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1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情趣。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 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班长总结
课堂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章 2.完成《日清周练》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 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 的人生境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suì
qĭn
zăo
xìng
zhú băi
遂
寝
藻
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考虑,想到 空明:形容水清澈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 体语句进行分析?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9张PPT)
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重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重点探究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1)“庭下如积水空明”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理解与翻译重点词、句。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理解文中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 四川眉山
身份: 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当堂检测
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 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与怀民被贬自喻为像“竹”一样有气节,虚心向 上,高风亮节;像“柏”一样苍翠,何惧困窘,傲骨铮铮,万古 长青的形象。
当堂检测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 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苏轼号东坡居士。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9张PPT)
便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记
介词,同、和 副词,一起
承 天 寺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
名词作动词,散步
夜 游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 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
院中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记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记 承
_北__宋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
天 寺 夜
_苏__洵__、其弟_苏__辙__,并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游 1037—1101)。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
记 承
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即所任官职
天 寺
有职无权。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此
夜 游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
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下列句子
打算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记
门 高兴的样子
承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天
寺 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游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
夜
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
游
地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
suì qǐn zǎo xìng
承 天
遂 寝 藻荇
寺
夜
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
记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雨料圣太我谲赛楼密解出没疲量颜通问讯,
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速赴广南》) 材料四: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材料与李沭择戚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
·临皋闲题》)
悟“游”心
探究“闲”心
人物
演。
认“游”人
1.你对苏轼又有了怎 样的认识?
概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 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理“游”事
3.疏通文意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 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 叙 — — 寻伴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果“闲”字前加一个字, 你想他们是怎样的“闲人”?
悟“游”心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
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
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 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僻远的黄 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闲职)却无权、无事可干, 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
如吾两人者耳。
描 写 — — 庭中月色 抒 情 —— 月下感叹
理“游”事
3.疏通文意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 间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速赴广南》) 材料四: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材料与李沭择戚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
·临皋闲题》)
悟“游”心
探究“闲”心
人物
演。
认“游”人
1.你对苏轼又有了怎 样的认识?
概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 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理“游”事
3.疏通文意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 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 叙 — — 寻伴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果“闲”字前加一个字, 你想他们是怎样的“闲人”?
悟“游”心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
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
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 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僻远的黄 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闲职)却无权、无事可干, 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
如吾两人者耳。
描 写 — — 庭中月色 抒 情 —— 月下感叹
理“游”事
3.疏通文意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 间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想的力量 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
并且毫不畏惧地,过着我理想中的生活 成功,会在不期然间忽然降临!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思考问题
(3)品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尝试理
解与识记加点的字词, 在组内自由提问应掌握的
重点词语。达到在小组内句子翻译接龙。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悟读。解读文本,理解主旨。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所描写的夜景 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测学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2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的语言。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北宋豪放词派代表, 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学指导
1.第一遍读课文,试着出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 你陌生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识记、积累生字词。 2.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注意朗读技巧,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 情。 3.同桌互相听读,并找出对方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共同进步。 4.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在诵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 悟,在领悟中积累。调动你的阅读积累,用心思考, 试着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念: 遂: 相与: 藻荇: 交横
(2)再读。读准节奏,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
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 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 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 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 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