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精讲教案及模拟试题--梯形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一、教学目标1.知道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2.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2.梯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教学内容1.1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梯形是指两边平行、不相交的四边形。

用公式表示为:$$ ABCD:\\\\ AB\\parallel CD\\\\ AB\ eq CD $$梯形的性质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平分梯形面积。

1.2 梯形的判定方法常用梯形的判定方法有:•两边平行,另两边对顶角互补;•两条相邻的角互补。

1.3 梯形的周长梯形的周长公式为:L=AB+BC+CD+DA。

1.4 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dfrac{(AB+CD)\\cdot h}{2}$,其中ℎ为梯形的高。

2. 教学步骤2.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入梯形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

2.2 展示(15分钟)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的梯形题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梯形的性质,如图:1.思考:如何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2.思考:如何应用对角线平分梯形面积的性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可以拓展应用,深化对梯形知识的理解。

2.3 解决问题(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梯形的周长、面积问题。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

2.4 练习(20分钟)老师可以针对所掌握内容设计相关练习,每个练习既要求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上机查询一些在线习题平台上的练习题,给学生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梯形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梯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了综合性强、实践性好的教学实验,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现了教与学的最大化契合。

初中数学最新-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3 精品

初中数学最新-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3 精品

19.3 梯形(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与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发展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探究梯形性质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关键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难点:梯形性质的实际应用以及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关键:把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通过轴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到熟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中去解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关梯形的图片,制作投影片,等腰梯形纸片.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学法解析1.认知起点: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积累了一定的几何推理经验.2.知识线索3.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方式理解概念,•合作交流的方式应用梯形知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情境认知】教师活动:将收集来的有关梯形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它们的共同特点.(用实物投影或直接用实际图片).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寻找其共同特性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领会它们叫做梯形.(实际上在小学已初步认识梯形的图形).教师活动:在掌握梯形定义之后,研究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让学生观察有关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图片,进行识图.学生活动:在众多梯形的图片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认识:1.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图a);2.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图b).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图c).教师板书并归纳:梯形知识结构图:二、观察分析,获取性质【投影显示】观察与分析:(课本P117 “观察”)【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观察探究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采用出示等腰梯形的纸片,将其对折,让两腰重合.再展开,让学生观察.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对教具等腰梯形的操作,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段所在的直线.教师启发:大家已经发现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请你归纳一下等腰梯形的性质.学生活动:先合作交流,再踊跃发言,归纳出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评析】在归纳性质时,让学生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明确梯形的知识的推导往往是需要应用到前面的几何知识,如三角形全等,轴对称性质等.【设计意图】采用观察、发现、分析、交流的方法解决本节课重点和突破难点等问题.验证性质:(课本P118“思考”)【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并拓展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探讨不同的证明思路,踊跃上台演示.思路点拨:实际上可以通过辅助线把梯形切割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去解决,做法如下:【设计意图】对课本P118“思考”的处理可以再大胆的拓展一些,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常见轴助线交到学生手上,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课本P118)【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从中领会几何思路.学生活动:在教师分析指导下,弄清等腰梯形性质的实际应用.