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拓展-陶潜的四句诗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有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 这一事件或是高度关注, 这一事件或是高度关注,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
• “记念”而非“纪念”:并非另有其意,而与 当时时代背景有关。白话文兴起之初,人们对 字词的使用还不是很规范。如注释【8】中的 “那”现在写作“哪”。 • 君:对人的尊称。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 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 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 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 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 用刀刺伤; 《怀旧集》郑超麟) 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 死地 》《可惨与 死地”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 先后写了 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 》《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 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 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 《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 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 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 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 》《对于大残杀的感想 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 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 《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 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 》《闲话四则》《死法 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 军阀政府的暴行; 军阀政府的暴行;
洗涤( ) 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 ) 攒射( )
尸骸( ) 长歌当哭( 尸骸(hái) 长歌当哭(dàng)喋血(dié ) )喋血( 杀戮(lù) 杀戮( ) 殒身不恤(yǔn)(xù) 殒身不恤(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 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 热忱的青年学生。
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 “温和”有什么作用?
1、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 品格。 2、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 3、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 4、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讲读第一部分: 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 篇文章,并从一、二节中找出相关的句 子。
纪念死者(悼死者) 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 (嘲讽、愤恨) 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醒庸人)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 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文章中还反复写了这样的话:“可是我 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 君”。这些话是不是和前面的“有写一点东 西的必要”相互矛盾呢?这些话表达了作者 什么思想感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 牺牲使得我极度的悲痛,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 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 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 意了。
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悲、愤) 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 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揭露敌人 记念烈士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唤醒庸人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 何等的伟大,何等的 崇高!

彭健华——记念刘和珍君练习题

彭健华——记念刘和珍君练习题

一、填空简答题: 1.鲁迅,原名___ 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 ,他的小说集有_____ _, 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 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 __________________ _。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

鲁迅引用此诗有_ _____之意,寄托了作者__ ____,_ _ ____的深挚感情。

3.默写:“真的猛士, ________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是( )A .《南腔北调集》B .《华盖集续编》C .《且介亭杂文》D .《呐喊》 5.横线处所填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宽慰。

A .尽管 但 却 倘使 B .尽管但 却 虽然 C .虽然 但 也 倘使 D .虽然但 却 倘使 6.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我知道的,凡我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________,然而在这样的生活________中,________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A .寥落 艰难 毅然B .稀少 艰苦 居然C .冷落 困难 欣然D .稀少 艰难 毅然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寥(li áo )落 长歌当(d àn ɡ )哭 菲(f ēi )薄 屠戮(l ù)B 洗涤(d í ) 桀骜(ào ) 赁(l ìn )屋 浸渍(z ã )C 黯(àn )然 噩(â)耗 不惮(d ān ) 殒(y ǔn )身不恤D 喋 (di ã)血 立仆(p ū) 转辗(zh ǎn ) 卑劣(li â) 8.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徘徊 深味 微漠 广有羽翼 接济 B 旧观 引退 虚忘 沉勇 憧憬 C 谈资 尸骸 和蔼 苟活 `赏赉 D 渺茫 血痕 诬蔑 惩创 慰藉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浸渍(z ì) 拖沓(t à) 油脂(zh ǐ) 锲(q ì)而不舍B 、睚眦(z ì) 里弄(l îng ) 泥淖(n ào ) 长歌当(d àng )哭C 、夯(h āng )筑 匹(p ǐ)配 请贴(ti ě) 力能扛(k áng )鼎D 、璞(p ū)玉 囹圄(y ǔ) 漱(sh ù)口 殒(yǔn)身不恤(xù) 10.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廖落 桎梏 玷辱 桀骜锋利 B.愠色 鼓泄 惨淡 陨身不恤C.黯然 苍桑 尸骸 鄙陋没世D.罗网 屠戮 绯红 长歌当哭1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对“青鸟公司目前仍持有搜狐股票672万股”的说法,青鸟多位高层人士均闪烁其辞....,不予正面答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1)爱国青年
段政府(“当局者”) 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八国联军”、中外杀人者……
(2)反动势力
(3)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表现 作者感情态度 尊敬激励 控诉抨击
写作目的 悼念、鼓励 痛恨、揭露
爱国青年(猛士,苟 悼念 活者“我”) 反动派(当局者,流 言家,有恶意的闲 污蔑 人) 麻木的民众(庸人, 淡漠 无恶意的闲人)
的和蔼的旧影。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1.预定《莽原》 2.参加师大学潮 3.前往政府请愿
毅然
反抗 微笑 黯然 欣然
追求进步,渴望真理
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和蔼亲切,善良乐观 有事业心,有责任感 自愿参加,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 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比喻 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
6
思考:引用陶潜的诗有何用意?
引用陶潜的诗,意在前两句。烈士死 难的影响,爱国青年在流血斗争中表现出 来的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他们将 永远留在一部分人的记忆里,人们将会永 远纪念他们。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 白流了。
6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教训
对非人间的控诉
2
思考:为什么说猛士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 的悲惨生活,以人民的痛苦为哀痛,所以 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他们又 以能投身摧毁黑暗社会的斗争,为人民流 血牺牲感到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 大的“幸福者”。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 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 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有形的刀枪——武力镇压,滥杀无辜 “流言”——无形的刀枪——反动舆论,思想统治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怜 子 如 何 不 丈 夫
无 情 未 必 真 豪 杰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三部分第一段: 第1句话中作者肯定刘和珍君是‚我的学 生‛,第3句话中作者则否定刘和珍是‚我的 学生‛这样写是否矛盾?
第 1 句肯定师生关系是事实,第 3 句否定则是针 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 作者谦恭而深沉的自责和由衷而崇高的敬意。
第三部分
朗读课文,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 内容 ①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写了什么)
(6-7)教训和意义
(有何作用)
文章的感情线索
悲 (痛惜爱国青年死难)
基调:

