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
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
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
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此类成语还有:
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
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此类成语还有:不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语言规范,去芜存精;创造新词,与时俱进;改造活用,推陈出新;相沿误用,约定俗成。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造成了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规范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成语从形式、读音等方面进行及时地规范,以保持语言的纯洁。
标签:词汇成语规范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经典著作中指出:由于发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出现了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社会精神、新的道德以及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词和语;有许多词和语的意思改变了,获得了新的意思;有一些陈旧了的词在词汇中看不见了。这一论断清晰地阐明了词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语言各部分的发展速度并不一样,词汇对社会的变化反映最敏感。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成语虽然比一般词汇稳定性大一些,但也不能处于语言的变动之外。古代有的成语,现在不用或少用了;古代没有的,现在出现了。有许多成语虽然字面和结构都没有变化,但是意义有了变化和发展。有的成语虽然意义古今相同或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字面改动了,结构形式变了。
一、成语发展的原因
概括起来,成语发展变化的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二是语言需要不断规范,去芜存精;三是人们不断创造新词,成语也必然与时俱进;四是成语运用中的改造活用,势必推陈出新;五是成语相沿误用,也会约定俗成。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
表达力。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合理运用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展示个人的修养和语言能力。因此,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
是提高汉语水平的重要一环。
一、成语的理解
成语是由单个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情感。理
解成语首先需要了解其词义和来源,进而把握其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指当羊走失时,修补栅栏。在引申意义上,这个成语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可以挽回损失。同时,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的
意味。
二、成语的运用
1.加深表达力
成语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如,“一曝十寒”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通过使用这
个成语,可以迅速表达出一个人长时间不努力学习的结果。
2.增强修辞效果
成语在修辞方面有很高的效果,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例如,“独
善其身”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遵循自己的原则行事,不随波
逐流。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3.凝练精炼
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非常高的语义密度。适当运用成语可
以在有限的语言篇幅中表达更多内容。例如,“乐观进取”这个成语,
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直接表达
出他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文章更加凝练。
4.启迪思考
成语的使用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可以引发对于盲目等待和缺乏主动性的反思,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
所谓成语的活用,就是临时改变一下成语的结构或意义,即变换一些成分,或者赋予成语以新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活用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的活用主要是指通过增字,减字,换字及变序等手段改变成语的结构,使成语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的活用主要是指改变成语的本来含义和使用场合,或者改变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而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成语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更动,但有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活用,其方式大致有:
一.易序式。改变成语语素的词序。如万“头攒动,碑前啜泣重。一颗巨星陨落去,谁不首疾心痛!”……其中“首疾心痛”由“痛心疾首”易序而成,这是为了押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重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将“损人利己”改为“损己利人”,很好的概括了革命作家柔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
二.易字式。改换成语中的某个字,如“水落油出、燃煤之急、虎头豹尾……”便是由成语“水落石出、燃眉之急,虎头蛇尾”易字而成的。
三.扩充式。在成语中间嵌入其他的词语。如“标新立异,披星戴月”,有人分别扩充为“标现代化之新,立现代化之异”;“披星而出,戴月而归”。
四.节缩式。将四字成语节缩成两字或三字,如“大方之家,抛砖引玉,画蛇添足……”常被减缩为“大方,引玉,蛇足”。
五.离析式。拆成成语,另成新意。如“有土而不豪,是绅而不劣(矛盾)”由“土豪劣绅”离析而成;“已到了悬崖,为何还不勒马?”由“悬崖勒马”离析而成。
六.标点式。在成语中间插入标点符号,另造新意,如“望洋兴叹”(漫画标题)中的“洋”加引号代指洋货,强烈地讽刺了某些国人的崇洋心态。“对!牛弹琴。”在成语中加以叹号,并在最后加一句号,则使成语“对牛弹琴”变成了句子,并能有力的回击对方,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艺术效果。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
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我们通
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
