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doc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50fc1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1.png)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而著称。
在贵州省的苗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苗族题材美术创作,反映了苗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为研究重点,探讨苗族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一、苗族文化特色与美术创作1.苗族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如“吃新节”、“吃节”、“射歌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以歌舞、竞技等形式举行,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精神世界。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这些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往往是重要的题材,美术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生动地描绘了苗族人民在节庆活动中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苗族服饰与饰品苗族服饰和饰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服饰以“花冠”、“马甲”、“长裙”、“荷包裙”等为主要特色,而苗族的饰品则以银饰为主,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服饰和饰品往往是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的重点,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将苗族的服饰和饰品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苗族服饰和饰品的独特魅力。
3.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苗族的传统建筑以吊脚楼和木质建筑为主要特色,这些建筑多数建立在山间梯田和溪流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苗族的村落也以其独特的布局和风格而著称,村落内常见的鼓楼、鼓塔等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美术创作中,苗族的传统建筑与村落常常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通过对建筑的精准描绘和对村落布局的恰到好处的处理,展现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的独特魅力。
二、苗疆走廊的自然风光与美术创作苗疆走廊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域名称,位于贵州省的东部,地处苗族聚居地区,是一个以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地域。
贵州苗族艺术瑰宝
![贵州苗族艺术瑰宝](https://img.taocdn.com/s3/m/abd2386b336c1eb91a375dce.png)
贵州苗族艺术瑰宝作者:陈述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总藏着一些不为人知,且不平凡的故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或精巧或精美的传统技艺。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贵州黄平泥哨”就是其中之一。
被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李木松先生称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黄平泥哨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认识;探究;艺术价值]贵州,一个历史悠远、文化绚丽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及朴实的智慧创造出无数令世人震惊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不仅有日常用品的物质使用功能,还具有精神文化的表意功能,其中,贵州黄平泥哨就是苗族人民在愉悦生活时独创的民间艺术品,它饱含了长辈对儿孙的疼爱之情,它也蕴含了苗族文化的精妙与神秘。
它曾被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李木松先生称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被多次带往发过进行展览,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现在,它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小小的泥哨,何来这样大的魅力?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肯定?作为一个贵州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更被泥哨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深深吸引。
探寻踪迹,深入研究,让我们踏上“贵州黄平泥哨”探索之路,翻开尘封的历史,一探究竟。
探哨寻根,揭开古老面纱贵州黄平,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源于旧州,以地平“撅土为黄”而得名。
这里是黔东南苗族自治县下辖县,因此居住着许多苗族人。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勤恳劳作,过着简朴而闲宜的生活。
20世纪20年代,黄平县旧州镇一位苗族泥塑艺人,叫吴国清。
他对陶、熏很感兴趣,偶然的机会,这个生活正在大山里的泥塑艺人认识了泥哨,其独特的造型、响亮的哨音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开始琢磨,泥哨是怎么做的?在日日夜夜的摸索中,在他的双手、双眼与思想、创意不断的碰撞中,结合民间传统泥俑、陶俑的特点,创新而成一个新的产物,它有着有趣新颖的造型、鲜艳亮丽的颜色及丰富独特的纹饰,这些都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衣着服饰及文化图腾的融合。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1ddc1cd276eeaeaad1f33026.png)
贵州苗族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15个半名录)一、“民间文学”类:1、苗族古歌(台江县、黄平县)《苗族古歌》主要流传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黄平县及周边的雷山、榕江、剑河、凯里、施秉、镇远、三穗等县市。
(图1、图2)2、刻道〖苗族〗(施秉县)本为苗语。
汉语译为“开亲歌”,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一路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内容。
现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一带尤以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中的高塘最为典型。
(图3)二、“民间舞蹈:”类:(一)芦笙舞:此次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笙舞,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苗族锦鸡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贵定苗族鼓龙鼓舞·长衫龙和具有“苗乡霹雳舞”之称的毕节地区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苗族滚山珠等。
1、锦鸡舞(丹寨县)(图4)2、鼓龙古虎·长衫龙(贵定县)(图5)3、滚山珠(纳雍县)(图6)(二)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台江县)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东南反排苗寨的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
它是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文化纽带。
(图7)三、“民间美术”类:苗绣:苗绣文化寓意丰富,传统工艺精湛。
1、雷山苗绣(雷山县)(图8)2、花溪苗绣(贵阳市)花溪苗绣指的是花溪苗族的挑花制作工艺。
这是苗族“花溪支系”的一种刺绣方法。
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及花溪乡范围内,并扩展到周遍地区。
有追念祖先、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等功能特征,极富装饰性。
(图9)3、剑河苗绣(剑河县)剑河苗绣指的是剑河苗族的锡绣。
这种锡绣制作工艺,是以金属锡作为主要材料的一种刺绣方法。
主要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
具有用料特殊、手工精细等特点,华丽高贵。
(图10)四、“传统手工技艺”类:1、苗族蜡染技艺(丹寨县)丹寨苗族蜡染技艺,主要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调镇,以及相邻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b77e519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0.png)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29个)一、民俗类(5个)花溪苗族跳场(花溪区)、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乌当区)、头堡棋子灯(乌当区)、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区)、喷水池苗族“四月八”(云岩区)。