(愤慨反动政府之残忍、反动 文人之下劣)
揭露敌人,激励猛士, 唤醒庸人,呼唤革命。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 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 此而已。 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和其他死难烈士,表
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唤醒民众觉醒,激励猛 士奋然而前行.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 到了极点。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5、“我还有要说的话”
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 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作愤火喷向中外反对派。
6、“呜呼,我说不出话”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愤慨悲怆。
刘和珍是什么人?
阅读材料 大学的社会生活

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诗《挽歌》的课文注解的探讨

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诗《挽歌》的课文注解的探讨

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诗《挽歌》的课文注解的探讨作者:沈霖菲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2期摘要: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陶潜《挽歌》一诗四句,人教版课文注解与陶渊明诗作风格不符,引发争议和讨论。

本文拟综述前人对此注解的不同观点,试寻找最能贴近鲁迅先生原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原文情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挽歌;陶潜;课文注解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陶潜诗四句的课后注解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

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

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本人认为此注释欠妥,不符合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个性,且这一注释过于传统,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原意表达。

经资料查找,前人学者这一注释早有争议。

因此,本文试将前人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综述,表达本人的浅薄观点。

综述前人观点1970年代:《鲁迅作品教学》[1]认为:“作者以陶潜的四句诗作结,表达了他对革命者死后的寂寞感到无比悲凉。

”1980年代:张世正同志与谢文学同志在1980-1985年期间,来往4篇文章,交流意见。

张世正先生认为:“托体同山阿”就是说“身体被深深地埋在土里”,没有“像高山一样地永存”这层意思。

“他人亦已歌”应译成别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亲戚与他人”是并举。

鲁迅的引用意在说明刘和珍等人在亲族、师友、爱人心中“永存”。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是反语[2]。

谢文学先生则坚持“他人亦已歌”应译成“其他的人却又已经欢快地唱起歌来”。

“亲戚与他人”是对举,不是并举[3]。

鲁迅先生不赞成徒手请愿。

他引的“他人亦已歌”,指的正是刘和珍等人“成为供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1990年代:常麟瑞先生认为诗人通过叹自己死后被葬情景的想象,除去死者的亲戚外,别人早已没有悲哀,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鲁迅的引用,点明了烈士栖性的意义,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于善良人们的心中[4]。

高一语文教案:3.1《记念刘和珍君》(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教案:3.1《记念刘和珍君》(新人教版必修1)

9.《记念刘和珍君》【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洗涤(dí)尸骸(hái)立仆(Pū)风尘仆仆(pú)浸渍(zì) 干练(gàn)诧异(chà ) 长歌当哭(dāng) 桀骜(ào) 赁屋(lìn) 创伤(chuāng) 转辗(zhǎn) 黯然(àn)喋血(dié)噩(è)耗潜(qiān)移默化重要字形:徘徊深味微漠羽翼接济旧观引退虚妄沉勇憧憬谈资尸骸和蔼苟活赏赉渺茫血痕诬蔑惩创慰藉重要词义: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

当,当作。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近义词辨析:正告、告诉:都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都有向别人陈述,使人知道的意思。

告诉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

例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

“正告”是指严正的告诉,适用郑重的场合。

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述事情,以便让人知道。

例如:我们要正告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

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

(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文本释要】《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

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原文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原文赏析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记念刘和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约是由于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但是在这样的生活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关,但在生者,却大致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可以置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失掉更大的抚慰,——但是,如今,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真实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世。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弥漫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需在痛定之后的。

而尔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痛。

我曾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世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世,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绵薄3的祭品,贡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但是造化又经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濯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痛。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痛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止境!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来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先生。

先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如今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贡献我的悲痛与尊崇。

她不是〝苟活到如今的我〞的先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先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分。

写给刘和珍的诗

写给刘和珍的诗

写给刘和珍的诗纪念刘和珍君(一)
从厚重的乌云中透出一缕光
透过乌云照射在地上
子弹从单薄的身体中穿出
血液喷涌
在执政府门前
开出了一朵朵炫目的罂粟
那耀眼的红
在阳光下如此闪烁
蛊惑人心
时间永是流驶
街市依旧太平
散开迷幻的网
紧紧束缚人们的思维
在虚假的深渊中
真相便是谎言
谎言就是真相
阳光,阳光
需要一把光明的剑
去刺破这一切的黑暗拯救深渊中挣扎的人们时间永是流驶
街市依旧太平
我们何时才能等到?纪念刘和珍君(二)黑暗降临,红染大地。

