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养生论

合集下载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

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赵构真草书嵇康养生论文卷》

《养生论》全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养生论(抱朴子)

养生论(抱朴子)

养生论(抱朴子)

养生论(抱朴子)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治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哀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消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搆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魂神好生)。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于此矣。至于炼远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养生论嵇康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嵇康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嵇康原文及译文

嵇康是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养生论被誉为古代养生文化的瑰宝。以下是养生论嵇康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人有五脏,五脏之精,皆聚于胸中。肺主气,心主神,肝主魂,脾主思,肾主志。五脏气通,则身体健康;五脏气不通,则身体生病。故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五脏之气,以达到身心健康之目的。

译文:

人体拥有五个脏器,这些脏器的精华都集中在胸部。肺主掌气,心主管神,肝主主魂,脾主主思,肾主主志。当五脏之间的气能够畅通无阻时,身体就会保持健康;反之,若五脏之间的气不能畅通,身体便会发生疾病。因此,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调和五脏之间的气,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 1 -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嵇康(223——262年或者224——263年)。“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养生论》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养生论 王骧陆大居士

养生论 王骧陆大居士

养生论王骧陆大居士(健身强肾者必看!)谈养生之道

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引起,正气日耗。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气功疗养法的本意。

血气本来可以自然流通,却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当排除其阻碍物,使得天然发展。而那阻碍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颠倒作祟,所以要静坐法,先放下了身,暂停动作一小时。坐的姿势另条说明。坐稳了,再调气,使呼吸平匀,再次调心,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调心,先须要识心,认识心是什么。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则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对于色,耳对于声等等,遂启发下一个影子,把那影子转辗分别,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识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人事进化,靠它建立;坏的方面,一切烦恼颠倒,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恶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总以自觉为第一。真觉悟的人,决不贪嗔颠倒,妄作妄为,也不消极断灭,做个冷血动物,视社会事业与我无关,归根害了自己。又那妄心对于身体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调和血气,益寿延年;坏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风,火克金,肺即受伤。所以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拓本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拓本,出自万历31年董其昌编辑《戏满堂法帖》。绍圣二年四月八日书,苏轼时年60岁。

《养生论》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

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子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一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妆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目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触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其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劳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元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至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而)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理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孤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老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

养生论嵇康

养生论嵇康


嵇 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嵇康(223-263),三 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 之一。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 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 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 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 夫,史称“嵇中散”。他的诗 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 占一半以上。如:“人生譬朝 露。世变多百罗。茍必有终极。 彭聃不足多”。
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 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 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 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 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 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 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 可不察也。
田种:散播漫种 的耕作方法。 斛:十斗。 树养:种植管理 的方法。
三段小结 蠲:消除。 萱草:同“谖 草”。 薰辛:大蒜。薰 通“荤”。 险:通“岩”。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 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 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 不同,則功效相懸。謂商無十倍之 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 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 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 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 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 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

嵇康养生论原文_嵇康养生论 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_嵇康养生论 译文

嵇康养生论 原文 _嵇康养生论 译文

嵇康养生论

原文,养生论是嵇康众多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作品,这篇作品不是谈文学谈思想,而是与后人谈养身,谈修心养性,也算是开创了早起养生的先河,下面是关于养生论的原文和译文,一起来看看吧!

嵇康养生论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

分别就是意志观,动静观,食疗观,自然观,防治官。像自然观的话,就是要根据正常的自然规则进行一些养生之道。食疗班的话就是。要饮食自律,不要吃辛辣刺激的东西。不要偏食。多吃五谷,多吃水果蔬菜。

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违背的话,就会成为灾祸的根源,如果违背的话,就不会生病,就得到了道路”。有时采用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养自然生活,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防治观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乱,不治乱。丈夫病已为后药,乱已为后治,如渴打井、斗铸锥为时不晚”。提出了未病预防的思想。“虚邪贼风,有时会避开;淡淡虚无,真气从中冒出;精神内守、病安是绝对没有的”。强调外避六淫之邪,内避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动,达到防止未病先发的目的。

动静观“动能安静,解长寿”的主张是形神兼养。根据四点的不同,调整形状调整调子。春天“晚上睡觉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觉早起,厌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兴”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阳光”。饮食疗法观民以食为天。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制”,保护后天脾胃的来源。例如,“饮食自倍,脾胃为伤”时,伤缺

乏化源,易患万病。同时,告诫人们要小心调和五味,避免偏爱。“毒攻邪,五谷养,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配合气味服用,可以补充稀薄的空气”、“故谨通五味,骨正肌柔,气血通流,理密。如果是这样,那就要全心全意,谨言慎行,延年益寿。”

晋·葛洪《养生论》

晋·葛洪《养生论》

晋·葛洪《养生论》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後。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乾急,多机则智虑沈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

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原注:魄神乐死,魂神好生。)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于此矣。至于练还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养生论

----晋嵇康首先强调要静养精神。认为精神情志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很大影响,不良的精神情志可以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精神情志的正常活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说明不良情志可以对人造成伤害。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等调养精神的方法。

