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现象浅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是现代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是我国宝贵文化的财富。

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

这种灵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成语活用。

首先要指出的是,成语活用是在了解了成语愿义的基础上的活用,要以原成语为基础和依据。

所以成语和成与活用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要想了解流,必须要弄清楚源。

那么,我们就是先说说这个源——成语。

为什么大家喜欢成语活用,它具有哪些优点呢?一.成语特点:(1)形式整齐汉语成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多由四字构成,书面上由四个汉字记录,这是汉语独有的语音形式。

成语的四音节形式,是在汉族文化传统,心理习惯影响下,在汉语语汇长期发展下形成的。

成语中的四个音节,既可以满足容纳丰富的语言信息的需要,表意清楚。

又能构成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而且形式又简单,不至于太松散。

(2) 音律和谐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反复运用语言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的每一个结构要素,都已失去了独立性,而相互依存,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定型化的语言单位。

(4) 言简意赅成语的内容十分丰富,他通过提炼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所以言简意赅是成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征。

许多成语往往具有双层含义,真实意义常隐于字面意义的背后,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这也是成语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如“守株待兔”“偃旗息鼓”形象而含蓄的说明了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

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成语本身常由修辞形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

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

成语具有如此多的特点为什么还要活用呢?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它活用的原因。

二、成语活用的原因(一)喜闻乐见成语的独特特点和成语以四字格为主的形式,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反映在语言结构就是钟爱四字格。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固定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简练精确的特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出错或误解。

本文将介绍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使用成语的前提。

成语虽然短小精悍,但其内涵却往往十分丰富。

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先通过查阅词典或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确保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成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出现与原意相悖的情况。

例如,在描述人物个性特点时,可以使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一个做事十分认真、严谨的人。

但如果我们误用成语,可能会导致表达的内容与本意相反,给人产生误解。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确保自己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二、正确运用成语的语境成语的表达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不同的语境会对成语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解读。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的语言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使用成语“水落石出”来形容一种情况变得清晰明朗,毫无疑问。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成语用于其他语境,可能会引起误解,降低表达的效果。

因此,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在语法上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了成语的语法结构,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

在成语使用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等。

例如,成语“一鸣惊人”中的“一鸣”是主语,“惊人”是谓语。

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改变了语法结构,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

因此,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是使用成语的基本要求。

四、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过度使用或滥用成语会使文章显得艳俗和不自然。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成语过于频繁地出现。

成语典故活用

成语典故活用

成语典故活用:
1. 画蛇添足:原意是在画蛇时多画了一双脚,形容做事过分,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事物。

例: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只是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

2. 破釜沉舟:原意是打破炊具,沉船入胜地,表示决心战斗到底。

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破釜沉舟,全力以赴。

3. 望梅止渴:原意是看到梅子就解渴了,形容用想象来安慰自己。

例:这次考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但是想想自己的努力,也算是望梅止渴了。

4. 亡羊补牢:原意是羊丢了才去修补羊圈,比喻出了问题才想办法补救。

例:这次事故暴露出我们的管理漏洞,应该及时亡羊补牢,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5. 东施效颦:原意是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的样子,形容盲目模仿别人,反而显得可笑。

例:他学着别人的口音说话,结果弄得不伦不类,真是东施效颦。

6. 班门弄斧:原意是在鲁班面前炫耀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例:你在这位专家面前谈这个问题,简直是班门弄斧。

7. 对牛弹琴:原意是对牛弹奏琴曲,形容对方根本不懂得欣赏或理解。

例:跟他讲这些高深的理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8. 一鼓作气:原意是一口气完成一件事,形容鼓起干劲,一下子完成任务。

例:我们要一鼓作气,争取在天黑前赶到目的地。

9. 一举两得:原意是一次行动得到两个好处,形容一举成双。

例:这次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友谊,真是一举两得。

10. 一箭双雕:原意是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次行动得到两个好处。

例:这次谈判既签订了合同,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真是一箭双雕。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语言研究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唐志勤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

