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Baidu Nhomakorabea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说课
《背影》说课教学设计
学校:说课教师:
学科教学·语文
一、说教材
⑴教材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文笔朴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细腻真挚而不矫揉造作。此文不论欣赏
阅读亦或教学分析都价值极高,因此被认为现代经典散文,也被选
入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整体从回忆往事的角度,回忆父子车站分别,
对父亲背影的触动,对父亲感情态度的变化。朱自清生平经历中,
曾与父亲有过隔阂,随着父子境遇的变迁,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由不
认同不在意及不满冷漠,慢慢变为理解和思念。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来表现出父亲的关爱。父亲的嘱咐犹豫变化和动作,作者都观察细致,这些看似细碎的叙述却恰恰是
父亲真实的内心活动,是父爱的外在流露。《背影》主要表达对父
亲的回忆理解和思念,但作者并未大篇幅全面描写父亲或堆砌事件
来表现父爱,而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着笔,车站送别尤其是父亲蹒
跚背影的重点描写,将笔力集中于一点,用仅一千多字的篇幅将一
个人一件事写好,综合使用动作、语言、事物等细节的描写展现父
亲的形象和对作者含蓄的呵护。
⑵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基本了解了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功能,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
学生能够感受人情冷暖,能用真挚的心灵感受平凡人物的平凡事,
这为《背影》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
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深沉。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生回答,引入文题,走近作者。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味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和细节描写,感受父爱。
2、能抓住人人物的言行和细节进行对父爱的表达。
教学设计:
一、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先让老师念一首古诗吧。《游子吟》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骨肉之情的离别呢!母亲看着孩子将背上行囊独自远行去寻找遥不可知的未来。已无语,她只能将牵肠的担忧和揪心的疼爱一针一针地缝进游子厚实的衣服里。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课件
主持人西总任结上:所祖娶母之去妾世大,怒满,院前狼往藉徐,州变大卖闹典,质使,父父亲亲失失去业了。职失位去。亲而人赔,父亲 的内心是悲偿痛给的徐。州失之业妾、的借金钱额办不丧菲事,又不使得他已的求内祖心母充变满卖了首忧饰愁,。祖日母渐在苍郁老郁的父亲, 还要承担家中庭辞的世重。担当。时然朱而自在清这还惨在淡念的大光学景一中年,级父,亲顺并道不往怨徐天州尤与人父,亲面同对回儿子流 泪还宽慰他扬:州“,事父已亲至对此自,己不的必关难爱过自,然好引在起天相无当绝复人杂之的路情”感。,还对亲父自亲送的儿子坐火 车,嘱咐茶房、忙讲价钱、拣定座位、为子买橘等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子。而当儿 子被感动得“流迂下”了不眼领泪情,,父可亲能却是没淡有化感的到表自述己,有而什对么父了爬不月得台之自处己。被特感别动是得儿子对 父亲的关爱流公泪然,不当领为情某,种而反被省父,亲然感而动未得能流表下白眼。泪此后后,父却子赶之紧间擦的干矛,盾不亦让相父亲看 到。可以看当出曲爱折和,被直爱到往多往年有后隔父膜亲,言情及感“是大错去位之的期。不远”,才触发了作者
1.仔细阅读《背影》,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背景,深入品析文中的父子情。 2.以“父与子”为主题词写一段话或者小诗歌颂你心中“背影”。
四、情境与任务设计
加本活次动活1:动学,校作1以策为.父及划主子反举持关感办人系、一要一父场详般子“细。争朗的(斗读了文)者解本”嘉:来宾儿感以子恩便对父更父亲好亲,的行我主为们持的有。不幸认理邀真解请阅“读朱《自背清影”》来,参搜 集相关资料,结2合.父背子景关,系深和入睦解:读父文疼中子的,父子子爱关父系。。
第14课《背影》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教学实录
一、概读课文,整体感知(感知活动)<整体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背影》。大家已经预习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请大家在横线上填一个词语,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初读感受。
屏幕显示:
活动1—感知训练:课前已预习,用一个词或短语完成填空:________的背影预设:
父亲——描写对象;买橘——主体事件;
回忆——散文体裁;感人——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形式。给标题(也是文章线索)挖空,填一个词或短语对“背影”做修饰性限定,让学生对这篇散文的人、事、情、体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种教学方法属“无中生有”式补白法。预设的四个方面,描写对象——父亲,最容易答出来;指向散文体裁的词语“回忆”,学生回答“难忘”亦可;关于情感表达的词语学生可能的答案:伟大、温暖等。多角度的填空活动,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轮。
二、精读选段,还原心理(品析活动)<空白处>
刚才,大家从不同角度说了对背影的认识。而要说最让作者难忘的,还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现在,请老师想找一位同学朗读“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段。
屏幕显示:
活动2.1—听读训练:一生朗读,其余同学注意听是否有没读准的字词。
朗读“望父买橘背影”段
预设: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像小婴儿一样)
栅栏(zhà lán ):栏杆、围栏
好,现在你们再自由读一下这一段,感受其中蕴含的感情。让我听一听你们的琅琅读书声。
屏幕显示:
活动2.2—朗读训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段,感受期中蕴含的感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被认为是“抱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虽享受幸福,却往往体会不到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学设想】
1、朱自清的《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法,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品味生活,感悟亲情,培养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电视散文《背影》、歌曲《父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背影》教案(总1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
2、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4、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5、体会文章那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语文要素主要为散文。选编的五篇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昆明的雨》分属于三种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本单元的14、15、17三篇文章符合考场作文特点,可以成为复杂记叙文的典范,把握三篇不同散文的内容,写作技巧,品析、借鉴其语言特色,对于培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有重大积极意义。
《背影》以“背影”为线索,以祖母去世和父亲赋闲为背景,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雕琢、心理的刻画,在回忆中呈现情感,言情怀人,耐人寻味。
《白杨礼赞》作者用“白杨树”和“礼赞”作双线索,由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外形特征再到提炼白杨精神,由树联想到北方军民共同抗日,进而深挖到北方军民同仇敌忾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作者由此看到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写法上先抑后扬,叙议结合,托物言志,物与情高度融合。礼赞情感由有点倦怠到惊叹再到赞美,情感的抒发自然顺畅,表达了对白杨树及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
《昆明的雨》先描述昆明多雨及昆明雨的总特点,再刻画雨中特有的物、人、事、情,以昆明的雨串联往事,把片段进行组合,勾勒昆明雨季的格调美、传统美、人情美和氛围美的独特韵味。
♦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14课《背影》 (共3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父亲的爱 爱在“再三嘱咐”里,絮絮叨叨甚是仔细的嘱咐里有无微
不至的父爱; 爱在反复出现的“踌躇”和“终于”里,在“送与不送”
之间的犹豫和决断中,有细碎而深沉的父爱; 爱在“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上,
背影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我”的四次眼泪的不同境遇和情感,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情。 2. 通过分析“我”的情感变化以及原因,体悟父与 子之间爱的错位,联系自己,珍惜亲情。 3. 通过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感知本 文写作特色,探讨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任务一 回顾旧知 感受父爱之深
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读读下面两段话,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
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 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 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 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 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 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 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我对父亲情感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 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 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 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重难点详解析)
