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作文400字)

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作文400字)

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作文4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哇,说起小篆和隶书,它们可真有一段精彩的演变历史呢!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刚开始使用文字的时候,就先有了"甲骨文"和"金文"。

不过那时候的文字都非常简陋和不方便啦。

后来,人们就创造出了"小篆"这种文字。

小篆可好看多了,每个字都长得特别好看,就像是一幅幅漂亮的小画一样。

不过小篆毕竟还是有点繁琐,写起来也很费力气。

于是,聪明的人类祖先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就叫做"隶书"。

隶书写起来可就爽多了,笔画都变得细长有型,行云流水般连在一起。

写字的时候,真是行云流水,洒脱自如啊!不过,隶书虽然漂亮,但也有个小缺点,就是有时容易辨认不清楚。

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楷书"。

楷书的字体就更加清晰易读了。

现在,我们通常使用的就是楷书字体。

不过,小篆和隶书这些古老的字体,也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和欣赏。

它们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实在是令人敬佩啊!总之,汉字的发展史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小篆、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就像史诗中的主角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努力追求完美的姿态。

而我们沐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就让我倍感自豪和幸运啊!篇2篇章标题:小篆书写成隶书的神奇变化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是关于小篆字体是如何演变成隶书的。

相信大家一定都认识小篆和隶书吧?小篆是秦汉时期盛行的一种书体,隶书则是东汉时代流行开来的。

小篆字体虽然工整大方,但写起来也挺费劲的,笔画多而繁琐。

有个人就想:"我们能不能把小篆字简单化一些,让它写起来更加顺手呢?"于是,这个人就开始摸索,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字体形式——隶书。

隶书的字形比小篆要方正利落多了,笔画也简化了不少,整个字形显得十分洗练利落。

篆书、石鼓、隶体、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与演变

篆书、石鼓、隶体、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与演变

篆书、石鼓、隶体、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与演变篆书:中国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文,除甲骨文外,大都是铭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

因铜器为金属物,故称为“金文”,“吉金文字“。

铜器中以钟鼎为国家最重最多之器,故又称为「钟鼎文」。

铜器的种类繁多,现存者即有数百种,大部分为宗庙礼器或祭祀用。

金石考古学者,如罗振玉、容庚、苏莹辉诸氏,各有其不同的分类法。

其中苏莹辉氏在五十年中国艺术品赴美展的铜器一文,根据容氏分类法,加以阐释,条理分明,其分类如下:食器类有:鬲、鼎(圆形的两耳三足、方腹的四足)、簋、敦、俎、豆、卢类(主要的熟饪器是鼎、鬲、敦。

主要的盛器是簋、豆)。

酒器类有:爵、角、尊、觯、觚、卣、觥、方彝、壶、鸟兽形尊、缶(以上盛酒、饮酒器)禁、勺诸类。

乐器类有:铙、钲、(口皆向上、执而击。

)钟(皆悬而击之)铃、铎(皆有舌,其口向下,持而振之)。

于、鼓诸类。

兵器类有:戈、矛、戟、剑、刀、镞诸类。

寻常用器类有:盘、监、盂、盆、科、(以上水器)奁、区、皿、锭、行镫(以上杂类)。

(在商周时代的主要寻常用器,为盘、监,皆用於盥洗,但盘亦用於盛食物,监可以照脸,而有足的,又可以作温器。

)殷代金文,极为简单,一器一字或数字,且多配有象形物,甚至只有一个图形,全然没有文字的。

又有既非文字,又非图画的,只好说为图象文字了。

这些金文,有用以表现动物的,有关战争与经济的,有关军事的,有表现器物的,有王子与举事的,有表现生活的,有以亚字形为要素的。

宋代著名金文学家吕大临,说这种金文中的图画文字,就是汉字的原始字体。

(殷)代的金文,有商方卣、商太巳、商钟、比干铜盘、散氏盘铭等。

其中以商太巳卣为最,章法茂密,周之无专鼎即仿其体。

总之殷代金文,朴质、鲜活,书法亦极流动。

西周前期金文,仍保留着殷代多子族卜辞特征,书体有流丽的曲线,其代表作有周公殷,笔划锐利,始终一贯,其中有肥笔的、粗笔的,更保留殷代金文生机勃发、笔力强轫的特点。

字形整齐,结体和谐,流露特有的俨然之势。

文字学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文字学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前言中国隶书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隶的艺术价值,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古文题,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汉字无论在形体上或者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根据所发掘到最新的文字材料而写道:“隶书的产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赵平安,2009:9)”。