例如: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像卷席一样。

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控制天下。

鲁迅先生在这罩指的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义的一种用法,先生从字面上将“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方法,使语言富有调谐趣味。

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练了丰富的寓意和情感,能够生动地形容事物和表达观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广泛运用和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有时会误用或滥用成语,造成误解或让人感到突兀。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成语通常具有含蓄和隐晦的特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只有真正理解了成语的实际含义,才能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误用或滥用成语。

二、注意成语的语境成语的使用要结合语境进行,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发挥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要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气,适当调整它们的用法和形式。

三、避免滥用成语虽然成语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表达作用,但滥用成语可能会造成矫揉造作、过于庞大或煞风景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在不适合的场合频繁使用成语。

四、注重成语的形象表达正确使用成语需要注重其形象表达的效果。

成语通常采取了一种隐喻或象征的方式,能够更加形象地描绘事物。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明确形象的成语,并且在表达时要尽量贴近成语的意义和形象。

五、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正确使用成语需要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掌握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用法。

通过广泛阅读和实际运用中积累搭配,能够更好地把握成语的使用方法,避免误用或滥用成语。

六、注意成语的变化和演变成语是语言的产物,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有些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可能与原来的含义有所出入,因此要注意对成语的了解和掌握,以避免发生因过时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误用。

七、避免直译成语有些成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直译成语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歧义或不通顺的表达。

因此,要避免在跨文化交流或翻译中直译成语,而是选择合适的翻译或替换。

八、注重成语的适用性虽然成语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中常用的固定搭配,但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使用成语。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1. 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其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以避免语义上的错误。

2. 注意成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是指将成语与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搭配的词语是否合适,以确保语句的流畅和准确性。

3.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典故、文化故事或历史事件等。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 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一些成语使用时有时态和语境上的限制。

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态,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5. 多读多练多积累成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多读多练来提高。

可以多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诗词,通过实际运用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6. 使用成语要恰到好处成语的使用要适度,不要过度和滥用。

在写作和口语中的使用应尽量恰到好处,以免显得啰嗦或造成语言呆板。

7. 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是汉语语言美的体现。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音律和节奏感,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8. 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成语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应结合实际情况来使用。

在写作或口语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语言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总结:通过合理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注意成语的搭配、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多读多练多积累、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等使用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汉语成语,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谈成语的活用

谈成语的活用

谈成语的活用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等。

并且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活跃了。

一、成语的借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

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

在成语的借用中,另一种是借用其字面“义”。

例如:书除了可以当催眠药之外,在睡眠上的另一贡献是,许多客人来访打地铺睡觉时,书可以当枕头。

怪不得近年来,大部头书好卖,因为只要一两本书就够高了,比一大堆小本书更能“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原为“高枕而卧”,语出《战国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该成语的字面义即:垫高枕头毫无顾虑地睡大觉。

比喻无所顾虑,不必担忧。

这段文字不用其比喻义,而是借用其字面义的。

一读颇有讽刺幽默的意味。

二、成语语素的易位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成语语素的排列次序变换,形成一种临时性的变体,因此它不再具备成语的习用性(千百年来长期相沿成习,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完整性和定型性(即固定性)了。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语素的易位。

更换的方式有两种:颠倒前后结构或同等成分互换这种用法一般出现在韵文中,主要是为了达到压韵的效果。

除此而外,成语语素易位后的变体还能协调文句中的声律。

像“我小姐与张生好事成就,怕的是到不了偕老白头。

又只见老夫人气冲牛斗,且向前施一礼细问根由。

”这是京戏《红娘》中红娘的一段唱词,其中的第二句“偕老白头”的“头” (tóu),与第一句的“就”(jiù)、第三四句的“斗”(dǒu)、“由”(yóu)都是同韵(ou)相押的,若不将成语“白头偕老”中的语素进行易位变体,而直取其“原装”运用,则“老”就不与后面“就”“斗”“由”等三字押韵了。

