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反思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反思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注重运用地图的能力;②注重知识迁移的能力;③注重探究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改革探索反思从2010年秋季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的感悟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
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
我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机遇-挑战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新一轮高中地理课改带来的“蝴蝶效应”。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机遇挑战与对策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推行,这次课程改革是教育观、教材观、学习观、授课观、评价观等全方位的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如何科学应对新一轮的课改,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面临的机遇1 新课改能够有效促使地理教师提升素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一是扩大知识面,增加乡土教材。
地理科学是文理兼容的学科,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地理科学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贯穿一些地方信息,吸引学生,如,讲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我们就举十堰秦巴地区对交通的影响,山区导致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导致地区落后,十堰市近年来,致力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大力发展交通事业,逐步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空中相配合的立体交通格局。
在讲授地理信息与技术时,结合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加强生态保护,“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进行讲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过去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记笔记,学生比较少参与课堂,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就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广泛的地理资料,补充教材;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服务。
高中地理实验在新课改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在新课改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实践出真知,地理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的,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结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选典型地理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高中地理教学课时少,地理实验不宜过多,需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将实验真正用在教学的“刀刃”上,在具备实验条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处,以及学生思维焦点处创设实验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我们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中,可设计通过地理实验这种探究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案。
首先我们可准备器材:几个长方形的玻璃容器、若干个相同的塑料圆杯、若干等质量的热水和冰块。
其次是小组活动,请同学们组成几个实验小组,用上准备的实验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过程。
在小组中请大家共同商讨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通过合作得出结论。
然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依次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请实验较成功的小组对大气运动的原理进行讲解,并请其他小组提出质疑。
然后进入集体讨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做适当补充修改。
其结论是:由于地面的受热不均,首先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又引起了同一高度上气压的差异,于是,大气总是从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运动,这就是大气的运动。
二、精选地理实验类型,诠释教学内容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
因此,地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形态,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2.理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
3.掌握重要的地学概念和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原理,认识地学科学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形成有关地理学常识和国土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3.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4.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5.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6.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2 教学难点1.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演示法3.讨论法4.实验法五、教学评价1.白板笔记2.作业与考试3.课堂讨论4.实验报告六、教学进度1.第一周,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2.第二周,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第三周,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第四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第五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七、教学资源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2.计算机3.白板和白板笔4.实验室设备八、教学总结本教案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讲述、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将形成对地球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2024学年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详细介绍地壳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物质循环原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过程: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包括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石、风化侵蚀等环节。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虚拟仿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
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地质考察,观察岩石标本、地质现象等,增强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的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进行地质图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意识。
浅析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的知识不 要求 了,对学 生的要求变 了, , 分数不 成为评价学 生的 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唯一方式 了 。面对 这一次教育 界的重大变革 ,让一直处于 传统 教师要善于学 习,要用心思 考,要把课 改当成事业来做 , 教学模 式的老师们 有点措手不 及。那么高 中地理教师 如何 在新 求真务 实。 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7 . 我认为主要可 以从 以下几点着手 : 1 、转变 教学 主体和 老师的教学 理念 。教 师必须彻 底转变 观念 ,学习现代信 息技术 ,努力提高 自己的文化底 蕴,并 关注 找出核心知识,重新整理 出知识体 系