从隶书的文字表达形式当中, 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中国汉字的表现方式,小篆较为复杂难写,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而写得比较草率,改造了正体的字形,也由此产生秦文字的俗体,隶书就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

后从此,中国文字就迈入了隶变的进程。

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阶段,在这改变期间中,隶变对古文字又有何重大的变化呢?我组将着重在讨论隶书对古文字的改造的四个现象。

在第一个部分我组将会谈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个部分将会讨论矛盾斗争中推进的字体改革,第三个部分则是讨论隶变的两个阶段,最后一部分是隶变的所需要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隶变,古隶,今隶壹、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还应包括隶书形成前西汉前期的隶变。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郭锡良,1979:57)。

”便是明证了隶书在秦朝的普遍使用和它的简洁方便。

壹·壹、隶书来源于秦朝于东汉时期最为鼎盛隶书又称佐书、八分, 是一种由篆书逐步简化而成的新体书, 是两汉400多年期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隶书产生于秦代。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隶书《乙瑛碑》教程一、隶书的演变过程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

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篆之捷也。

”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1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从俗隶说起。

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一、从俗隶说起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清人王概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

滞则不生,市则必俗,俗犹不可浸染。

”近代黄宾虹慨叹:“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何为俗?词典曰“庸俗、肤浅”,又曰“趣味低下,格调不高”。

考之当今书坛,俗在何处。

表现形式若何。

愚以为:俗之一,无继承,少根本。

字无所依,笔无所出,信笔为体,鼓努作势。

俗之二,趋炎附势,以官论书。

官越大,字越好。

位高权重者,办展,剪彩,出书,拍卖,无所不用其极;溜须拍马者,尝粪舐痔,趋之若鹜。

此种恶俗,代不绝祠,于今尤甚。

君不见厕所茅房,也有书协主席题字。

俗之三,克隆模仿,盲目跟风。

上有所尚,下必从之。

千人一面,万书同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俗之四,近亲繁殖,拉帮结伙。

师傅赞徒弟,学生捧老师。

有人爆料:不入圈子,不能得奖。

俗之五,假大空充斥,丑恶俗横行。

复制别人的获奖作品,竟能再次获奖;参展作品越来越大,艺术风格,艺术品味,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低下。

追本溯源的无人问津,逐流跟风的大行其道。

劣币充斥,良币何以安身。

瓦釜雷鸣,黄钟焉能不毁。

俗之种.种,未能尽述;略举数端,已窥全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坛俗病,“已入腠理”,“不治将恐深”。

一方面,历史、艺术要求沉下心来,学习,思索,创造;而另一方面,名和利又愚弄人们粗俗,浮躁,急功近利。

于是,混出了名堂的一部分名家大腕高来高去,忙于应酬,忙于钱票;而另一部分准字号的家们腕们,则忙于观风向,看脸色,托关系,搞圈子。

一时间,投机当道,浮滑成风,视学问为畏途,以创新为笨伯,剿袭模仿,相沿成习,如此这般,其人焉能不鄙,其书安得不俗。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隶书结构变化40种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一、横平竖直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

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二、蚕无二设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三、雁不双飞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

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四、左右舒展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五、上下精密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

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六、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

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七、相互呼应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转载]隶书结构变化40种八、重浊轻清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

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九、比例相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

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它很早就悄然流行于民间,实际上是篆书的一种潦草写法。

隶书是对小篆书法的革新,从实用的特点出发,隶书显然优于篆书。

它变弧为直,笔增提顿,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

隶书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变篆书的精神内含为气象外耀,把横和捺加以强调和装饰,形成波势磔尾,舒展多姿,情趣盎然。