【课堂演练】(投影显示)演结题1: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高为10cm,求出它的中位线长.•(答案:10cm)思路点拨:由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因此用常见辅助线:平移对角线,将问题归结到Rt△和平行四边形问题去解决,就容易了.(如下图)演练题2:如图2,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7cm ,BC=10,AB=8cm ,DC=9cm ,E 、F 、G 、H 分别是AD 、BC 、BD 、AC 的中点,求四边形EGFH 的周长.(答案:17cm )思路点拨: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EG=12AB ,EH=12DC ,GF=12DC ,HF=12AB . 【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演练题1,2”,组织学生演练,巡视、引导,•关注“学困生”.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演练题,再争取上讲台“板演”.通过训练,学会梯形有关性质的应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119 “练习”1 P120 习题19.3 2 2.【探研时空】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B=AD+BC ,E 为CD 的中点,求证:AE 、BE 分别平分∠DAB 、∠ABC .思路点拨:在已知条件中有AB=AD+BC 这一条件,通常有下面两种思路.•其一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也就是说在AB 上取一点P ,使AP=AD ,则BP=BC ,然后去证明△ADE 与△APE 全等,本题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比较困难,其二是延长AD 到M ,•使AM=•AB ,•证明△ABE ≌△AME .即,在已知AB=AD+BC 这一条件下或在AB 上取一条线段等于AD ,或在AD•上加上一段等于AB ,使得已知条件充分发挥作用. 证明:延长BE 交AD 延长线于F .∵AD ∥BC ,∴∠C=∠EDF ,又CE=DE ,∠BEC=∠DEF , ∴△BEC ≌△FED ,∴BC=FD . ∴AB=AD+BC=AD+DF=AF , 且BE=EF ,∴AE 平分∠DAB . 同理,BE 平分∠ABC .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梯形定义: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梯形也是一类特殊的四边形.2.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的垂直平分线,它只有一条对称轴. 3.等腰梯形性质:(1)等腰梯形不平行的两边相等;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4.直角梯形:有一条腰垂直于上下底,另一腰不垂直上下底边的梯形.研究直角梯形的性质与边角之间关系,常常可通过作辅助线把直角梯形分成一个矩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或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去解决.5.凡是梯形问题通常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去解决.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20 习题19.3 1,4,5,9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七、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驻足“双基”】1.等腰梯形的腰长为2,下底长为6,腰与下底的夹角为45°,•则梯形的上底长为________.2.如图,梯形ABCD中,对角线AC交中位线EF于G,EG:GF=3:2,EF=15cm,则AD=_____.3.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____.4.已知等腰梯形的腰等于它的中位线的长,周长为24cm,则腰长为().A.6cm B.7cm C.8cm D.以上结果都不对5.已知,直角梯形的一条腰长为5cm,这腰与底成30°的角,则这梯形另一腰的长为().A.10cm B.5cm C.2.5cm D.7.5cm6.已知直角梯形的高度是15cm,上底是3cm,下底为11cm,求此直角梯形的周长与面积.【提升“学力”】7.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若,求:(1)对角线AC的长;(2)梯形ABCD的面积.【聚焦“中考”】8.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CD,E、F、G、H分别是梯形ABCD各边AB、BC、CD、DA的中点,•当梯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9.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D⊥BC,E为BC•边上的点,将直角梯形ABCD 沿对角线BD折叠,使△ABD与△EBD重合,(如图中阴影所示),若∠A=120°,AB=4cm,求梯形ABCD的高CD的长.答案:1..12cm 3.菱形 4.A 5.C 6.46cm,118cm 7.4cm,8cm2(提示:过D•作DF∥AC交BC延长线于F8.开放答案9.提示:证ABED,运用30•°角所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来解决.。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梯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梯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2)学会用梯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运用梯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灵活运用梯形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梯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梯形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梯形的性质:(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梯形的上下底平行;(2)引导学生探究梯形的对角相等性质;3. 推导梯形面积公式:(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2)引导学生发现梯形可以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3)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四、巩固练习1. 填空题:(1)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称____为梯形的底;(2)梯形的面积等于____个三角形的面积。

2. 选择题:(1)梯形的一条腰长是10cm,底边长分别是6cm和14cm,此梯形的面积是____cm²。

A. 42B. 58C. 68D. 78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梯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公式,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学生能灵活运用梯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请用纸剪出一个任意的梯形,并测量其上底、下底、高,计算面积。

2. 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数学《梯形》教案

初中数学《梯形》教案

初中数学《梯形》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3.能够解决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3.培养学生运用梯形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梯形知识点。

