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认识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 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貌学的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3)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课本内容:(1)常见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洼地等。
(2)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 课外拓展:(1)国内外著名地貌景观介绍。
(2)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讲授新课(1)介绍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加深理解。
(2)分析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讲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展示相关地图。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外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关系。
(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了解地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评价其参与度、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外拓展:关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地貌的课程设计
地理地貌的课程设计一、引言地理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演变和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总称。
了解地理地貌不仅能增加对地球的认知,还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个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3. 掌握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如侵蚀、堆积、风化等。
4. 培养地图阅读和地形判断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和影响。
(3)地貌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包括侵蚀、堆积、风化等。
(4)地图阅读和地形判断的方法。
(5)地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地理地貌的知识,并辅以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理解。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的地貌现象,加深对地貌的认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4)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式:(1)考察:组织书面测试,检验学生对地理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后完成观察报告,探讨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3)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反馈方式:(1)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2)集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和总结学习经验。
(3)评价报告:向学生提供评价报告,指出其优点和改进之处,帮助其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本课程设计共有10个课时,按以下进度安排实施:1. 第1-2课时:介绍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貌的分类及特征。
2.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理教科书、地理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包括地貌分类及形成原因的相关内容。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部分,整理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地貌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地貌分类及特征(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的分类方法,包括依据起伏程度分类和依据形成原因分类。
2.教师通过地理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与地球表层运动的关系,如山地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Step 3:地貌形成的原因(30分钟)1.教师将地貌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逐一介绍。
2.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表作用和地下作用的影响,例如:水文循环、风蚀、冰蚀、波浪侵蚀、岩石风化等,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地区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地貌侵蚀形成盆地等。
Step 4:巩固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回顾与巩固,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讨论。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地貌的特征与气候、植被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研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出相关概念的明确解释。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及特征,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该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地貌类型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地理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感知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并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
地貌教案大班
地貌教案大班教案标题:地貌教案(大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地貌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地貌类型,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4.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地貌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不同地貌类型,如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
2. 模型或实物展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河、湖等。
3. 一些自然材料,如沙子、小石子、泥土等。
4. 大班教学区域的准备,如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他们是否注意到了一些不同的地貌特征,如高低不平的地方、水流等。
2. 通过展示图片或图片卡片,让学生认识不同地貌类型,并鼓励他们描述这些地貌的特点。
探索活动:1. 将模型或实物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和触摸,并引导他们发现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河、湖等。
2. 分发一些自然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模拟不同地貌类型,如用沙子模拟河流、用小石子模拟山脉等。
3.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让他们观察和比较彼此模拟的地貌,并互相交流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巩固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他们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认识和区分。
2. 利用黑板、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地貌的图片,让学生逐一描述这些地貌的特点。
3. 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或小活动,如地貌配对游戏,让他们根据描述找到对应的地貌图片。
结语: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貌的重要性和我们与之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地貌特征,并与家人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貌特征。
2.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进行地质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貌演变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探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注:教案中的活动和教学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照片等资料,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地貌成因的原理。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成因。
4. 野外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特征。
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地貌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什么是地貌?地貌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 新课讲解:- 讲解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
- 通过地图、照片等资料,让学生观察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
- 讲解地貌成因的原理,如地壳运动、侵蚀、沉积等。
- 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交通、农业、城市建设等。
3.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成因。
- 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地貌特征。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验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野外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野外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名称、形成原因和特点。
- 能够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 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野外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常见地貌类型的名称、形成原因和特点。
- 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难点:- 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 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内容- 常见地貌类型:山岳、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峡谷、海岸、沙漠、冰川等。
- 地貌形成原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 地貌特点:形态、规模、分布、发育阶段等。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农业、水利、旅游等。
3.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貌现象。
4.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形成的过程。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讨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地貌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地貌的短文。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球地貌的分类2.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3. 地貌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些地貌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地貌的分类,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
2. 分别阐述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山地坡度较大等。
3.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因素、流水侵蚀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貌的多样性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地貌类型分布图。
2. 调查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地貌类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地貌图片。
3. 地壳运动、气候因素等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专题7 主要地貌类型
南 、 贵 土壤不保水,土层薄, 州 、 广 肥力低,不利于农业 西) 发展。
3.海岸地貌
(1)成因:
是由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 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 海平面上下10—20m左右,宽度在数公里至数十公 里的地带内。
(2)地貌类型
(3)在我国分布
①海蚀地貌 ②海积地貌
滩涂广阔,适宜 滩涂水产养殖。
类型 海 海蚀崖、海蚀 蚀 洞、海蚀柱。
成因
侵蚀
分布 对人类影响
杭州湾以南、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
适宜建 海港。
海 沙滩、沙洲 积 沙堤。
堆积
杭州湾 以北
适宜滩涂 水产养殖。
4.风成地貌
(1)成因: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 所成。
(2) 地貌 类型
①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二、5种主要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流 侵蚀(冲蚀、溶蚀)
水 作
搬运
用 堆积
想一想:侵蚀、搬运、堆积能力的大 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长江 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 显的差异?