关键词 新课 改 地理 教 学
受重视 到高 中阶段 很多学生和 家长对地理学 科也不是 很重视,
传统地 只重视语数外 ,这种观念 需要地理 教师 给学生 进行及 时
新课程 改 革进行 的如火 如荼 ,全 国 第一 批进 入新 课改 的 纠正 ,特 别是高一 的第一节地理 课就应该讲 明地理学 科每 位学 省市有 山东 、宁夏 、广 东 、海南 ,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 生都要参加毕业会考,文科学生还要进行高考,引起学生的足 够重视 。当然兴趣 是最好 的老师 ,培养学 生对地理 的兴趣也极 批 ……终于,重庆在2 o 1 0 年也从 第七批省市进入新 课改 。
浅析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 中地理教学
◇ 罗 义
摘 要 新课程 改革 下,新的指导 思想 ,新 的教材 ,新 在整个初 中教学 中的地 位可想 而知 。初 中地理 教师鱼 目混珠 、 的教 学 目标 ,让 习・ 赁 了传统教 学的教师感到 陌生 。为 了让 高中 杂而不精 。地理课在 学校课 时量 中比重较 低,家长不够 重视等 地理教 师更好 更快地适 应新的教 学,本文提供 了进行教 学的方 诸多原 因导致高一学 生的地理底 予很差 。由于初 中地理 学科不 法,以希望对 有需要 的教 师有所帮助 。
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这其实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是以太阳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与以往的教材不同的是,新课标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作具体的要求,甚至可以不涉及。
但必须把重点放在其对人类的影响上。
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
并且,由于说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在太过广泛,因此可以用举例的方式进行阐述。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教材的基础、能力、心理。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
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理解: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
运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
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文献综述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提出一些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点。
课程思政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将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时,应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应当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元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例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引入典型案例,强化实践探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模拟、小组合作、互动式讨论等。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合作精神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素质。
应当对融合效果进行实证评估和持续改进。
为了确保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九篇)
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九篇)高一地理教案(推举)一二、学生根本情景: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试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规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依据教研组规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获得比拟完备的地理根底学问,学习对学生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参加,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领,猎取新学问的本领,以及沟通合作的本领。
四、教材资料、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进展。
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进展为宗旨,讨论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当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讨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严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所以,学生思索、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经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看、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此刻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本领的广泛运用上,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育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本领、记图本领和再认再现本领的培育。
坚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其次语言的思想。
其次,依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时安排:全期总课时大约40课时,第五单元12课时,第六单元5课时,第七单元7课时,第八单单元4课时,会考复习12课时。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了解构造地貌。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与思考论文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因而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课程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框。
传统地理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发展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从地理教育角度看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一的认知湘教版新教材较旧教材而言,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做到了文字更简洁、图示更生动,呈现形式更活泼多样,图文并茂;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较,新教材中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也少了,“阅读”“活动”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显著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材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另外,湘教版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
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等。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材利用现状之我见
学校积极应对 , 也有些学校则是持怀疑 的态度 , 认为课改还不是上级领导说
从笔者 的了解,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不 同地区的教师, 有相当一部分 说而 已。 正是因为不 同的认识, 不同的学校也就在新一轮的课改上呈现 出了 他们认为, 自己所在地区使用的课本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 要么认为有 不同的态度 。就拿教材来说, 许多学校将不 同版本的教材都为教师准备好, 些教材偏难,有些教材体系不够完整 ,有些教材还是没有摆脱 旧的教学 限 这样好让教师能够充分备课。 当然也有些 学校就仅购进 一套教材, 使教师教 制, 如此等等。 比如, 笔者认为湘教版 教材教学部分 内容不是非常清晰 。 笔者 学中受到 了一定的限制。 在教学中 ( 采用湘教版) 在必修 2 课本涉 及“ , 中, 产业活动 中的地域联系 ” 部 另外 , 在教学 中, 有些教师过分 依赖 于教材, 也有些还是停留在 过去传 分 。其中, 前三点所述 的是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三种方式 , 而第 四点标题为 统的授学生“ ” 而非授学 生E 渔 ”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鱼 上, 上 “ 。 协作者、 “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这又不是产业活动 的地域联系方式 , , 不知为何把这 促进者 , 教师职能要发生转变 , 传道授业 ” 由“ 到帮助学 生‘ I悟道得业 ‘ 。 个放于此处, 笔者在教学中 ‘ 云里雾里 ” 。或许笔者没有领会编者 目的 。 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 当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另一方面, 不同的呈现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 , 质量一般 的活动 ①吸取各版本 教材 的内容优点 例如有关“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意义不大 ; 另一方面 , 课时不允许 ; 还有一 些, 活动的 内容根本就超 出了课程 的影 响” 内容, 可参考湘教版 教材 。有关气候类型的判 断内容可参考鲁教版 要求。如人教版的必修 1第 8 6页关 于淮海平 原的活动, 有关河流地貌不属 教材 。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137神州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安丽影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 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 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与能力的教育。