道宽广,独具风格。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
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
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
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
个。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
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再者。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
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
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掌握成语上述的
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
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汉语
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但有些词可以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
者信息。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
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用
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
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
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
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
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
2.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
2.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分为两大类:形 (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容词活用作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这又分为三种情况: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 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 《成语》中有8例: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名词,例子有四: 集思广益 敬而远之 穷兵黩武 恃才傲物 ⑵能愿动词+形容词,例子有一: 耳熟能详
(二)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用一个 形容词代替一个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 表的特性的名词。成语短小精悍,适 于用言简意丰的语言来表达,形容词 用如名词这一语法现象正适合于成语 的这一特点,所以成语中此现象特别 多,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3、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
语言研究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唐志勤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
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
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
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例如:
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010-03-09 09:38:06| 分类:
|
举报
|
订阅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
字号
所谓词类活⽤,就是只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定的语⾔习惯灵活运⽤,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例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进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在这⽤做使动⽤法,后⾯加了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本来形容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后⾯不能跟宾语,⽽在这由于语⽤习惯灵活运⽤为使动。词类活⽤在古汉语中⽐较普遍,但就整个成语系统来说,⼜属于⼀种特殊的现象!本⽂共涉及到235个成语,都有词类活⽤现象,是在查阅了6000多个成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的。⼤体⽽⾔,成语中的词类活⽤可分为七种类型,以下分别作以分析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
名词活⽤为⼀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较常见的语法现象,⼤致有六种条件。本⽂⼀⼀列
举出来,并且对其中某些成语从语源⽅⾯试加论析。
1、副词后⾯的名词⽤作动词。
例如“不期⽽遇”“未⾬绸缪”“莫名其妙”“⽆偏⽆党”,这四个成语中的“期、⾬、名、党”原本皆为名词,但因为有否定副词“不、未、莫、⽆”的修饰⽽活⽤为动词,意思分别是“约定⽇期”、“下⾬”、“说出”、“偏私”。词类成语还有:
不谋⽽合不⽑之地不速之客横⾏不法不名⼀钱
2、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不是修饰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例如“囊萤照读”,语出唐欧阳询等《艺⽂类聚》卷九⼗七引《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学⽽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练囊盛数⼗萤⽕,以夜继⽇焉。”其中囊本为名词“⼝袋”,和名词“萤”连⽤,活⽤为动词,释为“⽤囊装”。再如⾷租⾐税,语出《史记·平淮书》:“是岁⼩旱,上令官求⾬,⼘式⾔⽈:‘县官当⾷租⾐税⽽已,今弘⽺令吏坐市列肆,败物求利。亨弘⽺,天乃⾬。’”名词“⾐”与“税”连⽤,“⾐”活⽤为动词,意思是“穿⾐”。此成语可解释为“依靠交纳的租税吃饭穿⾐”。同类成语还有
试论成语的活用
试论成语的活用
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祖国语言的奇葩。成语在语言作品中往往是作为整体来运用的,因此,形式的稳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就打破了它原有的固定形式,这就是成语的活用现象。所谓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把原来固有的成语变换一下词组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具体可以分为节缩、换字、扩展、易序、曲用、拆解、移用、一语双关、篡改等九种形式。
一、节缩式
节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朱自清《威尼斯》)
“斩截”,是从成语“斩钉截铁”中一、三两个语素紧缩而来的,这两句中成语运用紧缩式,就使语言更加精确简洁。