其次阐述了对药养与食养的看法。认为神农本草经上关于上品主延年益寿,中品主调理性的说法是正确的。主张运用药物辅助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服灵芝类药物可以调养性情,饮用甘美的泉水可以滋养脏腑。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强调节制饮食是食养的法则。滋味煎其脏腑,醪醴鬻其常胃,香芳腐其骨髓。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提出其它养生方法如节制房事,保养真精,顺应自然,慎避风寒,导引吐纳,以尽性命等。要正确运用养生法,要防微杜渐,平时注意养生,防止细微的损害。告诫人们养生修炼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引导,养生)得理(合乎规律),以尽天年(而享尽天年之意,天年,人的自然寿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

《抱朴子养生论》原文与译文

《抱朴子养生论》原文与译文

《抱朴子养生论》原文与译文

《抱朴子养生论》原文

经名:抱朴子养生论。晋·葛洪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抱朴子内篇》(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抱朴子养生论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剩理之问,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黑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1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於百年。何者是耶?一日薄名利,二日禁声色,三日廉货财,四日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绿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绿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诚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胜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贵憔枯,多好则志气倾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乾急,多机则智虑沉迷。

斯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损人之命猛於豺狼。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鹦呜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於人当臧算,杀害於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魂神好生。常以宽泰自居,恬啖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於此矣。至於炼还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

13养生论

13养生论

❖ 独尊儒术之衰伏
汉初黄老思想与武帝尊儒之政权依据(天君臣民)
经学古今之弊现
❖ 玄学兴起
玄学与儒学:对儒之否定、怀疑与追问
玄学之本质:玄之又玄,玄远之间。
玄学三阶段:正始、竹林、元康
❖ 文人与玄学
#2. 绪 论
魏晋养生与晋唐方药
❖ 论自有本 《黄帝内经》、《老子》、《庄子》
❖ 帛书简书论养生 《却谷食气》、《养生方》、《十问》、 《合阴阳》、《天下至道谈》
“颈处险”句:生活在山区,颈部易生瘿瘤,
因山区多轻水。《吕氏春秋·尽数》:“轻水所, 多秃与瘿人。”险,通“岩”,山崖。
“齿居晋”句: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曰:
“啖枣多,令人齿黄生”。又见清·朱亦栋《群书 札记》引《墨客挥犀》云:“太原人喜食枣,无 贵贱老少,常置枣于怀袖间,探取食之,则人之 齿皆黄,缘食枣故。”可供参考。
❖ 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 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 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内容提要
本文明确提出“导养得理,以尽性命”即 可长寿的观点,反复强调“形恃神以立,神须 形以存”的形神互依关系,认为只要长期坚持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呼吸吐纳, 服食养生”,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就能够延年益寿。文章论点明确,议论恢宏, 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

养生论 整篇翻译

养生论 整篇翻译

养生论

整篇翻译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

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嵇康养生论译文(2009-05-17 20:19:38)标签:嵇康 养生 译文 杂谈 分类:虚以待物(养生)
嵇康(公元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今安微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
稽康身处乱世,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为了健康,稽康总结出一套很好的养生方法。比如他说,身体健康首先必须心理健康,必须陶冶性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必须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必须淡泊宁静,做到没有过分的情欲,从而使心气平和……
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可望成为一位超级寿星,只可惜他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都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养生论》
山人前时将《嵇康养生论》发到博客,考虑到古文难以读懂,再将原文翻译出来,以飨读者:
世上或有人认为神仙是可以学成的,长生不老也可以通过努力去做到。也有人认为上寿不过一百二十岁,过去的人和今天的人相同,超过这个寿限的说法,就是妖妄

之论了。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实情。请让我试探着粗略的谈一谈:
虽然没有人亲眼目睹过神仙,但书籍文献所记载,以及前史的传记中,又有较详细的介绍,神仙是一定存在的!这种人好像承受了特殊的气,受之于自然,并非积学就能达到的。至于导养得法,以享尽天年,上达千余岁,下至数百年,也是可以有这种事情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养之法,所以无人能获得这么高的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好比服用药物以求发汗,或许有的人不能如愿发汗;可是愧疚情绪集结心头,也会大汗淋漓。再好比整日未进餐,就饥肠辘辘想吃饭;而曾参满怀悲哀,却七天没吃饭都不觉得饥饿。平常人半夜枯坐就会精神低迷想睡觉;而满怀忧愁的人通宵达旦都不能入眠。用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喝醇酒使颜面发红,也能得到这种效果;而壮士发怒,就会明显的改变颜色,怒发直立甚至可以冲掉帽子。从这些例子来看,精神对于形体,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狂躁于中,形体就会损伤于外,如同君王昏庸于上,国家动乱于下是一样的道理。
就算在商汤那样的盛世种庄稼也有大旱的时节,多得到一次灌溉的禾苗,虽然最终免不了枯死的结局,但必定会枯死得晚一点。那么一次灌溉的好处,当然也是不能轻忽的。然而世人常说偶尔一次发怒侵害不了自己的心性,一次哀伤伤害不了自己的身体,所以就轻率地放纵自己的情绪,这就象不懂得一次灌溉的好处,却希望在旱苗上长出好庄稼一样。因此君子明白自己的形体靠精神而挺立,精神靠形体而长存,深刻领悟到生机容易丧失,也懂得一次过失也会伤害生命的道理。所以他们陶冶性情以保养元神,安定心志以健全躯体,不会让爱憎忧喜等情欲停留在自己的情志意念上,心性澹泊而不冲动,而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再加上用呼吸吐纳和服食来调养身体,使形体与精神相结合,表里之间都得到协调一致。
用田种法种田的人,一亩地有十斛的收成,就可以叫做良田,这是天下人所公认的。殊不知用区种法一亩地能有百余斛的收成。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耕种方法不同,就会有如此悬殊的收获。如果认为经商者没有十倍的利润,种田者没有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常规不知变通的认识。吃黑豆多能使人重滞,吃白榆多能令人贪睡,合欢可以解除忿怒,萱草可以使人忘记忧愁,这是愚人智者都知道的常识。辛辣的食物能薰伤眼睛,有毒的河豚鱼没有人养,也是寻常世间的常识。生在头部的虱子会发黑,麝吃柏叶就产生麝香。在缺碘的地区人的脖子就会有瘿,在山西一带人的牙齿就容易发黄。据此推断,