在近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在新课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时不够的现象。
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许多学校采用按学期安排课程的模式,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
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模块1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较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
湘教版教材更适合学生阅读与合作学习,但也只适用于程度好的学生。
我们学校的文科普班学生大部分基础都很差,自学和阅读能力也很低,更不用谈读图分析能力了。
所以如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话,就会出现一堂课完不成一半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也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习题多以老教材为主体,导致教学过程中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将老教材的内容以及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叠加,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也是导致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题海战术。
为了应对高考,各位教师不辞辛苦,四处找题,力不少出,学生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尤其是普班的学生更是效果甚微,有的干脆就不做了。
高中地理专题教学模式探索
高中地理专题教学模式探索摘要:近年来,随着教材内容的更新及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何利用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我们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
经老师们长时间的努力,我校地理新课改大大进步,尤其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上。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综合概述1、理论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方法或模式都要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与才能并获得终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发现规律、激发积极性,使学生转变为善于动手动脑且具备实践能力的人。
专题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模式,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
由于教材内容的特性和新课改的要求,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模式设计提出了理论依据。
2、教材分析和学习方法湘教版必修3是学生在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后,对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必修3将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有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人地关系的缩影。
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相当复杂,所以在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既然存在不同的问题,就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来解决。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单元,主体知识是“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编者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典型案例,并且设计了丰富的活动类型,还配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各种类型的地图,这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条件。
在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树立环境问题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的同时,要求学生需要紧紧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条贯穿必修3的主线,通过识图析图、建模、知识迁移等途径,来实现以教材真实案例为蓝本,去解决其他区域相似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考核目标要求。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探讨
65[2013.2]湘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使用至今将近四年。
新教材在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教学设置上与旧教材都有较大变化。
下面就如何使用新教材,领会新课改精神,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在课程理念上,旧版教材是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来让学生认识自然、形成观念,强调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基本思想。
整个教材的着眼点,不是拘泥于单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目标,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更加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道路。
新教材知识体系编写也有很大变化,旧教材按自然地理即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地理要素顺序编写,人文地理即农业、工业、商业、人口、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顺序编写,侧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教材则注重学生思维习惯,从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角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提倡“建构主义”角度进行编写,感觉知识零乱。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应充分理解新教材内容章节之间、每一节之间的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按学生认知世界、自然的规律,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学科素养角度,把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和糅合到人文地理的内容中去,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学生才不会困惑,也能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
新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变化也使教学从“体系性”的学科教学向“专题性”“案例性”教学转变。
刚接触新教材时,许多教师对新教材内容重地图、案例、事实、现象,轻系统的文字阐述很不习惯,于是又找回旧教材,沿旧教材顺序利用新教材的图片、案例等素材资源和“活动”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既违背了课改精神,也让学生的学习无从下手,思路混乱,是不可取的。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也与旧教材有很大变化,新教材文字更简洁、生动,语言表述力求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所占篇幅明显减少,图表数量增多,甚至一些地方采用以图代文,图文并茂,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初探