二、民间手工技艺类(14个)国家级、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花溪区)、香纸沟土法造纸制作工艺(乌当区);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工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卡堡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木头寨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南明区)、布依族幡书制作工艺(南明区)、青岩玫瑰糖制作工艺(花溪区)、赵司贡茶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青岩刺梨酒米酒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工艺(花溪区)。
三、民间舞蹈类(4个)杨武沟苗族花鼓芦笙舞(乌当区)、小尧苗族花鼓舞(乌当区)、卡堡花棍舞(乌当区)、孟关苗族猴鼓舞(花溪区)。
四、传统戏剧类(4个)蓬莱布依族地戏(白云区)、头堡文琴坐唱(乌当区)、大寨地戏(花溪区)、青岩花灯戏(花溪区)。
五、传统体育竞技类(1个)湖潮布依族铁链械(花溪区)。
六、民间文学类(1个)花溪布依族叙事歌(花溪区)。
第二批(33个)一、民俗类(14个)花溪区高坡乡悼洞(花溪区)、新堡布依族地蚕会(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婚宴盘古歌(乌当区)、羊昌黄莲六月六民族风情节(乌当区)、东风石头寨苗族跳场(乌当区)、羊昌黄莲布依婚礼夜宴歌(乌当区)、青山苗族四月八活动(息烽县)、开阳县苗族服饰(开阳县)、布依族坐夜筳(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杀鱼节(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斗牛节(开阳县)、布依族三月三(开阳县)、布依族六月六(开阳县)、清镇中秋瓜灯节(清镇市)二、传统技艺类(12个)花溪区高坡乡苗族绣背牌(花溪区)、花溪区青岩镇豆制品制作工艺(花溪区)、新堡香纸沟卧轮式水伞手工技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土酒酿造技艺(乌当区)、金华翁井麻布制作技艺(金阳新区)、朱昌酿酒手工技艺(金阳新区)、扎佐石竹蹄膀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海马明代造纸工艺(修文县)、修文龙场镇平地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黄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苗族刺绣技艺(开阳县)、窑上坪土陶制作工艺(开阳县)三、传统戏剧类(4个)新场乡可龙红灯戏(乌当区)、流长阳戏(息烽县)、禾丰地戏(开阳县)、开阳县汉族阳戏(开阳县)四、传统舞蹈类(3个)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乌当区)、修文县久长镇下堡村苗族舞蹈(修文县)、开阳县清水江花苗跳圆(开阳县)第五批共32项,其中新增项目31项(31处),扩展项目1项(1处)。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170f0d77cf84b9d528ea7a51.png)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夹缬”“绞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蜡染之所以具有魅力,并且享誉世界,主要是贵州蜡染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她们在蜡染中创造了一个梦幻神奇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非理性的美妙世界。
蜡染属“防染印花法”。
所谓“防染”,就是利用“遮盖”或“摺迭”的方法,使织物不能上染而产生空白并形成花纹,蜡染用的是“防染”中的“遮盖”法。
一、蜡染制作工具和材料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并不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1.蜡画工具:铜制蜡画刀(蜡笔)、画版、剪纸花样(定蜡画轮廓)、稻草或竹片(定蜡画距离)、成蜡液的小锅或杯钵、小火炉或炭盆等。
2.蜡画材料:织品,蜡染织品一般是乡间妇女自纹自织白棉布和丝绸。
防腐剂,一般用蜂蜡和白蜡,这两种蜡都不溶于水,加温后可融化,蜡画就是利用蜡的这一特点来作防腐剂。
染料,用蓝靛作主要染料。
蓝靛是一种具有消炎清火功能的植物染料,蓝靛的主要原料是蓝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靛叶存在下也,亦作淀,俗做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拦,澄出水,灰尽入靛,用染青碧”。
民间制作彩色蜡染一般采用杨梅叶(红色)或白蜡树叶法和黄栀(黄色)。
二、蜡染制作工艺1.布料处理,选好布料后用白芨或蘑芋煮成浆状,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
2.画蜡花,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
如丹寨苗族蜡染民间艺人开始作画时,先用指甲大体画一个大轮廓,然后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离,即可随意画出各样花纹,纹样多数是古老的传统纹样。
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
3.染色,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
浸染周期一次为五至六天,要想在同一画布上浅蓝部位“封蜡”,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煮去蜡,最后便得深、浅两种蓝色。
4.脱蜡,一副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
脱蜡后画布中的纹样便可显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4524dc32ee06eff9aef807e2.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
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
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
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
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7e0a04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5.png)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贵州侗族大歌是人类民族艺术的奇葩,是侗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早在1986年9月,应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邀请,贵州侗族大歌队赴巴黎演出。
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演唱,立时受到法国各界和广大听众的赞扬。
法国《世界报》评贵州侗族大歌“音乐精练优雅,可与意大利歌剧相媲美”。
2022年11月,贵州侗族大歌因其重要文化价值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发了世界对这一艺术瑰宝的关注。
现实生活中,侗族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歌,父母言传身教,歌师逐村传歌,乡民在鼓楼里唱歌议事。
“饭不吃肚肠叫,歌不唱心烦恼”。
在侗乡,唱歌与吃饭同样重要,唱歌成为侗家人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基础,侗族才创造出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不管是千百人一起合唱声音高耸入云,还是三五人低声浅吟,站在歌者面前,看着歌者忘我的唱歌神情,听着或高或低的曲调,这“天籁之音”一样的和音,充满了点线面的画面感,直通心灵,把人带到悠远古老的世界。
这样动人心的美景,产生了艺术灵感。
笔者从开始了解到深入研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含义,再到用心绘制这样题材的工笔人物画。
几年的探索积累,笔者以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本文是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通过分析,归纳而产生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期望能够为以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以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元素(一)歌者质朴天然的形象在开始对侗族大歌进行描绘时,其中歌者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留存的是其整体印象,就像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具有的黄皮肤、扁平面孔和单眼皮小眼睛的共性。
侗族因为生活地域族群关系,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惯,类似的服饰特点,整个民族也会呈现出一种整体印象。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就需要保持这种感受,创造出她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
她们多数有圆额头,宽鼻头,鼻梁普遍不高,眼窝较深,嘴唇略厚,整体上呈现一种跟汉族相区别的憨厚纯真的独特美。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及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及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f4815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7.png)