2.教具:黑板、粉笔、直尺、橡皮。

3.实物或图片:梯形实物或图片。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课教师将一张梯形的图片放到黑板上,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个图形,知道它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有两个平行边的四边形”。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该梯形,提问:“你们能看出来这个梯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根据图片,回答梯形的特点:“两个边平行,其余两边不平行”。

Step 2 探究梯形性质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梯形,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梯形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梯形的两个平行边,问学生这个两条边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条边叫做底边,记为AB。

然后,教师问学生,除了底边之外,梯形还有什么其他的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边叫做上底边,记为CD。

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上底边和底边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上底边和底边平行。

最后,教师再问学生,除了上底边和底边之外,梯形还有什么其他的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边分别叫做腰和腰,记为BC和AD。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明确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Step 3 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梯形为例,引导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计算上底和底的平均值,然后将这个平均值与梯形的高相乘。

最后,教师利用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和底的平均值乘以梯形的高,引导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

Step 4 计算梯形的周长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矩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梯形为例,引导学生计算梯形的周长。

《梯形的认识》教学教案

《梯形的认识》教学教案

《梯形的认识》教学教案第一章:梯形的定义与特征1.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梯子,引导学生观察梯子的形状,引出梯形的概念。

1.2 讲解梯形的定义:一个四边形,其中两边平行,两边不平行。

1.3 分析梯形的特征:讨论梯形的对边、对角、相邻边的关系。

1.4 梯形的分类: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斜梯形等。

第二章:梯形的面积计算2.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

2.2 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 (上底+ 下底) ×高÷2。

2.3 演示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4 梯形面积计算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梯形土地的面积。

第三章:梯形的对称性3.1 导入: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思考梯形是否具有对称性。

3.2 讲解梯形的对称性:讨论梯形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

3.3 探究梯形的对称性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梯形的对称性质。

3.4 利用梯形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对称的图案或构造等。

第四章:梯形的应用4.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梯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2 讲解梯形的应用:讨论梯形在建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4.3 探究梯形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收集和分析实际中使用梯形的例子。

4.4 设计梯形应用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动手设计或制作梯形应用的实例。

第五章:梯形的欣赏与创作5.1 导入:通过欣赏梯形艺术品或建筑,引导学生关注梯形的美学价值。

5.2 讲解梯形的美学特点:讨论梯形在艺术和建筑中的应用和美感。

5.3 探究梯形的创作方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梯形艺术品或建筑设计。

5.4 展示和评价梯形作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梯形创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六章:梯形的立体几何6.1 导入:通过观察梯形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理解梯形在三维空间中的应用。

6.2 讲解梯形立体几何的概念:讨论梯形棱柱、梯形棱锥等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梯形3 精品

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八年级数学梯形3 精品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

)?1.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与其识别的方法。

观察图形。

2.学生回答后在图(2)旁边标注“对边平行”,然后指向图(3),同图(3)是什么四边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梯形。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教师板书板书)折一折剪一剪T:我们能否由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通过折叠、剪拼得到梯形呢?若能,请大家试一试.(这种开放式提问,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学生活动:有的小组各剪各的,有的小组由一人主剪其他人指挥.我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约5分钟后,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放着至少5个梯形卡片.)T: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优秀作品?并谈谈你的创作过程.(小组代表交流,把自己小组的作品帖在剪帖板上展示.)(提问富有赞赏、鼓励性,学生的积极性高.)S1:我发现: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过一个顶点折叠以后,沿着折痕剪开得到的四边形都是梯形.(如下图)S2S3:我折叠两次以后也可以得到梯形.S4:我可以把矩形剪了后再拼成梯形,大家看.(边说边在剪贴板上操作)T:大家觉得这几位同学的表现棒不棒?S:棒!(热烈地鼓掌)(在师生的平等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炼出数学现象,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最大成功体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喜悦无比,新课标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三:新课:(二、引导观察。

) 让学生观察图(3),并跟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试述梯形的概念,并结合图形说出梯形的底、腰及高。

