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1配套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诗的内容。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登高》诗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意象、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登高》,提问:“登高”在诗中有什么寓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中的难点句子。

3. 思考:《登高》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如何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4. 课外阅读: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的诗意及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并运用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共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意。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诗歌。

通过创作练习,尝试运用古典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情感的体验与传达。

2.2 教学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杜甫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古典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登高》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享各组的探究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3.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学生尝试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5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仿写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以及诗歌鉴赏的水平。

6.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读后感质量,关注其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关注;(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古汉语用法;(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子;(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难点、疑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登高》诗歌;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写一篇短文;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4.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2. 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分析能力;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高》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让学生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查找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欣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八、教学拓展1. 比较杜甫的《登高》和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登高》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和诗意。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的诗歌,引发对《登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学到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4.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创作和课后作业。

4.3 学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背诵、分析和创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2 参考资料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

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幻灯片。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掌握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通过炼字,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解题“登高”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文化习俗。

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

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

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作者信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

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

“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书声琅琅1、诵读诗歌,把握停顿、节奏2、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明确:“悲”凄楚、悲凉、悲愤、孤独、伤怀、沉郁。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4)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的解读;(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文,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2)向学生介绍《登高》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3)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4)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感受;(2)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和展示;(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填空练习;(3)学生准备课堂展示的PPT和讲稿。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2)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3)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评估。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诗文;2. 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3. 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文背诵:《登高》2. 诗中意象分析:描述景象、抒发情感;3. 表达技巧分析:修辞手法、语言特色;4. 诗人的思想感情探讨:时代背景、个人经历。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登高》的作者和背景;2. 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诗文;3. 课堂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 实践操作法:背诵诗文、写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标准1. 诗文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表达技巧的分析和理解;3.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探讨和表达;4. 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2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写作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网络资源;4.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投影仪等。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登高》的作者和背景;2. 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诗文;3. 课堂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课后作业:背诵诗文,写一篇简要的分析文章。

5.2 第二课时1. 检查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2. 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3. 课堂讲解,深入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 课后作业:选取一个意象,写一篇抒发情感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自由搜索与《登高》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登高》教案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类型、意象、情感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登高》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主题思想。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登高》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登高》的写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登高》的内容、意象、情感等,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欣赏与拓展:展示与《登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步骤1. 解读诗歌:分析“登高”二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分析诗句之间的联系。

3. 品味诗歌语言:赏析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意境。

4. 领悟诗人情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体会诗歌哲理: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真谛。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诗歌内容,完成填空题:(1)杜甫的《登高》描绘了一幅______的景象。

(2)诗歌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表现了诗人______的情感。

2. 结合诗歌,完成简答题:请简要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八、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全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朗读与背诵:《登高》2. 诗中意象分析3. 情感与主题探讨4.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及《登高》的背景。

2. 朗读与背诵:全班齐读,个人背诵。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风急天高”、“无边落木”等。

4. 情感与主题:探讨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5. 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主题。

2.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理解能力。

3. 朗读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 鉴赏法:指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登高》的诗意和诗艺。

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2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与情感的深入理解。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学生朗读与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1. 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歌推荐1. 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

2. 期的其他诗人,如白居易、王之涣等的作品。

5.2 文学活动建议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特别是《登高》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6.2 教学资源收集杜甫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诗歌等,以便进行教学拓展。

6.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登高》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1.3 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1.2.2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欣赏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

1.3.2 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1.3.3 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登高》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1.2 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2.1.3 欣赏诗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2.2.1 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2.2.2 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入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3.1.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2 朗读与背诵:3.2.1 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登高》。

3.2.2 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3 文本分析:3.3.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3.2 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3.4.2 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4.1.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学生回答,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4.2 小组报告:4.2.1 各小组代表进行报告,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感悟。

4.2.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5.1.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登高》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1.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2 诗歌欣赏:5.2.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比较和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手法。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运用想象、比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讨论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2)介绍《登高》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3)提问学生对《登高》的初步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歌的大意;(2)学生翻译诗歌,解释生僻字词;(3)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提醒学生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复习;(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文学鉴赏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与同学交流分享。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

(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诗歌背诵、文章写作和诗歌鉴赏等方面的表现。

3. 单元测试: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登高》及其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在感悟诗歌“顿挫”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2、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明代胡应麟评《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

一气呵成。

”,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

今天我们则要学习的即是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登高》。

一、诵读文本,感其“顿挫”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押韵:押ai韵,开口呼韵母,诵读时声音应该绵长又不失厚重。

对仗: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节奏: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本诗语言韵律屈折有力。