28创意2021/04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表达,因袭传统蜡染工艺,结合蜡染纹样的超现实美,传承着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
蜡染纹样的题材源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美好事物,主要有植物纹和动物纹等自然界的天然纹样,还有根据生产生活事物抽象出来的几何纹样。
蜡染装饰纹样以自然物象为媒介,对自身结构并不局限于透视和光感,蜡染民族传承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追求着对事物美好的发散,无形中遵循着艺术的形式美感,运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等抽象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适应着特定场景的需求。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案》,正式生成很有学术增长点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个概念。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文化是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蜡染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
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制度和组织调适改进的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不仅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
一、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纹样是民族民间蜡染图案的基本元素,有其独特的形式美法则。
传统的蜡染纹样主要有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其中,自然纹主要是指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等,几何纹主要是指自然物的抽象化,其常见的如十字纹、太阳纹、井字纹、螺旋纹、铜鼓纹、牛角纹等。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注重形式美和外在美,强调形式的表现。
蜡染纹样取材于自然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需要将变化与统一的规律融入纹样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赋予蜡染纹样作品强烈的形式美感,从而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中的变化与统一主要表现于造型、构图和处理手法等方面,在造型中含有对比的因素,均可以称其为变化,如造型的大小、形象的方圆,线条的粗细、曲直以及长短等。
贵州民族民间蜡染纹样讲究对称与均衡,可以使图形产生平稳的关系,采用均衡形式设计的纹样图案,需要掌握好重心,抓住实体的平衡和空间的平衡等环节,从而创作出生动和优美的图案。
贵州仡佬族民居装饰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贵州仡佬族民居装饰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dd67de76eeaeaad1f33028.png)
口
摘
要: 对 湖 北地 区的 老 河 口陈氏年 画 的
页 生 态 关学维度 的 解读 , 是 一种 用整 体式 的体验
诖
消 除传 统二 元对 立的 审 美方式 , 分 析 民间 美术
中敏 锐 的地 域生 态信 息 , 以期探 索 出的生 态审
报, 2 0 1 2 ( 2 ) . [ 3 ] 吴 正光 . 多姿 多彩 的仡 佬 族 民居 . / J 、 城镇建设 , 2 0 0 6 ( 2 ) . [ 4 ] 杨 大 禹. 传 统 民居 及 其 建 筑 文 化基 因 的传 承 . 南 方建 筑 , 2 0 1 1 ( 6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ART EDUCATI oN R E SE A R C H
家族 的标 志 , 因此 , 从现存 的仡佬族 民居 图案 中, 可 以看到许 多以 鸟类作 为装饰 图案 的。在保 存至今 的清代 时期仡佬族 民居 中, 可 以看到在 许 多木雕 、 石雕 图案 中, 有许 多鸟类形状和 葫芦形状 , 可 见他们 对乌的 崇拜 。民居的木雕 窗花 和香 龛木雕 图案 中, 也有 不 同形状 的乌, 有 的像 鹰 , 表达 仡佬族人展翅 飞翔 , 共创 幸福 生活 的 美好 愿 望 ; 有 的和 石榴 在 一 起 , 表 达 主人 对 家庭 多子 多福 的愿
其关注 的题材 亦是一切具 有喜庆色 彩 的民间故 事和地 理 风俗 , 所 以常常 带有 明显且 浓 重 的地
仡佬 族人 常常把 生产 生活 的好 坏与幸 福是否 寄托于 祖先是 否保 佑。特别 是在祖先 的墓 葬上体现最为 明显 , 在现存 的许 多石
安顺地戏面具教案
![安顺地戏面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7d592503d8ce2f0166231e.png)
第五课贵州傩戏面具
安
顺
地
戏
面
具
安顺一中辜良静
第二单元绚丽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安顺地戏面具
教材:《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
单元:第二单元第五课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思路:
木雕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安顺地戏面具在漫长的岁月里,早期主要是作为戏剧、民俗活动的道具而存在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作为艺术鉴赏珍藏,走进了百姓家庭,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产物,这正是今天人们对它格外关注、倍加珍惜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认识安顺地戏的文化历史背景、面具主要特点和雕刻面具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本土文化内涵。
2.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安顺地戏面具的分析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通过对地戏面具的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的地方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土民族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欣赏具有独特风格的安顺地戏面具作品,从多角度分析安顺地戏面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
安顺地戏面具的多元化特征,如何认识安顺地戏面具的传承延续。
教具准备:
教材复印件、图片资料若干、地戏面具若干。
贵州省文化厅关于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省文化厅关于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7497570fa8114431b90dd8b4.png)
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共101人)民间文学类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摩经册亨县黄明亮男布依族1954.12 482 苗族“巴狄熊”口传经典松桃县田如超男苗族1956.11 393 珠郎娘美从江县梁华志男侗族1953.3. 384 苗族贾理丹寨县潘玉祥男苗族1943.10 505 苗族刻道黄平县杨昌雄男苗族1940.12 60 传统音乐类13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族勒尤兴义市韦利奎男布依族1968.10 342 布依山歌十八调贵定县罗兰芬女布依族1964.7 353 河边腔苗歌锦屏县李宏美女苗族1964.1 344 启蒙侗歌锦屏县杨春云女侗族1975.1 255 苗族多声部民歌台江县唐翁翁女苗族1968.4 306 苗族多声部民歌剑河县杨开员男苗族1975.6 237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吴秀能男侗族1959.5 418 侗族琵琶歌黎平县吴增勇男侗族1966.8 309 注溪山歌天柱县杨万超男侗族1938.3 5010 苗族飞歌剑河县张晓梅女苗族1978.6 1611 屯堡山歌安顺市西秀区郭平生男汉族1972.3 3012 屯堡山歌平坝县王恩英女汉族1949.10 3013 乌江船工号子思南县刘明礼男汉族1975.5 30传统舞蹈类8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彝族阿妹戚托兴仁县杜传富男彝族1966.4 302 瑶族猴鼓舞荔波县何吉坐男瑶族1941.4 603 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定县兰廷美男苗族1966.12 334 苗族芦笙长鼓舞贵定县雷作良男苗族1967.2 285 苗族芦笙舞罗甸县熊少斌男苗族1968.7 356 苗族格哈舞丹寨县石光荣男苗族1965.8 377 苗族木鼓舞榕江县龙金才男苗族1938.5 608 彝族铃铛舞赫章县苏万朝男彝族1959.2 45传统戏剧类7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阳戏正安县黎岗男汉族1964.12 302 马马灯正安县骆长伦男汉族1945.2 303 仡佬族傩戏道真县程均男仡佬1965.1 354 湄潭傩戏湄潭县杨志刚男汉族1936.9 535 傩堂戏石阡县胡定昌男仡佬族1948.3 366 思南花灯戏思南县寇源男土家族1936.9 607 木偶戏石阡县刘超男侗族1970.10 9 曲艺类1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八音册亨县黄龙柄男布依族1959.12 44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傩技-上刀山松桃县石伟男苗族1973.10 252 仡佬族高台舞狮道真县申学军男仡佬族1972.12 293 温水小手拳习水县谢春波男汉族1965.5 334 攀岩技艺紫云县罗登萍女苗族1980.12 65 古彩戏法贵州省杂技团秦江杰男汉族1970.7 316 布依族武术安龙县杨刚男布依族1963.1 44 传统美术类14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通草堆画红花岗左惠平女汉族1951.12 