新 一 轮 课 程 改革 给 高 中地 理 教 学 带 来 了 机 遇 和 挑 战 : 课 改 新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 了解学生的 兴趣 、 知识储备和能力 , 在教学 中 发挥创造才 能 ; 要求学 生真正 成 为课 堂 学 习 的 主 人 ; 课 改 的 理 新 念 需 要 通 过 灵 活运 用 多 种 教 学 模 式的课堂来 落实 。高 中新课程 的 实施 , 使有效 教学 成为 一个新 的 研 究 热 点 。本 文 着 重 探讨 在 高 中 地理课 堂教 学 中, 如何激 发学 生 的学习兴趣 , 高学生 的学 习效 提 率和学 习质量 , 效地 提高学 生 有 地理 学 科 的 学 习 能 力 和 科 学 素 养。 教 师在 教 育理 念 上 要 “ 破
案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 生 的 情 况 千 差 万 别 并 且 学
直处于一种 动态的变化之 中 , 课余 时 间走 进学生 中间 ,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 备状况 , 关注 、 关照 学生 的 需要 、 兴趣 、 追求 、 体验 、 经验 、 感觉 、 困惑 、 疑难 等 , 努 力探索符 合学情特 点的学 习模式 , 并将 这些学 习模 式在具体应用 的过程 中不断进行 优化 和完善 。
一
二 、 计 符 合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设 教 学 方 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进课堂之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 做 好 的科 学 设 计 , 学 方 案 要 力 争 : 教 目标 明 确 , 人 切 精 巧, 梯度 清晰 , 过程实际 , 操作灵活 , 效果 良好 。 1潜 心研 究 新课 标 , 据 新 课 标 设 计教 学 方 案 . 依 教学 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 来制订 , 更要依 据地 理课程标准和教 学实际 , 准确把握地 理 内容深 度和 广度 , 依据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内涵来制订 。高中地理新课程 的总 目标 对学生的地理素 养作 了全 面的要 求 , 尤其 是对 学生 的能 力 要求 提高 。新 课 程 要 求 凸显 掌 握 地 理 技 能 和 能力的过程 , 注重对学生 综合分 析、 比较 、 概括 等地 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 探究能力。地理教师应认 真解读课 标 , 重视研究 学 情, 精确把握三维 目标 。 2 潜心研究新教材 , . 依据新教材设计教 学方案 新教材 的编写是围绕着 “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新 课程理念展开的 , 因此新教材从形 式和 内容上都生 动活泼 , 能吸引学生 , 并注重学生参与 。同时我们也 要认识 到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 。如何挖掘教学 材料 , 不断充实完善 教材 , 不断补充 新的地 理信息 , 这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尝试从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老教材生活化对比研究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老教材生活化对比研究张玉,王鹏,曾振华(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0)摘要:最新修改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中指出:课程改革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 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产物,是时代要求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以湘教版高中2 004年和2 019年版地理教材中的“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分析地理教材的生活化理念,最终发现新教材的生 活化程度明显高于老教材,新教材的编排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化素材更丰富。
新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也更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生活化;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在知识经济的大时代,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国际 合作也逐渐加强。
在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动与国内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双向冲击下,我国对现代公 民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高中地理课程也因此面临着 挑战和机遇。
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 论与研究层出不穷,这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了新的学 科资源和发展活力。
纵观十几年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学实践,都取得了很多成 就。
课程教学的改革,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教材改革是 课程改革的重要产物,地理教材也经过多次的改革与 修订,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学生学习发展 的重要基础。
它不仅仅只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还具有 显著的育人价值,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本文选 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2019年审核通过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和2004年 审核通过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老教 材”),以“宇宙中的地球”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对比 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对新老地理教材中的生活化 理念以及生活化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一、教材的内容分析: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二、湘教版地理学科的特点: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
2、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别于传统教学,湘教版教材中的活动参与性很强,高中课程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习进程得到深化,使平板的书本知识变成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技能,拓展了学习空间。
3、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讨论部分为学生学习搭建了平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
大量的讨论问题使学生思维插上翅膀,尽量比较少地受到教师思维模式的束缚,能够在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提出新的问题,并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不但体会到交流与探索的乐趣,更能增强思维能力的严谨性和表达能力的完整性。
4、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材料形式增强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
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图文结合能力不足。
学生通常对文字信息获取比较容易准确,对图文结合的资料获取信息就比较困难。
湘教版教材注重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章节中穿插大量图片,形象、直观、生动地将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观察、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课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
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好的活动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无乱采用何种教学活动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的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2、课堂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堂活动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就巧妙地选用了学生们最熟悉的家乡佛山市为例,通过对佛山市今昔的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城市化的含义,这为后面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3、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时序性和连贯性,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不可用统一模式生搬硬套。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合理,课堂活动的循序渐进是一大特点。