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如何正确使用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表达中,成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表达方式。

正确使用成语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添文章的文采和韵味。

然而,由于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多样,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使用不当或者理解错误。

本文将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成语进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正确使用成语要准确理解其含义。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因此,在使用成语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其含义有准确的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成语词典、阅读相关文章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真正理解了成语的意义,才能够在恰当的时候选用合适的成语来进行表达。

其次,正确使用成语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

就像其他词语一样,成语的使用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同一个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引申含义。

因此,在使用成语的时候,要仔细考虑所处语境,并选择最符合表达意图的解释。

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成语,才能达到准确表达的效果。

此外,正确使用成语要注重语法和修辞的搭配。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其语法和修辞的搭配也需要我们注意。

在句子结构上,要注意成语的位置和搭配,使得句子结构完整、通顺。

在修辞手法上,要注意成语的运用是否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正确的语法和修辞搭配,能够让成语的使用更加得体和生动。

最后,正确使用成语需要适度,不要“画蛇添足”。

成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过多地堆砌在文章中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甚至会让文章显得刻意和不自然。

因此,在使用成语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和整体风格,适度地运用成语。

有时候,用简洁的表达甚至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总之,正确使用成语是一项需要细心和技巧的任务。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语境、注重语法和修辞的搭配,以及适度地运用成语,都是成语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其具有简洁精辟、寓意深远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文学作品中。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展示个人的修养和思维深度。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以帮助读者提升语言表达的水平。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字面意义理解成语的字面意义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基础。

成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每一个字都具有自己的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出发,推断成语的意思。

例如,成语“亡羊补牢”由“亡羊”和“补牢”两个词组成,亡羊是指羊丢失,补牢是指修建牢笼。

从字面上看,“亡羊补牢”意味着在羊丢失之后修建牢笼,来防止其他羊再次丢失。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情发生错误之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或修正,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通过正确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用法。

二、了解成语的典故来源成语大多数来源于历史典故,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中。

了解成语的典故来源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齐国谋士子产被夺权后,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逃亡的情景。

他的妻子被他要求割下了一只脚,以节省逃亡所需的食物。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割席分腿”的典故来源。

了解成语典故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所传达的思想和哲理。

三、理解成语的寓意和比喻成语寓意深远,往往以隐喻和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正确理解成语的寓意和比喻,能够更好地运用成语来丰富语言表达。

例如,成语“班门弄斧”,字面上是指大师傅门前耍斧子,意思是说别人拿一把斧子来炫耀,却不知道对方是行家。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自以为拥有高超技艺或者经验,却在专业领域表现出的技能或者知识不如他人。

理解成语的隐喻和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运用成语,达到精准表达的效果。

四、注意成语的语境搭配成语的运用需要注意其语境搭配,以避免产生歧义或者误解。

试论成语的活用

试论成语的活用

试论成语的活用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祖国语言的奇葩。

成语在语言作品中往往是作为整体来运用的,因此,形式的稳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就打破了它原有的固定形式,这就是成语的活用现象。

所谓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把原来固有的成语变换一下词组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具体可以分为节缩、换字、扩展、易序、曲用、拆解、移用、一语双关、篡改等九种形式。

一、节缩式节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

(朱自清《威尼斯》)“斩截”,是从成语“斩钉截铁”中一、三两个语素紧缩而来的,这两句中成语运用紧缩式,就使语言更加精确简洁。

二、换字式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字,表达新的意思,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确切的表达效果。

如: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冰心《樱花赞》)“引吭悲歌”是出自于“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高昂兴奋的情绪,而是阴郁哀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表意才确切。

三、扩展式扩展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在成语语素之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松散,形体扩大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我看出他话语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