(板书。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或: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如图,梯形ABCD中,AD∥BC,其中AD是上底,BC是下底,AB、CD是腰,EF是高。

三、巩固练习。

l.如图,梯形ABCD中,AD∥BC,上底是______下底是______,并作出高。

2.小组讨论。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3.特殊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梯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梯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22.4 梯形奉贤区西渡学校朱晓芬教学目标:通过操作实践、复习回顾、自学交流、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学习过程,理解梯形的相关概念及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来解决梯形中有关角度、线段、梯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的计算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有关概念、与基本图形的相互转化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解决梯形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ABC二、自学交流,探索新知 1阅读课本第91页(课题起,图22-46止),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直角梯形什么是等腰梯形 2)在图中标注上底、下底,腰,并画出高。

要求:①学生阅读课本,圈划关键词。

②同桌讨论,师生交流。

小结:上底和下底是习惯性的说法,注意对它们的区分是依据长度而不是依据位置。

2.小试牛刀 (1)填空①如图,四边形ABCD 中,当____________,且AB 不平行于CD 时,四边形ABCD 是梯形。

②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则上底是______,下底是______,腰是_______ 。

③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当______ =_______时,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辨析下列四边形一定是梯形吗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④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师生交流。

以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及数学悟性,以自学的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数学阅读中的分析能力。

师生交流过程中,强调梯形的定义及相关元素。

以填空的形式,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几何语言的形式,强调数学的三种语言间的转换。

在辨析中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例题讲解作好铺垫,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各种梯形,并理解梯形的性质;(2)学会使用梯形的不等式进行证明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梯形的性质;(2)运用梯形的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2)梯形的不等式及其证明。

2. 教学难点:(1)梯形的不等式的证明;(2)运用梯形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梯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梯形性质的兴趣。

2. 自主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梯形的性质;(2)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完善。

3. 课堂讲解:(1)讲解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引导学生证明梯形的不等式。

4. 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2)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5. 拓展应用:(1)学生运用梯形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课堂练习:1. 判断题:(1)梯形的两边平行,两边也平行。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任意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 选择题:(1)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这样的四边形是()A. 梯形B. 平行四边形C. 矩形D. 菱形(2)在梯形ABCD中,AB//CD,AD//BC,若AB=4cm,BC=6cm,CD=8cm,则梯形的面积为()A. 18cm²B. 20cm²C. 24cm²D. 28cm²3. 解答题:(1)已知梯形ABCD中,AB//CD,AD//BC,AB=6cm,BC=8cm,求梯形的面积。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的计算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的计算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二)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二、设疑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标出底和高).这个梯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还是小?相差多少呢?要想得到准确地结果该怎么办?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三、指导探索(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纲:(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3)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4)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3.概括总结、归纳公式.教师提问:(1)(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2)为什么要除以2?教师板书: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二)教学例1.例1.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教师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2.列式解答(2.8+1.4)×1.2÷2 =4.2×1.2÷2 =2.52(平方米)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四、巩固练习(一)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二)动手测量学具(梯形)的相关数据,并计算梯形学具的面积.(三)下面是一座水电站拦河坝的横截面图,求它的面积.五、质疑总结.(一)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教师提问:求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求梯形面积需知哪些条件?(二)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解题.六、板书设计教案点评:几何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梯形;3. 学会用梯形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绘制梯形,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画法4. 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梯形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画法。

难点:1. 梯形的性质和分类;2. 梯形的画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画法讲解:讲解梯形的画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梯形。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梯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梯形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梯形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梯形模型:用于展示梯形的实际形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梯形。

初二数学(下) 19.3梯形(二)教案

初二数学(下) 19.3梯形(二)教案

初二数学(下) 19.3梯形(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和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2.能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判定、论证.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梯形的判定条件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2.初步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来解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2.在解决梯形问题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梯形的判定及应用【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梯形,并且研究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我们已经知道,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通过它,我们可以判定一个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下面同学们来做一做,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猜想: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二、讲授新课1、等腰梯形的判定(二)探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1.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师点评,并证明。

