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与区域有关的几组概念
(一)区域、地带和地区
区域:用于空间经济分析,如市场区域概念 地带:表示从边缘区分割的纬度带 地区: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
(二)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
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密集的地域可孕育出较大 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同样大小而生产要素或生产力 活动稀疏的地域只能形成较小的经济空间
(三)经济区和行政区
• 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 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 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见课本P27
2、经济区划
•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 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 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十一五”的区域发展思路划分为八大经济区。
七大片经济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 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
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1、区位、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据的 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 所占有的场所。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 (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 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 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 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自然资源 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 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名称解释:1.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3.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4.高梯度地区: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5.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6.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y),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7.地区产业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8.聚集效应: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输费和劳动费。
9. 连锁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1)前向关联效应。
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区域经济学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
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
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
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
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
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
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
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
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
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
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
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
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
分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转型和优化,以 及其对经济发的就业情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和人 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源配置
探讨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理解地区差异
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案例三
某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环境问 题,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需 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
人力资本
具备高素质、技能丰富的人才能 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1
资源匮乏
地区缺乏关键资源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单一或不适应市场需求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会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学科。通过理解驱动和阻碍区域 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资源 配置和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经济增长
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和影响因素, 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措施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案例分析及结论
案例一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建设科技 园区,某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 转型与发展。
案例二
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 某地区成功培育了一批高技能 人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
区域经济学原理是指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方法。
这些原理包括地理位置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它们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地理位置理论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空间组织理论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而区域发展理论则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
这些基本概念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其次,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区域发展差异。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内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
这些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区域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
地理位置理论主要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的作用机制等。
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模型构建、案例研究等。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实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模型构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总之,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经济学 关于区域的概念尚无明确的定义。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1970年给出的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定义。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
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 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 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继续
我国学者的观点:
• “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
区域经济研究的又一重要的理论基石。
•经济活动的选址在考虑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交通成本作为其中的一项极为
重要部分,并最终将影响企业对于位置的偏好。
•不同企业对于由于自身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对于空间位置的不同
偏好,进而形成了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布局。
返回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他看来,区域既不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也不是社
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由思维构成的精神上的观念, 一种由思想设定的任意空间。
•就胡佛指出的:“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
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因此,由于研究的内容不同而确定的区域范围和内涵则
不同。由自然或地理因素决定,形成“山区”、“三角 洲地区”、“流域区”;由行政管理的因素决定,形成 行政区;由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所决定的空间地域则形 成经济区域。
•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区域能够独立地生存和发 展,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地组织与其他 区域的经济联系。
•任意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并不是指单纯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与 一国的行政区域界线完全重合,它首先考虑在区域共同 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 ? 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影
响?
2、区位单位
? 布局于区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单位, 是区域经济的主体。
? 各种经济法人单位,生产单位。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二、区位单位
1.定义 :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
各个组成部分 ,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2.内涵 :因研究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
持续稳定的增长 ;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
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3. 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
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政策)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 度也不同 ;
长三角经济区: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
徽省 4个省份及直辖市共计 30 个城市。这 30 个城市
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
南通、泰州、盐城、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 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金
华、衢州、丽水、 温州、合肥、马鞍山、芜
湖、 滁州、淮南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 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 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 主体的重任。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出两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
•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及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二)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区域 经济学
•创始人之一:艾萨德 •其代表作《区位和空间经济学》 •其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 •其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
学奠定了基础。
•埃德加.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 个基石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三点
❖与区域规划之不同:两点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区域经济基本概念
•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 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 研究的主要特点。
• 经济的区域和自然的区域在大多数情况 下并不能够完全重合,这就增加了区域研究 的难度,
•
1、经济要素加入到区域研究当中,使区
域的内容更加丰富,但同时区域的界限也更
加不容易划分
•
2、经济因素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很快,所以经济的区
•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 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区域的内 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 3、区域的界限实际上都是人为划分
• 地理上的区域和区域之间通常并不是明显 接替的,而是存在一个相当范围的过渡地带。 所以,地理学家从一开始就认为区域之间的 过渡不是跳跃的,而是渐进的、互相衔接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谓区域的界限,实际上 都是人为划分的,且是为了某种区别的目的 而划分的。
• 第一节 区位、区位因子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 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 大的问题。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 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 部分
一、区位(location)
区位:活动主体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或场所
经济区位: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 济目标所选择的具有特定条件的有限的空间 范围。
• 二、类型区与系统区 • 1、类型区 • 类型区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
系来划分的,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 性来划分的。
•
• 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 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在自然景 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
• 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 类型。
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章导论1、“区域”一般指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
2、“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4)经济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4.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
(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
(3)毗邻性标准。
(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
5、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魏后凯等(2006)五要素说: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相比而言,三要素说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点,即城市。