隶书字形多取横势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

隶书逐步取代篆书,这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是汉字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也为后来楷、行、草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从秦汉至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后世遗留下了美不胜收,无以计数的隶书作品,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学习、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隶书以其实用和装饰的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当今的书法展览、比赛中,隶书作品明显优于篆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隶书具有其它任何书体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隶书比篆书通俗实用,比楷书生动多变,比草书规范易认,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

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分期叙述隶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隶书1、秦汉隶书简说隶书,又称为“史书”、“佐书”或“八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汉字一共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汉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

甲骨文的“甲”指的是龟甲和兽骨等,这些物品上刻有文字,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线条繁琐,形态简单。

甲骨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另一种是指事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用途和情况。

二、金文金文是公元前77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字。

由于商朝后期出现的“鸟虫纹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的笔画比甲骨文清晰,线条也稍显柔和,同时增加了一些精美的装饰。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完整,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技巧。

金文主要是繁体汉字中的正体,也是中国摹仿金文刻成的篆书、隶书、楷书等的基础。

三、小篆小篆是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

小篆下起笔快,笔画缩短,让字形看起来显得简练,阳刚有力。

小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字,固定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体系,并且使之表述更加准确和精细。

小篆的汉字结构变得更为规范,每个汉字的笔画被分类为六个基本部分:横、竖、撇、点、折、钩。

这些基本部分可以组合成各种汉字。

四、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隶书简洁大方,形态变化与小篆大相径庭。

隶书形态华丽优美,笔画精练有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书体。

隶书的筆劃精練,線條縱橫交错,给人一种神韵高气和和文人风雅的感觉。

五、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平易近人、最能表达思想、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笔画较隶书更为平稳、圆润,符合现代书法常规,同时它的结构也更为整洁、严谨。

楷书更强调书写的规范和简洁,它是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是现代书法中最为常用的书体之一,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五大书体特点1

五大书体特点1

五大书体的特点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

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篆书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

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

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3)石鼓文。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

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

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

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

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

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

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

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西狭颂碑⽂- 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统⼀度量衡法令,利⽤了⾏政⼒量规范⽂字,创造了⼩篆。

⾄此,⼩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经济繁荣、⽂化昌盛的第⼀个黄⾦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起的汉代的建⽴开始⾛向另⼀⾼峰,即⾪书的出现。

⾪书是相对篆书⽽⾔的。

⾪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和今⾪两个重要时期。

古⾪⼜称秦⾪,是⾪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书,今⾪⼜称汉⾪,是⾪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书,是⾪书的主要代表。

- 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上就有打破篆书⽤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的秦简,就是秦⾪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的约束,写来⾃然随意。

⾄西汉⾪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折,有的字体已呈⽅形并出现逆⼊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年刻⽯》等。

- ⾪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佐书,⽈:⾪书。

⾪者,篆之捷也。

⾪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字的开端,是古今⽂字的分⽔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次重⼤转折。

隶书简介

隶书简介


我 眼 中 的 隶 书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 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 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 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 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 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 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 重要性(《奴隶制时代· 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 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 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 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 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 文)。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 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 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 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 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按∶下面重点 符号是我加上去的)

汉 隶
汉隶
隶书的第二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 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 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 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 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 创新。
隶书的演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 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隶书最初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称为“籀文”。

籀文是一种文字,不是一种书体,它的特点是笔画粗重,线条饱满,布局紧凑。

2. 汉代:汉代隶书的形成及流行,使隶书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汉代隶书的特点是:线条劲挺,笔画厚重,纵横交错,犁状开合,布满纸面,文字具有韵律感和美感。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逐渐变得瘦长起来,成了一种“瘦金体”,其字形也逐渐变得简化。

4. 唐代:唐代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朝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隶书规则。

唐代隶书整体曲线流畅,充满生命力,笔画粗细、长度、角度都非常准确,清晰简洁,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工整、规范的特点。