二、换字式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字,表达新的意思,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
如: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冰心《樱花赞》)
“引吭悲歌”是出自于“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高昂兴奋的情绪,而是阴郁哀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表意才确切。
三、扩展式
扩展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在成语语素之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松散,形体扩大的一种修辞方法。
《成语的活用》论文
成语的活用
成语属固定短语,一般来说,使用时不能更改。不能改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成语是古人语言的今用,既是用古人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好改,否则就不是古人所说的;二是汉字的语序一变,往往就不是原有的意思。有这两点,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成语,往往告诉学生,成语是不能改的。
但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也用变通的方法,灵活运用成语,这就是成语的活用。成语的活用涉及改变语序改变词语,其中有何规律性可寻,这就是本文要说的内容。
通常成语的活用有五种情况: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成语的套用;成语的易位;成语的借用。
一、成语的扩展
就是在成语的语素(有意义但不能单独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例:我们就是好大喜功,好大油田,喜为人民立大功。
惩前是为了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
各尽所能配所需,将成老生之常谈。
上面三句话,就是由“好大喜功、惩前毖后、老生常谈”三个成语活用来的。
二、成语的节缩
成语节缩就是把四字成语句缩成两个(或三个)字。
例:今文所谈,难免人错,聊以“引玉”而已。
此次译文,从质量看,简直是续貂。
本小说太长,难免留有蛇足,欢迎读者批评。
上面三例中的“引玉、续貂、蛇足”分别是由“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
节缩而来的。在名著中,有的成语节缩有人打引号,有的人则不打。没有统一的标点定法。
三、成语的套用
改变成语中一两个语素以表达新的意思,叫成语套用
例:城市的房子,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远远不够,应该说是“日新夜异”了。
在市场经济下,极少数人唯利是图,唯名是争,唯官是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
(一)节缩
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如:
(1)这一弄反成蛇足。(画蛇添足)
(2)梅竹之情总难忘却。(青梅竹马)
(3)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斩钉截铁)
(4)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财富,使之薪传于后。(薪尽火传)
(5)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纯属管窥之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以上例子分别是画蛇添足、青梅竹马、斩钉截铁、薪尽火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些成语的节缩。
(二)扩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如:
(6)我们不能视人民之苦若无睹。(视若无睹)
(7)你这一走,那就鞭长而莫能及之了。(鞭长莫及)
(8)发无产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之强。(发愤图强)
(9)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想。(海市蜃楼)
(10)惟他老人家的命是从。(唯命是从)
这几例分别是成语视若无睹、鞭长莫及、发愤图强、海市蜃楼、唯命是从的扩展。这些被扩展的成语既有原形意义作烘托,又与现实很贴近,因此让人感到新鲜精辟,意味深长。
(三)换字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如:
(11)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例(11)中的“引吭悲歌”出自成语“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兴奋的情绪,而是悲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才确切;
此外,成语活用的方式还有“谐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换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如:
“一往情深”换成“一网情深”(指社会保障涵盖面应该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业和所有劳动者,织成一张安全网);“弄巧成拙”换成“弄俏成拙”(指化妆品质量有
问题,加之使用不当,使用后引起皮肤疾病);“更新换代”换成“更新换袋”(指鲜牛奶为提高保鲜质量更换包装)。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像“一厢情愿”换成“两厢情愿”;“取信于民”换成“失信于民”;“望洋兴叹”换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等的活用也屡见不鲜;再如把“讨价还价”说出“要价还价”,把“知难而退”说成“知难而进”,更有巧用“见缝插针”为“见缝插绿”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用法在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很有趣、巧妙。
(四)易序
易序就是写诗为文,或应语法的要求,或为格律所限,或因风格习惯的支配,把某一成语的语素重新结合。如:
(1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3)“好啦,好啦,你就别说这些了,不管是狗仗人势也罢,还是人仗狗势也罢,反正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
例(12)“取义成仁”是“成仁取义”的词序变更,上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十分协调,如果不用“取义成仁”而用原成语“成仁取义”,那就显得平仄不协调了;例(13)的原成语“狗仗人势”和它的变体“人仗狗势”配合运用,相互映衬,把思想感情表达的全面周到。
二、意义上的活用
(一)别指
别指就是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从而形成诙谐生动的表意。如:
(14)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15)商家开始“度日如年”……
例(14)的“绝代”本为“当代独一无二”之意,这里却被曲解为“断绝后代”;例(15)中说的是元旦尚未到来,已出现了消费高峰,商家高兴地说:这样的日子天天就像过年,“年”本指时间单位,这里则指年节。
(二)色彩的改变
色彩的改变指借用成语的原形,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色彩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是语体色彩的改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