(1)地貌
曲 三角洲平原 流
凹岸 凸岸 凹岸
曲流的形成:
凸岸 曲流
凹岸侵蚀:河岸陡峭,适宜建港口。 凸岸堆积:河岸平缓。
河流落差小,堆积为主
发展水运; 土壤肥沃
长江下游:河床平缓,流速缓慢,堆积
为主,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思考: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 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 其颗粒大小、形状有何不同?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培养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3.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读图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及地形区的分布。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地形区和山脉。
2. 总结我国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优秀地貌教案
优秀地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优秀地貌——自然地理课程中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不同类型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地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不同类型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不同类型地貌的特征和分布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地貌图片、地图等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地理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见过哪些地貌?- 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Step 2: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地貌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并解释其中的关键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案例,例如喀斯特地貌或沙漠地貌,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 这个地貌的特征是什么?- 这个地貌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这个地貌是如何形成的?Step 4: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并整理有关地貌类型的信息。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包括地貌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等。
Step 5: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地貌的多样性和地理知识的应用。
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提问,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地貌的相关知识,例如地貌与环境的关系、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地理地貌主题班会教案
地理地貌主题班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貌形态和地理特征。
2. 探索地球各大洲的地貌风景。
3. 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2. 播放设备3. 预先准备好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老师放映一段关于地貌风景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地貌的兴趣。
2. 老师与学生们互动,讨论大家对地貌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地貌形态的介绍(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老师使用地球仪或地图,向学生们展示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态的分布和特点,如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三、探索地球各大洲的地貌风景(30分钟)1. 按照五大洲的顺序,老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地图,并介绍该洲的地貌特点。
2.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整理各洲的地貌特点和著名地貌风景。
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洲的地貌特点和著名地貌风景。
四、地貌风景分享和讨论(30分钟)1. 每个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洲的地貌风景图片和视频。
2. 学生们观看图片和视频,并对其进行品评和讨论。
讨论的重点可以包括地貌的奇特之处、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值得探索的价值等。
3. 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的地貌风景背后,可能存在着哪些自然地理现象和地质过程。
五、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们在班会结束前,写下对这堂课的总结和评价。
2. 课堂结束时,老师收集学生们的总结和评价,并予以鼓励和赞许。
教学延伸:1. 观看有关地貌地理的纪录片或电影,拓宽学生们对地貌的认识。
2. 利用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风景和特点。
3. 鼓励学生们进行地理摄影比赛,记录和分享自己发现的地貌美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班会课,学生们对地球的地貌形态和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学生们也增强了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展示和讨论不同洲的地貌风景,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他们对地球的多样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2. 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3.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地貌为例,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貌形成原因的解析、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地貌的概念。
(2)介绍地貌的分类,如: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2. 讲授新课(1)地貌的基本概念:从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阐述地貌的形成原因。
(2)地貌分类:讲解各类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
(3)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4)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选取某地区地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1)总结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
(2)撰写一篇关于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观察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准确性。
4. 考试成绩: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掌握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地貌类型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理科学的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貌研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表面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地貌特征;(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 讲授新课(1)介绍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2)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气候、地质构造等;(3)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貌研究;(3)展示学生作品,分享研究心得。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强调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5. 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及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2.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等;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地理初中七年级地理地貌教案
地理初中七年级地理地貌教案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貌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貌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起源、发展和演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带领七年级学生探索地理地貌知识,培养他们地理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理地貌的基本分类;3. 了解地貌的成因和演化过程;4. 学会通过地貌特征分析地理环境。
三、教学内容1. 地貌的概念和意义;2. 地理地貌的基本分类;3. 地貌的成因和演化过程;4. 地貌特征分析地理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地貌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概念,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2. 介绍地貌的意义,包括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源、影响人们的定居和生产活动等。
二、地理地貌的基本分类(20分钟)1. 分享图片和视频材料,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地理地貌的基本分类: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
三、地貌的成因和演化过程(25分钟)1.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研究其成因和演化过程;2. 学生使用图表、图片和文字记录他们的研究结果;3. 小组展示并与全班分享。