512 布依族刺绣兴义市罗绍珍女布依族1959.10 463 布依族刺绣册亨县王江翠女布依族1963.5 454 苗绣凯里市王金花女苗族1965.12 425 苗绣台江县龙通花苗族1960.1 256 苗绣台江县刘忠嫦女苗族1968.2 257 苗绣水城县祝明飞女苗族1963.12 458 苗绣松桃县石丽平女苗族1966.1 259 苗绣雷山县任秀芬女苗族1945.12 6010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石玉翠女水族1971.12 3011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韦应丽女水族1963.10 4012 苗族剪纸施秉县张老英女苗族1966.7 3513 苗族织锦技艺麻江县文胜兰女苗族1975.7 3214 苗族泥哨黄平县陈应魁男革家人1964-12 30传统技艺类2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赵双宁男汉族1969.12 222 绥阳旺草竹编技艺绥阳县张景发男汉族1965.12 403 竹编工艺赤水市陈文兰女汉族1965.12 434 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册亨县韦仁素女布依族1959.7 415 故央(传统制香)安龙县余荣珍女布依族1950.3 506 蓝靛染工艺贞丰县王建雄男布依族1962.2 367 蓝靛靛染技艺望谟县黄乜学安女布依族1967.7 368 造纸工艺盘县陈江男汉族1972.12 159 彝族彩布贴花水城县张忠群女彝族1954.9 5310 石阡苔茶传统制作技艺石阡县王飞男侗族1966.1 1511 古法造纸印江县田儒林男汉族1953.6 4312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平塘县张禄洪男汉族1966.5 3013 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贵定县方开祥男汉族1974.9 3114 翁贵古法造纸长顺县李玉华男汉族1950.4 5015 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杨刚男汉族1979.9 2016 岑巩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黄秀龙男侗族1964.3 3517 苗族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丹寨县王方元男苗族1963.10 3518 鸟笼制作技艺丹寨县杨福生男苗族1974.2 2719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凯里市吴远忠男苗族1958.12 412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雷山县李正云男苗族1971.5 2921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莫里学男苗族1954.9 4322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杨昌义男苗族1949.4 4123 苗族蜡染织金县蔡群女苗族1974.10 2824 鸟笼制作工艺黔西县代登祥男汉族1972.11 2625 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县刘衍敏女汉族1957.10 1526 玉屏萧笛制作技艺玉屏县吴继红男侗族1968.7 30 传统医药类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医药·骨伤蛇伤疗法雷山县文玉忠男苗族1972.10 282 苗族医药·骨髓骨伤药膏麻江县龙薪臣男苗族1973.10 293 半枫荷熏举浴疗法贵州苗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汉梅女侗族1965.9 104 苗族医药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蒋元生男苗族1963.2 295 黔西王氏食疳医药黔西县王德俭男汉族1949.1 566 遵义王氏中医推拿遵义市文化馆王超文男汉族1963.3 35民俗类1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祭鼓节清镇市王兴贵男苗族1944.12 312 下洞祭风神印江县任贞茂男土家族1948.8 233 江口羌历年江口县胡政法男羌族1967.10 204 苗族跳洞-数岜龙里县吴福兴男苗族1979.6 195 布依族服饰兴义市郎正丽女布依族1961.5 426 侗族服饰黎平县邬克兰女侗族1950.4 407 水书习俗独山县韦光礼男水族1948.3 458 水书习俗三都县韦见男水族1954.8 509 瑶族服饰麻江县赵元秀女瑶族1976.7 2310 彝族服饰赫章县松德英女彝族1963.7 3711 苗族服饰清镇市王荣毕女苗族1972.8 2112 苗族服饰普安县郭真英女苗族1968.4 3813 苗族服饰晴隆县杨兴琴女苗族1966.6 4214 苗族服饰剑河县王亨石女苗族1980.2 1715 青苗刺绣及苗族服饰安顺市西秀区熊体英女苗族1951.3 20。
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
![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https://img.taocdn.com/s3/m/b47e44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c.png)
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类型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剪纸艺术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
它通过剪折纸张,形成各种生动形象,如花草鸟兽、人物形象等。
剪纸艺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如今,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春节、婚庆等场合。
二、泥塑艺术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通过捏塑、雕刻等手法,以泥土为主要材料,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形象。
泥塑作品形态各异,既有寓意深远的神话传说角色,也有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人物。
泥塑艺术通过塑造形象,传递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成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刺绣艺术刺绣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以丝线穿插于织物之间,通过刺、绣的方式,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中国的刺绣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技法精湛。
刺绣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富有东方美感。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传递着中国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四、剪纸艺术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
它通过剪折纸张,形成各种生动形象,如花草鸟兽、人物形象等。
剪纸艺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如今,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春节、婚庆等场合。
五、木雕艺术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一环,它以木材为原材料,通过雕刻、涂漆等工艺,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木制物品。
中国的木雕艺术在构图、刻画和色彩运用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木雕作品主题广泛,既有武侠、神话传说人物,也有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
木雕艺术通过对材质和形象的处理,传递着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贵州民族手工艺品之苗族泥哨
![贵州民族手工艺品之苗族泥哨](https://img.taocdn.com/s3/m/deb65775a45177232f60a2bf.png)
贵 州 省 是我 围 少 数 民 旗 最 为 集 中 的 地 区 之 一 ,少 数 民 族
每 当 春 暖 花 开 ,在 乡 下 的 某 些 村 庄 里 就 会 响 起 悦 耳 动 听 的泥 哨声 , 泥 哨在 巾 国缤 纷 多 彩 的 民间 _ T艺 品也 有 一 席 之 地 , 泥 哨 的种 类 繁 多 , 题 材 也 广 泛 .比如 十 二 生 肖 ( 如图 1 所示 ) 、 飞 鸟走 兽 ( 如 陶 2所 示 ) 、 蝶 虫蛙 鱼 、家 禽 六 畜 ( 如 图 3所 示 ) 等等 。
中 国 民 族 博 览 Ch i n e s e n a t 工 艺 品 之 苗 族 泥 哨
张 翠 翠 古 文 全 吴 健 李 英 吴泽 宏 郭 光 平 梁 寅
( 贵 州省 冶金 化 工 研 究 所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0 2 J
艺 术 正 在 消 失 ,譬 如 ,蜡 染 是 贵 州 山 区 包 括 布 依 族 内 的 许
多 少 数 民 族 的一 项 传 统 T 艺 ,很 多 人 下 盯年 来 靠 这 项 手 1 艺
维 持 乍 计 ,然 而 年 轻 人 趋 现 代 文 口 J j , 不 再 喜 欢 穿 这 种 土制 的 染 佰 衣 , 也不 学 习 、从 事 这 种 蜡 染 技 术 义 如 ,现 存 佰 依 织 锦 网 案 尽 管数 量 不 少 , f r I 大 多 都 是 传统 案 。 这些缺乏创新 、