由图片导入,使学生明白城市化的含义,然后由文字资料和数据去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期间穿插讨论与动手绘图环节,层层深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合理的安排也使课堂活动的成果得到升华,使课堂活动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刻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升华为地理思维方法。
4、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及时对课堂活动作出调整,以帮助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顺利地推进学习进程。
5、教学内容要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合。
对乡村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由于初中地理不作为中考的学习科目,所以初中的地理教学就非常不重视,造成学生的基础非常差,地理学科能力基本本不具备。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过程:(一).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
结构框架是指教学模式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教学活动整体功能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程序是指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教学模式既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概括、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来,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先提出假设,再经过实践检验,修改完善而成。
因此,教学模式或是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或是一定教学理论的实践体现。
许多专家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时,必然使得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学生掌握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最终就会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教学模式的要素决定教学模式形成的要素有:(1)教学理论:每一种模式都有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模式就是相应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概括形式和可操作程序。
(2)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制约着其他要素。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着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也以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3)操作程序:教学模式必须规定教学活动的大体阶段、基本步骤和时间分配。
(4)教学评价:对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应当有相应的不同评价标准和方法。
(5)实施条件:运用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所和设备、教学时间和空间等。
3.教学模式的分类根据教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的控制程度,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封闭型、引导型和开放型三大类:(1)封闭型基本特点是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教学重点是具有“权威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标准简化而单一,对学生实行完全统一的要求;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思维和理解较缺乏;教学过程依据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追求惟一的结论;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讲解、学生笔记、个人练习、定期考试等。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提供并分析资料——教师解释资料并讲解、学生听讲——教师概括内容、提出结论——学生接受结论”几个步骤。
整个过程全由教师控制,不希望学生提出质疑。
(2)引导型基本特点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规定学习主题、参考资料并明确学习范围及标准;教学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有经验筛选和评价资料,教师要重视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究,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按合理的步骤进行学习;始终引导学生向预期的目标和标准接近;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结论、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相结合等。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供不同视角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鉴别——师生共同研究分析鉴别资料的方法,由学生做出方法的选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多种解释”几个步骤。
整个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结构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
(3)开放型基本特点是师生共同讨论教学过程的要点,决定学习进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寻求合理的解释及说明依据,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学生可以对目标和方法提出批判性的探讨,并可以提出自己的构想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重点位置;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设计、学生阐述、自我评估等。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决定要调查解决的问题和内容——在教师帮助下,学生从校内外获取资料——师生商讨学习和研究方法,进行方法的筛选——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进行检验评估”几个步骤。
整个过程始终由教师鼓励学生研究其感兴趣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以上三类教学模式的作用显然不完全相同。
也可以说,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技能,效率较高。
但需要学生另外用一定的时间反思和复习。
引导型和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显然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掌握方法,但还是为了预期的结论和目标而展开的。
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要求统一的结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任何看法,更利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有较深刻而准确的把握,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考虑学生的实际,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依据地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一般所说的教学模式,是从各学科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必须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考虑选择哪些教学模式,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模式,以及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教学总目标。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与传统地理课程的目标仍有相同的内容,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科学观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信息统一来掌握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地理技能。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不论是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还是师生互动方式,都要为着达到这些目标而设计。
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一定适应性的;一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多样的,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达到所有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来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