背影
内容分析:
全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景的叙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是感受亲情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背影》是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优美的音乐缓缓想起,想必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二)作者简介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同学们是否给父母读过自己的作文?看到儿子发表的文章,父亲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这样郑重其事地一字一句地读,似乎也不足为奇。但是为什么“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背影》中写了什么使父亲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聚焦“背影”
1、课文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到底是什么样的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我们一起看一下第6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背影。
(1)肥胖、努力、笨拙、艰难的背影
(2)质朴、朴素的背影
聚焦第3段,补充背景资料:
1917年,父亲时任徐州榷que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朱自清年谱》)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
2、体会父子情深;
3、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
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①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②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③“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再次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①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②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③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3、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小结:父亲年事已高,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地“攀”着、“缩”着。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四、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
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散文语言的特点,重点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2.提高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深入理解、体会文中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设计了一节自学课,就是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第四单元的五篇散文的阅读,并要求他们阅读完文章后,从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作品主题、写作方法、语言特点、散文类型等方面对五篇散文进行梳理,并比较五篇散文的异同。
7.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中选择一句话进行语言的品味。
8.教师引导小组推荐优秀的分享到班内进行分享。
表述思路为——
我要举例的那句话是……,我认为那句话的语言特点是……,我是这样品味的……
(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1.教师投影散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平实、饱含情感;
②语言紧凑有力、直抒胸臆。
第一步:明确语言特点:“素朴”“典雅”“简净”
第二步:初步构思品味的框架——语言特点+作用
这句话具有素朴、典雅、简净的特点。写出了丧事和父亲的失业导致家中光景惨淡。
第三步:语言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谈)+作用
这句话的句子都很短,且句句有用,可见语言之简净;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可见语言之素朴而典雅。这句话运用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之感。
第14课《背影》说课 (共28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探究说写
二、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特定的背景之 下,在生活细微之处打动过你心灵的父母 之爱。说出最感动你的外貌、动作、语言 等的细节,写出一个小片段,课后整理成 一文章。
设计意图:又一次将学生情感推向高潮。达到 了本节课的第三个目标,达到了学生写作的目 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背影》这篇经典课文,选取 特殊的角度背影写出父子之间 相融相爱的感情。全文在细微
之处见真情本,节不见内一个容爱字,
却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文中 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四次写
教 到自己流泪,语言朴实无华, 材 却字字珠玑,让我们在淡淡的 分 忧愁和伤感中感受到浓浓的父 析 子深情。
二、学情分析
在学初情中一分年析多的学习的基础上,
引情 入情 悟情 传情
第一环节:引 情
故事激趣
故事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舒缓的背景音乐)
父亲因救七岁的儿子,在汽车飞速驶来的那一刹那间,使劲推开了儿子, 自己却被撞身亡。在生死关头,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这是何 等伟大的力量啊!读来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刻骨铭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亲情却往往表现的很朴素,很平淡,很琐碎。这些朴素、平淡、琐碎中 也同样蕴含着动人的情感。今天我们学的《背影》,就是这样一篇看似平淡, 实则感人至深的文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背影》
【学习目标】
1.从题目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父子深情。
2.关注线索和详略安排,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家李广田说,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背影》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经典中的经典,探寻它感人至深的奥秘。
二、深入理解父子深情
1. 默读,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发言参考句式:
①在《背影》中,我看到了一位的父亲(儿子),他对儿子(父亲)满怀之情。
②文中的“”一句(段)让我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过往,相同的是,不同的是。
(此环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2.朗读,关注父亲举止,体会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朗读第6 段,联系全文细细品味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答案示例:
作者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
锁定的问题
1.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朗读指导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自学研讨法。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疑难点,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探讨品味语言。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士以“送别”为题材写了许多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惜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那么作者写的是谁与谁的分别呢?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二)导入新课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一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通过查字典、议论、点拨解决若干字词在本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事件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背影”二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3.写人一般是写外表,本文为什么却偏要写背影?
4.本文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的心,激起了你的感情波澜?
(除这些问题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加以收集、整理。)(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在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
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四、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五、拓展
同学们,讲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电视剧《咱爸咱妈》的主题歌——《父亲》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