(鲁迅《狂人日记》)在成语“笑里藏刀”中嵌入“全”字,并把“藏”换字为“是”,使意义更肯定,而且和“话中全是毒”形成对仗,增强了修辞效果。

四、易序式易序是指更换原成语的语序。

更换的方式有两种:颠倒前后结构或同等成分互换,这种用法一般出现在韵文中,主要是为了达到押韵的效果。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一、引言“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1]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中的每个构成成分,都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性,每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的意义相去甚远。

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

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

但是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

相沿袭用的“原则性”和巧妙变通的“灵活性”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可以统一在成语运用中。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

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们总结了成语活用的九种修辞方式,主要有:易序、易色、镶嵌、节缩、藏词、仿拟、别解、降用、暗引。

(一)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以适应语义和表达效果的需要。

易序后的成语变体,有的与既有成语的语义完全相反,有的变化后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如: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损己利人”是由贬义成语“损人利己”变换而来的,语素次序变换后,表现出与既有成语完全不同的语义,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损己利人”突出了柔石人格之高尚,富有强烈鲜明的褒义色彩。

(二)易色: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

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

例如: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野心勃勃”是一个贬义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希望多做工作,多干些事的意思,用做了褒义。

这种用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

正确使用成语技巧正确使用成语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技巧,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魅力。

下面是一些使用成语的技巧:1.熟悉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先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寓意和表达方式,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够正确地运用。

2.根据上下文选择成语。

成语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语境。

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语气,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运用,避免与文章内容不符或者产生歧义。

3.注意成语的音韵和韵律。

成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内容,也涉及到声音的美感。

如果成语的音韵和韵律与文章的整体语调相符,可以让文章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

尽管成语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但是滥用和重复成语会让文章显得呆板和缺乏创意。

适量地使用成语,让它们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而不是占据过多的篇幅。

5.灵活运用成语。

成语的运用不仅仅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进行改编和延伸。

有时候,对成语进行一些变换和创新,能够让文章更有新意和个性。

6.注意成语的准确性。

成语本身是对事物的一种概括和总结,所以要确保成语的使用准确无误。

如果不确定成语的用法或者意义,最好进行查询和确认,避免用错。

7.不要过于依赖成语。

虽然成语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但是完全依赖成语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方式。

写作应该以清晰明了的语言为主,成语只是其辅助手段。

总之,正确使用成语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理解,也需要灵活的运用和创新。

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够达到文思泉涌、表达准确的效果。

使用成语的规范与巧妙运用

使用成语的规范与巧妙运用

使用成语的规范与巧妙运用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哲理。

正确地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的魅力,还能够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然而,在使用成语时,我们也需要遵守一些规范,同时巧妙地运用成语,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正确地使用成语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规范。

首先是要确保成语的用法正确。

每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力量。

例如,我们常说“一石二鸟”,意思是一举两得,但如果把它误用为“一石二鸟”,就会让人产生困惑和误解。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要确保用法正确,避免歪曲成语的原意。

其次,使用成语时要注意语境的适应性。

成语的使用要符合语境,既要与上下文相呼应,又要与所表达的意思相契合。

例如,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时,使用“如坐针毡”来形容主人公的心情会更加贴切;而在描述一个人心情愉悦时,使用“笑逐颜开”则更为合适。

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语,使语言更加精准、生动。

此外,巧妙地运用成语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来增加语言的色彩和表现力。

例如,我们可以用“画龙点睛”来形容一个作品的精彩之处,用“跳梁小丑”来形容一个人的卑劣行为。

这样的运用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成语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成语的多义性和形象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发挥的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用“一箭双雕”来形容一个行动能够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但如果我们把它用在描述一个人同时追求两个异性的情况中,就会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这样的巧妙运用既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又能够让他们对我们的表达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使用成语的规范与巧妙运用是我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确地使用成语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规范,确保用法正确且符合语境。

巧妙地运用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色彩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

