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欣赏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一、书法展现的传统因素:
1. 行书的强度和大量的笔划: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中大面积采用行书,把结构规整严谨;笔划丰富,在笔画变化方面,仔细观察各笔划笔势有沉、松、劲、软、厚、薄,各种变化有细腻、婉转之美;
2. 行文流畅:王羲之书法使行文流畅宛若丝绢,在书法中充分发挥实力,笔略柔进,无形中令作品流动到一定程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词韵律;
3. 书写笔法的准确:王羲之书法的线条精确,构图有节奏,头尾相接构图符合礼仪精神;
4. 用章法构思:王羲之书法也表现出传统中国写作文的章法美感,章法的形成构成兰亭三部分,使文章自己有了一定的主题,营造出文章具有艺术感的成为整体功能。
二、表现出的新特色:
1. 焦点突出:王羲之在兰亭中突出字体大小,令重点意蕴更鲜明;
2. 极具丰富性:从代表姿态,字体变化,笔划变化等各个方面来看,上古书法的多样性在兰亭中的完美展现;
3. 极为精湛:王羲之的书法简洁而又大气,在细节处画莫名张力,把繁琐的文字把握在规整中不加任何冗余;
4. 精品向上:王羲之的书法
风格一直保持一种轻盈与虚无的风格,不断地把书法艺术抬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上古书法沿袭下来。
兰亭序欣赏
兰亭序欣赏(几个版本较完整大图片)(2010-03-02 14:23:31)转载▼标签:杂谈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引言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撰写的一篇名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旨在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简介
《兰亭集序》是一篇行书,反映了王羲之在兰亭边的春宴上的情境和心情。
它以优美流畅的字体和精细的构图为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艺术特征
1. 优雅的线条
《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优美,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的笔触,王羲之成功地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流动。
2. 精细的构图
《兰亭集序》的构图非常精细,每个字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
心安排。
这种精细的构图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
享受。
3. 内外呼应
《兰亭集序》内外呼应的手法也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作
品内部的字句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和谐。
而作品与自然景物的
呼应则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深度。
艺术意义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标志之一。
结论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的探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其优雅的线条、精细的构图和内外呼应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同时,它在艺术上的重要意义和对
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柳公权的故事 有一天,小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 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 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 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面前夸吗?”小柳公权 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 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 不信,你到城里去看看吧。”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年轻的时候曾拜在书画大家张旭门下学习 书法知识,可是张旭却很少给颜真卿讲一些书法方面 的要诀,只是给了颜真卿自己写的字以及前代名家的 字迹拓本,让他去练习揣摩,从中获得启示。一段时 间过后,颜真卿便失望了:我来这里是想跟师傅学习 书法的精微秘窍,谁知道天天在这里练字,那我自己 在家练就是了,为什么还要来拜门求师呢?
第二天,小柳公权起了个大早,独自去了城里。一进 城里,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 只见一个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 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 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人群的阵阵喝彩。
小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 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 起小柳公权说: “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 来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柳公权苦苦哀求,老 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 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在公孙氏家拜访的时候,见到她舞剑干脆利落,于 是又从中领悟到了怎样落墨才会有神韵,真正的诀窍就 是苦学与师法自然。”颜真卿听完后,仍觉得这是张旭 的推托之词,心想师傅一定是在敷衍我!于是便抓住张 旭的衣角,反复哀求他告诉自己写字的诀窍。这可一下 惹恼了张旭,他气冲冲地对颜真卿说: “好吧!我就 告诉你,但凡是一心想寻求诀窍、走捷径的人,永远都 不会有成就。”话毕便拂袖而去,再也不理他了。
王羲之-兰亭集序-简介和书写详解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 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 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 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 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取 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 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 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 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 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 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兰亭集序》全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 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3、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兰亭集序》与唐太宗