区域经济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是由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
2.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3. 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
6、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
(2)城市选择性。
(3)经济中心性。
(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内容为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
经济中心和腹地的沟通主要依托于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缺乏它经济区域就不能形成。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经济强度的增加都取决于交通通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7、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体”。
(2)区域经济五大鲜明特征:中观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
(3)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使 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 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 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 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 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 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 趋势;
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 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 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不但今日发展形势良好,而 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这种势头,这种区 域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区。
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那些处在 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组成,则其经 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 下降等种种不祥征兆,甚至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 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 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大推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一是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 市场,这样就可以克服发 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 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 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为增加储蓄、提供再投资 的资本创造条件,有助于克服在供给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因此,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所产生的外 部经济效果,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增加 社会净产品。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 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 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 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 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 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定义
一、区域经济学定义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参考资料:《区域经济学》作者:栾贵勤等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二、区域的概念:从地理上讲,区域是指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从经济上讲,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参考资料:书名: 《区域经济学》作者:孙久文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三、区域的空间界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复杂程度的加大,单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区域的边界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约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同环境相接触时出现的特殊的边界反应。
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系统稳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划分应该遵从这一原则,即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功能发生突变的节点的连线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传统的区域划分是以自然地理边界为依据的,这是由于传统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运输和联系方式落后,地理条件制约很大。
经济活动局限于平平原地带,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往往是河流、山脉等自然边界。
工业化以后运输和联系方式虽有所改进,但是资源流动的成本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两种影响,其界面除了河河流、山脉外,还可能是铁路和权力以及政治上的边界等,这些对经济活动空间成本起约束作用的因素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区域经济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区域经济是研究一个地区内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 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区域发展规划、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等。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区域经济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全球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包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等。
3. 区域经济理论:介绍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4.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介绍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
5.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环保政策等。
6. 区域经济实践案例:介绍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包括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36学时,分为18周,每周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绪论(2学时)2. 第二周:区域经济基本概念(2学时)3. 第三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2学时)4. 第四周:区域经济理论(2学时)5. 第五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2学时)6. 第六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2学时)7. 第七周至第十四周:学生自主选择上述任一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每周2学时)。
区域经济学电子版资料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0年代的三线地区: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
• 国家“七五”计划提出了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中 西。
• 90年代后国家计委提出了“七大片经济区”的设想。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 提高实效为目标,打破地区封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合作交流,形成若干各 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的思路。
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
(三)经济区和行政区
可编辑ppt
13
2、经济区域和特点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 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 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 会综合体。
特点:(1)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2)不能无限划分。 (3)不是固定不变的。 (4)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可编辑ppt
可编辑ppt
12
与区域有关的几组概念
(一)区域、地带和地区
区域:用于空间经济分析,如市场区域概念 地带:表示从边缘区分割的纬度带 地区: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
(二)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
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密集的地域可孕育出较大 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同样大小而生产要素或生产力 活动稀疏的地域只能形成较小的经济空间
• 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 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可编辑ppt
8
特征
(1) 地域性或空间性
• 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点。指地 域空间,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这个地域 空间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自然、社会、 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有机综 合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层次 性、实体性等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 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 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 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自然资源 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 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可编辑ppt
3
2、区位单位
• 是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 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区位 的布局主体,它可以是一个工业整体, 也可是指一个工厂、公司、大楼。
供应情况,为难以从它处移入的原料,供
应品和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不易 转移的产业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
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
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可从外 部市场销售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
可编辑ppt
5
4、区位决策
• 经济主体(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 位因素有很大差异;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 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 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可编辑ppt
10
(3)开放性
区域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开放中竞争 才能确定其比较成本优势、经济特色,确 定其在一国乃至世界的位置、地位、形象。
可编辑ppt
11
(4)完整性
• 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能独立生存和发展,有较完整的经济结构, 有组织协调内部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能力。
• 胡佛:“每一个标准的地区必须包括至少 有一个‘中心城市’构成的核心。”根据 核心外围理论或极化空间理论或克里斯泰 勒的中心地理论,只要存在调节和协调一 定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核心,则在理论上可 以构成某种区域。
•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 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
•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研究 区位单位的空间配置问题。
可编辑ppt
4
3、区位因素 (因子)
区位因素——区位单位空间配置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约束 因素。
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
取决于4个因素:
(1)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可转移的投入
• “十一五”的区域发展思路划分为八大经济区。
可编辑ppt
18
七大片经济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 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二、区域与经济区域 三、区域经济及经济区划
可编辑ppt
1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可编辑ppt
2
1、区位、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据的 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 所占有的场所。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 (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可编辑ppt
9
(2)独立性或疆域性
• 各区域相对独立。不仅区域内各利益主体有 独立性,且每个区域的功能差异、界面划分 也是独立的。
• 虽然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不是指行政区域 也不是自然地理单元,而是按经济活动内在 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因而同行政区比,有 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行政区,跨国,因而 通常设有必要的协调机构,但从实用上考虑, 一般把区域限定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见课本P27
可编辑ppt
16
2、经济区划
•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 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 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经济区划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可编辑ppt
17
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区划
• 50年代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 西南、西北。
• 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 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 决策。
• 只有当决策主体与区位单位一致时,区位单位的区位 选择是自主的;否则,则是由外部决策所决定的。
可编辑ppt
6
二、区域与经济区域
可编辑ppt
7
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
• 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 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 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14
三、区域经济及经济区划
可编辑ppt
15
1、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我们要研究 的主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 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 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 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