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

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汉语的精髓,更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

合理运用成语,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添文采。

然而,学会运用成语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与方法,帮助读者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成语。

一、充实成语库学会运用成语的第一步,就是充实自己的成语库。

成语的使用范围广泛,内容涉及多领域,涵盖众多主题。

因此,为了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成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扩充成语的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如成语词典、成语典故故事集等,了解成语的来历、意义以及用法。

此外,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有丰富的成语库,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和灵活的运用。

二、了解成语的义项成语虽然简洁精练,但一个成语通常会有多个不同的义项和用法,因此要了解成语的具体义项,才能更加恰当地使用它。

有些成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会有所偏移,如果不了解其具体义项,就容易使用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的语义解读。

在学习成语时,要重点掌握成语的不同义项及其使用场景,尽量避免误用成语造成语义上的混淆。

三、辅之以字典在运用成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的用法或者近义词的选择问题。

这时候可以借助成语字典或者网络搜索等工具,查找相关的成语搭配和解释,确保自己使用的成语准确无误。

字典是我们学习成语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使用错误或不恰当的成语。

四、学会运用成语的技巧1. 上下文语境:运用成语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根据文章的主题、情感等,选择相应的成语,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2. 对比与比喻:成语常常用于进行对比与比喻,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可以使用成语“亡羊补牢”来比喻在事情发生后进行的补救措施,以呼应文章的主题。

3. 借助描写:成语能够提供丰富的描写方式,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成语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规范使用个成语让你的写作更加地道

规范使用个成语让你的写作更加地道

规范使用个成语让你的写作更加地道规范使用成语让你的写作更加地道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

在写作中,准确地运用成语可以让作品更加地道和丰富。

然而,由于成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一些规范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你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成语。

一、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景在使用成语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其含义和背景故事。

成语通常有自己特定的意义,这些意义常常与成语的起源和背景相关。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意指做了多余的事情,其典故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通过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二、避免滥用成语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避免滥用。

成语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装饰品。

滥用成语会让文章显得浮夸和不自然。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成语,并且合理安排其位置和数量。

三、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语法成语的音韵和语法是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由于中文的特点,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使用方式是有限制的。

例如,成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并且需要符合句子的语法结构。

如果成语的音韵与句子不搭配,也可能会影响句子的整体效果。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其音韵和语法特点,并确保它与句子的整体结构和意义相契合。

四、注意成语的时态和人称一致成语通常具有特定的时态和人称。

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其时态和人称的一致性。

例如,如果文章是叙述过去的事件,那么使用过去时态的成语会更合适。

如果使用了与上下文不一致的时态和人称,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五、避免歧义和重复使用成语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产生歧义和重复。

有时候,一个成语可能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者替代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意思。

另外,如果连续使用了相似的成语,会给读者一种重复的感觉。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成语的选择,避免歧义和重复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

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

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

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

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

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
(一)节缩
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
(1)这一弄反成蛇足。

(画蛇添足)
(2)梅竹之情总难忘却。

(青梅竹马)
(3)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斩钉截铁)
(4)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财富,使之薪传于后。

(薪尽火传)
(5)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纯属管窥之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以上例子分别是画蛇添足、青梅竹马、斩钉截铁、薪尽火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些成语的节缩。

(二)扩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如:
(6)我们不能视人民之苦若无睹。

(视若无睹)
(7)你这一走,那就鞭长而莫能及之了。

(鞭长莫及)
(8)发无产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之强。

(发愤图强)
(9)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想。

(海市蜃楼)
(10)惟他老人家的命是从。

(唯命是从)
这几例分别是成语视若无睹、鞭长莫及、发愤图强、海市蜃楼、唯命是从的扩展。

这些被扩展的成语既有原形意义作烘托,又与现实很贴近,因此让人感到新鲜精辟,意味深长。

(三)换字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

如:
(11)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例(11)中的“引吭悲歌”出自成语“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兴奋的情绪,而是悲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才确切;
此外,成语活用的方式还有“谐音”。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换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