《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时,由 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 槛之中。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 本,终于了解到它在辩才手中,于是想方设法谋 取,但辩才不露真情。唐太宗无奈。就派御史萧 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萧翼扮成一个穷 书生,带着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 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 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 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 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 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 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 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 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时期的书法家,被公认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极具创新性和独特风格,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以下三幅被广泛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一.《兰亭集序》1.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篇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应邀为宴会上的盛况写的序文。
当时,王羲之在兰亭的席间饮酒,看着热闹的场面,感觉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于是写下了这篇名篇。
2.特点•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楷书为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洒脱自然。
•用笔技法:他运用了种种用笔技法,如转折点、顿挫抑扬等,使整篇文章的气韵流畅,富有韵律感。
3.艺术价值•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流传至今。
•书法瑰宝:它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影响深远:《兰亭集序》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深远,被作为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二.《十七帖》1.背景《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一组作品,被誉为他的绝世之作。
这组作品以流畅自然而脱俗雅致的书法风格,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艺术造诣。
2.特点•书法技法:《十七帖》利用了骨线笔法、结体技法等多种技法,展现了王羲之的独特风格。
•色彩运用:他善于运用淡墨水墨相间的墨色,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3.艺术价值•完美结合:《十七帖》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个人风格,被誉为他笔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艺术瑰宝:这组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内涵,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三.《字林碑》1.背景《字林碑》是王羲之创作的一篇碑文,原本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父亲而刻制。
它以其雄浑、豪放的书法风格而闻名。
2.特点•书法风格:《字林碑》以六分半体的篆书为主,力度雄浑,书法笔势豪放。
•墓志铭:作品以墓志铭的形式展现,内容悲痛又深刻,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3.艺术价值•艺术成就:《字林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赞誉。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409022113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409022113 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兰亭集序》
7、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 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 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 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 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 限。
8、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作诗的理由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 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 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 朴素清新。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 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 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 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介词结构“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后置
县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都 都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高高的竹子 酒杯
作诗 排列 旁边
映衬、围绕
乐器
省略动词宾语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 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 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 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对偶修辞
句型上的分类 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 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 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变与不变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艺术研究变与不变: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胡频(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王羲之有众多书法作品,其中《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得此盛传,不仅是因为全篇整体布局流变协调、行笔流美自然,更关键的是文中回应了一个人类永存的主题——生死问题,文章正是通过对生死问题的回答——“死生亦大矣”,使其思想深度得以升华。
其实,在《兰亭集序》中,“变与不变”的思想贯穿全文,体现了超越生死的生命意境之美。
