/ 13

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第三层意义,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汉代儒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演绎为天人感应说。天人合一启导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健康发展,把园林里面所表现的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始终整合如一,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天人谐和的境地。

寄情山水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隐士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向往自然,于是自己参与营造园林,规划布局、筑山理水,打造出了园林作为第二自然代替自然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总的来说:道法自然;象征意蕴;意境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特点。

(一)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中国的美学思考一直受到这种基本哲学的影响: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人类社会归于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同时,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世界与自然界给予应有的尊重。在道家思想中,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是在于体现这种无为而无不为之道。中国古典园林所崇尚、追求的自然美就是园林中以小见大、方寸间见山林,超载世俗享受自然之美。

“艺术的境界,即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种深境就是虚实结合,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问题,“虚中有实者,或于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园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别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这便是老庄之道,这种“虚”比“实”更真实,并且是一切“实”的本源。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摘要】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中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中国园林艺术集三者于一身,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园林之精神主体的艺术呈现,深受道家追求自然精神的影响,表现

1.

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

安放身心的家园。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

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3.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选址的影响

因受“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

融洽的,平和的,故而古寺应“藏”于山中,而不是像欧洲的古堡一样突兀暴露,这一精神在园林中更突出。明朝末年就有园林专著《园治》将造园选址的过程,称为“相地”。相地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由于占地面积有限,环境也受到已经存在的周围条件的制约,可以建园的基址多是不规则的,中国古代名园的平面图,几乎都是一个不规则的平面。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地形,造园匠师们因地制宜,既要考虑

“天

术热衷于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风水师信奉的原则,有不少是切合天时、地利的,或者说是与天时、地利吻合的。李约瑟认为:“风水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遍布中国的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皆可藉此以得说明。”他还对由风水观念中重视自然,顺应自然的环境意识而形成的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传统给予极高的评价:“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

现他们伟大的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正是这种纯朴浓厚的重视环境、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园林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理性传统。

4.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结构空间的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因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所以园林的布局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

蜒,

凉亭、

等手法并巧妙运用时间、空间的感知性,使人莫穷底蕴;另外借景、对景,隔而不死,对比等手法如能灵活运用,均能丰富空间层次,使人感觉景外有景,园外有园的感觉,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苏州留园的人口处理最具代表性。在其人口流线上,有意识地安排了若干小空间,运用明暗、虚实、曲折闭合,狭长等欲扬先抑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山有

体裁衣、烘云托月,缀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代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道法自然是中国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

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景观设计艺术。

园林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从抽象和象征意义上讲,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同样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其他的造园要素如:流水、游鱼、花草、树木,通过组合也同样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中国园林石求奇、廊求回、水求曲、路求幽,假山叠置,奇花异木,四季更迭。中国古代园林之水有湖泊、河流、泉水、

渊潭、水渠等多种形式。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能把浓浓的生命力注入古代园林。水绕山行,山静水流,动中有静,静中伏动,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古代园林无穷的活力。设计者们之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目的在于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李渔在《闲情偶记·居石部·山石》中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

意,

莹,此时西湖,格外柔美恬静。远处群山环抱,近处亭前水清如镜,亭后林密浓荫,山清水秀。当皓月当空,月光明媚,碧空万里,波光闪烁,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处飘来悠扬南曲,可谓人间之极乐世界。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园。”而在细雨霏霏之时,纵目湖光山色,云山迤逦,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清代初年江南画家挥

寿平曾记述了他在苏州园林中的感受:“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叠石峻赠下临清池,硝石间路盘迁,上多高槐、柳、桧、柏,傲然挺立,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壕膜闲趣。',不难看出,在他眼中,园林俨然成了自然与人的心灵交相融会的处所,成了他的诗意栖居和精神家园。古代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精

这种

造化(自然)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美。明代园林大师计成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清代乾隆皇帝在《静明园记》中就描绘过这种自然生态之美:“若夫崇山峻岭,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亭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第二、园林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园林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势而造园,园林中的人造景观亦要与整体气氛相和谐,既合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