如:
“一往情深”换成“一网情深”(指社会保障涵盖面应该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业和所有劳动者,织成一张安全网);“弄巧成拙”换成“弄俏成拙”(指化妆品质量有
问题,加之使用不当,使用后引起皮肤疾病);“更新换代”换成“更新换袋”(指鲜牛奶为提高保鲜质量更换包装)。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像“一厢情愿”换成“两厢情愿”;“取信于民”换成“失信于民”;“望洋兴叹”换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等的活用也屡见不鲜;再如把“讨价还价”说出“要价还价”,把“知难而退”说成“知难而进”,更有巧用“见缝插针”为“见缝插绿”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用法在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很有趣、巧妙。

(四)易序
易序就是写诗为文,或应语法的要求,或为格律所限,或因风格习惯的支配,把某一成语的语素重新结合。

如:
(1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3)“好啦,好啦,你就别说这些了,不管是狗仗人势也罢,还是人仗狗势也罢,反正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
例(12)“取义成仁”是“成仁取义”的词序变更,上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十分协调,如果不用“取义成仁”而用原成语“成仁取义”,那就显得平仄不协调了;例(13)的原成语“狗仗人势”和它的变体“人仗狗势”配合运用,相互映衬,把思想感情表达的全面周到。

二、意义上的活用
(一)别指
别指就是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

从而形成诙谐生动的表意。

如:
(14)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15)商家开始“度日如年”……
例(14)的“绝代”本为“当代独一无二”之意,这里却被曲解为“断绝后代”;例(15)中说的是元旦尚未到来,已出现了消费高峰,商家高兴地说:这样的日子天天就像过年,“年”本指时间单位,这里则指年节。

(二)色彩的改变
色彩的改变指借用成语的原形,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色彩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是语体色彩的改变。

如:
(16)何涛也没有对象,同学中有好几个来做介绍,最后都遭他痛骂一顿回去了,因为他们都“瞎了眼”,居然把他当作“收破烂的”,终于再也没有谁敢出来前仆后继。

“介绍对象”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上例却将“前仆后继”这种用于重大事情和正式场合的词语用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给人一种不相称的感觉,幽默就产生于这种成语与语境的不相称之中。

另一个是感情色彩的改变。

如:
(17)甲:奥运会期间谁最贪得无厌?乙:跳高运动员!他们总是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贬义词褒用,非常形象表现出跳高运动员顽强进取的精神。

(三)双关
利用成语的本义及比喻义,使语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
(18)义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这个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

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污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
句中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流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三、成语活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成语活用是汉语词汇运用中的一个“特区”,它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活用必须规范,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用成语要慎重。

吕叔湘曾经说过:“成语之类的东西当然有用,可是要用得恰到好处……第一,要在非用不可的时候才用,用了确实能使整段文字因此生色……第二,不能接二连三的用,海参鱼翅是美味,吃多了也要腻味”。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用成语要慎重,同样活用成语也要慎重。

(2)活用成语要合乎语境语体。

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交际环境,交际场合。

语体“是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划分的风格类型”。

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中,读者才能体会到活用的意义和创造者的良苦用心,才能收到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的效果。

(3)活用成语要讲原则。

即活用后的成语内部结构要合理,否则就不能说
活用成功。

其原则包括两方面:一要合语法规则,二要符合生活逻辑。

此外,从规范化角度,凡是为了修辞目的,在一定语境中更换个别字的活用成语,在书面上要用引号标志出所更换的字,以示区别,提醒读者不要与原成语混淆。

“成语活用,妙趣横生。

活用得恰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无论怎样活用都要为准确表达思想,增强修辞效果服务,都要符合语法规范,决不能随心所欲地打乱成语的固定结构,去强求形式上的新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祝鸿熹. 祝鸿熹汉语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