l 2 9 0万 人 , 分 布 着 苗 族 、布 依 族 、侗 族 等 1 7个 世 居 少 数 民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0c12a83d31126edb6f1a102c.png)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信仰类(6个)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二、民间音乐类(6个)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三、岁时节令类(11个)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娃场(岑巩县)四、文化空间类:(14个)双倍嘎(从江县)、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社节(天柱县)、报京三月三(镇远县)、隆里花脸龙(锦屏县)、苗族弄嘎讲略(黄平县)、月也(黎平县)、古思州“屯锣”(岑巩县)、苗族姊妹节(台江县)五、人生礼俗类:(4个)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从江县)、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锦屏县)六、传统体育竞技类(3个)勾林(天柱县)、侗族月牙铛(天柱县)、侗族摔跤(黎平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类(17个)苗族蜡染(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丹寨县)、剑河锡绣制作工艺(剑河县)、苗族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八、民间舞蹈类(15个)苗族格哈(丹寨县)、锦鸡舞(丹寨县)、畲族粑槽舞(麻江县)、反排木鼓舞(台江县)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3个)苗族“刻道”(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台江县)。
十、民间知识类(2个)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十一、戏曲类(8个)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个)一、民间文学(8个)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二、民间音乐(24个)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县、剑河县)、苗族飞歌(雷山县)、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丹寨县)、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乡、榕江县)、侗族河边腔(黎平县)、河边腔苗歌(锦屏县)、十二诗腔苗歌(锦屏县)、侗族歌簦(锦屏县平秋镇)三、民间舞蹈(22个)苗族铜鼓舞(雷山县)、苗族芦笙舞(雷山县、凯里市、榕江县)、苗族板凳舞(凯里市)、苗族踩鼓舞(镇远县)四、传统戏剧(9个)阳戏(天柱县)、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县)五、曲艺(4个)嘎百福(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君琵琶(黎平县)七、民间美术(6个)苗族剪纸(剑河县)、苗族百鸟衣艺术(丹寨县)、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丹寨县)。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手工艺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手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156b6d87c1c708a1284a4458.png)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省苏州市漳州木版年画福建省漳州市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画派)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剪纸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山西省中阳县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辽宁省锦州市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傣族剪纸、安塞剪纸)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云南省潞西市、陕西省安塞县顾绣上海市松江区苏绣江苏省苏州市湘绣湖南省长沙市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广绣、潮绣)蜀绣四川省成都市苗绣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县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挑花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花瑶挑花)湖南省隆回县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广东省广州市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金石篆刻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临夏砖雕甘肃省临夏县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色达县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宁波市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竹刻上海市嘉定区(嘉定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泥塑天津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江苏省无锡市塑、浚县泥咕咕)陕西省凤翔县河南省浚县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灯彩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传统手工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南京市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阳城县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南京市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甘肃省兰州市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省平遥县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天台县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省汾阳市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江苏省镇江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省铅山县皮纸制作技艺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藏族造纸技艺西藏自治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浙江省富阳市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婺源县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金星砚制作技艺江西省星子县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江苏省南京市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德格县制扇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桦树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湖南省浏阳市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拉萨江苏省南通市风筝)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凉茶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会手艺 有审美 爱生活
![会手艺 有审美 爱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cccc71d172ded630a1cb607.png)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会手艺有审美爱生活文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萧宇邓钺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项目。
今年,贵州民族大学把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的培训首次投向特殊人群,申请为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开展刺绣技艺培训,这是贵州非遗项目传承与残障人士扶贫相结合的尝试,也是今年研培项目的亮点。
在贵州美术馆,持续到8月底的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成果汇报展吸引了不少观众。
展厅里,一件件时尚的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创意服饰,刺绣灯罩、丝巾、扇面,素雅茶席,多功能靠枕,还有精美刺绣的提包、首饰、装饰画等,这些既民族又时尚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大学今年非遗研培的教学成果,是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和20名全国筛选出的优秀刺绣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果。
观众不仅赞叹这些精巧的创意和制作,更惊叹于残障学生为做出这些作品付出的异于常人的努力。
这次展览,是2019年国家非遗研培计划在贵州民族大学实施的两个培训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的成果展示,此次培训也是贵州省对特殊人群进行非遗传承的首次培训。
非遗传承走进特殊群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项目。