阴险论调,惨淡流言。

淋漓鲜血,充斥愤心。

无所言语,无从视听。

长歌当哭,艰于呼吸。

人至阴险,尤使悲哀。

出离愤怒,味人间哀愤。

抒我苦痛,品世间悲凉。

痛定思痛,痛如何哉。

为死者祭,奉逝者灵。

黎明撕破喉,希望染红日!
纪念刘和珍君(三)
是谁的目光
藏匿着忧伤
在那个鲜花盛开的地方,温和地微笑是谁的刀枪
攒射出荒凉
苟活在微漠而又死寂的大地上
冷冰冰的棍棒
炫耀着屠戮的骄傲
那片幸福的天堂所在何方!。

记念刘和珍君整理用共58页文档

记念刘和珍君整理用共58页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8
记念刘和珍君整理用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 人被誉为"民族魂" 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 沉的情怀, 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 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 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教训和意义
在课文中,鲁迅引用陶渊明《挽歌》里的最 后的四句.对"他人亦已歌"中的"歌"字的理 解,大家有不同意见,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先后作 过不同的注释. 一种意见认为"歌"是欢歌.指出"亲戚" 余悲未绝是事实,"他人"唱起了欢歌也是事实, 这个"他人"应泛指亲友以外的许多人.其中, 有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的闲人,也有幸灾乐祸 的恶人,陶潜生活在东晋时代,也曾亲尝过世态 炎凉的滋味,因而也会预想到自己死后有人欢乐 有人愁的景况.鲁迅引用四句诗紧接着说:"倘 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句中"如此"当指"死 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认为"人死了还有什 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 同化而已."
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 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 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 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 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 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 感情链条, 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 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的深挚感情. 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幻灯片 的深挚感情.(?)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幻灯片 27

记念刘和珍君实用版

记念刘和珍君实用版

刘和珍
女, 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 。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 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 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 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 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 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 学生自治会主席。 牺牲于1926年3月18日 . 年仅22岁。
背景: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 我国主权,五千多名工人、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抗 议,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执政府前请愿。 但这时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 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 爱国人民的“三· 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 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 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 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 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评述“三· 一八”惨案 。 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把握之二: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情感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cuá n集中射击)
(fēi 鲜红,本文应指淡红) ( lù 屠杀,大批残杀 ) (gà 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长歌当哭 (dà 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抹杀 Mò 抹墙 mā抹桌子
理清思路:
一(1-2):叙述写作缘 由 ( 为什么写) ①悼念死者

《记念刘和珍君》(3)

《记念刘和珍君》(3)

分析第三大部分(六七两节)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陶潜的四句诗:文中所引的四句诗是陶潜《挽歌》三首中第三首的最后四句,兹录第三首如下: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

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

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

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

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分析第七节第一段中程度副词“竟会”“竟至”“竟能”:三个表程度的副词,层层推进,突出了对敌人的揭露鞭挞和对爱国青年的热情歌颂。

理解第七节第二段三句之间的关系:这三句之间的关系:一、二句是逐层加深,所以用关联词语“至于”“更”来连接;第三句的结论是由一、二句推出,所以借用“倘要……就”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概括。

《记念刘和珍君》共51页

《记念刘和珍君》共51页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Hale Waihona Puke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记念刘和珍君》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 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 本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 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便向当时的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 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 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 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写作背景(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 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共产党人李大钊在 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 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 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 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 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 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 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 黑暗的一天”.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932年 七律 首联、颔联写险恶处境;颈联 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及内在动力,;尾联写他战 斗到底的决心。这首诗是写他深受迫害,四处碰 壁时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的 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
梳理思路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 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 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 ——瞿秋白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 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 ——许广平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记念刘和珍们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就好。" 鲁迅在“五卅”惨案之后,曾大声疾 呼“人必须从此有记性‥‥‥ 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潜的四句诗
文中所引用的四句诗是陶潜的《挽歌》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技录
第三首如下: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争崔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公元472年)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者的看法。

诗按照事件的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课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句后应为句号),前两句语“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

“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死人送葬的人们。

“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的好友。

“亦”,也,语气副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

这两句的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

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

有人认为“亲戚”与“他人”悲哀的程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诗人的思念之情,“他人”有可能比“亲戚”更甚。

如“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两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生前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

这虽是诗人单方面的想象,但这是以双方的感情、友谊为基础的,是合理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可能写到这些友人在他死后不久便将他忘却而“已经唱起歌来了”,也不可能写到与诗人无关的“别人”,否则,既与诗的主旨不合,也不合诗人的个性、品质及人生观。

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意应该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诵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
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

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他们。

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白流的了。

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意,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许振兴《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
载于《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