结构:起承转合,前两联写景,第三联转为抒情。

从以上看,该诗风格为“顿挫”,即是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二、再读文本,品悟“沉郁”(一)疏通诗文大意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初读感知其情诗眼:悲诗题《登高》亦是佐证: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韩诗外传》)(三)登高望远,寄情于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急风: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3、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与沉郁顿挫的风格4、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诗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深沉苦痛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问题导入,设疑激趣1、导入: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①诗史,②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2、介绍杜甫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点拨:四点要求: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要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朗读,领悟诗歌大意。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登高》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40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3.素质目标: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学习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对散文化的古诗词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通过朗诵法和品读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借助课前预习资料巩固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PPT课件、自主练习册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课前预习任务: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导入5分钟“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学生各抒己见回答对联的作者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写作背景5分钟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学生回答对杜甫的了解,学过的古诗词或者文言文等,对杜甫做全面评价了解作者有助于对作者作品的风格和思想感情把握上更容易整体感知10分钟PPT展示(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分组诵读,全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1.2.2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3 运用背景分析法,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1.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1.3 诗人的生活背景。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解读。

2.2.2 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2 朗读诗歌3.2.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的停顿和韵律。

3.2.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3 文本分析3.3.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2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4 背景分析3.4.1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4.2 分析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5 情感体验3.5.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3.5.2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6 课堂小结3.6.2 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诗歌。

4.2 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

4.3 思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2 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3 展望后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6.1.1 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登高》教案
一、新课导入:重阳节,阴历9月9日。

在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登高,以祈求健康长寿,所以又称老人节。

这天,人们除了登高还会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一种香草,此日插戴茱萸有避邪之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佛。

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篇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诗作,看看杜甫通过《登高》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背诵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3、情感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三、整体感知:1、自读诗作,解决字音字形 2、齐读诗文。

分析诗歌的4看:看作者: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此时的杜甫已经是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可以先一步了解诗人作诗的情感。

看注释:交代了时间,明确是重阳节登高。

看题目:通过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登高望远,写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借景抒情)请同学们告诉我景与情分别是哪几联?(板书)
关于景的赏析我们要找出意象(看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找出首联中的意象:
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特征: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对仗)
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原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意境:苍凉凄清情感:哀愁与孤独
诗人14个字便将6个景物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诗人用词凝练,这也就是杜甫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问: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描绘了……,营造了……氛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相较于首联的6中景物,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水)
落木即落叶,无边——多,潇潇——声音。

将落木改为落叶可不可以?
落木给人沉重之感,光秃秃之感,使人联想到树干的枯黄。

写出了秋天萧瑟的悲凉之景,自己就如同这落木一样,人生快走到生命的晚秋了,在感叹生命的短暂。

(沉郁)
接着有山景转为江景的描写
不尽与无边呼应,写出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的气势。

加上无边的落木,是整个场景显得壮阔、雄浑。

(高昂)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多用来叹时光的流逝,同时又感叹时间是永恒的。

而生命在这样永恒的时间下则更显得短暂,使壮阔雄浑中又多了份哀伤,可以说是悲壮。

问: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通过描写潇潇的落木,翻滚向前的滔滔江水,勾勒出一幅长江秋景图,营造了壮阔、雄浑、悲壮的氛围,抒发了沉郁高昂之情。

前两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
3、上面是诗人在借景抒情,接下来便是直接抒情。

找出诗句中直接抒情的字——悲
我们能看到的是诗人悲秋,悲秋的萧瑟与凄凉。

宋代罗大经指出颈联含有8层含义,
你能理解出几层?
一悲——他乡作客五悲——年老一事无成
二悲——常作客六悲——亲朋亡散
三悲——万里作客七悲——独自登台
四悲——萧瑟秋天八悲——身患疾病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悲痛之情。

诗人同样是用14个字表达了8悲之情——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4、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呢?——艰难(国家艰难——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躲避战火、颠沛流离。

国之艰难为根本原因。

)在国家艰难的情况下,理应为国效力,可此时的作者年到暮年并疾病缠身,虽有报国之心,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对于这样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态度?(原句:苦恨)而对于无法报效朝廷,更多的是忧愤与无奈。

生活的艰难、心中的苦恨使诗人有了霜鬓,繁字点出了白发之多。

再加上疾病的困扰,使年老的诗人更加潦倒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正需要酒来排遣愁苦,可偏偏又因生病而戒了酒,心中的愁绪无法排解,郁结于心,从而加重了愁苦之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本诗的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
总结手法: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
解答意境题的步骤
练习: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多年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的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营造了明净绚丽的氛围(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