今年,贵州民族大学获得该研培计划的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培训项目,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承办,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今年,贵州民族大学把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的培训对象首次投向特殊人群,申请为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开展刺绣技艺培训。
这是贵州非遗项目传承与残障人士扶贫相结合的尝试,也是今年研培项目的亮点。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系主任陈梅—直致力于贵州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她介绍,这次采取整建制地对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进行刺绣技艺普及培训,是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非遗研培计划的要求指导下进行的,旨在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探索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062bc5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0.png)
Fashion Color人文杨金Yang Jin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铜仁 554300Tongren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Tongren Guizhou 554300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Red Culture into folk paper cutting art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摘 要:贵州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资源省份,有着体量巨大的红色资源和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精髓,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代表。
贵州红色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前进和发展。
本文通过在贵州红色文化背景下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探索及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连接并通过剪纸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进行研究,努力挖掘出贵州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的融合点,开发出剪纸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时代创新意识和现实用途。
本文以剪纸为载体通过贵州生活气息的特色来叙述本土红色经典文化故事,让红色经典文化故事融入生活,从而被大力弘扬。
在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中,制作了大量反映贵州红色历史的剪纸作品,既增进了与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也增强了对贵州历史文化的人文认同,同时还可以促进贵州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红色文化;剪纸艺术;实践;发展Abstract:Guizhou is a well-know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nd a province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t has huge red resources and rich red cultural essence. It is very distinctive and is the spiritual wealth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red culture has also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soci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folk paper-cut 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per-cut a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uizhou Red culture, the connection with modern culture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aper-cut and red culture,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Guizhou paper-cut as a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ife, and develop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use of paper-cut art in modern life. This paper takes paper-cut as the carrier to narrate the local red classic cultural storie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s life atmosphere, so that the red classic cultural storie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life and thus vigorously promoted. I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Guizhou Red Culture into folk paper-cut art, a large number of paper-cut works reflecting Guizhou Red history have been produced, which not only enhances the distance between Guizhou Red Culture andChinese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Guizhou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y Keywords :Guizhou Red culture;paper cutting art;practice;development 贵州有很多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红色文化足迹和记忆遍布省内68个县(市、区),既是天然优质的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实践资料来源,又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传统工艺美术“遵义通草堆画”的传承如何做到内容和形式创新
![传统工艺美术“遵义通草堆画”的传承如何做到内容和形式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a13db5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9.png)
2021年第15期34艺术纵横传统工艺美术“遵义通草堆画”的传承如何做到内容和形式创新李静宇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一、通草堆画概述“遵义通草堆画”是贵州省遵义市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由左靖(1912-2004)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是以贵州道地药材——通草的白色茎髓片为主要材料,经过切割、堆叠、雕刻、上色等工艺,制作出富有层次和浮雕感的工艺美术作品。
如今在左靖老人的女儿左惠平和外孙李跃的接力下得以传承发展。
(一)历史沿革和现状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将通草片进行加工后制作成装饰品或艺术品的记录。
在唐朝末期马缟所著的《中华古今注》中,就有秦始皇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的记载,即通草制成的花朵样式的发饰。
清朝时期,广州地区以通草切片为画纸所绘制的反映社会风俗的色彩鲜艳的通草画是其时热销海外的美术作品。
2018年热播的清朝宫廷剧《延禧攻略》的服饰道具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其中便能看到通草首饰(剧中称为“通草绒花”)的影子。
而遵义通草堆画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种新的工艺美术类型,通草堆画一经面世就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成为中国民族工艺精品,多次被送往海外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展品。
然而随着中国开放的步伐,文化多样性迅速凸显,传统技艺受到猛烈冲击,逐渐没落。
直到2005年贵州省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隐匿了二十多年的通草堆画才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当前环境下的通草堆画的传承仍然有诸多困难,审美滞后、人手不够、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为了能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传承人李跃也曾向媒体坦言,愿意免费传授技法。
(二)文化和艺术价值遵义通草堆画创始人左靖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美术,曾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现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师从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国画家、山水画大师黄宾虹(1986-1955),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造诣。