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析《兰亭集序》中的变与不变:一是在字形、笔画中所体现出的创造的变与不变;二是从“俯仰”中贯穿的生命行为的变与不变;三是从“乐—痛—悲”的情感中所体现的古今贯通之“感”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悲乐;变与不变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130-021 《兰亭集序》创作的变与不变王羲之生活于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宗白华认为魏晋时期是在“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1]。
“祸兮福之所倚”,正是这样的时代使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魏晋士人追求精神自由,不拘一格,思想多元化,同时,儒释道三家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便得益于此。
“玄学”对晋人的影响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极致的表现,“中国书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从以使用功能为主转向以艺术功能为主”[2]。
宗白华说:“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1]得益于文化的滋养,魏晋时期产生了大批书法家,他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方面,张怀瓘评价极高,他在《书断》中写道:“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3]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涉及各种书体,并且各有特点,结合实际来看,王羲之最为广泛流传的是行书《兰亭集序》。
名词解释兰亭序
名词解释兰亭序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是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的背景下写成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十分独特。
当时,王羲之与友人相聚于兰渚山下,他们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进行着文学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序的书法特点非常鲜明。
王羲之的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
整篇兰亭序的布局错落有致,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被誉为“中和之美”,它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兰亭序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和文人墨客所推崇,被誉为“百代书法楷模”。
它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兰亭序是一幅充满情感、哲理和艺术性的书法作品。
它不仅是王羲之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无论是在书法创作、文学表达还是审美鉴赏等方面,兰亭序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兰亭序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它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注重内在修养的精神追求。
在兰亭序中,王羲之通过笔墨纸砚传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兰亭序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晋代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兰亭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貌。
通过对兰亭序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晋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总之,兰亭序是一幅充满情感、哲理、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1000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全篇笔走龙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首先,从整体上看,《兰亭集序》的章法布局非常精妙。
全篇共有324个字,笔意流畅,气脉贯通,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错落有致。
特别是其中20个“之”字,各有千秋,无一雷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无常,尽显书家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兰亭集序》的笔法也十分精湛。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隶书的浑厚和草书的飞扬,既有圆润婉约之美,又有挺拔刚劲之势。
在《兰亭集序》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和变化多端的墨色,展现出了一种“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美感。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兰亭集序》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作品中所表达的“齐物论”思想,体现了王羲之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独特思考。
他通过书法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的鉴赏价值不言而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兰亭集序》精品课件
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这 惠风:和风
所以:用来,借以…… 骋:开畅,舒展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极:穷尽
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信:实在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 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 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 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 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 欢娱,实在很快乐。
第四段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揭示本文的写作意图
列叙:一一记叙 所以:……的原因 致:意态,情趣 斯文:这篇文章
翻译: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 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 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兰亭集》,并借 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书 法为“天下第一行书”。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 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 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 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 “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 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 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放浪形骸:放纵,不受拘束