5. 宋明清代:宋明清代,隶书经过几代的传承,出现了很多流派和样式,但总体来说,隶书逐渐变得瘦小、严谨,以及注重美感和装饰效果。

6. 当代:现代隶书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隶书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现代隶书也加入了很多西方艺术的元素,如在字体上加入了多种线性和非线性的手法,注重形式上的独创性和表现力。

隶书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隶书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隶书的来历和演变过程摘要:一、隶书的起源二、隶书的演变过程1.隶书的形成2.隶书的发展3.隶书的盛行4.隶书的复兴三、隶书在中国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隶书的特点及艺术价值正文:一、隶书的起源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起源于战国时期,孕育于秦国。

隶书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二、隶书的演变过程1.隶书的形成:隶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

早期的隶书笔画较为简单,字形修长,主要用于书写公文、书信等。

2.隶书的发展:到了秦朝,隶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隶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均匀,结构严谨,布局规整。

秦隶在秦朝官方文书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秦朝的标准字体。

3.隶书的盛行:西汉时期,隶书达到了巅峰。

汉隶的字形变得更加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东汉时期,隶书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隶书书法家,如蔡邕、王羲之等。

4.隶书的复兴:清朝时期,隶书经历了复兴。

清代书法家们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追求复古和创新,使隶书在清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隶书在中国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隶书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优美的造型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隶书的特点及艺术价值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扁平,结构简省。

隶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笔画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

五种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嬗变规律

五种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嬗变规律

五种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嬗变规律一、古老的汉字书法在探讨五种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嬗变规律之前,首先需要对古老的汉字书法进行了解和思考。

古代我国的书法起源非常久远,最早的书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代。

古人通过刻写文字的方式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人感悟,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书体。

在古代,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内心境界的表达。

二、隶书的形成和演变隶书是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隶书最早出现在秦朝,它是一种用来书写官方文书的书体。

隶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笔画稳健,整体感觉非常端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出不同的流派和变体,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多种隶书字体。

三、楷书的优美和规范隶书的演变为后来的楷书书体打下了基础。

楷书是一种非常规范和优美的书体,它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楷书的字形非常规整,线条流畅,整体造型简洁大方。

在楷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行书和草书这两种更加隶属于个人风格的书体,体现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和时代感。

四、篆书的神秘和古朴古代的篆书书体具有非常神秘和古朴的气息,它是我国书法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篆书的字形非常规整,线条粗犷,给人以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

篆书也是我国印章的书写基础,它在印章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篆书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又形成了魏碑、钟鼎、秦篆等多种变体和延伸。

五、现代书法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现代书法在传承和发展古代书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貌。

现代书法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书写手法和工具,它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

在现代书法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隶、楷、行、草、篆等书体,更可以发现一些全新的书写风格和技法。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五种书体演变过程的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嬗变规律。

从古代的隶书到现代的现代书法,每一种书体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
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

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

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

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

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乙瑛碑》、《石门颂》(图四)、《礼器碑》(图五)、《孔庙碑》(图六)、《华山碑》(图七)、《韩仁铭》(图八)、《曹全碑》(图九)、《张迁碑》(图十)等东汉碑刻,足成熟和典范的标志。

魏晋以后的书法,工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并没打被废弃,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却厂往拧汉隶的古朴和灵秀,趋向整齐千板,结体用笔千篇·律。

到了清代,隶书在碑
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如郑()(图十一)、金农(图十二)、桂馥(图十二)、邓石如(图十四)、伊秉绶(图十五)、赵之谦(图十六)、何绍《图十七》。

特别是郑()等人,是倡导、学习和继承汉碑的先驱,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和热门之一。

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书的墨书真迹,使我们有幸亲睹古人笔法,为研究古人法度,学习古人书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我们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
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

如初学时入手,《汉简》,便易流于行笔浮飘、随意油滑,如入手《清隶》,则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现代的一新隶书』字帖作范本,这只会走入歧途。

我们学隶书想找捷径的话,这捷径就是从汉碑入手,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写好厂隶书,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