四、地貌特征分析地理环境(30分钟)1. 给予学生一张地理环境图,让他们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2. 学生回答问题,解释地貌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2.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供必要的反馈意见;3. 课堂小结,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和观察分析等。
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材料;2.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的纸张;3. 地理环境图。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的纸张,评估学生对地貌成因和演化过程的理解;2. 学生对地理环境地貌特征分析的回答,评估学生分析能力和对地貌的理解。
地理地貌解读教案
地理地貌解读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地理地貌和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 学会使用地理地貌要素进行地貌解读;3. 掌握地貌解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地貌解读的基本要素;3. 地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一幅典型地貌景观,引发学生对地貌的认识和兴趣;2. 提问: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地貌?请描述一下。
Step 2: 地理地貌的定义和分类1. 讲解地理地貌的概念和定义;2. 介绍常见的地理地貌分类,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等;3. 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Step 3: 地貌解读的基本要素1. 介绍地貌解读的基本要素:地形、地貌材料、地貌过程和年代;2. 解释每个要素的含义和作用;3. 给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貌解读要素的应用。
Step 4: 地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 介绍地貌解读的常用方法:地形分析法、地貌材料分析法、地貌过程分析法;2. 分别详细说明每种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地貌解读。
Step 5: 拓展探究1.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未经解读的地貌景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貌解读;2. 每组派代表进行解读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意见;3.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解读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地貌图像和参与讨论,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地貌的理解;2. 地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内容简明易懂,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3. 拓展探究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促进了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貌景观,运用地貌解读方法进行解读,并撰写一份解读报告;2. 鼓励学生在实地考察时进行地貌解读实践,培养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注:该教案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编写,旨在提供给教师参考使用。
地貌学课程设计
地貌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地貌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及作用过程。
2. 学生能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3. 学生能了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地图、图片、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地貌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貌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地球地貌景观的欣赏和尊重。
2.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貌多样性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貌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貌现象,增强地理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因素。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貌学概述2. 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及作用过程:- 内动力因素: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 外动力因素:水流、风力、冰川、生物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3.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及分布:- 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林等。
- 河流地貌:河谷、河曲、三角洲等。
- 冰川地貌:冰斗、U谷、冰碛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貌类型的多样性4. 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分布及特点:-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地貌类型及分布5. 地貌观察与分析方法:- 实地考察、地图分析、遥感图像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教案标题: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
4. 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难点:1. 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
2.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教具。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3. 地图和图片。
4. 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地貌特征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1. 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
2.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风蚀、水蚀、冰蚀、重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
3. 利用地图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例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示范演示:1. 准备一些模型或实物,如风蚀地貌的沙丘、河流冲积平原等,用于示范和讲解不同类型地貌特征。
2. 通过观察和描述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帮助他们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地貌特征。
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图片和其他资源,收集有关该地貌特征的信息,并制作展示文稿。
3.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问题以促进讨论和学习。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地貌特征的图片,要求学生识别并描述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2.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他们回答关于地貌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拓展应用:1. 给学生布置一个地貌考察任务,要求他们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寻找并记录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实例。
2. 学生可以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撰写一份报告或制作一份展示文稿,介绍他们的考察结果和观察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6.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分析思考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地貌环境?分析地貌的各种部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设计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情景导入]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活动认知]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情景导入]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组织教学)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
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海岸地貌探究小组)[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风成地貌探究小组)[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第二课时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情景导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
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读地形:①②③④(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第三课时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
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
(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
(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练习册P20分析题)(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