悟:同“晤”,面对
翻译:人与人相互交往, 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 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 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 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 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杨涵之楷书《兰亭集序》
杨涵之楷书《兰亭序》
杨涵之,又名杨华,号润堂。别署得一楼,悟闲草堂,独上高楼。1977年出生,祖籍天津。现为宁夏书画院专业书法家、篆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评审委员。曾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岗位能手、2000年度全国艺术教育(百位)杰出教师。《书法》杂志主办的“2006年中国青年书法首强榜”获奖提名。曾获甘肃省首届、二届书法奖励基金。曾出版专著《杨华书法集》、《杨华书法艺术》、《杨华书画艺术》、《冰玉集——杨华手刻晶玉印作品集》、《杨华治印留痕》、《中国篆刻百家——杨华卷》、《杨华篆刻选》、《杨华书法作品自选集》、《杨华书法集(第二部)》、《学校美术课程教育与教学》、《杨华书法篆刻作品》等。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2)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
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
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
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呻吟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
兰亭序的介绍
兰亭序的介绍
《兰亭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又称《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或《禊帖》。
这是东晋大臣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众多友人在兰亭聚会时所写的一篇序文。
在这次聚会上,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一起饮酒赋诗,畅叙友情。
事后,他将这次聚会的诗歌结集成册,并亲自为此集作序,即《兰亭序》。
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序》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结构、笔法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在书法上,它被誉为“行书之宗”,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书法艺术价值外,《兰亭序》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东晋时期文人士子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他们追求自然、崇尚真情、享受人生的生活态度。
同时,《兰亭序》也是研究东晋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張旭《古詩四帖》,唐
❖ 唐文宗時,曾下詔以李 白詩歌、斐旻劍舞、張 旭草書為「三絕」
❖ 他的書法得自家傳,亦 有虞世南與褚遂良的風 格,而開創出更新的筆 法,豪邁而勁奇
懷素《自敘帖》,唐
❖ 懷素,俗姓錢,字藏真,唐代人。
❖ 幼年出家,為玄奘門人。性情豁達, 嗜酒食肉,一日九醉,時人謂之 「醉僧」、「醉素」、「狂素」, 最擅長草書。
❖ 他十分喜愛寫字,因貧窮而無紙可 書,種芭蕉樹取其葉來揮灑;又四 處尋可供書寫之處,只要是他待過 的寺廟牆壁、穿過的衣服、用過的 器皿,沒有不被寫滿字的。
宋‧蘇軾(1036~1101)
❖ 少年喜 二王(王羲之及 王獻之) 書,晚乃喜 顏 平原(顏真卿)。
❖ 東坡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不 同於前朝之規矩嚴謹, 開啟宋代書法「尚意」 新面目。
中國書法流變史
商‧古文 甲骨文
❖ 辨識要點: 圖畫式筆法
西周‧古文(金文-散氏盤)
❖ 便是要點:
與甲骨文類似,但 筆畫較為複雜
籀(ㄓㄡˋ)文(石鼓文)
❖ 辨識要點: 介於甲骨文與 小篆之間
東周 古文(荊門包山楚簡)
秦 小篆(嶧山刻石)
❖ 辨識要點: 瘦瘦長長且 圓筆居多
秦‧秦隸(雲夢睡虎地秦簡)
❖ 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二 王之古‧開一代風氣(明‧王世 貞)
民‧于右任(1879~1964)
❖ 于右任以魏碑為本,融 各體之長入篆隸於行楷, 別樹一格。民國二十一 年,成立標準草書社, 以易識、易寫、準確、 美麗為原則,整理歷代 章草、今草、狂草,編 印標準草書千字文遍傳 海峽兩岸,當代尊為 「草聖」。
❖ 書法取法薛稷和黃山谷 加以改變,自成一體, 硬瘦勁挺,號「瘦金 體」。
元‧趙孟頫(ㄈㄨˇ)(1254~1322)
❖ 書畫雙絕,力倡脫離南宋書風, 直追鍾繇、二王 古風。並刻苦臨 學,真書、行書遒麗如柳條迎風 蕩漾,篆籀分隸各體精通。晚年 師法李北海(李邕),不獨復古, 亦求創新。趙氏領一代風騷,對 元代及後世均有極大影響。世稱 趙孟頫、趙子昂、趙松雪、趙文 敏、趙吳興、魏公。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 〈黃州寒食詩帖〉是紙本行書作品。 ❖ 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庭堅《松風閣詩》,北宋
❖ 書法造詣精湛,草書取法懷素,楷書則得自 於〈座鶴銘〉。生平已「飢鷹渴驥」自命。
米芾(ㄈㄟˋ)《菬溪詩卷》,北宋
❖ 世稱「米顛」、「米南宮」,他為人狂放,故仕途 困頓。
宋徽宗《閨中秋月詩》,南宋
顏真卿
❖ 唐朝顏真卿的楷書”顏 勤禮碑”,中鋒運筆, 寬博大方。
唐 柳公權
❖ 唐朝柳公權的楷書”玄 祕塔碑”,運筆節奏清 楚,速度的對比強烈, 線條力道十足。
歐陽詢
❖ 唐朝書法家歐陽詢”九 成宮醴泉銘”,剛直的 視覺感受,其實來自於 精妙的弧度處理。
褚(ㄔㄨˇ)遂良《大唐三藏聖教序》, ❖ 褚遂良書法初學史陵、 唐
于右任 書法
現場小考
❖ 共五題 一題二十分 1.下列圖案是何種書體?
2.下列圖案是何種書體?
❖ 3.下列書法作品為何人 作品?
❖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列書法作品為何人 作品?
❖ 5.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書 法家為何人?
❖ 辨識要點: 正正方方,筆畫規矩
東晉‧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 辨識要點: 半楷半草,可以
辨認得出的草書
歷代著名書法家
《張猛龍碑》,北魏
漢《曹全碑》,東漢
晉‧王羲之(303~361)
❖ 王羲之集今草與行書之 大成,後世推為書聖巨 擘,為帖派至尊。
❖ 一波三折的楷法用筆, 奠定行草的使轉基礎, 後世書家幾無不受其影 響者。
西漢‧隸書(魯孝王刻石)
❖ 辨識要點: 矮矮扁扁,胖型
東漢‧隸書(乙瑛碑)
東漢‧隸書(張遷碑)
三國‧章草(皇象急就章)
東晉‧章草(王羲之遠宦帖)
西晉‧章草(隋人書索靖出師頌)
西晉‧章草(陸機平復帖)
元‧章草(鄧文原急就章)
東漢‧今草(張芝終年帖)
三國‧楷書(鍾繇(ㄧㄠˊ)宣示表)
王羲之
❖ 東晉王羲之的行書 ”快雪時晴帖”,風
格秀媚,卻也不失 其萬鈞筆力。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蘭亭集序》東晉
唐‧顏真卿(709~785)
❖ 尊稱顏魯公、顏平原、顏 尚書、顏太師。
❖ 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後 之作者,殆難復措手。
❖ 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 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 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 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宋‧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