受刚才折纸的启发:等腰三角形能得到等腰梯形。

请同学们考虑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命题成立吗?能否加以证明。

【学生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

做一做的小活动,初步懂得添加辅助线的一般方法,学会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矩形、等腰三角形来处理)证法一(详证): 如图将CD平移到AE位置.此时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则A E∥CD且AE=CD,∴∠AEB=∠C.又∵∠B=∠C,∴∠B=∠AEB.∴AB=AE.(三角形等角对边等)∴AB=CD.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法二:(略证)如图延长BA.CD相交于点E.∵∠B=∠C ∵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 ∴∠EAD=∠B,∠EDA=∠C.即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法三:(略证)如图作梯形ABCD的高A E、DF分别交于BC于E、F.△ABE≌△DCFAB=D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由此我们也得到等腰梯形的两种判定方法。

八年级集体备课教案《梯形 》(完整版)

八年级集体备课教案《梯形 》(完整版)

授课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日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备课人:课题:梯形(二)教学内容:梯形(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和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2.能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判定、论证和计算.3.会画出符合条件的等腰梯形.重点难点梯形的判定及应用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是否需要课件学生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梯形,并且研究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腰梯形有什么性质?(学生讨论)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所以它具有梯形的性质,它还具有下列一般梯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是轴对称图形.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做(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进行画、讨论、总结)在下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呢?(1)因为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且不相等,所以只要在三角形的两边上各找一点,使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即可得到梯形。

(2)第(2)(3)个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分别找一点,使这两点的连线平形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即可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3)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等腰梯形的判定。

二、讲授新课受刚才做图的启发:只有等腰三角形才能得到等腰梯形。

请同学们靠虑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命题成立吗?能否加以证明。

学生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

做一做的小活动,初步懂得添加辅助线的一般方法,学会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矩形、等腰三角形来处理)留白:(供教师个性化设计)证法一:如图延长BA.CD相交于点E.∵∠B=∠C(三角形中等角对边等)∴BE=CE.∵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EAD=∠B,∠EDA=∠C.即AB=CD,∴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法二: 如图将CD平移到AE位置.此时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则A E∥CD且AE=CD,∴∠AEB=∠C.又∵∠B=∠C,∴∠B=∠AEB.∴AB=AE.(三角形等角对边等)∴AB=CD.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法三: 如图作梯形ABCD的高A E、DF分别交于BC于E、F.∵梯形上、下底平行,即AD∥BC,∴AE=DF.(夹在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又∵∠AEB=∠DFC=90°,∠B=∠C,∴△ABE≌△DCF.∴AB=D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通过活动,同学的说理能力以有了很大提高。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教案4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教案4

梯形教案4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教学过程想一想: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下关系图中的有关部分:画一画:画一个梯形,并指出梯形的上、下底,画出梯形的高。

问题教学问题1:根据刚才的画图,请给梯形下一个定义,并说说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与建议:(l)让学生自己给梯形下定义,有助于训练学生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如果学生定义时,遗漏了"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教师可举及例(2)对梯形的定义,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组对边平行且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为什么?教师可用反证法的思想说理。

然后,板书完成"想一想"中的关系图,并结合图表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3)梯形的高是指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在计算面积时高即为上下两底(平行线)间的距离,也就是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画高时可以从上底任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段,一般常从上底的两端向下底作垂线段可方便地构造直角三角形,便于计算。

) 问题2:如图4.9-1,在(1)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 CD,且CD⊥BC;在(2)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 CD,且AB=CD。

