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溶液的概念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4篇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
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重点
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难点
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教学准备
一、自主预学
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 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 变。中性溶液呢?
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较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
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二、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九年级化学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液说课稿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化学溶液课文怎么准备说课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溶液说课稿,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溶液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
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
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
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
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业导航
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
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3.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
75%的医用酒精碘酒
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二、选择题
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初中化学_《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对整单元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3) 加强对有关溶液稀释和配制的计算的训练
2.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归纳等能力。
【复习重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复习难点】有关溶液的计算
【实验用品】20mL水硝酸钾固体烧杯玻璃棒
【复习过程】
(情景导入):〔实验〕将桌面上量筒中量取的20mL水和袋中称量好的硝酸钾固体倒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能否溶解;触摸对比它与瓶中水的温度(注意:每组事先称量好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是不同的,有2g、3 g、5 g、8 g等,保证有完全溶解的,有不能完全溶解的,为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
埋下伏笔,也为后面的复习溶解度做了铺垫)
(复习内容):
一、溶液
(学生回顾)
1.溶液定义
2.溶液的基本特征
3.溶液的组成
(针对练习)1.下列常见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B.蒸馏水C.盐水D.汽水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
③一种溶液只能含有一种溶质;④溶液是无色的纯净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
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溶液碘酒
二、饱和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1. 刚才你们组溶解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怎么判断?
2. 如果饱和,怎样可以把它变成不饱和溶液?
如果不饱和,怎样可以把它变成饱和溶液?
(交流展示)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怎样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应用6: t℃,利用溶解度比较升温或降温后 析出晶体的大小
1.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2℃时析出晶体大→小顺序为:
__A__>_B_>__C__。
技巧五:看条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方法:陡的析出的多,缓的析出的少,下降的 曲线不析出。
溶质 温度变化 溶解吸/放热
—Na—Cl 不变
NH4NO3 降低 吸热
➢ 生石灰(CaO)遇水放热属于 化学 变化; ➢ 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放热属于_物__理___变化。 ➢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属于 物理 变化。
NaOH 升高 放热
重点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难点)
1.定义:在 一定温度下,向 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_不__能__继__续__溶__解__时__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 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压强: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变__大__。 ②温度: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变__小__。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应用1: 一定温度时,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1.t4℃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为:__A_>_B__>_C__。 2.P点的意义:_t3_℃__时__,A__、__B_两__种__物__质__的__溶__解__度__相__同__。 技巧一:比较溶解度时,必须指明_一__定__温__度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总复习
教学目的:
1.知道溶解现象,记住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知道溶液的简单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记住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知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及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教学重点:领悟溶解度曲线图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考点1溶液—概念、特征、组成
1.概念: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组成:由___溶质__、__溶剂__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_溶质___,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__溶剂_____。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固、液、气溶剂:液
溶液类型气液型固液型
无水液液型
有水
溶质溶剂气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量少
量多
非水液体
水
类型一溶液的形成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形成溶液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
例一.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D)
A.食盐B.黄酒C.白糖D.橄榄油
例二.常温下,将1g物质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或振荡)能配制成溶液的是(B)
A.碳酸钙 B.硝酸钾 C.氯化银 D.氧化铁
例三.下列物质是溶液的是(B、C、D、G、I、J、N) A.泥浆 B.白醋 C.白酒 D.注射用葡萄糖药剂 E.米粥F.牛奶G.碘酒H.石灰浆I.食盐水J.矿泉水K.蒸馏水L.冰水混合物M.酒精N.盐酸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15篇)
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
一、课题的引入。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对整单元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3) 加强对有关溶液稀释和配制的计算的训练
2.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归纳等能力。
【复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形成体系;掌握有关溶液的配制、计算
【复习难点】溶解度曲线及应用、有关溶液的计算
【复习过程】
(情景导入):通过对溶液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溶液有哪些作用?……正是溶液的知识作用如此重要,所有我们应该把有关溶液的知识复习好、巩固好、应
用好!
(复习内容):
环节一:梳理知识
要求:1、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把本单元的概念根据它们的关系,用喜欢的方法(画图、知识树、思维导图、列表等等),初步形成体系;思考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个问题。(5分钟)
2、.展示知识体系,并讲解概念的定义、要点等;质疑解疑,形成体系。
指导完成较好的同学扮演老师,通过学生互动、质疑归纳知识体系,师生对“小老师”的讲课进行评价!
之后,教师强调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有关溶液计算的关系式、溶液配制步骤!
(过度)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应用知识解决有关溶液的问题,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考题的命题特点,分四类题目类型,第一类是关于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环节二:考点解析
考点1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溶液及其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1: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单元复 教学设计
《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溶液》单元复习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溶液”。是在学生对最常见的溶剂---水的性质及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如何定量表示溶解性等五个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一类常见的混合物----溶液。通过认识溶液初步经历研究物质的一般过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并在诸多活动经历中慢慢深入微观世界,学着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逐步构建微粒观。同时,内容中涉及的溶质溶解时的微粒变化、能量变化为后续学习在溶液中进行的酸碱盐金属的化学反应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题是“《溶液》的单元复习”,是在学生完整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对基础概念已有一定的理解,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为什么具有某些特征等,但是并未构建起知识之间的网络。同时,学生对于常见的基础题目已经能够灵活处理,但是并未提炼出一定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及进行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能表述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能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特征的原因,建立宏微结合的观念。
2.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会判断不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能简述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够使用溶解度曲线判断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及物质结晶的方法。
4.能进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计算及浓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5.能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进行误差分析。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3. 浓度的计算方法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
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
(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溶液单元设计及思维导图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主要内容之一。本主题单元所学知识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有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溶液,在生产中更是应用广泛,如化工产品的生产、农药和化肥肥料的使用大多在溶液中进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分散体系。其内容突出了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九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
专题一:溶液的形成。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专题二:溶解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用,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能正确使用、分析溶解度曲线。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与方法;学会观察图像、表格,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认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溶液》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结晶方法
播放视频
第二个环节
专题精讲
第三个环节
趣味化学知识竞赛
第一轮:选答题
第二轮:抢答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2.这些因素分别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
老师点评:学生回答的很好。那我们能不
能再列举几个生活中也涉及到相同原理的现
象呢?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那温度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用什
么来表示?
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瞧这几条普普通通的曲线,
它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曲线
中获得很多信息,并可以借助它们解决很多问
题。谁能说说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什么?
老师补充:还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物
质的溶解度大小。我们还可以借助溶解度曲线
来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接
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并回忆一下这种
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叫什么?
追问:如果实验中的物质换成氯化钠的话,降
温后会有晶体析出吗?
老师点评:对,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
小,不适用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那可以
用什么方法?
归纳总结: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有:冷却
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
这节课知识点我们就复习到这,接着我们
来进行第二个环节:专题精讲。通过这道题,
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趣味化学知识竞赛,
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应
用情况。
老师说明:1.以组为单位,由每个小组组长选
题,小组内作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不
扣分。
2.由课代表随机选出一道题,读完题后10秒
后各组才能举手抢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的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材还注重了对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溶液,重点在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关于溶液的很多生活常识,但学生对给出信息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都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训练、培养。因此教学中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一些,大量借助实验探究及多媒体手段等,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溶液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加以训练和培养。
三、课程标准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的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四、核心素养
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探究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
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
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
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
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那么物质之间有没有进一步的分类呢?
【教师反馈】组成溶液的物质有溶质和溶剂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物质是溶质?什么样的物质是溶剂呢?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