所有食物之气,都会熏陶情志影响身体,莫不如此。难道所有的食物之气只能使身体滞重而不能使身体轻捷?只能使眼睛昏暗而不能使眼睛明亮?只能使牙齿发黄却不能使牙齿坚固?只能使麝产生麝香而不能使它产生骚臭?所以神农氏说:上等药物延年益寿,中等药物调理性情,这是真正懂得性和命的道理,而用辅养之法以达到身心通达。可是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睛迷恋于缤纷色彩,耳朵专注于靡靡之音。美味煎熬其脏腑,醇酒伤害其肠胃,芳香腐蚀其骨髓,喜怒悖乱其正气。思虑耗散其心神,哀乐殃及其情绪。
以如此渺小的躯体,攻击它的非止一途;如此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受敌,身体又不是木块、石头,这怎么能坚持长久呢?那些过于奉养自己的人,饮食无节制,以至体生百病;贪色不倦怠,以致精气乏绝;兼之风寒侵袭,百毒损伤,都半途夭折于众灾难。世人只知嘲笑他哀怜他,说他不会保养生命。至于保养身体缺失原理,在细微的地方不留神,积累小毛病而造成身体损伤,积累损伤造成身体衰败,身体衰败引起头发变白,头发变白发展到老态龙钟,又从老态龙钟走向死亡,稀里糊涂而不明白根由。中等智慧以下的,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因素。即便稍有觉悟,也都是在出现问题时才感叹和悔恨,却不懂得在各种危险未露端倪时就预先防备。这就象齐桓侯得了危及生命的大病,却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自己感到病痛之时当作患病的开始。病害酿成于微小却在严重时才进行抢救,所以出现无效的治疗。按一般人的方式去生活,所以只能有一般人的寿命。俯仰观察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以多数人的寿限来证实自己,觉得与多数人相同就以此自慰,以为天地之理都是这样罢了。纵然听说些养生之道,也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说的不对。其次虽少有狐疑,却几乎不知从何处入手;其次自己尽力服药,一年半载,烦劳而不见效验,养生的志趣逐渐倦怠衰减,半途而废。有的人养生象用小水沟来积蓄精气,却用出海口来宣泄,还想坐求显报。有的人抑制情志隐忍欲念,割舍了荣耀之念,但嗜好常在眼前耳边,所追求的长寿希望却远在几十年以后,就又怕两处都失去,于是内心犹豫不决,内部思想交锋,外部物欲相诱,内外交相倾轧,这样又导致失败。
有些事物十分微妙,可以按道理去了解它,但很难用肉眼看清它。比如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显现出自身的特性。如今却以急躁竞争的心态,妄想进入清静的境界,欲速而不达,求近而实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许多人因未见养生功效就不再养生之道,而

那些追求养身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丧失了功效,片面的人因为没有两方面的配合而无成效,追求方术的人只沉迷于养生小道,诸如此类,所以想长生的人万中无一个能够成功。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而是保持身心清虚通泰,少私寡欲。他们知道名利地位会妨碍品德修养,因此轻视名位而不去钻营,这是从心底里轻视它们并不是思想上贪恋而行动上强行抑制。他们认识到厚味的美食会伤害性命,所以抛弃它而毫不顾惜,这是从内心里不馋它们并不是贪嘴而勉强克制。外物能使人劳心费神所以不把它们放在心里,神气就会变得醇厚洁白而充盈。豁达开朗而没有忧愁,心神安宁没有杂念。再意守丹田,以平和之气来调养身心,身心日益协调,就能与天地的大道理相同。然后用灵芝蒸陶,用甘泉滋润,沐浴于朝阳,安抚以琴瑟,清静无为,怡然自得,身体轻健,心境高远。不去想快乐反而快乐得很,不去想长生反而可以长寿。长此以往,几乎就可以同羡门子比长寿, 与王子乔争长生,怎么能说没有长寿的可能呢? 分享到新浪微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