请你给这两种四边形命名。

(说明与建议:学生说出图(l)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图(2)是等腰梯形,通常不会有困难;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图(1)中CD⊥BC,那么CD⊥AD吗?(CD⊥AD,且指出:CD就是直角梯形的高)当CD⊥BC时,另一腰AB可以垂直BC吗?为什么?(若AB⊥BC,那么四边形ABCD就成为矩形了,不再是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下面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引荐的梯形,希望能给您带来协助。

梯形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阅历探求等腰梯形的判别进程,培育联络与转化的教学思想;进程与方法①开展推理看法;②培营养析图形的才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培育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别方法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有的三角形战争行四边形的知识研讨梯形的效果教学进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先生动脑口答) 课前回忆与导入:1) 什么是梯形?什么是上底、下底?2)什么是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3)等腰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络?4)小游戏:恣意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在上图所示的三角形中,区分画一条线段:1)怎样画才干失掉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失掉一个等腰梯形?第二环节:探求解知新课学习(15分钟,先生小组活动探求知识)依据下面提出的小游戏,让先生尝试处置,经过这样的方式,使先生看法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络,梯形是三角形的一局部,为后继的化归作铺垫。

让协作交流讨论:在以上三个三角形中,为什么(2)、(3)可以裁出一个等腰梯形?在说理的层面做了要求。

(由于它们是等腰三角形,会有两个相等的底角。

)进一步提出明白的效果:如何判别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在梯形ABCD中,,吗?为什么?活动方式:1)四人小组讨论,鼓舞每个小组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说明AB=CD2)全班交流方法1:方法2:方法3:结论: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第三环节:练习提高(15分钟,先生首先独立思索,后全班交流)1.例题。

例2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C互补。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吗?本例实践上给出了等腰梯形的一种判定方法。

2.练习与提高:随堂练习①有两个内角是70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②如图,四边形ABCD是由三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的,它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3.议一议:右图是用外形、大小完全相反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的一部份,这个图案中等腰梯形的内角各是多少度?观察这个图案,你能发现哪些边、角关系?活动方式:全班交流,组织先生讨论。

初二数学《梯形》复习教案

初二数学《梯形》复习教案

§20.5 《梯形》复习课教案响导中学谢俊一:【学习目标】1、掌握梯形的概念,能根据此对梯形做出正确的判断;2、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能够恰当的运用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3、掌握并恰当的添加梯形的辅助线,构造图形解决问题;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实效性。

二:【重点、难点】1、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运用2、难点:熟练针对梯形,添加其辅助线,构造图形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小结】1、梯形:是指一组对边而另一组对边的四边形;2、特殊的梯形有:、3、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4、常用的梯形辅助线的做法有:梯形问题 或 的问题。

5、梯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以及面积计算公式:(1)梯形中位线的定义: (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3)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二)【试解范例】例1:如图,在矩形ABCD 中,四边形ABDE 是等腰梯形,且AE ∥BD, 试说明:ΔBDE ≌ΔBDC 。

例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BC+AD ,H 是CD 中点,试说明:BH ⊥AH平移对角线 连中点AB CD HC转化(三)【反馈练习】1、等腰梯形两底AD=4,BC=10,面积等于21,则∠C= 。

2、已知梯形的上、下底分别为6、8,一腰长为7,另一腰长a,则另一腰a的范围是,若这一腰长为奇数,则此梯形为梯形。

(四)【回顾反思】1、本节课复习了梯形的哪些知识?2、你能灵活应用它的性质与判定解题吗?(五)【作业布置】课本108页B组复习题第3,4题(完)。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

(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 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