在通草堆画的创作中,不仅创造性地用“堆”的方式来体现作品层次和空间感,同时还融入了中国画、雕刻和剪纸的工艺,让通草堆画具有更多的艺术特色,融合却不繁杂,大气中又带着精致。
民间工艺美术之苗绣
![民间工艺美术之苗绣](https://img.taocdn.com/s3/m/18e34ce0581b6bd97f19eaf6.png)
2.苗绣——使用材料
刺绣的材料是布和线,它们的种类很多。有麻布、棉布、 丝绸布、化纤布等,有工厂生产的布和苗族村民自己织的 家蜀布。一般来说,要根据不同刺绣针法的要求,选用不 同质的布料。绣花、插花要求用细薄的丝绸布或化纤布; 挑花、串花则要求用较厚实的家织棉布、麻布或工厂生产 的经纬纹路较明显的布;捆花、洒花、点花、贴花、粘花、 堆花等的布料。则要求不甚严格。
三是构图对称河蟹,形态自然。无论龙凤、花草、虫鱼都要求对称排 列,挑绣尤其如此; 四是不同形态的物象自由组合,情趣盎然。苗 绣不受自然形态和时空的约束,而颇注重情趣的表现。每一个画面完 全凭创作者的想象和情感自由倾泻,能让桃花、梅花、菊花共存,让 天地中的动物同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部分材料展示
3.苗绣——制作工艺
一是色彩鲜艳明快,使人有爽朗炽热之感。苗绣中多以红、绿色为主, 辅以其他颜色,而且花纹稠密,色彩更显艳丽浓烈、富丽堂皇;
二是纹样造型夸张生动。苗绣图案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 现。它是苗族妇女在对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等物象进行认真仔 细的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抽象,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来 表现创造者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如鱼,头圆、身肥、嘴小、眼大,形 象生动可爱;
1
之班
苗池
绣
于 竹
1.历史渊源 2.使用材料 5.作品介绍
目录
3.制作工艺 4.艺术风格
苗族的简介
苗族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是“东来说”,这与神木、鸟有关,也与中 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相关,说木神句芒辅佐了东方天帝太嗥。太嗥 其实是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上古氏族,又说太嗥便是伏轰,伏轰与女 锅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传说中的样子便是龙的最 初形式,可以说,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 显,比如那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 苗绣
浅析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之色彩[权威资料]
![浅析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之色彩[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b1196e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78.png)
浅析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之色彩作者简介:彭余琴,女,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黄光辉,男,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的傩戏,而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便是整个过程中都组要戴上木制彩绘面具。
地戏面具是一件极具民族民间美术特色的艺术品,而其色彩则是显现其艺术特色最直观的因素。
色彩可以相对独立地产生视觉心理效应,这种色彩性质不需要依赖联想。
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感从总体上显得格外鲜艳、贵气,且在用色上非常讲究的,根据书中人物用色,体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显现出独特的民间美术魅力。
关键词:安顺、地戏、面具、色彩贵州安顺地戏是在滇、黔地区延续了600 多年的屯堡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傩戏。
地戏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意味,民间习惯上称之为“跳神”或“跳神戏”。
在2006年,安顺地区的地戏与木偶、皮影等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地戏,有一个非常重要特点,就是戴着彩绘木雕的面具演出。
地戏面具,老百姓又称之为“脸子”或“脸壳”。
地戏面具在地戏里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是被作为神�看待的。
地戏面具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从仪式开始的“请神”到戏中的伴戴面具,到最后的“清场送神”把面具放回箱中,都伴随有地戏面具的表演。
由此可见,面具在整个地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地戏面具的制作是一个极具艺术特色且十分讲究的过程。
首先,面具的制作过程中自有一套宗教仪式。
当制作艺人开始造型之前,需要先用禽血来祭奠制作所需要的木料和工具,同时嘴里会念一些祝祷的话语。
且当面具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庄严的“开光”仪式,以赋予面具神性。
制作“脸子”的材料通常都是丁香木或者杨木,整个过程的完成基本需要四个步骤:第一步,先出毛坯,且出大致脸型;第二步,出头盔;第三步,统一整体,精雕细琢;最后一步,上彩。
其中“脸子”的上色是最具表现力的一部分,色彩的表现在“脸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
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
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
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
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作用,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
贵州苗族银饰工艺主要分布在境内几条大江大河周边,如中部方言区的清水江流域、巴拉河流域、舞阳河流域、都柳江流域;东部方言区的沅水流域等较为富裕的地区;西部方言区苗族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历来处于贫困状态,银饰显然是珍贵难的的饰物。
由于地域与支系的差别,苗族银饰显现为异彩纷呈、丰富多变的形态,在全省许多地区都有分布。
最有代表性的是黔东南地区的台江施洞、雷山西江、黄平等地银饰艺术。
银饰是苗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地域或民族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手法,作为财富和美感的象征,以及银饰自身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银饰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从审美的视角来看,银饰作为整体服饰的一部分,其装饰的部位是造型元素的重要一环,给人高贵华美的感觉,对整个视觉效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般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颈胸饰、衣饰、手饰这几种主要的类型。
贵州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包含了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金属工艺等多种门类,其中又可细分为多种风格样式。
其运用材料广泛,工艺技巧多种多样。
从地域上来看,贵州各地州、县(市)均有多种工艺的分布,从民族构成来看,各个民族都拥有不同形式的工艺品种类,相对而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革家等民族的民间美术形态较为丰富和典型。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通常经由感官认知和潜移默化来实现其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只有单纯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参与,通过民间美术的功利性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一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发挥着沟通物质与精神的作用。
二、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所做的工作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冲击,贵州没有封闭山门,而是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对外宣传多彩贵州,对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2003年1月1日,贵州省人大颁布施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是继云南之后的全国第二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
法规的实施,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开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
2004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正式成立,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起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任。