(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 E B C
6. 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E∥DC,AB=6cm,则 AE=__________cm.
A
D
B
E
C
*7. 已知菱形 ABCD 的面积是 12cm2,对角线 AC=4cm,则菱形的边长是__________cm;等腰梯形 ABCD 中, AD∥BC,AD=5cm,BC=9cm,∠C=60°,则梯形的腰长是__________cm. 三、解答题 1. 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B∥CD,AB>CD,AD=BC,BD 平分∠ABC,∠A=60°,梯形 周长是 20cm,求梯形的各边长.
*2. 梯形的两底分别为 16cm 和 8cm,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分别为 60°和 30°,则较短的腰长为(
3. 如图所示,有一张一个角为 60°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沿其一条中位线剪开后,不能拼成的四边形是( A. 邻边不等的矩形 C.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菱形
60°
4.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BC,CA 平分∠BCD,CD=5,则 AD 的长是( A. 6 B. 5 C. 4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等腰梯形的特征及识别;难点是灵活把梯形分割成熟悉的图形,并借助熟悉的图形特征与识别来解 决问题.
三、金典题例:
例 1.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特殊的梯形?为什么? 分析: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 解:不是,因为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评析:忽视“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这一条件是常犯的错误. 例 2. 如图所示,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点 E 是 BC 延长线上的点,且 CE=AD,试判断△BDE 的 形状,并说明理由.
D E C D E C
A
B G F ①
A
B G F ②
分析:要说明四边形 GBCE 是等腰梯形,只需 BC=GE,可以考虑把 BC 和 GE 转化成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等,或用其他中间线段代换. 解: (1)因为四边形 ABCD 是直角梯形, 所以∠A=∠ADC=90° 由折叠知∠DEF=90°,AD=DE. 所以四边形 ADEF 是正方形. (2)连结 DG,因为 G 是 AF 的中点, 在△ADG 和△FEG 中, AD=FE,∠A=∠EFG=90°,AG=FG, 所以△ADG≌△FEG,所以 DG=EG.
D C
A
B
2. 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3,AB=4,BC=7,求∠B•的度数.
A D
B
C
3. 如图,E、F 是梯形 ABCD 的两底 AD、BC 的中点,且 EF⊥BC,•试说明梯形 ABCD 是等腰梯形.
第5页
A
E
D
B
F
C
**4. 已知:如图所示,梯形 ABCD 中,AB∥CD,且 AB+CD=BC,M 是 AD 的中点,说明:BM⊥CM.
第2页
例 5. 如图所示,在梯形 ABCD 中,AD∥BC,∠BAC=90°,AB=AC,BD=BC,AC、BD 相交于点 O.试 说明 CO=CD.
A O B C D
E
F
分析:由图中可以看出 CO、CD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因此只需求出∠CDO=∠DOC,利用等角对等边就可得出 CO =CD. 解:分别过点 A 作 AE⊥BC,垂足为 E,DF⊥BC,垂足为 F. 因为 AD∥BC,所以 AE=DF. 因为∠BAC=90°,AB=AC, 1 所以∠ACB=45°,AE=EC=DF= BC. 2 因为 BC=BD,所以∠BDC=∠BCD, 1 所以 DF= BD,所以∠DBC=30°. 2 180°-∠DBC 所以∠BDC= =75°,∠DOC=∠ACB+∠DBC=75°, 2 所以∠BDC=∠DOC,所以 CO=CD. 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①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③平行线 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 6. 如图①,在直角梯形纸片 ABCD 中,AB∥DC,∠A=90°,CD>AD,将纸片沿过点 D 的直线折叠, 使点 A 落在边 CD 上的点 E 处,折痕为 DF.连接 EF 并展开纸片. (1)判断四边形 ADEF 的形状; (2)取线段 AF 的中点 G,连接 EG,如果 BG=CD,试说明四边形 GBCE 是等腰梯形.
第3页
在直角梯形 ABCD 中,BG=CD, 所以四边形 BCDG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DG=BC, 所以 EG=BC. 所以四边形 GBCE 是等腰梯形. 【方法总结】 1. 本节学习了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以及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它们之 间的区别. 2. 掌握解决有关梯形问题中经常引辅助线的方法.如图所示:
A D
B
C
E
分析:由等腰梯形 ABCD 易知 AC=BD,由 CE∥AD 且 CE=AD 可得四边形 ACED 是平行四边形,则 AC=DE, 问题得以解决.
第1页
解:△BDE 是等腰三角形.理由: 因为 AD∥CE,AD=CE, 所以四边形 ACE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 AC=DE. 又因为四边形 ABCD 是等腰梯形, 所以 AC=BD, 所以 BD=DE,所以△BDE 是等腰三角形. 评析:DE 可以看作是由 AC 平移得到的,在梯形中,我们常利用平移,轴对称的思想解决问题. 例 3. 如图所示,在菱形 ABCD 中,∠DAB=60°,过点 C 作 CE⊥AC 且与 AB 的延长线交于点 E,试说明四 边形 AECD 是等腰梯形.
) C. 3∶2
M A E
D. 2∶3
D C N B
二、填空题 1.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__. 2. 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若∠B=50°,∠C=80°,则∠D=_______,•∠A=________.
A D

C
3. 等腰梯形有一角为 120•°,•腰长为 3cm,•一底边长为 4cm,•则另一底边长为_______. 4. 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是 2cm 和 7cm,一腰长为 3cm,则另一腰 x•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5. 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3,BC=7,E 为 CD•的中点,•四边形 ABED 的周长与△ BCE 的周长相差 2,则 AB 的长为_________.
E A B (1) D C
B A E (2) D C
A B
D C (3)
E
B
A
D C (4)
A B
D E
B
A
D F (6) C
A B
M
D C
C (5)
E
N (7)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等腰梯形的上底与高相等,下底是上底的 3 倍,则一个底角是( A. 30° A. 8cm B. 45° B. 6cm C. 60° C. 4cm B. 等腰梯形 D. 正方形 D. 75° ) ) D. 3cm )
第7页
D C
A
B
E
分析:显然 CD∥AE,只要说明 AD=CE 就能得出四边形 AECD 是等腰梯形.而 AD=BC,问题就转化成了证明 △BCE 的两边长相等. 解:在菱形 ABCD 中,AD∥BC,∠DAB=60°, 所以∠CAB=30°,∠CBE=60°. 又 CE⊥AC,所以∠E=60°, 所以△CBE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 CE=CB=AD. 又 DC∥AB, 所以四边形 AECD 是等腰梯形. 例 4. 如图所示,梯形 ABCD 中,AD∥BC,∠B=80°,∠C=50°,BC=10cm,AD=4cm,试求 AB 的长.
A

D. 3
D
B
C
5. 下列四边形:①等腰梯形,②正方形,③矩形,④菱形的对角线一定相等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6. 如图,设 M,N 分别是直角梯形 ABCD 两腰 AD,CB 的中点,DE⊥AB 于点 E,将△ADE 沿 DE 翻折,
第4页
M 与 N 恰好重合,则 AE∶BE 等于( A. 2∶1 B. 1∶2
初二数学:
一、知识要点
1. 梯形的定义
梯 形
(1)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A D A C D A D
B
E
B
C B
C
2. 梯形的识别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3. 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两底边中点的直线,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4. 等腰梯形的识别 (1)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A D
B
E
C
分析:过点 D 作腰 AB 的平行线,将梯形 ABCD 分割为平行四边形 ABED 和△DEC,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 知识解决. 解:过点 D 作 DE∥AB,交 BC 于点 E,则四边形 ABED 为平行四边形. 由 DE∥AB,可得∠DEC=∠B=80°. 又∠C=50°,则∠EDC=180°-∠DEC-∠C=50°, 所以∠C=∠EDC,所以 DE=EC. 由四边形 ABED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 AB=DE,BE=AD=4cm, 所以 EC=BC-AD=6cm,从而有 DE=6cm,所以 AB=DE=6cm. 评析: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加以解决,本例采用了平移一腰 AB 的方法, 还可以采用平移另一腰 CD 来解决,更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