2005年,省政府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后勤保障。
贵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文化人抱着向民间学习的虔诚之心,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为编纂《中国十大文艺集成.贵州卷》,贵州动员了上千人的普查队伍,收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出版了《贵州民间艺人小传》、《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等一批书籍。
从2006年开始的又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持续到2007年结束,这次普查对于彻底摸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后的时间,因为国家的、民间的、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们以及个人彻底、全面的普查工作,为出版《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上,贵州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贵州率先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中挪合作在六枝梭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十年间,贵州已经初步建成包括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
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05年公布了首批名录91项。
在国家级名录的竞争中,贵州申报76项,其中40项榜上有名,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名列前茅;2007年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名录202项,其中141项被专家推荐申报为国家级名录。
这些项目的电子文本、文本以及音像制品我们已经完成归档工作,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好,并同时正在整理材料,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连续两年的时间,贵州省很好的举办了两个“文化遗产日”的相关系列活动,其中有大型的展览、宣传、表演活动,来自我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铜仁地区等地的民间艺人200余人,在北京路影剧院、人民广场举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八音座唱”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演出》,引起了大力的反响,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前来观看,前来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博物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向观众展示了我省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0个项目的图片和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片。
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数万人次。
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分别在中央展厅和地方展厅展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京城,黎平县侗族大歌还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专场演出。
2004年以来,我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6期,集中培训了来自全省9个地、州、市88个县的文化馆专业人员600余人次,参加者普查人员近1500余人次,调查采访民间艺人、民间歌师等近万人次,全省各地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1000余处。
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记忆》摄制组一行,来我省摄制《丹寨皮纸制作技艺》、《雷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德江傩堂戏》等三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题片,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映。
“中国记忆”是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中华遗产杂志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协助,并和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国本土传统民间文化的大规模全面深度调查活动。
中央台计划制作40期电视节目,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寨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德江傩堂戏被列入摄制项目。
二00六年八月十五日至九月五日,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派出编导、摄像等四人来我省摄制专题节目。
摄制组深入到雷山县苗族银匠控拜村录制了“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到丹寨县石桥村录制了“皮纸制作技艺”;到德江县土家族村寨录制了“德江傩堂戏”。
在丹寨县、雷山县、德江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录制工作完成,并在11月间在央视10频道每晚黄金时间播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贵州各族各界的共识。
一批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人士,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
更为可喜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的乡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加强,正自觉地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随着生活的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保护方式也应随之变化。
只要我们行动着,民族文化之根就不会动摇。
三、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社会剧烈变革的今天,即便是拥有丰富民间美术资源的贵州,也面临种种危机,人们已经意识到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的消逝,如何有效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已是当下一个紧迫的任务。
当前贵州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目前相对稳定的状况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转瞬即逝的阶段性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
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如果说,以往的岁月中,由于政治运动、文革浩劫等频发,在一定程度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急剧衰微甚至中断的话,那么,现在,正在推进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使民众的生活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由发生和繁荣的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土壤逐渐削弱和消失,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之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逐渐走向式微、甚至消亡,传承和延续面临着严重危机。
特别在贵州边远山区,有技艺的传承人,有些已年迈体衰,有的年青人都出外打工不愿继承,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现状,当下保护和发展传承人这个话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贵州是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即使在全国来说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政府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关系到民间艺术的生存的发展的大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队伍建设迟缓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贵州更加显得突出。
所以,经费的问题也是贵州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路上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很多地方的保护项目,因为没有经费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关政府部门一无相应的文化设施,二无专项的资金,制定的保护条例无法落到实处,只有眼看着大量优秀的工艺品等散落民间或流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